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50年地面战场的战术展望

2050年地面战场的战术展望

2050年地面战场的战术展望
2050年地面战场的战术展望

2050年地面战场的战术展望

据航宇防务网站2015年12月21日报道航宇防务网站于2015年12月21日报道了由美国陆军实验室发布的一篇题为《2050年地面战场的战术展望:研讨会报告》的报告,全文60页。现将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摘要

本报告记录了陆军赞助的一个研讨会的经过与成果。该研讨会邀请多名知识渊博的领军人物,从战术上展望未来的地面战场。他们讨论了未来7个相互关联的能力,认为正是它们使未来战场在作战能力与面貌上异于当前,这7种能力是:人体机能增强;自动决策与自主处理;使用虚假信息做武器;微瞄准(micro-targeting);大规模自组织和集体决策;对敌方的认知建模;以及在战场环境信息欠佳情况下的理解与应对。研讨会得出结论,认为

21世纪中叶的一个关键挑战将涉及成功管理并融合成群结队的机器人,它们可独立遂行或

协同完成各种任务,包括通信与信息网络的管理与保护,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在指挥与控制领域的成功将取决于该领域的新理念及新方法。

1、引言

本次研讨会由马里兰大学代表美陆军研究实验室(ARL)/陆军研究办公室(ARO)主办,时间为2015年3月10-11日,地点在马里兰大学附近的万豪酒店及会议中心。研讨会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对2050年地面战术的影响。会议性质曾被描述为“未来网络战”和“信息技术与地面战。”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将成为现在到2050年间塑造相关军事技术和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研讨会所谓的信息技术包括机器人、智能弹药、无处不在的传感器、高度联网,以及网络战可能的巨大影响。但显然,仅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无法正确预知未来的战场。所以与会者也被要求同时从信息与物理方面来探讨未来的战场面貌。

研讨会的范畴限于2050年的地面战术作战。战场假设为100x100千米,有一个包含大量平民的人口聚居中心。假设对方作战人员掌握了先进技术,并且除了“常规”战,对手还有能力运用非对称战。

附录摘选了部分演讲者的PPT。

2、2015年的战场:侦察、通信、理解及决策

上述战场能力涉及执行战场情报准备(IPB)、指挥与控制(C2)、“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战损评估(BDA)等任务。

讨论使用的提问:

未来战场上的传感器是否继续像现在这样迅速增加,包括那些能在地面移动或空中飞行,更自主,微型自主的传感器,并具有人类和社会感知能力?

它们在战场上的使用密度会比今天有数量级式的增长吗?

它们会大量联网吗?

它们产生的信息量是否完全超出人的管理能力?

如何应对如此铺天盖地的信息收集?

是否会大量使用自主机器人来寻找并让对方的传感器失灵?

是否会部署大量用于“欺骗”的传感器?

……

在“侦察、通信、理解及决策”方面的展望基于以下共识,即未来战场的特征是大量出现并依赖:自动处理与决策,感知增强的人类,与信息相关的能力及认知能力等。他们讨论了未来7个相互关联的能力:

人体机能增强。未来战场上,真人会变少,但他们却在身体和智力上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感知、理解环境,更好地与同伴、与“机能增强的人类”、自动处理系统及各种机器进行交互。许多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将使之在2050年成为现实,如医用助残设备的增多,在提升视力、听力及认知力方面的进步,人体器官植入、人机交互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升,计算机辅助决策的普及等。“机能增强的人类”在战场中的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自身机体能力和装备、培训、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等。反制它们的方法包括辐射、生化武器等区域拒止手段,间接攻击其供应链,以及采用欺骗、网络攻击等电子战方式,甚至直接攻击计算机处理器及通信。保护措施相应包括减少、保护通信链路,保障供应链,制订应急计划等。

