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

第一章介绍

一、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

(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

(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规范媒介技术,从而发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

(3)媒介如何为民主、多元文化的社会服务?

新媒介的倡导者和反对者

积极的受众:人们寻找到了使媒介服务于自己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有趣,更加有目的性

被动的受众:普通民众被新技术压倒,被新媒体催眠般的力量麻痹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再定义

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

把经由媒介的传播看作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上,从一端的人际传播延伸到另一端的传统大众传播形式。

二、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

(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媒介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便士报和黄色新闻;工业化对传统生活的侵蚀;城市化和移民的涌入,犯罪率提高和社会动荡的增加……

对于他们(精英:在社会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或有特权的人)而言,大众媒介象征着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错误的东西。

大众社会理论: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结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其根本论点是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

(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20世纪30-50s)

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

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中心

(3)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s)

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effectsperspective):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

有限效果范式

精英多元论(elitepluralism):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

适度的、有限的效果

(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20世纪60s)

对有限效果的挑战

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

大众媒介是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Britishculturalstudies):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

文化批评(culturalcritic ism):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它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

(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

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semioticstheory):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性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讯息的能力

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自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

获取意义的视角

当公众的吸引力被转移到某些社会趋势上去的时候,与之相对的那些可能有用的趋势就被破坏了。

第二章大众传播理论

一、科学与人类行为

因果律(causality):当一个给定因数影响另一个的时候(甚至通过一个插入变量的方式),就称之为因果律。

因果关系(causalrelationship):当一个特定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改变总是导致另一变量的相同效果时,就称之为因果关系。

科学方法:通过对事实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解释得到真理的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一些社会研究者一直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的研究之中。如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贝雷尔森、卡茨等。

科学方法的执行对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存在的困难:

1、人类行为绝大多数重要和有趣的形式相当难以度量。

2、人类行为极度复杂而不易于进行因果描述。

3、人类有目标且会自我反省。

4、因果律的简单观点在被应用于我们自身时有时会相当烦人。(第三者效果:我们没那么容易被影响,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确信其他人会更容易被媒介影响)

二、理论的定义

理论:对于现象的概念上的陈述或解释。“思想的不同学派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理论,这依赖于理论家的需要和关于社会和知识本性的信仰。”

eg麦奎尔的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社会科学理论:基于并指引经验主义的研究,允许对大众传播的本质特性和运作及效果陈述。通过对大众媒介、媒介使用和媒介影响进行系统和客观的观测,这些陈述或假设得到了检测。

2、规范理论:解释理想的媒介应如何在某一特定的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

3、操作理论:另一种形式的规范理论,但带有实用倾向:媒介应该如何理想化地运作以适应特定目的。

4、日常理论:我们所有人通过参与媒介传播就能拥有的知识和观念(理论)。

廓清大众传播理论的另一种方法是看它们的目标。

社会科学理论:寻求预言和控制的理论。

批判理论: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寻求解放和改变的理论。

解释学理论:对于理解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行动和文本的解读

大众传播理论的关联点:特定的媒介、受众、时期、条件、理论家

第二部分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

第三章媒介产业崛起和大众社会理论

媒介的角色:保守人士哀叹自由主义的媒介精英加速了价值观念的衰落;自由主义人士害怕媒介系统的力量与媒介拥有者的保守主义价值观更合拍,而不是和它的受众合拍。

一、综述

大众社会理论是对西方工业社会进行全方位洞察的视角,认为媒介的影响是巨大的但经常是负面的。媒介能深刻影响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微妙地但高度有效地操控我们的行为。该理论假定,媒介的影响必须得到控制。

文化战争(culture war):指我们试图解释生活于其中的、广泛社会秩序中的文化根基的持续斗争。出版自由vs自由滥用和道德堕落——》限制媒介

二、起源

社会历史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新的社会精英阶层的崛起,旧的权力结构遭到挑战;电报和电话的迅速普及,通讯社的诞生;印刷成本的低廉;大众对廉价媒介内容的需求;报纸发行战争导致黄色新闻业的出现。

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耸人听闻、常常是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

大众社会理论就是对这种实践的回应——反对迅速成熟且高度竞争的媒介产业的不节制行为的理论。

三、大众媒介发展与衰落的循环

功能置换(functional displacement):当现有媒介的功能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旧有媒介将寻找新的功能。

每当新媒介技术和产业得到发展,并能稳定地提供吸引人的内容时,这种技术和相应的媒介产业就必然取代先前的媒介产业和传播形式。当人们调整自己适应新媒介和新内容的时候,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长长早到严重的破坏。

随媒介产业的成熟,残酷的市场竞争转变为市场垄断时,媒介产业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成为可能。Eg普利策奖和赫斯特基金会

美国的大众媒介的历史是在成熟的。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介产业主宰的阶段与革新的但有时不负责任的媒介竞争时期之间潮起潮落的历史。报纸竞争得到控制时,出版商面临的是强大的新兴娱乐媒介:唱片、电影和电台的挑战。这些新兴行业成长时,也经历了激烈的竞争时期,也试探着跨过道德和伦理的界线。(Eg 20c30s电影审查制度的争论)几乎所有的情况中,新兴媒介产业都选择展开自我审查而不是接受外来的控制。

媒介产业重构中最强大的影响力量是技术的变化、内容的革新和消费者的需求。

四、大众社会的批判与关于媒介的大论战

当新媒介开始发展的时候,批评家总是与之对抗,要么阻止这些媒介的成长,要么试图控制它的结构。而他们的担忧很可能是基于自身的私利。

大众社会理论最初出现于19世纪末,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丧失其权力,对他们而言,大众媒介是所有现代社会病症的象征。

基本假设包括:

A)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癌症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之进行重构或净化;

B)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并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力量;

C)媒介有长期的不良后果,能破坏人的生活甚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D)普通人从传统社会机制下被隔离和孤立开来,因此易受到媒介的影响;

E)建立极权社会秩序是解决媒介引发的社会混乱问题的良药;

F)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衰落。

直接影响假说(direct effects assumption):媒介的内容和媒介本身都产生直接影响。

20世纪30-60s,大众社会理论家勾勒出一幅经典的由大众社会衰落为极权社会的图景。(Eg 奥威尔的1984)他们认为大众媒介推动了这一进程。

在反对极权主义崛起的努力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反对者常常要发展的另一种政府形式正是他们要阻止的那种。(eg 麦卡锡时期)

媒介大论战的参与者:

实践派(practicus):产业研究者,辩护者

学院派(academicus):传统精英,理论家

经验派(empiricus):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五、大众社会的早期例子:两个社会学的观点

①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BY 滕尼斯(Tonnies)

礼俗社会(gemeinschaft)也称民间社区,将人们用坚固的家庭纽带,传统和固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风俗习惯非常强大;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则由相对较弱的社会风俗习惯联结在一起,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而不是传统的基础之上。法理社会代表着工业社会,代表着法律及其它正式的框架,于是社会关系更加正式,更没有了人情味,个体更依赖自身而不是家族而生存,于是人们彼此之间在道义上责任也更少了。

②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BY 涂尔干(Durkheim)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是指的民间风俗社会,人们好比社会大机器中的小部件,这些机器秩序井然,经久耐用,而人们在风俗和集体言论的迫使下扮演着传统的社会角色;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是代指现代的社会秩序,它如同有机动物,人们像身体里的专业化细胞,执行着特定的任务,并依靠整体的健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六、当代的大众社会理论:

①最具影响力的拥护者:罗杰·斯克鲁顿《聪明人的现代文化指南》对精英文化的支持:大众娱乐是“幻想轻易代替了真实的、持久的、客观的世界。”

大众文化是“一种提供轻松容易的社会凝聚力的尝试;无需昂贵的仪式便带来道德上的认知和情绪上的了解。”

②对大众社会理论回归的新因素:(1)因特网的兴起,新媒介意味着新形式的传播,这又意味着新的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出现;(2)新技术和传媒行业的重构和所有权的集中/垄断。

第四章宣传时代媒介理论的兴起

一、综述

社会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黄色新闻记者和“扒粪者”在媒体上的唇枪舌战;移民群体的拥护者和社会精英之间的对立冲突。

宣传引起早期媒介理论家注意,因为它构成对美国政治体系的威胁。让社会理论家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担心放任极端主义者自由宣传民主制度会消亡,另一方面对宣传进行审查又意味着对传播自由的限制,很可能破坏民主。

宣传的力量:大众社会理论家和他们所支持的精英们都认为,“普通民众”对蛊惑人心的宣传特别缺乏抵制能力,因为那些“不幸的人”生活在一个快速工业化的世界,他们在心理和文化上孤立无援,并已经失去了那些传统的、纽带似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和社会职责所带来的安全感。

宣传家的目的: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并让他们相信他们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他们新采取的举止及其潜在的主张都是他们自己的。

