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灌云县总体规划文本

灌云县总体规划文本

灌云县总体规划文本
灌云县总体规划文本

文本目录

第二章总则 (2)

第三章发展定位与目标 (2)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规划 (2)

第五章县域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

第六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3)

第七章城区用地布局 (9)

第八章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1)

第九章城区绿化系统规划 (13)

第十章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14)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4)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9)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20)

第十四章总体城市设计 (23)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机制与管理体制建设 (23)

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25)

第十七章附则 (26)

第一章

第二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好与“十一五”

规划相衔接,引导和协调灌云县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与要求,修编《灌云县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5)《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连云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

(7)《灌云县县志》

(8)《灌云统计年鉴(2000~2007年)》

(9)《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30年)》

(10)《灌云县发展战略规划》

(11)《灌云县村镇布局规划》

(12)各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现状资料、规划建议和专业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目标

遵循建设部和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灌云县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江苏省“振兴苏北”战略、连云港“一体两翼、一心三极”战略及灌云“实现两个进位、奋力崛起苏北”奋斗总体目标。

1、通过对灌云县区位条件的详细分析,论证灌云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连云港市及灌河流域中的功能与空间定位。

2、科学确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定层次分明、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为灌云的整体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确定县域空间管制区域划分,确定县域支撑系统布局配置;构建生态网络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3、基于灌云目前形势良好的发展势头,科学预测灌云县城人口与城镇发展规模,为灌云构建规模适宜、功能协调发展、空间有序、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区格局。

第四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五个统筹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重视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规划范围

灌云县全县域范围,总面积183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07.50万人(2006年)。

1、规划层次与范围

分县域、城区两个主要层次:

县域为灌云县行政区范围,包含12个乡,8个镇,3个省属农盐场,总面积1834.5平方公里。

2、城区规划范围

包括:山后河以南,叮当河以东,陡沟河以北,以及204国道以东部分区域,规划范围总面积为53.8平方公里。

第六条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2007-2010年为近期,2011-2015年为中期,2016-2020年为远期。

第三章发展定位与目标

第七条发展战略选择

1.核心战略之一:整合全县发展资源,优化全县产业、功能布局空间体系,建构“一轴三心、两个板块”全县总体发展结构,重点打造以县城、燕尾港、杨集、板铺为主的重

点发展片区,以点带面,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

2.核心战略之二:定位于苏北与灌河流域重要的综合型海港,提升燕尾港通航能力,实现海河联运。积极引导临港产业聚集、加大建设临港产业区力度、拓展腹地外向型产业发展,提升港口货运能力,最终实现万吨级海港与现代大型临港产业基地的目标。

3.核心战略之三:积极引导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城市物流等都市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关联产业、下游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协作程度,实现产业项目集群化、园区化建设与管理。

4.核心战略之四:从发展资源、区位条件、交通设施完备度、经济基础等要素出发,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层次分明、布局协调的城镇体系。加强集聚、重点突破,科学合理地撤并乡镇,实现县域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极化中心镇发展。

5.核心战略之五:发挥自身环境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塑造苏北乃至全国极具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以“山水”为线索,以“人文”为灵魂,打造“绿城傍山、水绿环绕”,具有地方特色风貌的城区空间。

6.核心战略之六:灌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除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外,还应划定各类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协调区,对全县的环境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城市。

第八条灌云发展定位

1.江苏沿海重要港口与交通枢纽:规划中的燕尾港是江苏北部重要港口之一,有5000吨级散货码头一座,港口年吞吐量在40万吨以上。大力推进燕尾港拦门沙治理与港口建设,与连云港主港构成组合港,互补互动发展,对整个江苏沿海,尤其是苏北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发挥高速公路、灌河以及未来沿海铁路等综合交通优势,使灌云成为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为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灌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经济增长极:灌云在灌河流域中具备绝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历史传统形成的小商品批发为主的流通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深厚的基础。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灌云将承担起灌河流域消费品(特别是工业加工制品和农贸产品)集散中心、生产资料集散中心、产品外销集散中心的职能。因此在积极引导区域产业协作,促进物流运输、中转加工、信息管理等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上,灌云将成为辐射整个灌河流域的经济龙头与具备完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3.连云港南翼新兴的产业高地:灌云与连云港市区联系紧密,应发挥连云港整体城市区位交通条件,在自身优势条件基础上,积极引入、发展多元化产业集群,推进整体经济发展。

一方面在临港产业区现状发展基础上重点发展轻重化工、能源贮备、机械加工、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并拉长产业链,增强下游产业的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尽快建设苏北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石化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灌云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基础,在机械电器、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随着灌云交通枢纽地位的巩固,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还会继续得到加强,在灌云经济开发区的带动下,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城市物流为主导的都市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将有力推进灌云整体产业的发展。

4.山水相拥的生态宜居城市灌云作为苏北唯一有山有水的县城,在城区环境建设、形象大造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从近两年城区建设来看,灌云的“小山水”格局已经凸现,随着城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建品质的改善,灌云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一个在苏北地区具有典范作用,具有山水格局、充满活力与魅力、适宜人居的特色城区。

第九条灌云发展目标

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临港工业城市,连云港新兴的产业高地和具有山水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一)2010年发展目标:人均GDP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成为苏北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化城区。

(二)2020年发展目标:人均GDP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化、特色化的城市化地区。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规划

第十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兴县、环境立县、富民强县”战略,全面扩大开放,抢抓机遇,狠抓落实,统筹推进,快速崛起,努力建设

经济发展大提速、社会事业达进步、城乡面貌大改变和人民生活大改善的新灌云。

加大引进重型临港工业尤与加工制造业的力度;积极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内外兼顾,齐头并进,在全省沿海地区、全市南翼中构建重要的临港和都市型产业基地。

第十一条发展目标

1.近期: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半,达到150亿元,期末三次产业比达到16:60:24,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

2.远期:201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6%以上,期末三次产业演进为10:55:35,人均GDP达3000美元。

第十二条产业发展布局

1.农业:将灌云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基地,分别为:西部的丘陵岗地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区、北部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区和中、东部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区。

2.工业:加大引进重型临港工业的力度,在燕尾港片区形成重石化、精细化工相结合的临港产业基地,主导产业为轻重石化、冶金、机械制造、拆造船、环保型能源、物流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加工制造业,在县城南部经济开发区打造苏北一流的都市型产业园,主导产业为机械电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城市物流。在全县鼓励发展特色加工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围绕自身优势资源发展多元化的工业类型。

3.主要服务业:加快建设县域中心、小城市、一般镇三级商业服务网络。积极引导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在杨集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打造区域型综合物流配套中心,主导产业为城市物流、商业贸易、培训办公。在板浦镇打造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酿造业、旅游业;

第五章县域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十三条人口规模

2010年县域总人口为120万人;2015年县域总人口为134万人;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144万人。

第十四条城镇化水平

2010年县域城镇人口达到55万人,城镇化水平45.5%;2015年县域城镇人口达到66万人,城镇化水平49.5%;2020年县域城镇人口达到76万人,城镇化水平53.0%。

第六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五条城镇空间结构

1.两大板块——特色经济发展板块、城市产业重点发展板块

(1)特色经济发展板块以324省道与伊杨公路串连起县城、燕尾港、杨集等重点功能区,拓展带状空间,以城市、产业、物流为主要功能,成为向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重点区域。

(2)城市产业重点发展板块以县域北部特色农业发展区、特色商贸发展区、板浦工贸型城镇、圩丰综合型城镇等建设为主体,使整个县域能获得均衡的发展动力,实现全面统筹发展。

2.三大片区——燕尾港、杨集、县城三个重点功能组团

(1)通过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区的建设,整合周边资源,可打造特色鲜明的重型临港产业基地与能源基地。以重石化、机械制造、货运物流功能为主导,由港口作业、物流仓储、能源贮备、重型工业、精细加工、产业配套六大功能组团构成,通过产业大道、324省道与外部区域联系,它将成为苏北最大的化工生产基地。

(2)杨集片区位于中心城区和燕尾港的中央,作为东港西城的重要连接点,杨集汇集了多项重要对外交通设施,且具备较大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这为杨集建设区域性物流配套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地域优势和交通优势。

(3)伊山城区是整个灌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次规划充分发挥其区位、交通及资源等优势,通过打造山水城市格局、营造优美宜居环境来建设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特色城区。

各功能组团与外部区域将构成一个有机的生长网络,真正实现城市、产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3.四条发展轴——县域经济主轴、城市功能联系轴、临港产业联系轴、主要交通联系轴

(1)县域经济主轴:以324省道为主线,串联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区、杨集物流配套片区和县城综合功能片区,依托港口、铁路、灌河等交通优势,打造县域内的主要经济轴线。

(2)城市功能联系轴:通过204国道拉近灌云与连云港市区的距离,充分利用板浦镇

的产业优势以及与市区的联动效应,结合县城的综合职能形成灌云县与市区联系的主要轴线,促进城市功能之间的互动。

(3)临港产业联系轴:依托港口、滨海产业大道将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区、埒子河口工业园区、预留产业园区以及板桥工业园区整合起来,走园区化道路,发挥企业的聚集效益,形成临港产业联系轴。

(4)主要交通联系轴:在县域中部为沿海铁路、242省道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预留通道,形成灌云中部贯穿南北的交通动脉,以杨集为中部交通枢纽,引领县域中部社会经济发展。

第十六条规模等级结构

以伊山城区为中心,3个小城市为主体,15个一般镇相结合,若干村庄为补充的四级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1.中心城区:近期将侍庄乡纳入中心城区,近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8万人。

