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整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整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整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整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Ps:

1.由于其中每个段落的具体内容均为解释所列出小标题的内容,经过前2章的总结,我发现我所总结并不能代表各位看官的想法,所以从第三章开始,在每个分段小标题下,我只会总结段落的中心思想,不列出其内容(内容的提炼各位可通过观察题目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是对的内容。)

2.在每个小标题后均有页码标示。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

1.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p2

2.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p2-p4

起源:公元前11世纪,在爱情海边的希腊半岛及其周边的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及黑海沿岸某些地方,存在氏族国家,经过不断的战争,逐渐形成了数十个相对稳定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各城邦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抵御外敌时也团结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称为“希腊”的统一名族与文化地区。

发展:从建筑与城市艺术的角度讲古希腊的文化(文明)分为四个时期

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

前8世纪-前5世纪古风文化时期(前2个阶段为古希腊文化孕育成长的阶段)

前5世纪-前4世纪古典文化时期(圣地建筑群)

前4世纪末-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

(书上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发生的事件)

3.希腊的古典文化价值体现:不仅体现在艺术形态上,更支撑了后来欧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复兴,并从根本上影响了当今西方社会的民主意识形态与基本政体架构形式。P3(二)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p4-p7

A.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B.人本主义的思想

B.理性思想的逻辑思维

D.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

(书上有对上述4个思想的解释,大家可以根据题目见仁见智)

希腊哲学的特质:非宗教的人本精神和讲求思辨的精神

(三)古希腊的城市生活形态

1.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p7

A.雅典城邦与斯巴达城邦的比较

雅典城邦:雅典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自由民的所有成员),以公民大会等形式参加国家大事,城邦里经常组织体育竞技、音乐会、诗歌会、演说等公共活动,以促使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维系公民的城邦主义观念。其自由的生活方式则大大的促进了希腊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考,并催生了民主共和体制的诞生。

斯巴达城邦:斯巴达城邦通过无所不在的军事生活来维系城邦的精神,营造的整齐划一的生活方式不能产生出发达的文化与思想活动。

B.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保持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

2.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p8

3.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空间p9

(书上有2.3点详细的解释,可根据题目选择)

(四)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

1.关于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p11

苏格拉底:就人生幸福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展更好的了

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甚至可以牺牲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提倡建立中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并实行以下几条原则;一、财产应私有公用,这样可以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第二、公民(这里主要指中产阶级)应轮流执政,不得搞终身制;第三、必须实行法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2.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p11

早期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布局手法:古希腊的许多城市与建筑、建筑群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整个城市多由圣地(庙宇)来统率全局。

雅典卫城: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

3.希波丹姆斯模式平p13

希波丹姆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罗马思想的渊源

1.古罗马发展的简单历程p16

前750-前300 伊特鲁里亚时期

前510-前30 罗马共和国时期

前30-476 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建都军十坦丁堡,后来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拜占庭帝国;西罗马继续定都罗马城,直至476年灭亡。

2.古罗马思想的渊源与演化p16

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过程中,随着国家扩张,精神日益世俗化,从自由时代所继承下来的古希腊精神不再符合时代精神,也随之不断转化,蜕化,统治者为了实现几圈的梦想不再对古希腊全民民主国语强调,人民也沉溺于享乐中,某些古老的观念尤其是那些最富宗教色彩的观念,却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来,到了公元3、4世纪,基督教取而代之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二)古罗马思想的内核

1.伦理化的倾向p17

伦理化: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人生的真谛不再是像古希腊思想家们所崇尚的那样去追求智慧,而是追求现实的幸福;不赞成“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精神和穷究世界奥秘的探索精神,而是追求不断满足享受的种种现实技法。

伦理化倾向的原因与影响(书中均有)

2.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p18

快乐主义:伊比鸠鲁反对理性主义,把快乐作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主张人的一切取舍都要从快乐出发,要以一切感觉来判断一切的善。他同时指出,“当我们坚持把快乐作为目的时,并不意味着恣意挥霍和淫荡无度。”

