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学基础重点

政治学基础重点

政治学基础重点
政治学基础重点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

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

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涵义

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1、按政治学的本质属性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在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把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现代西方政治学大体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基本上是17、18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其作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60年代起,它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

础。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

现代西方政治学还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政治问题沟通分析方法等新方法。

第二篇政治关系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利益问题作了许多论述,但都没有能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这是利益内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

三、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其发生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就其矛盾的程度而言,它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2.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其发生也同样具有两个方面条件。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们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在中西文化中,“权力”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人们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控制和影响力,都没有能够揭示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在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促使不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实际力量之间形成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拥有的力量即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生产资料、物质财富、暴力等。暴力成为政治权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形势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

2.主观构成要素。其主要因素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组织等。其中能力素质是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此外,它还包括已有的权力、实际政绩因素等。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取决于特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全社会范围来讲,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

政治权力的一般特性包括:(1)制约性;(2)能动性;(3)动态发展性;(4)工具性。

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和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

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和政治社团权力。

3.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二、政治权力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关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权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

3.根本利益一致的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关系。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这一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内容是不一样的。

4.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相互协调的关系。

一般不存在对抗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两者关系也可能走向对抗。

5.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政治权力作用成本成正比关系;政治权力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理性和慎重。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有暴力方式、压力方式、命令方式、规范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等。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凭籍;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从社会生活来看,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影响力;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向。

第三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权利的定义繁多,主要有:1、天赋权利说;2、权利自由说;3、权利利益说;4、权利力量说;5、权利平等说。这些定义都没有能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基础。

所谓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取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它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因此,所谓政治权利,

不过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二、政治权利的特性

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利的根本性质,因而政治权利相应地具有奴隶社会政治权利、封建社会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之分。除了上述根本性质之外,政治权利还体现了其他特性:

(1)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2)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3)政治权利是不断发展的。政治权利只有与所有权等经济权利结合,才具有实际意义。

(4)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到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溶合的。

奴隶社会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其政治权利同政治义务相分离。

封建社会中拥有财产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和僧侣紧密相关,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农民享有某些政治权利。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社会实际的不平等,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集会自由等。

(2)平等权。主要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参政权。大体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自由等。

(2)平等权。不仅体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体现为社会公民的社会平等,它是真实的平等。(3)民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民主管理权等。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3.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4.有利于社会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篇政治行为第一章政治斗争

第一节政治斗争的涵义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及其特性

当代西方政治学对政治斗争的研究,是以政治冲实的理论模式出现的,其定义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心理对立说、价值对立说、资源争夺说、环境互动说等。

政治斗争是政治冲实的一种形式。它是各种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政治斗争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利益争夺;权力角逐:矛盾对抗;意识自觉;事关全局。

二、政治斗争的类型

对政治斗争的类型可以从不同方位划分,主要有政治斗争主体的角度、政治斗争手段的角度、政

治斗争合法性的角度、政治斗争时间的角度、政治斗争状态的角度等。而分析政治斗争类型、应主要从政治斗争的本质上去分类,可划分为:

1.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2.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第二节政治斗争的方式、战略和策略

一、政治斗争的方式

1.群体内政治斗争与群体外政治斗争。群体外政治斗争比较明显,它发生于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如阶级斗争、政党间的政治斗争、民族斗争等。群体外斗争和群体内斗争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群体内政治斗争的形式:一是群体内核心部分与边缘部分之间的斗争。二是子群体间的斗争;三是群体内价值与策略的斗争。

2、暴力政治斗争和非暴力政治斗争。暴力斗争是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暴动、武装斗争和战争。

非暴力政治斗争是不诉诸于武力和暴力的和平政治对抗,主要表现形式有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等。

二、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政治战略是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目的,方针和任务。它研究的是政治斗争的规律,主要涉及到的是结盟的对象、孤立对象、打击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问题。

政治策略是政治主体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它是为了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战略与策略之间有区别,又是一致的,相互联系。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它服从于战略并为达到战略目标服务。战略任务又必须通过策略来一步步实现。