2.重点中心镇:杨集镇、板浦镇、燕尾港镇,近期人口规模分别达到8万、7万、12万人。

3.一般镇:龙苴镇、圩丰镇、同兴镇、四队镇、东王集乡、陡沟乡、图河乡、小伊乡、下车乡、沂北乡、南岗乡、白蚬乡、伊芦乡、穆圩乡、鲁河乡。合理引导一般镇,控制一般镇的规模。

表5-1: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表

等级个数城镇名称

规划规模(万人)

近期(2010)中期(2015)远期(2020)

中心城市

(40万左右)

1 伊山城区283543

重点中心镇(8—20万) 3

杨集镇18910燕尾港镇121520

板浦镇788

一般镇(3--8万) 15

龙苴镇444

圩丰镇455

同兴镇455

四队镇344

东王集乡788

陡沟乡666

图河乡666

小伊乡555

下车乡544

沂北乡455

南岗乡455

白蚬乡333

伊芦乡445

穆圩乡344

鲁河乡333

第十七条职能分工结构

依据城镇主导职能不同,分为以下五种城镇。

1.综合型城镇:指县域内的区域中心或主导职能在三种以上的乡镇。

2.商贸型城镇:主要以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集散为主,具有一定的吸引范围和年

成交额,是各乡镇内部的服务中心。

3.工业型城镇:工业职能较突出。吸引其它地区外迁工业企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

配套发展工业。

4.交通型城镇:几条或多条国道、省道交汇处的城镇,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

捷,以发展仓储物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

表5-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等级城镇名称主导产业职能类型

综合性职能

中心镇(政

治、经济、文

化)

伊山镇

行政办公、科技研发、都市型工业、物流运输、

房地产、休闲旅游、商贸

综合型

重点中心镇

杨集镇物流运输、商贸、房地产交通商贸型

燕尾港镇

以重型石化、制造加工业、物流为主导的临港产

工业交通型

板浦镇商贸业、食品加工、酿造业、旅游工业商贸型

一般镇

龙苴镇沐浴设备、金属制品、家禽养殖、生态农业综合型

四队镇棉纺加工、养殖、贸易、房地产综合型

同兴镇特色农业、农产品交易、食品加工业农业商贸型

圩丰镇农业生产、棉纺加工、养殖、房地产综合型

伊芦乡

特色农业、酿造业、旅游业、农产品交易、农产

品加工业

综合型

鲁河乡

棉纺加工、养殖、劳务输出、网箱养殖、种植盖

柿、贩运芦柴

综合型

图河乡物流、房地产、气业、建材交通工业型

下车乡小商品贸易、电子、建材、鞋业、物流工业商贸型

白蚬乡特色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业商贸型

沂北乡物流、商贸、养殖、食品、木业、综合型东王集乡建材、制药、机械、无公害农业交通工业型

小伊乡小商品贸易、加工业、物流交通商贸型穆圩乡家禽养殖、生态农业、服饰农业商贸型陡沟乡特色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商贸型

南岗乡农副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化工造纸和矿产资源

开发

工业商贸型

第十八条县域生产力布局

灌云的产业发展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大引进重型临港工业尤与加工制造业的力度,二是积极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具体策略有四点:加大引进重型临港工业的力度、积极发展都市型加工制造业、大力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高效农业、拓展和提高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十九条用地布局

将伊山镇、杨集镇、燕尾港镇、东王集乡、图河乡等乡镇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建构以324省道和204国道为轴线的相对城镇密集区,其中以伊山镇、杨集镇、燕尾港镇为核心打造灌云产业发展极核。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继续充实灌云经济开发区和燕尾港临港产业区的园区空间,同时借助交通发展优势,不断强化杨集-图河大物流组团。

本规划确定的板浦镇、同兴镇、伊芦乡三个小城镇可适当扩大用地规模,强化对周边乡镇的服务功能,增加工业、商贸、旅游、居住用地,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类型,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内部的农副产品加工及转运需求。

本规划建议限制一般镇的规模扩张,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发展城镇空间,对城镇内部进行不断的充实。

灌云县应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应从促进经济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等因素,本着撤小并大,撤弱并强,撤劣并优的原则进行乡镇合并。具体合并方案应由县委、县政府集中讨论,制定了一套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实施方案。为乡镇区划调工作平稳推进奠定基础。第二十条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铁路、公路和航运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分工和衔接更加合理、紧密、协调;国省道主干线与县乡级公路的衔接更加顺畅;农村公路条件明显改善。

第二十一条公路交通规划

规划综合考虑县域土地利用现状、现状道路建设状况、城镇分布状况等相关因素,合理安排路网布局。

表5-3:灌云县“十一五”公路规划表:

线路名称

里程

(公里)

技术等级实施时间路线概述连盐高速35.5 高速已竣工、通车连云港—灌云—盐城

242省道40 一级2006-2008年新浦区—东幸农场—东门河

236省道28 一级2007-2010年东海县—沿叮当河—新沂河

204国道55 一级2009-2012年新浦区—板浦镇—伊山镇—杨集镇—灌南县324省道74 一级2007-2010年沭阳县—伊山镇—东王集—东门河—燕尾港王陡公路10 二级2006年沭阳县—伊山镇

板新公路 5 二级2006年板浦—新海区

仲董公路 6.5 二级2006年仲集—董王公路

柴洋公路11 二级2006-2007年洋桥—324省道(盐场南侧)

鲁河公路 3.8 二级2006年鲁河乡—车轴河

伊董公路10 二级2007-2008年伊山镇向北—

杨沂公路 3.8 二级2007年杨集镇—新沂河

242宁东接线 1 二级2007年东幸农场—242省道

242孟陬接线7 二级2007-2008年周庄—242省道

海堤公路23 三级2006年燕尾港(关系盐场)海堤

圩八公路12.5 三级2006-2007年圩丰镇—八道沟

善后河堤公路50 三级2008-2010年善后河堤

沂河堤公路75 三级2010-2012年新沂河堤

(1)县域主干道

公路主骨架由两条高速公路、一条国道和三条省道构成。这些道路主要有:204国道、236省道、324省道、242省道等。其中204国道、324省道穿越县城路段定位为伊山城区的主干道,为确保204国道、324省道的畅通性,规划在县城内路段的道路宽度为40米,两侧各留20米的绿化带。

(2)县域一般道路网格局

在县域主干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县域各乡镇之间及乡镇内部的道路建设,完善县域内部网络体系,使交通干线的经济影响向纵深腹地发展,全面渗透到县域各乡镇,最终达到全县公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客、货运站点布局

由于现状客运站等级较低,规模较小,不适应未来交通的发展,在未来应加快客货运站场建设,着力提高对外客运形象。规划在城区宁连高速与324省道的交叉口东侧150米处建设一个客运总站,主要与南京、沭阳、同江等城市联系。在城区最北部204国道西侧建设一个客运站,主要与青岛、上海、南通等城市联系。

第二十二条水路交通规划

为实现灌云区域内海河联运的目标,规划拟对盐河、东门河等重要水运航道进行升级,其中盐河、东门河升级为三级航道,五图河升级为五级航道。

表5-4:县域内河航道规划建设表

航道

名称区域起讫点名称

里程

(KM)

航道等级规划

等级

现状维护

盐河灌云善南闸——大豆原农场15.56 5 6

3

盐河灌云大豆原农场——南船厂 5.27 5 6

盐河灌云南船厂——沂河中泓 6.65 5 6 3

善后河灌云东陬山——盐河口27.73 6 6 3

东门河灌云燕尾港闸——五图河农场20.45 6 6 3

东门河灌云五图河农场——东门河套闸21.17 6 6 3

东门河灌云东门河套闸——盐河口13.22 6 6 3

五图河灌云五图闸——小南沟 6.1 6 8 5

第二十三条对铁路交通规划的建议

由于铁路交通对于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沿海铁路又是中国重要的铁路干线,考虑到燕尾港将来的发展,因此,规划建议在杨集西设编组站,建设物流基地,充分发挥杨集的铁路、公路综合交通优势,形成灌云中部交通枢纽。同时,预留建设至燕尾港的铁路支线,带动燕尾港临港产业区的发展。

第二十四条区域交通协调规划

1.与市区交通的协调

灌云县与市区联系最为主要的道路是宁连高速、连盐高速、204国道以及改线后的242省道。目前,主要以宁连高速和连盐高速与市区联系。随着242省道改线的建设,灌云县的东部地区将增加一条与市区联系的道路,进一步加强了灌云与市区的联系。

2.与周边城镇的协调

灌云县与周边县市联系的途径主要有:通过236省道与东海和淮安联系,通过324省道与沭阳联系,通过204国道与响水、上海联系,通过宁连高速、连盐高速实现与苏北及更大范围的衔接。

第二十五条交通发展实施步骤

第一步,加快县域核心与重点镇之间联系道路的改造建设,缩小时距、加强联系。

第二步,保证重点镇之间以及与伊山城区、高速公路的联系,初步建立网状的道路发展布局。

第三步,重点建设重点镇与一般镇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使重点镇的辐射能力扩展到腹地。

第二十六条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则

生态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经济与生态并重原则、防治与保护并举原则、改善环境质量原则、全面与综合治理原则、市与农村结合原则。

第二十七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规划以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为目标,从县域的广度,构筑灌云“大绿化”的整体格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近期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远期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优良。

第二十八条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规划将灌云县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五类,分别为自然生态区,旅游观光生态区,生态恢复区,水源保护区,农业生态区。

