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完整)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完整)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完整)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

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

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以下内容来自辽宁高考语文网,在此推荐该网站,很不错的)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⑴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

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 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_0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 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 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 也 《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 人 《公输》 2、为与此同 类 《公输》 3、天下为 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 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 室 《陋室铭》 2、是金陵 人 《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 也 《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倒装句 【教学设想】: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除了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经常涉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因此,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常常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句式的特点。倒装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最难的一种,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课内出现的一些倒装句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倒装句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辨识这种句式,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句式逐渐地接触,有所了解,但是缺乏整体认识和知识的归纳。所以,在初三下学期,引导学生复习典型的例句,归纳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学会鉴别倒装句。 2、借助倒装句特点,结合语境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教学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古人说话有时候会颠倒着说,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中,作者说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忌不自信。 像这种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倒装句。今天我们要复习和探讨的就是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知识准备。 (一)倒装句----即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二)句子成分及构成: 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 附属成分(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例句: ①水鸟梳理羽毛 主谓宾 ②我相信自己 主谓宾 句子成分------由词或短语充当 主语和宾语常用词或词充当。 谓语常用词充当。 (三)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 水鸟梳理羽毛。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实验中学范富林)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8.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12.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 13.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14.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6.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7.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句式倒装句

2倒装句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调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定语和状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等。这个语法规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里少有的,这就是倒装句。 (1)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例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琳坏足如现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澜,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 ①介宾倒装。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何”,疑问代词。“以”,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 ,介词) ②谓宾倒装。例如: 何有于我哉! (《论语》)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要前置:例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日 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

古文句式解析之倒装句

古文句式解析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