第三节政治斗争的作用

一、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的作用

1.政治斗争行为直接影响到政治主体自身结构的变化。 2.政治斗争的胜负决定政治主体利益的实现与否 3.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自觉意识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4.政治斗争对于整个政治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

1.政治斗争影响社会结构变化,它不断改变社会利益分配结构。2.政治斗争直接作用于社会变迁的进程。

3.从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政治变迁过程中的革命也好,改良也好,或是改革,无不包含着政治斗争的作用,所不同的只是方式与程度不同。

第二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

一、若干政治统治理论分析

古往今来的中外政治学说各对政治统治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主要观点有神权统治论、父权统治论、契约统治论、精英统治论等。二战后出现了现代精英统治论。上述理论都与特定历史相联系,都是为特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都涉及到了政治统治的某些方面,但都没有揭示政治统治的真正本质。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政治统治是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支配政治斗争和控制社会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也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

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实乃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与控制行为。所谓“国体”问题,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高

层次的政治行为。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特征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

政治统治基础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行为主体的权威基础。暴力是国家政权具有权威性的物质基础;第二个基础是国家在行使社会职能时所拥有的权威;第三个基础来自国家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这是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政治统治合法性是保持政治秩序的核心与关键,统治者总要千方百计树立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共同接受的理念,也就出现了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问题。使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就是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过程。

三、政治统治的特征

1.阶级性。这是政治统治的最根本的特征。 2.最高性。政治统治是国家权力所特有的最高层次政治行为。 3.强制性。国家政权力对于社会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4.有序性。统治秩序包括整个社会秩序。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西方政治学根据政治统治中权威的基础和服从的动机,将政治统治划分为传统型权威的统治、魅力型权威的统治和法理型权威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按照阶级关系及由此体现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把政治统治划分为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政治统治和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政治统治。前者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统治,后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

二、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1.暴力镇压。现代政治统治在常规情况下不直接使用暴力。

2.对被统治者进行限制与排斥。 3.对被统治者的怀柔利用。

4.国家政权对经济与社会事务进行干预。

5.国家政权通过思想文化控制,保护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6.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采取相应手段,以保持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条件。

在政治统治方式中,统治、专政与镇压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既不能忽略其中一个方面,也不能简单地在三个概念之间划等号。

第三章政治管理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涵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对于政治管理的主要看法有: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等。这些观点都没有全面把握政治管理的内涵。

所谓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种方式。

二、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它们统一于国家的职能之中。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差异:

第一,行为主体不同,政治统治主体主要是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政治管理主体除国家政权外,还包括其它政治实体。

第二,行为客体不同。政治统治客体可以是少数人,也可以是多数人,而政治管理在一切社会都

表现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

第三,原则和要求不同。政治统治强调秩序与稳定,而政治管理强调的是秩序与效率。

第二节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一、传统政治管理

传统政治管理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其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其管理主体一般只局限于政府机关。其所运用的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君权与宗法权力相结合,造成“家天下”局面。

传统政治管理在管理功能上具有强烈的排他作用,在管理方法上表现为简单性与落后性,在总体运行机制上表现出明显的人治特征。

二、现代政治管理

现代政治管理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它与传统政治管理相区别,但两者之间又相互渗透。现代政治管理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与传统政治管理不同的特征。

现代政治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包括政党和其他一些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其运用的权力具有规范性与相对独立性,在管理功能上具有开放性,管理方法上表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总体运行机制上表现为法治。

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1.政治领导。它通过政策、决议、法案、法规来贯彻执行。

2.政治决策。全部政治管理行为的基础。

3.政治组织。是其他政治管理活动程序化的保障。

4.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利益整合的共同要求。

5.政治沟通。它被誉为政治管理的中枢神经。

6.政治监督。它是政治管理的免疫系统。二、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管理的作用范围相当广泛,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政治管理对于巩固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起着重大作用。

第二,政治管理能够保障政治稳定。

第三,政治管理能够保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四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2)政治参与的本质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主要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种。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政治投票。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

2.政治选举。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有效的手段。

3.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

4.政治表达。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

5.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

6.政治冷漠。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一国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 3.政治心理。政治参与行为离不开它的心理因素驱动力。 4.政治机制。直接发挥作用的有选举制度、政党、监督等制度。5.社会机会。它由经济的、制度的等条件和每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而造成它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在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具有重要作用:(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5)政治参与影响着政治的稳定。