基本生态环境保护区内不同的生态区域所需要的控制措施是不同的。

生态保护区内的土地除现状的村镇建设用地外,主要用于山体、风景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开发等非城市建设用途,以及部分公园、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旅游及特殊用地等城市建设用途,严格限制其它用途。县内现存的零星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禁止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张,并逐步搬迁。

表5-5:生态功能区一览表

名称范围

自然生态区主要包括位于善后河与车轴河之间的伊芦山与小伊山。

旅游观光生态区主要是大伊山风景区用地。

生态恢复区主要包括省东辛农场。

水源保护区主要包括县域范围内的所有河流。

农业生态区主要为一般农田和基本农田。

第二十九条旅游发展目标

1.旅游定位

灌云的旅游定位:苏北知名的旅游生态城市

2.旅游发展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分析,对旅游项目的科学设计,推进灌云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旅游规划的实施要达到下列目标:

在规划实施上不仅打造城市绿化景观网络,而且要提升旅游的产业功能。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进行合一,做到城市即旅游。在规划安排上,不仅要注意旅游资源的打造,更要与城市建设相协调,通过旅游业的开发进一步提高灌云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将灌云建设成适于居住和旅游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第三十条旅游市场预测

灌云县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与连云港市旅游市场统一考虑,为区域性市场,可以分为一级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在此基础上还可发展国外机会市场。

1.一级客源市场

包括灌云县、连云港市、徐州市等。

2.二级客源市场

包括苏北中心县城及鲁南中心县城。

3.三级客源市场

包括南京、上海及苏南等地区。

4.机会客源市场

包括港、澳、台地区,日、韩、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欧美等其它国家。

第三十一条主打旅游市场分类

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灌云县的旅游市场细分为下列三大主体市场:

1.主打市场之一:周末休闲游憩旅游市场

灌云县及连云港市、徐州市本地工薪阶层;受教育程度高,久居都市,生活富裕、年龄在35-60岁之间的旅游者。

2.主打市场之二:度假旅游市场

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家庭度假旅游者;青年度假旅游者;带薪度假的白领旅游者;海外文化度假旅游者等。

3.主打市场之三:国内分时度假旅游市场

通过分时度假网来本地分时度假者,分时度假俱乐部成员等。

第三十二条主打旅游市场细分

1.家庭假日游憩旅游市场

家庭旅游市场包括双休日旅游、亲子旅游、探亲访友等,家庭游憩者是灌云县的重要游客群体。

2.休闲者旅游市场

这类市场的旅游目的是离开家或有工作压力的地方,放松精神或参与特殊兴趣的活动。

3.奖励旅游市场

一些企事业单位有本单位职工每年外出疗养的计划,作为对本单位职工的奖励或福利,灌云县可将这个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之一。

4.老年旅游市场

从休闲活动来看,退休的老年人是休闲活动的重要顾客群体。

5.外资企业外籍人员旅游市场

外籍工作人员受其本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休闲度假是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工作,对体现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休闲度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十三条指导思想

1.加强法制规范

在对旅游景区开发之前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旅游规划成果通过审批即产生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按照其相关法规进行规范的建设和开发。

2.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以旅游市场为主导引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结合政府手段,带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市场进行管理。

3.整体开发

具备整体发展的思想,发展“大旅游”,整合旅游资源,组合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竞争力。

4.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适度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保护和开发并举,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四条规划原则

1.突出特色

“只有民族的旅游资源,才是世界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是突出特色。要尽最大可能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努力反映当地文化。

2.综合提升

旅游产品的品质要从景点环境,配套设施、管理和旅游项目质量各个方面综合提高,形成整体形象的提升。

3.显示功能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关联度很高、拉动力很强的产业,既然提到旅游生态,应在城市规划上显示旅游的产业地位和功能作用。

4.适应市场

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结合资源状况,积极寻求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第三十五条旅游发展策略

1.资源整合与提升

在县域内部,整合自身散落的旅游资源,结合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以大伊山为突破口,北连南拓,形成以大伊山、板浦为节点的旅游主轴,东西向则结合县域河道,坚持以水乡格局,发展小城镇,重点塑造滨河特色,构筑伊芦、圩丰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2.品牌带动

灌云的生态品牌已有了一定知名度,如淮北平川第一山的大伊山,千年古镇板浦、伊芦的神山和万亩浅水藕等,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通过进一步的景点建设与品质提升,这几个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完全有条件通过旅游开发成为独特品牌的旅游产品。

3.突显特色

灌云的旅游发展必须与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紧密结合,突出山、水、城三者和谐统一的特点,营造苏北具有鲜明特色的山水旅游城市。

4.整体宣传

在旅游产业的具体发展中,政府应通过行政力与市场力的整合,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对灌云的旅游事业进行宣传,尤其在近期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招商推介活动中,应把灌云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创造优越创业环境的重要条件去进行宣传和包装,以取得灌云旅游事业的腾飞。

第三十六条旅游空间布局

1.一条主轴

顺延盐河,从南到北有机串联板浦镇、大伊山、灌云城区、新沂河湿地等旅游资源,利用现有多条水系,积极塑造滨水空间,完善交通设施,沟通各景点,形成灌云综合旅游休闲带的主轴线。

2.两条副轴

山水副轴:顺延车轴河,向东串联板浦、伊芦山、同兴、四队、圩丰、东陬山,形成以山水景观、农业观光、滨水小城镇为特色的旅游副轴线。

城港副轴:顺延东门河,向东串联大伊山与灌云城区、杨集、五图河农场、燕尾港,形成山、城、港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副轴线。

3.四个重点

●大伊山风景区与县城

灌云县城大伊山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是省政府确定的苏北第三条旅游风景线中一个重要景点。规划将大伊山风景区的特色资源与灌云城区的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为全县旅游的中心枢纽。

●板浦镇

规划将板浦打造为以人文特色为主要特征的古镇旅游景点,一方面将深度挖掘板浦人文历史,以文化剧院、人文故居遗迹、文化公园等物质建设方式,展现其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改善城区内部环境与建设风貌,恢复部分内部水系,对城区现有古迹、文物妥善保护,使千年古镇名副其实。同时板浦还可以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优势,如酿造业、农业观光等,发展传统工艺参观等多元化的旅游项目。

●伊芦乡

规划利用伊芦乡山水旅游资源与生态农业观光休闲资源,提升环境品质与服务设施,形成一批既能进行生产又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项目产品。

●开山岛

目前,开山岛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被列为本地重点建设和开发项目。规划将开山岛作为灌云县旅游的主要节点之一,不仅作为灌云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也是连云港市滨海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4.“三条旅游线路”

(1)自驾游旅游线路

位于伊山城区的淮连高速出入口,是灌云生态旅游的起点之一,也是实现灌云与外界联系便捷的途径,因此我们把它作为自驾旅游者的首选入口。

自驾旅游线路的组织为:

高速出入口——县城——大伊山风景区——潮河湾——五图河农场——燕尾港——开山岛——埒字口——伊芦山——板浦镇——龙苴古城遗址——县城

(2)家庭式旅游线路

本规划还为一般家庭式旅游制定了一套较经济的旅游方案,路线组织为:

市区火车站——板浦镇——伊芦山——埒字口——开山岛——燕尾港——五图河农场——潮河湾——大伊山风景区——龙苴古城遗址——县城

(3)商务型旅游线路

考虑从机场来的大多为商务办公人士,或是省外、国外来的远程游客,综合考虑游客的需求和行程的便捷,制定旅游线路为:

白塔埠机场——龙苴古城遗址——大伊山风景区——潮河湾——五图河农场——燕尾港——开山岛——埒字口——伊芦山——板浦镇——县城

5.旅游开发与周边的区域联动

6.与连云港市区的协作

区域联动有助于旅游资源效益的最优化开发利用,依托连云,建立包括连岛——后云台山——花果山——海州古城——大伊山——板浦镇——开山岛在内的“海——山——岛”的特色旅游带。

7.省际协作

与周边山东日照和新沂“六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蓝色”(滨海旅游)和“绿色”(山河生态旅游)旅游线路相结合,形成日照踏浪、游五莲山——东海泡温泉、买水晶——灌云食宿、神山游览、品风鹅食豆单——新沂游马陵山、观骆马湖的旅游体系。

第七章城区用地布局

第三十七条城区发展方向

灌云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南进、东移、西控、中部提升”。

南进——由于西部受高速公路阻隔,城市的进一步拓展更多会沿盐河向南拓展,而产业空间则可以在现有经济开发区的规模上,产业继续向南延伸,形成城市、产业整体的双轴推进。

西控——宁连高速公路西侧多为农田,且有叮当河水源保护区,由于大伊山山体延伸,也不宜做大量开发建设。因此规划主张对西部进行控制,严禁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东移——为了符合大县域内整体发展结构,突出与东部杨集、燕尾港等重要节点的联系,东部也会成为灌云城区建设拓展的方向之一。

中部提升——提升老城商业中心和新城行政中心的服务品质,结合旧城改造,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完善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形成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核心。

第三十八条城区总体结构

本规划将灌云城区发展空间组织为“四轴、八大片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四轴”:两主两副。

两条主轴:

(1)山城发展主轴,以西苑路串联起大伊山风景区、新城行政中心以及南部产业园区,形成南北向的城市发展主轴;

(2)水城发展主轴,以盐河为线索,串联老城、城南工业园以及产业配套区,形成城市的另一条发展主轴。

两条副轴:

(1)以最具人气的胜利路为线索,将老城商业中心和新城商务中心以及高速公路以西的伊山新镇中心紧密联系起来,打造城市的商务轴线。

(2)位于城市中部的324省道将城市和产业相对分离,并将新城行政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以及产业配套中心串联起来,形成城市中部的功能联系轴线。

