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及10大课题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及10大课题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及10大课题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及10大课题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及10大课题

作者:童兵等

一、国外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九五”期间,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进入“综合、反思、多元”发展时期,新闻传播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到人类传播多个领域,学科整合的趋势日见明显。总的情况是:

(一)全面总结20世纪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在全球化事业中深化新闻学研究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开始回顾和总结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状况及基本经验。在美国,学者们一方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角度,另一方面从具体典型的全球化新闻传播事业考察过去100年的世界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与大众传播》1997年秋季号以“媒介历史”为专题,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回顾审视20世纪媒介发展轨迹,该刊1998年夏季号以“媒介的社会角色”为专题,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妇女问题报道、总统选举问题报道等作了深入分析。新闻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on)1995年出版《新闻的力量》一书,从新闻媒介与民主进程的互动关系展开对新闻史的叙述,被誉为美国新闻史的批判性研究成果。他的叙述虽然局限于美国,但反映的却是全球化的新闻问题。在欧洲,学者们关注20世纪欧洲新闻传播事业的焦点问题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新闻事业的进步,冷战及冷战后的东西欧新闻传播,局部战争中的新闻传播,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的新闻传播,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东欧新闻体制的衍变,无国界电视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文化认同及国家主义冲突中的新闻传播等。

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全球化视野观察和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思路日益清晰,研究活动也不断拓展与深化。新闻学者墨尼尔(John C. Merrill)1995年主编的《全球新闻学:国际传播考察》(第三版)即是这一研究思路的具体体现。该书涉及全球媒介哲学、全球媒介体制比较、全球新闻的采集与流向、全球新闻自由、全球新闻伦理、全球广告与公共关系诸方面,并对西欧、东欧、中东、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北美的新闻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活动表明,西方新闻界正在为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作理论准备。

(二)全面反思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建构新闻学理论

世纪末,西方新闻学术界出现了全面检视新闻学理论的学术景观。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全面比较欧美新闻学理论研究,试图在变化了的媒介环境中实现两种理论研究的整合。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是,英国学者约翰·科纳(John Corner)、罗杰·西尔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和苏格兰学者菲力普·施莱辛格(Philip Schlesinger)邀请欧美著名传播学学者对媒介研究的进展作出评述,于1997年在伦敦和纽约两地推出的《国际媒介研究:批判性考察》一书,它所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北美和欧洲媒介研究状况比较,国家、市场和传播体制,媒介研究与媒介政策。其研究背景在于,随着80年代以来商业与技术浪潮的冲击,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公共广播电视系统逐渐被瓦解,变化了的媒介环境对欧洲媒介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公共服务和政府控制为重要特点的“旧秩序”,受到新科技的冲击以及跨国商业势力与欧洲形势变化的影响,同时新秩序的基本规约

再经过受众、市场的考验,导引出欧洲新的媒介模式──私人和不同的市场机会构成的私人媒介与公共媒介的双元系统。这样,就自然产生了欧美新闻学理论的反思与整合。

第二,对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反思,寻找新的理论出路。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案例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伯里(William E. Berry)等人对曾经广泛流行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提出批判,于1995年出版《最后的权力:重议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在新闻学理论研究上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影响和两极思维的局限。其他比较典型的研究案例还有,批判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新闻与民主思想,以期真实地建构新闻的民主角色理论;批判埃默里(Edwin Emery)的新闻史观,在更广阔的时空领域真实地呈现新闻媒介的历史地位;批判媒介效果理论的商业化内涵,在把握媒介效果的人性内容中重建媒介效果理论;反思20世纪的西方新闻自由观念、新闻伦理观、客观报道理念,以期达到对新闻媒介垄断时代的文化批判。

第三,全面清理并讨论有争议的新闻理论观点,进行新闻学理论的立体建构。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当推戈登(A. David Gordon)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媒介伦理问题争论》,该书对媒介伦理中的相对与相反的理论命题及观点一一进行论辩,建构了立体化的媒介伦理观。

值得注意的是,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新闻传播形式,文化与政治、市场与意识形态、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多样化关系,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交叉,都给传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正进一步加速方法论的整合与创新。同时,20世纪末普遍存在的对媒介统治力量的焦虑和兴奋正在发展出两条重要的研究路径:一是在人文主义视野中审视媒介统治力量,一是在科学主义视野内继续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理论和媒介社会学、媒介经济学、媒介管理学理论,为不断加强媒介统治力量构筑更精细的技术理论,使人们陷入对媒介统治力量更深的认同。

(三)关注新闻传播业运作机制和传播业务的改进,为新闻政策的制定、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战略服务

