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2期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

李京文 李 军

本文阐述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基础、基本类型及建立的过程,并对其

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作者还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宏观经济

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1978—1998年20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9.7%,是世界同期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已明显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供给型约束明显转向需求型约束。这些特点决定了,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在结构与运行机构等多方面与传统的均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原有的经济计划的作用和政府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的因素和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的关键。

一、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类型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广泛开始的。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仅积极参与世界贸易活动、大量引进资金、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而且也不断地学习、吸收和借鉴有关的西方经济理论以及分析与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并根据中国的国情与需要进行改造和应用。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目前关于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和运用已相当深入和广泛,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与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利用宏观经济模型研究经济问题,不仅是学者和学术机构经常采用的方式,而且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同,目前许多的政府政策、规划和计划,都是在利用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基础上完成的。事实表明,经济模型的运用的确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水平,而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也是部门与经济研究机构不断加强合作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建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再认识的过程。首先,建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一个首要关键,就是要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结构。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虽然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渐有了较大的不同,但从本质上讲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仍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以政府的政策导向为主的。这种经济运行机制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运行,是以供给为核心的。也就是说经济总产出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产出能力的高低,即受供给能力的制约。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反映的是产出能力决定经济增长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可投入的资源和资金,以及对应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模型输出结果的重要因素。而需求行为、人的消费行为等常被忽略。正如许多经济专家所评述的,中国传统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型。这种情况到90年代中期基本都是适用的。

到1996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多领域内明显供过于求的现象,中国经济首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下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这不仅表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开始出现变化,而且也表明经济体制转变的作用

5

开始明显实现,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因此,反映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状况的宏观经济模型,要重视反映这种市场经济的作用,要加强对需求作用和人的行为作用的考虑。对需求的考虑一般是按照标准的经济理论展开的。即把总需求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个部分逐步分解展开。这里说按标准的经济理论展开,并不是说完全是按西方经济理论体系进行的。实际上,在具体的每个模块和方程上,应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事实上中国经济和西方国家经济的确有较大的不同。如中国的公有制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特点决定了国民收入中国家和集体占有相对较大的部分,因此在中国的消费行为中不仅包括居民的消费,还包括政府消费、社会消费。

其次,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要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中国的经济是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理论来解释的,而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实际上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混合的阶段中。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经济既不是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不是健全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因此如何恰当把握宏观经济模型的运行机制,如何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达成合适的平衡,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不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是具有共性的。根据这些具有共性的基本经济理论,可以确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框架。这个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框架一般分为生产、人力、收入、消费、投资、财政、金融、价格、贸易等若干个模块。对于一个研究具体问题的宏观经济模型,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在有关模块的设定和选取上也有所不同。但相关的基本理论,在构建具体方程过程中仍可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消费和储蓄理论表明消费取决于收入、财富和利率水平;收入理论表明工资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生产理论表明产出取决于要素投入水平和技术水平。这些基本的理论对构建中国经济宏观模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差异是大量存在的。如中国经济中的投资行为不是西方投资理论能够充分解释的。其原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其中一个主要情况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的公有制体制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性,使得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成本很低,导致对资金需求的无限。由于资本是国家的,注入的资金是国家的,因此如果企业的投资行为导致亏损或对银行形成坏帐,最终也是由国家来承担。这种银行的作用似乎就是国家的出纳员,仅是执行国家的信用计划而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银行都把风险归到国家身上。因此,利率和信用水平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并不构成主要的约束。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状况到目前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改革使银行和企业都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利益主体,一方面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开始追求自身的利益,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开始与政府脱钩而独立面对市场,国家作为企业保护伞的作用大大降低。但是,情况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加上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很难明确的问题,使得政府和国有企业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许多情况下政府不得不出面解决企业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银行经营与管理的水平有限,识别风险的能力较低,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率非常低下。这些情况从一个侧面表明,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是短期内能顺利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由上所述可以看到,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期,大量存在许多各种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经济结构尚不稳定。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很困难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实经济的特殊性,才能不断改进宏观经济模型。

从实现的模型理论与技术方面来看,经济计量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目前都有较广泛的应用。近些年CGE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和依据协整(C ointegration)理论的宏观经济模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应用。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别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政策研究室和荷兰中央计划局合作,构建了两个中国CGE模型;同时与国际知名计量经济学大师牛津大学David Hendry教授合作,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协整模型(季度)。