“八大片区”:灌云老城区、灌云新城区、伊山新镇区、大伊山风景区、工业园区、科技研发区、物流仓储区、产业配套区。

第三十九条居住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远期居住用地1432.92公顷,占城市用地的32.25%。

2.居住用地布局原则。

居住用地布局应坚持:整体开发原则、就地平衡原则、合理分区原则

3.居住用地布局

统一考虑居住用地布局,尽量保留老城中心现有比较完好的居住区,结合行政中心迁移所释放的空间,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整体开发建设。规划在新城行政中心区周围布置居住用地,以打造现代的、高品质的居住组团。并在伊山南部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型居住区。此外,在伊山新镇区、城南工业园区、西南科技研发区也各布置居住用地,并配备一定的公共绿地和居住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形成相对独立,配套相对完善的生活区。本次规划共布置二类居住用地用地987.75公顷,占城市用地的22.23%。

结合现状沿街商铺,以及综合考虑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过度关系,在老城与新城内部沿主要干道布置商住混合用地;并在各个工业园区配套中心布置适量商住混合用地。本次规划商住混合用地共339.15公顷,占城市用地的7.63%。

4.中小学布点

学校网点布局严格按照规范所要求的服务半径布点,中学服务半径1000m,小学服务半径500m,力求实现中、小学全覆盖。规划学校用地规模87.15公顷,占城市用地的1.96%。

第四十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城区公共设施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不同服务对象的中心:一级配套服务中心、二级配套服务中心、三级配套服务中心。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共392.04公顷,占城市用地的8.82%。

第四十一条工业用地规划

1.工业用地规模

根据城区的资源条件以及工业基础、经济结构等条件,规划在城区西侧和南侧集中建设工业园区,用地规模共796.0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92%。

2.工业用地布局原则

居住用地应坚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原则、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促进城市化、积极创新原则。

3.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以宁连高速公路和324省道为界,布置四个集中的工业组团。其中:

伊山新镇工业园区:该园区现已集中了部分优势工业,远期将在原有基础上向北拓展,沿山前河南北两侧规划规模为131.20公顷的工业园,以一类工业为主。

科技研发区:结合整体产业分区,在陡沟河与老叮当河包围的生态半岛处,建设一个以科技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模为42.93公顷。

城南工业园区:结合现状已形成的大量工业,将侍庄乡整体纳入工业园区,打造规模为621.92公顷的连云港南部区域产业拓展和提升的平台。

第八章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四十二条规划目标与原则

1.规划目标

建立一个以城市干道为骨架、多种交通方式协调的道路交通系统;逐步调整和完善城市内部道路网络,保证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的畅通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合理组织个体交通,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的城市公共客货运交通体系。

2.规划原则

(1)等级明确原则:明确道路的功能与等级,建立与未来城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快速畅通的道路网络。

(2)内外协调原则:妥善处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加强城市外环路的建设,减少过境车辆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城市内外交通有机协调的整体。

(3)公交优先原则:开辟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走廊,提高居民出行质量。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妥善安排公交换乘枢纽,综合开发周边用地,形成良好便捷的公交体系。

第四十三条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道路网络

规划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保持县城内部原有道路网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将主要道路和城市周边道路联系起来,形成城市“中环”、“外环”和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格局。

“中环”——中期以胜利路、伊山路、规划三路和规划七路形成城市中环交通,主要承担疏解老城与新城内部交通的职能。

“外环”——远期将东面振兴路、规划五路、规划六路以及北部规划一路连接成环,形成城市外环交通,主要解决产业组团之间的联系。

横向干道主要有:人民路-通淮路、324省道、规划四路。

纵向干道主要有:西苑路、新村路、伊山路、规划八路、规划九路、规划十路。

此外,由城市最西侧的236省道改线承担城市过境交通,缓解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

(1)主干路系统

主干路是联系城市各功能分区的道路,以承担机动交通为主,规划主干道的红线宽度一般为32—50米。

(2)次干路系统

次干路是与主干路衔接的集散道路,以承担各功能分区内部的交通为主。由于次干路两侧建筑密集,商业活动频繁,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8—30米。

(3)支路系统

支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道路,规划应注重规划的连贯性,以利于公交车进入居住区设置站点,且方便自行车出行。支路的平均密度宜控制在3-4km/km2,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24m以下,要求在详细规划中预以保证。

(4)步行系统

建立安全、便捷的步行交通网络,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规划结合现状水体网络建立滨水景观步行带。在居民活动稠密区、城市主要景观轴线和主要商业街建立步行优先区。对人行道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以形成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

2.道路断面

表7-1:主要道路规划一览表

道路名称道路等级道路宽度道路断面备注胜利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人民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通淮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324省道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西苑路主干道50

6—7—4.5—15—4.5—7—6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

伊山路主干道50

6—7—4.5—15—4.5—7—6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

振兴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

新村南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改造

规划一路主干道32

4—10—4—10—4 (人)—(快)—(绿)—(快)—(人)

改造

规划二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三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四路主干道50

6—7—4.5—15—4.5—7—6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五路主干道50

6—7—4.5—15—4.5—7—6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六路主干道50

6—7—4.5—15—4.5—7—6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七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八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九路主干道40

5—4—2—18—2—4—5

(人)—(慢)—(绿)—(快)—(绿)

—(慢)—(人)

规划

规划十路主干道32

4—10—4—10—4

(人)—(快)—(绿)—(快)—(人)

规划

第四十四条城区对外交通

城区对外的交通主要依靠宁连高速公路、204国道、324省道、236省道改线来解决,

在城南、城北各考虑设置一处客货运车站。同时可在盐河西岸设置货运码头,增加水上交

通途径。

第四十五条公共交通

1.公共交通规划原则

(1)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相互

协调的交通体系。

(2)合理扩展与调整现有公交线路,加强县城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县城

与近郊之间的联系。

(3)建立多元投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公交,开放公交线路经营权,有偿使用公

交线路,优胜劣汰,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合理引导个体机动交通的发展,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控制尾气和噪音污染。

(5)适度发展出租汽车,控制非法的士经营,规范管理机制。

2.公共交通布局

城区公共交通发展策略包括: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维护城市强大的功能和

吸引力;改善公交设施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在主要的公交走廊上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保

障道路空间和交通时间上公交的优先权。

(1)公交线路

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设置公交走廊,建设完善的交通设施,

开辟公交专用道,布置主要的公交线路,并沿生活性干道布置公交线路,满足城区将来发

展的需要。

(2)公交站点

老城区公交站场以调整、改造治理为主;新建区域的公交站场以规划新增为主,保证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半径不得大于500米。

第四十六条社会停车场

1.规划策略

社会停车场的布局和容量应基本满足今后的停车需求。重点解决城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城市公园等重点地区停车设施问题。

(1)明确配建停车场在停车设施中的主体地位,新建建筑物和住宅区应严格按照《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的停车场配建指标来规划配置停车泊位数。

(2)应遵循停车供需平衡原则,为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预留空地,且从交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保证公共停车场的可实施性;

(3)制定健全的停车法规和政策,加强住宅区停车规划、政策和管理措施,规范停车收费制度。

2.用地规模

城区2020年规划人口约为37万人,按国标规定,需停车面积29.6ha,其中机动车停车市场占80%左右,约为23.7ha左右,7900个停车泊位。再考虑到城区有交通枢纽和物流园区,预计未来停车面积大约需要25ha,其中机动车停车面积约20ha, 6700个停车泊位。

3.用地布局

(1)停车面积分布

城市对外停车位数占全部停车位的13%,用地规模为4.5ha。城市中心区和片区(组团)中心的停车位数占50%,用地规模为17.5ha。城市其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37%,用地规模为13ha。

(2)停车场布局

规划城区内停车场分别为大型公共停车场和小型公共停车场,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大型公共停车场的泊位数为100~200个,布置在城市长途汽车站附近,以及城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居住区中心等人流车流集散点处,一般用地规模为3000~6000 m2。小型公共停车场泊位数30~40个左右,服务半径200~300米。同时加强居住区配建停车场规划,新建居住区配建停车场停车泊位不应小于每户0.4个,已建居住区无足够停车场所的应加以改造完善。

第九章城区绿化系统规划

第四十七条规划目标

建设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丰富水体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筑“水网交错、山水城共融”的绿色生态格局, 结合现有河流组织多条绿色廊道,打造滨水绿化空间,形成城市最具魅力的生态网络。

第四十八条规划原则

绿化系统的规划原则是:“服从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均衡分布,努力形成地方特色”。具体表述即:

(1)系统性原则:结合山、水、田、城的基地本底,综合考虑景观渗透,城市绿地覆盖率,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等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各类要素绿地应相互完善、补充,形成统一的整体.