西方新闻学者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商业部门、媒介和民间组织,因此,除了上述宏观研究,其大量研究成果是面向新闻传播业运作过程中的现实焦点问题。过去5年内,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新闻政策与法规研究,媒介集团化研究,新闻报道效果研究(如爱滋病问题报道、总统选举报道、公共事务报道等研究),媒介发展状况研究,新闻从业人员结构及职业道德状况研究,新闻报道与意识形态研究(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研究),媒介环境与受众研究,新闻叙事风格研究,名记者研究,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女记者与性骚扰研究,新闻报道与受众观念研究等。这些研究虽然比较零散,但为西方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打开了面向现实的发展道路。

(四)传播学的跨学科特征依然明显,学科整合的尝试正在进行

传播学的跨学科特征从一开始就十分明显,按照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说法,传播学就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上车,

也可以随时在这里下车。因此,传播学实际上存在于各种学科对于社会传播现象的研究之中。这种状况在“九五”期间并无大的变化,由此带来两方面趋势,第一个是研究的细化,许多学者按照自己的学科兴趣选择具体的课题或角度,近年来出现了方方面面冠以“××传播”的研究领域与成果。第二个是研究的庞杂,传播学几乎囊括了人类传播的所有方面,同时又涉及到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诸个门类。与此同时,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框架和阐述分析角度,整合各种传播学研究及其理论。在《作为一个领域的传播理论》一书中,作者把不同类型的传播理论视为互有逻辑关系的“方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传播学研究总体框架。在对传播思想史的追溯中,也开始摆脱原先所谓“四个先驱”(拉扎斯菲尔德、拉斯韦尔、霍夫兰、库因)的传统看法,而是回溯到更为久远和广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背景,比如《传播观念的历史》一书。这实际上把人类传播作为总的研究视角,以史为线索结合不同学科的一种努力。这种整合研究同样反映在一些教材上。自1995年以来所出版的教材中,有的就以“传播学一般理论”和“传播学情境理论”两个部分,把传播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容其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验学派汲取批判学派的研究视角,二者日益融合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在经验学派的发祥地美国,批判学派的声音越来越响,影响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经验学派采用、吸收批判学派的研究视野,比如“把关人”研究,从原来的“个人把关”为重点,拓展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层面,把“个人”、“组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中的互有关联的“把关”层次进行分析,这此批判学派所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批判等视角十分接近。

(五)网络传播中新闻学研究关注的论题

“九五”期间,传播技术最突出的进步是网络传播的突飞猛进。新闻学研究对网络传播关注的论题是:网络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对新闻报道方式、新闻制作与消费方式、社会发展以及跨国和跨文化新闻传播、新闻信息流量与流向的调控等的深刻影响。在西方,新闻学家们一方面在实现着新闻学研究的文化与技术转向,另一方面又以文化与技术的名义推行着媒介帝国主义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些新的新闻学研究论题:网络传播与弱小国家与民族的信息自主权问题,媒介经济的全球化与新闻媒介帝国主义,网络传播中的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问题,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此外,网络时代及世纪末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所呈现的传播主体的多极化、媒介角色的多元化以及强大的媒介统治力量,使得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的终极性问题即新闻自由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西方新闻学者正日益关注的以新的形式出现的旧问题,如媒介影响力问题,所有权和社会控制及公民权问题,媒介使用的社会心理问题等。在网络传播的新情况下,学者们还十分关注新的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文化冲击与文化多样化等新矛盾,对这些新矛盾的研究正在成为西方新闻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这一时期这方面典型的研究案例是,《新闻与大众传播》1998年春季号开始的“网络的未来”专题讨论,凯里等著名学者从各种角度探讨了网络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法国学者马赫兹于1998年出版的《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描述了信息技术、信息和传播的趋同性及其在各种媒体(报刊、通讯社、广播和电视)中的应用,同时还研究了与信息和传播新技术发展相关的问题,如网络规范化、媒体对暴力的态度、妇女接触媒体等问题。

(六)网络传播中传播学研究关注的论题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把传播学研究引向深入,主要论题有:网络传播对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一研究基本属于效果研究。其中有的是对传播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如“把关人”、“议题设置”、“使用与满足”等在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检验与扩展。有的则是直接的效果调查,比如“网络传播对于总统选举的影响”,“克隆事件在网络中是如何传播的”等。在网络传播时代,传播与全球化社会的关系及其可能性研究等一类问题,大致上与原先的“发展传播学”、“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融合在一起,目光主要聚集于网络传播与全球文化发展、网络传播与国际贸易、网络传播与国际政治民主化以及网络传播与妇女发展等具体的专题研究。