从时序特点方面来看,宏观经济模型主要有年度模型和季度模型两类。其中由于中国的关于宏观经济的季度数据的统计尚不完善、比较缺乏,因此季度模型在应用方面目前受到较多的限制。目前宏观经济模型多数采用的是年度模型。

在模型的研制方式上,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合作研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所采用的模型,主要是从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劳伦斯?克莱茵(Lawrence K lein)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刘遵义教授进行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中美日宏观经济连接—

6

模型开始的。在这个合作项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刘遵义教授,共同承担了研制中国大型宏观经济年度模型的任务。研制该模型有两个目的:一是用于与美国模型、日本模型及世界其他模型的连接,以研究中国经济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二是用于中国经济的分析、预测和政策模拟。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日趋完善,在顺利用于中美日连接模型的同时,从1990年开始,正式用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二、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应用与政策分析

9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利用宏观经济模型来进行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的明显趋势。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课题影响最大。199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由著名经济学家、当时的副院长、现在的特邀顾问刘国光教授直接领导,由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教授具体负责领导组织进行,并与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合作,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开始了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工作,撰写预测报告,定期公开对外发布预测结果。第一次预测研讨会于1990年秋季召开,与会者来自国内多方面的政府部门、经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并向会议提交了各家对当年和下一年中国经济形势的预测和分析,引起了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获得了国务院总理基金的资助,研究经费有了保证。从那时起,每年定期举行春秋两次预测会,会议前先将预测结果和对策建议报送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作为参考,提交秋季预测会议的论文被收进《经济蓝皮书》,每年的年底前出版。《经济蓝皮书》到1998年底已连续9年出版,已成为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关于中国短期经济形势分析的出版物。该书曾有几年被转换成繁体字在台北出版,该书的英文版已连续两年由香港大学翻译出版。现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日常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整个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不断维护和改进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而这个模型的基础,就是上面谈到的与克莱茵(Lawrence K lein)教授和刘遵义教授所进行的合作研究项目。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的预测分析报告,首先是对当年和下一二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提出预测,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价格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与支出、居民存款、货币发行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多项指标。然后在定量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要注意的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报告最后要提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有关政策建议。这个预测报告目前在国内外都是有一定影响的。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其它研究所,也参照《经济蓝皮书》的做法,每年定期开展有关社会、农村、国际形势的分析与

《国际形势蓝皮书》和《农村绿皮书》等。

预测,分别出版《社会蓝皮书》、

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外,国家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以及国家统计局等机构,都有专门从事经济分析和预测的研究部门或课题组,并都是以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的。这此机构或课题组所做的经济分析和预测工作,目前在中国也都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对现实经济进行分析和预测外,宏观经济模型的应用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从应用的有关方面来看,涉及宏观经济增长的分析和预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与研究,经济计划与规则的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产业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与评价,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研究等。特别是在编制国家中长期计划时,宏观经济模型曾发挥了重要的工具性作用。这种有关的研究一般是国家政府部门委托给有关的研究机构专题进行。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京文教授牵头的课题组,先后展开了一项以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报告,给出了中国从现在至205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这两个课题研究总的结论是:到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规模达到1980年的约6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完全实现政府的计划目标;到2010年,人民生活水平几乎全部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将比原规划提前20年于2030年或稍后实现;到2050年,中国的经济总规模将进入世界各国的前列。总的看,从现在到2050年这50多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质的变化时期。在未来半个世纪里,中国将完成全国工业化和信息化,

7

并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综合国力将跃居世界最前列,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成为一个富裕和高度文明的强国。这个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10年,G DP年平均增长率约在8%左右的水平上,以1995年价格计算(下同),G DP总量将会达到近20万亿元,人均达到约1.4万元。这一阶段,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将普遍完成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转变。同时工业化过程全面向农村推进。