(2)特色性原则:规划力求结合灌云的资源特色,重点抓住灌云的山水特色,以主干河道为绿化骨架,形成有机渗透的绿化体系。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3)可操作性原则:绿地规划应充分与用地规划相结合,赋予大型隔离绿带以经济和使用功能,形成各级管理部门在绿化规划、管理方面的操作性的依据。

第四十九条规划结构

“三横两纵,一心一环”

“三横”为横向贯穿城区最主要的三条水系形成的绿色廊道,从南至北分别为:陡沟河、三里沟(六里沟)、山前河(东门河)形成的滨水休闲景观带;

“两纵”是指由盐河生态绿廊和淮连高速公路防护绿带构成;

“一心”是指以大伊山风景区为主的生态中心和视觉中心;

“一环”是指由北面的山前河和东门河、南面的陡沟河、西面的叮当河、东面的盐河共同构成的环绕灌云老城中心区的城市环状绿带。

第五十条用地规模

规划后的城区园林绿地面积1741.21ha,占建成区建设用地的33.99%。

第十章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第五十一条公共设施规划目标

建立功能结构明确、等级层次分明、设施配套齐全、规划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第五十二条公共设施布局原则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面向县域的原则、布局有序的原则、系统完善的原则、全面提高质量。

第五十三条公共设施用地规模

城区公共设施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不同服务对象的中心:一级配套服务中心、二级配套服务中心、三级配套服务中心。用地规模共392.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82%。

第五十四条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

新的行政办公中心位于西苑南路两侧,北靠小鸭河,南临三里沟。行政中心为整个城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管理服务,包括政府、工商、税务、财政、规划、人事、公安等各类机构。规划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为50.74公顷,占城市用地的1.14%。

2.商业金融用地

保留老城中心中大街的商业氛围及空间尺度,增加绿化、广场及开放空间,结合山前河、盐河双拥的区位优势以及周边大型商业设施形成城区最具活力的商业半岛。结合新城的建设沿树云中沟布置商业水街,形成南北向商业轴线。此外,在各居住区建设居住区级商业设施。综合各区域商业设施,本次规划商业用地规模共为232.2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23%。

3.文化娱乐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布置在靠近县政府景观价值较高的地区,尽量结合体育设施布置,用地规模为14.20公顷,占城市用地的0.32%,为城区的居住人口提供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影剧院等休闲娱乐设施。

4.体育用地

规划在县政府北侧小鸭河南侧设置一个体育公园,作为整个城区的体育活动中心,包括会议、展览、阅读等功能,规模为8.26公顷,占城市用地的0.19%。同时,在各个居住组团设置居民健身设施以及训练基地,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5.医疗卫生用地

本次规划在伊山新镇区布置一个区级医疗卫生中心,为镇区服务。其他医疗设施在现状基础上完善和充实,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并在各居住区、科技研发区和工业园片区的配套中心分别布置居住区级医疗机构。城区医疗卫生用地规模共为16.90公顷,占城市用地的0.38%。

6.教育科研用地

保留市剑桥双外语学院、卫生学校和县教育中心等教育科研单位,完善教育设施和提高教学质量。新建居住小区内按千人指标配置相应的教育设施,小学服务半径按500米设置,中学按1000米配置。结合产业发展,在城西布置大规模的研发基地,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本次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共69.66公顷,占城市用地的1.57%。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五十五条水资源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科学管理水资源;

(2)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坚持“治污为本”的原则,尽快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

(4)多渠道开源、建立地表水、地下水、污水资源、中水、客水等多水源供水体系;

(5)加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

2.区域新水源的开发

当地新水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雨洪水的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开发利用。

第五十六条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灌云县城区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以叮当河为水源,远期实施区域供水。

(2)做好水源保护工作,协调好上下游的排污量,遏制水源的水质恶化趋势。

(3)城区采用统一集中供水,取消分散用水,推广分质供水。

(4)城市供水规模的确定和供水设施的建设要近远期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5)提倡和鼓励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积极利用再生水资源。

(6)城市统一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7)给水管网布置成环状,确保供水安全。

(8)管网末端的自由水头不小于0.28Mpa。

2.水源规划

叮当河为城区供水水源。

3.用水量

(1)生活用水指标为300L/人·d,规划期末人口为37万人,日变化系数取1.3,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4.43万m3/d;

(2)消防、市政及其它用水按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的10%计,为1.5万m3/d;

(3)工业用水量: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型工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比例按3∶7计,为6.2万m3/d;

总需水量:取22万m3/d。

4.自来水厂规划

(1)保留城区内原有胜利路水厂,规模为3万m3/d。

(2)新建水厂:在胜利路西延段南、淮连高速公路西侧新建1座供水厂,规模为20万m3/d,总用地7.0公顷。

5.给水管网规划

(1)充分利用现状给水干管情况下,根据国家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期、分批改造原有供水管网。

(2)根据用水量增加、调整、改造、新建城区给水管网。

(3)城区供水管网以环网布置为主,枝状为辅。

(4)工业区给水管道规划至主、次干道级,主干道为控制管道。给水管道在道路以下,结合城区现状管网,定在道路东侧、南侧。

(5)城区给水管道规划至主、次干道级,主干道为控制管道。结合区域供水,市区周边村镇规划至给水干管。

(6)给水管道在道路以下,结合市区现状管网,定在道路东侧、南侧。

6.给水应急预案

(1)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2)遇枯水年份时,优化利用地下水含水层多年调节能力强的特点。

第五十七条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新建城和工业园区一律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工厂企业内部管网应按雨、污分流、清浊分流的要求建设。

(2)污雨水排放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放”的原则,完善雨水管道系统。.

(3)排水管渠以重力流为主,尽量不设或少设排水泵站;当埋深超过6米或穿越河流时设提升泵站。

(4)工厂宜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排污量。

(5)建立完善的防洪除涝系统,解决好雨水出路问题,为雨水的排放提供良好的条件。

(6)排水工程规划必须与城区防洪工程规划相结合,以城区防洪工程为基础、充分利用防洪工程,做到城市排水工程和防洪工程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2.污水量

灌云县城区污水排放系数取0.8,城区污水量为17.6万m3/d,

本着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的原则,大力提倡加强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县城区日产污水量,规划城区污水量采用15万m3/d。

3.污水厂规划

县城设1座污水处理厂,位于县城北侧,处理深度为二级,有污水回用要求时,可根据需求,部分增设深度处理工艺;尾水就近排入盐河,远期盐河若纳污能力不足可考虑排部分尾水入南面的东门河。分期建设:近期规模3.0万m3/d,用地约3公顷。远期规模:15.0万m3/d;用地面积15公顷。

污水处理厂周围应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距离(不小于10 米的防护绿带),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美化环境。

4.污水管网布置

(1)污水管网布局分成五个排水分区;

(2)城区污水统一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排放至港区盐河中;

(3)排水格局见污水排放规划图,根据地形,沿主干道铺设污水截流主干管,经振兴北路铺设的主干管转输至污水处理厂。

(4)污水管道的管顶埋深应在冰冻线以下。主要干道下的污水管道管顶埋深不应小于0.70m 。

(5)污水管道在道路下位置,结合城区现状管网,定在道路西侧、北侧。 5.

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 Q=q·Ψ·F(L/s ) 式中:

Ψ-径流系数;

F -汇水面,单位为公顷;

其中q 为设计暴雨强度(L/s ·ha),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连云港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

()

74

.07.35lg 82.0104.3360++?=

t P q

P —设计重现期(年) ,灌云县城区可取1~3年; T —设计降雨历时(分钟)。 (2)雨水工程规划 雨水分区规划。

雨水管道规划:雨水管道布置时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放至附近水体”的原则。结合城区地形布置雨水管渠,沿城区道路布置雨水管渠。雨水管渠原则上敷设在道路东(南)侧的非机动车道下,根据用户分布预留过路管,当道路红线宽度超过40m 时,宜两侧布置雨水管。雨水排放口内顶不低于多年平均洪水位,并在常水位以上。

(3)雨水利用规划

加强绿化工程建设,减少地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在城区建设中增加入渗措施,减少不透水地面面积,并在适当地点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新开发建设用地应保证雨水的径流量不得高于未开发前的径流量。人行步道、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等采用透水铺装,增加雨水渗透量;结合居住小区、学校、湿地等建设小型集雨工程,拦截蓄存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和景观绿化。

低洼地区结合河流建设雨洪蓄水区,收集雨水用于绿化景观、消防用水等。

(4)与防洪除涝规划相结合:为了保证雨水就近顺利排入河道,需完善城区防洪除涝沟系,提高河道除涝标准至50年一遇,并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同时加强对河道和城区雨水排除设施的统一调度与管理;纳入城区防洪排水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应对超标准降雨和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

第五十八条 燃气工程规划

1. 规划原则

(1)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源的发展方针,优先发展天然气,以液化石油气为补充。

(2)充分利用当地气源,气源规模应与当地发展速度相适应,全面规划,分期建设。 (3)输配气管网尽量与城区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并与其它管线相协调。

(4)城区内所有燃油、烧煤用户均应考虑供气,重点解决污染问题严重小型燃油、烧煤锅炉。新建的工业及锅炉用户使用天然气。

(5)大力发展工业用户,优先发展用气后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低成本以及

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用户,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6)贯彻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合理用气、节约用气。

2. 规划目标

县城区气化覆盖率规划期末为100%。规划期末,灌云县基本实现天然气化。 3.

