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种种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种种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种种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种种

《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实践研究》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种种

永吉十中高俊

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内,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心理、财物、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如殴打、强奸、抢劫、侮辱、杀害等。导致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诸方面的影响,其原因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失当和监护缺失

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许多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或因夫妻双方工作忙,对孩子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子女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甜蜜,这部分学生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有的家长则不注重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方法,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内心变化知之甚少。或者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动不动就斥责、打骂;或者“一俊遮百丑”,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往往不是息事宁人,而是主动挑起事端,扩大事态,以拳头,刀棒作为解决矛盾唯一的途径。

(二)学校管理疏漏和教育保护不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暴力是反映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学校和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正如犯罪学者娜妮·丁·西格尔在《青少年犯罪》中所说:“由于学校之宗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又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青少年犯罪和学校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是符合逻辑的。”而且,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由于学校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孩子,使许多孩子过早的在学校里受到歧视,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缺乏对生命的敬重和关爱,很容易走向极端,报复社会报复校园,以致发生悲剧。学校教育的失误虽然表现在教育观念的偏颇、升学指标的强化、生命教育的缺位、心理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的滞后、惩戒功能的淡化、教师权威地位的弱化以及安全管理的疏漏等多个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校园暴力的存在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三) 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坑蒙拐骗、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致使青少年为了攀比,为了贪慕虚荣,盲目地做出许多诸如偷摸拐骗、敲诈勒索之事。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淫秽色情,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使得青少年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学生心理的脆弱

我们不否认学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学校、社会对校园暴力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我们也不能说,学生本身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没有一点儿责任。事实上,绝大多数施暴者本人就是学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中小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

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中小学生的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对别人的施暴行为一味地容忍、迁就,忍气吞声,便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甚至会使暴力行为升级。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暴戾、偏执、过激,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同学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一起起校园暴力事件。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对策

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预防和减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综合发力,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主力预防校园暴力 1.营造“书香校园”,减少和消除暴力文化影响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消除校园暴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学校要善于打造自己的书香特色,通过广泛深入的读书活动来引导全体学生,使他们借助优秀作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把注意力锁定在优秀作品中,一方面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没时间和精力惹是生非。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虽然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设,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暴力现象的出现。全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校园暴力行为愈演愈烈,且行为手段日益残忍,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用法律去约束自己,加强法制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有关预防校园暴力及校园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其次,学校应增开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释法,教育、告诫、指导与约束学生,减少与避免暴力事件。再次,要将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去。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他们不仅用头脑记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4.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学校应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把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一刻也不能放松。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注意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的激化或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实行“一岗双责”,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事件,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作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 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集体是个人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校园暴力的问题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成为让全球头痛的问题。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负面作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是否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成因防治 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坠落与暴力。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暴力的阴影。校园暴力发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使得校园暴力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

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和对策

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和对策 发布日期:2011-05-13 文章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行凶闹事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如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恶性砍杀儿童的校园暴力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伤;还有2010年4月12日,广西合浦县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2010年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2010年4月29日,山东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小学内锤伤5人等血案惨剧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笔者试对校园暴力案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 灵山法院2009年审理的校园暴力案件有2件,如陈某、邓某等4人于2009年3月30日凌晨3时许开摩托车窜到灵山县伯劳中学,持刀对该校多名学生进行威胁、殴打及搜身,共抢得26名学生的人民币930元;又如刘某、彭某于2009年5月3日晚上9时许及5月5日凌晨4时许先后窜到灵山县那隆镇第一中学男生宿舍,以持刀、威胁、殴打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抢劫,共抢得16名学生的人民币141元。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虽然不多,但严重威胁了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安定的学习环境,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影响。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窜到学校制造暴力事件的被告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只是全国校园暴力案件中的一敝。纵观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有: 1、案发凶手多为青壮年男性,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收入状况都不太好,对自身生活环境不满意,案发前都处于无业状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所谓的“失意者”或正在经历挫折的人。这部分长期失业在家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心理状态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2、极少数凶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精神问题,对前景感到失望。在众多校园暴力案件中,犯罪人有精神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其他人均是精神正常人,只有少数凶手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如广西合浦凶杀案犯有精神病史,其他人均无精神病史。 3、一些凶手在成长中缺乏关爱,容易形成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懦弱,一种是偏执。性格懦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但其实心中会认为自己正遭遇不公平对待。这些人一般表现得胆小、老实、不爱说话,只在一些小事上会表现得偏执,所以当他们制造凶案后,周围的人会感到非常意外,这种懦弱性格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有专家分析认为,凶案的制造者不少都属于这种情况。内心的压抑、不平感长期得不到释放,若再加上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不断受挫,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遇到“导火索”就会爆发,就想用不择手段报复社会、报复他人。于是他们多选择对弱小、无力还手的学生或妇女、老人进行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

