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由学习》读书笔记

《自由学习》读书笔记

《自由学习》读书笔记
《自由学习》读书笔记

总序

前言

序言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困难与机遇

第1章为什么孩子热爱学校

一学生访谈

二公民课堂与观光课堂

三爱孩子的学校

四结论

第2章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改革的成效如何?

二学习氛围

三迷失的一代

四变革中的学校

五教学意味着什么?

六什么是学习?

第3章身为教师,如何成为我自己?

一我们能以真实,完整的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吗?二我如何能做到真实?

三最快乐的学习时刻――向他人学习

四你可以成为你自己

五挑战

第二部分课堂上的自由与责任

第4章一位六年级教师的经验

一一位教师的日记:实验的过程

二对实验的评论

三总结

四后记

第5章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法语教师

一起步和进展

二评论

第6章管理者如何成为促进者

一管理者与促进者――矛盾还是一致

二请教我Bob

三采访Bob

四校长教师

五促生伟大的想法

六美景――短暂还是长远

七开放的学校/健康的学校

八自我评价:让老师的职能发挥得更充分

第7章促成自由学习的其他因素

一勇气,诚实和一个失误

二地质学课上的极端民主

三创造性的知识来自爱和信任

四运用想象法进行教师培训

五自由的课外时间及其结果

六结论

第8章促进学习的人际关系

一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品质

二最基本的促进性态度是什么?

三过于理想化?

四总结

第9章成为一个促进者

一一根魔杖

二路在何方?

三一个案例

第10章构架自由学习的途径

一从真实的问题开始

二提供学习资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教学连续体

五契约的使用

六利用社区资源

七项目式学习

八同伴教学

九分组学习

十探究训练

十一自我评估

十二其它资源

十三总结

第11章教育政策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

二传统教育的政策

三“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四“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政策

五“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六研究结果对教育政策的启示

七我们能影响整个教育行业吗?

八结论

第12章“以人为中心”问题的研究

一课堂实例

二公众的纪律观

三关于纪律,我们知道哪些?

四“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有哪些秩序可言吗?五有关纪律的神话

六纪律与学习的三维模式

八总结

第13章对教育中“以人为中心”问题的研究

一事实如此!

二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哪个更有效?

三大脑的发展与丰富的环境

四促进者的重要作用

五支持“以人为中心”学习的其他研究

六关怀:一个避风港

七总结

第14章现代的价值与价值判断取向

一价值的定义

二婴儿的价值判断方式

三价值判断过程的改变

四根本的矛盾

五成熟的人的价值判断

六关于价值判断过程的一些命题

七关于价值判断的结果的命题

八价值观和学习伙伴

九总结

第15章自由与承诺

一个体是不自由的

二个体是自由的

三自由的含义

四承诺的出现

五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16章目标――既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经过治疗的来访者的特点

三经过充分发挥总用的人

四结论

第17章改造学校――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一改造学校――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二“大批量生产”般的学习

三听课证顿

四给学校管理松绑

五由内而外的改革

六真正的改变

七我们的发现

八没有反馈

九最紧迫的问题――我们是维持现状还是改变现状十蜕变

十一学习社区

十二挑战――一次全国性对话

第六部分已经开始的征程第18章反思

一挑战无处不在

二给教育工作的出版物三和平与全球化教育

四全人教育理论

五其它阅读材料

尾注

推荐序

本书充满着对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闪烁着对人性光辉的无限信任。卡尔·罗杰斯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创始人,创立了“当事人中心”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

当前,学校和教师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考试分数和学生发展似乎无法两全:应试教育限制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孩子们不得不面对中考、高考等考试。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

《自由学习》详细阐述了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受到好奇心的驱使,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发现有意义的事物,进行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改革与建设、教学目标的设定、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资源的使用等方面要共同配合,才能为学生营造这种“自由学习”的氛围。

育人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除非教育者由内而外地完全认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否则很难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束缚。

到底有多少孩子的天性在我们程序式的教育过程中被压抑和抹杀了?这种情绪教育对孩子身心的戕害非常严重,而且很难愈合。到底什么是人性?如何保护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卡尔·罗杰斯证实了这样一种观念: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能让每一个人(包括儿童)踏上自我发现,自我尊重和自我指导的学习之路。创造这种环境的基本前提是:如果教师父母或咨询师足够真诚、关心他人、言行一致且富有同情心,就能促进学生、子女或来访者的成长和学习能力。

本书的总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信任的氛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天生的求知欲。

鼓励一种有关学习各个方面决策的参与模式: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各司其职。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奖励,建立自信和自尊。

帮助老师建立这样的态度:研究最有助于促进学习。

帮助教师成长为一个人,并在与学习者的交往中获得丰富的满足感。

与同样持“以人为中心”的学习理念的网络、组织和个体建立联系,为教育者提供支持系统。

为教师提供那些进一步拓展和产生新理念的书籍、材料和出版物等资源。

形成一种意识,即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幸福生活源于内心,而非依赖于外部资源。

总体概述

这本书工分为六编18章,第一编“困难和机遇”包括3章;第二编“课上负责任的自由”包括4章;第三编“为了教师”包括5章;第四编,哲学和价值分歧”包括3章;第五编“暂停学校的教育?”,包括包括第17章“改变学校: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第六编,“已经开始的征程“包括18章“一些反思”。

成为“自由学习”的促进者

英国著名诗人奥登说:“有时候,我会遇到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好像它就是专门为我而写的。”我觉得《自由学习》这本书是专门为自己而写的。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专门为课堂教学探索者而写的书,读完之后的最大收获是它将改变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我有了探索自由、愉悦的审美体悟课堂的勇气。

一、教室是一个“无聊”的地方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给我们描绘了课堂上的学生状态:“课堂上有太多的观光客”“他们并没有融入到课堂,而是在课堂的某个角落静静地消耗着生命”。读到这句话时,

我会浮现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以及平时听课所观察到的课堂“风景”:在教室,有一批学生戴着面具听课,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融入课堂。据我观察,这批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观光客。他们想听课,但因老师授课内容过多,讲得太快,还没有明白老师所讲内容时,老师却戛然而止,开始了新的内容。罗杰斯把课堂上师生的这种关系喻为导游与游客的关系。当游客们还没有明白景点的具体内容时,导游为了赶时间,却说:“我们该走了。我们今天还要去很多地方,参观好几个博物馆呢,请跟上我。”第二类是局外人。这类学生身在课堂,心却早就神游八方了。在这类人看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似乎与他无关,久而久之,这类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别管我,我也不会打扰你。”他们从不参与课堂,也很少有课堂带来的兴奋感、成就感,他们只是待在课堂里而已。第三类是逃避者。这类人对课堂里发生的一切,感到厌恶。他们会觉得老师所讲的内容,是枯燥、乏味的。他们甚至抗拒课堂,如果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肯定会从课堂里逃出去。在第三类人的眼里,课堂是一个无聊的地方,甚至连学校也是一个无聊、乏味的地方。这三类人,在现今我们的课堂上,不是随处可见吗?

