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范文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范文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范文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范文

第一章

3、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最终形成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第二章

1.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

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经济全球化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内涵:(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

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

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冲击,对

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5.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和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

经济全球化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世界多极化增强了人类和谐化。

在经济全球化中,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它们的危害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甚至涉及整个世界。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

第三章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和世界性。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影响:战后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4)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

(5)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3.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产业结构软化。

(1)高技术化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将出现明显的高技术化倾向。

(2)服务化趋势。第三产业在为企业部门服务,为个人提供服务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3)融合化趋势。产业结构融合化的发展,日益突破传统产业的界限,为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和空间。

(4)国际化趋势。产业结构的国际化,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2.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哪些社会经济问题?

(1)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劳动力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经济事业的迅速发展。

(2)劳动力短缺。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劳动力后备不足。因此,那些老龄化国家,纷纷吸收外籍人才和年轻的劳动力,以此来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

(3)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从而加重国民的税收负担。

6.何谓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

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第五章

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竞争能力较弱的国家,则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尚未成长起来的国家,为保护传统产业,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则推行自由贸易政策。(3)本国的经济状况。如一国国内经济出现严重萧条和失业,对外贸易逆差,国际收支赤字,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力下降,则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反之,则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那些同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和与之有生产联系的各种

力量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崇者;相反,以出口商品生产部门为中心参与许多国际经济活动的

各种经济力量,则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一国对那些政治、外交关系友好,经济上不会构成威胁的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技术出口;对那些政治或经济上敌对国家则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3.何谓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及运行机制各是什么?

WTO的宗旨是:(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落实GA TT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所有成果。

WTO的运行机制,包括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加入和退出机制、决策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这些机制为WTO的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

第六章

1.何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类型?其各自特征是什么?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从一国角度出发,国际直接投资也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国直接投资。

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独资经营是指完全由外商出资并独立经营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合资经营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共同商定各自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并根据东道国的法律,通过签订合同举办合营企业,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合作经营企业一般不以股份确定产权,不按股权比例分配收益,而是根据合同规定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分配收益并承担风险。合作经营企业本身是一个统一的经营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合作开发则通常是由拥有特定资源的国家,通过招标方式与外国投资者签订合作开发协定或合同,并联合组成开发公司对东道国资源进行开发。

(2)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按照这一标准,独资经营属于全部股权参与式投资;合资经营属于部分股权参与式投资;而投资者没有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以其他一些形式如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销售协议等进行的直接投资,均属于非股权参与式的直接投资。

(3)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一国投资者到国外单独或合作创办新的企业,或者组建新的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前一种形式;而通过收购国外公司或与国外公司合并以获得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权,则属于后一种形式。

(4)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可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水平型直接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这类子公司和其他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和销售,与母公司或国内企业保持水平分工关系。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一般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混合型投资则是一种水平型和垂直型相结合的直接投资方式。

(5)按照投资主体的性质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私人直接投资和国家直接投资,二者有时也被分别称为民间直接投资和官方直接投资。

4.何谓跨国公司?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其理论有哪些发展?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营业规模大。(2)地理分布广。(3)股权结构分散。

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活动,面临的经营环境也与国内企业迥然不同。在经济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母国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更受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市场运作情况、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在政治环境方面,东道国的政治变动是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文化环境方面,跨国公司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等的不同文化环境下从事生产经营;在法律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到国内法律的约束,而且其各个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还要受到各自东道国的法律约束,因而它所面对的法律环境远比国内企业复杂得多。

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基本特征:(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对于促使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的微观因素,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理论:(1)垄断优势论。(2)寡占反应论。(3)内部化理论。(4)投资的有机构成论。(5)边际产业扩张论。(6)产品生命周期论。(7)国际生产折衷论。促成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不仅是某一种因素单独的影响,而是上述多方面具体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5.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跨国并购是以寻求战略性资产为目标的全球扩张式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的盛行标志着一种新的投资类型的产生。

(2)除股权式并购外,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国际战略联盟的兴起,是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实现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

(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有利于利用科技资源、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

6.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地位: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跨国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独资、合资企业、战略联盟以及其他合作形式,几乎渗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其影响已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2).加速了生产国际化

(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

(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

第七章

1.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

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而美国国际收

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

维持;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

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简言之,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第八章

1.什么叫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发展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

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

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

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

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

从深层次和根本性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

具体地说:(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4.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前景如何?