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2)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与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就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与场所, 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 言,当前教育体制与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就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就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 虽然我国已逐步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就是朝夕之间即能完成的,事实上,?我们现在实行的依然就是一种无情的淘汰式教育,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学生及教师的前途。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像进了战场,一路冲锋陷阵,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许多教师还惯于用制度与规则来约束学生,用成绩与分数来评价学生。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一就是学生与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 ]这些压力显然都就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就是暴力。 二就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瞧,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暴力行为正就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败与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反社会的后果。[3]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与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 滥施暴行。这实际上就是由于她们不能接受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强加给她们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关注与同学“承认”的结果。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浅析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 众所周知,校园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旨在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如何预防做一下简单探讨。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近几年来,在中小学校内外,类似的暴力伤害事件,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六是对老师批评教育不服,引发师生之间的暴力伤害等等。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严重地破坏了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而现在的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得养成了蛮横、娇诈、自私、嫉妒、虚荣等性格;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打工挣钱,长年在外,能照顾他们的只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等,由于在家里可能失去父母的爱,性格变得极其内向和偏激。正是由于青少年这些不良性格的出现,再加上再加上,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处世无知、盲目、争强好胜、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当接触群体(特别是学校)生活时,面对种种的不适,特别是遇事不为自己所愿,或受不良现象或文化影响时,往往经不起诱惑,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出现。例如,某些学生因过早的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因此,增强学生的自身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引言: 在我们现在这个美丽文明的社会里,原本干净与纯洁的校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知何时那一片净土开始变得浑浊了,有了很多的校园暴力的发生。那暴力的行为开始走向纯洁的校园,由于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在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安全并不是那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力量,公共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安全的校园。下面就用一系列的案例来分析学校暴力事件,具体分析它暴力事件的原因、它的危害性、违法性、受害人的权利、和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具体案例: 1、广东省因教师制止考试纪律被殴打 据华西都市报2010年4月26日报道:4月23日上午11时35分,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甲子第一中学,因制止考试中不守纪律的学生,该校一位姓范的语文教师被数名学生和家长

群殴导致昏迷,左眼几近失明,身体软组织严重挫伤。 2、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校园惨案 据《大众生活报》报道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2011年2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8号,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3、几句争吵酿校园惨案两少年被毁 2012年3月一位学生到大通县公安局自首,称自己捅伤自己的同班同学,经过调查得知: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现年19岁县大通某高中高三学生。受害人王某某是其同班同学,两个人家住在一起,平时关系相当不错。3月6号11时张某某在教室里写信王某某好奇的在身后看了一下张某某回头大骂了一脏话,引起王某某的不满,两人遂发生争吵。在家里从来没有吃过亏的张某某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了奇耻大辱,就回家取了一把匕首,等在校门口伺机进行报复。这时其另一好友多次对张进行劝阻,让张某某不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打一顿出出气算了。但红了眼的张某某根本不听劝告,执意要把王某某“捅下”。13时许,王某某放学后从学校出来,快走到校门口时,被张某某拦住。张某某持刀朝王某某左肋处猛刺一刀,王某某受伤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4、四川岳池发生血案名学生校门口被捅伤 2010年7月收治受伤学生的岳池县人民医院了解到,三名伤势较重的学生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一名学生已被医院下了病重通知书。医生初步判断其伤到了肝部,目前仍在观察治疗中。 受伤学生中有一名叫曹更生的男生,他父亲曹昌云介绍说,曹更生是岳池县第一中学校高三的复习生。据曹昌云询问伤者曹更生获知的情况是,当晚自习快十点下课后,曹更生和几个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原因