自动决策与自主处理。决策代理(Decision agent)将成为C2、战场信息准备(IPB)、

ISR、战损评估相关处理的一部分。这些代理的任务包括过滤信息、事实审查、融合、动态访问控制、自适应信息发布等。自动处理还可根据对任务目的和态势的理解,自动分配传感器并改变通信路径与优先级。这些会出现在2050年是因为它们非常关键,也因为人类没有足够的信息处理与认知能力来跟上信息流和战斗的节奏。反制手段包括欺骗,拒止攻击,直接和间接攻击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

使用虚假信息做武器。士兵能够获取的信息来源开始变多,因此作战环境将包含丰富的信息或过量信息,个体对信息质量(正确、可靠、安全)的判断变难。这样就可以使用误导性的虚假信息来实施攻击,其作用包括破坏信任、制造混乱、延迟决策、甚至误导对方做出错误决策。

微瞄准。微瞄准是精确打击相关概念与能力上的一次革命。微瞄准概念涉及使用动能或非动能手段对特定个体进行识别并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它将有非常大的价值,因为附带毁伤较小,且难以被发现。但反制难度大,反制手段有隐蔽行踪,发布欺骗性或虚假信息,设置假目标,不断调整组织结构或更换决策人以降低特定人员的价值等。

大规模自组织。个体、群体和软件代理可以自发组织起来,不断建立和修改协作流程。要求采用新的分布式、“网络使能”及更加灵活的指挥与控制方法。

对敌方的认知建模。了解对手并预测他们的行动。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将形成新的、有破坏性潜力的能力。该能力针对敌方群体和关键决策者,以群体和个人的动机、偏好、认知、决策风格为基础。

在信息欠佳情况下的理解与应对能力。信息仍不能十全十美,依然会有虚假的、未经验证的、来源不明的、错误的或过时的信息。个体需要有适应这种情况并具备从信息中提取其价值的能力,清楚所得信息可能有问题及风险。

其它。人员将承担许多不同的角色;微观管理将会减少;接管本地或敌方的通信设施将成为可能;态势感知将增加针对敌我及本地的网络状态的理解等。

3、2015年的作战:机动、生存、作战效应及保障

上述战场能力涉及战术机动,武器投放(致命与非致命、动能与非动能、信息及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力量防护,以及后勤。

研讨中涉及的问题:

高度智能的武器系统与弹药这一发展趋势是否将持续下去?是否会形成机器人-弹药“蜂群”?

这种趋势是否会导致机器人与智能弹药的融合:即一种智能的杀器,可以自主或与远处控制人员协同执行攻击,它们可以在地面机动,在空中机动,或者采取混合的机动方式?

军队是否主要由机器人射手(而非人类)组成?

人工操纵的平台是否会变少(例如,坦克只有1人或1人操控多辆坦克)?

机器智能广泛应用于武器与弹药是否导致大量使用电子与网络反制手段?

如果出现“发现即开火”的能力,人或物如何在战场上移动与生存?

……

在“行进、开火、作战效应及保障”方面的展望基于一种共识,即未来战场将具备如下特征:

无处不在的机器人。与会者设想2050年的战场将出现大量各种各样的自主机器人。它们显然在机器推理和智能自主上拥有更强的能力。能在地面行走或空中飞行,或具备仿生特征。尺寸各异,小如昆虫,大至运兵车,还有存在于网络中的虚拟机器人。而且将具备强大的联网、通信及协作能力。它们的使命与用途各不相同,如狼群式的“发射后不管”导弹或“能爬会跳”的智能地雷。反制机器人的手段包括设置各种物理障碍进行阻断,使用常规动能武器或定向能武器与之交战,攻击其电源供给,以及从认知上实施反制,如欺骗、误导甚至接管。

