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古诗词的吟诵

完整word版,古诗词的吟诵

完整word版,古诗词的吟诵
完整word版,古诗词的吟诵

吟诵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曲调(指吟诵中的声音及其变化,包括旋律和节奏等),因此,声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理论(相当于中国古代乐律学)是研究吟诵的有力武器。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谈谈“什么是吟诵?”、“怎样的吟诵才是好的吟诵?”这是吟诵学理研究和实践的根本问题。希望本文能为建立吟诵研究框架尽一份力量。鉴于本文的对象多是语文工作者,因此采用以语文现象做比拟的浅谈方式,并配以示唱。

一、什么是吟诵?

(一)吟诵是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

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有文字、声音、图像三类方式。

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方式是文字方式,即用文字把诗文写出来。这种方式很准确,一目了然,其中也包括艺术化了的书法。

其次是声音方式,把诗文用声音说或唱出来。这种方式使用也很广泛,不足的是同音字较多、且各地方言又不一致,还须辅之以文字(如对照文字稿或打字幕等)才能表达准确。

另外还有图像方式,包括绘画、照片、动画、舞蹈等。这种方式也须辅之以文字,如诗画配等。

其中,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式有多种:

第一种是“唸”,这是最常用的,就是用语音把诗文唸出来、读出来。如常见的唸书、读书、听写等。在这里语音的作用是传达作品内容。

第二种是“诵”,就是用语音把诗文有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在这里语音的作用除了传达作品内容外,还表现了诵者的感情。如各种用方言或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诵。

第三种是“吟”,就是把诗文哼唱出来,或者半诵半唱。多即兴而发,曲调简单,重表达吟者情绪。如古今读书人的“吟诵”,本文中所用的“吟诵”一词也是指此。

第四种是“唱”,就是把诗文唱出来。这里有事先创作的艺术化的曲调,往往还加上音色变化、和声等因素,重表现作品内容,重感染别人,其表现力最强。古代的“乐府”就是专门的音乐机构,教坊、瓦舍、勾栏等都是排练或演唱场地,《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是歌词,有宋《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广记》、明《谢琳太古遗音》、《风宣玄品》、《乐律全书》、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书中上万首记谱资料留存。大家熟知的诗词歌曲有汉魏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隋唐的《玉树后庭花》、唐王维的《阳关三叠》、宋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姜夔的《杏花天影》和《扬州慢》、元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歌曲(笔者都有留存),以及现今的毛主席诗词歌曲等。

“吟”、“唱”与“唸”、“诵”之间的区别,在于“吟”、“唱”有了唱的成分,而“唸”、“诵”只用语音,不唱。

作为吟诵,就要哼唱起来,尤其是每句结尾的音(本文中称“落音”)必须要唱起来。“吟”是介于“唸”和“唱”之间的,从“唸”

的角度看它可以叫做“唱读”;从“唱”的角度看它可以叫做“唱腔口语化”,这在中外戏剧中是常见的事。

“唸”和“诵”虽然同样只读不唱,但“唸”只按文字读音,不表现感情;而“诵”有抑扬顿挫,它表达诵者的感情。

“吟”和“唱”虽然都要唱,都有曲调,但“吟”的曲调是“按字行腔”得出的,即是按照诗文哼唱出来的,这种曲调仅是语音的模仿或“译音”,即诗文中各字音的高低长短的标记,它本身不能独立表达意义,即脱离该诗文的字词而仅演奏此曲调则不能表达任何意义;而“唱”的曲调则可以独立表达情景或情绪,给人以感染。这样的曲调才是音乐艺术,因为音乐艺术就是用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的。脱开词光听《孟姜女》的曲调就能感受到一位女子如泣如诉的情感,光听《满江红》的曲调就能使人激昂壮烈,演奏古曲《苏武牧羊》能感受到沧凉悲壮,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的曲调飒爽英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曲调气势恢宏……。其感染力是“吟”的曲调所不及的。

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要用乐音(物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有一定音高,悦耳好听)的高低长短变化即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以激起听众共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初中音乐课中的欣赏资料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描述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项羽刘邦核下决战的情景,其曲调模拟出雄壮的

唸、诵、吟、唱依次增加了情绪、增加了乐音,增加了音乐形象,从客观表达到逐渐加入主观感情。

我们把吟诵放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中来认识,为的是避免坐井观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我们要积极弘扬吟诵,但不能用贬低其他形式来抬高自己,相反,吟诵必须不断地从朗诵和歌唱这些声音艺术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得大

众的喜爱。

(二)吟诵是品味、欣赏、创作诗词文章的载体:

读书人吟诵所起的作用是:用以品味、欣赏诗文作品,体验诗文作者的写作心境,以陶醉自己;并且作为创作诗文的思维载体。(三)吟诵的概念:

综上所述,吟诵是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法之一,是吟诵者即兴地用简单的曲调哼唱出诗词文章,用以品味欣赏诗文内容及体验作者写作心境的一种读书方法和写作诗文时的思维载体。

由此可以看出:

1.吟诵是读书人的自我体验。重陶醉自己,对同一诗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体验。因此吟诵不是表演的,更不能集体表演的。

2.吟诵是一种即兴的行为。吟诵的曲调不必事先创作,因此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表达读书人心境的读书和创作方法,古代读书人用得很普遍。

3.吟诵不是唯一的读书方式。除此还有看文字、默读、唸、朗诵等多种方式,许多读书人尤其是后来的读书人并没有吟诵,照样能欣赏、能品味,能写作诗词文章,就是这个原因。

二、怎样才算好的吟诵——吟诵要遵循的自然法则

我们对收集来的大量吟诵录音必须进行去粗取精的整理工作,不能一味照搬,抓住一个录音就是宝贝,就要传承。并不是所有的古吟诵都是好的吟诵,这好比唱歌,从幼儿到老人包括五音不全的人人人都能唱歌,但只有一部分唱歌是好的唱歌。那么,用什么标准去选取吟诵精华?另外,我们今天要吟诵,怎样的吟诵才算好的吟诵?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好的吟诵的曲调要合乎美的自然规律。这些要求是:

(一)落音(每句结尾的音)要注意音准——即不跑调

用了乐音,就要遵循乐音美的自然规律。

原来,乐音有无穷多个,但在乐曲中只使用1(do)、2(re)、3(mi)、4(fa)、5(so)、6(la)、7(xi)等有限的音。组成乐曲的七个乐音即1(do)、2(re)、3(mi)、4(fa)、5(so)、6(la)、7(xi)叫做“基本音级”,这是根据倍音原理挑选出来的,即这些乐音的振动频率都是某一个音的整数倍。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用“三分损益”的方法确定了音阶中的十二个音,即:黄钟、大吕、太簇(cu)、夹钟、姑洗(xian)、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i)、应钟。统称“十二律”。由此再构成乐曲的“基本音级”。此种生成音律的方法叫做“五度相生律”,此外还有“纯律”、“十二平均律”等多种。(有关音律问题详见丁时祺编著《声学趣谈》人民教育出版社P59-63;丁时祺编著《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必修课教材初中物理专题分析丛书?声现象》人民教育出版社P24-31)

要哼唱起来,要唱得好听,首先就要求只能使用这一套振动频率有一定关系的即按倍音原理挑选出来的乐音,如果你用的乐音脱离了这一体系,那就叫“跑了调”(示唱),其曲调听起来就别扭了。就好像写文章出了错字,读文章唸错了字音一样。特别是作为每句句尾的落音不能跑调。

虽然有人说“跑调也是吟诵”,但那不是好的吟诵;好比写文章,错字连篇的文章也是文章,但那不是好的文章。

(二)要字正腔圆——即不倒字

声音表字有三个因素:声母、韵母、声调(如普通话中的四声),“吟”和“唱”中有曲调,如果曲调的走向与字词的声调相冲突,则有可能造成“倒字”而错误地表达词义。比如混淆“朝阳”和“照样”、“鼓励”和“孤立”、“看书”和“砍树”、“知道”和“指导”等。

吟诵、歌唱尤其是民族唱法都要求字正腔圆,不能倒字。吟或唱时倒字就好比写文章出了别字一样,会造成表达意思的歪曲。怎样才能不倒字?

办法就是“按字行腔”。按字行腔哼成的曲调虽然缺乏音乐表现力,但可以不倒字。另外,如果按已谱好的曲调或民歌、小调、曲艺、戏曲的曲调吟唱时,则需要结合字的声调进行按字行腔的处理。举一个大家熟悉的歌唱例子,如演唱《我的祖国》:

1 2 6 5 5? 6 ︳

一条大河(阳平/)需唱为:35 ? 6

姑娘好像(去声﹨)65 ? 6

好山好水(上声∨)535 ? 6

三段词中的“河”、“像”、“水”三字各为阳平、去声和上声,但都要唱5音,若要“字正腔圆”,则需唱为:35、65、535(因电脑字体局限,此三音应标为前倚音)。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听众也会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去辨识字音的声调,从而正确理解字义。

(三)要依据字义、句式、段落来处理字音的长短和停顿关于吟诵时字音的长短停顿,要以字义、句式、段落为依据来处理。段落之间要长停,每句之间要短停,每句之内按句式如二三句式“白日—依山尽”、二二三句式“朝辞—白帝—彩云间”等来处理字

