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杜甫诗四首

杜甫诗四首

杜甫诗四首
杜甫诗四首

登岳阳楼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④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⑤乾坤:这里指日月。

⑥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⑦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⑧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⑨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洞庭湖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昼夜交亘地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作诗时已达57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登岳阳楼》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登高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旅夜书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重庆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⑶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⑷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⑸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⑹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⑺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

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抒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3课《杜甫诗五首》练习题

3、杜甫诗五首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就是( ) A、车辇.(niǎn)羞赧.(nǎn) 凭轩.(xuān)宵衣旰.食(gān) B、潜.行(qián)荆杞.(qǐ)黄鹂.(lí) 天崩地坼.(chāi) C、伉.俪(kàng) 崔嵬.(wěi) 乾.坤(qián) 妍媸.毕露(chī) D、倚.靠(yǐ)云鬂.(bìn) 戎.马(róng)敷衍塞.责(sè) 解析:A项中“旰”应读“gàn”;B项中“坼”应读“chè”;C项中“嵬"应读“wéi”。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就是( ) A、遥怜.小儿女(怜惜) B、香雾云鬟湿,清辉 ..玉臂寒(月光) C、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 ..泪盈巾(代指战争)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打开) 解析:“坼”应解释为“分裂". 答案:D 3、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江头》)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 (4)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呈吴郎》) 解析:注意字形书写正确,尤其要注意“鬟"“蒲"“襟"等字,不要与形近字混淆. 答案:(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2)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4、对《月夜》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就是( ) A、尾联,想象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映现实,令人情凄然、心欲碎. B、全诗诗人起笔到结束,都就是从对方角度叙述的. C、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身。 D、颔联、颈联写儿女的幼稚与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解析:妻子瞧月,并不就是欣赏自然风光,而就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 答案:D 5、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解析:“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就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就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答案:B

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高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杜甫诗词精选及鉴赏

杜甫诗精选及鉴赏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杜甫诗十首赏析范文

杜甫诗十首赏析范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盛唐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诗擅各体,均有开创,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生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① 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岳: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一,其余四岳分别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②岱宗:岱,泰山别称;宗,长。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③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④造化:指大自然。⑤曾:通“层”。⑥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极言睁大眼睛远望。 【名家点评】 此诗用四层写,一二句是远望之色,三四句是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是极望之情。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仇兆鳌)

题目是“望”,不是“登”,所以句句从“望”字着想,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想。全诗大意也就在此。(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是首游览诗,诗歌通过对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其豁达的心胸和卓然独立、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远望泰山所见到的景色,诗人巧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之情。 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诗人的观察视角由远望变为了近观,侧重于写自己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的所见所感。“钟”是萃集的意思,而“割”是划分的意思,这两个动词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为其增添了美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在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站在泰山之上,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山涧深处。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却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由望岳而引发的壮志豪情,诗人的这种不怕困难、想要登临山顶的决心在望岳中得以升华。 赠卫八处士①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语文版语文高一版必修2第5课杜甫诗四首素材杜甫死因之谜

杜甫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归葬,遂暂寝岳阳。43年之后,杜甫孙杜嗣业始从岳阳启其灵榇归到河南偃师,葬于首阳山下。杜嗣业扶榇道出荆州时,拜请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为他的祖父作墓志铭,铭文中有“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句,这也可以作为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证据。 二、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据《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当作大历五年,即770 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本传的记载也大体相同:“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沉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该说法有着传统的权威性。唐邓处海著《明皇杂录》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三、溺死说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甫

《漫成一首》杜甫唐诗鉴赏

《漫成一首》杜甫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漫成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原文】 漫成一首⑴ 江月去人只数尺⑵,风灯照夜欲三更⑶。 沙头宿鹭联拳静⑷,船尾跳鱼拨剌鸣⑸。 【注释】 ⑴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⑵“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⑶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⑷“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沙头:沙滩边;沙洲边。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拳:屈曲貌。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静:一作“起”。 ⑸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拨:一作“跋”,一作“泼”。 【白话译文】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练习:2.5杜甫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车辚.辚 (l ní) 干.云霄 ( ɡà) n 点行频.(p ín) B .陇.亩(l ǒn)ɡ 尘埃.( ài) 声啾.啾( ji ū) C .涕.泗.(t )ì(s ) ì 渚.清(zh ǔ) 戎.马(r ón ɡ) D .潦倒 (li ǎ) o 猿啸.(xi oà) 危樯.(qi náɡ) 解析: 选 C 。A .“干 ”读“ɡān”;B .“埃”读“ā”i ;D .“潦”读“ li oá”。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盘桓 跌宕生姿 讫今 追本溯 源 B . 戊戌 珠联璧合 震慑 针砭时弊 C 瓦砾 责无旁贷 联络 风餐路 D . 乾坤 煞有介事 霜鬓 壮志难 筹 解析: 选 B 。A .讫-迄; C .路-露; D .筹-酬。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 .行.人.弓箭各在腰 B .耶娘妻.子.走相送 C .或从十五北防河. D .禾生陇亩无东西.. 解析: 选 D 。 A .古义:出征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B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 义:男子的配偶。 C .古义:专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4. 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役夫敢申恨. 恨:遗憾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落叶 C .吴楚东南坼. 坼:裂开 D .危.樯独夜舟 危:高 解析: 选 A 。恨:怨恨。 5. 下列句子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 .恰当的一项是 ( ) A .夙遭闵.凶 闵:通“悯”,指可忧伤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B .边庭.流血成海水 庭:通“廷”,屋前空地。 C .所守或匪.亲 匪:同“非”,不,不是。