政治参与对社会作用:(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4)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民主的内容,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已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从政治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

就政治参与模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

就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

第四篇政治体系第一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这一说法仅仅涉及到国家表面社会特征。

2.国家契约说。这种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3.国家统治说。这种说法仅仅指出了国家统治特征,并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4.国家要素说。仅描述了国家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其本质。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国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按照国家的本质分类,有以下基本类型:

1.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

2.封建制国家。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

3.资本主义国家。资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态。还存在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具体形态。

4.社会主义国家。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打碎资本

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第二节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用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密不可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

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第三节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在社会发展史上,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

二、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

第二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的涵义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西方诸多政治学家给政党下过不同的定义,但都没有完整地

揭示政党的含义及其本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类型

划分政党类型,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而要从本质上区分不同类型政党,则必须以政党的阶级利益基础作为基本标准。根据阶级利益标准。可以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

三、政党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第二节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利益结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国家政体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2.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3.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这种一党制的一是法世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并执掌国家权力。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是1989年以前的苏联。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其典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它正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第三章政治社团

第一节政治社团的涵义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组织的涵义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说。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肥市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参加、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过程。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第二节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维护、寻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和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

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于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补充。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既是群众性政治团体,又具有国家政权体系组成部分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成为政治管理的准主体。

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第三节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参加有关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参加与其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实现了其权益要求,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五篇政治文化

第一章政治心理第一节政治心理的涵义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二、政治心理的特性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

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

第二节政治心理的基础和构成要素

一、政治心理的基础

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1.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活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政治情感。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3.政治动机。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的政治目的内在动力,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4.政治态度。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政治态度是一种综合性心理过程。

第三节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

1.个体政治心理。个体政治心理又可分为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2.群体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又可划分出政党政治心理、集团政治心理、阶层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和大众政治心理。其中后三类在有关研究中最受重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1.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2.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3.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第二章政治思想

第一节政治思想的涵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1.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3.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对于的研究。包括人的本性、本能、利益需求、人的社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2.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包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及组织结构的安排及政治过程的研究。

3.对政治发展的探讨。包括政治变迁的动因、政治理想、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理论。表现为单个的政治命题。

2.专门的政治理论,为人们提供专门性政治知识和观点。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整体性研究所形成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1.依政治思想演进的发展历史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2.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可划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3.依据政治思想所反映的所维护的利益要求划分,可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资阶级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历史表明;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

2.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革命

第一节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革命与政治革命

人们对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下过种种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从革命发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的意义上来说明革命的涵义的。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而政治革命就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

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3.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4.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促的变革。 6.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第二节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政治革命的条件

1.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3.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5.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二、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 2.和平过渡。和平过渡必须以暴力作为后盾。

考察历次政治革命,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两种方式总是互为补充的。暴力革命为和平过渡创造条件,和平过渡则为暴力革命降低“成本”。

第三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革命的类型

西方学者对政治革命的研究,形成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标准。他们的划分有的不够确切,有的没有体现政治革命的性质或实质性内容。

政治革命分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按照革命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革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环境。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第二章政治改革

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涵义

一、政治改革的定义

改革、改良和革命是人们经常使用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革、改良和革命是表征社会进化与变革的同一系列,但又程度不同的三个概念。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次为主体。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3.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进程。 4.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6.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其限度。

7.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对于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二、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方式”。

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从宏观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包括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改革的合理目标和周密计划、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等。

二、政治改革的作用

首先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其次,政治改革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第三,政治改革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

第三章政治民主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政治民主的定义

“民主”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于中西文化中,并且都与社会政治生活相联系。不过古代中西方文化中各自的“民主”概念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在人类政治学说史上,诸多政治思想家分别对民主的涵义作出过各种不同的论述和界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主的内涵的论述: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就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作为其前提特征。 2.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核心原则。 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为基本规则。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6.政治民主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原始社会民主。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形式,其形成的只是民主的简单规则与机构。2.奴隶社会的民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