罗杰斯认为,枯燥、乏味、无聊的课堂主要是传统、落后的“教育政治学”导致的。具体来说,一是专制的管理制度,学生在无休止、强制实施的纪律、测试、竞赛以及僵化生活中迅速丧失原有的学习兴趣、学习缺乏内驱力。二是教师的学生观,在老师眼里,学生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杯子。罗杰斯在书中借学生的话这样表达:“老师把我们视为没有灵魂、没有尊严、没有思想的人,我们的意见得不到重视,显得毫无价值,就像我们不存在一样。”三是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罗杰斯认为,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专家——信息提供者、秩序维持者、结果评价者、考试执行者”,经常戴稳面具,维持自己的专家姿态,扮演权威者。正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制造了课堂上的三类人。

二、营造“人人都会被欢迎”的课堂

面对这种无聊、枯燥的课堂,我们该怎么办?罗杰斯提出用“自由学习”的课堂来化解它。在书中,罗杰斯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名叫盖伊?斯温森的高中法语老师,他一改过去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选择,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其次,各小组自己确定学习内容。第三、教师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制定“学习合约”(包括持续的时间、与教师会面的时间、学习的具体过程、学习纪律、自我评价标准、自我评价等)。第四、学生根据学习合约自由地展开小组学习,包括搜集资料、讨论分析、撰写读书笔记、整理学习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小组成员答疑解难。第五、各小组要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最后,上交到斯温森老师那里最后评定。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罗杰斯倡导的“自由学习”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是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管理者,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疑问,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主体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在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罗杰斯认为,“当学习是自我指导的,由学生自己选择发起的时候,积极参与和学习的激情便会被激发出来”。学生成了课堂中“合作的学习者、有能力的决策者和负责任的领导者”,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是整个课堂是开放而有序的,是民主、自由的。自由学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而是负责任的自由式学习。他们有自己的学习内容、有自己的课堂纪律、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也自己的评价机制、更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此看来,自由学习的课堂,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罗杰斯称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他这样描述自由学习的课堂上的学生心态:“这里就是我们真正的家,我甚至觉得这里比家里还温馨。”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都想去的课堂,因为这里“人人都会被欢迎,人人都会获取成长”。

三、向理想的审美课堂迈进

一本心仪的书,一旦进入一个人的思想深处,就会改变他的理念。读完《自由学习》之后,作为语文教师,我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引领、促进学生去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营造出自由、愉悦的审美体悟式课堂。

我们教师要努力成为“真正学习”的促进者,大胆让学生去进行“负责任的自由学习”。

这让我想起柏拉图“雅典学园”的课堂:“在梧桐树的浓荫下,四肢舒展,夏日的凉风轻抚,把脚放入清泉,一阵沁人心脾的凉爽,用芳香的青草作枕,斐德诺,来吧,我就躺在这儿,你来读你的文章,在这仲夏的温暖中。”这样的课堂多么美妙啊!

读罢《自由学习》一书后,重新来审视我们传统教育的模式,令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似乎是该领域的专家,学生只需坐在那里,静待智慧之言即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悬殊。课堂讲授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考试几近成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教师拥有权力,学生只能服从。权威者制定的课堂规则就是学生必须听话。传统教育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信任,教师不信任学生。教育系统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而在《自由学习》一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教育则呈现出另外一种模式。该书的作者卡尔·罗杰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全面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强调,为了师生的利益,在学校营造包括学校和班级管理方式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学习氛围。

卡尔·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地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能以真实的面目与学生互动,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珍视、信任和接纳,并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感同身受其情绪情感,那么教师就能成为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的促进者,教育就能促进学生知情统一的协调发展。

目今当下,新课改革正在全国陆续铺展开来。新课程将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确立充满现代理念的培养目标。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能仅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效益,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长远意义。

1、解放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是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很多学生实际上仍然是学习的奴隶。我们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桎梏下痛苦挣扎,整天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师生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教学状况不改变,何谈主体作用,主导作用。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真正地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从教师定下的框框里跳出来。学生丢掉了枷锁,得到了解放,学习的主动精神才能发挥出来,他们才敢大胆思考,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老师应当鼓励学生买教学参考书,更欢迎同学们将参考书带到课堂上来,欢迎同学们主动提问题。学生感到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了,就能敞开思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事实证明,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必然迸发出来,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发挥得好。

2、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不是居高临下的上下级关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也不应当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把学习当成一种互防游戏。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怎能爱学习呢!因此,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同学给老师提意见,允许给教材挑毛病,允许提同见解。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多与少、先知与后的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践证明,教师惟我独尊,搞师道尊严,采用高压手段,往往造成教育的失败。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切不可武断地认为,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我给你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不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当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首要的条件是学生在学校不受压制,教师要把学生当人,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甚至会超过自己的人。

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密切交往,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凡是受到教师关心和信任的学生,往往因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而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学学习效果;而受教师冷遇和漠视的学生,则有可能在学习上丧失信心,学习成绩不佳。

总之,我们要营造一种民主氛围,使教学活动做到:师生之间既有追求知识的同频共振;又有思想交流的情感共鸣;既有教师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信息输出,又有学生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深刻领悟的信息反馈。教学之间彼此需要心心相印,水乳交融,这是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最佳境界。

《自由学习》(一——七章)导读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他认为学习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往他们脑子里塞满,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很快就会被忘记了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希求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为了实现个体的真正学习,我们应改变课堂上的灌输,学生的绝对服从,以真实的面目与学生互动,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信任和接纳,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感同身受其情绪情感,我们就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的促进者。从这一点上,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育人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只有我们由内而外的完全认同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我们才能摆脱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束缚,排除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将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和理念真正落实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第一章为什么孩子热爱学校。

一、学生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进行采访,可知道学生希望得到信任和尊重,希望成为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希望老师成为帮助者,想要有承担责任的机会,需要自由而不是放任,需要人文关怀,希望老师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而不是失败,需要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公民课堂与观光课堂

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些学生越来越觉得学校很无聊,许多学生就像课堂的参观者或观光者,走马观花的学习各种观点,毫无自己的理解,也未曾投入其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他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坐在椅子上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时,学生就像观光者的想法浮现在作者脑海中。这座白色的大理石雕像高高耸立,有着天鹅般的优雅世界各地的旅游团在导游的指引下络绎不绝的走入这个阳光普照的大厅,导游带领观光团从进入大厅到离开只用了大约两分钟的时间,短短两分钟里导游要介绍雕塑的高度,完成作品所花费的时间,所使用的大理石类型以及手部的细节,特别还指出手臂上清晰可见的血管,观光者几乎没有时间确认导游提供的这些信息。他们还在抬着头观察大卫时,就听见导游说我们该走了,我们今天还要去很多地方参观好几个博物馆,请跟上,我看着他们坐着,好像这番情景似曾相识。