用气量

2020年,取居民生活耗气定额为3140MJ/人×年(75×104Kcal/人×年),工业用气定额取50标m 3/d ·ha 。居民生活用气为0.74亿标m 3/年,工业用气为0.85亿标m 3/年。未预见用气量按5%计,规划期末天然气用气规模为1.67亿标m 3/年。

4. 天然气输配系统 (1)接收门站:

灌云县设一座二级天然气门站,供气规模0.46万标m 3

/d ,占地2ha 。 (2)供气管网

城区燃气管网采用中、低压二级环网供气。燃气管敷设在道路西侧或北侧。

第五十九条供热工程规划

1.供热方式和供热系统

城区采用集体统一供热的方式。

民用供热系统采用高温热水系统,管网和用户采用间接连接,供回水温度为95℃/70℃。工业用户直接采用蒸汽供热。

2.热化率和热负荷

规划区内远期末热化率为100%。

一、二类工业每公顷热负荷取0.2~0.5t/h,须供热用地占总工业用地的50%。

居住建筑热负荷按60W/平方米。公建热负荷按100W/平方米。按采暖、空调15%计,折算到用汽量。

灌云县城规划热负荷远期为72.5t/h。

3.热源规划

规划热源点为新建灌云热电厂,采用热电联供技术。热电厂最大供热量为75T/h。

4.热力管网

沿城区道路的西(或北)侧布置DN200~600毫米的高温热水管道和DN125~500毫米的蒸汽管道,管网呈两级枝状布置。

5.热力站

在城区居住集中的地方规划热力站,向中心区的公建及居民直接提供采暖及生活热水,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第六十条电力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建立高效、安全、经济的供电系统,保证电力供应。

(2)贯彻“分层分区”原则。电网布局近远期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在充分利用现有电网和设施的基础上,不断改造和完善当地电网。

(3)电源、电网建设要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适度超前。

(4)容量的预测应满足逐步开发,灵活多变的要求。保证供电容量,提高供电质量。

(5)电网接线方式应符合“N-1”安全准则和供电可靠率指标。

(6)合理布局站点,减少线路迂回,降低投资。

(7)电网的规划与改造相结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过渡协调,实现规划

(8)供电电线应减少交叉、跨越电信线路,以减少对弱电的影响。

2.规划目标

(1)电压合格率达到99.9%。

(2)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输、配变系统。

(3)建立安全可靠的220KV及110KV供电网架结构。

(4)合理规划变电站及电力设施用地,充分预留高压线走廊和电缆通道的宽度,处理好电力设施与城区建设的矛盾。

(5)尽可能从省市网获得电力供应,简化电网结构,节省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3.用电负荷

2020年市区全社会用电量为11.1亿kwh,最高用电负荷为370MW。

4.电源点规划

(1)原变电站:

城区220KV邓庄变作为全县电网的电源点,也是城区电网的电源点,装机容量扩大为2*120+2*150MVA。

城区110KV伊山变位于伊山南路的南端,装机容量扩大为3*50MVA,是城区南部的负荷中心

城东变110KV变电所,装机容量扩大为3*50MVA,作为城区东部及东北部地区的主供电源。

110KV城西变,装机容量扩大为3*50MVA,作为城区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的主供电源。

(2)新建变电站:

南部工业园区新规划一座110kv变电站,装机容量为3*63MVA。

5.供配电网络

(1)供电电压采用220KV,配电电压采用110KV、10KV,使用电压为0.4KV。

(2)22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宽度40m,111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宽度25m。10KV及以下线路在市中心及重要景观道路上应尽可能采用电力电缆沿道路东侧和北侧埋地敷设。

第六十一条能源工程规划

1.能源规划基本原则

(1)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创建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

(2)提高能源转化和利用的效率,节约能源;

(3)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4)解决好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2.能源供应规划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2)大力发展管道燃气,发展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发电、沼气、芦苇产气等。

第六十二条通信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2)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相结合。

(3)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4)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5)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

(6)保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2.规划目标

(1)逐步实现电话网(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网、数据通信网的一体化。

(2)到2020年,规划城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在70部/百人以上,移动电话达到饱和程度。居住区互联网、家庭电脑入网率达到99%。

(3)邮政局所建设和邮件的传递速度达到部颁标准。

3.市话总量

城区内话普及率达到70部/百人,规划期末市话总量为26万部。

4.电信局所规划

电信局设在中心城区,另规划在城区城东、城西、南部工业园区内各设置一座电信分局,为整个城区内电信业务服务。

5.通信管道规划

结合市政建设,积极推行集约化通信管线建设,新建道路电信线路全部地下穿管敷设,城区架空线路应逐步改为地下敷设,光纤到户。

6.邮政设施规划

(1)建立邮政网络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发展电子邮政业务,建立邮政电子商务的完整应用体系;形成邮递类、金融类、集邮类、电子邮政类的邮政业务体系。

(2)建立由邮政局、邮政支局、邮政所及社区网点组成的邮政通信基层网。在城东、城西、南部工业园区各规划一座邮政支局,按全业务局建设,建筑面积2500m2;按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的标准安排邮政所,每个建筑面积140~280 m2;结合社区商业网点配置邮政代办点。

7.广播电视规划

(1)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城区规划有无线广播台1座,信号通过微波传送,覆盖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2)城区规划无线电视台1座,用无线频道发射,覆盖城区及乡村,无差转台;设有有线电视网络中心,网络宽带750MHz;城区有线电视普及率为98%,用户4万户,可以接收模拟电视节目30套,通过“机顶盒”接收数字电视节目40套,共70套电视节目;城区形成了环状结构的光缆传输网络;已经开展了数字电视业务。

(3)网络规划

网络结构由骨干网和基础网构成。骨干网上设3个分前端,每个分前端平均覆盖4万户,呈星形环状结构。基础网由若干个500户规模的片区构成,光信号由分中心传至片区光接点,其后是无源分配网,构成先进的光纤无源网络。

第六十三条环境设施卫生规划

1.规划原则

(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2)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

2.规划目标

(1)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远期为100%。

(2)生活垃圾袋装分类、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3)粪便无害化处理为100%。

(4)清运作业机械化率100%。

(5)按部颁标准二类以上水冲式公厕比例为100%。

3.生活垃圾量、粪便产生量规划

人均垃圾产量为1.0kg/d,则日产生活垃圾370t/d。

按照以人均日产粪便量0.5kg计算,产生的粪便总量为:185t/d。

4.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转运站

城区规划设置垃圾转运站4座,垃圾中转站每座占地面积200~400m2,建筑面积150~250m2,服务半径达到不超过800米的要求,日转运能力30~40t。

(2)废物箱(果皮箱)

废物箱服务半径70―100米,在商业大街和公共场所按间隔25―50米设置,在交通性干道按50― 80米设置,在一般道路按80―100米设置。

(3)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置场

城区规划建设一座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400吨,占地约15公顷,使用20年以上。

(4)工业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

(5)规划一座医疗垃圾焚烧场。

在生活垃圾处置场旁建一座粪便处理场。

(6)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均为水冲式,按3000―3500人规划设置一座,规划期末达到100座。

(7)环卫车辆配备

城区环卫车辆按每万人2辆车配备,远期达到75辆。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六十四条环境保护目标

1.水环境

城区地表水中的饮用水源主要河流叮当河须达到国家二级水质保护要求,叮当河水质优于Ⅲ类标准,盐河、东门河水质优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标准。

区域内的渔业用水水质满足《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区域内工业用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

2.大气环境

县城大气环境优于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大伊山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工业锅炉烟尘治理率达100%,治理达标率100%,城区气化率达100%。

3.声环境

城内生态保护区内大伊山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2)一级标准。

居住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2)一级标准。

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2)二级标准。

4.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第六十五条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1.水环境

(1)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

(2)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实行雨污分流制,建设污水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

(3)改革生产工艺,尽量采用清洁工艺。改变产品品种,控制严重污染产品的生产,必要时实行关、停、并、转、迁或改变产品方向;

(4)加强污染源治理,对重点污染企业要严重管理,促使完善治理措施;

(5)抓好河道疏浚整治,采取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减轻内河污染。

2.大气环境

(1)强化对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2)转换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现燃料气化,工业和生活实行集中供气;

(3)扩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4)加强工业窑炉,锅炉的改造;

文本-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规划 (1)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1)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1) 第三节发展战略及定位 (2) 第四节总体规划布局 (3) 第五节分区功能策划 (3) 第三章专项规划 (5) 第一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5)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5) 第三节人口规模 (7) 第四节旅游规划 (7) 第五节道路交通规划 (8) 第六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 第七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九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13) 第十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6) 第四章项目开发与实施 (16) 第五章附则 (1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统筹安排长松园片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优化用地布局,全面发挥片区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嵩明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旅游规划通则》以及国家、地方等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项研究五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说明书是本规划的说明性文件。 第3条本规划是指导长松园片区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及旅游开发的纲领性文件。片区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行为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各项建设均应依据本规划编制详细规划、设计,并符合本规划的相关要求。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局部更改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修订,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更改。 第4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即成为长松园片区规划、管理和实施的法定性文件,由嵩明职教基地管委会负责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11~2030年,按三期实施,其中: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6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将长松园区的山地、丘陵、盆地、村庄、水库均纳入规划区内,总面积为80.93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旅游规划通则》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0、《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2、《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13、《嵩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4、《嵩明生态卫星城概念性总体规划》 15、《嵩明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划》 1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文件等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第8条规划指导思想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因建设需要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均应遵照本规划要求进行。 第三条本次规划期限 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 西至西张官屯西、许堤东、营子西一线,北至横河,东至朱庙东、八里庄西一线,南至宋香路,总面积为。 第五条本次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 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 4. 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 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 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7.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8.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9. 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10. 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11.《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2.《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初稿)》(2004-2020年); 13.《夏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14.《夏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16. 国家、山东省、德州市其它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与条例。 第六条本次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的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五个统筹”,遵循国家、山东省、德州市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方针、政策,在充分考虑夏津县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夏津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合理规划,优化环境,以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对夏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县域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布局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应性,综合部署各项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引领夏津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七条本次规划原则 1. 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促进夏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统筹”为首要任务,综合规划县域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增强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保证城乡共享共建、协调发展。立足于夏津自身的资源与条件,建立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为夏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平台。 2. 以人为本、最优人居环境原则 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夏津城市规模,综合分析青银高速路、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_2020)文本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 前言 (3)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5)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二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9) 第三节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2) 第四节市域防洪规划 (13) 第五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 第六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七节核心城市圈规划 (17) 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20)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1)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 (22) 第一节总体布局结构 (22)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4) 第三节居住用地布局 (25) 第四节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26) 第五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26) 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一节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27) 第二节停车设施规划 (29) 第三节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规划 (31) 第八章园林绿地及景观风貌规划 (32) 第一节园林绿地规划 (32) 第二节景观风貌规划 (34)