宣传(propaganda):无限制地利用传播活动宣传特定的信仰和期望的活动。

白色宣传:刻意抑制潜在有害的信息和想法,同时故意推广积极信息和想法,目的是分散人们对有疑问的事情的注意力。

黑色宣传:别用用心地策略性地传播谎言。

灰色宣传:传播可能错误或可能正确的信息或想法,从不费力去确定它们的确切性。

有效宣传的关键在于: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2)不断重复已简化的东西。(希普勒)要偷偷摸摸暗中行事,“对传播活动大规模组织、控制”,并“用精心设计的狡猾语言阻止深刻的思考”。(斯普劳尔)

共识操纵法(engineering of consent): 在二战后的美国,由”现代公共关系之父”,爱德华·伯奈斯(Edward Bernays)所提出的理论。一种劝服自由,只有通过对传播技巧的掌握,政府才会卓有成效地实施复杂的现代民主,因为即使在民主国家中,民主的结果也非简单出现。

二、宣传理论的影响来源: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人类的所有行动都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媒介是立即引起反应的外部刺激

弗洛伊德学说(Freudianism):人类的行为是个体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相互斗争的产物。

?本我:人格中自私自利、按快乐原则行事的部分;

?自我:人格中理性的部分;

?超我:内在化的文化规则。

如果宣传能唤起本我并刺激本我压倒自我,宣传将获得最大的社会效应。如果有效的宣传能将超我把个体人格推向本我的方向,人们阴暗、原始的冲动将变得正常。

三、魔弹论(magic bullet theory):媒介能渗入人们大脑、迅速制造效果。认为受众无力自觉抵制媒介操纵,讯息渗透入潜意识,改变了其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

四、拉斯韦尔的宣传理论

1)反对过于简单化的魔弹论,认为在接受迥异的观念和行为之前,受众需要缓慢的准备过程。传播者需要有一个精心谋划的长期宣传策略,一边细致耐心地引入新观念和新意象并加以培养。要创造出象征符号,并且逐渐教会受众在这些象征符号与特定情感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成功便会形成能号召大规模行为的主导符号。

主导/集体符号(master or collective symbols):指与强烈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能激起大规模群体行为的符号。Eg 观看升国旗

2)理性的政治辩论是不可能的,因为大众囿于他们自己的精神病症(参见行为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里,只能屈从于宣传家的操纵;而我们只能期望科学技术专家驾驭宣传力量来宣扬”正义”,抵制”邪恶”。大众媒介宣传的控制权应掌握在这些精英手中。

与魔弹论不同:预设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条件作用过程,仅靠一两个极端分子的讯息是无效果的。

科学技术专家(scientific technocracy):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社会科学基础的精英,肩负保护脆弱的普通大众免受有害宣传浸染的重任。

五、李普曼的舆论形成理论

吸收了拉斯维尔的怀疑主义,认为普通民众没有能力搞明白周围的世界并理性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宣传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政治体制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既然公众易受宣传的

影响,所以需要一些专门的机制或机构来保护他们,对媒介进行温和但十分有效的控制是必要的,媒介自我审查不足以满足需要。让善意的技术专家控制信息采集和发布,决定哪些信息给民众知道,或反之。

六、杜威的回应

1)杜威是公共教育拥护者,他把公共教育看作是保护民主制度、抵制极权主义的最有效的途径。拒绝科学技术专家的带领:“专家阶层”将不可避免地远离公众利益而成为一个具有个人利益和个人知识的阶层。他认为,媒介的职能就是“使公众对公众利益感兴趣”。只要传授人们正确的防御和思考方法,他们完全能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2)有效的媒介必须要和它们所服务的团体紧密结合;媒介处于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的中心位置。媒介不应被理解为外部的工具,而应该被理解为服务于公共讨论、公共辩论的公仆,被理解为实践民主政治的公共论坛的守卫和协助员。是团体而非个人在通过传播来使连接、支撑社会的文化得以形成和延续。

七、现代宣传理论

核心论点:权力派精英彻底控制着大众媒介及其内容,以至于他们可以轻易地把自己的“真理”强加到文化之中去。

广告的潜在主题通常是:消费和资本主义是有益的。

左派:赫尔曼的五个过滤器(filters):

?所有制和广告:它们使“底线的考虑更具有控制力……记者的职业自主权被削弱了”

?消息来源和宣传:提供新闻来源资助媒介的人会获得益处

?媒介对市场奇迹的信仰:市场被看作是行善的

莱廷南和雷库斯的三方面强化宣传视角:

宣传是“通过对媒介的操控来控制行为”的,认为受众“被绊住并陷入一种苦恼生活中,不那么消息灵通且更少参政”,宣传者使用复杂的民意测验和调查,用所得的结果来增加其影响力;媒介公司纷纷走向合并之路。这些因素赋予大公司和政府精英以巨大权力,而公众浑然不知。

右派:对自由媒介的偏见进行批评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规范理论

一、综述

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一种描述组织和运作媒介系统的理想方式的理论。

描述了在理想的价值观或规则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事物所应该具有的面目

社会责任理论(socialresponsibilitytheory):一种规范理论,用媒介产业的公共责任心取代了媒介的完全自由以及对媒介施加的外部控制。社会责任理论为美国大多数媒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指导方针,并使他们所作的一切合法化。

二、规范理论的起源:两种极端

?一个极端:第一修正案绝对论者;激进自由主义(radical libertarianism),对自由主义的绝对信仰,坚信大众是好的,有理性的,媒介是完全无需规范的。

?另一个极端:技术专家控制论(technocratic control),由政府机构或委员会直接对媒介进行规范的观点。其论点建立在宣传理论基础上或大众社会理论基础(高雅文化被破坏,道德价值观琐碎化trivialization)上。

折衷:介于支持政府控制媒介和支持完全的出版自由的社会责任理论。

三、自由主义的起源

①自由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在反封建贵族统治和宗教改革运动过程中,人们针对独裁主义理论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②早期的自由主义者表明,如果个体能挣脱教会和国家对传播活动的专断控制,他们将会”自然”地接受良心的指引,探寻真理,参与公众辩论,最终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他们坚信不受限制的公共辩论和讨论的力量会发展出更自然的建构社会的方法;③1644年,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出版了宣扬自由主义的论著《论出版自由》(Aeropagetica),并在书中宣称,在公正的辩论中,好的和真实的观点总会战胜谎言和欺骗,公众辩论会锻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次序。此观点又被称为“自我修正原理”。

自由主义理想是美国民主自治的核心,建国不久就签署了《独立宣言》和《人权法案》。?独裁主义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一种规范理论,意为将所有形式的媒介都控制在统治精英或权威人士的手中

?自我修正原理(self-righting principal):认为在公正的辩论中,好的和真实的观点总会获胜,也是社会责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则,by弥尔顿

四、观点市场:激进自由主义的新形式

(1)背景:19世纪连续经济低迷,腐败丛生和不公正现象,民众对商业和政府的信心大为动摇。垄断公司制定不公平的价格;工人工资低廉,工作环境艰苦。便士报和黄色新闻的泛滥,公众对报纸的尊敬也削弱了。“进步主义”(自由主义)和“人民党主义”(普通民众的支持者)运动呼吁制定新法律并加强政府规范力度。反托拉斯法通过。自由主义者担心这些法律和条例太过火。

(2)提出:一些媒介从业者对进步主义和人民党主义的批评进行强有力的回应,认为媒介应被看成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功能的观点市场(market place of ideas),认为应该把所有的观点呈现给公众,公众可以从这个”市场”中选择最好的。(放任主义学说)

自我修正理论应该适用于大众媒介的内容和公开的讨论。观点市场可以自我调节,所以不需要政府机构来审查讯息。

(3)评价:

观点市场理论的二元性:基于经济理论的解释强调效率、消费者满意度和竞争,与反对政府规范传播工业的意见关联;基于民主理论的解释强调公民知晓权、获得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和有效自治,与提倡政府规范的意见关联。

优点:①限制了政府的控制;②允许品味、理想和话语的自然波动;③信任受众;④假设好的内容将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缺点:①错误地将媒介内容与有形的消费品等同;②过于信任受利益驱使的媒介经营者;③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有意“购买”的内容中常有其他不想要的内容;④对于受众的消费技能过于乐观;⑤错误地认为受众而非广告商是消费者;⑥对“好”的定义不能通用。

五、政府对媒介的规范

联邦无线电委员会(FRC)——》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六、新闻专业化

普利策和赫斯特设立职业奖项;业界游说资助建立培养媒介工作者的职业学校;媒介管理者进一步保证会服务于公众的需要。

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开始采用名为《新闻规约》(Canons of Journalism)的一系列

专业标准,1975年该标准被《新闻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Principles)所替代。

业内伦理道德的规范逐渐成型,一个媒介角色的重要概念:保卫公共福利的看门狗。认为媒介应不停审视社会并把问题警示给民众。

新闻调查受到广泛欢迎,媒介这个角色也被普遍接受。媒介被想像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政府的第四极(Fourth Estate),用于确保所有其他机构,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商业、宗教、教育和家庭为公众服务的权力。

