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资源更新完善情况

教学资源更新完善情况

教学资源更新完善情况
教学资源更新完善情况

教学资源更新完善情况(更新率);

近年来,根据学院鼓励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综合英语课程组着眼于构建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依托网络教育平台,逐步建立形成特色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1. 教材选用与建设:

我院很多年以来一直使用的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我院于2006年实现了课程教材教学的更新。目前本课程选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1-8册)。该教材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为方向,立足于学生的现状,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该教材在语料选择上兼顾了语言和文化,听说和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价值,不仅能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习惯。由于该教材是目前国内英语专业的权威教材之一,本课程的教师团队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自己建设教材。但是有必要增加一些补充教学材料,并能够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目前,学校图书馆、外语学院资料室、网络和书店是学生的主要资料来源。学生还可通过院里的语言学习中心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自主学习网站上,有听力资源、视频资源、和多个英语学习网站。但总体而言,具有针对性的扩充性资料尚不充足,我们希望能通过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增加一些图书和多媒体资料。

3. 辅导材料建设:购买和复印件了一大批指导综合英语授课方面的书籍,大大充实了教学和科研资料。

4. 习题库建设:已开始编写复习思考题集,在原有复习思考题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和提炼,重新拟设复习思考题,并作答案要点提示,然后汇编成集,供学生复习掌握。

5. 网络教学资源更新和硬件环境建设:部分多媒体课件已经上网供学生自主学习,也有配套的练习和自主学习的视听材料。现在已经更新了综合英语教程一、

二年级的课程教学课件、教案和教学大纲,录制了综合英语课程的课程录像。但仍需进一步开发建设学习软件、课程配套练习等一系列配套资源。多媒体教室已经做到最大可能的向综合英语课程倾斜。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简称资源库)建设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实施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优化项目组织,规范基本要求,提升资源库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制订本指南。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急需,全国一流”的要求,国家级资源库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组建一流团队、汇聚一流资源、提供一流服务,为全国相同(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提供范例和优质资源。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扩展教与学的手段、范围和形式;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基于资源库使用的学习、培训等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和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 二、功能定位 资源库定位于“能学、辅教”。“能学”指凡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职业院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均能够通过自主使用资源库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辅教”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资源库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 三、建设思路 资源库建构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逻辑,强化应用功能和共享机制设计。资源布局与运行平台功能的一体化设计是资源库建设的前提,应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目标,根据专业领域特点,对知识结构、资源属性和运行平台功能等进行整体设计;成套规范的课程是资源库建设的重点,要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代表本专业最高水平的整套专业核心课程(用户使用过程中新搭建的课程可作为资源库运行过程中的新生资源,但不作为资源库必须具备的“结构化课程”);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小颗粒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库内资源要在保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设计成较小的学习单元,颗粒化存储,便于检索和组课。

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趣味性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因为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还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

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由此,我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后又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思维被激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最后还渗透法制内容,让同学们知道有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使同学们知法,守法。不过,由于一些学生基础差,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不理想,许多细节没有处理到位。今后我将努力学习,注重细节,力争在地理教学上有一番成绩。 关岭县、关索中学:张凯艳 2016年11月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及应 用情况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开展应用情况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撑。我校按照“建设好,使用好”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创新之路。 建设情况 如何让资金短缺的基层学校,尤其是资金严重不足的一所民办学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现代化,真正实现“三通两平台”。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协商提出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机制”。 我校积极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发展要求,把校园网(校校通),班级多媒体(班班通)有效利用和连接起来,并顺利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通过渡。我校配合市教育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光纤教育宽带网络的接入,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着“坚持质量一流、开放灵活、安全可靠、易于扩展”的原则,在市育局大力支持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设。 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