音的长短和停顿,对于词组则不能拆散分开。这是节奏美的自然规律,当然也就是处理吟诵节奏的基本原则。

打乱了字音长短停顿的正常节奏,那就好比说话结巴了。

(四)要讲调性——尾音要有结束感

这里所说的尾音,指整个曲调结尾或曲调段落结尾的音。也有称为“结声”的,如王季烈著的《螾庐曲谈》中曰:“结声者,即一词中之末一腔也”。

我们知道,韵文用字有押不押韵的问题,结尾的字押了韵听起来舒服,也有了结束感,不押韵则读起来不好听,也缺乏结束感、稳定感。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押上韵时给人以音韵上顺其自然的结束感,稳定感。

若改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里。”听起来就不顺畅,不自然,像没有完结。若后面再加上“泪汪汪!”,与前几句在声韵上有了呼应,就舒服了,也有结束感了。这是韵文声韵美的自然法则。

同样,对于吟诵的曲调,也有个结尾的音听来自不自然、舒不舒服、有没有结束感的问题。

吟诵一首:请大家接最后结尾的音……

大家会自然地接上尾音“1”。

再吟诵一首:请大家接最后结尾的音……

大家会自然地接上尾音“5”。

在以上两首乐曲进行中,你若从头唱到最后时试着把结束音改为2、或3、或6,你都会觉得不自然,象没有唱完,还必须唱下去,只有落在1或5音上,才觉得结束了,有了稳定感,好像韵文中用字

押上韵了一样。这个具有结束感、稳定感的音,就是这个乐曲的“主音”,相当于一首韵文的韵脚。上两例中的主音分别是“1”和“5”。

和诗歌中的韵脚的形成一样,主音也是在整个乐曲进行中被强调而形成的。这就是:多次出现,多出现在强拍,音值拖长。

诗歌中韵脚的形成也是在诗歌中音值较长的句尾的特殊位置多次重复的结果。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有了前面的“光”、“霜”,后面就自然要结束在“乡”字上,而不是在“里”字上。

和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韵脚,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韵脚一样,每首乐曲都有自己的主音,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主音。

根据这个规律,吟诵曲调的尾音就要落在这首乐曲的主音上,这样才有结束感、稳定感,并与前面的音有了呼应,产生前后统一的和谐感,听着自然、舒服。这是曲调调性美的自然规律。

当然也有故意跑偏的情况,以适应情景、情感变化的特殊要求,这就是“转调”。等以后高级班再讲,现在只作“浅谈”。

(五)吟诵要选择调式和调高以适合诗文情绪的需要

我们知道,韵文有不同的韵部,如现代普通话十三辙的“江阳”、“人辰”、“由求”、“发花”韵等等。而且,不同的韵部适宜表达不同的情绪,如“江阳”、“发花”韵是阳刚明亮的,例如“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而“油求”、“姑苏”韵偏于哀愁忧郁,例如“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等等。

同样,乐曲也有不同的调式。在一个乐曲中,以主音为中心,各音按照一定的音高关系结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叫做这个乐曲的“调式”。我国民族音乐中分别以1、2、3、5、6即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作为主音,可以形成五个不同的调式。他们是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我们统称为五声调式。

同样,不同的调式和调高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力:

其一,不同的调式具有不同的表现特质,适宜表达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宫调式和徵调式的色彩比较明亮,适宜表现明朗阳刚,例如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的曲调;羽调式和角调式的色彩比较暗淡,适宜表现温柔甜美忧郁,如民歌《孟姜女》;商调式介乎两者之间,可表现苍茫、悠远,如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其二,同一调式由于其调高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提高调高会增加乐曲的明亮度和光耀性,降低调高会增加乐曲的柔和、沉思乃至忧郁感。

因此,不同调式和调高的结合(称为“宫调”)会使得吟诵的曲调具有多样的表现力,给内容的表达提供丰富的表现形式。

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论》,最早附刊于元杨朝英编的散曲选《阳春白雪》卷一。他谈到宫调,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

仙吕调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清幽,

大石风流酝藉,小石旖旎妩媚,

高平条畅晃漾,般涉拾掇坑堑,

歇指急并虚歇,商角悲伤宛转,

双调健捷激袅,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鸣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此段文字,后来亦转载于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1398年)和臧晋叔的《元曲选》(1616年)等书。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且不说他的感情分类不太合理,而且也与当时的实际不大相符。但是可以说明,不同调式和调高的结合会使得吟唱的曲调具有多样的表现力。而且这是古已有之的。引文中所说的仙吕调、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道宫、大石、小石、高平、般涉、歇指、商角、双调、商调、角调、越调等都是“宫调”名称,即调式和调高的不同结合。(关于“宫调”详见《沅芷澧兰》创刊号或中华诗词学会网丁时祺著《词曲宫调浅谈》)。

吟诵的调要符合诗文的“义”,要适宜表达这个“义”。对于情绪高昂的诗文,吟诵者决不会用低沉的曲调,情绪低沉的诗文,吟诵者决不会用高昂的曲调,情绪激昂时提高调高反之降低调高等等,这些我们都不自觉地做到了,如若进一步掌握其中的规律,即选用不同的调式和调高来吟诵不同的诗文。就会变不自觉为自觉,提高吟诵的水平。