在专业化发展趋势中,媒介从业者宣誓支持专业标准。

七、专业化的限制

①不愿指认和谴责违反专业标准的同行,职业协会经常会形成封闭式的团体;

②专业标准可能是过度抽象和含糊,难以被贯彻执行;

③媒介的专业化不包括专业训练和专业执照标准;

④媒介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拥有较少的独立控制权;

⑤违反专业标准很少有立即的、直接可见的后果。

八、社会责任理论:战后的折衷

背景:要求政府对媒介加大规范力度的压力贯穿整个二战时期,并在随后的反共浪潮中继续进行。作为回应,1942年出版自由委员会(赫钦斯委员会)成立。

委员会迅速形成两个阵营:自由主义观点vs赞成新闻出版规范

后者受芝加哥学派的公共传播观念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是现代城市有成百上千的小社会团体组成的“大共同体”(Great communities);为了大共同体的发展,所有构成团体必须共同合作,作出贡献。芝加哥学派反对观点市场的概念,认为不加规范的大众媒介将不可避免地为大团体或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团体利益和品味服务,小的或弱势的多元团体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贬抑。还认为精英分子会利用媒介作为获取个人政治力量的手段,操纵媒介进行宣传,在多数人中制造仇恨和恐惧,并使他们联合反对少数派。Eg希特勒

?多元团体(pluralistic groups):在一个大共同体中由特定的统一特征定义的不同组成部分。最终委员会写了赫钦斯报告,其观点综合起来被称作“新闻出版的社会责任理论”。该理论要求媒介将文化多元性置于首位;增加了媒介从业者的义务和责任;呼吁媒介从业者向理想主义迈进,要求他们把自己当作一场民主保卫战的前线战士,帮助多元团体构筑一道围墙,保护民主不受外部和内部的敌人的危害。

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原则(麦奎尔):①媒介应该接受和履行对社会的特定义务;②这些义务主要通过制定关于信息性、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平衡性的高度或专业化标准而实现;

③媒介应该在法律和已有的规章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自我规范;④媒介应避免任何可能导致犯罪、暴力、平民骚乱和攻击少数群体的新闻;⑤媒介从整体而言应该是多元化的,反映社会的多样性,给不同的观点表达的机会和回答的权力;⑥社会和公众有权企盼媒介的表现符合高标准,而干涉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⑦新闻记者和媒介专业人士对于社会、雇主和市场来说都是负责任的。

优点:①重视媒介的责任;②重视受众的责任;③限制政府对媒介运作的介入;④允许政府合理地控制媒介;⑤重视差异和多元化;⑥帮助”少数派”;⑦呼吁媒介从业者和受众的理想主义;⑧与美国的法律传统一致。

缺点:①对媒介履行责任的积极性过于乐观;②对个体的责任心过于乐观;③低谷了利益驱

动和竞争的力量;④使现状合法化。

社会责任理论在50年代麦卡锡时期经历了第一次检验。

70-80s社会学研究对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价值的质疑:是否得到贯彻?(传播市场的垄断和限制)是否能把重要事件的准确信息传播给受众?(人们从新闻中获得东西很少,而且很快会忘记)eg “策略性仪式”(盖伊塔奇曼)

九、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或称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是一种交互式的新闻形式,使报纸等媒介积极地募集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让他们来生产新闻和新闻报道。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理论的体现。

?形式一:报道着重强调当地的人和团体、当地的问题和当地的解决办法

?形式二:公民讨论小组,公众对事态发展的反应被作为新闻来报道

十、其它规范理论

发展媒介理论(development media theory)

规范理论的一种,提倡媒介对现有政权及其发展国民经济的努力给予支持,呼吁政府和媒介互相配合以确保媒介能协助有计划的、有利的国家发展。该理论主张,除非一个国家已经被很好地建立起来,它的经济已步入正轨,否则媒介对政府必须支持而非批评。

独裁理论的升级版?

民主参与理论(democratic-participant theory)

?提倡媒介在草根层面上支持文化的多元性

?能够由社团直接控制的小媒介,如果他们不能承担费用,政府应予以补助以及培训他们如何运作

第三部分有限效果论的兴盛和衰退

第六章有限效果理论的形成

一、综述

背景:《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事件后的二十年里,媒介视角的转变:

?媒介不再被视为政治压迫和操纵的工具,而是一种具备有益于社会利益的极大潜能的力量。?坚信只有极少数人具有那些会对媒介的直接控制无力抵抗的心理特征。

?媒介在相对那些更强有力的插入变量(比如性格特征或群体成员身份)而言,在塑造民意方面无力。

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 effects perspective):媒介仅拥有极小或有限效果的指导性的观点

二、范式和范式转变

范式(paradigm):一种组织性的理论视角。范式能够包含许多紧密相连的理论,每种理论彼此共享某些共通的假设。

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从一种有组织的理论上的视角向另一种转变。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认为科学前进的方式是通过对理论的根本性的破坏。在一个时期内,某一种理论上的视角支配了大多数研究。这些理论范式能够包含许多紧密相连的理论,每种理论彼此共享某些共通的假设,成为一种提供指导的框架。因此新的,不同的观点或对立的结论容易被摒弃。突破这样的框架理论便是难能可贵的转变。

三、大众传播理论中的范式转变

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在经验主义和科学方法的调查中发现了大众社会理论的失误,在20世纪50年代,跟随这两位大师的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关于传播理论的实证调查,效仿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中心纷纷成立,许多经典研究成果出版,于是新的范式形成。

范式发展的因素:

?经验主义社会研究方法的精确微妙与广受赞同:惟一的科学的方法

?经验主义的社会研究者们成功地羞辱了大众社会理论

?开发了新研究方法的商业潜能并赢得了私有产业的支持

?行政管理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检验受众从而理解消费者态度和习惯的研究,用来指导实践和管理决定的经验主义研究的应用

?获得了不同的私人和政府基金的强有力支持

?媒介公司也提供了大量经费,因为媒介被认为不那么有威胁

?经验主义社会研究者们成功地在多种不同的社会研究学科中建立了他们的方法

四、信息和影响的二级流动

拉扎斯菲尔德和他的选举研究

①拉相信理论必须坚固地扎根于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②应选择一种高度归纳的方法来进行理论建构;另,归纳是一种理论建构的办法,它认为研究从经验主义的观察开始而不是从思考推测开始;③通过结合各种概括总结以建立所谓的中层理论。

?信息和影响的两级流动(2-step theory):舆论领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的影响力的流动更趋向与水平而不是垂直;讯息从媒介经过舆论领袖并传递给舆论追随者。

?把关人(gatekeeper):在两级流动中,审查筛选媒介讯息并传递信息以帮助他人共享其观点的人。

?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传递信息给舆论追随者的媒介重度使用者,会扮演把关人的角色。

?舆论追随者(opinion follower):从舆论领袖那里接受信息的人。

两极流动理论的优点:①集中注意力于能够或不能够导致影响的环境;②强调舆论领袖在民意形成中的重要性;③基于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推理;④有效挑战了魔弹论。

缺点:①受到时代(40s)和媒介环境(无电视)的局限;②仅仅把被报告的行为(投票)用作对媒介效果的测试;③对同为媒介重要效果的强化不予重视;④使用低估了媒介影响的数据调查方法;⑤后来研究修正了影响力的多级流动。

五、拉扎斯菲尔德模式的局限性:

①数据调查不能量度人们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媒介的方式;

②强调媒介使用的整体模式,在人们对媒介的具体使用方面缺乏力度;

③仅仅把被报告行为用作对媒介效果的测试;

④信息流动模式由于信息类型和特定历史时刻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差异巨大;

⑤调查能有效地衡量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但确不细致;

⑥过于强调那些能被现有技术所衡量的变量,对变量分类的完整性被大大削弱;

⑦拉氏研究所处历史时期的影响,同4小点。

六、有限效果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的工作带来的媒介新视角:有限效果论或间接效果论。

?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 theory)指媒介拥有最小限度或者有限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或插入变量减轻了。

?间接效果理论(indirect effects theory)指媒介看起来具有某种效果,但这种效果是通过社会其它部分,例如通过社会团体中的朋友关系,而被”过滤”了的。

有限效果研究的一些重要概括:

1.媒介极少影响个人,人们不信任媒介时,会转向他人寻求建议或评论性的阐释

2.存在着媒介影响力的两级流动,舆论领袖不容易被媒介内容所操纵,是老练而有判断力的媒介使用者,是媒介影响力的有效屏障

3.很多人会牢固忠实于一些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个别媒介讯息无力压倒它们

4.世界上不会被转变意见的人的数量是巨大的,只有很少人会被影响:这些人和对他有影响的人之间的关系被切断,或者对团体的长期忠诚度被破坏。

七、态度改变理论

研究动机:1.二战中纳粹在欧洲的宣传努力的成功,挑战了关于人们的智慧的民主观点;2.军队需要确定士兵在想什么并找到方法把他们从理智到情感地团结起来,去追求同样的目标和理想;3.方便:士兵是容易追踪的研究对象。