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原因 翦伟 校园暴力个案: 某校学生张某,小集团中的“老大”。父母均为聋哑人,家庭赤贫。张某在上初一时比较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尚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虚荣心及自卑心理也随之增加,开始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大打出手,同时向低年级同学敲诈钱财。其父母无法与之正常沟通,老师一家访就认为儿子做了坏事,对其拳脚相加。后来由于张某打架名声在外,周围聚集了一小伙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伙,他们欺负小同学,敲诈勒索,为朋友经常打群架,搅得学校鸡犬不宁。因为学校规定,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处罚学生,否则严惩老师,结果使他们的行为日益猖獗。到初三时,新换的班主任老师对其进行教育感化,待其如子女,管其吃住,天天谈心。一度张某出现悔意,宣布脱离小集团,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团伙中成员集体下跪,恳求他继续当“大哥”,张某终未能抵制诱惑,重返小集团。而且由于学校对其行为的一再姑息,使其更加变本加厉,常与社会上的黑社会人员接触。集团中的六七名主要成员都持有砍刀,并在上晚自习时,先后三次因为朋友解决矛盾而砍伤同学(轻伤),而此时学校对其已无能为力。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都有这密切关系。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所有影响人的生活的社会团体中,家庭的影响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有调查显示,在一个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到75%以上。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父母“背后的形象”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最好教材。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模范作用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暴力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诱发校园暴力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家庭教育的水平、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在校表现不闻不问,平时较少参与配合学校举办的教育

论述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恶性案件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的校园暴力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危害性极大。对社会、家庭、学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应紧密配合,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从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校园环境。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或多或少的都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暴力倾向。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烦心、家长担心、社会痛心,同时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破坏了校园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可将校园暴力简单地分为以下八类:一是、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二是、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三是、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四是、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五是、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骂学生等;六是、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七是、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八是、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一、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涉及到国家、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应当综合分析其成因,寻求有效防治对策。 (一)国家方面的原因 政府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中,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生源和优质师资相对集中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共4页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广播、互联网、报纸,耳闻目染到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度成为敏感话题,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甚至演变成了恶性犯罪事件,使校园环境置身在慌乱之中,家长更是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而担忧,学校工作管理人员也倍感压力。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是孩子们健康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社会所需,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然而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根除的“病菌”,它的存在着实让人堪忧,它的产生原因也令人深思,所以我们应该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与分析,针对其爆发“病因”进行提前预防,对已存在的暴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校园暴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 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 2.1 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界定 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上,WHO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社会、群体、他人甚至是自身进行的威胁或伤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行为。”从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校园暴力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将校园暴力初步进行界定: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范围的,暴力实施者无视法律,蓄意运用躯体、语言、工具进行的对学生、教师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及身体的伤害,扰乱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的

一类破坏性行为。 2.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通过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都可以了解到,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出现,对于很多曾经受到伤害的学生、教师来说,校园暴力就像不能触及的伤痕,不敢回想受伤时的那场噩梦。校园暴力问题层出不穷,势必会引起社会、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引起人们对校园安全建设的思考。值得担忧的是,校园暴力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恐慌,成为当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2.3 中小学暴力问题的类型 根据校园暴力事件对象的不同,我们将中小学校园暴力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第二类是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暴力事件;第三类是指社会上的危险人物对校园、师生造成的暴力事件。其中第一类占校园暴力的绝大部分,包括聚众斗殴、勒索钱财、随意伤人、早恋纠纷、性侵犯、人格侵犯等类型。第二类暴力事件主要是由于师生间缺乏必要沟通,教师自以为合理的体罚导致学生积怨成疾而引发的暴力事件;第三类校园暴力又包括语言侵犯、暴力侵犯、躯体暴力等等。校园暴力类型复杂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类型,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身体伤害和心理阴影,严重的甚至致人死亡,构成极端犯罪事件。 3.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每一个生命个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了课题组设计的“中学校园暴力现象问卷”,考察了安定区217名中学生。结果表明:(1)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比率为14.75%;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为5.53%;遇见校园暴力的比率为62.67%。中学校园暴力现象很普遍。(2)中学校园暴力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基本为男生所为。男生遭遇和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远远高于女生。(3)17至19岁的学生是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要群体,16岁以下和20岁以上则明显下降,这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密切相连。(4)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在校外其他地方,很少发生在校内。而在学校内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地点是厕所,另外还有操场。(5)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时间大多数在晚上放学时间,其次是其他校外时间,在校期间很少发生。(6)中学生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五成多是深恶痛绝。而观望,漠不关心、认为正常、还有适度参与者占四成多,且持这种态度者随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校园暴力的干预是极为不利的。(7)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之间的争强好胜和因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而且各个年级具有相对一致性。(8)大多数中学生在遭遇校园暴力后更倾向于报警,其次选择报告老师和告诉家长。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或者找人报复,极少甚至加入暴力团伙。(9)杜绝校园暴力首先是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其次是多组织学生的集体活动;再次是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和加大学校的管理力度等。(10)中学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男生之间,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现象也占一定的比重,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在高年级有一定的呈现。80%多的校园暴力事件,有社会闲散人员的参与。低年级易发生校园暴力的学生群体主要为早恋的学生和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而高年级主要是在其他方面,其次是早恋的学生,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现象随年级增高下降趋势。绝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持反对态度,对校园暴力的总体看法是家庭的过分溺爱,、学生间的争强好胜、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等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校园暴力现象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希望学校加大管理力度,对学生对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重点进行心理辅导。(11)中学校园暴力行为在不同学校有很大的差异,与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管理等关系密切。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和参与校园暴力现象都有显著的年级差异,校园暴力现象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中学;校园暴力;调查分析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日期: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浅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009年9月份,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今年我国校园暴力更是日趋升温,4月份哈尔滨双城市连发校园暴力事件、5月份辽宁省沈阳市28中9名中学生9人伤1人重伤、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5月份北京海淀艺校学生在课堂上辱骂老师、6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研究生被杀死在实验室里……。 另据附近一所学校放映,该校刘×同学,学习不到两周就成为校园"老大",每周向他班上的男生强行要5元、10元不等的保护费。不少受害者受到其威胁,被勒索后,都不敢声张,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暴力行为的发生。 近几年来,"校园暴力"案件在全国中小学都十分普遍。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一、校园暴力的原因及其危害 校园暴力主要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勒索、抢劫等性质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种类包括肉体伤害、校园凶杀、校园抢劫、校园性侵犯、校园黑社会等。 (一)校园暴力的原因 1、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功利