在上表曲调表达方式的一行中,前五项是对“吟”的要求,加上后两项是对“唱”的要求。

三、吟诵的不同特色——影响吟诵的人为因素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吟诵者会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就是吟诵的非本质的个性的因素。大致有方言、习惯性曲调、人为规定等因素,分别叙述如下:

(一)吟诵者的方言

不同吟诵者所处的地域不同,会有着不同的方言吟诵。特别是在富庶的江南,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商业交换不发达,男耕女织,丰衣足食,除了盐巴需要从外供给以外,很少与外界交往,因此往往形成十里不同音,同处一省州却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的现象,于是出现各种不同的方言吟诵。

当然,除了用于研究外,今人的吟诵还是要提倡普通话。

(二)吟诵者的习惯性曲调

吟诵者受当地民歌小调、曲艺、戏剧音乐的熏陶影响,随口哼出的曲调带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形成吟诵者的习惯性曲调。不同吟诵者所受的地方音乐熏染不同、音乐素养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风味的吟诵调。

有人以学所谓“唐调”,学某某名人的调为荣,这是完全不必要的。你有你自己的方言和习惯性音乐语言,何必采用异乡的方言和自己不习惯的曲调去体验和创作诗文呢?

(三)人为的规定。如吟诵中字音的长短高低问题

关于吟诵中字音的长短高低问题,中华吟诵学会曾采访了很多老先生,有说“平长仄短”的、有说“平短仄长”的、有说“平低仄高”的、有说“有规矩但没依”的、也有说“没有规矩”的……。真可谓百花齐放!

需要指出的是,规定是人为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为的规定必须服从客观的自然的规律。比如关于字音的长短停顿,前面说过,自然的规律是:要以字义、句式、段落为依据来处理。在服从这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无论怎样规定“平长仄短”或“平短仄长”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置客观规律于不顾,把人为规定如“平长仄短”置于自然规律“以字义、句式、段落为依据”之上,则会变成:“白—日依—山—尽黄—河—……”,那就拗口、别扭,像说话结巴,自然会被人抛弃了。

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平仄也是不同的。同一个字,在这种方言里读平声,在另一种方言里可能读仄声。同一个字,过去读仄声,后来又变成平声了。如用笔者家乡常德的方言读“白日依山尽”,则为“平平平平平”。所以,不能以字定平仄。

以上方言、曲调风格、人为规定等构成吟诵特点的非本质的个性的因素,有了这些因素,就使吟诵出现了色彩纷呈的局面。你有戏曲风味,我有民歌风采,你有塞外气势,我有江南韵味,你有你的派规,我有我的门风。各有各的特色。……

但是,只有前述客观的本质的共性的因素才是衡量吟诵是非好坏的标准,人为的非本质的个性的因素是不能作为衡量吟诵是非好坏的标准的。不能说只有这一种方言或地方曲调的吟诵才是吟诵或好的吟诵,另一种方言或地方曲调的吟诵就不是吟诵或不是好的吟诵;也不能说只有遵循“平长仄短”或“平低仄高”等规定的吟诵才是吟诵或

好的吟诵,不遵循“平长仄短”或“平低仄高”等规定的吟诵就不是吟诵或不是好的吟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以《使至塞上》为例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重头戏。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无非就是创设情境,读读译译赏赏背背了事,乏有美感,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思路打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古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回归传统吟诵。 金盾出版社《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吟诵”:“吟咏;朗诵。如吟诵诗歌。”事实上,真正的吟诵是吟咏,包含着吟唱诗歌。“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沉潜诗歌,理解诗意,进入诗境的目的。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使至塞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者在诗教吟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来自章丘的刘霞老师着一身黑色稍宽松的类似唐装的衣服,袖口是一圈红边儿,黑色的秀发自然地飘在脑后,戴一副近视眼镜,朴素中透着智慧,灵秀中有天然的温情,即使不说话也显得儒雅光鲜,她不愠不火,恍如宋代的才女李清照;她秀外慧中,又如勤奋不倦的祝英台,一定是读过那么多的书籍,尤其是唐诗宋词,才落得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无法不心生一种莫名的敬畏与尊重与爱戴来,真是“惟贤与德,能服于人”。而刘老师的这身衣服正好与所讲课题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相关,仿佛正要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那个诞生了无数杰出俊彦的盛唐时代一般。 关键是她这节能够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课,让我们当时即刻想化为课堂上的一员,和她一起去学诗,一起去读诗。 我以为,这首仅有四十个字的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好讲,倘若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深刻的挖掘,也一定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即使你有孙悟空一般变化多端的组织课堂的本领,效果也一定不好。可是刘霞老师起始阶段谈到自己对诗歌,对于王维的认识与体验的导语竟是那样的入情入心,便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了,刘霞老师的导语大致是这样的(也可能是这段话早就写好了): “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起来重读王维,重读王维的这首诗,它使我的心沉静下来------我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的静下来,生命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 富有诗意的导入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虽然多是自身事先感受的发挥,然而却极能引领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唐诗,走进王维,初步了解王维,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就为整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氛围。 其实绝不容质疑,这段话她一定写得出来,因为她有深厚的诗歌阅读的底子,后来刘霞老师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点。 这个导入稍微有点长。更精彩的设计还在后面。 刘老师情境导入后的课堂主体部分的设计基本上分为四个部分:“《使至塞上》寻迹—