霍夫兰和他的电影实验:

?军方宣传并不像假设的那样有威力,在影响态度和动机方面不太有效

?时间是态度改变的重要变量,态度会有缓慢改变的可能(睡眠效应)

?片面讯息对于那些已赞同此讯息的人更有效

?正反两面的陈述对那些持分歧视角者更有效,对受过更多教育者更加有效

霍夫兰的继续研究—耶鲁项目:

1953年《传播与劝服》

传播者:信源可信性,分为可信性和专业性。与态度改变呈正相关

传播内容:诉求的本来状态和诉求的组织方式

受众: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特质差异,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劝服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更强的恐惧唤起(fear-arousing)的陈述将导致更大的态度改变;威胁的描述的生动程度、受众的惊慌状态、对传播者的评价以及对话题的已有知识等也都能够减轻或加强态度改变。?传播者的可信性、受众智力水平、话题的本来特性、对受众的重要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本来的一致程度,都能改变讯息的劝服能力。

?人们对他们成员身份评价越高,他们态度和所在群体越一致,也就越难被改变

?越聪明的人越有希望被劝服,如果他们接受的讯息基于可靠、有逻辑的论证。

态度改变理论优点:①深入关注讯息能够或不能产生效果的过程;②对于个体差异和群体关系在塑造媒介影响力中的作用有所洞察;③关注选择性过程有助于阐明个人如何处理信息。缺点:①对变量的实验控制,过高估计了它们的力量而过低估计了媒介的力量;②聚焦媒介讯息中的信息,而没有关注更多当代的符号化媒介;③使用态度改变作为效果唯一量度,忽视了强化和更微妙的形式的媒介影响力。

八、劝服研究实验方法的局限性:

1.人工设定的实验室中所得结论很难与现实生活的情境相联系;

2.实验不适于研究在数量巨大、异质化的人群中全部的媒介使用所累积的影响;

3.实验中其他变量并未像在调查数据分析中那样得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控制;控制是通过从

实验室中排除变量和随机分配研究主体于控制团体实现的;

4.和调查一样,对于衡量随时间流逝的媒介的影响力来说,实验是一种非常粗糙的技术;5.仍有许多变量是实验所无法探究的。

九、媒介效果研究成为焦点

20世纪50-90年代,效果研究居于媒介研究的主导地位。

大众媒介很少具有直接影响,它们需要经由(1)个体差异和(2)团体成员身份或关系的中介。上述两个因素是对媒介影响力的有效屏障。

?个体差异理论(individual difference):个体的不同的心理上的构成,可以导致媒介影响力在不同人之间的多样化。

?社会分类理论(social categories):特定团体或集合体的成员身份会以或多或少统一的方式回应媒介刺激。

十、选择性过程

态度改变理论的一个核心原则:认知一贯性的观念。(从拉式到克拉珀到德弗勒)

?认知一贯性(cognitive consistency):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保持他们已存在的观点。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的原则性前提是:那些与某人已持有的价值和信仰不一致的信息将会产生一种必须被减缓解除的心理上的不协调;人们通常会努力使他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

?选择性过程(selective processes):选择性过程作为复杂和高度精密的过滤机制,使我们屏蔽掉来自感官的无用数据,同时迅速识别和强调某些数据中最有用的模式,其形式有三种:A)选择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人们倾向于将自己暴露给那些与他们已有的态度和信仰相一致的讯息;但从前那些能够避免或筛选讯息的媒介使用者在不断减少;B)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人们倾向于最清晰最长久地记忆那些对他们最富有意义的讯息;C)选择性认知(selective perception):精神上或心理上对讯息的重塑,这种重塑使讯息的意义与某人的信仰和态度相一致。

第七章中层理论与有限效果范式的强化

一、综述

20世纪50s-60s美国电视业处于黄金时期,人们日常生活因电视发生了彻底改变。电视如何影响这个国家和是否存在负面影响的问题上,在一些社会精英那里,大众社会理论重新以新的形式浮现。这些担忧导致大量科研课题的诞生,如施拉姆的斯坦福研究队伍展开的对电视对儿童影响的调查。

他们使用修正后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但没有用一个单一的、表述清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为了跟上有限效果范式,它使用了一堆早年研究的经验主义结论,包括选择性和个体差异的概念,又与其他来源理论结合一起,包括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理论。

所有的研究都是有代表性的(在某个特定时间点进行),施拉姆团队却试图从随时间流逝变化的儿童发展中得出明确结论。(vs 班杜拉的儿童从媒介上习得攻击性的研究)

本章的经典研究见证了有限效果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实用性。它们如施拉姆的研究一样,展示了有限效果范式的威力和它生产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调查结果的能力。这些结果涉及关于媒介角色的重要而麻烦的问题,但研究者总过于喜欢在关系不大的证据基础上发表笼统的陈述并提出建议。关于媒介只有有限效果的观点就是一个让各类基金会、企业和政府的资助者都感到宽慰的观点。

二、建立范式

库恩:尽管范式转换依靠重要人物的灵感,但巩固一个创新性观点的必要基层工作是由技师们完成的,它们从事单个项目的研究,每个研究又组成建造该范式的一部分。

有限效果范式成为主导性研究范式的条件:

1.20世纪50s末,社会研究者为无数概念和调查结果苦恼,有限效果范式的出现很快受到经验主义研究者的欢迎;

2.团体、基金会、政府的赞助都使其进一步合法化。

反对者:赖特·米尔斯:“抽象的经验主义”,认为它抑制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试图使现状合法化,过于保守和过于约束。

三、罗伯特·默顿:范式制订大师

默顿在涂尔干和马克思的宏观社会学理论传统的世界以及拉式、霍夫兰和施拉姆从事的微观社会学观察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他认为,经验主义研究只有最终构建起一个抽象理论才算成功。默顿发表了《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和《关于理论社会学》(1967),提出”中层理论”的定义,为新的范式提供了概念上的基础。与宏大的社会理论不同,中层理论仅仅试图解释已经或能够被经验主义研究作为对象的有限范围内的行为。

默顿对中层理论的描述:①中层理论性由一些有限的假设组成,从这些假设中可以有逻辑地得出一些特定的假想,并由经验主义的调查研究予以确定;②这些理论并不互相独立,而是被并入更广阔的理论构架中;③这些理论足够抽象,能超越纯粹的描述或是经验主义的归纳;

④中层理论对忽视与无知敢于承认并加以说明和描述。

默顿认为所有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会汇集在一起,首先形成一系列的中层理论,然后构建一个像自然科学理论那般拥有强大能力和范围的全面的理论。

四、功能分析的方法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提出“功能分析范式”

?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假定一个社会能够被看作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也就是说,社会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中的每一个都对其他行为构成支持;任一种社会行为的形式都被假定为在扮演某种角色来维持这个系统的整体性。(价值中立)–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s):预料中的可以稳定观察到的媒介使用结果;

–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s):非计划中的不易观察到媒介使用结果。

功能分析的优点:①将媒介及其影响力投入更广大的社会体系中;②提供了关于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平衡观点;③建立在经验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并指导了经验主义研究。

缺陷:①过于接受现状;②负面的隐性功能易于被正面的显性功能所”平衡”;③几乎无法让人对媒介整体上的有效功能或不良功能下任何确定性的结论。

默顿所发展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称为经验功能主义,它有3个特点:①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③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

典型的中层理论主要包括角色冲突、参照群体、社会调适性、规范的形成、异常行为与社会控制等。

五、信息流理论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

50s大量调查和实地研究评估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过程的有效性。模仿了说服研究的模式,但研究的不是态度改变而是信息是否被获取。使用的不是控制实验,而是调查统计。

说服研究已找到大量对说服构成障碍的因素,新闻流的研究主要关注类似障碍因素是否会阻碍从媒介到受众的信息流动。调查的障碍因素包括教育水平、为获取新闻使用媒介的数量、对新闻的兴趣和跟他人谈论新闻的兴趣,还区分了软硬新闻。

?信息流理论(information flow theory):关于信息如何从媒介流向受众并希望获得特定预期效果的理论,是一种简单化线性的信息来源主宰论。它首先是针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成果,它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组织传播文本和形式,以达成其想要的传播结果。一个成功的公众信息活动,也就是一个效果显著的传播活动,它在包含让受众得到讯息的同时,也要确保讯息被正确理解。而讯息的价值观和意义则不在该理论的讨论范围内。