个人主义:伊比鸠鲁认为个人应当高于社会,社会只不过是为个人谋利益契约的产物,是个人创造了社会,决定了社会,而不是相反。

3.从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义p19

斯多葛派:后亚里斯多德时期一批哲学家的总称,他们主张服从天命、顺从天命,从而从泛神论走向宗教唯心主义。当古罗马的国家政体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体制后,他们更加明确的指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就是顺从命运,努力承担起命运赋予的职责。

4.超级国家的思想p19

有理性的人类应当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这是一个包括所有现存国家和城邦的超级“世界城邦”,由于它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人成为“世界公民”。

(三)古罗马的城市生活形态

1.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特征p20

(1)世俗化的特征

(2)军事化的特征

(3)军权化的特征(具体内容参照书上)

2.罗马病p22

客观地说,在城市建设、市政技术乃至城市管理等方面,罗马的成就均大大的超越了希腊。但可悲的是,罗马人的梦想一直是努力将城市造就成一个巨大的、舒适的享乐容器,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功能,忽视了城市环境所应具有熔炼人、塑造人的特质要求。在当今许多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对城市功能的认识上也常常存在着同样的误区,因而我们常常将它们称为不幸遗传了“罗马病”。

(四)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p22-p25

1.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

2.秩序思想

3.大比例模数手法

4.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4点的基本内容均在书上,可自行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第三章文明涅槃-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罗马帝国解体与西欧的凋敝

1.罗马帝国的分裂与拜占庭的文化延续p28

古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以及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

拜占庭帝国(东)所保存的文化思想对文艺复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西罗马的崩溃与西欧的凋敝p29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意义

中世纪的定义

从历史学的角度,一般将西欧的中世纪又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4-9世纪,9-12世纪,12-15世纪)

(二)中世纪的宗教思想禁锢与深刻影响

1.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全面占领p30

基督教会对人民精神生活的残害

2.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神权p31

关于教会、神权的无上权力的说明

3.宗教与世俗权力的论争p32

教堂在12-15世纪之后,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宗教神秘活动场所逐渐成了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

(三)中世纪的城市生活形态

1.教区与社区的合一p33

教会成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社区网络关系形成与维系的最重要的纽带与媒介的原因。

2.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运动p33

城市兴起的过程

自治运动的概念、意义、本质与影响。

3.市民生活与世俗文化的萌芽p35

新的市民文化的问世

文化教育的复苏

中世纪的市民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四)城市规划思想——宗教图景与自然秩序

1.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p36

教权的社会力量

中世纪城镇格局特征

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p37

中世纪是西方城市规划历史上非人为干预盛行时期的原因。

3.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p39

对标题的举例与说明

4.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p40

对标题的举例与说明

第四章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文艺复兴的起源、内涵与发展

1.文艺复兴的产生背景p44

内因与外因

2.文艺复兴的内涵p45

本质为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运动的衰竭p45

文艺复兴衰竭的过程

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想——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复兴与乐观主义的情绪p46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精神核心内涵(两个方面)

2.从人文主义衍生出对唯美的认知与追求p48

文艺复兴时期对唯美主义的追求除了催生了大量的艺术,城市,建筑作品还有其更深远的意义

3.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的启蒙p49

4.人本主义对宗教改革的推动p50

人文主义思想催生了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的民主政治与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文艺复兴带来的崭新城市生活

1.城市生活对人本主义的追求p51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权威等

社会价值取向

2.城市建设活动的世俗化主旨p51

城市空间要素中最突出的主体元素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p52

2.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p54

3.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p56

4.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p58

第五章唯理秩序-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以法国为代表形成的绝对君权p64

绝对军权时期,古典主义引领了17-19世纪中叶以前法国文化艺术的总体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政治任务时颂扬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专制体制。

(二)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方思想

1.资产阶级的人性论p65

自由平等博爱是其主要口号

2.理性精神的启蒙p65

理性的特殊意义

3.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p66

A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B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C通过精确量化而达到确定性的目的;D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4.启蒙理性的进一步发展p67

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最后一段)

(三)古典主义思潮p68

古典主义的绝对统治地位

培根与霍布斯等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与笛卡尔的唯理论

(四)唯理主义的规划思想

1.古典主义园林中首先透出的唯理秩序p69

2.从凡尔赛宫到城市:君主的气质无所不在p71

3.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p75

4.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的辩证认识p76

第六章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19世纪西方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1.城市急剧爆炸的时代p79

