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著的,他本人不仅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同时更是获得过一系列学术荣誉。初看到这本书时,我是被它的内容简洁、极具概括性所吸引的。另一方面,因为不是专修历史学的缘故,初衷想对世界历史有个初步了解,于是,我通读了这本经典之作。

就像本书推荐序中所写的一样:翻开这本书,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注①]

本书被享誉世界几十年,并已经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我认为,所谓的经典,是以时间为考验、以耐人寻味为标准来界定的。读完这本书,有许多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拟写了2篇随笔,也算是两份读后感吧;此外,我也对每编的大致内容作了总结与回顾,可以看作是一种笔记型的摘录吧。最后,由于对本书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我还通过网络的方式看了他人的阅读感受,作为我的借鉴。所以,总体来说,我这次的读书笔记就分为如此三部分。

读一本好书,总能让人受益非浅。而细细品味,在笔头留下点墨迹,这样的阅读随笔记下的未尝不是对经典的更深层次品读。

第一部分各编简述

第一编史前人类

这一部分也许在每本历史书中都会涉及。毕竟这里的部分是关系人类起源的问题。但先前我原本的认知是停留在印象层面上,即浮现的是人类的衣着是以树皮、草叶遮身,食物匮乏不丰富……但通过这一编的细细阅读,我更深层次地知道了人类在这一时期中是以食物采集者的状态向食物生产者的身份转化。这样的一个转化过程可以看作是野蛮转向文明、低层转向高层的一个过程。人类在这一时期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发现新大陆。人口迁移、种族演变、食物培育等都在人类发现世界并逐步掌握世界甚至于控制世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读这一部分,看到的是蒙昧中的灵动,低俗中的高贵,更可预见未来人类的发展其实与此

相比同是一种类似的转化——由“采集”到“生产”,由“依靠”到“自足”,由“发现”到“应用”,由“适应”到“发展”……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当农业革命使人科动物成为真正的人之后,在古代大河流域文明诸如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都逐渐发展起属于人才真正拥有的东西——文明。在这些璀璨的文明中,有欧亚大陆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等,他们是这一时代杰出文明的代表。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大河养育的一片荒原,随后,各古代文明流域出现各自文化并逐步成熟壮大;随着人类活动的迁移,文明开始传播,向着大范围内扩大,形成一块一块的文明大陆。在这些璀璨的古来文明中,当今人们能做的便是感叹远古人类已有的智慧与远见、庞大与权力、神秘与不可思议。书中列举的苏美尔古典文明的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汉谟拉比法典》、埃及法老的陵墓、商朝甲骨文与青铜制品……这些都是璀璨文明的见证。

第三编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

中世纪以各种侵略拉开序幕:日耳曼人、匈奴人及突厥人的侵略横扫欧亚大陆,这一系列的侵略没有像古典时期多利安人、雅利安人和中国周朝人的侵略那样毁灭了欧亚大部分地区的文明,因为此时,这些地区的存在时期以久,文明早已根深蒂固,很难根除。文明一直在战争中发展并最重要的是还在延续。

当然,这一时期中不可不提的是拜占廷文明、儒家文明、西方文明。拜占廷是欧亚大陆历经侵略而幸存下来的传统文明之一,但这段持续了1000年的历史却最终废弃灭绝;同样在这段时期中,中国却是个黄金时期,传统的儒家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继存,中国文明以顽强的生命力给人类遗产做出巨大贡献,整整1000年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东方世界的另一端,西方世界也以其多元化、适应性强的独特性冲破欧亚大陆文明的枷锁,为在未来的世纪中带来历史性转变奠下基础。日后西方的强大,便是在这一时期慢慢滋养、慢慢萌生的。所以不用怀疑威廉?卡罗尔?巴克所说的一句话:“拜占廷的1000年产生了灭绝;而中世纪的1000年在西方却产生了文艺复兴、现代社会、最终产生自由世界。”

第四编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欧亚大陆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占据着主要的历史长河,但在欧亚大陆历史之外还有诸如非洲、美洲、澳洲的历史。在这些大洲中尚不缺乏文明的踪迹:如远播的伊斯兰教、苏丹诸帝国、玛雅文明、美洲印第