?信息来源主宰(source-dominated theory):从一些精英信息源的观点出发衡量传播过程的理论。

信息流理论的优点:①检验现实世界中大众传播的过程;②为成功的公众信息活动提供理论基础;③识别妨碍信息流的障碍物;④帮助理解危机时刻的信息流情况。

缺陷:①是简单化的、线性的、信息来源主宰论的;②假设民众是无知的、漠不关心的;③没有考虑到对于接受者来说信息的效用或价值;④过于接受现状。

六、信息扩散理论(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1962年,罗杰斯综合了信息流研究的成果,以及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和乡村农业推广工作等若干领域内的信息流研究和个人影响的研究,发展出他所谓的扩散理论。他汇集了大量经验主义研究的数据来证明,当技术创新问世后,在被广泛采纳之前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①从大众媒介中获知;②革新派和早期采用者接受;③舆论领袖从早期采用者那里了解并开始试用;④舆论跟随者的效仿;⑤多数人的使用带动滞后者。罗杰斯的媒介观认为大众媒介是非常有限的;媒介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增加人们对创新的认知;只有早期采纳者才会直接受到媒介的影响,其他人都是在被别人影响后才去接受创新的。

罗杰斯在1962年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对“二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其主要的观点包括:

(1)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2)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信息扩散理论的优点:①综合大量经验主义的调查研究结果,形成有用的理论;②为行动提供实际指导。

缺点:①是线性的,信息来源主宰的;②低估了媒介的力量;③让不情愿的人被动地参与。

七、克拉珀的现象主义理论

克拉珀在1960年出版了他在1949写的手稿《大众传播的效果》;该书是50年代中期所有重要媒介效果研究结果的编辑和综合;克拉珀关心的问题是普通人对媒介力量的过于夸大。

现象主义理论(phenomenistic theory):媒介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效果,并且在与其他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诸如社会地位、团体成员身份、强烈的态度、教育等相比时,力量微乎其微。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作为受众效果的必要且充分的原因发挥作用,与其他的因素相比,作用很小;②大众传播在强化现存条件的过程中,往往是构成促进作用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惟一原因。

克拉珀的理论现在通常被认为是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因为它认为媒体的首要影响是强化而不是改变现存的态度和行为。

克拉珀的结论主要建立在拉式、霍夫兰等人的研究基础上,而当时的研究媒介环境不包括电视以及应对电视而改革过的报纸广播和电影工业。

随电视的到来,媒介越来越符号化而非信息导向,并产生可能错误的结论,此外二战后的美国与二战前也大不一样。克拉珀的“中介性变量的紧密联系”(教会、家庭和学校)也开始失去它们在人们社会化中的权威地位。最后克拉珀可能错误地将强化等同于没效果。

八、门德尔松和大众娱乐理论

1966年《大众娱乐》对电视娱乐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的考察。

哈罗德·门德尔松认为批评家太过家长作风和精英作风,夸大电视娱乐的重要性和长期后果。他提出大众娱乐理论(mass entertainment theory):认为电视以及其它大众媒介因为使普通人放松或得到娱乐而实现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如果没有电视娱乐,人们也会寻找其它途径舒缓日常生活的紧张。电视只是比其他途径更容易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九、精英多元论

?精英多元论(elite pluralism):媒介中的政治信息除了向一些早已通晓政治和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信息之外,几乎不能达到其它目的;这些人将会聪明地代表所有其他人。

这一论点部分源自拉式的选民研究,拉式假定经典民主理论应被经验主义研究的新视角所取代。经典民主理论假定每个人都应该见闻广博并具政治活跃性。而新视角则显示普通人不太知道或不太在乎政治。

认为选民的冷漠无知并不一定对整体的政治体系构成问题,一个大多数人基于长期的政治承诺和联盟关系进行投票的政治体系将会是一个稳定的体系,哪怕这些承诺基于偏见和与亲朋好友的情感纽带。

V.O.凯在《公共舆论和美国民主》(1961)强调了美国政治体系的优势和持久的价值。

精英多元论否定了自由主义的观念,认为媒介从稳定的名义出发应该加强政党忠诚度,并帮助政党发展和维持大量的选民联合体。不应该期望媒介引导舆论,而是应该强化舆论。

优点:①解释了一个稳定的美国社会和政治体系;②基于大量经验主义调查的数据;③发展的不错并令人信服的理论。

缺陷:①把认为美国政治不民主的观点合法化;②大大超出经验主义研究所提供的证据的范围来得出结论;③过于接受现状;④为普通人及其媒介的使用描绘负面的图画。

十、米尔斯和《权力精英》

米尔斯认为,在美国社会,政治力量并没有在范围广泛的团体中散布;相反,政治力量集中在一小群军界商界联合体的领导者手中;这些精英不是多元团体的代表,确切地说,是与多元团体隔离并反对他们的利益的。

在米尔斯和凯的追随者之间进行大约十年的斗争,凯一方从政府和私人基金会获得丰厚的资金保障,成功捍卫了自己的主张。当美国转向越南的共产主义威胁时,精英多元论的批评者沉默了。

十一、有限效果范式

假设:

①经验主义社会研究方法能被用来通过归纳研究而形成理论;调查、描述研究〉经验主义结论〉中层理论〉广泛有力的社会理论;

②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是有限的;媒介首先会强化现有的社会趋势,几乎很少发动社会变革;

③大众媒介在个人生活中的角色是有限的;它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廉价的娱乐和信息来源,但无论娱乐还是信息都没有对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构成长期或重要的影响;

④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体系稳定、公正。

缺陷:

①调查研究和实验都有严重的方法论上的局限。

②由于方法论的局限,低估了大众媒介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由于缺乏测量方法,忽略了多种媒介效果。

③主要关注媒介是否具有即时的、强大的、直接的效果,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影响。

?杂散效应(spurious effect):对某个现象的某项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发现结果只存在于这项研究中;是一种研究假象。

贡献:

①有助于减轻要求政府直接审查媒介的压力,允许媒介从业者贯彻适用的自我审查方式(对于媒介而言是好的)

②展示了经验主义研究的实用性和效用,并在其激励下,形成了创新性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技巧。(对于研究本身的发展是好的)

③为50-60s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结构是好的)。

第八章挑战权威的范式:儿童、系统与效果

一、综述

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①系统化的科技方法应用于传播领域研究,形成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考察由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共同作用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理论。

②心理学家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解释某些社会动荡,关注人们(特别是儿童)通过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学习的方式,最终形成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进行认知的理论,涉及行为、个人因素和环境事件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

二、关注儿童和暴力

背景:电视的普及;技术进步的同时,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战后人们休闲时间和收入的增加;消费品在市场的竞争,广告需求量的增加,给电视媒介提供了经济基础;战后婴儿潮,到60s处于少年期,青少年人数迅速膨胀,随之而来违法犯罪现象急剧

增长;社会运动尤其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保守的父母与自由主义的孩子间的代沟;对年轻人而言,家庭、学校和教堂的作用越发不重要,而媒介和同龄人成为主要的影响来源。

60s晚期,关于媒介在鼓动社会不稳定和煽动暴力方面的作用的争论达到顶点,总统约翰逊在1968年设立了“美国国家暴力起因与防止委员会”,报告《暴力与媒介》对媒介提出严肃批评。1969年联邦政府建立“电视与社会行为卫生局长科学咨询委员会”对电视效果进行广泛研究,来判定电视对儿童行为是否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结束争论作用微乎其微。70s 发展起来的“儿童电视行动组织”(ACT)。最终业界同意严格节目标准,限制暴力内容。

三、电视暴力理论

暴力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一套中层理论,总结了前期的研究发现,并对媒介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一)宣泄理论(catharsis):又被称为净化,指认为通过观看经由媒介传递的暴力内容可以满足或减少人们天生的暴力冲动的观点。

“宣泄”一词源自亚里士多德解释观众对希腊悲剧的反应,它有基于传统而非观察的学术合法性,其次意味着电视暴力为年轻人被压抑的攻击性和敌意提供了无害的出口。

最终社会学家认为一定媒介暴力内容能减少观看者随后的暴力倾向,但宣泄并非原因所在。人们转向社会认知理论。

(二)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包括模仿和认同,解释人们怎么在他们的环境里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的理论。

①模仿(imitation):对观察的行为的直接再现;

②认同(identification):模仿的特殊形式,是从具体行为中进行归纳之后对模型的复制,源于对与模型在广泛意义上的品质相类似的愿望和尝试。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人们能够模仿他们看得见的行为;那些行为能够被强化并因此被学会。这个理论描述了一个传统的“刺激-反应”学习的有效形式,但无法解释人们通过观察而非世纪行为加强学会新反应的技能。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认为观察者能获得行为的符号表征,这些“图像”为他们提供了信息,他们随后的行为是基于这些信息的理论。

优点:①媒介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展示;②适用于若干种观众和观看的情境;③有强大的解释力(如情感宣泄、暗示)。

缺陷:①实验室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概括性还存疑问;②实验室研究可能高估媒介威力;