我们的学生也好像课堂上的观光者一样,很少被老师点名,也很少主动举手与大家分享信息,他们尽量坐在教室的最后面隐藏自己,逃避课堂活动,有些观光者常常受到老师的斥责,因为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而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并且在班中通常被孤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课堂社交模式,好学生与老师有很好的互动,得到表扬支持和积极关注,坏学生则完全被忽视。20%的学生占据了课堂,将近80%的互动。在老师和观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别管我,我也不会打扰你,那些被冷落的学生变成了观光者,从不参与,从不兴奋,从未被看重,仅仅在课堂上而已。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呵护学生自尊,培养所有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信念,激励学生的行为,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让学生探索一块未知的领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并对此全身心投入。如果学生确实做的不够好,老师应善意的提醒他们,让学生觉得接受反馈是正在享受一段时光。让学生明白现在出点错没有什么,大不了认识到自己会失败是好事儿。事实上失败对己对人都不是毁灭性的打击,让学生不必刻意去迎合别人,做真实的自己,尊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感到幸福和有价值。

主动课堂的特征:学生是参与者,完成小组合作项目,两人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性学习,从课题中寻找新想法和材料,每天写作,自己选择展示自己的成果,出声思考/大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主动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把课堂看作我们的,合作式管理,在班上有多个朋

友,准时甚至提前到教室,很少请假,喜欢并融入学校。

多伦多使命:热爱学习,清晰思考,深刻感受,明智行为,明智行为,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尊重其他文化,具备基本技能。

第二章我们的教育面临的挑战——什么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促进者

有时我们必须经历饥饿才能发现至善,就像经历了黑暗才会真实光明,我们必须认识到拥有积极的未来,比发达的技术更重要,那就是更融洽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学校、班级需要形成一种充满信任、关怀和主动自爱的良好氛围,我们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会告诉我们很多他们的学习情况,如果我们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教育成败的原因。

认同、孤立和疏远等问题是现今学校的普遍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吧我们视为没有灵魂、没有尊严、没有思想的人,我们的意见没人重视,显得毫无价值,就像我们不存在一样。”

我们应把学生当做独特的个体来对待,提供学生所学习的学习资源,重视学生更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把无意义的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在行为态度和人格上的改变,让学生很清楚的明白学习内容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否将自己引向自己想要了解的领域,是否恰当的填补了自己的空白。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身为老师,我们要能展示真实的自己,放下老师的架子,相信学生本质上是有能力的人。与学生真诚相处,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内心世界,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深入的洞察自己,探索能够解决自己困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采取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当我们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之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我们,提出一些我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资源丰富的,会犯错的,充满人性的学习促进者。

一、教学意味着什么

海德格尔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真正的学习是青少年受永无止境的好奇心的驱使,不断去吸收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和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二、两种类型的学习

无意义的学习,只涉及脑,发生在“脖子以上”,没有任何情感的投入,也没有任何个人意义,它与整体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有意义的经验学习,思维和情感都参与的学习。它包含四个要素:

1、个人卷入的程度。即个人的身心,包括情感和认知,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2、自我主动投入。即使刺激来自于外部,探索、接触以及理解和掌握的愿望却发自内心。

3、渗透性。它引起了学习者在行为、态度甚至人格上的改变。

4、学习者对事件的评价。学习很清楚学习内容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否将他印象自己想要了解的领域,是否恰好填补了自己的空白。评价的核心在学习者自身。

三、全人的学习

就传统的观念而言,教育者通常认为学习是一种有序的认知类型,是左脑的活动。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是负责逻辑和线性思考,其工作是一步一步直线式进行的,强调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它只接受肯定和明确的信息,处理观念和概念。(阳性)

(线性思维即线性思维方式,是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质的抽象(本质的抽象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作为完整的认识,更不能作为科学体系的出发点)而不是本质的抽象,并以这样的抽象为认识出发点的,片面、

直线、直观的思维方式。形式逻辑只是知性逻辑,但如果把其作为思维方式就是线性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握复杂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和规律。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类似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线性思维如传统的写作和阅读,受稿纸和书本的空间影响,必须以时空和逻辑顺序进行。)

但全人的学习意味着解放右脑,充分发挥右脑的作用。大脑右半球发挥功能的方式是直觉性的,在理解细节之前就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使人从整体把握事物的结构。它善于隐喻,具有审美而非逻辑功能。它能使思维产生创造性的飞跃,这正是艺术家和创造性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它关系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感受。(阴性)

“每个人都经历过直觉,然而直觉常常处于抑制或者没有完全开发的状态。作为一种心理功能,直觉与情感和思维一样,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你凭直觉认识事物时,虽然你的认识是正确的,但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获知的。学习使用直觉就是学会做自己的老师。”

——弗朗西斯·沃恩《唤醒直觉》

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智力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当我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时候,我们是完整的个体,我们充分使用了自身的阳性和阴性的能力。

当我们真的做到了,触及了某个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就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在眼前展开,迎面扑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过的强大的感觉,一种狂喜惊异和敬畏的感觉;一种迷失在时空之中欢呼的感觉,一种深信某些极其重要和有价值的事情发生了的感觉,如此经历之后,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也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转变和成长。

第三章身为老师怎样展示真正的自己

一、教师和学生的假面

教师:戴稳面具,维持自己的专家姿态,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客观”,高高在上地俯视学生,在教室里与学生保持恰当的距离,维护自己作为仲裁者、评价者和执行者的权力。

学生:看上去像个好学生,按时上课,目不斜视,勤奋记笔记……心思早在九霄云外!学生提问有两种目的,一是炫耀自己的知识经验,另一个就是让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发表高见,以迎合老师。同时,对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展现真实完整的自我实在是太冒险了。

学生变得被动、冷漠、烦躁,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观光客。教师们日复一日地努力隐藏真实的自我,变得僵化、刻板,最终就会出现职业倦怠。

二、我自己的学习

课堂上展现人性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相信学生本质上是有能力的人,与他们真诚相处,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内心世界,那么建设性的变化过程就会发生。他们开始更加清晰和深入地洞察自己,探索能够解决自己困扰的方法;他们开始采取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从而可以解决自身的某些问题。

三、促进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品质——真诚(真实)、温暖的爱的接纳、深度同理心

马斯洛《海洋般的感受》: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在眼前展开,迎面扑来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强大和无助的感觉,一种狂喜、惊异和敬畏的感觉,一种迷失在时空之中的恍惚的感觉,一种深信某些极其重要和有价值的事情发生的感觉。如此经历之后,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也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转变和成长。

1、寻找统一性:一个现代社会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真实自我的探索、对统一性的探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现代社会中唯一没有承受自我探索之苦的人,是那些资源将自己的同一性与某些组织或机构的目的、价值观和哲学绑在一起的人。例如某些人皈依教规森严的宗教,某些人信仰某一严格的意识形态,有些人献身科学、工业或者传统教育,或把自己的生活交给军队的人。

个体做出这些承诺获得的满足感和安全感部分是为了获得一定程度的舒适感。从顺从到自由的转变会带来巨大的失衡和不安。但,大多数年轻人是为了发现真实的自我、选择自己的独特性,宁愿承受更多痛苦的重负。