缔结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目的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平等竞争,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

产权,解决贸易争端以及促进三边、区域性和多边合作。

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有:(1)减免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2)确定原产地规则。原产地

规则是为了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从而使北美地区制造的产品进入自由贸易

区可以享受优惠,而在其他国家制造的产品不能享受优惠。(3)取消投资障碍。(4)农业。

协定规定,美墨农场主可以自由地向对方出售农产品,但在15年内要受到数量限制。加、墨

之间将单独订立农业贸易协议。(5)金融和服务业。

美、加、墨三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悬殊,但要实行同等程度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这意味着墨西哥在同美、加进行着一种不公平竞争。相对落后和缺乏竞争力的墨西哥向世界上最发达国家敞开大门,实行自由贸易,并在条件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开展竞争,势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具体表现为社会生活水平降低和贫困增加。墨西哥脆弱的金融市场也无法承受与美、加同等的金融自由开放程度。由此可以判断,北美自由贸易区必将还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发展历程。

第九章

3.战后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其主要手段有哪些?有哪些

作用和影响?

原因:(1)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的直接目标,就是矫正“市场失效”。

(2)社会、政治和其他的原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护个人权利。第二,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第三,国家和全球问题的解决。)

手段:(1).制度调节(2).政策调节(3).经济计划化(4).社会调节(5).国际经济协调。

作用和影响:1)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稳定发展;

2)国家调节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3)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

4.什么是经济体制?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哪些特点?

经济体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和

消费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

监管。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

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3)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

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

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即通过有效的官民协作来实现政府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

第十章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2)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

(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主要类型:(1)按人均国民收入标准来划分是目前最普遍的分类方法,可将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分为三类: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2)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原料和初级

产品生产国;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最不发达国家。

5.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意味着获得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其次,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再次,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最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加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可能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金融全球化意味着资本可以在其市场上自由进入和流出而较少受到限制,这将大大提高资本流出和流入的规模和速度。但是短时期内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却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所限,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往往处于“外围”地位,容易接受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可能导致自身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1、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⑤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注入了精神动力。 (2)客观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 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 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 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参考答案:AD 3:[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6:[单选题]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10:[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18春西南大学0559《世界经济史》作业答案

1、苏联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 1.优先发展服务业 2.优先发展商业 3.优先发展重工业 4.优先发展农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1.电气技术 2.生化科技 3.生物技术 4.机器大生产 3、下列属于地理大发现影响的是 1. B. 商业革命 2.文艺复兴 3.七年战争 4.宗教改革 4、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1.敲击石器 2.磨制石器 3.打制石器 4.青铜器 5、种姓制度盛行于以下哪个古代国家 1.古代印度 2.古代中国 3.古代希腊 4.古代罗马 6、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地区是: 1.北美地区 2.东南亚地区 3.中东地区 4.西欧地区 7、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是

1.孔多塞 2.斯宾塞 3.达尔文 4.斯宾格勒 8、美国垄断资本的表现形式 1.托拉斯帝国主义 2.殖民帝国主义 3.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4.高利贷帝国主义 9、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广泛推行的政策是 1. E. 重农政策 2.工业政策 3.重商政策 4.农奴政策 10、斯托雷平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1.推翻沙皇制 2.推动工业 3.发展手工业 4.摧毁村社 11、欧美工业化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支配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是 1. C. 劳动力输出 2.商品输出 3.资本输出 4.技术输出 12、近代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直接取决于 1. F. 文化影响 2.工业发展水平 3.政治制度 4.军事力量 13、英国工业革命中最早实现机械化的行业是 1.棉纺织业 2.服装业

3.造船业 4.炼钢业 14、以下哪一项为工业化推动的结果 1.城市化发展 2.经济危机出现 3.农业衰落 4.奴隶制度瓦解 15、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从哪里开始 1. A. 田园 2.城市 3.农耕世界 4.南部世界 16、以下哪个历史事件直接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三十年战争 2.新航路开辟 3.文艺复兴 4.宗教改革 17、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形式是 1. D. 工厂的兴起 2.货币地租 3.手工作坊的出现 4.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18、资本主义萌芽最初产生在 1.采矿业 2.建筑业 3.航运业 4.纺织业 19、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1.城市的兴起 2.商业的繁荣 3.机器的发明应用及工厂制的产生 4.政治民主化

2017年-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7.“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世界经济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性,日本政府在国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

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 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 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 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 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试题

