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班数学案例

小班数学案例

小班数学案例
小班数学案例

小班化教学案例--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

:温沸:上海市水丰路小学:2523 :2007-10-30 :邢德平

? 【背景】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积极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今年市教委提出的有效落实《关于小学低年段(一至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在学习准备期的三周里,我试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

以下以我在学习准备期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活动过程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 【案例】

从生活现象中引入数学

《分一分》这节课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物品出发,同过观察,从颜色、功能、性别、大小、状态等进行分类并计数。一年级的孩子刚踏入学校,课堂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陌生,我试图创设生活中的场景来导入新课。

课前我搬上一张空的课桌,在课桌上凌乱的摆放着书,铅笔,橡皮,垫板,玩具,本子,书包等。学生瞪大眼睛,不知道老师要做什么。“看,第二天要上学了,但是这个小朋友的课桌多乱啊,我们来帮他整理一下好吗?”我说道。学生马上情绪高涨,纷纷要求上来整理。于是我请了一个最积极的小朋友上来,他先将铅笔,橡皮,尺之类的东西放入文具盒,然后将不用的课本放入课桌里,书包放入橱中,再将玩具放入玩具橱,不多久他就把书桌整理的干干净净。我大大的称赞了他的出色表现,同时说道:“小朋友们,我们要象他一样学会把相同特征的物品放在一起,这就是分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着分一分。

在孩子们情绪高涨以及对上来整理的同学表示肯定的时候,教师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在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

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这节课时,发现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基数和序数两个概念。为了充实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于是我又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

我请了一组(五个人)同学到教室前面对大家站成一排,我说道:“现在啊,老师要给他们拍照了,咦,第二个同学请笑一笑,第二个同学——”坐在下面的小朋友急了,有的喊:“×××,你笑一笑。”(他们是从左数起的)还有的喊:“××,你笑一笑呀。”(他们是从右数起的)这时,我笑着问道:“到底是谁啊?”一名同学举手回答:“老师,你没有告诉我们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啊!”“对啊,是老师不对,我应该告诉你们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是从右边数起第二个小朋友,请你笑一笑。”同学们异口同声:“×××笑一笑!”“小朋友们,你们可不能犯老师的错误,有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起还是从右数起。”接着师生有做了听指令的游戏,请一些同学在教室前排成左右一排(前后一排),再请一名学生发号指令,如:从前往后数第×个蹲下;从后往前数第×个举手等等。学生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

一般来说,“0”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在计数时表示什么也没有,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温度计上表示冰点;其中第一种意义学生大多能自己归纳出,而后两种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课的媒体中出示了温度计和直尺的图片,但是我想,如果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也能够理解,但是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相信他们应该有能力知道零在生活中的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生活中你们在那里看到过0?你们觉得0还表示什么?经过一番小组讨论交流,有学生说:“我们的尺上有0。”他把手中的尺举的高高的。还有学生说:“温度计上也有0。”看来孩子的观察能力真不错啊!这时又有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0还表示新的开始。运动员跑步,起跑的地方就是0。我们现在开始上小学了,我们也是从0开始的。”听了他的回答我太惊讶了,他说的太好了,可能他的这些话是他的父母告诉他的,但是他用在了我们的课堂上。“你说的太棒了,是的,0表示起点,表示新的开始。”我给了他一个拥抱,心中窃喜还好没有直接出示媒体讲解,否则怎么会听到这么精彩的回答。

? 【感悟】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即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因此,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距离,还能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如案例1在新课引入部分,创设生活情景——整理课桌,让学生自己来整理。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联系“生活情景”,展开体验。

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案例2原先并没有这一个环节,但是发现孩子比较快的理解了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何不让所学的知识更深入呢,为了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从左数、从右数、从前数、从后数,我设计了拍照的环节。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生活情景的展示,学生很自然的体验到数的时候前面加一个特定要求的重要性,也为他们今后在做到类似题型是认真审题打下了基础。游戏的训练又再一次巩固了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欢快的生活情景和游戏中体验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三.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应该说在案例三——0的教学中,孩子有那么多精彩的发言,与他们经历了小组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这种广泛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0的概念,体验0的意义。又“领悟”到了数学源于现实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体验。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 【反思】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人运: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受用一生。我觉得教师要不是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积极交流的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