我觉得我的心灵是开放的,就像一个烟囱,上面冒着火花和令人激动的事情,而越往下越黑暗。我害怕走到下面,因为我害怕我自己可能会发现的东西。现在我不想继续这么做了。

——一种常见的心态

2、通往自我的道路

那么在这里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成为真实的我。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我曾经发现或者触及过真实的自我吗?我可以在自身感到任何确定性和稳定性吗?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陷入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挣扎之中,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浅层次上,包括我们的着装,发型和外表。在深层次上,它涉及到了我们的价值观选择我们对待父母和他的态度,我们所选择的与社会的关系,我们的人生哲学。

通往寻找自我的道路的方法有很多。

一种是咨询,另一种途径是学习小组。但是自我发现,自我接纳和自我表达的过程,并非只有在治疗或者团体中进行,很多人没有这两种经验。但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探寻成为那个最独特自己是一个终身的过程。阅读传记文学,也许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艺术家或建筑师,我们可以刻意模仿他人,我们可以以取悦他人为生,或者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我们而言最独特和宝贵的东西,画出那个样子成为那个样子。而这项任务需要我们毕其一生来完成。

3、你能成为你自己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以足够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与观察,我们就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学生,亲人,朋友身上得到很多启发。书中作者列举了五位老师,比如,戴安娜和史密斯老师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从面临苦难的孩子身上学到了终身的理解与希望。蒂姆,珍妮丝和博格斯老师,都从他们的学生身上重新发现了各自生活的独特之处。蒂姆意识到乔伊这个学生的自立,意味着他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珍妮丝发现,只有到孩子长大成人之时,才能发现自己曾经为孩子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博格斯老师发现学习是个体终身的追求。

“发现个人真实的自我”的意义:首先,它是一种过程,一个方向,而不是静态的成就。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成功地发现自己全部真实的自我,但人们会从隐藏的面具和假装背后走出来。他们在向自己的内在靠近,朝着内在体验的觉察方向走来。越能拥有和接纳内心的这种反应,越不畏惧,就越能感受这些反应具有的意义;这些丰富的内心体验就越多地属于他们自己。

其实发现个人的真实自我,它是一个过程一个方向,绝不是一个静态的成就。要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必须从隐藏的面具和假装背后走出来,无论这种假装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一直要向自己的内在靠近,不管我们曾经有的以及现在有的,内心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要欣赏和接纳这些体验,而不是憎恶与怀疑所有的体验。我们悦纳内心体验越多,我们就越接近成为真实的自己,我们会发自内心的为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而感到骄傲,为越来越深的了解了自己而感到兴奋。

第二编课堂上负责人的自由

第四章一位六年级老师的实验

一、芭芭拉希尔老师遇到的班级

这个班级无论是班级纪律,学习兴趣还是家长配合方面都很糟糕,在竭尽所能应对这些状况而收效甚微以后,他决定对这个班级尝试一种新方案,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无结构的,或者是非指导性的方法,他给学生一天的时间,让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学生什么都不想做,就可以什么都不做。

一天之后,很多学生认为这一天非常棒,因为他们没有被强迫的做事情,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老师对这项实验延长了时间。虽然过了几天之后,全体学生对这项实验做出了评估,附上了家长的意见,除去四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很兴奋,对该计划充满热情,认为上学有趣了。但是还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那就是纪律问题,因为有一段困难的时期,学生什么也不做,老师担心着他们的进步和成绩,那老师怎样提醒自己的呢?他就这样想,在旧的教学方法下,这些学生原本就是失败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做完过作业,以前只是在假装在做事,他也曾经考虑过把问题去的几把椅子挪开,但是他又想,如果重新控制局面,这个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会遭到破坏,只要他们熬过这段时间,他们就会形成更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这样时间就一有让人惊喜的部分,也有让人最担心的部分,这样一直交织着一直往下进行。对于不好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进行完善改进。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开始。希尔老师一直将这项实验坚持到了学期末。孩子一直在持续变化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仍会争吵,但似乎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包括学校打人,老师和财产等等。随着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自己和自己的反应,各种情绪发作和争吵大大的减少了。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努力遵守这些准则。

虽然学生无法成为天使,但是学生们确确实实有了变化,其他老师和操场的监督员,不仅很少批评惩罚他们,还得他们在行为和态度上的改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很少因为违反纪律而被叫到办公室去,也没有任何家长抱怨了,随着孩子在学业和社会性发展上的成就和成长,家长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形成了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互动任务最感兴趣。由于不再受到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的牵制,他们进步非常迅速,连希尔老师都感到惊讶。最后呢,他发现那些学习最为困难的学生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那些连乘法口诀都记不住的学生,其实这应该是在四年级时就掌握的内容,到了6月份时,这些学生竟然能够开始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而且几乎不出差错。

这个实验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学生的自我概念发生变化,当学生发现自己能够做到的时候,他们就真正的做到了那些后进生都成为了高效的学习者,成功接连而来。

其实,希尔老师深信和承诺这一种哲学,即依靠自我指导和自由能够实现最有意义的学习。在这个实验当中,内心承诺和信念最为关键。除此之外,希尔老师这样实验的成功的原因是,给予一个团队自由和自我指导之后,成员们处于感到他们是自由的心理空间的氛围中,因此更容易接受约束和义务。

希尔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肯定有助于他处理班级的日常问题,并且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新的处理办法。希尔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从班级的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的一个典范。虽然从班级的控制者向学习挫折的转变,每一个老师都是不一样的,是独特的,但是呢,反省,质疑和改变这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一种演化模式,没有其他捷径可寻。从希尔老师的实验当中,我们应该找到自己通向自由学习的道路。

当教师努力改变认知和行为时,他们也面临着挣扎和痛苦,也需要支持和理解:

“回想起来,谁都无法说清有多少真实的眼泪、痛苦和勇气投入到了这一探索之中。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深入地走进了内在的自我,发现我们的焦虑、敌意和需要深深地影响着作为

教师的我们。这种系统的结构能够成为形形色色的庇护所,任何对现状有意的‘破坏’都会成为可怕的威胁。”

第五章一位与学生一起成长起来的法语老师

虽然盖伊斯文森老师在最初的教学生涯中就获得了很多荣誉,是一个深受学生喜欢,而且能力很强的老师,但是他还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因为他的那些伟大的课程计划有时也会意外的不可思议的失败,而他的一些普通课程计划却很成功。这引起了他的思考,在起起落落的日子里,他开始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习考虑到了以下因素,第一,个体的创造性,第二学生在制定计划时的个人选择,第三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争议,该主题与学生的个人世界有关。虽然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后,整个班级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时觉得有趣热情,有时又觉得生气挫败,但总是生机勃勃,学生们很乐意对讲解测验评分等方面是否清晰明了进行评判。