蜂群与编队。机器人或将“成群结队”地行动。这些自发组织和/或相互协作的成群机器人将具备不同程度的自主性,使用动态的交战规则/优先级,执行各种不同的任务。

黑客攻击与欺骗。未来战场的重要特征是层出不穷的黑客和欺骗性攻击。

超级人类。人和机器人组成的编队将成为主要的陆军作战单元。为了与机器人一起作战,人类士兵将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能力,如外骨骼、植入、感知与认知强化、或者基因工程。结果他们将具备更强的身体素质和更强的感知、认知能力。

定向能武器。2007年国防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描述了定向能武器的前景,称其“作为革命性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前景继续看好”。包括高功率微波和毫米波、各种类型激光器(固态、化学、光纤)在内的一些定向能技术,既显示出前景也提出重大挑战。与会者认为,这些武器可能会在2050年得到应用。

力场。力场由粒子、能量或各种波组成,能够破坏、减弱或干扰试图渗透的目标,保护己方易被定位的资产及跟踪敌方高价值目标,并被视为反制定向能的手段之一。与会者认为,力场可能会在2050年得到部署。

可靠电源。机器人、定向能、力场等都需要电源。可靠的电源供应对任务的有效性必不可少。除了关注电源发展(更轻、更高效、更经济、更快充电),与会者还设想了更多电源类型,包括移动核电源、无线电源、有机再生电源、利用当地电力设施及对方电源的能力等。

其它。隐身披风;物料的清污与合成来减少保障困难;通过巡航导弹或小型机器人运送物资;地下机动与生存能力;可逆效应等等。

4、总结与结论

与会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2050年战场画面,该画面更像是人们在电影院或图书中看到那种科幻与想象。如果时空穿梭到2050年,立即就会注意到战场上“挤满”了形形色色、数量比人类士兵还多的机器人,以及外貌像机器人的作战人员。虽然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却对决定哪一方拥有决定性优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是,虚拟机器人军队及“智能”程序与处理的能力与自主化,这些程序与能力用于:1)收集、处理、传播信息,以掌握战场态势;2)对执行“指挥与控制”、作战支持乃至战斗任务的机器人进行控制与管理;3)进行全方位网络攻防战。

21世纪中叶的一个关键挑战将涉及成功管理并融合成群结队的机器人,它们可独立遂行或协同完成各种任务,包括通信与信息网络的管理与保护,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在指挥与控制领域的成功将取决于该领域的新理念及新方法,特别是开发和部署一种有效的混合认知结构,利用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力量,与机器人、通信、信息等领域的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根据与会者的观察,传统攻防之间的均势或将发生改变,因为防守将变得更加防不胜防。

(来源: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作者:李勇)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 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 、引言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 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 、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 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 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 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 15m。 日本于 1898 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 1958 年地面沉 1 / 9

降速率达530mm/a,1952-1956 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 Ravenna 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 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 1922 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 SanJoaquin 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 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 2.6m,影响范围 9100km2。 至 20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已有 37 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 1995 年,美国 50 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 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 20 世纪70 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 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中科院为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10日在京发布《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为我国描绘了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这份300多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线图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国必须及早准备。路线图提出,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左一)发表讲话。 路线图同时提出必须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包括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新型核能系统、海洋能力拓展计划、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系列等。 据了解,中科院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总报告和能源、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空间与海洋、信息、材料、生态与环境等17个分领域报告,将以中英文形式陆续出版。中科院还将在此基础上每5年修订一次相关领域路线图,为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目录[隐藏] ??我国空间科技发展三大战略目标 ??我国农业科技要从五大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解析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 ??我国矿产资源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 ??我国能源科技十大技术方向 ?? 2050年我国建立普惠健康保障体系 ??制定生物质资源科技发展六项战略路径

