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关于“导学式”的概念界定

“导学式”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属教学论范畴。导学式关键在于“导”。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定了教师的主要职能,确立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关于“导学式”与“启发式”的异同

“导学式”不等于“启发式”。虽然导学式与启发式都有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涵,都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旨意,但是,一般说来,“启发式”是“注入式”的对称。确切地说,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一条教学原则,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我们常听一些教师说,“启而不发”,如果作为一句诙谐语倒也未尝不可,但应该指出的是,这是对“启发”一词原意的误解。启发启发,把教师作为“启”方,把学生作为“发”方,这是理解的谬误。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经过苦思苦想还想不出来,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开导他们。显而易见,“启”和“发”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而“导学式”着眼于“学”,着力于“导”,不仅仅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导学式”与“启发式”乍看起来,出发点差不多,然而归宿不一样,终极评价更不同。

三、关于“导学式”的理论假说

我们认为,“导学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的一般规律。这是因为:(一)“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叶圣陶语),教学,说到底是“教”学生“学”;(二)学生学的形式主要是自己读书和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不能代

替的;(三)我国古代教学,就是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的。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启发”、“诱”、“喻”、“长善救失”等;(四)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效果,包括掌握知识技能,并形成道德品质;(五)学生的学习必须有心理内部的动力,这个动力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一项项成绩的取得而产生并发展的。因此,导学式的运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关于“导学式”的原则

要运用好“导学式”,必须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一)确立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也是教学活动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教师学生本来就不对称,就不平衡。从总体上看,教师总处于把握的位置,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活动必须依靠教师这一权威才能搞好。如果是学生说了算,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就要解体。(二)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教学活动是人与人构成的系统,这是与任何人与物构成的系统完全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不能代替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靠记忆是不能获得真知的,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三)确立教学民主的原则。教室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杜威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永远是平等的。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才能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同时,教学活动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以师生间心理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气氛,这两种交流确实是很难实现的。

五、关于“导学式”的特点

导学式进一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以讲代练,一讲到底的旧模式。它突出一个“导”字,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引导、诱导、疏导、开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

惯;它以“导思”为主线,通过“导听”、“导说”、“导读”、“导练”、“导结”等环节,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六、关于“导学式”的基本模式

模式亦谓结构。导学式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教育学提出的一般模式。即: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和检查知识,诚然,这是传统的、最基本的结构。而导学式则是:引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质疑、激励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开启学生心扉,创设条件、诱导举一反三。导学式是以思维训练为基础的,常用的两种具体模式是:(一)初识──认识──熟识“三段式”,或者叫做预习---研讨---检测“三环扣”。(二)教师演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讲述概念和定律、动笔作图和演算或动手做实验。以上说的是导学式的基本模式,其实不同的科目,不同要求的课,例如新授课、练习课等,还应有不同的模式。

导学式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都不能包打天下。一种模式只代表了一种教学思想,抑或一种流派。同时,就一种模式而言,也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广大教师的实践、研究中不断发展变化。

导学法教学实施意见

一、导学法整体解读

导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学求知。主要体现在三个转移:(一)教师的智能重心由“授”→“导”。(二)教师教学重心由“教”→“学”。(三)教学目标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培养能力和智力的开发”。

导学的实施,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必须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经自己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给出知识答案,让学生去背去记。同时也使我想到一则故事:一位老者遇到一穷孩子,手指点金,将金子送与孩子,不料孩子不要金子,却要老者的那个手指。很形象这里的“渔”和“手指”就相当于学习方法。“怎样高效率的学习?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张校长的“导学式”教学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导学法”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初识——认识——熟识“三段式”,或者叫做预习——研讨——检测“三环扣”。在第一阶段教师要拟好教学提纲,提纲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教材的知识结构,二体现认知方向,三体现自主学习。这就要求你所拟的提纲能显示知识的基本要点和脉络;设计要能突出新知的重点与要害,不至于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再者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要包揽,鼓励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或参考资料自主领悟新知。第二阶段是研讨阶段。在这个阶段采取方法就是把矛盾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意境,领会其中的道理。最后一阶段就是检测阶段。这就要求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设计出具体的引导方案;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选择、调整原设计的引导方案,对学生实施最佳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

整体来说“导学法”的几个环节都用到了,也体现了“导学法”的“三主原则”,可总感觉不尽完美,主要体现一、课堂气氛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不够活跃;二、好象把“导学法”格式化了;三、课堂上学生好象很被动。事实上导学的实施,最能体现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良好关系和课堂上融洽配合的教学氛围。导学的实施,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思考研究问题由可能变为现实;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出者和介绍者,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同样要思考研究很多问题,同样要获取新的知识。从这一角度出发,师生的追求是相同的,互相间与其说是师生关系,倒不如说是伙伴关系。因此,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也有了平等相容的关系。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二、导学法之我见

正因为导学本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特点,决定了导学的实施不需要有也不应该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教法。它更多的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有效,所以把导学称为一种教学方法,倒不如称之为一种教学思想。回来之后我仔细的揣摩了“导学法”自己感觉“导学”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应该如下:

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但对于一个新课题,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自学是关键,自学是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在学生自学时,老师有两个任务:一是指导学法,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老师置身

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导”无定法,但必须“导”而得法。我们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导学方法。上边只是我个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三、实施导学法应具备的条件

导学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向活动过程,要保证实施过程的顺利,必须具备以下的基础条件。(或者说事先应做好的工作)

1、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所教学学科的知识结构系统。

2、教师必须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底子、思维能力、学习的毅力等等的基本情况。

3、学生要具有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和自觉的自学风气。

4、学生之间要养成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的习惯。

5、师生之间要有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风尚。

上述五个方面是导学实施的基础条件,除了1、2点是教师自身的条件需要教师自觉做到的以外,其余三点也要求老师在平日教学中注重培养和营造。只有把这些基础条件营造好了。导学才有可能顺利的实施,并且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