“班班通”是学校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建成“班班通”教学班88个,均配备计算机、交互式智能教学触摸一体机、实物投影等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网络计算机教室和信息化教学办公建设。 计算机网络教室不仅能够进行计算机常规教学,而且满足了学校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 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学生电脑180台,为学生信息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已配教师办公电脑220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1。 三、互联网及校园局域网建设。 学校采用教育网光纤接入互联网,教育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Mbps,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Mbps。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都有网络节点,无线WIFI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使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2015年全省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在我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网络空间注册、开通率达100%。2018年底将对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实现全千兆的局域网网路环境。 四、录播系统管理平台和录播教室升级改造建设。 2017年学校建成多媒体录播教室1个,可实现实时直播,搭建了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平安校园安保系统建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经济特点 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农业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 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学校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明确资源库建设的目标和原则,重视专业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质量,克服资源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思路;方法;策略 统筹规划,加强管理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将多种媒体素材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和整合,以为教学提供支持性服务的系统。它一般由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以及网络课程等几部分组成,能为使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使用方法,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由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资源库的建设不仅要综合考虑硬件配置、人力统筹、内容建设等各因素间的关系,还要处理资源库系统的各个子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和教学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就尤为重要。要有专门的领导机构,论证和制定资源库建设的相关重大问题。如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确定管理系统是自主开发还是请专业公司开发,资源建设是分批引进还是以自主开发为主,是突击重点还是普遍涉及等等。 明确资源库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更不是脱离教学特点的其他非服务行为。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它应该具备四个特征: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和动态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因此在设计方案时要明确目标:一是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点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二是建立开放的资源建设体系,能够实现文件上传与下载、信息录入与修改、素材的预览与浏览、远程审查、统计分析等功能,让全校师生不仅能使用资源,还能为资源库提供素材和资料;三是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四是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方案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构造能够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实现支撑平台的集中化。 ●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并实现院校级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学校软资产的不断积累。 ●对学校“各自为政”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进行开放式平台级重组,建立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平台。 ●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标准、规范、技术、工具和方法。 ●建立统一门户的在线学习系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二、基本建设思路 1.资源基本建设框架 各专业的资源大体可分为专业级资源、课程级资源、素材级资源三级基础框架。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自身的建设内容和特点,拓展出自身的建设框架。在专业级资源和课程级资源中可以设定更多的结构,如在专业资 源中拓展培训资源、行业资源等。每个专业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

灵 2.资源基本应用框架 课程是教学资源进行应用的核心。根据教改的思路,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素材资源,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以较少的成本建设形成若 干门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之用,同时在答疑、讨论等教 师活动实施过程中应用资源库。 三、平台建设 1.平台建设框架 2.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资源标准建设是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与集成和高效共享的前提 术条件。高教社将为院校提供资源加工与建设技术标准、元数据标准、 课程资源封装标准等各类规范,同时为院校提供必要的建设工具。一 方面提升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为院校内的资源共享、校际共 享提供基础条件。 3.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1)资源元数据的自定义 资源的元数据分为基本元数据和自定义元数据,可自定义的元数 据包括分类信息等。 (2)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呈现 教学可以按照媒体类型、分类信息,显示教学资源库的列表内容, 显示内容包括缩略图、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资源大小、下载次数。 (3)教学资源的预览 可以查看教学资源的详细信息并预览教学资源,可对资源进行评论。 (4)资源的下载 用户可以lP限制范围内下载教学资源。 (5)资源检索 可以按照元数据的信息进行资源的多字段检索。 (6)资源统计 统计信息包括资源数量统计(按照媒体类型统计)、点击统计、下载统计、用户上传统计 (7)资源上传 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 (8)视频处理系统 对上传的视频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观看的流媒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 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 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

土地资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周红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我主要从“学情、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评委批评和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第一课时。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被成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总结土地的利用类型; 2、通过读图、分析图表、阅读材料、结合实际经验或间接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通过读图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差异,并能初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4、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我过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掌握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为后面第四章学习中国的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工业的布局,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打下基础,也为下学期的中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 1、通过分析多个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以读图、分析图为主线逐步呈现知识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目标 1、通过新闻视频,数据对比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 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2、通过学生设计环保宣传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资源观并内化为行动,并影响学生周 围的人;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是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要

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年版)

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可行性研 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及Internet的迅猛发展,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经历着极大的变革和挑战,多媒体化、网络化等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新模式,其特征是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兼容多种教学形式,优化和有机组合不同媒体。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资源的应用为学科知识的拓宽和加深、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教学过程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和创新学习,树立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逐步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放了教学时空,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及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改的核心,而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关键是相应教学资源的配套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开展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成败,是提高现代化教学的“瓶颈”。建设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当务之急,意义重大: (1)建设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可见,在信息社会里不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更特别注重人才所具有的创造性以及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人们通过各种通信设施和网络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具备自学能力的人,才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搜索、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或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说明,那只不过是将学生从一个框框跳到另一个框框而已,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和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动脑和动手参与的课堂问题或者优化提问方式,创设情景,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通过分析和判断,把问题逐一解决。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课本上相同的结构或结论时,便会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这便是我在上《水资源》一课时获得的启发。另外,这一节竞赛课的成功应归功于本人对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做到“三要”。下面仅以《水资源》一课为例,试分析课堂教学应如何优化提问设计。 有人说,上课是一门艺术,但我觉得课堂提问更是开拓艺术发展,使课堂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一枚钥匙。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做到提问“三要”。那就是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要把问题设计成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或者铺垫作用,能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比如说:我在讲述《水资源》一课导入时,便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刚刚打完网球,