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较重,伦理道德被轻视,社会上常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其次,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赚取商业利润,过分地渲染和描述暴力、色情等内容,从而腐蚀中小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深受其害。再次,学校周边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不法商人盯上了学生这棵摇钱树,认为学生钱好赚,他们就在学校周围开了许多游戏场所,歌厅、舞厅、游戏厅。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玩游戏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去勒索弱小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加上社会上的一些青年混混助长、教嗦,使校园暴力行为进一步加剧。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是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的主战场。因此校园暴力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做法使孩子从小养成我行我素的性格。②家庭教育的缺失,常常是滋生校园暴力的温床。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出现隔代抚养,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暴力埋下隐患。③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往往是简单粗暴,甚至是拳打脚踢,棍棒相加。孩子在暴力的家庭中成长,自然会把这样的性格带到学校和社会中。 3、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又一重要课堂,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某些方面也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形成。①重视教学业绩,忽视道德教育。某些学校领导、执教者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张齐鼓地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长期生

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_姜辰颖

社会心理科学第31卷总第186期2016年第9期 从“马加爵事件”到“美国校园枪击案”,近些年关于媒体加大了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力度。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本该纯净无害的校园里。据统计,2014至2015一年的时间内,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43起,发生地遍布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1.校园暴力的界定 暴力行为是指故意使用肢体力量或者权力,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造成或有较高的可能造成身体的、精神的伤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抢夺的行为。 Dan Oleworth,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基于对上千名学生的调查结果首次对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作了如下的定义:一个学生如果反复或长期的受到一人或多人的攻击,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 美国学者将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延伸到了校外环境,认为校园暴力不止发生在校园内的,在学校学习期间,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的暴力行为都要算作校园暴力。 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佟丽华认为施暴者不止包括学生,也包括在校老师以及校外人员,即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关系不再只有同学,还包括了师生。暴力行为不止包括身体上的侵害,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侵害。 2.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校园暴力的关注较早,其研究成果也相应地较多。 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公布了第一批有关校园暴力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983年,在挪威进行了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在7-16岁的学生中,15%的人与暴力行为有关。2011年,美国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关于美国高中校园暴力行为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为期一年的调查中,50%的学生承认曾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表示自己被欺负过,形式包括肢体的、语言的,10%的学生表示 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 姜辰颖 (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学校中的暴力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对积极进取、勤奋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产生怀疑,更有甚者会导致其崇尚暴力、藐视公正的错误观念。目前,由于其尖锐性和严重性,校园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今校园安全的最大威胁。 关键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状研究 ·应用研究· 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