2050年各国人口排名

2050年各国人口排名 美国人口普查局国际数据基地对2050年世界5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预测。 从数字来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从2009年的67.64亿上升到92.02亿。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将从2009年的4个增加到9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将从11个增加到17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将从24个增加到34个。其中变化大得令人惊叹的国家有: 埃塞俄比亚,人口将从2009年的8124万增长到2.78亿,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5位; 刚果(金),人口将从2009年的6477万增长到1.89亿,排名从第20位上升到第10位; 乌干达,人口将从2009年的3320万增长到1.28亿,排名从第37位上升到第14位; 俄罗斯,人口将从2009年的1.42亿萎缩到1.09亿,排名从第9位下降到第16位; 日本,人口将从2009年的1.28亿萎缩到9367万,排名从第10位下降到第18位; 从增长率来看,2009年俄罗斯、日本的人口已经处于负增长周期,到2050年中国、德国、泰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人口也先后转入负增长周期。国际数据基地预测

中国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13.95亿的峰值之后转入负增长周期,我认为这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不过,我认为他们对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2050年的人口的估计太保守一些,以目前的增长率来看,这几个国家完全可以超过3亿的。 2050年超过5000万人口的国家及人口数、人口增长率 排名国家地区人口(万人)增长率 1 印度165655 0.48 2 中国130372 -0.46 3 美国43901 0.79 4 印度尼西亚31302 0.21 5 埃塞俄比亚27828 2.53 6 巴基斯坦27643 0.71 7 尼日利亚26426 0.95 8 巴西26069 0.23 9 孟加拉国23359 0.47 10 刚果(金)18931 1.84 11 菲律宾17196 0.91 12 墨西哥14791 0.28 13 埃及13787 0.90 14 乌干达12801 3.13 15 越南11117 0.08 16 俄罗斯10919 -0.67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地质灾害,成灾慢,但损失大,不易治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面沉降规模扩大, 危害加剧。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字: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 Abstract: the grou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city’s main geo logical hazards, mainly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effect, because the surface soil crust and lead to regional ground elevation compression reduced a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slowly, with slow, but the loss of large, is not easy to control.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ground subsidence scale expanding and harm the wors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 subsidence, cause, the cause of subsidence l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and ground subsidenc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ground settlement; To crack; groundwater 1 地面沉降概述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等17个省市的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超过7×104 km2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 m,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汾渭河谷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由于地面沉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防治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迫切任务。 2 地面沉降的类型和特征 地面沉降按其成因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压实压密型、塌陷型、升降运动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引言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 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15m。 日本于1898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1958年地面沉降速率达

530mm/a,1952-1956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Ravenna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1922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SanJoaquin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2.6m,影响范围9100km2。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已有37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1995年,美国50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20世纪60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20世纪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

亚洲国家经济和人口排名

亚洲国家经济和人口排名!! 名次国家GDP总量(亿美元)人均GDP(美元) 1 日本52900 41480 2 中国30100 2280 3 韩国9920 20240 4 印度9280 830 5 中国台湾3980 17520 6 印度尼西亚3960 1590 7 沙特阿拉伯3690 14250 8 伊朗2520 3560 9 泰国2270 3420 10 中国香港2050 29350 11 马来西亚1620 5950 12 以色列1500 20880 13 新加坡1410 32030 14 巴基斯坦1280 790 15 菲律宾1260 1380 16 阿联酋1220 45120 17 哈萨克斯坦900 5830 18 孟加拉国750 500 19 越南670 790 20 科威特650 25870 这是07年的 第一档次: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共11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日本之外,大部分是很小的经济体 排名国家人均GDP(美元) 1 卡塔尔93,204 2 阿联酋54,607 3 科威特45,920 4 中国澳门40,390 5 新加坡38,972 6 日本38,559 7 文莱37,053 8 塞浦路斯32,772 9 中国香港30,755 10 以色列28,365