×××学年度第×学期学业考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 2.通货紧缩 3.欧洲联盟 4.布雷顿森林体系 5.外贸依存度 6.圈地运动 7.OPEC 8.综合商社 9.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1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 二、简述下列各题(任选4题,每题15分,计60分) 1.世界经济中心的历史演变。 2.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及其特征。 3.产业革命的意义。 4.明治维新的意义。 5.当代世界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论述题(任选1题,每题20分,计20分) 1.评东亚模式。 2.论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2000年世界经济专业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滞”指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胀”指通货膨胀严重。滞胀指的是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并存的,存在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实现了充分就业,存在失业就意味着不会有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修改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滞胀的出现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也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重大修正。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面临着严峻挑战,打破了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垄断地位,先后出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和劳工市场的结构特性来解释滞胀,并提出以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等供给管理政策来对付滞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把滞胀归罪于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对国民经济的国家干预。他们认为是国家干预导致了虚假繁荣,是国家干预破坏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因此他们建议减少对经济的国家干预,主张让市场自行调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无管多少流派的经济学,还没有哪一派能深刻认识滞胀,也没有哪一种政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通货紧缩: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通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达标试题(附答案)1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达标试题(附答案)1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世界经济史论文摘要

《新世界的制度、要素禀赋和发展道路》论文摘要 Introduction 在欧洲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时,最有学识的观察者认为相对于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北美洲更有发展潜力。虽然制度性的人均收入评估没有在大多经济体内建立起来或者建立得很粗糙,但是据资料显示直到欧洲人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建立殖民地后几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领导地位才显现出来。1700年,墨西哥和北美英属殖民地在人均收入上相等,而巴巴多斯和古巴分别比美国高出50%和67%。美国虽然在1800年超过了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仍落后于加勒比国家。而1790年的海地似乎是美洲人均收入量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与美洲其他地区的差距才逐渐拉开,1900年开始这一差距更是成比例的显现出来。 学者们在研究北美与美洲其他地区差距产生问题时经常注重制度的分析,也强调影响不同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如财产权的保护、社会腐败程度、金融部门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资本量和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还是创业。但是对于制度的产生学者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宗主国的宗教和民族传统导致的。反对者认为这掩盖了具有同一民族传统地区的差异。 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事实上比预期的要弱。在殖民时期,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加勒比地区,而其内部虽然有多个殖民国家,但是差异并不大。英国制度的优越性通常通过美国和加拿大表现出来,但是英帝国内部的其它地区工业化也是很晚的,因此英国制度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西班牙属殖民地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于相同的民族传统内存在着经济上的差距,学者们在不否认民族传统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初始条件和要素禀赋对制度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新的研究重点是,环境的不同究竟如何导致了不平等的程度以及这种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如何影响制度化的进程。新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开始都占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但是资源禀赋的其他方面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就是不平等的。 From Factor Endowments to Inequality 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只是他们在人烟稀少和缺乏防御的地区寻找经济机遇的大规模和长期的活动的一部分。欧洲人通过不定期的远征和建立永久性基地来索取赔款、探寻资源和其他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代理的角度来看,彻底的新生环境以及大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洲际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所引致的巨大的组织问题都促使了制度上的改进或创新。对于各殖民地相同的是劳动边际产出,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的从欧洲和非洲横穿太平洋前往美洲的不顾高交通成本的移民证明了。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有超过六百万到新世界的移民,其中超过60%的是不自主的非洲奴隶。由于奴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的,奴隶最终会流向那些它们产出最高等地区。占有和使用奴隶是没有严肃的民族和文化障碍的,而且奴隶在主要的欧洲的殖民地是受欢迎的。1580年前只有20%的移民是奴隶,而1700年到176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奴隶的作用的突出和在向葡萄牙、法国、和尼德兰的移民中比例的增加以及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持续优势,反映了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向世界市场供给产品的专业化趋势。因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生产获利多的的产品和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的建立,这些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奴隶的涌入。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殖民地没有非常的专业化,仅仅是西班牙在南北美大陆的殖民地(有一些关注银矿和其它矿的劳动力)、大西洋中部的新英格兰和英法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很少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力绝非巧合。 用大量奴隶进行专业化生产糖料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经济拥有新世界的人均收入。最主要包括西印度群岛的国家,也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就专业化生产这些作物,而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2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归纳:对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种经济思想盛行的时代和含义不能正确区分。 释疑解惑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真题突破 1.(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2.(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答案】B 【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 3.(2016·北京文综·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9年4月22日上午9:00-11:30】 绵阳市高中2016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2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6.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II%。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 27.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28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B.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D.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29.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据此可知,l9世纪末20世纪初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30.1 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D.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31.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世界经济史汇总