第二阶段:2011—2030年,G DP将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G DP总量将会达到62万亿元,人均达到约4万元。那时,中国将全面完成工业化,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科学技术全面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世界领先,经济技术总体实力居世界前列。人均生活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三阶级:2031—2050年G DP年均增长仍可望保持4%—5%的水平上,到2050年,G DP总量可能达到153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约10万元。到那时,中国科技水平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若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将全国信息化;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平。(详见《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李京文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另一项较成功的研究,是利用宏观经济模型研究中国产业政策的有关问题。产业政策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效应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里,产业政策通常是国家指导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对产业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与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是十分重要的。产业政策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是许多人都关心的事。为此, 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承接了总部设在巴拿马的“国际经济增长中心”(Internati2 m onal Center for Econemic G rowth)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的研究课题,对1979—1988年期间中国产业发展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这项研究是建立在一个多部门的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基础上的。用此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产业发展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此项研究成果,得到了美国东西方学者的充分肯定,提出应将此项研究加以扩展,以期得到更丰富的结果。为此,扩展后的研究设计,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1995年的院重点课题。在研究中,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其他重工业(主要是机械制造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等8个产业部门。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要使其经济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较快发展,使产业结构较快升级,并使经济尽快获得规模效益,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发展给予指导。对基础设施部门,必须由政府给予直接强干预,包括财政直接投资,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才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使之加速完善起来,为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与条件。对于规模效益很强的产业部门,如铁路、钢铁、汽车、石油化工、主要建材等,只依靠市场和企业投资,靠其自身积累,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展起来,而且会严重损失规模效益。因此,在起步阶段政府应该参与并进行适度干预。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干预方式和强度上应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基础薄弱,对外开放度低,市场发育程度差。在发展初始阶段,政府对工业化进程进行适当干预是必要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和企业具有了较强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以后,政府应及时从直接干预中退出来,转为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适宜的法律环境和竞争机制,提高产业效率。

第三,通过模型模拟可以发现,中国在80年代的经济增长虽然很快,但并没有在最佳轨迹上运行。如果能够采取更为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更加注意合理运用宏观调控政策,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则经济增长将可更快,质量可更高。1988年出现的高通货膨胀并非因为增长过快而直接引起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使政府不得不被迫进行大规模经济调整。模拟结果显示,如果从1984年起,政府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强基础产业的产业政策相配套,不仅1988年的经济过热及随后的大调整有可能避免,而且经济增长还可以再快些。

第四,中国经济在经历过1988年下半年到1991年的治理整顿后,从1992年开始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80年代的经验教训仍适用于90年代。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8

标,是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也为更好地执行合理的产业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详见《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汪同三、齐建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宏观经济模型还成功地运用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的规划上。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模型和区域经济模型的结合,可以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和预测,进行国家宏观经济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模拟分析。在对某省会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了宏观经济模型的作用。模拟分析了在不同方案下该市未来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口变化等情况。在定量测算基础上,制定了政府未来的经济发展计划,并确定了具体的定量经济指标。通过模型制定的经济指标,虽然不具有绝对的准确性,但在指标形成的经济结构上是合理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决策方式,比以往主要靠一些领导人的主观臆断方式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发展

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实际上在此之前,市场经济问题已经早被提出。在八十年代,它被称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1992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发表了如下看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6月江泽民指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因此,以邓小平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同时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变的过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新的部署,提出要推动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到201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开始中国在财税、金融、外贸、外汇、投资、国有企业以及政策机构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更深层次的阶段。到目前,这种市场化的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市场经济的机制已开始明显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的95%以上的消费品和80%以上的投资品,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实现调节的。

在金融体制方面,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重建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制;从1994年起实行汇率并轨。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从1996年12月1日起,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199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撤销省级分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九家分行。这些改革对于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由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督、国家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多种金融机构合作、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新的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外贸体制方面,进行了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以适应国际经济交往规则的运行机制为目标的多方面改革。对数千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有较

9

大幅度的下降。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加强引进外资工作。加大大型企业外贸经营权登记工作力度,简化其它大中型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手续。1998年10月1日,外经贸部以第一号部令的形式,发布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并自1999年元旦起施行。目前已批准经营外资的内资企业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是1994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头戏。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中心环节。为此,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政方针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199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金融体制和政府机构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首先, 1998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重点行业进行了调整和改组。其次,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1998年国务院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一些部委撤销或改为国家局,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企分开迈出了关键性步伐,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军队、武警和政法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已全部移交地方,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工作也已如期完成;建立了国有企业的稽查特派员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政府职能的转换。而政府职能的转换与政府机构改革密切相关。1998年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其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弱政府计划的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15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保留的有22个部、委、行、署。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原有组成部门为40个,经过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为29个,人员编制压缩一半,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新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增强了宏观调控职能,减少了承担的具体事务管理的职能。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制定调控目标和政策,进行价格、投资和国家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管理。