二、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一)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专业目录,新闻学由过去的二级学科调升为一级学科,列为“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这标志着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新闻教育水平和新闻学学科建设水平总体上有重大提高,也预示着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建设在下个世纪将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据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到1996年底,经国家教委批准备案的新闻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55所,专业点88个,在校生达9000人,教师1011人。1997年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在各地发展速度加快,据新闻教育学会的不完全统计,连同各地未经教育部备案的专业点,全国大约有120多个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学点。截止1998年年底,全国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授予点35个,博士授予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形成了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齐全的办学格局。

“九五”期间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保障和促进新闻学与传播学科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化。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首先,新闻教育向学生系统传授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对学科知识的普及是最为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其次,学生们掌握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实和深化理论,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提高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水平。“九五”期间,学子们通过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撰写的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数以万计,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其中的一些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具有较好的水平,有的还填补了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一些空白。

新闻院校的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外文和计算机的运用水平也较高,又注意研究方法的改进,还有一定的时间和资料保证,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数量可观,质量也较好。检索近五年来新闻学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发现在新闻事业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含广播电视业务)、舆论学、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和广告学等领域,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占总量的近70%,其中大量成果居领先地位。

“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校设立了3个新闻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教育部社政司切实加强了对这些基地的科研指导与经费投入,相关院校也给予相应的经费设施投入,这3个基地制定了可行的科研规划和规章制度,集合了一批有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科研人才。这些基地经过3至5年努力,将在过去的基础上,成为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中心和骨干。

(二)新闻学研究的新发展与新成果

“九五”期间,新闻学研究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方向发展,在新闻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闻学迎接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迈向21世纪打下了基础。

1、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思想一直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努力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和新运用,发表了一批系统评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以及邓拓、张闻天、陆定一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贡献的学术论文,对经典作家关于党报、舆论导向、精神文明建设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出版了一批论文集。

2、总结20世纪新闻传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历史经验

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在过去100年获得巨大发展,描述它们的发展轨迹,总结其历史经验与教训,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基础性工作。《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三卷出版,《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百年回顾》和《世界新闻传播一百年》等研究项目的完成,是这一研究的突出成果。“九五”期间的一些学术会议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许多研究论文对中外新闻传播百年轨迹进行了回顾与评估,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3、在多维学术视野中拓宽加深新闻学系统研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是否有学的争议被深入广泛的新闻学理论探讨所取代,寻求在多维学术视野中探讨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等方面的交互研究的结果,产生了一批新闻边缘学科成果。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为研究空间的一批基础性理论著作问世。在应用研究方面,“九五”期间已从不同报道门类、对象、方法的专题性研究,转为以名牌栏目、传播对象的多向文化反思,并展开了新一轮新闻业务原理体系的建构,一批以系统性与现代性为特色的新作出版。广播电视研究进入成果出版高潮,一大批对纪录片、专题片、主持人等专题性研究的著作先后发表。

4、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研究

“九五”期间,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的新动向、新趋势、新问题等现实问题,并力求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他们围绕市场与导向、媒介集团化、非媒体资本进入媒体运作等重大问题,出版了许多著作,发表了一批论文。

5、开展新技术条件下新闻传播发展战略研究

对媒介发展战略的宏观性研究,是“九五”期间出现的新趋势。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发行电子版以后,中国新闻传播开始进入网络化发展新阶段。面对新的媒介技术环境和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激烈竞争,研究者们深入思考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战略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召开多次学术会议,已有几本研究性著作问世。

6、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视野中加强比较新闻学研究

在政治、经济、技术的新变动和改革开放的新发展中,中国新闻传播业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在同海外新闻传播业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中,研究者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本土新闻传媒的认识。这样,比较新闻学研究在“九五”期间有了新的发展,一批有质量的理论和史学新作问世,比较研究涉及的范围与对象也有很大拓展。西方新闻学的新成果引进出版也有所加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提供了学术资源。

7、大陆与台港澳新闻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深入发展

“九五”期间,实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大陆同台港澳新闻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有所加强。从互访、开会到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

8、出版了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闻学教材

在教育部有关主管部门指导和安排下,一些高校同出版部门合作,开始出版21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系列新教材,其中不少教材经过专家论证,汲取90年代以来世界新闻传播学研究新成果,体例、内容与写法有不少新的特色。

(三)传播学研究的新发展与新成果

1995年以后一些高校开始招收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改设新闻传播学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并可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传播学的学术地位在中国得到正式确认,有力地推动了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正式设立传播学博士授予点,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9校正式设立传播学硕士授予点。

1、传播学研究领域有所拓宽

中国自80年代初研究传播学以来,其研究重点主要是大众媒介,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属于大众传播学范围。“九五”期间,这种研究的单一化局面有所改变,开始从大众传播向其他层次传播,如人际传播、国际传播等领域拓展,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有意识地引进和翻译出版了不同类型的传播学著作,如中国社科出版社的《传播与文化译丛》、华夏出版社的《高校经典教材译丛·传播学》等,这些译丛不仅反映出我国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有了进一步拓展,而且将会对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我国学者编写的传播学著作,基本框架和内容有了不同以往的变革,不少著作所涉及的范围已超越了原先的大众传播范围。