最后,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很大的收获,首先全班的分数普遍提高;其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了学生获得了技能,还有大家对组织一堂连贯而又能被每个人所理解的课程,肯定会遇到的困难开始有所洞察;最重要的是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同理心,更能理解老师了。盖伊斯文森老师实施一系列实验的基础就是当学习是自我指导的、由学生自己选择发起的时候,积极参与和学习的激情便会被激发。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盖伊老师一直在思考我如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创造性的独特的使用规定的课堂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来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成了盖伊老师实验探索的核心。

虽然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有些混乱的场景的确存在,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而言,这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转变,但是这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转变,因为它使得到处都生机勃勃。这项改革导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是,学生的学习不是在一维空间进行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也有学生思考的身影。对于老师而言,老师和学生一同变成了学习者,最令老师感动的是学生们的个人成长更有成效,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斯文森老师的实验说明了,我们只需要冒一点小风险,只要我们可以承受风险带来的失败,而每一步冒险都可能带来新的认识和新的自信。老师可以开展更大、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允许学生担负责任。也就是说,在教室里提供负责任的自由,并不是一件全有或全无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而这个成长既包括学生的成长,也包括老师的成长。在这项改革当中,最关键的是一种根本的信念,那就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潜能的。只要赋予学生自由和责任,他们就能成为合作的学习者,有能力的决策者和负责任的领导者!

第六章管理者如何成为促进者

《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话提醒我们,做促进者要比做领导者困难得多。领导者要求其他人成为追随者,而促进者则要融入他人之中。最佳的促进者能与团体保持融洽关系。

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是因为学校里有许多老师和关心照料他们的人。文章以一名叫鲍勃的校长创办了一所新奥尔良自由学校的经历为例子来阐述了管理者如何成为促进者。

该学校创建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为最好的学习往往发生在每个独特的个体都赖以生存的现实生活中。自建校到现在,他们的学校一直坚持提供的探究是体验式和创造性的教育。

与强调正确答案严格管理和对已知内容的复制相比,他们的学校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以其独特的个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到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之中。学校里

的每一个学生都不会被忽视,他们确保提供给每个学生的教育都是高度个体化的体验。该学校已经成为了像绝大多数贫困学生提供回应内心需求和人民主义教育的服务典范。

在进入工业时代后,很多学校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学校如同工厂,并按照工厂的方式运营,在这样的学校中秩序比学习生活更为重要。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学校非常安静,而且井然有序,然而孩子们不可能总是安静而有序的,特别是当你想给孩子们自由时,这将成为一项更艰巨的挑战。如果你想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更活跃更有趣,那么你需要放下一些控制权,而对老师和学生而言,分享控制权比较好。

在该学校,他们从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罚,而且学校明文规定反对对学生进行体罚。

最令人称道的是校长鲍勃。作为一名促进者,他邀请其他人来学习并分享学习的乐趣,从朴素的办公室到向他人开放他的实验室,给任何真正需要的人提供帮助鲍勃真正的身体力行了他的各种理念,他的办公室一直向所有人开放,他也有各种方法来促进学习,他经常在校园里巡视,很少悠闲的在办公室里呆着。这些行动将会遍及整个学校。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和教学楼里度过的。他很乐意成为每个年级所有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每天最后一节课的选修,到他亲自给学生们上民族舞的课程,通过社区新实习,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活体验。通过选修课,他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们提供了见面互动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校长的情况下,新奥尔良自由学校已经运转了14年,非常有意思。

文章中提到了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刻。说到校长助理,在进行教学任务时,师生对校长助理的教课有何反应,他这样回答:在讲课一周后,学生根本不在乎老师是谁,他们不管你是博士或者是任何其他什么身份,这些都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变乖,他们只在乎你是否真的关心学生,以及老师的实际行动。这也许解释了,有许多一线的老师在走向领导岗位以后,非常怀念当班主任的时候的经历。虽然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职位,但是,在我们所执教的学生心目中,它神圣而伟大,左右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会在自己执教的学生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影响。

我们学校也有个别老师,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把自己执教的班级带到最后的情况。其实离职或许对教师本人有时候甚至对学生有点意义,但作者接触过的大多数学生,都会对此感到愤怒和心痛。他们觉得被自己老师给抛弃了。虽然有的老师离职,学校的做法是先聘请一位临时的代课老师,直到找到合适的正式老师为止,但在很多班级中,在瓶颈到正式老师之前竟然换了五六位代课老师。学生们将愤怒和被抛弃的感受,发泄在了每一个代课老师身上。在老师们走马灯似的被换掉后,许多班级陷入了混乱。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四年级孩子说,反正他几周后就会离开我们。当老师成为了一种可替换的角色,如同照料孩子的保姆一样,那么就会对孩子们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认为教师如同父母,对学生要有感情联系。

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位有能力的校长。在一所市区小学,这所学校被州教育机构评为该州教育业绩最差的5%的学校之一。而该校长上任之后,他聘请了新老师,一些年纪大的教师退休了,其他的一些教师因为在前两年内岗位要求不达标离职了,留下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新教师们,紧紧的团结在这位校长周围,组成了充满活力的团队,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为了让学校拥有更加丰富的社区资源,校长亲自参加贫困社区的工作会及各种社区资源。他说服一位牧师,将自己的孩子从一所私立的宗教学校转到这所公立学校,而这位牧师成为了该校的坚定的拥护者之后,又鼓励社区中的其他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公立学校。就这样,其他的资源也开始慢慢的流向了该校。在那一年,该校的商业赞助和社区赞助源源不断,这使学校设立各种荣誉奖项和奖学金,其中包括星期六和暑期拓展项目。校长筹集到了不少钱,用这些钱来建设必需的社区公园和学校操场。最后,学生们对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环境都很满意,五年内这所学校的校长老师,社区和学生因为其出色的成就而多次得到了该州教育机构

的表彰。可惜好景不长,这位校长和几位老师离职了,他们去了另外一个学区创办学校,曾经使学校复苏的资助项目和社区支持开始萎缩,学校的成绩和氛围也开始变化。很快这所学校就退回到了原来的光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学校之前建立的人际自助是隶属于某位领导者,与学校学生和学校的使命没有关系,而新任领导上任之后呢,如果学校的员工都忠于和拥护前任管理者,这位新任领导者永远都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当新校长或新主管上任之后,终止了原来的项目和实践活动之后,那么学校就开始萎缩了。

另一种原因是领导者不能给予他人愿景和机会,不愿意让他们创造自己的未来。

现在可以体会一下老子第17章里说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如果我们感受不到,老子所指出的百姓皆曰我自然,那么当领导者离职之后,愿景也会随之消失。如果学校有明确的愿景,并且拥有对愿景的主导权,那么即使变化了领导者之后,学校的愿景也会不断发展,因为它拥有确立新理念的基础。现在的利益相关者——家长、学生和社区都会参与到促进满足儿童和青少年需求的过程中来。

第七章其他的自由促进者

本章讲的是如何把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中。

在教育情景中,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不断成长,它是一整套不能轻易树立的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尊严,个人选择的重要性,承担责任的重大意义以及创造的快乐,它是一种哲学,建立在民主方式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成长的权利。

其实在很多例子当中,在实施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不产生问题的,它是需要进行调整的。