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因此在教学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创设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引导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讨论、辩论中突然闪现。在设计教案中,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学生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感受数学的力量。

幼儿园小班游戏案例

幼儿园小班三大创造性游戏 表演游戏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目的并不明确,只对表演道具感兴趣,开始时幼儿一般不会组织游戏,他们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表演,对语言及动作的表演质量不注意。因此,第一学期应以故事表演为主。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的: 1、通过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 2、在老师的带领下,愿意模仿文学作品人物的对话、简单的动作初步进行表演。 二、游戏主题:1、《拔萝卜》2《唱歌比赛》 b) 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头饰: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姑娘、小狗、小猫 道具:大萝卜、锄头、喷水壶等 2、知识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拔萝卜》、《唱歌比赛》的故事内容,会说出主要对话。 (2)事先请大班幼儿排练好表演的内容。 c) 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引导幼儿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使幼儿对表演感兴趣。 2、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学说故事中的简单对话,做出简单的动作。观察幼儿对表演游戏兴趣的程度。 3、评价:教师表扬能大胆参与表演的幼儿。 第二次指导: 1、出示头饰,引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以整体表演形式,巩固故事中的对话、动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对话的情况。 3、教师串讲故事,主要对话由幼儿讲。 4、评价:表扬能认真参与表演的幼儿,指出学习对话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指导: 1、教师与能力强的幼儿一起表演。 2、幼儿模仿老师学习故事中角色的动作。 3、教师串讲故事,让幼儿讲出主要对话及做出角色的动作。 4、评价:重点讲评幼儿掌握角色动作的情况。 结构游戏 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刚入园,初步学会适应集体活动,。大部分幼儿对动手操作活动有为难情绪,这与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教慢有关,与的幼儿手指力量不够,无法拼插成形。因此,应从培养幼儿对结构玩具和建构活动的兴趣入手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标: 1.对建构材料感兴趣,喜欢参与建构游戏活动。 2.初步感知圆柱积塑的特征,学习端点连接技能,巩固对红、黄、绿、蓝等颜色的认识。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一次函数的应用》 王常中学杜桂荣 新的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形成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教材,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活问题,使学生自主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从而形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教授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的应用》时的一点体会: 一,在课前:1、先让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各小组想法统计一下自己小组中一名同学的家里固定电话的上一个月的通话时间并做记录。2、去离学校不远的电信局查询电话的收费方式有几种,并做记录。 二,在上课时:1、回忆一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2、各小组排一名学生通报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 3、根据自己的调查,思考使用电话和交电话费是由哪些量决定的。 4、对电话费用和通话时间建立一个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用数学关系式表示。 5、根据自己建立的关系结合本组调查的那名同学家里使用的费方式计算这名同学上个月家里的电话费用,并把结果和这名同学家里交的电话费做对比。 6、用另外的付费方式计算那名同学家的电话费,并和之前的计算结果做对比。 7、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认为是哪些量在决定着电话费用,付费方式对电话费用有影响吗? 8、你认为你小组

里那名学生家的付费方式选择的得当吗?你是怎么挑选付费方式的。结合函数图象作答。9、如果给你家安装一个电话,你能给自己选择出合适的付费方方式吗?设计出你的选择方案。 总结反思: 在教学中时常能遇到一些创设有关知识情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有关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而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先弄清实际问题的含义,从复杂的生活背景中找出影响问题的关键的元素(量),以及根据事件构建这些元素(量)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数学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发掘生活中的事件引入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对事件的调查和运用知识对事件包含的生活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角度、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形成。学生在对事件的调查中可以掌握获取有用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