安人等等。当然,这些大陆在最后,我们看到的将是欧洲人强大起来之后的践踏,这也许就是为何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往往显得那么渺小的某种原因吧。在这样的一编中,这些大陆的命运随着欧洲人之后的海上探险而转变。

第五编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这一编中,是承接西方强盛开端的一编。无论是穆斯林世界还是中国儒家世界,都曾在1500前如此强大,但同时,历史也清醒地让我们看到:尽管中国和中东都是高度发达和富足的地区,却没有出现像西欧扩张这样的现象。相反,正是这种符合高度发达的水平使得这两个世界的人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没有适时地适应变化的世界。

拿最熟悉的中国来说,继商朝之后的周朝,未建立中央政府;周后的秦朝用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继秦之后的汉朝,向四方扩展中国版图;汉后,唐宋先后崛起,成为中华的繁荣盛世;宋以后的元也未因蒙古人的统治而中断儒家传承,相反融合出现了;几千年后,中国的明朝、清朝开始了他们的统治。这种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的现象并未终止过中国文明的传承,但同时,在传承中却滋生了自大、鄙弃异族文化的态度。中国的这段满足感日益膨胀的时期正恰恰是西方正在崛起的世纪——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崛起的世纪。

第六编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年&

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是个扩张的时期,并且作者把这段扩张时期分成:西欧的扩张与俄国的扩张。而西欧的扩张又分成伊比利亚阶段(1500年-1600年)和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中世纪的大半时间里,西欧被更多欧亚大陆的诸多大帝国压得喘不过气来,并常常受到对方的侵略。但正如前几编所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大帝国开始衰落,于是西欧用他们自身无与伦比的动机性闯入诸文明中心。随着西欧在技术上,尤其是武器和造船上的优势,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欧亚大陆被欧洲包围,通过俄国的路上,通过非洲扩张至印度、东南亚、中国,通过哥伦布打头阵的海上征服……

世界正看着一个新的帝国产生——西欧,他们的航海了解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他们。他们通过海上霸权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地区,也让整个世界开始交融。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开始标志着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西方居优势地位的世界,1763-1914年&

这一编中,作者明确地以几个国家与代表性的洲作为章节,通过与对当时的西欧作比较,证实西方的“优势”。的确,这一“优势”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时就已表现出来。但这些特征却在1763-1914年的三大革命变得更加明显:即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这三大革命给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大革命确定了西方决定性的“优势”。欧洲的政治革命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便是其中具代表性的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革命、法国革命。这些革命、运动对19世纪欧洲政治革命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编的后几章里,作者分析了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几个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并又探讨了非洲、美洲等的地位与情况。无疑,在这样的一个欧洲正越来越占主要地位的时期里,欧洲在全世界产生了政治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优势,“欧化”一词已变得四处可见。不容置疑,全球的统一性正在巩固。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的重演性,欧洲强大的时期是否也会像先前那些庞大帝国一样迎来衰弱?作者在文中暗含了这种“担心”,在这种心绪下,作者迎来了下一编的讲述,也是本书终编的讲述……

第八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在1914年以前,西方的崛起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为之害怕,但1914年以后,西方却经历着一面成功一面衰落的境况。这两种状态互相加强、互相影响。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加速扩散,但这种扩散同时使其他各国看清了西方,并逐渐削弱了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正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进行有效的抵抗。于是,我们不能不这样说:1914年以来的世界是西方成功的历史,也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真正的全球性影响,这种影响付出的是几千万人的生命;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的世界性影响,但更加惨痛的是,这次的付出是增倍的生命代价。不用去探讨这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政治目的等,因为这两次世界大战离我们如此之近、如此之真,使我们都仿佛能切身感受到历史战争中政治和经济的氛围、金钱、军事和利益的气味。

研究历史要我们做的是对过往的反省。我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性格局?也许作者没有在正式的某编中给我们以完整的答案,但作为最后一篇“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中,我们看到的是曾有的辉煌与惨痛、展现眼

前的是战争中的惊恐与和平年代的幸福,通过张张图片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不难得到我们需要的答案。诚然,世界大战是一种全球性的影响,但我们不需要这种性质的影响。工业革命可以、科技革命可以、文化革命可以,历史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曾犯下的错误,我们曾有的成功。

八编总结&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向我展现了一个历经数千万年的世界,一个无比复杂的世界,充满着冲突与和解、充斥着战争与和平、充现着蒙昧野蛮与创新革命。它不仅记录着过往的历史,同时让人思考: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2007-2-28

第二部分拙见随笔

第一篇世界潮流中的中国历史?