我们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的时候,一定不能把自己从集体中分离出来,一旦分离之后就再难以再融入,除非强行侵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失去共同参与者的机会,要和学生一起成为共同学习者。要珍惜和成员之间的全面的开放的互动所带来的激励与创造性。

创造性的知识来自于爱和信任。爱和信任这个概念来自于我们的探索过程,而不是来自于任何一门现有的学科。爱和信任创造了快乐的氛围,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在一些教学中,由于缺乏这些重要的成分,学习的成效微乎其微。当爱和信任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他们似乎与所执教的内容联系不大。但是如果我们投身于学习和教学之中,所有学科都会涉及智力上的想象和创造过程。而爱和信任是我们团队学习中最本质的成分。我们一起被所讲授的内容所吸引,在理解方面取得了进步,我们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教学的内容本身。许多的教学大纲,仅仅关注学科本身,而我们如何获取知识,也应该在学科我们关注的内容之中。

教师培训中的幻想活动。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课程中,很多教师,当他们回忆以前的学校教育时,几乎都是消极感受,仅有的积极感受通常都跟学校有关。他们经历的感受包括害怕失败,屈辱,怨恨和压抑,这些都是与作为一个人有关的重要学习。老师们竟然没有想起与课程相关的任何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作为老师,我们的教学一定不能使我们自己的学生在受到惊吓、伤害、折磨后,变得愚昧。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学生从对抗教育的叛逆者变成充满热情的学习者。

自由的课外时间及其结果。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是像该例子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呢,承受着来自于学生家长校长老师教育局以及社区各方面的压力,充满着焦虑与挫败感?我们要大胆的尝试,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改革。尽量用考试评分来激励学生。但是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自己感觉到学习的有趣而有意义和好玩。我们的教学的目中心目标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长久以来一直紧闭着大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

来阳光空气和活力。让学生养成一种理念,我做事情不再是因为老师要求我做,而是因为我自己想做。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发展。让学生从父母的庇护和老师的期望中走出来,成为他自己。在教学探索中,要求学生去思考,去深入的钻研,去探索,去感受,去成长,去做自己。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们自己思考,考试学习经历变得有意义,个体化,而不是以往的单纯的接受信息。我们要为学生们提供体验世界的其他方式,通过这种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

只要我们秉持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教育就会出现巨大的转机,或大或小的教育改革就会发生,这样自由学习的经历就会发生,哪怕一周只有几个小时,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会持续多年!

第三编为了教师

第8章促进学习的人际关系

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教学的作用被极大地高估了。教学是一个相对无关紧要却被极大地高估了的活动。教学有教导的意思,有“传授知识或技能”的含义;它还有一个含义——“让人知道”。而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界定为促进变化和学习。真正的受教育者是那些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那些学会如何适应与改变的人,那些意识到没有任何知识可靠、只有探寻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当今社会,变化(依赖于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才是唯一有意义的教育目标。

为此,我们应当创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环境特征是,释放好奇心:允许个体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前进;激励怀疑精神;公开一切,任由所有人提出探索;意识到每一件事情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从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学习者,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学者和实践家。只有创造这种灵活的环境,学习者才能生活在一种微妙而又不断变化的平衡中,即在目前已知的与未来流动变化的问题和事实之间的平衡。

促进学习的作用是,能为当今人类的一些深层次的困惑和问题提供建设性、尝试性的答案,从而改变教育过程。

一、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品质

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态度品质,它们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中。

1、学习促进者的真实性

真实性或真诚是这些品质中最基本的一种态度要求。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给自己戴上了一副面具,直到晚上下班才摘下。

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热情、厌烦或充满兴趣,也可以表现愤怒、敏感和同情心。这些情感是自己的感受,所以不会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只是表达了对学生行为的感受,一种他体验到的真实感受。

2、珍视、接纳与信任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有真情实感和需要的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需要得到尊重的人。珍视学习者,是要将其视为一个拥有丰富情感和巨大潜力的不完美的人,是对人类有机体能力的基本信任的一种操作性表达。

3、同理心(或共情)的理解

当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内心的反应,敏锐的捕捉到学生眼中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时,产生有意义的学习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态度,以学生的视角看世界。

如果教师能试着每天对某个学生的言行作出非评价式的、接纳的和具有同理心的反馈,那么我相信这位教师就能发现,这种目前几乎不存在的理解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最基本的促进性态度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于斯三者,信任最重。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真实性、接纳、同理心三者的取舍方面,真实性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品质。如果你对学生的内心毫无了解,讨厌学生或学生的行为,若能真实的表现出来总比假装同情或带有关怀的假面更具有建设性。坦率,一致,和真实,我们要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

如果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那就要跟随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学上所讲的良知。

如果个体能够重视真实,重视表达真实情感的价值,它就能有效避免对他人进行评判,别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首先,一个人必须接近自己的感受,认识到它们的存在;

其次,他们必须愿意冒险与人分享这些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把它们伪装为评判或投射到别人身上。

三、对人类有机体的信任

我们应以这种坚定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个体必须掌控自己的幸福。珍视、接纳的态度以及对人的信任,在产生学习和促进结构性改变方面更加有效。

当一个促进者,极力营造一种他所能表达的真实、珍视和同理心的课堂氛围,当他信任个体和团队的建设性倾向时,就已经发起了一场教育革命。有意义的学习——更加个体化的学习正在形成:独立、自发和负责任的学习,释放创造力,成为真实的人。

最终我们会发现,学习及生活,一种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时而兴奋,时而低落,他们正在成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变化的人。当我们教师主动改变自己、信任学生、敢于向未知冒险、主动采取行动,那令人兴奋和难以置信的“人”,将最终会出现。

四、总结

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只有平等的人性化的交往方式,才能使现代教育中最紧迫的难题迎刃而解。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教育者和公众都只关注了教学,这导致了与真正的教育既无关又荒谬的一大堆问题。

如果我们关注学习的促进——学生怎样学习、为什么学习以及什么时候学习,学生从内心如何看待学习,学生的学习感受是什么——我们可能会走上一条更为有利的道路。这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品质——促进者透明的真实性,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的意愿,愿意体会和接受当下的感受和想法。当这种真实性包含对学习者的真实关怀、信任和尊重时,促进学习的氛围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这种真实性包含了敏锐的和准确的同理心倾听时,真正自由的氛围,自发学习和成长的驱动力便出现了,学生会因为受到信任而发展。

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催化剂、促进者和能量器。教师给予学生自由生活和学习的机会,与学习者共同成为学习者。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如果我们想培养能够建设性的生活的公民,我们必须解放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发、自主的学习者。在全部学习中发展得最好的,恰恰是那些促进成长,与他人以“人”的方式形成促进性关系的这类学习者。

第9章成为一个促进者

一、成为促进者的愿景

学习促进者所具备的态度和能力——真诚、珍视和同理心是我们每一名教师身上所具备的态度和能力,只不过受到种种影响,被泯灭掉了。

传统教学无论如何伪装,其本质都是建立在“杯与壶”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但促进者总是全力去营造氛围:如何才能营造一种心理氛围,让学生们的好奇心不受限制,不害怕犯错,从周围环境、老师以及经验中自由学习?如何才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婴儿时期,就天生拥有的对于学习的兴奋之情。