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小班角色游戏案例

小班角色游戏案例 ——我爱当爸爸 西渡幼儿园朱莹背景: 家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最美丽的地方,不管孩子的情绪有多么不稳定,不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到家,孩子们就会多一份温馨与向往。对于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来说,家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浓浓的亲情,会使幼儿感到安全,得到温暖。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家中各个成员的角色是他们最喜欢扮演模仿的角色。为了给幼儿家的感觉,在情感发展上帮助他们逐渐独立起来。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体验角色,进入角色。因此我们在开学初期就在班级里面创设了三个娃娃家。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映在该游戏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小朋友们对娃娃家的游戏十分兴趣。 实录一: 刘俊伟来到娃娃家,发现“爸爸”的牌子被沈嘉俊戴走了,今天只剩下“爷爷”的牌子,他很不高兴。来到娃娃家,要和沈嘉俊换个牌子,“我要当爸爸,我要当爸爸!”可是沈嘉俊说什么也不肯和他换。刘俊伟开始哇哇哭起来……教师为他和解,“其实爷爷也很厉害啊,爷爷就是爸爸的爸爸,爸爸都要听爷爷的话的。”他想了一会儿,还是不乐意,“不行,我就要当爸爸。”…… 实录二: 老师来到娃娃家做客,爸爸妈妈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客人。老师说:“我想吃馄饨,你们家有吗?”爸爸刘俊伟很为难的说:“我们家没有烧馄饨呀。”“那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妈妈杨阳想到办法了:“点心店里有,我们可以去买呀。”于是爸爸和妈妈就跑到点心店去买馄饨了…… 实录三: 刘俊伟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在娃娃家里担任着主导地位。“妈妈,宝宝的肚子饿了,你去烧饭给他吃吧。”“爷爷,洗衣机里的衣服洗好了,你拿出来晒一晒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带领全家到点心屋去买点心,去小舞台看表演,去糖果屋买糖果。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好几次,不一会儿,又大叫起来:“不好啦!我们家厨房着火啦,消防车快点来呀!”早晨的角色游戏被他玩的热热闹闹,如火如荼。

五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五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泰宁县实验小学:黎其元如何做好学生辅差,做好后进生转化,是广大教师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在一个班级真正能让几名学生后转先绝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平时认真细致的观察,客观到位的分析,心灵相通的交流,还要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要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五年级,孩子天真极了,一点不懂事,爽性而为,有个男生,经常不做作业,开始我以为他没听懂课,不会做,喊他到办公室问他,他保持沉默,我也似乎束手无策。他家离学校远,又难以联系到家长,后来我抽星期天到他家去了一趟,这孩子家里比较困难,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家种地,因此家长也没时间督促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竟然养成了厌学的陋习,我找到他问原因,小男孩怯怯地说:“我笨,学不会,我不想做作业。”听后,我非常震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认为自己笨,如此自卑,这将影响到他今后的漫长人生!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办?一种强烈的教师责任感驱使着我,让我决定好好“救救”这个孩子! 第二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和颜悦色地谈了一番话,并把他调到了第一桌,从此这个孩子成了我特殊关注的对象,上课我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不时捕着他的表情。慢慢找出他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我有了如何辅导他的措施,决定做好这项后进生转化工作。我采用的措施如下: 1、对他进行基础方面的训练。我找了一些口算题,让该生进行口算训练,并教他口算的方法,结果他越算越有兴趣,越算越带劲。他也及时给他鼓励:“你真聪明,真棒!”结果他对数学有了兴趣,也不认为自己笨了。 2、以优带差,让他感觉班集体的温暖。为了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乐趣,我发动班上的优生去帮助他,不仅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且和他一起玩耍,一起游戏……经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不仅学习有了进步,而且性格也变开朗了,也乐于上学,乐于听课了。 3、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尊重他让他感到被重视的幸福。经过以上两条措施的实施,我发现这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真正清除他内心的阴影,我觉得要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小班角色游戏案例反思

常用资料-小班角色游戏案例反思 小班角色游戏案例反思 背景:时间:2005年3月角色游戏 时地点:小一班教室 案例:角色游戏开始了,天天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昊昊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天天狠狠地撞了一下。天天摔倒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要象平时一样教育昊昊不应该在教室里跑那么快时,突然看见昊昊一副闯祸后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天天边哭边说:“昊昊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

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 痛吧?万一有什么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 昊昊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昊昊和我 一起扶着天天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他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昊昊把车开得太快把天天撞倒了。”于是,涛涛医生就让天天躺在床上给他 象模象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 昊昊:“你呀,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 车开得那么快?天天的腿都断了,”说着用手抬了抬天天的腿,“不行,天天要住院开刀。以后你开车可要慢一点,记住 了吗?”昊昊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分析: 在平时的自由活动和游戏中,经常会 出现以上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喜欢在教 室里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一不小心就 会摔倒,甚至发生撞伤的流血事件,非