现代城市面貌开始逐步形成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一场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领域全面、深刻的变革以及它的影响(两个方面)

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带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

2.社会矛盾的极度尖锐化p81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城市内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和深刻重组,造就了产业无产者与工业资本家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城市的社会与空间发展也因此有了新的特质

(二)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思想大发展

西方社会的思想状况的复杂性的四个方面:思想领域的空前拓展;科学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机器大生产的形态深刻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怀疑、批判过去的态度。

1.公民社会意识的确立p82

资本主义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见书)

公民社会的三大支柱:社会契约论、民主观念、人权思想

西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三大思想是:伏尔泰关于人生来平等自由的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卢梭的平等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2.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哲学态度p83

思想意识方面,鼓吹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清教学说从伦理上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自由主义则从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保证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证主义则促进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

3.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思维p83

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局面形成原因

(三)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产生

1.城市公共环境改良的实践p84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贯穿西方城市化全过程,影响了规划的起源城市空间的重新划分

2.近代城市规划思潮的风起云涌p86

英美派和欧洲大陆派的城市规划思想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p87

空想社会主义的由来

乌托邦的概念

其他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与思想

(五)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霍华德、盖迪斯

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并称为西方三大“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家

1.霍华德与田园城市思想p89

霍华德的生平简介

1)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p90

其内容在p91页的钥匙上可以看到

2)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p92

全段都是精华

3)田园城市与相关概念的辨析p93

田园城市的概念

田园城市与卫星城的区别

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p94

4点,具体内容见书

2.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1)城市规划的综合观p94

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2)区域协同的综合观p95

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指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包括和其他城市)相互依存的

3)勤奋务实的实践观p95

提出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强调按事物本来的面貌去认识他,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4)深切的人为关怀观p96

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在最后一段有描述

(六)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的起源

1.马塔的带形城市模式p97

带形城市的概念

带形城市的优缺点

2.戈涅的工业城市模式p98

工业城市模式的概念

(七)城市美化运动与自然主义的探索

1.城市美化运动p99

2.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p102

3.自然主义的探索p102

第七章精英路线-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现代规划思想史分期与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总体环境

1.20世纪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分期p106

DK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分为3个阶段;

P·Hall 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7个阶段;

吴志强博士划分为6个阶段;

本书划分为4个时期;(书上均有划分的具体内容)

2.1900年代至二战西方世界的基本情况p108

各个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欧洲艺术的繁荣、现代主义建筑与规划的产生

1.未来主义及其影响p109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未来主义者的思想及其主张

2.现代主义、现代建筑运动与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p111

现代主义的定义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性质,提出的概念以及其代表人物及主张

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的思想特征(有5点)p112

(三)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1.思想基础p113

柯布西耶的生平经历

柯布西耶的主张

2.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p115

“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设计方案内容

“明日城市”的规划方案内容

关于“集中主义城市”的5条设想

3.“形式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p118

全段都是精华

4.柯布西耶城市规划思想的贡献与争议p122

柯布西耶思想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因(5点)

(四)雅典宪章

1.制定背景p124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第一段)

2.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p124

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

雅典宪章的5点内容(均为以《雅典宪章》开头的内容)

3.对雅典宪章的基本评价p126

127页三点主要评价

(五)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思想

1.自然主义、分散主义规划师莱特及其广亩城市的思想p127

广亩城市平面示意

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的比较

2.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与有机疏散理论p129

莱特、霍华德代表了城市分散主义,柯布西耶代表了集中主义,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介于两者之中

有机疏散理论简介

(六)城市人文生态学研究与社区邻里单位思想

1.城市人文生态学研究的出现及其发展p131

人文生态学的概念

代表学派介绍

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城市空间结构三大经典模式

2.社区、邻里单位理论p134

对邻里单位的解释与各种图纸说明

(七)区域规划思想与实践的产生和发展

1.区域规划思想p138

区域规划思想这一理念提出的过程

2.区域规划实践的发展p140

各个国家进行区域规划的内容与成就,美国,英国,德国等

(八)新(伪)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1.法西斯的伪古典主义思想基础p142

2.法西斯伪古典主义思想的城市规划实践p143

3.前苏联城市规划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p144

第八章功能理性-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二战后的科学、社会思潮与“老三论”的产生

