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技术)鄢路洲;张禹-牵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应用

(新技术)鄢路洲;张禹-牵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应用

(新技术)鄢路洲;张禹-牵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应用
(新技术)鄢路洲;张禹-牵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应用

自贡市中医医院

新技术与新项目申请、可行性论证及审批书(包括:临床技术、药品、器械等各方面新技术、新项目)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笔者认为对于顽固性面瘫不可忽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对针法的调整运用。因为面瘫初起,发病突然,患者面部形象受到影响,加之对本病没有认识,顿感难堪、茫然,后因失治、误治而发展成顽固性面瘫,遂感烦闷,甚或抑郁,自尊心受损,以致自暴自弃,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重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满意疗效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心理疏导配合隔日巨刺法。首先遵循一切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心理调整为原则。每位患者初诊,必定热情接待,与之交流,仔细询问病史及诊治经过,并告知本病的大概病因、病程、治疗及预后等,经辨证分析后,拟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放弃以前的所有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新的治疗方案。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治疗时播放一些既轻松,又悦耳的音乐,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双日在健侧行阳白平行3针刺,即阳白1针,距其上下0.5寸处各1针,呈吊针,可似滞针状,沿额纹走向针刺;辨证配百会,远端取合谷、足三里。使局部气血通畅,并可刺激兴奋处于失功能状态的神经末梢,加速神经末梢的血液循环,尽快使其恢复功能,额纹复见。 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在心理疏导同时,单日在患侧面部热敷及轻按摩后,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并可拔3、4个小罐;双日在健侧取水沟、迎香、夹承浆、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行针刺,必要时可上电针,采用疏密波适当配百会、足三里、合谷、内庭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须强调一定要“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满意疗效,正如《灵枢》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因此,操作时应注意守神,心不二用,聚精会神,并嘱患者常嚼口香糖,达到遗留诸症消除,面肌运动恢复正常的目的。 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双日在健侧取睛明穴,针刺时轻轻把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沿眶壁缓慢刺人,不提插捻转,出针后须压迫3~5分钟,以防眶周血管出血。同时辨证配百会、足三里、申脉、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转贴】 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传统针灸亦是如此)。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应金针渡世君要求,谈一下恩师杨维杰先生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 原则: 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 一、主穴: 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 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二、配穴:

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 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部位: (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 (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每周刺血2次。 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而失圆活,此乃临床大忌。 侧三里:外膝眼下三寸,外开1.5寸,腓骨前缘. 侧下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 上二穴皆在胆经上. 来源于:针灸中国 https://www.sodocs.net/doc/8115164193.html,/%D2%BB%D1%F4%D7%D3/blog/item/d801b33d5d6dc90bbba167e7.html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52]刘喜梅,岳智龄.内外兼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51 52 [53]何爱敏,郑重燕,凌小燕.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双黄连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8):83 84 [54]孙昭辉,孙强三,张秀芳,等.超短波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0):623 625 [55]赵丽娟,刘凤杰.热磁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12):108 [56]东雅杰.高压氧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2,13(3):481 [57]孙彦青.肾囊封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3 [58]梁雪.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7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5,46(12):913 914 (收稿日期2012-09-16)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张志国1,张姝2,李慧梅3 (1.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保健中心针灸科,河北沧州061000; 2.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康复理疗科,河北沧州061000;3.广西钦州市中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取穴;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42-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1按部位取穴 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邵立原[1]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上1.5寸处)治疗本病110例,采用交叉取穴,针尖向颈部方向呈45?角斜刺25 40mm,使患者局部产生麻胀感,并向颈面部放散,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9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孙伊平[2]以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0例,急性期取患侧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颧&等;恢复期取完骨、天柱、大椎穴;后遗症期取穴以健侧颔厌、颧&,患侧阳白、颧&为主,各期都配合毛刺颈夹脊穴,结果痊愈324例(89.86%),显效24例(6.67%),有效12例(3.47%),总有效率为100%。胡晓东[3]采用电针太阳、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结果愈显率为85.3%,与常规针刺愈显率79.4%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阳、下关穴的疗效优于常规组,此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值得临床推广。 1.2近部取穴配合上肢远部选穴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4]中筛选出6个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王星宇[5]经循证医学统计,也得出周围性面瘫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多数医家特别是部分规范教材和文献中,主穴为近部腧穴配合上肢远部腧穴,上肢穴以合谷穴应用频率最高。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6]中主穴取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7]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孙国杰主编《针灸学》[8]治疗本病的处方为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课题中,邢丹等[9]观察200例患者,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下关穴。采用中心随机分为A、B、C、D、E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灸,C组采用分期电针,D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结果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古代取穴亦多取局部与上肢穴。李学智等[10]选取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44部,将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前15位皆为面部与上肢腧穴,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完骨(各7次);下肢远端的穴位为足三里、冲阳、内庭(各6次),行间(4次),照海(2次),太冲、阳陵泉、环跳、绝骨、商丘、申脉、委中(各1次)等。郭尧杰等[11]运用计算机对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古人取上肢穴与下肢穴的比为1.55:1。说明古人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其中取上肢穴多于下肢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四白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鼻口门》言:“口眼’斜,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玉龙歌》言:“口眼’斜最可 · 241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怪三针精神病中风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怪三针精神病中风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原则: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一、主穴: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二、配穴: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三、针法: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2、刺血针法:

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刺血部位:(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 每周刺血2次。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侧三里:足三里外开1.5寸,腓骨前缘.下 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上二穴皆在胆经上.香山后记:奇怪!!!为什么在胆经上,面瘫应该主要是胃经大肠经才是,看了一下胆经的循线图,真的,胆经走面部,从眼外的目外眦开始,一路向下至耳垂前,再向上到头维,循我们熟知的路线;一路直下至大迎处,再向上到颧恼处再斜向下到颊车,然后直下。我的个妈,真的运行在脸部牵动肌肉的要害部位。

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pdf

· 348 ·现代医学 (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05 年 10 月 ,第 33 卷第 5 期 Gene Ther ,2003 ,14 :103?115 . [5]SAPIEHA P S , PELTIER M, RENDAHL K G ,et al .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gene delivery stimulates axongrowth by adul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fter acute optic nerve injury[J] .Mol CellNeurosci , 2003 ,24 :656?672 . [6]白海青 ,王立争华 ,李树宁 .B族维生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视 网膜神经细胞及节细胞的神经营养作用[J] .眼科研究 ,2004 , 22 :73?76 . [7]OTORI Y ,KUSAKA S , KAWASAKI A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nilvadipine against glutamate neurotoxicity in purified retinal gangli-on cells[J] .Brain Res ,2003 ,961 :213?219 . [8]王昌鹏 . 几种中药对青光眼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J]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164?116 . [9]HAREWA ,WOLDE-MUSSIE E ,WEINREB R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mantine treatment for reductionof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experimental glaucoma in monkey , II :Structural measures [J] .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 ,45 :2640?2651 . [10]LUO X,HEIDINGER V,PICAUD S,et al.Selective excitotoxic degeneration of adult pig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vitro[J] .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 ,42 :1096?1106 . [11]TAKAHATA K,KATSUKI H,KUME T,et al .Retinal neuronal death induced by intraocular administ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and its rescue by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ra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 ,44 :1760?1766 . [收稿日期] 2005?03?30 ·中医中药· 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 董桂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针灸科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较好 ,笔者结合病例对针灸治疗不同类型难治性面瘫的体会作一简单介绍。 [关 键词] 面瘫 ;分类 ;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6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5)05?0348?02 针灸治疗面瘫 ,一般预后较好。经过 3 个月治疗尚不能得有痰瘀。针灸治疗当温补脾肾通经络为主。针灸选穴 :两侧足 到完全恢复的患者 ,称之为“难治性面瘫”。现就难治性面瘫常三里、太溪、太白、合谷、太冲 ;局部选用左侧率谷、角孙、太阳、见类型 ,结合病例作一分析。完骨、地仓、颊车等。首次治疗时 ,在左太阳穴点刺放血 ,以后1 部分中枢性面瘫治疗中 ,左完骨加温针灸 ,与左地仓和颊车隔姜灸交替使用 ,每 中枢性面瘫 ,一般是由颅内病变或颅脑外伤、手术创伤等周 3 次。第 1 周治疗结束后 ,患者流涎明显好转 ,左侧口角无导致的。对于由脑梗死导致的中枢性面瘫 ,在针炙治疗 3 个月漏水现象。原方继续 ,治疗 3 周后 ,患者发音吐词较前清晰。后尚没有完全恢复的患者 ,仍然可以继续接受针灸治疗 ,此时经过两个月(9 周)治疗 ,患者人中沟仍有部分向右偏斜 ,但是基要注意使用全身腧穴 ,以及同侧颞部的腧穴与头针运动性失语本功能(语言、喝水等)无明显障碍 ,患者整体情况也有明显改区。对于颅脑术后出现的面瘫 ,经 3 个月的治疗仍未恢复者 , 善 ,但是上肢肌力变化不大 ,下肢肌力接近 4 级。 则应作肌电图的检查了解面神经损伤的程度。损伤严重的患 2 Hunt面神经炎 者预后比较差 ,肌电反应较好者可以继续予以针灸治疗。该病早期在外耳道和(或)耳郭出现疱疹 ,也有部分患者仅病例 1 :患者 ,男 ,70 岁 ,工人。2001 年 9 月 24 日就诊。表现疼痛或皮肤红肿而没有疱疹。在疾病的早期 ,中医辨证多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昏迷近 1 个月 ,经过抢救治疗后为湿热型或风热型 ,有发热恶寒、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苏醒 ,并已经过康复治疗半年余。伴有 2 型糖尿病、冠心病。等症状和体征。邪热或热毒可以直接灼伤经脉而出现程度不 刻诊 :左侧中枢性面瘫 ,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言语不利 ,大同的面瘫症状。Hunt面神经炎患者的恢复 ,总体上要比单纯性便干结等。查 :人中沟向右偏 ,张口不圆 ,右上肢肌力 2 级 ,右面瘫困难。约 1?3 的患者经过 3 个月的各种治疗仍不能完全恢下肢肌力 3 级 ,右手指及右脚趾端肿胀 ,伸舌向左偏 ,舌质淡紫复。此时的患者邪热已退、痰湿留滞 ,治疗以祛痰湿为法。 