③很难解释媒介消费的长期影响;④低估人在使用媒介中的讯息时的积极性;⑤过于狭隘地关注对个人的影响而不是对文化的影响。

四、来自大众媒介的认知

传统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operant learning theory):早期的行为学家发展起来的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刺激物(环境中的东西)时会学习新行为,对那些刺激作出反应,这些反应随后会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加强。

?行为库(behavioral reperotoire):个体在特定的境况之下可使用的习得的反应。

?建模(modeling):通过观察获得行为模式。

这是一个低效率的学习形式,因为我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观察这些刺激、反应和加强的行为链,并把它加入我们的行为库中。从大众媒介中建模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学习大量行为和问

题解决办法的方式。

通过观察环境进行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人们在环境(例如大众媒介)中获得的经验能影响人们的行为,而这种影响又受到这些人的各种个人因素的影响(Albert Bandura)通过媒介表征获得社会认知的方法:

①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对某行为的观察足以学会那种行为;

②抑制效果(inhibitory effects):看到模型由于做出某种行为受到了惩罚,足以减小观察者也这样做的可能性;

③去抑制效果(disinhibitory effects):看到模型因为做出恐怖行为或违禁行为而得到嘉奖,会增加观察者做出同样反应的可能性;

④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通过观察而非直接经验得到的强化;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与特定的强化刺激有关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价值。

⑤攻击暗示(aggressive cues):包含在媒介对暴力的描绘中的信息;它建议或暗示针对特定的受害者进行攻击的恰当性。媒介对暴力的描述经常具有戏剧化的语境,这些语境提供了信息或暗示,告诉观众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采取暴力是可以接受的。

⑥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媒介对行为的呈现增加了人们在真实世界里对那些事情产生相似想法的可能性。

五、媒介暴力的语境

班杜拉1994年总结断定电视观众“会获得持续的态度、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对象是和已建模的情绪经验建立起联系的人、地方或其他东西”。

詹姆士·波特指出七个重要语境变量:奖赏/惩罚;后果;动机;现实性;幽默;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激发。

六、积极的电视收看理论

丹尼尔·安德森和伊丽莎白·洛奇认为,观众在总体上是积极地、自觉地去理解电视中的内容的。该理论假定,理解引起注意力,从而导致观看的效果。

?收看图式(viewing schema):帮助观众理解媒介内容管理的解释技巧。

七、发展的视角

发展的视角(developmental spective):关于对媒介的学习在儿童生活中区分为不同的智力和交流阶段,影响了媒介互动和效果的观点。

八、传播过程的系统论

对系统的兴趣适于电子工程师,二战后系统论作为一种可使宏观和微观现象都形成概念的方法,激起社会理论家的兴趣。

?系统(system):由互相关联的、能通过传送和反馈回路彼此影响和控制的部分组成。?控制论(cybernetics):对复杂的系统中的调节与控制的研究。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将信息流的机械观念应用到对一切通信形式的理解上。系统模式应用于人类传播容易过于简单和静态。

大众传播理论领域里,系统模式取代了早期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5W→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过程模式)。革新的传递模式: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中,信源控制着主动权,信息从信源经由媒介流向接受者,并对接受者产生某种效果(通常该效果受控于信源的意图);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模式。革新的传播模式,如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过程模式,则提出了带有

反馈回路的传播过程模式,其中信息接受者可以影响信源,它们互相之间的影响也可以实现。

优点:①通过概念化可运用于宏观和微观;②将通信作为一个过程表现出来;③可用来模拟无限多的通信过程;④使大众传播理论超越简单的线性效果观。

缺陷:①很难评估因果关系;②过于简化复杂的通信模式;③被认为是过于机械论和非人性的;④关注可观察的结构,忽视通信的实质;⑤不简约。

系统模式的批判者:

人文主义学者:认为其非人性化和过于简单化,系统模式只不过是精心阐述的隐喻,不能充分表示出人类或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

社会科学家:认为研究重点应该集中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和预测上。解释因果关系和确认有效的动因是有限效果范式的核心,许多社会研究者认定其为科学方法的精髓。认为系统模式是不见有的,包含太多不必要的变量和过于复杂的相互关系。

第四部分当代大众传播理论——寻求共识、面对挑战

第九章大众传播的批评和文化理论的兴起

一、综述

50-60s媒介研究的文化转向:两分法

文化研究理论:微观的、阐释性的理论,关注个人与社会团体如何运用媒介来创造和培育构筑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

政治经济学理论:宏观的、结构性的理论,关注社会精英如何运用它们的经济权力来控制和利用媒介实践。

二、批判理论

1.公开支持某种价值观,并用这种价值观来评估和批评现状的理论。

2.将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与各种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

优点:①具有政治基础,是行动导向的;②通过理论和研究来计划现实世界中的变迁;③提出关于媒介控制和媒介所有权的重大问题。

缺陷:①过于政治化,呼吁的行动太主观;②通常缺乏科学证明,建立在主观观察的基础上;

③当致力于科学证明的时候,经常使用具有创新性但有争议的方法。

三、文化理论在欧洲的兴起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解释学(对宗教和文学文本的人文主义批评的传统):文本分析与文学批评

发展:早期:30s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后期:60-70s 英国伯明翰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

文化研究理论优点:①关注个人怎样对社会形成理解;②就媒介的角色提出重要的问题;③尊重受众消费内容的能力。

缺陷: ①几乎不具有宏观层面的阐释力量;②过于狭隘地关注个人效果而不是社会效果;③通常缺乏科学证明,建立在主观观察的基础上;④当致力于科学证明时,常采用非传统的研究方法。

四、信息传递观点和仪式观点

詹姆士·凯里将有限效果范式和文化研究的对比:前者关注的准确的信息从一个支配性的来源传递到被动的接受者的过程;后者关注的则是我们赖以建构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日常仪式。?仪式观点(ritual perspective view):把大众传播看作现实得以产生、维持、修复和转换的共同信仰的表现。

五、符号互动理论

20-30s由米德创立,早期称为社会行动主义,1969年布鲁默命名为符号互动理论。

我们通过互动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学习社会角色,慢慢地将这种规则内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依此建构我们的行为。

我们用符号生成我们对意识的经验(心灵),我们对自己的理解(自我)以及我们对宏观社会秩序的知识(社会)。

《传播与社会行为:一种符号互动的视角》(1978)就符号互动和传播提出三个命题:

①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认知依赖于传播;②传播在被自我、角色和情境等概念指引的同时也指引着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形成了在环境中的期待和对环境的期待;③传播包括“动作、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意义、关系以及情境因素”的复杂互动。

五、对现实的社会建构

所有文化研究理论共同的根本假设:我们对于现实的经验是一个进行中的社会建构,而不仅仅是某些权威或社会精英发送或传送给顺从的公众的东西。受众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积极地处理和重塑信息,并只储存符合文化需求的东西。

舒茨:现象学(phenomenology):关注个体对物理世界和社会的体验。

典型化(typifications):使人们将物体和行为快速分类并建构自己的行为作为回应的“心理图像“。

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1966)

符号互动理论和现实社会建构理论对符号(signs)和象征(symbols)的定义正好相反。

第十章媒介和受众:关于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论

一、综述

70-80s,经验主义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媒介受众。随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被动。早期的媒介研究并未全然忽略负责任的受众行为的可能性,但对受众选择、解读和使用媒介内容的关注并不充分。受众中心理论在早期发展阶段,因为对“功能”和“功能主义”的混淆以及方法论和理论上的争执而受阻。

功能分析(受众中心理论基础);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成熟和发展);受众中心理论的重要概念;接受研究和框架理论(人们如何获取意义);信息处理理论(个体如何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信息处理从媒介讯息中获取意义)。

二、受众理论:从信息来源主宰论到积极的受众观点

赫佐格《日间连续剧听众的动机和满足》(1944)首次深入研究媒介满足问题。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4)选择分子式(fraction of selection):

回报期望值/必需的努力

三、早期研究的限制:

30s政府、私人基金会和媒介产业很少愿意提供资金研究积极的受众理论;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中药学笔记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期末考试卷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绝热节流P33:由于气体通过节流阀等节流阻元件时,其压力显著下降,流速大时间短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可近似按解热处理,这一过程称为绝热节流效应 2.焦-汤效应P33:气体在节流中发生的温度变化叫做焦-汤效应 3.微分节流效应P33:根据气体节流前后比焓值相等这一特征,令其中的叫做微分节流效应 4.转化温度P35:在一定压力下,气体具有的使微分节流效应等于0的温度 5.等温节流效应P36:是等温压缩与节流这两个过程的综合 6.微分等熵效应P38:表示等熵过程中温度随压力的变化,定义为 8.性能系数P63:循环中收益能数值与补偿能数值之比 9.循环效率P64:或称热力完善度,指一个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与相同低温热源、高温热汇温度下的可逆制冷循环性能系数之比10.单位制冷量P71:表示1Kg制冷剂完成循环时从低温热源所吸收的热量 11.单位冷凝热负荷P71:表示1Kg制冷剂完成循环时向高温热汇所排放的热量 12.理论输气量P71:压缩机按理论循环工作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给的(按进口处吸气状态换算)的气体容积 13.有用过热P77: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了热量而产生的过热 14.无用过热P77:制冷剂吸收环境热量而产生的过热 15.输气系数P83:又称容积效率,为实际输气量与理论输气量的比值 16.共沸混合物P103:指当两种或多种不同成分的均相溶液,以一个特定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的混合物17.非共沸混合物P103:指当两种或多种不同成分的均相溶液,不论混合比例,都不会有相同的沸点的混合物 18.分馏P104:混合物因易挥发组分优先蒸发或不易挥发组分优先冷凝而引起的成分改变 19.复叠温度P132:上一子系统的蒸发温度或下一子系统的冷凝温度 20.复叠温差P132:蒸发/ 冷凝器的传热温差 21.发生过程P161:易挥发的气相中的分压力低于溶液中该组分的蒸汽压力,此组分的分子更多地进入气相 22.吸收过程P161:易挥发的气相中的分压力高于溶液中该组分的蒸汽压力,此组分的分子更多地进入溶液 23.循环倍率P173: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表示发生器产生1Kg水蒸气需要的溴化锂稀溶液的循环量 24.放气范围P173:Wr - Wa称为放气范围,即溴化锂浓溶液质量分数-溴化锂稀溶液质量分数 25.发生不足P173:发生终了浓溶液的溴化锂质量分数Wr’小于理想情况下溴化锂质量分数Wr 26.吸收不足P173:吸收终了稀溶液的溴化锂质量分数Wa’高于理想情况下溴化锂质量分数Wa 27.喷淋密度P176: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喷淋量,单位为kg/m2?s 28.直接冷却P314:用制冷剂为冷源直接与被冷却对象进行热交换 29.间接冷却P314:利用冷却后的载冷剂或蓄冷剂作为冷源,使被冷却的对象进行冷却 30.气体水合物P331:当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作用时,造成水高于其冰点温度下的结冰现象,所形成的固体 31.低温工质P336:在深冷技术中用于制冷循环或液化循环的工质 32.液化系数P351:加工1Kg气体所获得的液体量 33.跑冷损失P354:环境介质传热给低温设备引起的冷量损失 34.分凝P399:根据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冷凝温度的不同,将混合物冷凝到不同的温度使各组分分离 35.精馏P403:将溶液部分气化或混合气体部分冷凝反复进行,逐步达到所需要纯度的分离气体方式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国科大《制冷与低温原理》研究生期末考试题库

国科大《制冷与低温原理》研究生考试题库(2017级) 制冷与低温基础部分: 1、按照国际制冷学会的建议,普冷与低温的分界温度是多少? 答:按照国际制冷学会第13届制冷大会(1971年)的建议,普冷与低温的分界温度是120K。 2、请举出几个制冷与低温的应用领域。 答:制冷技术的应用:(1)大中型建筑物的中央空调;(2)工业空调;(3)住宅空调;(4)运输空调;(5)食品贮藏与配送;(6)食品加工;(7)化学工业和加工工业; (8)制冷的特殊应用:制冰机、滑冰场、建筑工业(青藏高原筑路采用“冻土法”); 医疗卫生(如药品疫苗冷藏保存) 低温技术的应用:(1)能源与交通(如液化天然气、核聚变中利用大型低温超导磁体对聚变反应器中的高温等离子体进行磁约束、超导列车、低温液氢燃料等);(2)航空与航天(如用液氧做火箭推进剂、高真空环境要用低温泵产生、航天飞机用液氢和液氧做推进剂、高空军用飞机上的液氧呼吸机、冷氮气的低温风洞等);(3)科学实验(超低温状态下的电子偏离实验、超导性理论的研究等);(4)工业(如液氧用于钢铁工业、金属的切割、采用纯痒进行活水处理、液氮速冻高档鱼虾、液氮还可用于汽车轮胎和橡胶制品的再利用处理等);(5)生物医疗(血细胞的低温保存、手术中低温麻醉、以及骨髓、组织、肿瘤细胞和皮肤的低温冷冻保存等)。 3、请给出氦、氢、氖、氮、氧、氩、甲烷的正常沸点温度、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数据(考 试重点)。 答:(1)氦的正常沸点温度4.25K、临界压力0.227MPa和临界温度5.15k (2)氢的正常沸点温度20.35k、临界压力1.297MPa和临界温度33.15K (3)氖的正常沸点温度27.108K、临界压力2.65MPa和临界温度44.4k (4)氮的正常沸点温度77.35K、临界压力3.3944MPa和临界温度126.15K (5)氧的正常沸点温度90.15K、临界压力5.046MPa和临界温度154.55K (6)氩的正常沸点温度87.29K、临界压力4.86MPa和临界温度151.15K (7)甲烷(R50)的正常沸点温度111.65K、临界压力4.65MPa和临界温度-190.65K 4、请给出R12、R22、R290、R600a、NH3、CO2等工质的正常沸点数据,并评述比较一下 它们的温室效应(GWP、ODP)、可燃性等。 答:(1)R12(二氯二氟甲烷)工质的正常沸点243.35K,温室效应(GWP=10890、ODP=1):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很大,并且存在温室效应、可燃性; (2)R22(二氟一氯甲烷)工质的正常沸点232.39K,温室效应(GWP=1810、ODP=0.04~0.06):属于HCFC(氢氯氟烃)类制冷工质,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很大、不燃烧; (3)R290(丙烷)工质的正常沸点231.08K,温室效应(GWP=20、ODP=0),对臭氧层没有破坏,温室效应危害程度较低,在空气中可燃; (4)R600a(异丁烷)工质的正常沸点261.42K,温室效应(GWP=20、ODP=0),对臭氧层没有破坏,温室效应危害程度较低,在空气中可燃; (5)NH3工质的正常沸点239.85K,温室效应(GWP=1、ODP=0):自然制冷工质,环境友好型,有一定的可燃性; (6)CO2工质的正常沸点194.65K,温室效应(GWP=1、ODP=0):有一定的温室效应、不燃; 综上,氟氯烃类制冷剂(R12和R22)的环境影响指标较差,目前R12的替代制冷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一、中药得起源 二、中药学得发展(各时期得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得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得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得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得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得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得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得产地 道地药材:就是某地出产得、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得药材。 第二节中药得采集 采收方法与时间由药物得有效成分得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得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得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得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得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得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与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与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与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得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得采收 第三章中药得炮制 炮制得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得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得: 1、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得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与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得方法 1、修治(修制)

课程制冷及低温原理的典型实验指导书资料

课程制冷及低温原理的典型实验指导书 课程《制冷及低温原理》的典型实验指导书 (单级蒸汽制冷机 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系 单级蒸气制冷机性能测试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级蒸气压缩制冷机试验系统和制冷机的运行操作. 2,掌握小型单级制冷压缩机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和使用仪表. 3,了解国际标准ISO917—1974《制冷压缩机的试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73—86"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 4,掌握制冷压缩机的工况分析及数据整理方法,绘制性能曲线. 5,初步掌握试验工况的试验有关规定. 二,制冷压缩机的试验目的和试验有关规定:(参见GB5773—86) 1 试验项目 单级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主要是测试下列性能指标: (1)单级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由试验间接测得的流经压缩机的制冷剂质量流量乘以压缩机吸气口的制冷剂比焓与排气口压力对应的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比焓的差之值. (2)输入功率:开启式压缩机为输入压缩机的轴功率,封闭式(包括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为压缩电机输入功率. (3)单位功率制冷量:制冷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2 试验规定: (1)试验方法的规定: ①压缩机性能试验包括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二者应同时进行测量. ②校核实验和主要试验的试验结果,制冷量之间的偏差应在±4%以内,并且以主要试验的测量结果为计算依据. ③压缩机试验时,系统应达到热平衡状态,试验时间一般不超过1.5小时.测量数据的记录应在工况稳定各点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半小时后,每隔2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连续四次的测量数据都符合表1的规定为止,第一次测量到第四次测量记录的时间称为试验周期,在该周期内允许对压力,温度,流量和液面作微小的调节. ④量热器冷却或加热介质的进出口温差在标定或试验时均小于6℃ 表1 试验时允许试验参数偏差的范围 参数 每一个测量值与规定值之间的最大允许偏差(±) 测量值的任一个读数相对于平均值的最大允许偏差(±) 吸气压力 排气压力 吸气温度 轴转速 电压 频率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中焦) + 黄柏 (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制冷及低温原理(2014年中期试卷)