1.1960年代末前西方社会的主流科学、社会思潮p148

唯物主义、科学主义思潮、实用主义哲学思潮、

实用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信条

社会思潮流域中确立的主流价值观

3.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的产生p149

老三论和新三论

系统论的三个基本原则

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社会控制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

(二)功能理性主义的顶峰

1.从分解到综合的系统规划思想p150

1)对城市复杂性的认识和系统把握

2)运用系统论思想对城市规划工作本身的再认识与改进

3)运用系统方法、数学方法来分析、模拟城市

2.系统论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面临的挑战p153

系统论的应用标志着功能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时代(三)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1.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及其影响p154

大伦敦规划的最大贡献

大伦敦规划的内容

其他城市的应用但没成功的原因

大伦敦规划出现的问题

2.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1)卫星城理论的提出p158

卫星城模式的两种形式

2)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新城运动p160

新城的概念

英国新城运动

英国建设新城的主要目标

(四)1950年代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的兴起p163

各种思想

(五)战后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p164

(六)Team10的“人际结合”规划思想及理论p165

后现代特征的新城市形态概念——簇群城市

(七)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基础——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三大基石1.理想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p167

两种不同的理想主义倾向

2.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p169

理性的概念

理性主义对城市规划的贡献(3点)

3.实用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p170

实用主义规划的三大特点

追求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的统一

第九章混沌交锋-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1970-1980年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

1.对于未来社会的认知与分歧p174

乐观派的学者们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种种预测

A.D·贝尔的后工业化理论

B.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思想

C.J·奈斯比的大趋势预测

2.人本主义与技术理论的争论p175

人本主义的核心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

3.1960年代末以后西方社会思潮的总体特征p176

西方社会思潮具有的特征(3点)

4.1970年代科学认识领域“新三论”产生p177

新三论的内容

(二)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与主体特征

1.后现代产生的社会土壤p178

2.后现代社会思潮的总体特征p179

3.后现代主义的尾声p180

(三)19070-1980年代西方城市研究的主要思想流派p180

人文生态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新古典主义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后福特主义学派;女权主义学派;生态主义学派;整体主义思想;

(四)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规划思想史上的第二次根本转型

1.城市规划的两次根本转型p183

19世纪末、20世纪初;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

2.从现代城市规划到后现代城市规划p183

3.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与重心p184

开始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各种视角对城市规划进行新的解析和研究对规划中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

对社会多元性的重视

人性化的城市设计

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

(五)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体特征

1.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体取向p188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在认识上的主要差别(4点)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具有的五大特征(5点)

后现代主义五项新原则(5点)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三种主要倾向(3点)

2.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的特征p190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

3.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

后现代城市规划常用的文脉主义手法有:地区/环境文脉手法,时间/文脉手法

4.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六)文脉、场所理论与现代城市设计

1.文脉主义与拼贴城市p192

文脉主义的基本内容

2.从地点到场所p194

3.现代城市设计的思想p194

新陈代谢的思想要点(9点)

(七)城市更新运动与社区发展p196

(八)未来学思潮与“未来城市”的探索p199

(九)社会公正思想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1.市场公正:美国“区划法”的兴起p200

公众参与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与理论:辩护性规划理论、市民参与阶梯理论、联络性规划理论

2.社会公正: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命题p202

3.公众参与思想的兴起与发展p203

(十)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

1.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思想内涵p206

主要观点(9点)

3.从两个宪章的比较看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p207

A.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改变

B.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

C.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变

(十一)芒福德:当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1.芒福德的城市观p211

2.芒福德的区域观p212

3.芒福德的规划观p213

第十章全新图景-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令人关注的新国际环境

1.冷战解体与多极化城市格局p216

2.全球化与全球城市体系重组p216

3.政府重塑运动与管治思潮的涌动p217

4.对生态、文化的空前认识p219

(二)回眸站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的总体过程

1.1950-1960年代的理性综合规划观

2.1970年代的政治经济规划观

3.19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规划观

4.1990年代的多元规划观p220-p222

(三)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体系p222

(四)城市区域管治思潮与新区域主义

1.城市与区域管治思潮p223

城市与区域空间管治的本质(2点)

