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9课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习题北师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9课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习题北师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9课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习题北师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9课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习题北师

第19课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是()

A.明朝时期 B.康熙年代 C.康乾盛世 D.明中期到清朝

2.“康乾盛世”所反映的时期是指()

A.康熙帝在位期间 B.康熙和乾隆在位期间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 D.整个清朝前期

3.康乾盛世时的帝王的哪些措施摧残了我国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①闭关锁国②重农抑商③文字狱④设厂卫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明清时期商业发达,一些地方的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最著名的商帮来自()

A.安徽、山西 B.广东、福建 C.浙江、广东 D.山西、江苏

5.明清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下列物资不属于此列的是()

A.纺织品 B.瓷器 C.铁器 D.茶叶

6.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引进高产作物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7.清朝前期,发展兴盛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

①丝织②棉织③印染④制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 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二、填空题:

9.明末《》、《》两部科技著作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0.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等高产作物也在全国范围普遍种植。

11.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12.明朝的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和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三、材料解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被打跨。”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什么是“康乾盛世”?为什么人们称康乾盛世是“辉煌”的?(2)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盛世?

(3)从康乾盛世的那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汲取哪些教训?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A

5.C

6.D

7.A

8.B

二、填空题:

9.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10.双季稻玉米番薯马铃薯

11.康乾盛世

12.纺织品瓷器茶叶

三、材料解析题:

13.(1)康乾盛世略;

辉煌:①通过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平定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②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繁荣。

(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教训:①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②应与时俱进,改革开放。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④重视科教兴国,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复习目标] 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 (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它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 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明代引进南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是( ) A、玉米 B、甘薯 C、葡萄 D、花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 A、“康乾盛世” B、从明中期到清前期 C、从元中期到明前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说明我国( ) A、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B、封建社会融和发展 C、封建社会繁荣开放 D、封建社会开始分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C.鄙薄科学技术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的政策是() A、重本抑末 B、重商抑农 C、重农主义 D、本末兼商 4、1700~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五 5、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 A.扇贝 B.白银 C.银票 D.黄金 6、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7、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9、“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 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D.整个清朝前期 10、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 A.1亿 B.2亿 C.3亿 D.4亿 二、阅读下面材料: 11、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与文化部分精选100题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与文化部分 选择题练习选择题(100题) 1. 对中国近代史时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近代史是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段历史 B.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侵略、 反压迫的革命史、斗争史 C.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林则徐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B.英国商人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且闭关锁国 D.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美《南京条约》 C.中英《香港条约》 D.中美《香港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正确表述是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社会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全面学习西方的社会改革运动 B.是为了崇洋媚外而进行的投降活动 C.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富国强兵运动 D.经过努力,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的运动 6.下列事件能充分说明洋务运动效果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 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8.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资产阶级革命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9.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的起因是: A.洋务运动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D.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10.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不包括: A.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11.宝岛台湾被列强割占和下列哪个条约有关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列强纷纷对中国开战 B.列强纷纷抢夺中国领土 C.列强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列强纷纷在中国开通商铺 14.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 D.维新派策略失误 15. 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 A.洋务运动 B.《马关条约》 C.公车上书 D.虎门销烟

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

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姓名:LC 学号 回顾历史,思绪万千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到了大学,我们有进一步学习了这段历史。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明,在1840—1949年这100多年的历史中惨遭蹂躏践踏。试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无论是在制度还是在科技经济方面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自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以后,中国开始同世界隔离,中国的经济、科技出现停滞状态,由此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对于这段屈辱的历史,我的心中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痛,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清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世隔绝。而在此期间,西方的科技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中国战败,向英国赔款求和。四亿多中国人竟然被四千英军打败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幻想当中。紧接着,列强开始纷纷入侵中国,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回顾这些不平等条约,我简直无语了。谁竟然敢在这样不平等的条约上签字?在很多时候,我都怀疑那个时候的人到底有没有国家民族利益的意识?祖宗几千年来打下来的江山被列强侵略蹂躏,而他们却毫不吝惜地将其拱手送人。对于这些人我只能用“混蛋”两个字来形容他们。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经常看不到任何希望。很多的时候,我都没有勇气来面对这段中国历史。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虽然,清政府和人民在列强侵略期间进行了一些反抗,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仅仅是在科技经济方面向西方学习。因此,注定了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将压制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最终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导致革命的最终失败。五四运动,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此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摸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这民族危难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在1945年8月15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刷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在重庆进行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但是,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挑起了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全民族的和平统一,进行了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顾历史,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将全部责任推到那个年代惨死的同胞身上。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才始终被侵略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华民族被侵略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来警戒后人,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 A、害怕外国人危机自己的统治 B、中国工商业发达 C、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D、天朝物质丰富,无所不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对夫妇经营丝织业机房的情景。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B、该现象出现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解析】: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04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识记: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 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手工:兴盛。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表演情景剧) 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 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认识,还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去体会。问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

第24 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 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 、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 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 、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 ,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 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 .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中国文化近代史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论文题 目: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20日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一、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生平主要事迹 1、创建淮军 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还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等等,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这些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不仅开放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文化,还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近代社会,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组建北洋海军 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他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实力、增强本国军事力量。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以财力空缺为由,下令停止向西方国家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闭、倒退的困境。但是,李鸿章所创建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范文.doc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问题。张先生又认为:“中华文化的连绵不断与史学的繁荣昌盛密切相关。”(同上)在这里,张先生指出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近代,就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努力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近代史家们为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思想。 文化自信何以有“重建”之说?盖自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向来在文化自信上不成问题,古代的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领导地位。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这种观念在史学上的表现也很明显,柳诒徵曾指出:“三二纪前,吾史之丰且函有亚洲各国史实,固俨有世界史之性。”(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史便是“世界史”,中国俨然为“世界”之中心。在这种情形下,实际上无所谓“文化自信”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一种中国文化以外的文化系统能与中国文化相抗衡。 然而,近代欧洲列强的侵略,在使中国蒙受巨大民族耻辱的同时,也在文化上给中国人敲了一记警钟:中国文化相较于西

方文化是否优秀?中国文化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一系列问题猛烈地冲击着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灵。近代历史学家们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并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 晚清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魏源著《海国图志》,他想要告诉中国人,世界上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其他文化系统,“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因其教以明统纪,征其俗尚而得其情实”(左宗棠:《重刻(海国图志)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指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所以梁启超说《海国图志》“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上就是说魏源提出了中国文化自信重建的基本路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入中国文化内。在魏源之后,黄遵宪、王韬等史学家发扬了他的思想,都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20世纪初,梁启超掀起新史学思潮,倡导“史界革命”。他在《新史学》中批判旧史学道:“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梁启超:《新史学》)他指出历史学的作用在于能够凝聚国人的精神,进而向着一种理想而奋斗:“史之精神维何?日理想是已。”(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归根到底是要启发民智,激发爱国心,创造崭新的中国文化,从而使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改变中国落后的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史学的发展更加灿烂夺目。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的十六字纲领,并指出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生答:略。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目标: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二、练习 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选择题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 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面不是被打垮原 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三、课后检测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

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表。 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正确答案为A。 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C。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