2、传播学专题研究有所加强

“九五”期间出版了一批传播学专题类研究成果。其中有对中外传播思想的考察与评析,如《北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论》等;有对舆论现象的系统分析和阐述,如《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等;有从文化角度对传播学的研究,如《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关于受众与效果的研究,这一时期也有新成果,如《广播电视受众学》、《媒介·人·现代化》等。专题类研究成果的增加,表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总体水平有了提高。

3、网络传播研究开始成为传播学研究热点

新传播技术始终是“九五”期间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九五”后两年,围绕着所谓“新媒体”或“第四媒体”的有关网络传播的论著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受众之广,远远超过了其他论题的相关著作。就整个研究内容看,已从最初的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逐渐向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与网络传播的互动)延伸,即由原先技术层面的探讨开始向社会文化层面延伸,这说明网络传播研究正日益深化。网络传播研究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无疑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

4、传播学研究人员的构成有了显著变化

“九五”期间,传播学研究人员出现了明显变化,表现在:第一,中青年一代成为研究的主力。这一批研究者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具有较好的外语功底,其中不少人有出国访问学者的经历。据统计,在1999年全国第六次传播学年会与会者中,45岁以下的占48.6%;博士和在读博士生占27.2%。第二,已有数位在国外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回国任教。第三,有越来越多的非新闻学专业的(如文学、国际政治、语言学等)学者参与传播学研究。上述研究人员构成的变化,在传播学研究中已经显示良好效果,研究领域的拓宽和专题类研究的增多,便是证据之一。

(四)“九五”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之不足

“九五”期间,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与问题,主要有:

1、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

对新闻体制改革、新技术条件下对外新闻报道、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尚不尽人意,既缺少对媒介经营个案、媒介集团机制、收视率、制片人制度、节目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不够系统

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更为欠缺的是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

3、新闻学理论建设有待突破传统研究领域

这些年新闻学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突破传播研究领域,打破学术界限,进入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有待进一步突破经验化的描述性研究模式,提高理论含量,为新闻改革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

4、比较新闻学研究有待广泛展开

比较新闻学研究不够全面、系统、广泛,具体说,缺少对欧洲新闻传播业和新闻学研究的了解,要在更广阔的视野内考察西方新闻传播和新闻学研究,要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新闻思想资源。

5、新闻学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

新闻学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校际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研究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资料、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重大项目攻关的弊端,希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能在这方面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6、传播学基础研究仍显薄弱

传播学基础研究仍显薄弱,其一,对西方传播思想的系统译介、梳理和研究仍显不足,其二,对中国传播思想或观念系统梳理和研究太少,这样,使我们既不能知彼,也难以知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和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加强。

7、传播学应用研究有待深化

“九五”期间传播学应用研究,尤其是实证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已趋成熟,但仍有不少研究成果限于资料统计和特征描述,有影响的原创性发现几乎没有,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传播学学科建设。

8、传播学科自身建设缺乏规划

在“九五”期间,传播学成为二级学科,但关于这一学科发展规划、研究重

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未见有深入思考的研究成果。希望“十五”期间,以此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予以重视,有所突破。

三、“十五”期间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重点领域和重点课题

(一)“十五”重点研究领域

“十五”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五年。在这五年里,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下,融中国传统传播思想资源、西方传播思想资源于一体,加强和完善新闻传播学自身建设,同时又要紧密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新闻传播问题,为21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状况以及未来新闻传播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十五”期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呈现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二,突破传统的新闻学研究领域,加强对媒介经济、媒介新技术、新闻政策与法制、媒介体制、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外新闻学术交流等领域的研究。

第三,重视对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介入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特别要以很大的力量与资金投入到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媒介市场的冲击及其连锁反应、中国东西部新闻交流与合作、新技术条件下的跨国跨文化传播问题的研究,以应对新闻传播全球化的挑战,适应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的需要。

第四,加强比较新闻学研究,并在引介、消化、吸收国外新闻传播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展开中国新闻传播业应对西方新闻传播业挑战,和我国正式加入两个人权国际公约后新的传播环境的战略性研究。

第五,促进横向联合和学科间的渗透,以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提高对重大新闻传播项目的研究攻关能力。

第六,全面更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高校教材,使之适应新世纪与现代化需求,适应新世纪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使本科教材与研究生教材拉开档次,具有一定的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要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理论支持。

根据以上预测,并针对“九五”期间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十五”期间高校的重点研究领域是: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与中国新闻改革