研究内容主要表现方面(3点)

2.新区域主义

1)内涵p224

2)新区域主义规划的重点p225

3)区域复兴运动p226

(五)新城市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1.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p227

2.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p228

(六)精明增长与增长管理

1.有节制增长思想的产生p231

2.精明增长的目的与做法p232

精明增长提出的基本做法主要方面(5点)

3.增长管理定义与手段p233

西方国家对于增长管理还没有形成明确而统一的定义,收集的主要观点(3点)增长管理强调的主要方面(5点)

4.对增长管理与精明增长的评价p234

(七)生态城市的规划思想

1.生态城市思想的源起与发展p235

2.生态城市的原则与规划实践p237

生态城市十原则

(八)人文主义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取向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时间背景城市生活形态规划思想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 长的阶段。 2.公元前六 世纪波斯 侵入亚欧, 造成名族 的迁徙和 融合。 1.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 2.对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 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 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的享受 轻松地生活。 3.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 混居在同一街区,仅在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上 有所区别。

4.对于小规模的城市,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权利的宗教。 5.雅典卫城不是膜拜的禁地,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6.广场最后变成了希腊城市中最重要的、最富活力的中心。 1.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原子论”、“宇宙数学结构”等。 2.人文主义的思想,从“自然哲学”的研究到 探求人的“社会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路 线的自然引申。 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古希腊的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努力去发现各种规律。 4.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社会公正的意念被置于政体建设的中心位置。 5.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理念设计的,即圆 形加放射。 6.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而是乐于顺应各

种复杂的地形已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 7.希波丹姆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 的和谐,强调棋盘式路网,城市公共中心明 确规整,代表城市:米利都城。但是这种模 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带来了桎梏。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风文化时期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典文化时期1.雅典联合各个城邦 与波斯军 队展开决 战,在希波 战争中获 胜。 2.建造了雅 典卫城。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1.伯罗奔尼撒战争造 成希腊城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工业革命至二战前城市规划发展史纲 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乌托邦”: 19世纪初,欧文和傅里叶 欧文: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l817年提出了“新协和村” 方案。人口为300—2000人(以800~1200人为最好),耕地每人0.4公顷。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的产品集小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布。 傅立叶:1829年发表了《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小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名为法兰斯泰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 近代人文主义规划思想 1.霍华德与社会(田园)城市思想 1898年十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三个基本方面:社会、经济地理和城市建设。 城乡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a.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 b.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乐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c.设想乐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d.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1904年发表《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的演讲 1919年《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一个植物学家对世界的看法》 观点: 重视人对城市的多样化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需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他还创造了“城市科学” 这一术语,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进化中的城市》: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历史贡献: 1.城市研究的综合馆: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3. 勤奋务实的实践观: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城市的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早期城市建设发展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浅析

早期城市建设发展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浅析 摘要:在通过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与罗马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探寻城市演变规律,最终落脚于希波丹姆规划思想,试图梳理早期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把握发展变化的轨迹,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谈到城市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也是奴隶制社会时间最长的国家——古埃及。他有着个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虽然当时的古埃及生产力水平很低,但由于他动用了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以及他们的分工与协作,城市规模常常很大,甚至还有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古埃及最早建立起了神殿、城镇甚至国家。第一中间期(古埃及历史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之间的大约100年的历史时期)开始,城镇已有密集的建筑,有厚厚的带城堡的城墙环绕。中王国时期城市高度发达,新城镇规划更为严密、完善。大多数埃及人生活在城镇中,各种建筑设施的先进和多样化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各种社会机构也使生活内容更为复杂,城中的主居民是当地贵族,他们常常兼任地方长官和各地神庙大祭司的双重职务。为了满足城市的商业、交通运输的需要,古埃及人率先应用棋盘式路网。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二、两河流域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两河流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崇拜国王和天体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中的宫殿建筑常常与天象台相邻,而天象台则往往与庙宇、店铺、仓库等在一起,形成城市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同时为防水患,大型建筑都建立在高大的土台上。 三、古希腊与罗马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虽然现代城市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但其思想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传统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 西方文化中就孕育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希腊各地庙宇盛行, 处处庙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庙宇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更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人们对城市的定义是: 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的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使城市实际上成为一体的是人们对正义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 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在古希腊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细想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