在上半学期中,我修了《国史概要》一门,对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而在通读了《全球通史》之后,对中国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说,这种认识是一个感性的认识,因为它在横向上把中国放在世界当时其他国家一起讲述,有比较,有对比;同时,在纵向上,又把几千万年的历史串在了一起,整个历史脉络显得相当清晰。所以,对于中国的光辉历史在读完这本书后又有了一个新的感知。

书中最早提及中国,我记得是在讲人类迁移的时候,论及了人类的起源是在哪里。之后,在谈及文明的起源时,又再次提到了古老的东方——当时的商朝。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历史在全球的历史上是悠久、传承的,直至于今日的中国来说,更只能用精深博大来形容。这是中国历史文明之久。

除此,作者也把中国与其他帝国相比较,从中也窥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是无可比拟的。无论是原先的几大文明古国,还是希腊罗马文明、拜占廷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最后衰落,甚至消失。但唯有中国,她的儒家文明一直传承至今。作者分析了这种现象,总结了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上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中国处于亚洲最东端,与相对于西端的他方文化相隔离,同时地形上又使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保持了自己所独有的文化。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异族的侵入,但由于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异族未能改变原先中国的文明,相反地,而是被同化。这也就是漫漫中国历史长河中文明能连续不断传承的原因。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中国历史文明之深。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世界文明之巅,力量强盛不可一世。但最终在近代却败给了西方统治者,作者同样给出了客观的分析:当中国创造了四大发明,却由于儒家文明特有的束缚观念而未使得这些发明用于探险、革新上。相反,罗盘却用在了选择山水之所、火药用在了制作烟花礼炮……西方人用中国所创造的罗盘用于航海探险,发现新大陆,开始了殖民,并逐渐往政治、经济上转变,逐步在殖民地发展势力。虽说中国也曾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比西方人早了几千年,但郑和的远洋在明朝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又为何终止至今无人能说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航海不是为了去发现新大陆、去殖民,而是为了显要中国的强大。就像马可波罗的叙述一样,要让世界知道东方有这样一个大国富国,她无视一切。

当然,最后,中国由于认为自身的文化积淀的无可比拟性而无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开始闭关锁国,而海上的霸主地位也就免费送给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西方人利用水上的优势,避免了与欧亚大陆在陆地上的优势的冲突,发展壮大了自己。随着西方的不断壮大、不停革新,在短短几世纪里便赶超了几千年积淀的中国。直到当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古老、传统、沉睡中的中国帝国大门时,中国人才发现海上全是西方人的船,天上全是西方人的飞机……

书中没有过多地描述中国在近代世界历史中的表现,也没有谈及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更多地着墨于强势势力的对抗上。其实,不难发现,世界历史表述的往往就是当那个时代中最有分量、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影响,让世人看到当时帝国的风采。而近代的中国饱尝了殖民,饱尝了落后的痛苦,未能与崛起的欧洲、美国、日本等相媲美,冷落也是当然的。

但,中国,作为古老文明遗留下来的孩子,在世界浪潮中成长,当她与其他白皮肤的孩子们一同在新时代中生活时,旧观念、旧思路等应该抛去,借鉴才是真理。新的世纪中,中国的崛起不是没有希望,相信,这样一个悠久帝国的觉醒将会是未来世界历史中又将隆重着墨提到的一笔!