为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确立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原则:首先,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多年来围绕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的要求,政府向企业下放了许多权力,但两者关系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仍然是投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政府部门仍然直接向国有企业投放资金、审批项目,企业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因此,机构改革必须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放在割断政府———企业之间的投资联系纽带上,使企业通过市场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调整政府机构设置,进行结构性改革。明确和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处理好计划、财政、金融、国民经济运行等方面的关系。尽量压缩和减少以产品为基础设立的专业经济部门,减少对企业的条条管理和约束;加强社会服务部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第三,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集中于中央,为了制约权力过度集中在某一部门,就把一种权力分割开来,分到两个或更多的部门行使。事实上证明,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制度设计弊端很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向地方、企业和社会下放了大量的权力,政府对社会和企业的具体审批事务大大减少。

1

这些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体制迅速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下的习惯和工作方式,不是能够在短期内就能彻底改变过来的,一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对市场经济的改革存有较大的抵触情绪甚至设置阻力。因此,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也并非是在短期内能够完善起来的。

政府计划部门职能作用的减弱,始终与企业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弱化政府计划的作用早在1978年实施改革时就开始了。1978年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从此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承包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不断深化的改革过程。经过20年的改革,目前绝大部分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取消,绝大多数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纳入市场调解的轨道。同时按照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建设。每年全国人大都通过许多经济法规,不断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经济行为,其中也包括规范政府的行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赵 俊

ABSTRACTS

Chen Jiagui:Property Rerspicu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M odern C orporational System Property right perspicuity is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m odern corporational system.By analyzing the deficiency of the current system,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exist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put under control at four levels:the central g overnment,the provincial g overnment,the municipal g overnment or the county g overnment,that an effective administering system of national capital should be founded on three levels s o as to correspond to the level of ownership.

Li Jingwen and Li Jun:C ontem porary China’s Macro-Economy M ode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is an exposition of the theoretical elements,the basic types and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macro-economy m odel.It is a retrospection and summa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 ocial2 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acro-economy as well.

S ong Y angyan and Lu Lin:Reflections on C onfronting“Stars Falling in S warms”

This is an analysis of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many star-enterprises,such as the special s ocial ro2 ots,the obs olete w orking manner,the incom petency of entrepreneurs,the ultraeconomic com petition”, the inability to bring forth new ideas,the inequity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and the drawbacks of ap2 pointment by the superior.The author suggests tw o ways for remedy:entrepreneur self-perfec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 administering system.

Chen Zhong Li:Theory of Reflection and The C ontem porary Age

The theory of reflection is challenged in this age———It is out-of-date;It should be cast off.But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reas on that practice can be called practice,its essential difference from animal activities lies in the fact that such activities take place with the attendance of human cognition and can never be separated from human cognition.This is why practice as well as cognition never stop while man2 kind survive and develop.S o,there is the need to speed up our study of cognition and seek to deepen and develop our study of epistem ology.

Fei Duoyi:philos ophical Explanations of20th Century Physical Theories Vin Marxist View of Nature Physical discoveries in the20th century are considered,by s ome people,a challenge to Marxist phi2 los ophy.Against this argument,this paper suggests understanding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com prehens2 ively.It does not maintain that it should be applied mechanicall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prac2 tice has greatly enlightened the research of the natural w orld over the com plicated and confusing science vis philos ophy controversies on relativity,quantum mechanics and human-choice principle

Zhang X iaoping:A T entative Study of T ransition and C ontinuation of Li Dazhao’s Thought

This is a discussion of the transition and continuation Li Dazhao’s thought.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re was in his thought a transition between his early and later years but no break.Dem ocracy,the idea of progress and the spirit of creativeness,as the three-and-one g oal had been constant through his life.

