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城区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官方版)

东城区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官方版)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2018.5 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 小题,共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 —8 题。

材料一

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

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

墨的滥觞

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

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

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 “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的改进,让书写

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

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

树被砍伐殆.尽,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

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

处。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磋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创造“瘦金体”书

法的宋徽宗喜欢墨又懂制墨,他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

过参与制墨的经历。宣和三年(1121 ),歙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并代代相传,延续

至今。

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

遍加入

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

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

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

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

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

元素的载体。

由于社会动荡,近代徽墨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解放后制墨业才重新焕发生机。随着国家对传

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徽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传统艺术

文化的徽墨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墨如同由传统

文化之根生发的绿叶,它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滋养,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扩充着中国文化的根系。

(取材于项颂的文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滥觞.:“觞”读作“sh ā ng” 意思是“酒杯”

B.臻.于:“臻”读作“zhē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

C.殆.尽:“殆”读作“dà i”意思是“危险”

D.应.运而生:“应”读作“yìng” 意思是“顺应”

2.下列关于徽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徽墨的发展经历了石墨、汉代丸状墨、唐代歙墨三个阶段

B.唐墨以桐油烟为主要原料,墨色黑润,坚而有光,馨香浓郁

C.清代徽墨墨雕题材丰富,一块徽墨的装饰图案汇集多种文化元素

D.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徽墨坚持创新,不断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明代徽墨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 新原料的应用

B. 新工艺的使用

C. 雕刻技术的进步

D. 文化人士的呼吁

材料二

作为传统工艺制品,徽墨因其装饰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

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儒

家的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则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徽墨与徽州其他艺术一样具有

象征性和教育性,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对后世

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崇儒”文化意识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动因所在。【甲】

徽墨装饰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徽州新安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新安画派的画家借徽州地缘地

貌为蓝本,强调师法自然。徽墨墨面装饰格调与新安画派画风比较接近。

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明万

历后,徽墨制造商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以迎合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徽墨中对于文人喜

好的传统植物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源自儒家的“比德”传统。【乙】

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徽俗习惯等能从

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了解与研究。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

源泉,在制墨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审美需要,自然把这些化为审美对象灌注到墨面装饰中,在徽

墨制品中观照自己,从中获得十分亲切而美好的审美感受。【丙】

(取材于宛俊勇的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对徽墨装饰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A. 儒家伦理观念

B. 地域自然山水

C.文人审美趣味

D. 创作主体追求

5.请将以下三项分别还原至材料二中的【甲】【乙】【丙】处。(3 分)

A.清汪节庵“唤卿呼子谓多事”墨镂雕童叟对话人物风景图,四周辅以荷花、兰花雕刻,以君子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个体修养提供启示。

B.《耕织图》墨面图案记录了徽民生活中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及弹花、纺纱、染练、绩织等生产和加工整个劳动过程,将徽州田野人家劳作等民俗自然情趣与文人大夫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画面生动,极富乡土气息。

C.《程氏墨苑》记录的圆形墨模《百子图》将民间各类儿童嬉戏的画面完整地整合于一幅图像之中,直接表达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的儒家“孝为仁本”思想。

【甲】处填【乙】处填【丙】处填

材料三

一直以来,我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感慨它们逐渐衰微甚至消逝。但这往往只是“一厢

情愿”的看法。时代场景不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存空间,但非遗在现代并

非全无“用武之地”。

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追求提高,墨的市场就会扩大,徽墨自然

无消失之虞。以前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墨大部分出口日本。日本人很重视汉文化,写毛笔字画毛笔

画的人多,对墨的要求也高。而如今,墨的内销与出口比重基本持平,说明中国人也在逐渐重视继

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墨厂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生活水平提高,

文学素养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科技的进步也赋予传统工艺不少便利。锅炉、电炉

的使用都对改善成品墨的品质帮助不小。

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

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

的属性。“让一般人都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我做墨的‘初心..’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

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这样说。他认为很多民间技艺都“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对于很

多地方花巨资建博物馆、收藏馆,周美洪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中很可

能会“锁死..”它的生命力。“不论是不是出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欣赏的奢侈品...

而要走进千家万户。”

很多人看到“老胡开文墨厂只有100 多个工人” “当前徽墨的原料采购困难”的报道后就自然而

然的认同“百年老字号后继无人”的论断。事实上,老厂并非没有能力扩充人手与规模,只是根据

市场研判,没有选择这样做而已。与其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扩大生产,不如进一步弘扬国粹,有更多

的人沉浸在书山墨海的传统文化中,就将给予徽墨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徽墨

自然而然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对于其他非遗传承技艺,也没必要以“悲悯”的视角看待它们的日

渐衰微,它们只不过是以最适合当前时代的姿态传承而已。

传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每个时代总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上新的烙印。它们

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新的元素,时过境迁,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

(取材于刘超的文章)

6.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三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末倒置:指有人只重视徽墨的造型,而忽视其文化价值

B.初心:指制墨者制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写者的使用

C.锁死: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在博物馆中会脱离现实生活

D.奢侈品:指专属于部分财富拥有者的独特、稀缺、珍奇的物品

7.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是( 2 分)

A.开设昆曲选修课程,普及昆曲知识

B.参与宣纸文化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宣纸

C.举行节气庆祝活动,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D.打造极品龙泉青瓷,获得收藏家青睐

8.材料三提到“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

承不绝的原因。(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 题。

(一)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

《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

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

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

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

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2】二家已浸

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3】。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4】。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

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注释: 【

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 【 2】皮、

陆:

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 【 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 国家大乱。 【 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是( 3 分)

C .其 . 馀诸体

D .互为 循环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 3 分)

A .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 .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 .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 .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12.用斜线( / )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 5 分)

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

道胶固而不变乎?