汗流浃背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喝水的画面,竟成了新加坡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这一问题的提出,便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同样也引发学生深思“新生水”背后的'意义,成功为水资源有限埋下伏笔。 所谓针对性,主要指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要想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我们教师提出较深层面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铺垫。又如:当讲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投影了学生已学的我国年降水量图和四大城市降水年变化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继而进一步设疑:这样的时空分布特点给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强化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又成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 所谓层次性,即在提问时,应循序渐进,分设目标,带领学生寻求思路。面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如向学生讲述跨流域调水时,设问:你知道哪些路线?(如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再提问:南水北调指的是南方哪条河流的水往北调?最后引发学生深思: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有没有增加我国水资源总量?能不能提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如果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污染浪费,工程措施还有意义吗?这样的分步设问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刻明白节水、保水比调水、找水、蓄水更重要。

水资源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

水资源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板书,课题)我认为,说课应以新课标为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分三部分:水资源组成分布,我国水资源现状特点,节约用水,旨在借助地理课来唤起学生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从结构上看,是认识中国自然资源的最后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强的倾向,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感情色彩的地理内容,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弱。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分析联系和综合归纳能力仍有待提高。课堂中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2、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1、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分析我国水资源特点、成因及解决方法;2、帮助学生树立淡水资源的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而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等材料合作探究,切身感受到问题所在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引导

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思考,从而使其树立节水意识,学对生活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参考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2、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3、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4、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释图的能力;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大部分地区及家乡严重缺水的问题,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突破难点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直观教学法,结合情境体验法、合作讨论法、对比学习法,采用这种多元教学方法旨在提倡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 学法指导: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第五章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反思

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反思 袁梅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2015年10月25日