IMF宏观经济模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本文对国际基金组织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进行探讨。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四部门分析方法、CEGR 汇率评估方法、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全球经济模型(GEM)等具体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出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中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市场化的基本理念以及用数据说话、注重实际调查、强调国别经济的比较研究等特点。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看到其经济分析中面临着经济问题的政治化、技术工具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建议的及时性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我们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宏观经济,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引言 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充分吸取战争的教训,避免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矛盾,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和货币金融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作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起来的国际机构,基金组织已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全球金融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尽管基金组织受到了各种批评和改革的压力,但作为当前货币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机构,其领导地位仍然是其他机构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研究方面,基金组织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实力,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基金组织定期发布的经济预测以及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区域经济展望》、《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等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领域,目前基金组织已几乎成为了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的“摇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的中国经济分析团队中(摩根士坦利、高盛、德意志银行、瑞银、美洲银行、巴克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香港金管局、美国经济研究局等)的主要研究人员都直接来自于基金组织。事实上,这些首席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导向。无庸质疑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都充分吸收了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有关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在现实中的成功。 二、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基金组织有一套完整的分析宏观经济的方法和数据库系统,其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基金组织第四条款磋商、工作论文及其众多出版物之中。归纳起来,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的四部门分析方法 在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中,整个宏观经济可以简单地分成四个部门:实体经济部门、对外部门、货币部门和财政部门(如图1)。宏观经济是不断变化的系统,各个变量相互影响,一个变量的变动可能引发其它一系列变量的变动。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word精品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 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 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 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 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第八章 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内容提要 宏观经济模型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行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可用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本章主要讨论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并对中西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综述。 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首先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可以按建模方法分类,分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优化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可以按建模目的分类,分为预测模型、决策模型、专门模型;可以建模范围分类,分为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国家间模型等;可以按时间长度分类,分为季度模型、年度模型和中长期模型等。其次讨论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问题,包括基本设定理论与模型设定方法,前者涉及到从经济理论的提出,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等方面的问题;后者主要讨论了从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一般到简单的两类建模方法。再次,从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方式、经济核算体系三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主要因素。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外生性程度的决定、分解性程度的决定以及建模的工作程序。 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是对中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综述。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型的发展历程、建立模型的经济理论、模型的规模、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后,着重介绍了美国的一个小型宏观模型——Klein战争间模型与一个中型模型——Klein-Goldberger模型。对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主要讲述了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并以两个中国不同时期的宏观计量模型为例,描述了模型的总体结构、主要模块的设立以及主要方程的建立及其特征。 二、习题 8-1.解释下列概念: 1)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2)外生性程度

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 宏观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文中,我们首先选取了四部门构成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根据现实的经济情况,构造出了一个联立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通过了识别。接下来,我们从2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筛选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估计出的参数进行了四步的检验。最后,我们得出了这个方程,并对这个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一、引言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经典的四部门(消费者、、政府、国外)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 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 决定。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 C(t)=a()+a(1)Y(t)+u(1)(t),t=1978,1979…25,26 I(t)=b()+b(1)Y(t)+u(2)(t),t=1978,1979…25,26 因此,最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C(t)=a()+a(1)Y(t)+u(1)(t) I(t)=b()+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宏观经济学分析

运用IS-LM模型、AD-AS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解释各自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是: 根据AE(或AD)=C+I=α+βY+I=Y 得到均衡收入: α为自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是:K= k=1/(1-β) 图形分析: 1I Y α+ = -β

(二)三部门经济中,若用t表示定量税,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者均和收入决定的公式是: 1 T I G Y α-β++ = -β 相应的,在定量税情况下,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分别为: 政府购买力乘数: 税收乘数: 预算平衡乘数: 图形分析:(固定税制下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 因为政府购买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对宏观经济活动的效果大于改变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效果,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是财政政策中最有效的手段。 1 1 Y G ? = ?-β 1 Y T ?-β = ?-β 1 Y Y G T ?? == ??