2007-2-14

第二篇历史洪流中的男女地位

男女地位的描述在作者的书中也有几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着当今女性地位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日益尊重,不免引起人们对多往女性看法的回顾与感慨。

书中同样最早论及男女地位的是在史前人类一编中。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男女的地位是相当的。在食物采集者阶段,社会的组织与政治组织只是雏形。社会组织基本单位是家庭,有父亲、母亲和他们尚未成年和未完婚的子女组成。虽然一夫多妻制是被允许的,但这样的家庭却极少数。作者这样论断:男人和女人

此时的关系比日后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促使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使用的东西。虽然男性狩猎来的肉类食物更受欢迎,但是女性采摘的食物仍是不得不作为主要食物的来源。另外,女性采集所得的食物往往是男性所获得的两倍,不同的任务性质但却同等重要,女性的角色不容忽视。当然,在这一时代的女性同样负责生育、抚养小孩的职责,这使得女性的地位往往可能更高于男性,对于母系氏族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石器时代中,部落十分重视社会平等性,同时这种平等也扩展到两性上:女人和男人一样享有自由使用土地的权利、男人和女人在村庄行业中拥有同样权利……,许许多多的早期遗址壁画中都显示了当时妇女所享有的与男性同样的社会权力与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力活的需要、家庭抚养的需要、传统观念的束缚等等造成了女性地位的衰落,直至造成了“男尊女卑”的现象。书中提到了中国商朝社会的两性关系:性别歧视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女婴比男婴更有可能遭到杀害。童年时,女孩被迫缠足……年届婚配时,婚姻由父母包办……在富裕家庭,女性不得不接受丈夫去第二个妻子或纳妾的现实……[注②]。产生这种现象,作者的解释如下:这是中国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即使解释营养两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产物。阴代表女性、黑暗、弱小、被动;阳代表男性、光明、强大和主动[注③]。就此,通过中国这样一个例子阐述了男女地位不平等产生的可能原因,并因此延续,女性地位低下开始形成。

几千年的妇女角色一尘不便,当英国的工业革命到来时,似乎赋予了妇女新的角色。这场革命迫使妇女走出过去的家庭经济,进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经济。妇女开始工作,是承担着家庭而在外工作,成为金钱经济的一部分。虽然如此,妇女在工厂内仍易遭受虐待和剥削,因为她们往往比较温顺,不太喜欢组成工会。因此,男女不平等发面又开始扩大——出现在了经济层面上:19世纪末,妇女的平均工资还不到男人工资的一半。直至19、20世纪,我们仍能看到妇女们无时不刻不在备受资本家的剥削与愚弄,为着那巨大的金钱机器劳作致死[注④]。

妇女的角色得不到尊重必然会引起广大女性的抗议,于是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女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最早就可以追溯到当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妇女们质疑婚姻要求他们顺从、抚养孩子的假设,出现了女权运动,并向各个方面要求女性的平等地位,得到更多机会,无论是在家内还是在家外。女权运动一直在历史的进程中充斥着社会,没有停歇,直至到她胜利的那一时刻!

在整个历史中,性别关系同种族关系一样,也受到了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在采集食物的数千年中,妇女作为食物采集这位家庭提供食物至少与她们的丈夫所提供的一样多,因此她们享有同等的地位。随着农业

革命的到来,妇女们放弃了游牧生活,改为村舍生活,她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抚养孩子和从事家务上,但再也不能因做家庭事务而做出同等贡献。她们的地位下降了。不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位妇女生活开阔了新视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了她们抚养孩子和做家务之外的又一选择,但这种选择也是不平等的,即经济上的不平等、体力上的不平等……随后,女权运动的开展,妇女们迫求需要平等,一时间,妇女们的身影在学校、选举、运动中得到显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更大程度上给妇女们敞开了大门。

女性作为不可缺少的一性,不该甚至完全不应成为所谓的“第二性”来对待。通过上述历史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女性地位一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益变得重要,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将日益减少直至消失!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而且讲述的井井有条,中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读的思维混乱。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讲的东西,除了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阅读过的古国盛衰史,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穆斯林的帝国的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更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全球通史》之所以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这是因为:

读全球通史读后感

读全球通史读后感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读《全球通史》读后感 读了《全球通史》,我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塑就了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让我们产生夜郎自大的感觉,对我们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开拓未来的全球市场,读一读《全球通史》是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具备全球视野,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着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着《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着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着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下面是推荐的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借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一)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 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 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 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成人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 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 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