2、20世纪新闻传播的历史回顾

3、21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建构

4、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中国媒介经济

5、传播技术新发展和跨国跨文化传播

6、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

7、传播法制研究

8、传播伦理研究

9、受众与效果研究

10、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二)“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及简要论证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与中国新闻改革

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角度看,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挖掘其现代意义,掌握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邓小平新闻理论,以其作为理论武器来分析和解决中国新闻改革中的新问题,对于坚持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发展新闻传播科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新闻改革具有巨大实践价值。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邓小平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改革

中国共产党80年新闻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播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舆论观在新时期的发展

2、20世纪新闻传播的历史回顾

20世纪是新闻传播业大发展的100年。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20世纪走过了从建立到发展的漫长路程,其间有许多经验与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并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于新世纪新闻传播的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的深化,将是宝贵的理论资源。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世界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含新闻事业、出版业、广告业)

20世纪新闻教育回顾

20世纪中外新闻传播业发展之比较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20世纪90年代西方新闻传播理论评析

3、21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建构

面对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面对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环境,面对不断走向深入的新闻改革,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方法、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重建科学的、理性的、现代的新闻传播理论,以适应21世纪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实践向前发展的需要。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21世纪中国新闻传播发展趋势和战略研究

新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范畴和理论框架建构

新世纪中外新闻传播理论比较

传播学研究中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之比较

符号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新闻传播学科方法论研究

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与网络新闻传播学建构

新世纪新闻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新世纪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

4、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中国媒介经济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媒介经济即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在新的态势下,中国媒介经济将受到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将如何波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层面?我们应有哪些应对措施?中国媒介经济应遵循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新闻传播实践尤其是加强对媒介运作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中国媒介总量研究

中国媒介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媒介经济政策及其调整

入世后中国新闻传播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中国电视制播分离研究

无线电视与有线电视整合经营研究

网络传播的经营模式及管理制度研究

媒介集团研究

跨地区和跨媒体经营研究

5、媒介技术新发展与跨国跨文化传播

传播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同时也带来了跨国或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我国正式加入人权国际公约后,新闻传播又将面临新的传播环境。面对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对策与举措?这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课题。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研究

传播新技术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跨国或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跨国或跨文化传播中我国传播政策的调适

网络传播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

6、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

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着社会的健康运行,又促进着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在中国社会持续发展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急需新闻传播领先发展的今天,认识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和新闻传播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新闻传播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闻传播与人口问题

欠发达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对策

现代媒介传播行为与欠发达地区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调适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新闻传播的作用及其改革

7、传播法制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反映和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新闻传播事业必须依法调控。正在迅猛发展的网络传播亟待相应的法规调节。传播法制研究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十五”期间应切实加强。经过近20年酝酿讨论,中国新闻法和出版法有望在“十五”期间出台,因此,传播法制研究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领域。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中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的现状和任务

新闻传播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法律调节

中外新闻传播法制比较研究

互联网建设中的法律问题

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一国两制与新闻政策

美国1996年电信法颁布后世界广播电视格局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8、传播伦理研究

由于传播技术的步伐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往往比传播道德的步伐急促得多,中国新闻传播业面对着新的传播道德风险,不得不关注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所付出的社会代价,以及传播过程中亟待调整的利益关系。因此,传播伦理研究,不仅重要而且迫切。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较大进展,在国内则刚刚起步。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衡和传播伦理建设的任务

网络传播中的自律与他律

社会转型期中的新闻职业道德衍变研究

9、受众与效果研究

随着新闻改革和媒介竞争向纵深发展,受众和传播效果问题突现出来,如受众的权利及其保护,受众与利益集合体、兴趣集合体的交互性,受众心理特点及其把握,传播者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的组成与分类,传播效果的测量,传播与舆论导向,正面报道与效果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新闻传播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受众的利益及其法律保护

受众利益与新闻工作者的受众意识

新世纪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兴趣变化趋势

广告传播对儿童消费心理的影响

正面报道和批评揭露性报道的社会心理研究

10、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在国内外新闻传播激烈竞争,特别是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业务的改革与发展变得越来越迫切。新闻业务研究对于新闻传播业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深化,对于新闻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不同传媒的弱点和新闻改革的突破口,有重点、有选择地展开,并着力于业务经验研究的理论含量。

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有:

新传播技术下新闻的“采、写、编、评”研究

资讯内容及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研究

对外报道的有效传播研究

电视节目形态、传播方式和栏目创新研究

广告创意研究

报纸发行研究

图片传播研究

新闻周刊研究

新闻传播市场研究

来源:《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例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孔壁和管道间的环状空间中的混合泥浆,国内外学者采取了现场检测、室内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它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 在先导孔钻进和扩孔过程中,泥浆压力高达1~2MPa,相当于l00~200 m高的水头压力[4],当泥浆压力过大时将强烈破坏周围地层,为研究合适的泥浆压力,刘杰[5]研究了泥浆在地层中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泥浆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余剑平等人[3]分析了定向钻穿越冲湖积土层时的泥浆溢出现象,通过钻孔观察得出渗透泥浆呈“土、丰”字型分布,扩散半径约为管径的2~3倍,渗透泥浆层的厚度一般约2~3mm。赵明华等人[6]分析了HDD穿越监利洪湖大堤引起堤脚冒浆的原因,认为冒浆与上覆土体的厚度、粘性,钻压、钻井液粘度等参数有关。晁东辉[7]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水平定向钻孔施工的过程,研究了施工过程中泥浆对孔壁的影响。关立志[8]认为管道与孔壁之间的空洞经过一段时间会引起上履土体下沉、堤防塌陷等灾害。宋新江等人[2]根据《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地层最大容许灌浆压力分析了河堤发生塌陷的可能原因:①当孔道四周泥浆压力消散,引起孔内过量坍塌,是地面形成裂缝和塌陷的一个主要原因。②当管道穿过的砂层为粉砂、粉细砂、细砂或中砂,受扰动后强度降低易塌落。③泥浆压力消散或大量减小后便会产生沉淀,同时在管道四周的环空间隙中泥浆与土的混合物会产生固结变形,这种固结作用会引起土体下陷。王建钧[9]分析了环空周围土体在应力重分布作用下发生塑性挤出、膨胀内鼓、塑流涌出和重力坍塌的原因,并根据Mohr-Coulomb破坏准则给出了孔壁失稳破坏的理论公式。 针对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研究,Knight, M.等人[10]铺设了一条直径为200mm的HDPE管道两年后开挖观察,发现环状空间并未形成空洞,表明环空泥浆与土体发生了相互作用。美国的Samuel T. Ariaratnam等人[11]分别在粘土和砂层中进行水平定向钻进管道铺设试验,分别铺设了直径为100mm、200mm及300mm 的HDPE管各两根,分别在一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四个星期以及一年以后对管道进行开挖检查,观察环状空间中土体含水量的变化、固结状况并进行土体强度测试,得出环空混合泥浆含水量逐渐降低、强度增加。李俊[12]认为HDD 铺管后残留孔洞会发生由应力重分布引起的沉降和固结沉降,分别给出了计算公式,由于HDD施工,钻孔周围一部分土体扰动进入塑性状态,形成一个软弱带,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管涌。朱乃榕[13]从渗流角度研究了西气东输管道穿越工程对河堤的稳定性影响。他假设管道周围土体的渗透系数比河堤其他土体的渗透系数大二个数量级,分析堤防处于最高洪水位与低水位两种危险情况下的堤防渗流稳定性。并采用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渗流计算。得出输气管道的穿越对于堤防的抗滑稳定性影响也比较小,但有可能沿管壁周围形成渗流通道,在管道穿越出土点附近发生管涌破坏。但研究的输气管道直径只有710mm,远小于西气东输工程二期所采用的直径1219mm的管道,所以不能断定如此大直径的管道穿越是否会对河堤造成更大的危害。 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设备研究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Ariaratnam[14]收集了美国各地的土样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先测试泥浆的流变特性,然后在泥浆中加入各种土样,进行混合物的流变特性测试。Tubb[15]介绍了Mears/HDD LLC公司采用孔内压力测试设备可