11 巴林27,248 第二档次: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低水平,有4个国家和地区: 12 韩国19,505 13 沙特阿拉伯19,345 14 阿曼18,988 15 中国台湾17,040 第三档次: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有4个国家和地区: 16 土耳其10,472 17 哈萨克斯坦8,502 18 马来西亚8,141 19 黎巴嫩7,617 第四档次: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这一部分是亚洲国家的主体,代表了亚洲国家的整体水平 20 阿塞拜疆5,349 21 伊朗4,732 22 泰国4,115 23 土库曼斯坦3,863 24 马尔代夫3,649 25 约旦3,421 26 亚美尼亚3,361 ****** 27 中国3,315 ******* 28 伊拉克2,989 29 格鲁吉亚2,925 30 叙利亚2,757 31 印度尼西亚2,246 32 不丹2,082 33 蒙古1,981 34 斯里兰卡1,972 35 菲律宾1,866 第五档次: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有10个国家和地区 36 也门1,182 37 朝鲜1,161 38 巴基斯坦1,044 39 越南1,040

位错理论在西安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

第30卷第1期2008年3月 西北地震学报 NORT H WEST ERN SEISM OLOGICAL JOURN AL V ol.30N o.1 M ar ch,2008 位错理论在西安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1 张永志,罗凌燕,王卫东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介绍了用位错理论研究地面变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西安地面变形的地质模型,利用位错理论对西安市11条地裂缝活动与地面垂直变形的综合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精密水准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位错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水准结果在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理论上分析了西安地区的地面地面沉降除与抽取地下水,地面负荷等有关外,还与西安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西安;位错理论;数值模拟;地面沉降;地裂缝 中图分类号:P6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844(2008)01-0017-04 Computed Subsidence by Dislocation Model in Xi c an City ZH AN G Yong-zhi,LUO Ling-yan,WANG We-i dong (I nstitu te of Ge ological E ngineer ing and Ge omatic s,Chang c an Univ e rsity,X i c an710054,China) Abstract:The theo ry and method of dislocation model to com pute g round surface defo rmation is introduced.Based on the geolo gical model for g round defor matio n in Xi c an city,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subsidence and11underg round fissures is discussed and co mputed w ith dislo cation https://www.sodocs.net/doc/8212548741.html,paring the r 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w ith the result obtained by lev eling,it is show ed that the result com puted by dislocation m odel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that obtained by leveling in space distr ibutio n.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ubsidence have relation no t only w ith gr oundw ater pumping and sur face loading,but also w ith tectonics of Xi c an region. Key words:Xi c an;Dislocation model;Digital simulation;Subsidence;Ground fissure 0引言 自从Steketee第一次将位错理论[1]引入地学问题研究以来,位错理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无数描述均匀半无限空间中变形的位错表示公式随着/源0的类型的增加和完全而被导出。如Steke-tee[1]导出了Poisson体中垂直走滑点源位错引起的地面位移场表示公式;Iw asaki[2]导出了在具有任意弹性模量的介质中倾斜断层引起的地面应变场表示公式。在后续的发展中,更多的努力放在发展更真实的地球模型,如在位错模型中包含地球曲率的影响[3-5]、包含地形的影响[6-8]及地壳分层结构的影响等[9-10]。Okada综合了弹性半无限空间介质中所有的弹性位错理论模型与地面的变形表示关系[11]和位错理论模型与地壳内部变形场的表示关系[12]。在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大区域变形水平监测手段,位错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同震变形的模拟,如陈运泰等[13-14]采用位错理论模型模拟了我国邢台地震的同震变形和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对唐山地震进行了反演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GPS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水平形变监测成为可能,断层活动与地面形变场的关系有了实验观测依据,位错理论在模拟断层活动与地面形变场的关系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应用。如H eki[15]采用位错理论模拟了板内地震后断层的无震滑动;申重阳[16]等采用位错理论模型 1收稿日期:2007-07-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4001);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64140) 作者简介:张永志(1961-),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壳形变、重力测量、INS AR、GPS测量等的教学与研究.