重庆大学 制冷与低温原理 期中考试试卷 2014-2015 学年 第 1 学期 开课学院: 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号:14011535 考试日期: 2014.10.30 考试方式: 考试时间: 45 分钟 一、 填空题(20分,每空2分) 1. 压缩机吸气过热分为有用过热和无用过热,无用过热会使制冷剂单位质量制冷量__不变__(不变,减小或增大);实践表明,多数情况下,压缩机吸气过热的大部分是无用过热,为了避免大量无用过热,常采用____气液或者回热热____交换器。 2. 蒸汽压缩式制冷中,降低蒸发温度和提高冷凝温度都会使得制冷机的 COP___ 降低_____,二者中对制冷性能系数影响较为明显的是________蒸发温度___。 3. R718代表的制冷剂是____H 2O___;制冷剂选用时通常要考虑环境影响指数,通常是指___温室影响指数____和臭氧衰减指数。 4. 超临界制冷循环是循环中制冷剂的放热过程在____临界温度____以上,为非凝结相变的放热过程。 5. 为获得低温而采取两级压缩或复叠式制冷循环的主要原因有__减小压比__ 和 ____获得比单级压缩循环更低的制冷温度 ___ 。 6. 采用液体过冷循环,在相同过冷度下,过冷使制冷量和制冷系数提高的百分数与制冷剂的____比热容_______和____潜热_______有关。 7. 工作在蒸发温度5℃,冷凝温度50℃工况下的热泵循环,其理想制热 系数为 7.18 。 8. CO 2超临界制冷循环放热过程为一变温过程,有较大的___温度___滑移。正好与所需的变温热源相匹配,是一种特殊的___劳伦兹___ 循 环,用于热回收时,有较高的热效率。 9. 评价一个制冷循环与可逆制冷循环的接近程度,通常用_____热力完善度或循环效率_______指标表示。 10.压缩机和 节流阀或膨胀阀 把整个单级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分成高压和低压两部分。 二、判断题 (20分,每题2分) 1.制冷循环中应用液体过冷对改善制冷循环的性能总是有利的。 ( Y ) 2.氨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管道可以用不锈钢管。 ( Y ) 3.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中高压液管是连接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的管道。 ( Y ) 4.物质从致密态到质稀态相变时,吸收热量。 ( Y ) 5.气体绝热节流是一个典型的可逆过程,节流前后的焓值不变。 ( N ) 6.饱和空气的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三者相等。 ( Y ) 7.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用来反映消耗一定的补偿能可获得多少收益能,供热系数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 ( N ) 8.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中,高压级压缩机的输气量等于低压级压缩机的输气量。 ( N ) 9.制冷剂R600a 对臭氧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 N ) 10.制冷剂的ODP 值越大,表明对臭氧层的破坏潜力越大;GWP 越小,表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越小。 ( Y ) 命 题人: 组题人: 审 题 人: 命题 时 间: 教 务处制 学院 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班 年级 学号 姓名 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严肃考纪、拒绝作弊 封 线 密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习题2

第四章热交换过程及换热器 一、填空题 1. 制冷机热交换设备中的传热基本可以归结为通过(),() 以及()的传热。 2. 冷凝器按冷却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和 ()。 3. 空气冷却式冷凝器迄今仅用于()制冷机。 4. 空气冷却式冷凝器多为()结构。其根据空气流动情况不同,可分为 ()和()两种。 5. 自然通风空气冷却式冷凝器的原理为()。该种冷凝器的传热效 果()强制通风空气冷却式冷凝器。 6. 水冷式冷凝器有(),()等型式。冷却水可用 (),()或()等。 7. 壳管式冷凝器分为()和()两种。 8. 壳管式冷凝器外接接口除制冷剂和冷却水进出口外,还有主要接口及仪表,通常是 (),(),(),(),以及()。 9.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结构:由(),(),() 和()组成。制冷剂蒸气在()凝结,凝结液从 ()流出。冷却水在()多次往返流动。 10.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筒体下部有时设有集液包,其作用是()。 11. 立式壳管式冷凝器多用于()制冷装置。与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相比,其 冷却水可以使用()的水,其传热系数()。 12. 套管式冷凝器中,制冷剂蒸气在()流动,冷却水()流 动。由于制冷剂同时受到()及()的冷却,其传热效果(),但金属消耗量()。 13. 套管式冷凝器无法()清洗。应当使用()的水,并定 期进行()清洗。

14. 水冷却式冷凝器的冷却水系统可分为两类:()系统和() 系统。前者的冷却水(),后者的冷却水()。 15. 蒸发器按照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充满程度以及蒸发情况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种: ()蒸发器,()蒸发器和()蒸发器。 16. 干式蒸发器是()蒸发器。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干式蒸发 器中的液体体积约为管内体积的()。 17. 根据被冷却介质不同,干式蒸发器可分为()和()两大 类。 18. 再循环式蒸发器是()蒸发器,该蒸发器中,液体所占体积约为管内总 体积的()。 19. 节流阀又称(),具有对高压液态制冷剂进行()和 ()两方面作用。常用的节流阀有(),(),(),(),及()几种。 20. 热力膨胀阀普遍应用于()制冷系统,其开度由() 温度控制,主要有()和()两种。 21. 热力膨胀阀的结构包括(),()以及() 三部分,其阀体安装在()的()管上,感温包安置在()处的()管上。 22. 毛细管常用于(),是一种()节流机构。为保 证流经毛细管的制冷剂不带水,通常在毛细管之前,安装有()设备。 23. 润滑油分离器的作用使(),较常用的润滑油分离器有 (),(),以及()等几种形式。 24. 洗涤式油分离器用于()制冷机中。离心式油分离器适用于 ()制冷量的制冷装置,过滤式油分离器通常用于()制冷量的制冷装置。 25. 集油器也称放油器,用于收存从(),(),() 和()或()等设备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 26. 集油器用于()制冷机中。 27. 储液器又称储液筒,用于()。根据储液器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分为 ()储液器和()储液器两类。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2019年整理】中药学笔记傲视宝典修改更正表格版

药名功效主治病证 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辛温解表生姜葱,麻黄桂枝紫防风,荆芥香薷辛夷芷,羌活藁本细辛柽。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发汗解表之要药) 2.咳嗽气喘(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3.风水水肿。 4. 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理气安胎。 3.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外感表证。2.风疹瘙痒。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5.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风寒感冒(后头痛,太阳经)。2.风寒湿痹(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前头痛,阳明经)。2.风湿痹痛,头痛,牙痛。 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6.皮肤风湿瘙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呕家圣药)4肺寒咳嗽5解半夏天南星鱼蟹毒,呕家圣药。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2.风湿痹痛,头痛(少阴头痛),牙痛。3.鼻渊。4.肺寒咳喘。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风寒感冒。2.鼻渊。3.风湿痹痛。4.风疹瘙痒。5.疥癣麻风。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常用治太阳风寒),巅顶疼痛。(常用治太阳风寒) 2.风寒湿痹。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风寒感冒。2.鼻塞鼻渊。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络下乳。 1.风寒感冒。2.阴盛格阳。3.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 4.疮痈肿痛。 发散风热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辛凉解表薄荷萍,葛根牛蒡柴胡升,桑菊豆豉蔓荆子,木贼蝉蜕水蜈蚣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上亢眩晕。 4.目赤昏花。 5.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怓、衄血。 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3.目赤昏花。 4.疮痈肿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劫肝阴);截疟 1.表证发热,少阳证(疏散半表半里之邪) 2.肝郁气滞。3.气虚下陷,脏气脱垂。 4.退热截疟(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降压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5.降压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目赤翳障。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5.小儿夜啼不安。 镇静安神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3.风湿痹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外感表证。2.热病烦闷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水肿尿少

2014—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精编笔记.doc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陈振明主编 参考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习方法和复习规划】 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一)记忆方法

1.快速、反复、多次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多年辅导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员在考研复习的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书速度比较慢,期望看一遍书就能够把考点记住。不单是复习专业课,很多考生在看英语单词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 第二,背诵的时候缺乏复习和巩固。只知道一本书一本书的背诵,结果往往背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综上两个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希望大家一定要养成“快速、反复、多次”记忆的好习惯。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不是考研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的每个知识点都考,毋庸置疑,考试是有侧重点的。凡是企图一个字不差的记住和背诵下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考研复习必须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在考研过程中,20%的知识点会带来80%的分数,希望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3.框架入手,由粗到细 对于一本书,大家首选要明确它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慢慢细化。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家快速的建立起知识架构。 (二)复习规划 第一阶段(-8月末):确定参考书,明确考点。 每年9月份之前,考生务必确定好报考院校专业,考研参考书和必须的一些资料。最近北大、人大等名校慢慢的不再公布参考书,这就更需要考生一定要收集到最权威、最详细的考研信息。在确定了参考书之后,大家在暑假期间要明确每本书的考试重点,为接下来的背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9-11月末):背诵记忆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分析,当前中国考研还处于低层次,尤其是专业课的考察,主要还是考察考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大部分的考题还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灵活运用的考题并不多。 第三阶段(12月-考研):掌握答题技巧,模拟考试 这个环节很少有考生做到,但是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最后一个阶段务必多做几套模拟题,而且务必要全真的模拟考试。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仿照高考去制定复习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