必背古诗词300首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 庐lú,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登鹳雀楼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0、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 鸯yāng 。 1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suō笠l ì翁wēng ,独钓寒江雪。 13、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4、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chán 于yú夜yè遁dùn 逃táo 。 欲yù将jiāng 轻qīng 骑j í逐zhú ,大雪满弓刀。 1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chēng 小艇tǐng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cáng 踪zōng 迹j ì,浮fú萍píng 一道开。 16、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céng 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7、悯mǐn 农 (唐)李绅shēn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8、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sù,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9、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1、江上渔者 (宋)范fàn 仲zhòng 淹yān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lú鱼yú 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3、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古诗词诵吟唱

“古诗词诵吟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12-06-04 12:49:58 来源: 作者:朱侃【大中小】浏览:1862次评论:0条 “古诗词诵吟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朱侃 【摘要】“古诗词诵吟唱”校本课程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有关精神,结合我校为倡导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的教育理念,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建设目标的开发制定,将古诗词的名家名篇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构架,将古诗词“诵吟唱”的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学生系列探究性学习体验活动,旨在使我们的学生在会读能诵、学吟习唱的过程中,形成以“培养‘有文化的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本文针对我校“古诗词吟诵唱”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诵、吟、唱创新古诗词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有情化、有声化、有效化民族文化认同 一、“古诗词诵吟唱”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继承我国古典诗词精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 民族精神教育需要有效载体,“民族精神中文化认同就要从文字教育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要有高度的认同,要培养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于漪语)结合我校为倡导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的教育理念,古诗词“诵吟唱”的校本课程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在会读能诵、学吟习唱的过程中,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提高个人的人文修养,真正受到经典作品的文学熏陶,从而认同并自觉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逐渐孕育自身的民族精神! 上海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彭世强老师,研究古诗词诵吟唱已近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作为他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我有幸得到彭老师的传、帮、带,从而得到本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 二、“古诗词诵吟唱”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内容框架。 《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规定: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在古诗词“诵吟唱”中培育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这里关乎的不仅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更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对学生在初中四年的古诗词“诵吟唱”活动的发展目标作如下简单说明: 学习阶段古诗词“诵吟唱”目标民族精神教育目标 预初兴趣认同 初一需求归属 初二责任使命 三年多的古诗词“诵吟唱”实践,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了古诗词“诵吟唱”,古诗词“诵吟唱”逐渐从个别教师和部分学生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拓展课教学年级全体学生的集体行为,从外力助推演变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甘家厂小学2017—2018学年度 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1、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4)每周利用星期一的朝读课进行赏析品诵,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5)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三、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内容:

参考《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及教研室发下来的必背古诗。选取以下内容 一级:必背古诗20首,校本教材前5首,共计25首。 二级:必背古诗40首,校本教材前10首,共计50首。 三级:必背古诗55首,校本教材前15首,共计70首。 四级:必背古诗前70首,校本教材前20首,共计首。 五级:必背古诗70首,古诗词6首,校本教材前25首,共计101首。 六级:必背古诗70首,古诗词6首,校本教材前30首,共计106首。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3、推荐使用韵律诵读,并附之以韵律操(我校已编古诗文特色操共八节)。 4.规定在间操后固定做古诗特色操操。 (二)具体做法。 1、红领巾广播开辟诵读专栏。每天大课间时分,学校准时播放古诗,给学生营造古诗吟诵氛围。每周三中午红领巾广播站挑选出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2、充分利用晨读的读书演讲交流时间,采取语文教师辅导、学生汇报交流等形式解读和欣赏古诗。即通过学校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忆。 3、利用班级手抄报,把对于古诗作者、背景、读音、朗诵、韵律诵读、古诗理解、相近古诗赏析、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等,每小组每周解读一首,对于他们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各班板报专门开辟"古诗文园地",报道本班活动情况,发表诵读体会,通报诵读成果等。 4、班级举办诵诗会活动。诵读会分指定内容背诵、接龙赛、抢答、自由发挥表演等多种形式,并有接力赛、抽卡赛等种类。通过举行这一活动评出班级十强。各班主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多发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吟诵浅尝【小学教学论文】