略胖大 ,苔白微腻 ,两尺脉弱。中医辨证 :肾脾及气血皆虚 ,兼病例 2 :患者 ,男 ,37 岁 ,工人。2001 年 5 月 17 日就诊。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共用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面瘫之顽固性面瘫的治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双日在健侧行阳白平行3针刺,即阳白1针,距其上下0.5寸处各1针,呈吊针,可似滞针状,沿额纹走向针刺;辨证配百会,远端取合谷、足三里。 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在心理疏导同时,单日在患侧面部热敷及轻按摩后,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并可拔3、4个小罐;双日在健侧取水沟、迎香、夹承浆、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行针刺,必要时可上电针,采用疏密波适当配百会、足三里、合谷、内庭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双日在健侧取睛明穴,针刺时轻轻把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沿眶壁缓慢刺人,不提插捻转,出针后须压迫3~5分钟,以防眶周血管出血。同时辨证配百会、足三里、申脉、照海等,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供应,加之应用了通司眼睑开合的跷脉之申脉、照海,从而使疾病不日而瘥。 对于难治性面瘫,除了中药、针灸整体辨证调治外,笔者多采用以下方法(1)穴位注射法,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混合后注射,畏痛者仅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也可,用弥可保注射液更好。局部和远端穴结合运用,远端穴多用足三里、阳陵泉,各穴轮换使用,每周治疗3次,少则2次此法适宜工作较忙的中、青年人。(2)患部浅针多刺,面部所有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用2个穴位温针灸,此法适宜偏虚、偏寒的患者,每周治疗3~5次。(3)火针治疗,用细火针广泛点刺患部腧穴,然后再用浅针多刺法,此法贺普仁教授多用,适宜治疗顽固性面瘫,每周治疗3次。(4)适当针刺健侧面部腕穴,以调动健侧的经气来促进患侧的恢复以上各法可综合运用。 对于睑裂较大、眼睑开合困难的患者,均采用三阴交温针灸。此法源于《眼科锦囊》,书中曰:“上睑低垂,轻症者灸三阴交”。对于鼻唇沟浅者,可针或温针灸后溪。此外要嘱患者进行瘫痪面肌的功能锻炼。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的病人,要积极控制原发病。经上述处理,只要坚持治疗,发病半年以内开始来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大都能逐步恢复正常。对于难治性面瘫,要实事求是地交代患者,疗程可能会很长,必须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四处乱治,否则欲速则不达。 烧针治面瘫取穴少, 见效快,多数病人在10天以内治愈(其他方法治愈本病需30天左右)。即使是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即所谓的顽固性面瘫患者,本法亦可取得良效。具体方法是:选取患侧的下关、地仓透颊车,用75mm毫针刺入得气后,用酒精灯烧针尾,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先取下关,后取地仓透颊车,每穴烧针10分钟,每日1次。小儿及怕针者只取下关,10次为一疗程,一般10次内即可治愈,不愈者或恢复不彻底者,休息5天后再治1个疗程。一般取效最快者5天即可治愈,慢者3个疗程。针治及时与否是烧针取效快慢的关键。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 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 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 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 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本研 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 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 (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 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 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浅刺穴位,取合谷、地仓、牵正、翳风、风池等为主穴。配以太阳、阳白、照海、攒竹、四白、迎香、颊车、太冲、外关、足三里等。恢复期以泄法为主,足三 里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泄法。针刺后于地仓、合谷、风池、牵正、颊车、阳白、迎香等穴 位行隔姜灸法[2]。 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灸前排除针灸治疗禁忌证,避免在过饥、过饱、过度疲劳等情况下针灸治疗。灸法治疗时注意观察,防止艾绒掉落导致烫伤。针灸过程 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天寒时加盖毛巾,以免扎针处受风。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等晕针症状及时停止治疗,平躺于通风处。针灸治疗完毕起针时采用消毒棉球 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感染[3]。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评估患者病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告知患者针灸对于周围性面 瘫的独特疗效,只要坚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激励其康复信心。针 灸前嘱患者全身放松,提前告知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症状,使患者心中有数,避 免突然的疼痛刺激引起患者不满。针灸过程中与患者适当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和焦虑情绪[4]。 指导患者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水洗脸,天冷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对闭眼不全者指导 其注意用眼卫生,使用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睡觉时佩戴眼罩,每日使用抗生素眼膏以保护 角膜[5]。 1.3评价指标 1.3.1情绪状态