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部手工业官书。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资料,而且还包括很多手工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从而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正因为它是一部官书,所以书中所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关于古代城市规划,《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资料比《管子》详细得多,《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城市毕竟不是模式化的产物,脱离实际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难以行通的,实际上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都没有严格执行《考工记》的具体规定,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我国历代的都城规划形制都不相同,说明每一座都城在兴建之际,都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实际需要,对《考工记》的方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在我国古代都城之中,对《考工记》规划思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

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城市规划相关书籍

城市规划相关书籍及期刊 期刊:城市规划、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 书籍: 1.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峻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 约翰?M?利维著,张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 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8. 张京祥编.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 邹德慈主编.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 11.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 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 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4. 张钦楠.阅读城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5. 郑也夫编.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6. 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7. 方创林. 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制科学出版社 18. 王军. 十年三联出版社 19. 王军. 采访本上的城市三联出版社 20. 王军. 城记三联出版社 21.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黑格尔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继而古罗马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特点:①强烈的实用主义;②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③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第三章文明涅槃—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世纪时期,西欧战争频繁、封建割据严重,导致生产力衰退、城镇败落,社会生活的中心由城市转入了的农村。整个社会的凋敝,使人们将精神寄托于宣传“博爱”“禁欲主义”“自律”的基督教上,于是,基督教及教堂成为中世纪的上层核心,凌驾于王权之上。此时,教堂成为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心,是最重要最中心的建筑。而无规划使得城市中建筑尺度亲切宜人,道路蜿蜒曲折、收放有序,各城市主色调不同,空间视线连续自然,形成了有机的肌理。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特点为:①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②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③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④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11世纪开始,西欧手工业及商业开始复苏,新兴自资产阶级保护“公共利益”,商店、行会、仓库、码头等公共建筑多了起来,并逐渐变得重要。但教堂仍是城市中的中心

评述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追求

评述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追求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转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向着多中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除少数国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国家都另辟蹊径。如吴国国都就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术。又如越国的有些小国则按照为《孙子兵法》国都规划选址。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经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则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一天体星像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摘要通过对西方城市设计的发展做简要的阐明,了解西方城市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各种城市模式以及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设计西方纵向 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其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城市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构思,而更多的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呼应。在西方历史上,由于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1城市设计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纵向研究城市设计模式的演变对于城市设计有很大帮助。 1 西方古代城市设计 1.1 古希腊城市设计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在城市精神、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开拓,与东方用高墙围起的、整齐划一的庞大都城相比,古希腊城邦具有规模较小和房屋低矮的特征。早期的古希腊城市,住宅是小的立方体,街道知识作为窄小的交通空间,广场是集会的地点,以后变成了市场和闹市区。古希腊时期强调的有限性就是永远不企图以城市和建筑去压倒大自然,相反,是要表现大自然本身的优美,把大自然作为组成城市的要素。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2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一个希腊城市中心有一个集中的宗教区域,但不一定非有神殿(或庙宇)不可。由于希腊的气候温暖,所以信徒常常在露天的祭坛祭拜各种神灵。城市还有公共建筑和公共地区,这些地方包括行政长官的办公地点,一个为议会而设的市政厅、一个体育馆、一个广场,或是为公民集会的公共场所。3古希腊的设计思想是,城市的面积大小是有限的,在视觉上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是可以控制的。当一个城镇达到了它的最大规模时,它的发展停止了,于是一个新城镇在另外的合适地点开始建设,这个新城镇被称作“新城邦”;于是原先的城镇便被称为“旧城邦”。一般说来,希腊城市是由一系列矩形街区和小空间组成的,城市由内向外发展,以陡峻的山坡或河岸结束。4 1.2古罗马城市设计 在城市建设上,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