2012年世界人口排行榜

2005年的报告是使用2003年或更早的资料。并不是所有的联合国成员国都愿意提供或能够提供需要的资讯。这些国家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利比里亚、朝鲜、塞尔维亚和索马里;这些国家都是被认为中度人类发展或低度人类发展的国家。 *资料来源(除台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台湾资料来源: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处、教育部统计处 2012年世界人口排行榜(全世界人口大约为70.3亿) 1。中国1370536875人 2。印度1211102206人 3。美国310232044人

4。印尼245613043人 5。巴西203429773人 6。巴基斯坦181342721人 7。孟加拉国158570535人 8。尼日利亚151215573人 9。俄罗斯142909892人 10。日本127720114人 11。墨西哥112724226人 12。菲律宾101833938人 13。埃塞俄比亚90873739人14。越南90549390人 15。埃及82079636人 16。德国81701834人 17。伊朗73891220人 18。土耳其72565548人 19。刚果民主共和国71712867人20。泰国66720153人 21。法国65312249人 22。英国62350362人 23。意大利60026804人 24。缅甸57509804人 25。南非50594031人 26。韩国50004657人 27。西班牙46754784人 28。乌克兰45134707人 29。苏丹45047502人 30。哥伦比亚44725543人 31。坦桑尼亚42746620 32。阿根廷41769726 33。肯尼亚41070934 34。波兰38441588 35。阿尔及利亚34994937 36。乌干达34612250 37。加拿大34030589 38。摩洛哥31968361 39。伊拉克30399572 40。阿富汗29835392 41。尼泊尔29391883 42。秘鲁29248943 43。马来西亚28728607 44。乌兹别克斯坦28128600 45。委内瑞拉27635743 46。沙乌地阿拉伯26131703 47。加纳24791073

2050年预测世界各国GDP

分享 > 0 2178 205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排名预测-高盛 高盛最近发布了对20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的GDP排行预测。预见未来总是非常困难的,你只要稍微改变一点假设,就可能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不过不管怎么样,高盛的预测结果仍然值得一看。 (2050年 GDP总量排行)

(2050年人均GDP排行) 1.到2050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将主宰全世界的产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以GDP计算的头号大国。事实上在过去10年中,金砖四国的产出已经接近全球GDP 的一半,尽管这四个国家的增长势头可能会放缓,但是高盛的预期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合理。 2.有一点令人奇怪的是,2050年尼日利亚GDP总量将超越土耳其、埃及和加拿大,而沙特阿拉伯甚至进入不了榜单。高盛似乎认为一些非金砖国家的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将会进入快速增长期,原因可能是这些国家拥有迅速增长的人口。 3.从人均GDP看这个排行榜的顺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8年后金砖国家仍落后传统西方国家,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只有美国的一半(现在美国人均GDP差不多是中国的6倍,点击这里)。有一点奇怪的是高盛认为在2050年俄罗斯人均GDP 将是金砖国家中最高的,并且超过意大利,而现在意大利的人均GDP差不多是俄国的两倍;而法国在38年后无论在GDP总量还是人均GDP上都将超过德国。 2050年世界各国人口排名 到2050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底是中国还是印度?美国人口普查局国际数据基地对2050年世界5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预测。从数字来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从2009年的67.64亿上升到92.02亿。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将从2009年的4个增加到9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将从11个增加到17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将从24个增加到34个。其中变化大得令人惊叹的国家有: 印度,人口将从2009年的12亿增长到16.5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埃塞俄比亚,人口将从2009年的8124万增长到2.78亿,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5位; 刚果(金),人口将从2009年的6477万增长到1.89亿,排名从第20位上升到第10位; 乌干达,人口将从2009年的3320万增长到1.28亿,排名从第37位上升到第14位; 俄罗斯,人口将从2009年的1.42亿萎缩到1.09亿,排名从第9位下降到第16位; 日本,人口将从2009年的1.28亿萎缩到9367万,排名从第10位下降到第18位; 从增长率来看,2009年俄罗斯、日本的人口已经处于负增长周期,到2050年中国、德国、泰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人口也先后转入负增长周期。国际数据基地预测中国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13.95亿的峰值之后转入负增长周期,我认为这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不过,我认为他们对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