(三)、四部门经济中,若用m=m 。+γy 表示进口函数,则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 是: 01 () 1r y i g t t x m =α+++β-β+--β+γ 对外贸易乘数: 11y d dx = -β+γ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平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取决于净出口。当国民收入提高时,一般净出口会减少,当国民收入下降时,净出口会增加。 二、 IS-LM 模型: (一)、双重市场均衡的含义:双重市场均衡是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 衡。 双重市场均衡的图示: M D M S AE>NI M D NI M D >M S AE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等于本期产出的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出中未作消费的那部分产出的价值,通过公式来看: Y=C+I, S=Y-C 可以得出S=I 国民收入是因变数,决定它的是作为自变数的前期消费和投资或可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等三个因素。以后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分析都是以此为基础 C=a + c Y ,I = x- yr 我的学习思路是模型分析。其实宏观经济的各种模型是具有历史性的,即建立一种模型是为了解释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模型与建立模型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学习。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构建动态AD AS -模型 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出和通货膨胀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对经济环境的外生变化作出反应的模型,强调变量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程: ()t t t t Y Y r αρε=--+ 其中,t Y 表示总产出,t Y 表示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t r 表示实际利率,t ε表示随机的需求冲击,α和ρ为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实际利率t r 越大,总产出就越小;自然产出水平越大,总产出就越大。 (2)实际利率和费雪方程式 实际利率的决定方程由费雪方程式得到: 1t t t t r i E π+=- 其中,1t t E π+表示时期t 形成的对时期1t +的通货膨胀的预期,这里的实际利率是事前实际利率。 (3)菲利普斯曲线 在动态模型中,通货膨胀由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扩充而得: () 1t t t t t t E Y Y v ππφ-=+-+ 其中, 1t t E π-表示前一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t v 表示外部供给冲击,φ是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通货膨胀率t π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产出对自然水平的偏离以及外部供给冲击。 (4)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基于他们近来观察到的通货膨胀形成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个假设可以简化分析。适应性预期可以写成: 1t t t E ππ+= 也就是说,人们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和本期相等。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测未来时会最优的使用所有可得的信息,包括过去所有的预期。 (5)货币政策规则 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方程来确定名义利率目标: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

宏观经济分析 一、我国经济基本定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标志值 根据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标准判断我国所处的阶段: 人均生产总值——2012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达37892元,进入工业化后期。 非农增加值比重——2011年非农占比90%,表明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

非农就业占比——2011年非农就业人口达到65.2%,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标准。 城镇化率——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51.27,达到工业后中、后期水平。

二、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集中 近十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值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占比下降速度更快(见下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劳动力报酬在逐渐下降,居民并没有完全享用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相反收入逐渐向政府和企业集中,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按收入法核算,劳动报酬比从2001年的48.2下降为2011年的44.9%,生产税净额(代表政府收入)和营业盈余(代表企业收入)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三、GDP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十年来GDP增速第一次下降到8%以下,经济增速放缓

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处于大周期中的小周期,2001年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增速一直保持在8%以上,尤其2003年到2007年连续5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2012年末增速第一次下降到8%一下,目前经济依然处于缓慢复苏阶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低速增长。 支出法GDP影响因素构成:消费+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具体构成见下表 由下表看出除了2005年和2011年外,投资对GDP贡献率始终大于消费对GDP贡献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在GDP当中的重要性,净出口贡献率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

宏观经济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 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等于本期产出的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出中未作消费的那部分产出的价值,通过公式来看: Y=C+I, S=Y-C 可以得出S=I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3》几个重要恒等式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 第二章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 第二节几个重要恒等式(重点) 一、最终产品的去向:分成四类(即,从需求角度来看,或叫“支出法”) (一)最终产品的去向:分成四类 一般地,我们可把最终产品按不同需求者(购买者)分成四类:普通消费者所需的,称为消费品; 企业所需的,称为投资品; 政府所需的,称为政府购买品; 外国所需的,称为出口品。 最新数据: 1、2003年数据 市场总规模,13.3万亿元。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万亿元;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8.7万亿元;

进出口总额8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 2、2004年数据 中国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总规模将达15万亿;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5万亿元,增长10%;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0万亿元; 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二)GNP的四项 上述“四类”被购的产品量乘上相应价格,被分别称为:消费,记作C; 投资,记作I; 政府购买,记作G; 出口,记作X。 二、投资品inv + = I? I 最需说明的是投资品,它包含两项。 (一)资本物品I