《全球通史》阅读有感

文明不朽,人类历史应当铭记!正如著名学者施宾格勒所言,每一个不同的大文化单位,皆有其对世界史的特殊描绘。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归根到底,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子。身为人类文明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铭记我们的历史,传扬我们的文化。而斯塔夫里阿诸斯教授的《全球通史》以其批判性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受到广泛大众的认可,无疑是让我们准确了解人类历史的一部佳作。 纵观西方世界通史编纂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所承认的那样,他所主张的研究历史的全球性方法并不完全是一种新方法,而是在批判继承西方世界避史编纂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全速以批判性的语言叙述,字里行间洋溢着文明的历史的厚重之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者贯穿在其中的新颖世界理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鉴,读完此书后,我收获匪浅! 本书主要从“文明之前的人类”“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五个不同的专题去论述全球文明历史。开篇就较为详细的讲述了世界上的性质,告诉我们读者为什么要去读世界史,随后又新奇的讲解了最初的人类作为食物采集者和生产者的文化,引起我们的好奇心。随后,作者又花大量的篇幅详细的描绘了欧亚大陆诸多文明的兴起和衰亡,其中夹杂了许多作者自身独到的见解,确实值得品鉴。最后,又描述了一番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三点:世界史的性质,欧洲古典文明的终结和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首先是世界史的性质,它直接鲜明的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世界史。人们之所以致力于世界史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同样重要的是人类历史自始便具有一种不容忽视,必须承认的基本的统一性,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含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正如大作家克莱德·克莱克洪所说的那样,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人类能看到自身无穷尽的变化。《全球通史》于我们而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兴衰荣辱,警醒我们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人类文明本身。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子,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推动整个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学会去阅读世界史,我们可以通过它以辩证的目光看到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而为我们人类整个人类的发展明确方向和路径。 其次便是欧洲古典文明的终结,它告诉我们人应该具备忧患意识。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王朝,同样不会有永恒的文明,只有精神才能永垂不朽。我们应该学会从前朝的兴亡中吸取教训,否则极有可能重蹈覆辙。古典时期,伟大的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文明在欧亚核心区居统治地位。然而,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最终践踏这些文明,从而根本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这些帝国貌似坚固的外衣下,潜伏着必将导致衰微和最终崩溃的祸根。技术停滞不前,生产力受阻,使古典文明在3至6世纪遭到了蛮族的猛烈冲击。 即便同样遭受入侵,但不同的文明却有不同的结果。游牧民的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因地而异。中国北部和印度北部虽遭蹂躏,但仍保持各自独特的文明,中国南方和印度游牧民族因相距遥远而幸免于难。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势力强大,足以击退侵略者,而西方却长期遭屡遭扰乱人,匈奴人穆斯林、马扎尔人和维京人的侵略。因此其旧秩序遭到破坏的程度,比欧亚大陆其他地区远为严重。然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本原因。成为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本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出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的需求的文明。 毫无疑问,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极为适用的,西方文明正是因为迅速地适应时代的变革,在短时间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工业革命,才能延续至今,不被时代的洪流所埋没,甚至走在了世纪列国的前沿。我们应该谨记先辈的教训,大力发展技术,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人类文明史的进步。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贸易的发展 ——《全球通史》读后感观今宜鉴古,无故不成今。《全球通史》作为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着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考察了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向世人展现出历史的全貌。读罢此书,无论是书中涉及的哪个方面都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仅就世界贸易的发展浅谈我的感受:?? 西方凭借着一场技术革命战胜了同时代的所有其他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覆盖了全世界的社会。西方人的革命性发明是以“海洋”代替“草原”,作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西方首先以帆船,然后通过轮船跨越海洋,统一了整个适合人类居住的世界,其中包括美洲大陆。 ——A.J.汤因比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扩张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而经济扩张更作为最直接的力量推动者全球经济和贸易的现代化进程。本书将公元1500年前后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葡萄牙和西班牙 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胡椒粒却将葡萄牙推向了历史的前台,甚至连欧洲人自己也很难理解,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对香料如此依赖。然而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欧洲急于摆脱困境,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寻求出路。??而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然而就在葡萄牙努力大同东方商路时,葡萄牙遭遇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刚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其紧紧地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在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相继成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由此葡萄牙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与葡萄牙在东方的收获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陆上的掠夺更加直接。? 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他们渐渐习惯了,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商品,久而久之,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而货币又急剧贬值,人们却还沉迷于消费。?至此,两个强国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 荷兰