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探讨

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探讨 发表时间:2019-10-10T14:22:18.6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作者:李彬 [导读] 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湖北省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442500 摘要:为了保障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基础上建设教学资源库,本文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内容和保障等方面阐述了农村中小学校如何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特色保障 近几年来,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各省已启动农远 “班班通”试点工程,要在农村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工程的目标,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和网络课件开发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劳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场所,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从网络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学资源库选取的信息资源须体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规律的要求,做到内容准确,教学策略科学合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系统性原则。 要按照年级、科目等分门别类存放,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资料库。资源库对教学应用的支持要灵活多样,要能满足不同教师不同方式的教学需要,要能适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需要。 3.发展性原则。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通过图书、录像、光盘、网络等,多方面收集资料,包括优秀教案、声音、图像、影像等资料,收集资料得适合再开发和再创造。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使用对象上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分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备课的资源和学校管理的资源三个方面。 1.学生学习资源。 这是指支持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能力的资源。 (1)学习资料。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实施有效的学习,在网上能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是关键,其主要内容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如与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电子教材、课件等等。该信息可由教师、学生提供或从普通文献中提取。 (2)专题式资源。这是指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网上讲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最终解决问题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借助于专题解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在网站上发问,解答者通过网络进行公开解答,也可以开展个别化、互动式的交流。 2.教师备课资源。 这主要指用于支持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高效率备课的教材资源。 (1)备课素材资源。这是为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而提供的相关学科性的信息资源。教师备课需要相当多的教材资源,一节语文课,需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一节化学课,需要有关的实验信息、实验结论、规则、规律等。如果能在网上顺利取得这些信息,将会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的效率。 (2)教学评估资源。反馈是教学评估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教师调整教学、学生调整学习的凭借,另一方面也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这些信息的建设可由学校、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在校园网站上发布并解答,学生自主反馈信息可由学生通过校园网直接发布。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来源 中小学自建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因特网、各类教育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等几个方面。 1.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自建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特别是一些学科类的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某一门学科的资料收集比较全面,对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等教学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可以下载这些网站的有关资源,加入资源库中。 2.各类教育光盘是由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电子出版物,品种较多,比如教育论文、多媒体课件等多有涉及,而且比较权威,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光盘,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库。 3.对本校积累的电教资料,如教学实录和各种音像资料等,可以将其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保障 1.资源库的建设的管理要到位。 首先是领导要重视,要亲自负责资源建设的规划、协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障资源库的正常运行。其次是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资源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管理,进行资料的电子化转换工作,定期地维护和更新,从网上搜索和下载更新的信息资源等。 2.教师必须能熟练使用资源库。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学校要大力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让教师掌握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掌握下载音乐、图像、文本的方法和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方法,学会操作最基本的几种制作课件的软件。 3.解决资源收集的困难。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学科教师是建库的主力军,教师经过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自己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从而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学会获取地理信息、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五、学习难点:结合地图,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六、学习方法 自学指导法、读图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七、学具准备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水利工程专业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水利工程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必备的水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掌握土木工程通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指导、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预测、工程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未来从事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范围 及 工作内容 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中小型水利 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指导、 工程材料的检 验分析、工程测 量放样、工程质 量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施 工现场组织与管 理、工程资料整 理、工程投标 水库工程、灌区工程、 河道管理等部门承担 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安 全检查、数据采集分 析、维护、加固处理 等工作 乡镇水务部 门从事中小 型水利工程 设计、工程绘 图等技术工 作 面向的主要岗位施工员、测量 员、试验员 质量员、安全员、 材料员、资料员、 项目经理 水工监测工、闸门运 行工、泵站运行工、 水文勘测工、灌区灌 溉工、河道修防工、 渠道维护工、混凝土 维修工 设计、绘图 员、描图员、 监理员、造价 员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建设时间 1 力学与结构李燕飞2007年~2009年 2 工程制图与Autocad 张多峰2007年~2009年 3 建筑材料刘宁2007年~2009年 4 水工建筑物冷爱国2007年~2009年 5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刘祥柱2007年~2009年 6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刘祥柱2007年~2009年 7 现代灌排工程技术何晓科2007年~2009年 8 工程造价与招投标尹红莲2007年~2009年 四、各课程建设方案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概况 教学内容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教学目的 学生能正确判断自然资源及分类 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学生看书,做活动. 板书:自然资源的定义 请学生回答活动 提问:阳光,水,森林对我们有用吗?(有用) 同学们想想它们都存在于哪儿?(自然界中) 哪位同学来给自然资源下个定义呢? 板书: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所利用的. 练习: 土地鱼风核能地热能太阳能桥梁煤矿铁矿石油铀矿纸电脑潮汐能 请学生判断哪些是自然资源.

请学生读图 提问:根据阳光,森林,水,矿产的叙述可分为几类?(两类)哪些是一类?哪一类能耗尽?哪一类不能耗尽?(阳光,森林,水. 矿产)不能耗尽的叫做什么资源?能耗尽的又叫做什么资源呢? 板书: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做活动 练习: 土地鱼风核能地热能太阳能桥梁煤矿铁矿石油铀矿纸电脑潮汐能 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请学生读材料 提问:据材料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板书: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请学生阅读材料 提问:中国的自然资源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板书:问题及措施 破坏----保护 浪费----节约 人均不足----合理利用. 小结: 师: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什么? 生: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ject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environment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根据省总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计划及有关工作的安排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同时认真完成课题的结题资料的整理及相关成果的送审工作。为了保证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特制订我校20XX年上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1、继续以“教学资源如何促进有效教学”为研究重点,引导教师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2、继续广泛收集、整理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师个人博客,为广大师生提供交

流、学习、应用的平台。 3、组织参加“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案例”征集与评优活动。 4、进行课题资料收集及成果整理工作,以迎接今年5月份的课题结题工作。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召开一次课题组全体教师会议,学习总课题组计划和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项工作做出具体日程安排和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2、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工作。要求所有的数学教师,积极主动运用已经开发的教学资源成果辅助课堂教学。 3、继续完善我校“数学资源网站(网页)”建设和学校数学教学资源库,将已开发的资源全部上传,为学校全体老师提供便利和服务;同时要求每位实验骨干老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个人博客。 4、组织参加20XX年3月25日—28日,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的以“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主题的全国小学数学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