所谓资本物品,是指能长期使用的制造或建造的物体,它们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物体,但不构成其他物体的一部分,如机器、设备、仪表、工具和厂房等。 问:资本物品是否为“最终产品”? 答:这里的资本物品,显然为最终产品。因为企业是购买它们的最后使用者。 (二)存货物品inv 所谓存货物品,是指企业购买的,但还未投入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品、半制品以及尚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制成品。 注意两点: 1、这里所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是还未投入生产的部分。 它们应属于这一年的最终产品。 因为企业是作为这一年的最后使用者来购买它们的。 2、库存制成品为什么也作为投资品? 可以这样理解:库存制成品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它还未被卖给消费者;我们不妨把它看成被企业自己购买了,否则这种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被国民生产总值所漏计。 总之,未能被需求者真正购买去的最终产品都归入存货物品。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模型 前面十一章,即第二章到第十二章,我们分别对需求、生产、交换(商品交换)、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模型。下面对宏观经济进行研究,引入宏观经济模型,显然宏观经济模型是前面研究的综合。宏观经济模型不仅包含了需求、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及市场的均衡,而且往往还包含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等金融、财政方面的问题,这些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故本书不再单独讨论。 本章所研究的宏观经济模型不是指单纯的理论模型,而是指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因此,这里就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作以介绍。 第一节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经济计量学方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它是根据经济理论应用多个方程的联立模型来描述国民经济的运行。其目的在于用模型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和经济政策评价。 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丁伯根为了研究美国的商业周期于30年代后期建立了一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克莱茵在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于1950年建立了美国两次大战间模型,接下去是克莱茵-戈德伯格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从50年代起西方各国相继建立了许多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模型的规模可按照随机方程的数目划分为大、中、小三类。随机方程的数目小于10个的为小型模型,随机方程的数目在10个到100个之间的为中型模型,大于100个的叫大型模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模型包括5000多个方程,叫特大模型。我国于1979年国家计委于清文、宫著铭同志建立了宏观经济中短期预测模型,包括103个方程。之后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中央部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院校和其他有关单位相继研制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由于数量众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2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发展迅速,目前已建立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齐全,这些模型相继投入使用,不仅对中国经济研究、经济发展规划和制定经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模型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 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下面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作一分类。 (1)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按照建模的目的可分作预测模型、决策模型和专门模型。 预测模型,建立模型的目的主要用于经济预测。这在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许多预测性公司,这些公司都有自己所研制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其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经济预测。因此,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是设计模型及估计参数时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短期模型一般规模较大,部门划分较细;用于中长期预测的模型,方程数目较少,多为总量化模型,模型中可少设一些外生变量,对模型中的方程要注重应有较满意的拟合优度。 决策模型,模型主要用于对经济政策的模拟和评价。这也是近年来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越来越被人们看重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要注重模型对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分析和模拟。建立这类模型应非常重视模型方程对经济行为的描述,对于有些方程宁可使拟合优度较低,也要保证较好的描述经济行为。 专门模型,这类模型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如侧重于生产分配的模型,侧重于消费需求方面的模型,侧重于贸易方面的模型等。这类模型往往是围绕着我们的专门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 LM BP模型解析

第六讲开放经济的三重均衡——IS-LM-BP模型 第一节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一、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 理论背景: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财富的积累必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分工。 基本思想: 各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绝对成本低)进行分工和交换。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举例: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 各国的成本情况如下(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 设英国和葡萄牙各自的劳动总人时为70。 没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形下的产量与消费量: 有国际分工情形下的产量:

有国际贸易情形下的消费量(假定贸易条件是1单位呢绒交换1单位葡萄酒): 由此看来,英国生产呢绒的成本低于葡萄牙。这样,英国只生产呢绒,葡萄牙只生产葡萄酒,英国进口葡萄酒出口呢绒,葡萄牙进口呢绒出口葡萄酒,双方进行国际贸易,都是有利的。 政策主张:根据这一理论,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的代表作:1817 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例如,英国与葡萄牙生产呢绒与葡萄酒的成本情况如下: 这就是说,葡萄牙生产这两种产品都比英国有利。 英国尽管在两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在呢绒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6.什么是“内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和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是政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自动变动的税收(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7.简述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市场利率变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答:超额准备金指“银行实际贷款低于本身贷款能力”,其差额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产生原因在于: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企业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意借款,或银行认为利率太低不愿意贷出等等。对商业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负债业务,如果不能放贷出去,同样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将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超额准备金减少。反之,准备金增加。 8.画图用AD-AS模型简要说明经济滞胀的成因? 答: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如发生在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主要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石油依赖程度高的国家进口原油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提高,总供给下降的冲击。如图:

宏观经济学的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三大模型 宏观部分:SNA模型,凯恩斯国民收入,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经济周期模型,索洛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IS越平坦说明利率的轻微变动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巨大增加而投资是影响收入的关键而利率是影响投资的原因利率与投资成反比利率小投资就会增加他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投资利率系数当投资利率系数大时率的极小变动带来投资的巨大变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巨大增加也就使IS曲线越平坦 LM越陡峭说明利率巨大变动只会带来收入的轻微增加这与货币需求有关因为货币供给是固定的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有关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有关两者相加为货币供给因为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有关且是反方向变动两者比值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当这个系数h很小时利率不论变化多大都很轻微的影响消费货币需求和消费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正相关也就是利率变化对消费货币需求影响很小进而对收入影响很小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I--投资,S--储蓄 均衡产出投资储蓄恒等I=S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 0 IS-LM-BP模型: 在资本完全流动下,固定汇率时,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移动,经济中就会出现大量的国际收支赤字,因而有货币贬值的压力。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干预,售出外币,并收进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供给因而减少了。结果是,LM曲线移回左上方。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经济恢复初始均衡为止。当货币政策基本上不可行时,与此相反的是财政扩张却极为有效。在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财政扩张使IS曲线移向右上方,导致利率和产出水平的增加。利率提高会引起资本流入,将使汇率升值。为了维持汇率不变,中央银行不得不扩大货币供给,于是收入会进一步增加。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到足以使利率恢复到其原先的水平,均衡也重新恢复了。 当前金融危机有很多原因,人民币升值后IS,LM,BP三线左移,交于原均衡点左面,从而国民收入减少;中国国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是很大,导致消费不热(居

宏观经济学IS—LM曲线分析

总结: 一、IS_LM曲线的分析 1、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IS-LM模型描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描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架构。整个推导过程体现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而支撑有效需求理论的各种假说和推论在IS-LM模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模型构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如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看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充分体现在IS--LM 模型中,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 2、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以及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利率上升时,投资要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要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时,储蓄要随之增加,收入减少时,储蓄要随之减少。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为了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须增加,而储蓄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能增加。这样,较低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IS曲线就不会向右下倾斜。例如当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

大时,即投资需求曲线为水平状时,则IS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线。再如,如果储蓄不随收入而增加,即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等于1(b=1),则IS曲线也成为水平状。一般认为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储蓄随收入下降而减少,因此一般可假定IS曲线为向右下倾斜的。 3、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量减少,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贷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情况下,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大,从而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曲线呈水平状。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 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 这样,根据不同的理论假设,出现了三种类型的LM曲线,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LM曲线的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有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其经济含义指,在水平线阶段的LM 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即进入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

宏观经济学模型.pdf

一、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决定。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 C(t)=a(0)+a(1)Y(t)+u(1)(t),t=1978,1979…2005,2006 I(t)=b(0)+b(1)Y(t)+u(2)(t),t=1978,1979…2005,2006 因此,最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2、模型的识别 由于我们完备的结构式模型为: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结构参数矩阵为: 10a(1)-a(0)00 01b(1)-b(0)00 -1-110-1-1 此时,g=3,k=3。 对于第1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1)=2,k(1)=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1)=1,则k-k(1)=2>g(1)-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对于第2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2)=2,k(2)=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2)=1,则k-k(2)=2>g(2)-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而第3个方程,是平衡方程,不存在识别问题。 综合以上结果,该联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可以识别的。 2、实证研究 1、数据的选取 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得到如下样本观测值,用来对模型里的参数进行估计(见表1)。 2、参数的估计 我们将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中,并在软件中进行操作,对各个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我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如下模型: C(t)=2286.983+0.388730Y(t)+u(1)(t) I(t)=-1222.740+0.4150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3、参数的检验 首先,我们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在本模型中,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关系,都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第二,我们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研究论文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研究论文 一、引言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经典的四部门(消费者、、政府、国外)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 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决定。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 C(t)=a()+a(1)Y(t)+u(1)(t),t=1978,1979…25,26 I(t)=b()+b(1)Y(t)+u(2)(t),t=1978,1979…25,26 因此,最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C(t)=a()+a(1)Y(t)+u(1)(t) I(t)=b()+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2、模型的识别 由于我们完备的结构式模型为: C(t)=a()+a(1)Y(t)+u(1)(t) I(t)=b()+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结构参数矩阵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