读《全球通史》有感1500字

读《全球通史》有感1500字 读《全球通史》有感1500字 下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将用石头大战—爱因斯坦。 我们的历史观就是非黑即白,我们的成功标准就是非富即贵,一切过于功利,容不得也包容不了失败者,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急功近利之中,欲速则不达,我们忘记了:失败是正常的、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最终的后果消灭了真正的创造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作为律师这只鸭子,总隐隐感觉到当下我们在陷入另一种”浮夸风”中,忘记历史的教训容易重蹈覆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人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所以我们常常讲:成王败寇,历史是由所谓”成功者”书写的,而越接近当代,历史越虚无。但真正的历史,不仅应纵向研究,还应横向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史为鉴知兴替,真正产生智慧。

《全球通史》恰是一本开启我另一种思考、另一种视野的好书。 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自己无知的东西太多。对历史的兴趣激发我去看这本《全球通史》,该书的作者为斯塔夫里阿诺斯,该书与施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和《世界历史》等是研究世界历史的最权威著作,对于孤陋寡闻的我,无疑是新世界。 《全球通史》与以往我所读过的历史书不一样,他开创了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它没有专注于按朝代或按人物来写历史,它是纵览世界历史,按500年一个段落来分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欧洲、美国、日本、非洲、俄罗斯的朝代兴衰。它更多地分析导致每个大洲国家兴衰的宗教、经济、技术、地理、文化等因素,它最主要集中于古典文明的兴衰、扩张时期文明的兴衰、新兴国家文明的兴衰。而我们最好的历史书《资治通鉴》,也只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

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

世界通史 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 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世界通史读后感。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7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7篇 以前一直喜欢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作者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正如作者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 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教育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挑选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 次推敲和给人思考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颖。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 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原因,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发展。例如书中西欧 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 海外扩张。全球通史读后感2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

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 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 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 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 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 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 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 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 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 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

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2篇】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文:梓和。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读后感.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

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 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读《全球通史》有感:以史为镜_读后感_模板

读《全球通史》有感:以史为镜_读后感_模板 以史为镜 ——读《全球通史》有感 中茶云南杨寿双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历史,感觉可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历史中有趣的人们进行交流。陆续的看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连初中、高中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历史,也是明确的划分出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次阅读《全球通史》这本书算是连贯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看得更加通透。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史到21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已于2004年去世,这本书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这本书有意识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尽量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历史,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便于读者理解”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下的真实世界。 这本书从人类还是食物的采集者讲起,到人类进化为食物的生产者,进而人类发展出古典文明,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文明,也没有忘记非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一些在灿烂文化边缘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终讲到新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宏观上十分的全面。 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些启示带给我们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历史意义很不一样,这些启示与思考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它涉及方方面面,却带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比如第一篇讲述了人类作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种类很繁多,那时的人类死亡多是因为意外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如果一个人顺利的活着,寿命并不比现在人类寿命短,这与他们丰富而又健康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是相关的,现在的营养学家推荐给人们的健康饮食与当时以采集为生的人们所获得的食物结构是十分相似的,那个时候人们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主,肉食的摄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时人类的食物种类远比现在丰富,结构也更加合理,书中引导读者以此来反思现在生活中人类的饮食结构。诸如此类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还有很多,这也正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和意义所在。 讲到有关非洲大陆的章节,也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引导人们思索曾经有着灿烂文明的非洲,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中提供了史实和其关联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给了读者。所以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去读,慢慢去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因为今天的我们也在进步,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会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克莱德·克拉克洪) 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欧阳雪 村上春树曾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总是带给人以欣喜,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带着一丝敬畏与恐惧。我们害怕生命中

最新精品作文:《全球通史》读后感_1500字作文

《全球通史》读后感_1500字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

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