常危险。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们 常常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不停地教育孩子们在活动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老师们苦口婆心说教的结果是老师说得口干舌燥,而“肇事者”当时显得诚惶诚恐乖乖认错,在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效果不明显。而这 一次我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处理,使孩 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节中,并在游戏 中借涛涛“医生”的口“教育”了昊昊。如此,不仅避免了昊昊由于撞倒人而必须 挨的批评,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情愿地 接受说教,反而使昊昊真正地意识到由 于自己的鲁莽行为给同伴带来了痛苦, 而且也使天天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同时,也丰富了游戏情节。 反思: 一、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 师要避免枯燥的说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多给“学困生”一点爱 案例背景: 教师既应该专教书,又应该教人做人。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学困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作为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应有的道德,也是老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爱是教师的灵魂。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描述: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景:“优等生”学生拼命地看、拼命地讲;“学困生”嘴巴张张,等着下课,跟着“优等生”学生报的数,然后眼睛盯着老师,生怕教师会注意他,发现他的漏洞;有的“学困生”还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自己的小动作来了!看着几个“学困生”这样,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哄哄亮亮的,都想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制止他的小动作。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讲下来,教师顾不上就让优等生来帮忙,遇到讲错的会让他们慢慢思考一下,或者举例来分析。考虑到“学困生”,要帮助“学困生”,给“学困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诸多“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案例反思: 反思一:《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 经验基础之上"。①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中,我们通过 设计折纸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丰富了学生 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对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设计折纸活动的背景。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直是各种版本的初中几何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很多公开课都选了这个内容。但在大量的听课与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是一个教学难点,只有少数优秀学生 能在课上独立完成,大多数学生在证明中面临困难。如何有效地解 决这个教学难点是我们课例研究的出发点。众所周知,用"操作"、" 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 重要方法。由此,我们想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基础出发,重新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研究"折纸中 的图形性质"探索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加以说明。 一方面,折纸活动本身能唤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如折纸飞机、纸帆船、千纸鹤、宝葫芦等。另一方面,折纸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 操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 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且折纸活动本身也承载着许 多重要的几 何问题,可以提炼出更一般的几何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在折纸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线段垂线的性质及与三角形、四边形相关的一些性质和判定。 2.建立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活动(剪纸与折纸游戏)与几何世界的多种联系,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3.建立几何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培养数学的思考方式(联想、类比、直觉思维)。 4.经历数学学习过程:观察一探索一猜想一验证,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折纸游戏吗?折纸飞机、纸船、纸葫芦、 纸鹤等都很有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纸张是长方形的, 如把这样一张纸折起一个角,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演示),那么怎样用长方形的纸片折出等腰三角形呢?请同学们折一下。 (学生联想以往的折纸方式折纸。) 2.提出问题。 (1)导入问题--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纸片能折出直角三角形。现在考虑反方向的问题,即直角三角形纸片能否折成长方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尝试、讨论折纸,探索折法, 表达自己的发现。) 师:(实物投影)我们展开纸片,画出折痕,并标上字母(如图1)。回想折纸过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提示:注意图中线段的位置与 长度的关系,图中是否有等腰三角形?哪些三角形全等?) A BGC

幼儿园小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商店》

幼儿园小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商店》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优秀实例 游戏名称:商店,角色游戏区, 年龄班:小班 饭前自由活动时间,几位小朋友和我一起整理近期收集的废旧材料。李杰看到了 一个手提包,兴奋的跑来跟我说:“老师,我妈妈也有一个这样的包包,用来装钱和 手机。”我问道:“那我们可以用这个钱包干什么,”李杰一脸自豪的说 道:“钱包游戏当然装钱啊~我当爸爸的时候就可以拿着钱包去买东西了~”其他小朋友听到了,也来源围着我们兴奋的说着最近跟着爸爸妈妈买的好吃的,好玩的。显而易见,幼儿已经能 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也有了同外部交往的欲望 和需要。于是,在师幼共同讨论下,将班级其中一家“娃娃家”调整成为“商店”。 通过师幼共同的环境创设诱发幼儿自发自主地进行游戏。 1、对活动感兴趣,能积极主动的扮演角色