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13.3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面沉降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幅度较大、速率较大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开采地下水或其它地下流体所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地下水(油气)开采量增大,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墨西哥、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特征是主要发生于大型沉积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区的工业发达城市及油气田开采区。其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往往不易被察觉;在城市内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积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办法,也难使地面沉降的地面回复到原来的标高。因此地面沉降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危害极大。 经过对地面沉降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地面沉降的原因颇多,有地质构造、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工程活动既可导致地面沉降,又可加剧地面沉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量抽取液体资源(地下水、石油等)、地下气体(天然气、沼气等)活动是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 2. 采掘地下团体矿藏(如沉积型煤矿、铁矿等)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及地下工程(隧道、防空洞、地下铁道等)是导致地面下沉变形的原因之一。 3. 地面上的人为振动作用(大型机械、机动车辆等及爆破等引起的地面振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土体的压密变形。 4. 重大建筑物、蓄水工程(如水库)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使地基土体发生压密下沉变形。 5. 由于在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处理不当,即地基勘探不周。 从地层结构而言,透水性差的隔水层(粘土层)与透水性好的含水层(砂质土层、砂层、砂砾层)互层结构易于发生地面沉降,即在含水性较好的砂层、砂砾层内抽排地下水时,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向含水层流动就会引起地面沉降。根据土的固结理论可知,含水层上覆荷载的总应力P应由含水层中水体和土体颗粒共同承受。其中由水体所承受的孔隙压力P w并不能引起土层压密,称之为中性压力。由土体承受的部分压力直接作用于含水层固体骨架之上。可直接造成土层压密,称之为有效压力Ps。水压力P w和有效压力P s共同承担上覆荷载,即P=P w+P s。从孔隙承压含水层中抽汲地下水,引起含水层中地下水位下降,水压降低,但不会引起外部荷载的变化,这将导致有效应力的增加。

2007年世界各国GDP及各省人均GDP在世界排名

2007年世界各国GDP及各省人均GDP在世界排名 注:中国数据暂不包括港澳台的约6000亿美金的经济总量 中国官方发布中国2007年经济总量为约24.6万亿人民币2007年年底汇率价为约7.3:1美金,故折算为33700亿美金如汇率折成1:1,中国GDP世界第一。 名次国家或地区总值(亿美元)人均(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中国 33700 2520 4 德国 32800 3971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11 韩国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兰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亚 7460 3590 17 比利时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国台湾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亚 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兰 3750 9840 25 奥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特阿拉伯 3690 14250 27 丹麦 3060 56380 28 希腊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爱尔兰 2480 58020 32 芬兰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国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国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内瑞拉 2020 7360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2017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发布会时间:2017年8月16日地址:北京报告指出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世界能源展望篇 核心提示 1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增加27%;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 2 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展望期内能源需求增量的91%为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5%,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8%。 3 世界石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2050年达到48.2亿吨,需求增量全部来自非OECD 国家;OPEC国家是展望后半期供应增量的主要提供者。 4 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约为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非OECD国家占增量的85%。 5 世界煤炭需求已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较2015年减少22%。其中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在2030年前后达峰。 6 世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约为2015年的1.88倍,其中火电增长44%,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160%,届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升至45%。 基准情景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世界能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短期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难以转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不断提升,化石能源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去核化给世界能源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政策、社会变化与能源的互联更为密切。 一次能源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7%,期间年均增长0.65%;2016~2030年为0.95%,2031~2050年为0.45%,增速逐渐放缓。展望期内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6%,天然气年均增长1.3%,石油年均增长0.3%,煤炭年均下降0.8%。 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第一章总则 I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和规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 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定义) 本条例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具体负 责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市供水管理处具体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和本市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港口、民防、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第五条(地面沉降调查和数据发布)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市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 发布本市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相关数据。 第六条(监测网络)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地面沉降监 测网络,对土层形变以及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实施动态监测。 第七条(防治规划)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 治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在报批前,应当组 织专家论证。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 划时,应当根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并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和 危害程度、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等因素,在地面沉降易发区中划定重点防治区。 第八条(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地面沉降防 治规划,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面沉降年度控制目标;