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作者:王为凤 关键词:秦亮甫顽固性面瘫医案名医经验 秦亮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市名中医,行医50余载,擅长针药并施,重视内外结合,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笔者有幸在上海仁济医院进修期间,跟秦师临证,现举例顽固性面瘫病案述之。 医案一 李××,女,54岁。199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突然出现左耳局部疱诊后引起左侧面部瘫痪,曾用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B12注射液、针刺、水针、推拿等多方法治疗,无明显好转。刻下:患者左眼闭合不全,左口角偏向右侧,左侧鼻唇沟变浅,左额纹消失,吃饭时食物滞留口中,鼓腮漏气。苔薄黄偏燥,脉稍细软。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治法:祛风平肝,调和气血。方药:炙僵蚕9g,炙全蝎3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天麻9g,当归9g,太子参15g,麦冬9g,黄芩9g,黄芪15g,升麻6g,柴胡6g。水煎服,日1剂。 温针灸治疗:阳白、攒竹、丝竹空、睛明、颧髎、牵正、地仓、颊车、下关、听宫、合谷、翳风、风池、足三里、太冲,在翳风、地仓、攒竹、下关、阳白、颧髎穴针刺后,针柄上捏上艾绒施灸。 二诊:1996年12月11日。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好转,左眼用力能闭合,左侧面肌已有主动运动。左下唇尚未正。苔黄腻,脉细软。针刺取穴加夹承浆、睛明。原方加川朴9g,苍术9g,茯苓15g,陈胆星9g,杞子15g,杭菊9g。治法:清热化湿,牵正通络。经上法加减出入治疗近2 个月,面瘫痊愈。 按:《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由此可见,面瘫一证,多由患者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因此,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故面瘫治疗时,无论在早期、中期、晚期均应标本兼治。 秦师治面瘫主张辨证施治、补泻兼施、扶正祛邪、整体调整,方能抗病祛邪,屡收良效。方药中太子参、黄芪、麦冬、当归、升麻、柴胡、炙全蝎、炙僵蚕以益气扶正养血、祛风通络;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抑肝阳;黄芩泻肝火。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据秦师经验,局部温针灸更有利于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温补中气、扶正祛邪,能消除局部缺血水肿,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变性具有明显再生修复作用。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循经辨证取穴相结合,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主。局部取穴: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穴性疏风通络、清热散结,其深层正当面神经发出之处。翳风、风池属少阳、又是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尤适用于耳后乳突痛。地仓、颊车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地仓透颊车有祛风邪,通络止痛之功效。牵正穴在咬肌中,又布有面神经分布,可疏通气血。 局部配穴:眼睑闭合不全:阳白;皱额困难:攒竹透丝竹空;颏唇沟歪斜:承浆透地仓,夹承浆;眼睑不能闭合:睛明浅刺轻捻转不留针;不能鼓腮吹哨:下关透颧髎。 远道取穴:《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大肠手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从走向可知属循经远取穴,足三里又是扶正固本之要穴。取双侧,应用补法,可扶正祛邪。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循经远取法,有“面口合谷收”之称;据以上经脉,左之右,右之左走向,取健侧。[1]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9T10:37:57.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叶海宗[导读]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叶海宗(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卫生院康复科福建厦门361102)【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91例与对照组(药物)9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21%,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针灸顽固性面瘫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61-02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中多以口眼歪斜为主。面瘫的患病人群较广,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生面瘫,且面瘫的发病较为突然,在临床的治疗中多以一侧发病患者居多。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的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均位于上头面部,当病邪对面部经络产生阻滞影响,尤其是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出现功能失调现象时,患者则会发生面瘫。 