3.封建社会的民主。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主体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仅在西欧某些城市共和国内实行了民主制度。

二、资本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就其历史地位来看,资本主义民主对于封建专制政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就其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就其阶级本质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能保证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乃至社会权利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实的完全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原则是:(1)人民主权原则;(2)议行合一原则;(3)共产党领导的原则;(4)政治协调原则;(5)人民监督原则;(6)法制原则。

第三节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

二、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对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就是为其利益服务的,它是调节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矛盾的最好政治形式,它也是缓和和掩

盖阶级矛盾的有利政治形式。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无法实现其根本利益要求的骗局,但在客观上它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

2.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3)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人民提高政治能力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5)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政治学原理考试重点

开篇语: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 ?广义政治:在?°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使用的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狭义政治:国际上通用的政治学专业意义上的概念(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术语意义上的政治:很重要(官话) ?) 5、利益政治观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而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三、?°非阶级关系?± ?1、阶层 ?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个阶层)。 ?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 ?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是也要依据其它社会因素,比如劳动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等。 ?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未成熟起来之前,也称为阶层,比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过渡群体也可以成为阶层,比如军人、大学生。 ?2、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的人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人。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三等级?±。 第二节西方国家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经典《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a) 认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 认为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c) 认为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非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特殊性,政治权力的公共性,特殊强制性。 政治权力的实现是指在权力关系中权力主体促使权力客体按照主体的意志行事以实现特定利益。主要有以下实现方式:1、直接使用暴力;2,压迫和威胁;3、命令和规范;4、说服和激励;5、训诫和处罚。 政治权力的基础和本质:政治权力的基础是经济权力,本质上是阶级统