我们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寻找资源——人、经验、学习设备、书籍以及我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习,从而找到一些迫切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评估自己的进步,并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一旦把促进想要学习的过程付诸实践,学校将会变成学生心目中的“我的学校”。热爱学校的学生把班级视为我们的班级,把学习视为我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到自己是这个非常令人满意的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当学生们探讨他们真正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来理解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当学生们热衷于学习时,他们会进行大量自我指导的独立学习。纪律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大大减少,因而节省了很多时间。此外,在这种氛围下所产生的自由活动,使得大量未被开发使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帮助。

二、路在何方

关于学习促进者的行为方式,作者提出了七个问题,并一一作了解答:

有意义的学习的样子。对于一个男孩而言,真正学习的样子是进行学术性的详细研究,需要辛苦的劳作和很强的自律,以及广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作为学习促进者,我们应当反思什么对学习者最好,而不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

我能在建立关系中冒险吗?我们是不是敢于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需要思考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风险问题,我们是否敢于冒险,对自己提出的这些疑问给予肯定的答复?另一方面是,我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如何才能产生?答案在关系比较亲密的团体体验中,这种团体有时又被称为沟通团体、人际关系团体、合作团体等等。在这种人际团体中,成员更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团体为这种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合适的心理氛围。

对许多学生而言,拥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意愿等,会影响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所做出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目标是什么?营造一种合适兴趣萌芽的氛围即可。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大多数孩子都能恢复活力,从而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当教师真的想了解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学生的心灵便会被烙上一道深深的印痕,因为他们愿意这么做。

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何提供资源——物质和心理上的。在很大程度上,对所有的儿童,特别是那些聪明的儿童,完全没必要去教他们,但他们确实需要学习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兴趣。提供这样的机会,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认真思考和努力工作。

如何培养创造力?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谦逊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强的孩子常常会提出烦人的、挑衅的和古怪的问题,我有足够的胸怀接纳这些问题吗?我能否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提供空间?

聪明的学生与那些既聪明又有创造力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后者的个性更有棱角,不知道他会干出点什么,更可能惹麻烦。想要允许这样的学生存在并且茁壮成长,就要在班级中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一种相互尊重且能自由表达的氛围,愿意尝试冒险且不用担心受到限制。

有必要强调全人的发展吗?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过上一种情感丰富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帮助他成为汤姆森·汉娜所谓的血肉之躯(soma)——身与心,情感与理智的结合。

三、评论

当我们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世界的探索作为我们努力工作的重点,当我们团结一致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时,没有谁是唯一的明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要想成为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第10章构建自由学习的途径

本章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教师为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包括:设定对学生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学习目标、体验式学习与行为目标、教学连续体、合约的使用、利用社区资源、通过项目学习、评论、同伴教学、分组学习、组织促进者的学习小组、合作小组(4)、诱发学生的探究之心、自我评估等。

设定对学生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年轻人都有很强的发自内心的成长的愿望,作为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 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 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 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 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 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 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 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 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 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 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 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 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 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 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 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 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家访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教师 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特别是平时我们关注不够的学生,更是让他们觉得温

读《教学勇气》读后感

读《教学勇气》有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说实话,手捧此书,很多时候心又游离于书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才疏学浅,我觉得此书所讲的内容不易理解,感觉很深奥,需要专心、投入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如此,我也不能完全理解,更不能说出自己的多少感悟,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 印象而已。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变得缄口,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

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此书后我最大的收获。 本书的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和一个最简单的前提: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

小学生的读书笔记范文10篇

小学生的读书笔记范文10篇 这个寒假,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使我走进了充满爱的世界。我最喜欢看《勇敢的罗伯特》、《耐利和卡隆》这两篇。 《勇敢的罗伯特》讲述了一个叫罗伯特的二年级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马车行驶过来即将轧着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时,在千钧一发之际罗伯特把他推到一边,自己却来不及躲闪,被迎面而来的马车碾在了脚上…… 《耐利和卡隆》讲述了善良的卡隆帮助驼背的耐利摆脱同学的嘲笑成为了一个再也不受人欺负,勇敢的耐利的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任何环境下遭遇任何的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只要有恒心有耐力,任何磨难都能客服。 《爱的教育》这本书,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娓娓地叙述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精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老师、父母和关心我们的人,善于培育善良本性,让我们健康的成长,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孩子!让我的生活里永远充满了关爱和快乐! 星期天我读了《白雪公主》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新王后想杀掉比她美丽的白雪公主,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逃到了森林里和善良的小矮人一齐快乐的生活着。恶毒的王后明白后千方百计的毒死了白雪公主。最后被王子救活了白雪公主。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丽的地方。只有心灵美才是真的美。我们要做个善良的人。 这天我们学习课文《雨点》,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小雨点很可爱,它就像从白云妈妈的船上落了下来,好像去各处旅游,小雨点先到小溪里旅游,它在小溪里散布;然后去江河里旅游,在江河里奔跑;又到海洋里去旅游,这回可大了,居然在海洋里跳跃,我想小雨点这次旅游必须玩的很开心。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雨点可爱吗今天,爸爸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木偶奇遇记》,我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木偶奇遇记》主要讲了老人杰佩托将一块充满灵性的木头刻成木偶——匹诺曹,视他为自己的儿子,幷希望他学会耍剑、翻跟头,还想带他去周游世界。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贪玩的匹诺曹不肯上学,认识了两个坏朋友,多亏天蓝色头发的仙女救了他,他才没被吊死。但是他还是被狐狸和猫骗走了。他向法官申诉,反而被送进监狱;出狱后偷葡萄又被农夫抓起来当看家狗。他虽然有所悔悟,但还是被坏同学引到“玩儿国‘和他们一起变成了毛驴,被仙女救起,最后和父亲在鲨鱼腹中重逢,成功逃生,从此变成一个好孩子。 我觉得匹诺曹一开始是不听话,但他最后还是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我们应该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学习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保尔总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时代,他和父兄们一齐打仗,同国外白匪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那医治战争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读书笔记

枣市中心小学王艳 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1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小学语文读书笔记3篇

小学语文读书笔记3篇 本文目录小学语文读书笔记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小学语文教师的读书笔记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一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二 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窦桂梅老师写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光看名就很吸引我,就迫不及待地到书店去找这本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 “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