13. 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

主张。 ( 4 分) ①②

14. 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 “诗必汉唐”的论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尝谓诗有工 拙 B .至于性情遭 .

际 . C .与宋人无与

..

D .孰为流弊 而衰 工:精巧

遭际:相逢 无与:无关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3 分)

A .则 人籁一日不绝 则 其负大舟也无力

B .非有心于 变也

青取之于 蓝 其 . 孰能讥之乎 君为 我呼入

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6 分)

4 小题,共18 分。

15-18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16.“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

一项是(3 分)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

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C.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

D. 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

17.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6

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特色。如《桃花源记》:“土地平

旷,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鸡犬相闻。”再如《兰亭集序》:“此地有

③,茂林修竹,又有④,映带左右。”又如《苏幕遮》:“⑤,芳草无

情,⑥。”这些景物描写都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心情。

四、本大题共6 小题,共2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 题。

冬天和春天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儿好朋友。小孩子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

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反问老何,先说你是哪村的吧?老何就故意逗他,我问

你哩!

你先说,你是大人!好,我是这村的,你哩?你说这村的,我怎么没见过?小孩子将一根手指抵住嘴唇,目光盯在老何脸上,盯得很深。老

何笑着反问小孩子,说你吧,你哪村的?小孩子说,俺也是这村的!老何又故意沉起脸,说,哦,

那你放学为嘛不回家呀,跑这么远?

那孩子嘴角绽出一缕浅笑,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老何朝西边眺望。

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

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

就吃住在厂里。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来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对了,还有一个小孩子哩,他每天上学都从那儿过,嘿,像咱小孙子。老伴笑话他是想孙子想疯了,见到小孩子就说像你孙子!老何撇撇嘴,想说什么,又把嘴紧紧抿住了。

一个小孩子怎么对他有这么大吸引力呢?老何似明白,又不明白。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进生的电话。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他和老伴非常高兴,比什么都高兴。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就从城里回来了。一进屋门,老何一甩手,就将那只鼓囊囊的大皮包扔到了沙发上。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

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呸,咱贱——

老伴倚住床沿儿,两手按住胸口张大嘴喘粗气。从村北的公路上走回来,她有些累了。你,你值当发那么大火呀?咱就,就当没这个儿子!又说,都是进生做不了大梅的主儿呗!

纯粹一个窝囊废!老何狠狠地骂,又深深地吐出一口气,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

老伴说,也怪你呗。老何问怎么怪我?老伴说,也许人家大梅不是故意的。老何想不到老伴替儿媳开脱,说,怎么不是故意呢?是呀,怎么就不是故意?大梅明知道他每天早晨起来要上厕所,可她偏要抢先儿,而且进去老半天不出来。连着好几天都这样,还不是故意?

看着太阳西沉,老何背着手,又溜溜达达来到村西。那个孩子又朝他走来。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忽然,孩子仰起头,

眨眨眼睛,说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呀!

老何一怔,随即就点点头,说,哎呀,好,好哇,城里好。然而,他看到孩子眼里的光又马上熄了,

低下头喃喃道,我,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

老何呆在那儿,怎么回事呀,才十来天。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再说,还用他问呀?村里哪年没有几个离婚的。原因嘛,都大同小异。就扯

星星。他的心又被这双眼睛搅乱了。

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

,冬天是什么?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就像我!老何伸出一根指头,指指自己肥大

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

天是什么呀?老伴没好气地翻他一眼说,冬天就是冬天呗。哼,吃饱撑的,问

天呢,你说春天是什么?唔,春天就是春天呗。老伴嗔道,哼,死老头子!春

何为什么这么开心,

和上

午哪像一个人?也不再关心春天是 什么,认为老何逗她玩呢。然而,脑子里却跳出一双眼睛,那眼睛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又似从前 小河里游

动的小蝌蚪。耳边呢,她要让大梅轻松几天。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务,做做饭,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面对老何的询问,小孩儿的反问表明他对陌生人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小说倒叙老何在城里“一天也待不下去”的情节,交待了儿媳是故意跟老何作对。

C.老何和老伴儿都理解了冬天和春天的含义,就开春进城看望儿子一家达成共识。

D. 文中两次提及像“小蝌蚪” “星星”的眼睛,表现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思念和疼爱。

20. 下列对这篇小说语言风格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亲切

B.朴素洗练

C.幽默诙谐

D.丰腴冷峻

21.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4 分)

22.作品中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老何有所触动。这一情节能否删去?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 分)

23.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 分)

2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小说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有人认为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冲突??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你有其他的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 分)

五、本大题共2 小题,共60 分。

25.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 字左右。

①《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

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

②《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向同学

介绍阅读这本著作的方法。要求:方法具体,有可行性。

③《红楼梦》展现出诗意的青春,《边城》营造出唯美的青春、《红岩》歌颂了壮丽的青春,

《平凡的世界》表现了奋斗的青春??请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要求:情感真挚,

语言优美。

26.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 字。

①“清零”是电子学术语,使用清零指令可以将存储器的状态(数据)变成原始的零状态。假

如人生也可以设置清零指令,你是保留过去的成长痕迹?还是有选择地删除记录?或是干脆抛弃过

去的自己,从零开始?

请以“清零”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持续发展的科技正在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欢迎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先别忙着做美梦,如果虚拟的东西那么真实,那么它与真实的世界到底有什么区别?

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请以

“欢

迎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