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5)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5)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7)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39)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40) 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42)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43) 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5) 第十一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6) 第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48) 第一节消防规划 (48) 第二节人防规划 (49) 第三节防洪规划 (50) 第四节抗震规划 (51) 第十三章历史文化与环境保护规划 (53) 第十四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5) 第十五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 (57)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措施 (58) 第十七章附则 (59)

白马镇人民政府

白马镇人民政府 二00八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08年上半年,白马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府及区委、区府各项会议精神,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形成特点、再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为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新观念,按照“执行的先锋、落实的楷模、创新的典范”的总体要求,重点做活了“农业奠基、工业兴镇、三产富民”三篇文章,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心组织,抗震自救,带领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经过党委政府的努力,白马镇不仅超额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阶段性任务,也在“5.12”抗震救灾的工作中表现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我镇立足镇域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构建了中心城镇,实现了半年经济新跨越。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282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72.6%;工商各税完成5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50%;招商引资完成370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186%;完成劳务输出16500人,完成全年任务10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农民现金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36元;沼气池建设规划440口,现已规划全面完成190口,在建

364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二00八年上半年农村工作回顾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1、加强了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结合市、区“新农村建设”的宣讲活动,我镇举办了农村干部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半年,在全镇广大党员中认真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臶”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全面规划并开始实施“一乡一品”特色工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民主评议工作开展“三评三定”活动。 3、全面推行“党员议事日”活动。镇党委组织各支部开展“党员议事日”活动,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要求每村每季度必须开展一次,让党员、群众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组织管理,让党员、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特别是“5.12”地震以来,“党员议事日”是组织群众评议受灾群众民主团体,各村党支部还邀请群众代表参加,扩大了“党员议事日”的影响力。 4、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效能建设”为中心,转变干部作风。目前,我镇领导干部作风有了进一步转变,“亲民、爱民、为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大干部队伍中更加浓厚。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某县总体规划

苍南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 (鉴定成果) 苍南县人民政府 苍南县规划建设局 二00八年八月

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树立城乡空间资源管治的理念,打破城乡分割,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同时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在促进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苍南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11月委托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苍南县域总体规划。 我院于2006年11月以认真负责和积极推进工作的态度制定苍南县域总体规划的工作大纲,提交苍南县人民政府和规划建设局进行讨论。为了更好地开展县域总体规划的资料收集、编制和评审论证工作,苍南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苍南县域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于2007年4月26日召开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随后我院项目组成员多次赴苍南向24个部门和单位收集资料、对全县域范围进行踏勘并与近10多个乡镇进行交流和座谈,另外我们和规划建设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和旅游局等重点部门座谈并交换有关苍南县各专业的规划意见。 根据前期的调查分析,我们项目组通过内部讨论、个别部门征求意见等形式理清关系,拓展思路,主要对县域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城镇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交通条件等重大问题形成初步方案,并于2007年11月12日通过了苍南县政府组织召开的相关部门讨论会,初步形成一致性意见。同月,国土部门编制的《苍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通过市县两级审查,我们项目组及时进行了“两规”的初步衔接,同时根据县域总规部门讨论会会议纪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中间成果。之后于2007年12月3日和6日分别向苍南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汇报,基本形成统一意见。按照省市要求,在苍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12月中旬在苍南成立“两规”衔接工作组,集中国土、规划两个部门和两家设计单位进行为期1周多时间的专题衔接,并就两规衔接结论专题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进行汇报,最后形成的两规衔接专题报告于2007年12月27日在杭州顺利通过了省市县三级联查。 根据相关会议纪要及两规衔接审查意见等,我们项目组对纲要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于2008年5月9日省建设厅在苍南县万豪大酒店组织召开了苍南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论证会。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大学、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专家和领导,温州市有关部门领导,苍南县政府领导及县有关部门、县辖各乡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会议认为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基础工作扎实,技术线路和提出的县域发展战略与空间开发保护框架基本可行,规划纲要经过修改后,可以作为下一步规划编制的依据。根据温市规2008-107号文件,我们项目组对苍南县域总规进行修改完善和深化。 于2008年7月17日苍南县人民政府在苍南县万豪大酒店组织召开了苍南县域总体规划方案评审会。省建设厅、温州市规划局、浙江大学、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苍南县政府领导及县有关部门、各镇乡、街道、开发区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专家组,与会专家在听取规划方案的介绍后,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专家认为为了统筹苍南县域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各类设施布局,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空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苍南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组织编制县域总体规划是必要和适时的。规划编制工作符合程序,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资料翔实,重点突出,规划内容基本符合有关规定,予以通过。同时在大渔湾围垦、“北群南点、双核四轴”的空间布局结构、人口和用地规模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为了更好地衔接苍南县实际情况并广泛听取群众基层意见,我们项目组于2008年7月底至8月初到苍南分片区召开征询意见会,并于有关部门进行衔接。 现根据专家意见和片区以及部门衔接,修改完成县域总体规划签定成果,提交省市相关部门审查。 苍南县域总规项目组 2008.8.16

新州镇总体规划文本 6.25

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实现儋州市新州镇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镇域城镇建设与资源合理配置,确保新州镇区的快速健康发展,达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城镇发展目标,特制定《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是调控新州镇城镇化进程与指导新州镇规划区内各项建设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指导新州镇区详细规划。规划区内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1.0.3条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个人或单位,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执行本规划,并服从主管部门的规划管理。 第1.0.4条本规划的调整与修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条款执行。 第1.0.5条规划期限 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近期:2006~2010年; 中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1.0.6条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新州镇镇域范围,总面积79平方公里。 镇区规划范围包括新州原镇区和新英、荣上等村,以及盐田和新地的部分范围,总面积为6.46平方公里。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第2.0.1条总体发展战略 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总量,增强经济活力。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达到现代化城镇的标准;生态环境和城镇形象塑造成就显著,逐步使新州发展成为儋州湾的一个重要港口城镇。 第2.0.2条产业发展策略 (1)第一产业:大力发展渔业,注重林业的发展和保护,并保护基础种植业。 鼓励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2)第二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影响,以新英或新州的品牌来发展特产渔业。在鼓励树立品牌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现有名牌,特别是新英红鱼粽,加强监督管理。 (3)第三产业:为自身以及区域服务的休闲型旅游度假产业将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消费性服务业则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 第2.0.3条产业布局规划 充分考虑新州镇的现状,基于其发展条件与产业发展研究,对镇域的产业进行总体布局:(1)新州组团:作为全镇的行政、商业、文化和体育中心,主要发展第三产业。 (2)新英组团:主要发展渔业和养殖业。 (3)西南部英均片区:由于交通条件较好,用地条件比较优越,是新州镇通往白马井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的重要通道,规划建议英均片区发展以虾田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与养殖业,带动西南部各村的发展。 (4)南部的腾阳片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作为速生林产业和种植业基地; (5)东部的大屯片区:发展作为甘蔗种植业基地; (6)东北部的宝山片区:发展成为新州的花生和蔬菜种植区,为镇区以及洋浦提供优良的蔬果和粮食。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二OO七年七月 项目名称: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0 2 1 0 8 2 院长:樊晟 MBA、高工、注册规划师总工程师:毛刚博士、高工、注册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编制完成时间:2007年8月 编制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刘先杰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主审总工:黄东仆副总风景师、所长、高级规划师 工程负责人:罗晖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参加编制人员:钱洋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王亚飞园林规划师 王荔晓工程师 黄鹤景观设计师 罗朝宽景观设计师 协编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参加编制人员:杨勇眉山市政府副市长 钟建国眉山市政府副秘书长 邹汝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主任 李学文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张乐勤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

刘德怀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总工程师 陈瑞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唐学刚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局长陈世良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副局长杨丽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工程师

前言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十余年来,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在眉山市融入大成都经济圈的背景下,对黑龙滩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协调风景区与成都市、眉山市和黑龙滩镇的关系,满足新形势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编制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7年1月,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面向全国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商务招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取得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权,依据我院与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签订的规划委托合同,规划组于2007年1月15日开始工作,2007年3月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纲要;2007年4月2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按照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下发的规划纪要,修改完成了规划初步方案;7月10日,由眉山市政府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方案咨询会,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我院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深化,经院总工办两次审查,形成评审方案,于7月30日通过四川省建设厅组织的评审,现按照四川省建设厅《议事纪要》第8期要求,修改完成正式成果,如下: 一、规划文件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 附件一:《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 附件二:《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件三:《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二、规划图纸 (1)四川省域、成都市域区位关系图 (2)眉山市域、仁寿县域区位关系图 (3)镇域综合现状图1∶20000 (4)镇域统筹结构规划图1∶20000