课题研究的现状

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和步骤、预期效果:研究的现状:调剖堵水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已有将近60年的时间,因油井堵水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注水井堵水技术在其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成熟。水基水泥和封隔器分层卡水堵水是早期应用较为广泛的堵水技术。 自50年代开始,国外各大油田先后使用高粘度原油、油水乳状液、固态烃以及油基水泥等作为堵水剂进行现场应用[1]。叔丁基酚与甲醛合成后的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作为化学堵水剂在前苏联开展了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 60年代初期,HPAM等聚合物凝胶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一个思路[2]。 70年代以来,通过研究HPAM在多孔介质中存在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Needham 等人[3]提出利用HPAM的这种机理可进行封堵储层中的高渗通道,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领域更加宽广。 80年代末期,美国和前苏联等国都陆续研究并研制了一匹新型化学类调剖堵水用剂,总的来说,这些堵水剂可被分成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堵水剂,水玻璃类堵水剂及颗粒型堵水剂等。近年来,深部流体改向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三十年的发展,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已发展成为日趋成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4]。 90年代初期,C S Mccooi等人进行相关室内试验,研究了HPAM/Cr3+凝胶体系使地层渗透率降低机理。一种实用的评价弱凝胶性能的方法由Na Mumallah提出,其通过试验证明弱凝胶作为调驱剂,可有效封堵高渗通道,且有效封堵率可达99%以上。凝胶层内液流转向技术在国外也逐步受到重视,Marathon公司在怀俄明州北部油田进行了2次液流转向堵水技术矿场试验,该油田中等发育裂缝,注水开发存在水窜现象,最终试验结果表明,措施后水井注水能够有效地增加可采储量可达34400m3。加拿大F G. Cusack等人培养出了一种可用于深度调剖堵水措施的超微型细菌(UMB)。美国Akzo公司的Liave等人在北伯班克开发试验区进行了表面活性剂/酒精调剖堵水矿场试验,当然在深部调剖方面,国外还有很多油田亦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位于前苏联的奥尔良和呵尔兰油田,位于加拿大的飞马湖和Rapdan油田,位于法国的Chatearenard和Courtenay试验区以及德国、阿曼等国的油田都进行了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原油采收率增值达到6%~17%[5]。 在国外,长延缓交联型凝胶体系和弱凝胶体系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的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 (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使命就是要把学生摆在学习主体的地位上。教师教学的一切形式就是要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形成铺桥架梁。既关注学生的学,也关注教师的教,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是温馨课堂教学方式想要实现的效果。 4.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创设温馨课堂环境的作用,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作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为切入点,研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如何来调控课堂氛围,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如何辅助、推动教学,形成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更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现状评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高效,是广大教师在新课改时期特别关注的话题。所谓课堂教学中的高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教学模式却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由原来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面对我校地处丘陵地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不够,在有效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我们提出了“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总方针,准备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焦点问题。因而,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很有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研究本课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一)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摸索,构建高效课堂。可以改变我校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预计用一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2)、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实力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知识分享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 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2页不能加页) 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所以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因此科学和合理的实习实训体系对中职学校来讲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受到青睐,而这种变化趋势对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拓宽实习实训路子,构建科学的多元实习实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规范科学的实习实训体系构建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大部分由课堂演示、企业(或实地)参观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等组成。其中课堂演示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等演示并讲解技能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感性认识;企业参观让学生感受企业生产现场及生产流程,了解企业文化;校内模拟实习实训是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和实习场所,熟悉专业操作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校外生产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按照实习计划的要求让学生熟悉企业岗位要求和生产实际流程,了解先进技术工艺的应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看作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秘密武器。最具代表性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体系和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最为著名,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