政治科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政治权力、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威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治权利: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以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赖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政治权力是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力,反映二者的制约、服从关系。 政治权威: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同。它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正义或人格的感召力,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和支配与服从的权力关系。它是政治权力最有效能的表现方式。 1、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A、政治权利决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来源于政治权利的属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从属性。政治权利对公共事务有决定权。政治权利选择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参与共同体内的利益分配、决定资源增益。政治权利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 B、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规定政治权力和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对政治权力具有价值的导向性、目标性。 C、政治权利制约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保障政治权利形成。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使得政治权利更好的完善。健全的、理性的政治权力能够保证政治权利的有序、健康实现。 D、政治权力的目的在利益,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基于利益的冲动,政治权力一经形成,即会最大限度地扩展其作用范围,在权力各层级上扩展且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自发的趋向,使权力的滥用不可避免;权力无限扩展其边界会导致权力腐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E、“必要的恶”是现代政治权力理论的主要结论。人性是有缺陷的,会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政治权力是有缺陷的,亦会追求利益集团及个人私利的最大化,破坏、损害一般民众的正当利益;因民众人性的不可靠,所以需要让渡部分权利组织公共权力;又由于政府不可靠,因此,必须对政府实行监督和制约,公民通过政治参与等方式实现政治权利,对政府运用政治权力进行监督。这样有利于实现政治正义,促进政治体系的完善。 F、政治权利是一种法定资格,是政治权力的法律转化,总之,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主要表现为两者在权限划分与配置上的反比例关系和两者在政治运行中的双向互控;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2、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的关系 A、宽泛的说,权威就是一种权力,是披上了被承认、认可的外衣; B、对某种行为如此行动的规范性承认,无疑可以加强和扩大政治权力; C、具有一种结构性的内在关系,政治权力是彰显政治权威力量的重要来源; D、政治权威的强弱本身是衡量政治权力高低、强弱、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政治改革:指政治革命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通知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生活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3、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现有的政党制度包括有: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 5、政治秩序: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6、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7、治理: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8、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1:政治投票、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 9、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10、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11、政治文化: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2、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3、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过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4、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15、政治社会化: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指导并服务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核心是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我们认为,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方面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里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他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人类政治学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律和最终命运,从而奠定了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 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 论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国家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 永远存在的。 第二,提出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 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 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观点。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和最 终结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和全 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第一步,是人类从 有政治社会到无政治社会的过渡,其目 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强调指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 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 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 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 观点。 第五,系统的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 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 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无产阶级 政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领导工人阶级 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 上述论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 基本原则,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 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 统一。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1、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 个基本论断: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 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 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 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 生的原因问题。 2、国家产生形式(欧洲)早期国家产 生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恩格斯分析了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 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 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 型的形式”。第二种是罗马国家产生的 形式。外来居民平民斗争,加速了氏族 制度的崩溃和国家的形成。第三种是德 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这是德意志的日 尔曼部落征服罗马帝国的直接结果。尽 管国家产生途径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 的根源都是一致的,都是由于社会内部 经济发展。 3、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 家产生的时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 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 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 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 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因此国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 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 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 围之内。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 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4、契约论:资产阶级的契约论包括两 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 另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的关系。契约论都主张不能长久地停留 在国家以前的那张票买个自然状态下, 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们就互相订立 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证财产和安 全。契约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的 理论。契约论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在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却起 过积极的进步作用。 5、暴力论: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 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 果。暴力论观点的非科学性主要在于, 抹煞国家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暴力 在一定条件下对国家的形成起过促进 作用,但它不是国家产生的原因。如果 没有内部的经济发展的要求,单纯的暴 力是不会产生国家的。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1:国家的定义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 家的涵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 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 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 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其次, 国家是阶级统治。再次,国家是个机器。 2: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 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 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与其他权力相比,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 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国家权力具有 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 的暴力”。第二,普遍的约束力。国家 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 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 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 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第三,主 权性。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 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 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 力的独立性。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 义?概括为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 社会的组织,当阶级出现,阶级矛盾不 可调和就产生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 灭,国家就消亡了;2、国家本知识阶 级统治、阶级专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通过社 会变革,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随之改 变;3、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 是机器、工具。它是实现统治权力的机 器,这个“统治权力”具有强制性、普 遍性和主权性。 4、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 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 命、基本目的,是指全国家机器的基本 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 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 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 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 保卫国家安全。 5、根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 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分为“政治职 能”和“社会职能”。在具体的国家 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 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 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 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 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 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 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 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 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 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 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 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1、如何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 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间相互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 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 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国家历史类 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 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爱不同的社会背 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 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 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是政治革命。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才能 完成一种国家类型转向另一种国家类 型的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政治改良是 社会政治发展的另一种方式,但不是国 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 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 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 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以新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而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不改变现行 的根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 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 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 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 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 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 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 家机器,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 良是渐进的、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政治改良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获得 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被统治阶级是有利 的;同时,改良也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积 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 变革创造条件。 知识点3: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的方式 代替最后一种剥削者国家——资产阶 级国家而出现的新的国家类型,是无产 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立的社会 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 最高类型的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国家存在的阶级 基础和社会基础逐渐消失,社会主义国 家就逐步自行消亡。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 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私有制和 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 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1)资本主义 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 政治上层建筑。(2)资本主义国家以 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 根本出发点和目标。(3)资本主义国 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统 治。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所谓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 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 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 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 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方 式。 2、认识福利国家?为何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经济政策的采取和 实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 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管

2020年电大政治学原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填空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旧中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 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 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 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 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 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学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戏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酱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 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只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 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酱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 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体系理论: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相对剥夺: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范式:从事某一科学或学科的研究者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段所共同持有并尊捧的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理念,以及共同的自然观及其形而上的假定。指研究者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论架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

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笔记整理,政治学原理部分知识点串讲

官方网址 https://www.sodocs.net/doc/8312407529.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四章 政 体 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 一、单一制与联邦制 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在于: 一、 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统一的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 二、 从国家组织机构看,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 三、 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关系看,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各地域的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 授予,并接受中央权力的统一领导,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 四、 国家主权高度统一,由中央权力机关代表国家主权充任国际法主体,统一行使外交权, 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即使个别地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 被限制在统一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 五、 国民具有统一的国际身份。 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特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非中央集权型两类。在中央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下,国家的统治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受到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在非中央集权型国家结构形式下,除军事、外交等全国统一性政务外,地方政府享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方面的监督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从现代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发展走向看,传统的中央集权型结构形式日益为非集权结构形式所取代。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非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能否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邦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结构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