杜甫诗词赏析5篇认可度高

杜甫诗词赏析5篇认可度高 唐【作者】: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内容】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赏析】: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画工毛延寿被杀。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

《杜甫诗三首》课文内容填空专题训练

《杜甫诗三首》“原文填空”专题训练 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 ⒈《望岳》中运用设问总括泰山全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⒉《望岳》中乍看到泰山时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⒊《望岳》中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⒋《望岳》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⒌《望岳》中产生登山远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⒍《望岳》中表现诗人渴望登高的雄心斗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⒎《望岳》中既富含哲理又最负盛名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⒏《望岳》中蕴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⒐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⒑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⒒《望岳》中诗人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⒓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谈及中美易摩擦问题时,他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喻示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⒔《望岳》中写泰山之大,连绵不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⒕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极言泰山之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⒖《望岳》中常用来比喻在取得更大成绩时,再看自己过去或别人的某些成就微不足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⒗《望岳》中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⒘《春望》中表现面对国破城败,自己忧国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⒙《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⒚通过《春望》中的,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⒛《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以“,”两句诗来表达他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 2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土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 23.古代诗词与季节有关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然而也有感受独特、与众不同的,例如在刘禹锡的《秋词》中,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景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 24.杜甫在《春望》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因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5.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26.《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27.《石壕吏》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8.《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0.《石壕吏》中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_________。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1. 《石壕吏》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2. 《石壕吏》中说出了老妪的贫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3. 《石壕吏》中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4. 《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5. 《石壕吏》中既表现儿媳妇因婆婆被抓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关切心情倾耳细听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有关几首杜甫律诗的高考题型设计 一.《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景色,还透露出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 的心情作了铺垫。 2.“但见”的弦外之音是。 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 是, . 4.杜诗的风格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格调却 是。 5..全诗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邻居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6.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7.把“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 二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 是, 。 2.写旅夜远景的诗句 是, 。 3.直抒胸臆的诗句 是, 。

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5.“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色,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并作如何评价? 3. 阅读下面有关杜甫身世与感情的材料,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如何借古抒 写以下三组身世或感情的。 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甫)且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新唐书·杜甫传》 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该诗创作这一时期) ——《杜甫年谱》 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3)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 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 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联系前三题的分析,你是否同意,有何看法? 四.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 “” “”。

杜甫诗四首 教案

杜甫诗四首教案 杜甫诗四首教案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3杜甫诗五首

3 杜甫诗五首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内容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联提挈全篇,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写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诗人伫立楼头,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月夜 [识作者]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 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 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官。自号少陵野 老,盛唐大诗人,人称“诗圣”。唐肃宗时,官授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生动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有《杜工部集》。 [探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扩张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闺中的妻子。(2)这种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

最新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 (一)《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三)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四)春水生①杜甫 其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 其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6.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2分) 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7.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2分)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五)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六)蜀相杜甫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练习: 2.5杜甫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解析:选B。B项,“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有误,其中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选C。C项,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3.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__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的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_____的风格。 答案: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大江东去雄迈雄浑开阔慷慨低沉沉郁顿挫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二、语言运用 5.(2014·福建省柘荣一中期中)四川省风景名胜众多,峨眉山、九寨沟、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乐山大佛、剑门雄关、三星古迹……请选择四川省的两处名胜为上下联的写作对象,拟一副对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诸葛功盖三分,武侯殿阁巍巍;杜甫诗成千秋,草堂花木森森。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背诵《月夜》、《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会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法;了解《蜀相》一诗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理清《又呈吴郎》一诗的思路;感受《登岳阳楼》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李杜”,被人誉为“ 诗圣”。 《月夜》 【导入语】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品);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品)。 这三句诗,如果排名次,哪一句最好哪一句最差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最后一句最好。因为: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 【感受诗眼】 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2、诗眼的位置: (1)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 (2)在诗句中: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品味诗眼】 3、内容定位:体会意境,联想与想象。 (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内容。 译诗:今晚鄜州的月亮高悬,我的妻子只有一个人独自看着月亮。我怜惜远方幼小的孩子,他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倚靠在薄而透明的纱帷之下,月光照进来,将两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4、分析诗歌。 (1)比较两幅图,哪幅更符合此情此景(一幅突出儿女,一幅突出妻子)

初二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望岳》(东岳泰山)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中心思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