国内外研究现状2000字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车辆监控技术研究的现状 车辆监控的概念是被人们逐渐引入到机场中来的,它起源于 ITS(智能交通系统)并和 ITS 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目前其研究范围已经逐渐涉及到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各个交通方式,旨在形成一整套为用户及交通管理部门提供道路交通信息的新型交通系统。 目前国际上 ITS 研究形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阵营,他们的研究体系稍有不同,但大体上一致。其中,美国的 ITS 研究开发的最为完善,已受到国际 ITS研究领域的广泛认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乡村运输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全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等。除了欧、美、日以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 ITS 的全面开发和研究。 国内ITS 的发展情况可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 年——1998年,当时 GPS/GIS 用于车辆导航与监控方面的技术刚刚引入我国不久,市场尚未形成,技术也不成熟,因此在这阶段 GPS 车辆监控系统的应用基本没有形成规模。第二阶段为 1999 年——2003 年,随着 GSM 短消息业务的不断完善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美国也于 2000 年 5 月 1日取消了SA(选择性应用)政策,这使得民用 GPS 信号定位精度达到了小于 15 米,基本可以满足民用车辆的定位。这样一来基于 GPS 的车辆监控系统便轻松地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基于GPS/GIS/GSM 的车辆定位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第一次发展高潮。第三阶段为 2004 年至今,随着 GPRS/CDMA 网络的逐步成熟与完善,覆盖面积的扩大,基于GPRS/CDMA 通信的车辆定位监控系统得到了应用,再加上此时的市场也己初步形成规模,配合上技术的相对成熟,使得车辆定位监控系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 1.4.2 车辆防撞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汽车主动防撞控制策略是实现汽车主动防撞系统功能的直接手段,控制策略的作用是调节车辆的运动状态,实现主动安全系统所定义的功能。 直接式的车辆行驶控制策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控制策略,其通过对输入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一)数据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栏目中输入主题“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展示形式研究”进行查询,结果如下:2004年的数据为1篇,2011~2019年的9年间,关于小学英语课堂展示形式的文章也只有90篇(见图1.1)。但对比2004年的1篇到2018年的27篇,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该数据说明国内老师们开始对小学英语课堂展示形式进行探索。 (二)关键词分布 从图1.2可以看出,451篇文章的关键词前六个依次排序为:小学英语、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问、信息技术、教师话语、小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文章作者的关注点大部分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但涉及学生的展示形式较少。由此可以说明,目前的研究尚停留在英语课堂教学法,并为有涉及学生课堂展示的研究。 (三)文章作者 文章作者所属机构大部分在江苏省(图1.3),由此可以看出,该生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暂时走在前面。其中来自教育期刊的有52篇,博硕士的有26篇(图1.4)。 (四)文章来源 文献来源排序为:校园英语,而这些期刊名称中几乎没有国内权威性的一级核心期刊(见图1.4),因此我们课题团队判断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核心期刊对小学英语课堂展示的研究不够重视;二是文章理论性欠缺,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三是由于学生的课堂展示还固守于传统教学,对学生不敢放手。 (四)主要研究内容 经过查阅大部分论文,发现国内对小学英语学生的课堂展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老师在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研究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对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代表性观点认为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故事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词汇教学、任务教学。 2.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课堂是贴近生活,因此教学内容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为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比如韵律诗、儿歌、游戏、会话表演等;教学的内容语言真实可见,学生可以在上课时通过边用、边学、边做,让他们在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能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3.教学模式 于海浩在《让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文中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模式应强化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一是小组合作,带着期待进入英语课堂;二是小组合作,带着感情参与课堂;三是小组合作,带着创新延伸课堂,四是小组合作,带着欣赏分享课堂。其观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实践意义,英语这一外语也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享、互动应该成为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一,这样能让英语课堂“活”起来;但该观点从学生学习的多元层面而言,还是单薄了一些。 通过以上几个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得出,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展示的研究有一下三个特点: (1)研究起步晚,时间短,主要开始集中研究也是近两年的事情,因此,研究还停留在表层。特别是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开展仍然是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且主要集中在教育理念较先进的江浙地区。 (2)目前参与研究的绝大多数是一线小学英语老师,缺乏专家的理念和理论引领,科研能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本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本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 项目以探寻提升远程师资培训质量的策略为目标,故笔者以“远程培训”、“远程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搜索,获得文献32篇,现将文献分析进行详细陈述:、 (一)远程培训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金伯格(ginsburg,1998)等人,将网络课程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资料和有关辅助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出了第一代、第二代的功能外,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 (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发展现状,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基本思想与目标方面: 课程偏重学历培训,轻视有效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培训。 网络课程只重视师范学科知识的讲授,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精神与意识。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推进素质教育所需的现代教育理论、文化素质与教学能力。 2.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形式 网络课程分课时、系统化,多属课本搬家形式。网络课程的内容较多是直接从书本上搬过来,即只是简单地由原来的印刷材料转换成电子材料而已。 网络课程只注重知识的呈现,对学习者缺乏引导。 缺乏互动或反馈不及时,网络课程中一般设有多种交流方式(大多为异步方式),如论坛、BBS和电子邮件等,但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交互作用的反馈功能几乎没有。 3.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根据受训教师的任教学科和职称进行了相应的分类,但是每一类下的具体内容却缺少,较缺乏联系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相关内容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在资源组织方面杂乱无序,大量的资料都是与课程教学目标不一致,从而混淆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更新缓慢。 三、支架的类型及元素分析 1.支架的类型分析 支架的层次有多种形式,其本质和复杂性主要依靠于情境。如支架可以表现为教师对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做出示范或口头解释,确定任务和策略的元素。这正如beed、hawkins和roller (1991)所描述的,如下表: 协助型示范: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和模型从而促进任务的完成。 确认任务元素:教师确认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方法或策略的元素。 列举策略:教师清楚的列举出相关策略,而学习者自己加以应用。 Roechler和cantlon(1997)探讨了面对面环境的学习对话中的支架的类型和特点,而他所讨论的这些支架类型同样适合于网上学习环境,其类型如下: 提供解释:由专家提供清楚的解释,充分体现学习者显现的理解。 要求学习者参与: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控制知识建构过程。 确认并澄清学习者的理解:如果现有理解是合理的,教师确认学习者的反馈;如果理解是错误的,教师予以澄清。 举范例:即对所要求的行为加以示范,这包括使思维形象化(可见化)以及在给定的时刻显示某人对学习过程的想法。 边讲解,边提出问题和见解;例如,当教师通过讲解步骤显示怎样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

课题研究报告怎么写

课题研究报告怎么写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功能法、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辅助。要说明准备怎样充分发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为本课题(或某子课题)的研究服务。 2.研究对象一般是指人,大多是指学生,也有的是指教师。要说清楚研究的是本单位的全体学生还是某一部分学生(或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观摩课(课件、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汇总等等; 七、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