李春林 面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面对一年级就有古诗,古诗文增幅高达80%的教学现状,如何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才能更有底气,才能增加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以适应系统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梳理、整合、教授,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我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读、讲、背、默、用”,在这“五字诀”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结合古诗词文的朗读教学,适当引进一点“吟诵”教学特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吟诵究竟是怎么回事?古人的吟诵与今天的普通话朗读有什么区别? 《汉语大词典》解释“吟诵”说:“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笼统的解释,“吟”与“诵”虽有相同之处,如果细究起来,两者其实也还是有差异的。“吟”字古义为歌,也就是歌唱。所以古人有时将吟诗吟文称作“吟唱”,称作“歌”或“歌咏”。对“诵”的解释,历来意见不一。一种意见认为将“诵”解释为歌唱或吟咏,也有将诗歌称作诵诗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诵”与“歌”是有区别的。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引毛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又《国语·晋语》:“舆人诵之”。三国吴韦昭注曰:这就明确指出,诵是诵,歌是歌,两者不是一回事。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吟唱活动自然要数诗歌吟唱。公所认为,诗歌源于劳动,早在人类未有文字之前就诞生了。 周代,诗歌吟诵是当时的大学(即太学)以及小学里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是官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教学诗歌吟诵的情况。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第一个起来私人办学。这位精通音乐和文学的大教育家非常重视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平时花很多的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在他的弟子中间,子游和子路很能弦歌《诗经》,曾子和原宪吟唱《诗经》很出色,这是文献资料中记载的。不仅如此,据《太平御览》引《庄子》逸篇中的文字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 能使老聃津津有味地听读,可以想见孔子朗诵《春秋》的水平一定很高。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 降至现代,对吟诵有着最直观、最生动、也最精彩记述的,要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场景:“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后來,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必背古诗词300首

必背古诗词300首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 h ì勒l è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 庐l ú,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登鹳雀楼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0、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 uān 鸯yāng 。 1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s u ō笠l ì翁wēng ,独钓寒江雪。 13、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4、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chán 于y ú夜y è遁d ùn 逃t áo 。 欲y ù将jiāng 轻qīng 骑j í逐z h ú,大雪满弓刀。 1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chēng 小艇tǐng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cáng 踪zōng 迹j ì,浮f ú萍píng 一道开。 16、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céng 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7、悯m ǐn 农 (唐)李绅shēn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8、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s ù,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9、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课题:《游子吟》 内容:演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目标: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从中体验母子情,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电子琴录音机贴画白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二、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聆听《只要妈妈露笑脸》《世上只有妈妈好》、《小乌鸦爱妈妈》和《母亲》等歌曲,感受浓浓的母爱。 师:讲讲关于孟郊小时侯的故事,(播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请学生仔细聆听。 生:学生自由发言,请大家在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举例说说妈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师:大家说得对,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请你说一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出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初听歌曲《游子吟》师:(播放朗读古诗《游子吟》)你们也想试试吗?(全班读)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歌写得好不好?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学唱歌曲:《游子吟》 师:看来大家都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老师。老师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游子吟 1=c 作词:[唐]孟效 优美 抒情地 作曲:杨春萍 (6— 5 6|1 6 1 2 3 — |2.3 2 1 7 6 5|6———|)

6 6 5 6 7 | 6 ———| . 慈母 手 中 线, 3 6 1 5 6 2 4| 3 ———| 游子 身 上 衣,教案《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2.3 5 3 5 | 2 3 2 1 — |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单位:河南省滑县向阳小学 姓名:张慧敏

【课题】《吟唱古诗词》 【教学内容】 1、歌曲《悯农》 2、器乐曲《静夜思》 【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倡学科综合,并以音乐教学为主线,构建起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理解、感受、体验音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要求】 1、从古诗词歌曲的题材入手,采用对诗词的吟诵——欣赏——分析,探讨——歌唱——表演结合,充分发挥音乐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审美愉悦。 2、通过诵读、歌曲《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3、通过歌曲《悯农》、《静夜思》的学习,感受音乐与美术、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2、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悯农》 【教学要求】 通过诵读《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 【教学过程】 1、有感情朗诵:朗诵时让学生感觉似乎在炎热的烈日下,辛勤劳动,汗水挥洒入土,渗入到禾苗根须上的感觉,既沉重而又意味深长。诵读时提示孩子们要有感情,有快慢、强弱、声音的高低来表现诗的意境,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出心中渴望收获、珍惜粮食的情感,从而获得劳动艰辛的审美教育。 2、配乐朗诵:在以上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边听音乐边朗诵,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身体摇摆动作配合着音乐,从而很好地去理解和表现音乐。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作者冯忠贵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能调动原有的古

唐诗300首(全版)

唐诗300首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作者:王维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 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融境界。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领悟力,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在强烈、愉悦的乐感声中强化对古诗词的内心情感体验。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一种更为形象、感人的沟通方式。中国文学自古便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古诗词,更是与音乐相互依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大量尝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歌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 一、古诗词与音乐 我国的古诗词,远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历经《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均为合乐之诗,直到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俗曲”,也都体现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从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是一体的。《尚书尧典》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可见,诗与歌是并存的艺术形式,咏诗必歌之,歌咏则为诗。《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中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些文献都将诗、歌、