面瘫的发生对患者的面部形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由于缺少对该疾病的认知,会产生茫然心理,使该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误病情,发展为顽固性面瘫。患有顽固性面瘫的患者通常会伴有痛觉功能降低、眼睛干涩、舌前味觉下降、耳后部位疼痛等临床症状[1]。本文对顽固性面瘫患者使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救治,对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84例,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35.4± 2.1)岁,住院时间为21~72天。其中有76例患者在发病后采取过治疗措施。182例患者中有87例为右侧面瘫,95例为左侧面瘫。将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1例与对照组9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 2.1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在治疗期前三天,每天进行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口服泼尼松片,每天三次,每次10mg。在用药2~3天后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对药量进行逐渐减少,10天后停止用药。同时进行0.5mg甲钴胺针和100mg维生素B1的肌内注射,每天一次。口服地巴唑,每次20mg,每天三次。如患者出现病毒感染,可以使用500mg阿昔洛韦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间隔八小时进行一次,15天为一疗,2疗程为治疗期限。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头针选择在患者健侧头针运动区的下1/3部位,先对选取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在中下段进行进针,按照头针的有关操作规定进行治疗,如患者出现胀、麻现象,应进行3~4分钟快速捻转操作,不需电针治疗,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左右。对患者的健侧下关、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双侧合谷穴位进行针刺,其中健侧下关使用泻法行针,太冲穴使用平补平泻法行针,其余穴位使用补法行针。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左右。进行针刺过程中对患者的患侧脸颊和同侧而后乳突周边使用TDP灯照射治疗,每次30分钟。采取局部透穴电针治疗时,应采取承浆透地仓、牵正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等方法。穴位的选取应与患者的患侧相同,使用传递式透穴进针法,沿皮下进行,每次行针选取3~4个透穴和相应的配穴进行,得气后接通电针仪,每次治疗30分钟。针灸治疗每天进行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开展下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为治疗期限。 1.3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闭眼正常,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对称,能够正常张嘴、露齿、鼓腮;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在平静状态时,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对称,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具有轻微阻碍;③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相比有轻微缓解,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不对称,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具有阻碍; 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明显不对称,无法进行自如的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⑤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 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表1)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治疗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有48例患者达到痊愈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7.80%,对照组中有35例患者达到痊愈效果,总有效率为91.21%,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对顽固性面瘫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明确,顽固性面瘫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在临床中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对面部功能的恢复较不理想。针灸治疗法可以使患者的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畅通,达到祛风除寒、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治疗效果[3]。经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7.80%,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所以,使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