商丘市黄河故道总体规划文本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丘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商丘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底进行了商丘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概念规划的招标,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七家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经专家对方案的评审,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中标单位,委托我院进行进行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工作,并开展林七水库、吴屯水库、民权林场三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局部的详细规划。 根据项目的多专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我院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进行本项目的规划工作。其中我院负责总体规划、相应专项规划设计和的林七水库、吴屯水库详细规划工作,北京林业大学负责水利工程专项规划工作,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负责林业工程专项规划和民权林场申甘林带的详细规划工作。 项目组于2009年6月12日至27日由我院进行统筹在商丘进行了第一次现场调研,并进行了资料收集。在2009年8月中旬完成了初步方案。2009年9月下旬,根据市里的指示,对原确定的详细规划两景区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进行了调整,改为对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南景区进行详细规划。因规划用地调整,项目组先后于2009年10月和11月两次到商丘对梁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根据详规深度要求进行了详细调研,2010年1月上旬,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到京再次检查规划工作进展情况,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并给予相关指示和工作要求。 项目组在认真研究各投标方案的前提下,在对黄河故道现状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商丘市各位领导、专家和各部门意见和建议。根据工作进程,项目组多次组织会议,三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正,以求得到最科学的规划成果。 2010年3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就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专题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落实大会,项目组汇报了总体规划成果和详细规划的方案成果,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和各部门充分肯定了规划成果,并提出了修正建议和意见。 项目组根据会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0年6月提交评审成果,商丘市政府组织了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经评议,评委会一致评审通过总规成果和各详规成果,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 根据专家评审所提建议和意见,以及市属各部门的意见,项目组对规划成果再次进行深入修改,并进一步深化了相关内容,规划领导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多轮认真细致的校正、核对,在项目组和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最终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天沐湖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任庄水库南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申甘林带景区详细规划》共五项内容。 在本次规划工作中,得到了商丘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市政协、市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梁园区、民权县、虞城县、文物局、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作,特别感谢领导小组付出的辛勤工作,我们为他们呢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联合项目组

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

附件1 《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二、规划背景 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三个发展”“三个提升”和2010年城建奋斗目标,紧扣“规划建设”年主题,以“创新”、“求是”为工作指南,深化落实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成果,结合溧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发挥总体规划对溧水县在“十二五”期间的产业提升、城市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在空间上、时间上做好总体安排和布局。 三、主要内容 1、规划范围 溧水县行政辖区范围,计1067平方公里。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地区的协调。 2、规划期限 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 (1)溧水县现状描述与分析; (2)溧水县重要发展要素分析; (3)溧水县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 (4)溧水县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 (5)溧水县空间布局规划; (6)溧水县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 (7)溧水县“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主要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4)《永阳新城总体规划》 5)《溧水县县域规划》 6)《溧水县镇村布局规划》 7)《柘塘新城总体规划》 8)《溧水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9)《溧水新区行政中心周边地区(局部地段)控详调整规划编制》(在编) 10)《宁杭铁路溧水站场周边地区规划》(在编) 11)《溧水东庐片区规划研究》(在编) 12)《溧水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在编) 13)《溧水县城西片区(天生桥风景区)规划》 14)溧水县各镇总体规划及工业配套协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5)《傅家边现代农业园规划》 16)《江苏南京白马现代农业园规划》(在编) 17)县城有关专项规划 5、规划主要内容 ⑴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分析溧水的人口、土地、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现状。重点做好与苏南的比较,从区域层面分析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⑵明确发展规模、功能、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与建设用地分配,结合发展趋势预测,明确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确定城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白马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部分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泰州市白马镇的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特编制《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原《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编规划,是指导白马镇镇域和镇区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白马镇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3条本规划经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若需调整、修订本规划,须经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4条凡在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不一致的,均以本规划为准。因建设需要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均应按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指导思想 第5条总体目标 1、全镇社会文明和谐、科技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昌盛,各项社会业协调发展。 2、镇区建设成为市内领先的设施先进、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3、农村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4、全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优良。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高起点制定白马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 2、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的总体要求,合理布置各类用地,使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和适应性。 3、满足城市建设、镇区建设和村庄建设的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长远规划、逐步实施。 4、充分利用镇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打造国家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 5、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力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7条规划重点 1、功能定位 坚持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整合城镇空间,合理配套白马镇的各项公用基础设施;明确镇区性质,完善镇区功能,适度扩大镇区规模。

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修编目的:为适应峨眉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后,对其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峨眉山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佛教圣地,对峨眉山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2、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国家《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土地法》、《水法》等国家法规。 4、《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七九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九三年。 5、《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文本》。 第三条指导思想: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更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自然和佛教文化景观,树立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象,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发展旅游,促进风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确立其全国知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风景环境中心地位。 第四条规划原则:总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1、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保护峨眉山景观和环境不受任何破坏,使峨眉山完整地保存下去。 2、进一步发掘新的景观和现有景观的潜力,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特色,使游人有新鲜感。 3、综合利用峨眉山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各类用地的利用方向,合理确定景观贫乏区的开发强度,谨慎确定有关开发性项目。 4、处理好景区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将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纳入总体规划统一考虑,保持风景区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 5、加强管理规划,探索高效、统一的具有地方执法和行政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规划为2003年——2010年;远期规划为2011年——2020年。 第六条修编规划的重点 l、通过对峨眉山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景观资源充分挖掘重新认识、评价,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论证确定风景区性质、职能、容量和规模,重点确定风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2、通过确定风景区不同区域的用地性质、发展方向,达到明确重点保护内容、景观展示方式和开发利用强度的目的,确保风景区保护、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省域横向比较,挖掘峨眉山的文化优势,确定独具特色的近期建设项目,突出峨眉山文化和自然特点,增强游客的新鲜感。 4、通过分析峨眉山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考虑城市总规与风景区总规的协调一致,解决“山、城”之间过渡,促使风景区与城市过渡地带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第七条本次总规修编的规划文件和图纸经批准后,在风景区内具有同等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八条范围

东阿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3) 第四章镇村体系规划 (3) 第五章镇区用地总体布局规划 (4) 第六章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5) 第七章镇区绿地景观规划 (6)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7) 第九章镇区环卫环保规划 (7) 第十章镇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8) 第十一章镇区防灾规划 (9) 第十二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0) 第十三章镇区远景构想 (10)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措施 (10) 第十五章附则 (10) 附录A:本规划文本用词说明 (11) 附表 (11)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平阴县东阿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现代化中心镇,进一步完善城镇的综合功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东阿镇各项城镇建设活动的法规性文件,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应参照本规划执行。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国家重点文物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7、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8、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9、《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0、《平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11、《平阴县镇村体系规划(2008——2030年)》; 12、《平阴县统计年鉴》(2005——2007年); 13、《东阿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9年——2015年; 远期总体规划:2009年——2030年; 远景构想规划:2009年——2050年; 第5条本规划涉及的地域名词界定 1、东阿镇、镇域:指现状(2008年)东阿镇的行政区划范围,面积95平方公里。 2、镇区:平阴县东阿镇镇政府驻地。 3、城镇规划区:城镇规划区是指城镇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东阿镇城镇发展总目标:2030年把东阿镇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古镇及平阴县西南部次中心。 第7条城镇发展分目标: ①经济目标 发展成为济南市的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结构合理的中心镇,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效、协调、持续的城市运作机制。 ②生活目标 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初步形成较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和高效、安全的城镇交通服务系统,建立充足的城镇供应基地,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休憩的城镇生活空间。 ③环境目标 逐步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镇景观,创造良好的城市风貌,形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④社会事业目标 提高城镇的综合管理能力,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安全、便捷、多层次、多文化和多功能的城镇机能。 第8条量化指标体系: 分 类 目标名称单位2030年发展目标 山东省2010 年城市现代 化发展目标 济南市“十一五” 期间小城镇建设 指导性标准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9.4(年递增8%计)- - 一、二、三产业比重- 20:45:35 - -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规划区范围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部的黄墩港水域及其周边岸线陆地和海岛区,规划范围包括两片海岸陆地、一个群岛以及一片海湾水面,规划区总面积约52.6km2。 二、自然与区位条件 (一)地理区位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端的黄墩港和强蛟群岛水域,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21°19′,北纬29°27′。在行政区划上,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涵盖了宁海县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大佳何镇部分地区的陆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块包括强蛟半岛东部海滨、强蛟群岛、大佳何镇西北海滨以及象山港西部水面。 (二)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处全球第六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交通便利。度假区南面通过临海一级公路与县城相连,距离为27.8km;北面通过高速公路直通宁波,相距约58km;西面与西店镇毗邻,东北与奉化市桐照和凤凰山隔海(象山港)相望。通过水上航线,旅游区还可以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大城市与港口紧密相连。(三)气候水文 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总特征是夏、冬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旅游区年平均最高气温20.8℃。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1450mm左右。春、秋、冬一般属稳定性降水,分布较为平均;夏季主要为台风雨和雷阵雨,分布很不均匀。 港内潮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m3;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和5小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m/s,平均流速0.98m/s。 三、社会经济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 从总体上来看,宁波处于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第一圈层,宁海又将成为宁波市南部的副中心。因此,本旅游区所在的宁海县相对于长三角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宁波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58.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288.3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目前,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四、旅游发展背景 未受污染的沙滩、海水和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海洋气候是开发滨海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滨海度假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然后逐步扩展到欧美和亚太地区,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传统的三大度假形式之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大多数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市场转移,旅游方式已从大众化转向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宁波旅游发展格局: 1、宁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集聚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2、宁波作为浙江的第二旅游中心,已经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 3、宁波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滨海旅游地和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宁海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要通过“做亮宁海真山真水、培育生态休闲天地、打造黄金度假海湾”的战略路径,逐步形成“一带、两区、多点”的格局:“一带”:中部旅游带,即宁海湾(强蛟岛群与半岛/海湾/大佳何海滨)——中心城区——连福山——梁皇山——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旅游带;“两区”:温泉旅游区(包括温泉和雁苍山、龙宫峡谷)和茶山旅游区(茶山旅游区和许家山村);“多点”:野鹤湫、胡陈港、伍山石窟等旅游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