小学生读后感大全

篇一:宝葫芦读后感 前些天,我终于读完了《宝葫芦》这本书。提起这本书,不禁让我感概万千。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调皮而被父母责打。有一天,他做梦梦见了他得到了一个葫芦变成了国王,过着荣华宝贵的日子,丰衣足食,可谓是高忱无忧。每天上朝听取大臣的意见,受大臣的吹捧。可不知不觉耳朵有些疼痛,睁开眼睛,原来,妈妈怒气冲冲地站在他跟前,大骂道:“懒虫,整天只知道睡,快去做功课。”可他整天梦想有宝葫芦,非但没实现反而学习更糟了。看完后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不禁讥讽那个小男孩。可联想到自己,星期六、星期日那次不是爸爸妈妈催了再起来,恨不得有一只停止时间的钟,让我多睡几分钟,可明知没有那回事却痴心妄想。星期五我总喜欢把作业拖,拖到星期六,可我还是不愿过早地完成,其实我可以在星期六早上完成,但却常要拖到下午,恨不得到星期日再写。我总是抱怨:科学家们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可以替人写字的机器呢?这样不就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吗?生活中是没有宝葫芦的,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幻想创新提好的,它可以提高你的思维,同时,科学空发明的东西都是从幻想起步的。但如果过分地幻想,甚至依赖这种幻想,那么只会一事无成。 从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成是功之始,有了自己的付出就有成绩。 篇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 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杨红樱阿姨的作品。在她笔下的孩子们,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在她书中的学生们,似乎与我们一样。当我读她的作品时,总会觉得书上有一个个人物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杨红樱阿姨写的书——《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这本书内容很幽默,让我读了一遍还想读。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中老师有一个迷人的名字——米兰。她教学方法特别。在孩子中树立了威信,但又不是用“蛮力”而得来的。她与学生有着很好的关系,就连几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子”也乐于与她在一起……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米兰老师好特别呀!” 这本书是我一口气读完的,因为里面的米兰老师正是我所期盼的那一种老师。 我有过许多老师,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老师成为第二个“米兰”。每一个老师都有喜欢好学生,而差生却爱理不理。差生因为缺少关爱,脾气好一点的变得内向;脾气暴燥的变得敢顶撞老师。他们一天天堕落下去,最后再也不会有回头的机会。 书中的“坏小子”并不坏,只是淘气。他们比平常的孩子更富有“孩子气”。书中“米兰”一类的老师喜欢他们;面“秦老师”一类的老师讨厌他们。而在我们班中,“假坏小子”没有,“真坏小子”倒不少。他们虽然顽皮,但完全没有孩子气。对待老师是以大不敬的态度,什么叛逆的话都说得出口。老师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好放弃不愿读书的他们。为了这些学生,老师操碎了心,而他们却没有一点悔改之心: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只顾玩,一件件对不起老师的事都做得出…… 希望这些后进生明白老师的苦心,肯认真读书;也希望每一个老师能成第二个,第三个……“米兰”。 杨红樱阿姨的书我仍爱看。不仅是因为她写得生动有趣,还是因为她有一颗“破解童心”的心。 篇三: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说起三毛,大家都并不陌生,看了《三毛流浪记》这个故事,我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导读: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

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爱你需要勇气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隋福太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 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小学生读书笔记精选10篇(可供参考)

小学生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篇一)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月亮船》的书。 《月亮船》的主人公阿宝和小熊棕棕驾驶着月亮船去了七个小星球的故事,每一个小星球都不一样,有像石榴的,有像大饼的,有像甜麦圈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吃吃国王的宴会》。那天,月亮船带着阿宝和小熊棕棕来到了吃吃王国,他们看见桌上摆满了美味的事物,便忍不住吃了起来,突然,一位圆头鼓肚、头戴金冠、身穿王服的庞然大物挡在了他们面前,这就是吃吃王国的国王。小气的国王非常生气,不但不听棕棕的道歉还想把他们捉进“活食储藏室”。后来,阿宝绞尽脑汁终于想办法拿到钥匙逃出了吃吃王国,同时他还解救了许多被困在吃吃王国的动物,最后他们一起努力把国王赶出了王宫。在这个故事中,阿宝和小熊棕棕是善良勇敢的,国王是自私恶毒的,人有善恶之分,我们要纠正那些怀有不好思想的人,让他们改邪归正。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到了那些拐卖小孩的人贩子,他们把可怜的小孩子抓起来,使他们被迫与父

母分开,不仅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饱受痛苦,甚至还摧残这些孩子的身体,这真的是太残忍了! 希望坏人越来越少,好人越来越多。但愿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地长大! (篇二) 暑假期间我读了韩国作家郑珍的作品《小学生活没烦恼——发言很重要》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叫朴秀灿的小男孩,他在家里是一位非常活泼、能说会道的孩子,而且特别懂礼貌、孝顺老人,家里帮着爷爷揉肩膀,外面也会主动帮着奶奶拎水果拎菜篮。他即将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升入小学一年级。可是到了学校,每位同学都要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做自我介绍。为此他每天都在家里照着镜子练习自我介绍。终于开学了,老师让大家轮流到讲台前说自己的梦想,其中他同一幼儿园的同学明宇是出了名的吹牛大王,积极举手非常爱展现自己的语言天赋,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伶牙俐齿、巧舌如簧大声的说着自己的梦想,可是轮到朴秀灿了,说他自己梦想的时候,他的嘴巴就像黏了胶水一似的,怎么也张不开!后来他家里人帮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着“卧室老虎”意思说,他在家即聪明又会说话,可是一到外面他就变的十分胆小懦弱不自信。平时朴秀灿特别羡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_1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导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下面是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一: 有一些好书曾让我感动,有一些片段曾让我铭记,有一些深度曾让我思索。《爱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名著由意大利的作家德·亚米契斯根据他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它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顾名思义,《爱的教育》,爱,便是贯穿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那最平实的字里行间,作者融入了种种人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社会之爱、国家之爱…… 《爱的教育》是我人生当中接触的第一部名著,所以,它所带给我的影响最深,给予我的启发最多。 我在小学时就曾读过《爱的教育》,但是由于当时年纪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并不能完全领悟书中所写的种种,以及书籍以外更高一层的真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现在再翻阅《爱的教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深深地打动我的心,震撼我的灵魂,使人从中打破思想的枷锁,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由此而与作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又或者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爱的教育》当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里面的少年爱国者。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把他卖给了戏法班子;在戏法班子里,他挨打受骂,忍饥挨饿,饱受虐待。后来终于在一次国外演出中逃了出来,并寻得意大利领事馆领事的帮助,坐上了回家的轮船。在轮船上,有三位乘客在得知他的悲惨遭遇之后,给了他少许金钱,其他乘客也纷纷给了他若干的钱。正当这位少年欣喜地坐在床上盘算着怎样利用这些钱的时候,他却听见那三位给自己钱的乘客正在和其他乘客辱骂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把这些钱全部丢还给了他们,并且愤怒地说到:“拿回去!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人的东西。”那一瞬间,我对这位少年爱国者肃然起敬!即使知道会一无所有,也要坚决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样崇高的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荣誉,这样的人与之相比,显得何其渺小。少年爱国者的言行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国家尊严和民族荣光都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成为生命当中永不磨灭的年轮。我由此而想到,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不仅像是一个益友,更像是一位良师。它所教会你的,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它所使你开阔的,绝不仅仅只是视野。以前,对于人生和未来,我从不会去做过多的设想;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我也是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