参与游戏。 2、初步了解购物流程,能用角色语言进行预期 购物或售卖。目标 3、初步建立并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4、能主动的使用礼貌用语与顾客进行交图 流。片 1、柜子、收银机、钱包、购物篮、帽子、材料 旺仔牛奶、水果、蛋糕、玩具等商品; 投放 2、创设“商店”角色区角。 游戏 角色扮演,在商店游戏中买卖物品。玩法 , 游戏推进一 : 观察:商店开张了,第一次游戏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参加,她们对新游戏区都很感兴趣。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提着篮子、拿着钱包都来到商店,围在了收银台前。 靖宇在商店柜子里拿了一瓶王老吉走了。两位售货员面对这些顾客有些不知所措,

两个人都不说话,一会儿看着老师,一会儿看着顾客。盺媛对着我说:“他们好挤 啊~”过了一会儿,李杰小声地问:“你要买什么,”羽辉说:“我要买苹果。” 李杰转身把柜子里的苹果,递给羽辉,羽辉拿起苹果走了。一旁的盺媛也学着李杰 的样子开始问:“你要买什么,”金彬说:“我要吃棒棒糖。”盺媛在货柜中没找 到,说道:“我们没有棒棒糖。”金彬说:“都没有我喜欢的棒棒糖,不好玩~”观察一脸不高兴地提着空篮子回家了……第一次游戏在忙碌拥挤中结束。分析 (商店开张啦~) (商店前围满了顾客) 分析:在师幼共同创设“商店”环境后,幼儿自发的进行游戏。但由于小班幼儿缺乏开“商店”的经验准备及购物经验不足,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如:售货员胆怯甚至不懂如何跟顾客交流;顾客随意拿走物品,买东西时不会排队, 缺乏购物经验;商店中物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幼儿的游戏的需求。 在游戏中,李杰主动跟顾客交流,询问顾客需要购买什么物品时,盺媛看到了也模仿着李杰开始了与顾客交流。幼儿这种通过观察、互相模仿,学习同伴的经验, 在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

数学教育叙事——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育叙事 ——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使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实行测量之后,让学生使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升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实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生活——体验数感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二、定量刻画——建立数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理解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动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如可引导学生实行如下的游戏活动:多媒体出示彩电、冰箱、空调等,让学生猜测他们的价格:(生1:冰箱价值2000元。生2:高了。生1:1500元。生2:低了。生1:1600元。生2:低了。生1:1700元。生2:低了。生1:1800元。生2:高了。生1:1750元。生2:低了。生1:1780元。生2:准确。)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 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机会自主调控。由于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形式单一的评价很难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长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某服装厂原有 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 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 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

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x+2y=105 2x+3y=178 顶,根据题意,得 x=41 解得 y=32 答: 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等等.经过一番激烈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后说,工厂满负荷全面转产,也不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动

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案例

篇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二则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二则 案例一: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理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徐佳小姐,你要理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唐镱菲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听蒋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小孩的记性真好! 接下来一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菲菲叫了夏源、薛听函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子。 "童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童花头。"美发师一个拿塑料推子,另一个拿剪刀,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入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菲菲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我是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案例二:角色游戏开始了,傅雷鸣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6篇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6篇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6篇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一: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功课,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沉重的“偏离现象”呢很多教师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几何第二册四边形章,各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很难掌握、区分,于是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复习题目,由一个特殊四边形怎样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特殊四边形,看谁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逻辑。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认真看书总结。教师把一个一个的题目写成小纸条,以抽签的

形式搞一次竞赛,教师列出题目分别是“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一步过渡到菱形”“已知四边形是菱形,怎样过渡到正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过渡到矩形”于是同学们勇于抽签抢答。教师一条一条小结在黑板上,作为结论性的东西让同学记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于是教师给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在判定四边形性质时,应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比如平行四边形开拓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时就应看其是否符合“加角”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学生学习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就不难了。再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教师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类”、“法则类”、“运算类”,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讲座的方式,找出了每个“关口”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中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