舞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形象地指出诗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诗经》就是第一部用文字记录流传在民间的诗歌的总集,是孔子搜集当时诸侯国的诗歌然后进一步选辑的,因其均为吟诵之作,305篇皆可入乐吟唱,故史书载曰:“孔子皆弦歌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在从《楚辞》中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辨》、《九歌》、《阳春》、《白雪》等。屈原的《离骚》、《九歌》自古以来既是文学名篇,也是乐舞、祭祀歌曲和琴曲,为历代文人雅士津津乐道。《乐府诗集》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5000多首,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着名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词、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词、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音乐在唐代空前繁荣,使得歌唱成为诗歌传播的主要媒介。多数诗人的作品都有被乐工歌姬“写于声律”或“被之管弦”的经历。 [1]古今送别第一曲《阳关三叠》,其歌词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属奉旨依曲所填之词,为杨贵妃而作;“七绝圣手”王昌龄运用叠字使音调悠扬、诗乐合璧;着名的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王之涣的诗被民间艺人广

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兰州市民主西路小学邹洪涛程莉 摘要: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吟诵,让孩子们感受古诗文的声律美,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吟诵古诗文教学中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借助歌曲的形式唱;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让古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吟诵古诗文教学 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诗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两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 叶嘉莹说,吟诵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为了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格律诗对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的要求。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种声律美来。 以下,我就自己在探索古诗文吟诵教学上谈几点做法: 一、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

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吟诵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这位语文老师上的课很有趣,也最吸引我。以前,我一听到老师布置背书(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头就大了,但是这位语文老师却用唱歌的方法教我们背古诗词,每一首他都会先用一种调子来唱!他的这种方法不仅让我容易背,而且我还有点喜欢上了古诗词了,背书的烦恼远离我了。(任俊宇) 二、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

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参加了新教育古诗吟诵培训活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不陌生,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韵,朗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要把握节奏,虽然这些我们都懂,但是怎么教小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听了市金海岸小学牛见玉等几位老师的吟诵课,以及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教。 首先我对古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徐教授的专业讲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帮我们揭开了古诗吟诵的三个误区:两字一顿法、一句两顿法、随心所欲法。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只要掌握好几个常识,也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古诗吟诵有哪几个常识呢?徐教授为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平仄声调、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及四种平仄基本句式。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古诗吟诵艺术。这对于我们古诗教学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诵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初读时的范读、领读、自读、轮读,理解中的指名读、集体读、查读,巩固提高中的接力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读古诗,如果片面理解为一味地让学生读,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读,哪怕读上千遍,也只能使学生养成“唱仰天书”的坏习惯,而“其义”是不能“自见”的。因此,诵读古诗时我们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为了提高古诗词的诵读效益、巩固古诗词的诵读成果,我们还应把“读”与“画”、“演”、“写”、“编”有机结合起来。“画”、“演”、“写”、“编”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诗诵读效益,有效巩固了古诗诵读成果,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有关“诗歌吟诵艺术”,在没有听这个讲座之前,对于“吟诵”我只能解释为“与朗诵的意思一样,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但徐老师把吟、诵分开做了解释,“诵”是“节奏上比‘读’缓慢,”“吟”是“是一种没有谱、自我性很浓重的哼哼唱唱,具有音乐性”,而“吟诵”是“以唱的方式来读,运用的是乐调”,徐老师亲自给我们吟诵了张继《枫桥夜泊》,还让我们看了台湾一位老师吟诵的《敕勒歌》教学片段,用唱的方式来学诗歌,头一次听到让我们感到很是新鲜,如果也这样教学生们,他们肯定也会很感兴趣,加快背诵的速度但不能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唱腔,要唱出自然的韵味。 虽然学习的时间很短暂,但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传承古诗吟诵的必要性。希望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把吟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古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原生态的吟诵,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加快背诵的速度,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古诗词吟唱教学计划

实验小学古诗词吟唱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众多实验证明,最有效的方式是,从记忆力力最佳的幼年时代起,就构建一个目濡目染大师原创精神的生活氛围。 2、以推动我校“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为目标,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创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教学总目标: 1.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 3、完成本年级要求背诵的古诗的背诵要求。 三、教学内容: 文选读本《国学经典》,各年级根据教材不同阶段自行掌握。 四、教学进度,以五年级为例

五、具体措施: 1、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教室显眼的地方粘贴古诗文的内容,留有“每周一诗” 园地。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①唱古诗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②诵古诗学生站成“古诗”队形,齐声背诵,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③演古诗我们将古诗中一些优秀的篇目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古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④赛古诗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 ⑤画古诗我们让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想象古诗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 六、评价工作安排: 明确评价目的:

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

戴建荣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听课心得体会 ——品经典诗文之味,在经典诗文中徜徉 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积淀和语言发展。然而,如何使学生不增加负担,又乐于学习诗文,不再一味死气沉沉的背诵,而换之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记诵呢?下面是我聆听戴建荣老师讲座,来聊一聊他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法”,这是他经过长期探索寻找到的是一种古今结合的诵读形式。 1、按照“平长仄短”的方式读。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们都是按照“两字一顿”的节奏来教古诗。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诗文朗读便成了“小和尚念经”。由于朗读呈“千篇一律”的状况,缺乏新意,学生对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大大减弱。而戴老师将“平仄”引人诗文朗读,则能扬长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文的节奏感,体现了古诗词的音乐美。“平仄”是格律诗中最主要的语音规律。“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同样是两字一顿,如果结合了“平仄”,五言诗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长

仄短”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去朗读,韵味就理浓了,古诗的音乐美在此充分体现。 同样是朗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按照“平仄”规律朗读,一句诗中平仄相间,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读来跌荡回环,更觉意境深远,与“两字一顿”的“普通”朗读方法相比,优势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来吟诵。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吟诵古诗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我们的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的传统。40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赵元任先生录制了6首诗词吟诵调,1 9 6 9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5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的吟诵音调谱写了22首乐谱,大都收于《常州吟诗的乐调17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1961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的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的文章;1986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1986年第4期;1996年,傅雪漪先生的《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的演唱的文章;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2002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的吟诵音乐研究的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的角度进行了吟诵调的研究,并附C D,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唱 “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如今,古代流存的乐谱已不多见,自2 0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的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曲),苏轼的《卜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的《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唱曲目。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杏花天影》《长相知》等曲目都是音乐会的经典演唱曲目。 二、吟诵的历史溯源 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的必修课程。我国最早的诗总集《诗经》中的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的文化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的句子,多用三字一顿的节奏,其中包含了后来五言诗“二、三”句式和七言诗“二、二、三”句式的重要基因。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的作用。 1、与歌曲相交汇。 有些词曲的创作是采用民歌元素而成,比如琴歌《竹枝词》。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并引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这段话描绘了正月节日里,建平的儿童边唱《竹枝》,边吹短笛、用鼓打着节拍,边跳舞的情景。也说明了《竹枝词》是根据巴渝一带的民歌创作而来,为了让善歌者传唱,使后来听歌者了解“变风”的来源。杨荫浏先生曾说,“诗三百篇、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自来凡属诗歌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在格调上无不受当时民歌音乐的推进,因诗之所以为诗,除了内容之选择与处理,不用散文之外,它还有许多重要的形式成分。这些形式成分中间,最为世界多数

必备古诗词300首

蒹葭(节选) 硕鼠(节选) 关雎(节选) 易水歌 (汉朝) 垓下歌 大风歌 江南 长歌行(节选) (魏晋南北朝) 七步诗 归园田居(节选) 杂诗 敉勒歌 重别周尚书 (隋朝) 人日思归 送别 (唐朝) 蝉 咏鹅 于易水送人一绝在狱咏蝉 送兄 风 山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军行 杂诗 渡汉江 咏柳 回乡偶书 登幽州台歌 望月怀远 照镜见白发 赋得自君之出矣登鹳雀楼

凉州词 凉州曲 与诸子登岘山 春晓 宿建德江 过故人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望余雪 从军行七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其二) 闺怨 芙蓉楼送辛渐 出塞 山居秋暝 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杂诗 竹里馆 山中送别 送别 乌鸣涧 田园乐 观猎(节选) 终南别业 使至塞上 莲花坞 送梓州李使君 书事 积雨辋川庄作 山中 鹿柴 岭上逢久别者叉别别董大 塞上闻笛 题破山寺后禅院 静夜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 秋浦歌 清平调三首(其一) 清平调三首(其二) 清平调三首(其三) 古朗月行(节选) 送友人(节选) 客中作 春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歌 越中览古 子夜吴歌 夜泊牛渚怀古 夜宿山寺 独坐敬亭山 山中问答 关山月(节选) 春夜洛城闻笛 渡荆门送别 长干行(节选) 早梅 黄鹤楼 长干行二首(其一) 长干行二首(其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弹琴 次北固山下 绝句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其一) 蜀相

赠花卿 春夜喜雨 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 江畔独步寻花 春望 月夜忆舍弟 登高 前出塞 旅夜书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客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逢入京使 山房春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枫桥夜泊 渔歌子 寒食 江村即事 滁州西涧 秋夜寄邱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长安春望 寒下曲六首(其二) 寒下曲六首(其三) 听筝 小儿垂钓 新嫁娘词 雨过山村 游子吟 登科后 夜上受降城闻笛 秋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晚春 题都城南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