探讨区域地面沉降国内外研究现状

探讨区域地面沉降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引言 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土层发生压缩变形而使区域性地面标高缓慢下降的一 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资源与环境损失[1]。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其发育生长常导致地下管线断裂、建筑物塌陷或倾斜、基础设施损坏,特别在是一些沿海沉降区,地面下沉加剧风暴潮灾害和海水入侵的风险,减弱城市防汛功能,造成耕地盐渍化、地下水受咸潮污染。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质构造活动、欠固结土层在自重作用下的压缩固结以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相对地面沉降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和固体矿物开采、地面动静荷载、地下空间开发等。其中,人为因素在地面沉降生长中作用尤其突出,特别是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流场变化,是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成因机制复杂,地面沉降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地质灾害,给世界各沉降区域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文献资料记载,中美洲墨西哥城于1891 年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沉降量微小,危害性未显现,且将其归因于地壳板块运动等自然因素,没能引起足够重视。但现在该城市已经形成大面积区域性沉降区,平均沉降量达到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7.5m。之后,日本于1898 年在新泻发生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至1958 年地面沉降速率已达到530mm/a[2]。上世纪50 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沉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到1995 年美国50 个州均发生地面沉降,年均控制成本达4 亿美元[3]。我国自1921 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抽水地面沉降以来,目前已有96 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且80%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4],其中最为严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含上海、苏锡常、杭嘉湖),总沉降面积达26830km2,跨省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已使该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水 降落漏斗,地面沉降也相应地呈现大面积区域性扩展[5]。此外,泰国曼谷、意大利拉文纳、伊朗伊斯法罕、印尼雅加达等全球6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饱受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和困扰。 地面沉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并引发一系列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问题。迫于地面沉降问题的严重性,各个国家的政府和学者都积极开展包括成因机理、沉降量监测、沉降发展过程模拟预测等地面沉降科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还专门成立了地面沉降工作组,并联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以及其它一些组织机构分别于l969 年、l976 年、l984 年、l99l

2021届全国名校学术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地理试题

2021届全国名校学术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 地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锦四大工艺,都是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其中使用多种植物进行染色的工艺更是少为人知,现在仍掌握染色工艺的黎族妇女已所剩无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目前面临濒临灭绝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A. 劳动强度大 B. 传承方式单一 C. 市场需求少 D. 产品价格低 2. 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扩大生产规模③保护和培养技艺传承人④建立技艺所需原材料生产基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B 2. C

我眼中的现实中国和2050年心目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现实中国和2050年心目中的中国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孕育着丰富文化的国家,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我们无时无刻不为之骄傲、自豪。中国的发展之路可谓是在探索中前进。资本主义打败封建社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断的探索才找到了最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为中国发展而倾注心血的伟人,离不开每一个行业兢兢业业的带头人。然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每个人心中的中国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个人心中的中国都与现实中的中国有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实现中国梦才会最大程度的接近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述我眼中的现实中国和我心目中的中国。 关键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一、我眼中的现实中国 1、政治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超大的人口规模,广袤的疆域国土,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意味着治理这样的大国需要考虑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一个比较强势有为和中性包容的政府,它要能解决好天灾人祸问题,要能应对人口和疆土规模带来的巨大挑战。 我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了历史上儒家执政集团的优长,并借鉴世界上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使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引领我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 我国今天的制度是在其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渐进、内生性演变的结果。今天的中国,人才全国性选拔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最高领导层。最高权力的更替具有以下特点: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年龄限制、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的借鉴。这种模式基本综合了西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