2015届高考历史之世界经济史专题 专题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英荷等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5-16世纪) 1、条件 (1)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需要黄金和扩大海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 ④高额利润: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葡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 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西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葡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葡西1519~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影响:初步形成世界市场 (1)西欧: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开采金银矿和和奴隶制种植园) (3)非洲:出现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经济 (4)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世界:在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6)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世界经济史课后题答案

世界经济史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 关键术语 普遍奴隶制:在普遍奴隶制下,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不是奴隶,但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村社,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所处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法律制度。与古希腊罗马发达的城邦奴隶制相比表现出非发达性,即身份差异模糊,不存在作为私有财产的明确的占有和活跃的买卖。这种奴隶制之下的奴隶不从属于明确的奴隶主,而是为国家(农村公社)的土地耕作,只是表现为社会地位低下。 东方普遍制存在的原因: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以国家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具有社会阶层划分的单一性;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社会中所有权制度落后;平民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不独立,导致普遍“奴隶化”现象出现。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定义。列宁和普列汉诺夫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马扎亚尔总结亚生产方式的特征。但他的看法没被俄国和中国学者接受。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土地是共同体的基础和财产。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东方社会以土地所有制这一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实现。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个人只不过是公社财产的占有者,这种自然经济的特征是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导致生产目的成为自给自足,导致农村公社在东方社会长期存在,也是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中国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原生态的轨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形态,形成有普遍奴隶制,封建领土制,封建地主制等社会统治形式(不能说中国的社会形态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西方社会形态则起源于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最重要的史料。汉穆拉比时代的古巴比伦,是东方古代典型的原始奴隶制国家。历经30年的编修工作,在约公元前1762年汉穆拉比后期完整地刻石公布于世。法典贯穿着私有财产或宫廷神庙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对于盗窃行为予以严惩。法典保护物权,主要是动产,其中包括金银、牲畜、船舶、祭器,宫廷的奴婢、私人的奴隶、自由民的子女都属于财产之类,不动产包括房屋、田园和牧场。法典规定依法保护牧场和田园。法典维护的是东方古代专制主义国家制度下的奴隶制。 思考题: 1、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①国王为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在实际的土地占有和所有过程中,国王的土地所有权只能 通过农村公社来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国家拥有农民土地的最后处置权。 ②利用灌溉系统的统治(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 方农业的基础。无论埃及、还是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河流漫长,通过象西方(意大利)那样的有商人、企业主自愿联合“治水”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东方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 ③军队组织和国家统治下的军事扩张。专制主义依赖于这种组织与行为的强大维系着作为国王和皇帝的至高无上的 权力。反过来,统治者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组织并巩固国家政权就是把社会生产地“部分产品用来支持这一国家机器”,由此影响到国家各层人民的经济生活。 2、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并说明中国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与西方国家各个社会形态行成中的环境差异。 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①东方社会以土地所有制这一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实现。②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这是农村公社在东方社会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中国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发生在欧洲的各种社会形态不同。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在基本上没有受到其他社会形态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一直是沿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自身发展轨迹而发展着的。而就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来讲,事实上是两个来源:一个是古代所有制形式,其成熟形态是希腊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559]《世界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559]《世界经济史》 一问答题(共4题,每小题15分,合计60分) 1.工业革命引发了哪些社会变革? 答: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工业化时代。工业革命加速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还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机器大工业不仅生产出可供世界市场消费的工业品,而且生产了世界市场所需要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2.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火的发现和使用肯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火的控制和使用,拓宽了人类的食物领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健康。 (2) 火的控制和使用,使人类可以驱除和抵御寒冷,它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为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而幸存下来。 3.比较英美两国工业化发展的共同特点? 答:(1)都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的发展起来。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所有权变革等为个人力量自我扩张奠定了基础。(2)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干预较少。工业化是由私人发动,政府的干预极少,而且政府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促使本国工业化顺利进行。 4. 促使西欧城市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数衰落了。11世纪起,西欧开始了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贸易关系的扩大和加强产生了重大影响。欧洲经济适应国际贸易的程度开始远远超过东方诸较为自给自足的帝国的经济。欧洲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变得习惯于并依赖于外国的商品和市场。随着人口的增长,交易的规模也增大。人口压力加之诸国家和城市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促进力,驱使商人们去寻找新的产地、新的路线和新的市场。他们的竞争态度截然不同于同时代的中国人;中国人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