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有力的支撑。因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有力支撑,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抓好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复兴,伟大中华民族得以复兴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中华复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文化软实力;传承;弘扬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一个梦魂神绕的期盼。何谓复兴?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一个内容完整、各部分地位明确的理论体系,其中,全体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迈向“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而古老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3.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4.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有力的支撑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是否为本国人民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是否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羡慕、所敬仰。[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异而源远流长,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独领风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同时,这些核心思想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前提

近代以来,“传统”有时往往成为贬义词,每当需要之时便把传统拉出来声讨、鞭笞一番,并且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今天,所谓“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近代西方文化理念,经由自由派人士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中反复尝试,其缺陷已日渐显露,其美丽光环也已逐渐暗淡。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近代西方文化了,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传统文化.[4]事实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左还是右,无论主张全盘保留传统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倡导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文

化虚无主义,问题皆在于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摆脱那种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坏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能及时调整传统文化机制,历史的沉渣就会不断泛起,传统的糟粕就会继续流播。对于传统文化,主张全盘保留的文化保守主义是错误的,倡导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同样是不正确的,我们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应当是那些剔除了“封建性糟粕”保留了“民主性精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不信邪、不迷信,在于它能够去伪存真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能够根据实践和现实去吸纳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立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提出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思路和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5]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以来,面对不断出现的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实践,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途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不断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回归的历史。党的十五大首次把“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中确立下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突出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更为精确的估量和定位。

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重视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决不是为了完全回到传统文化,也不是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对抗、抵制乃至取代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同元典马克思主义会通,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本

(一)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它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没有历史积淀就谈不上传统,没有发展演变也就没有传统。[6]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再适应当代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整体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具普适性的精华成分,又有属糟粕性的东西;既有合时宜的,也有不合时宜的。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要汲取和挖掘哪方面的内容,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那么,到底哪些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呢? 对此,不少人在思想上还比较模糊,很多国人甚至认为凡是前人的东西,凡是中国古代流传和保存下来的东西,无论属于哪门哪派,皆属中国传统文化,这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事实上,那些仅仅出现于一两个朝代,或者出现于历代王朝末期的低俗、恶俗、媚俗的东西,比如梳辫子、裹小脚、打牌赌博以及文人骚客们所创作的淫词艳曲、色情小说等,是不能称作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那些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能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东西。由此,判定是否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看它是否经历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是否即使历经过各种磨难仍能很快恢复并继续为人们所遵从、被家庭所提倡、为社会所公认,近来思想文化领域对于“家风”、“诚信”、“义利”观的倡导,即证明了这一点。[7]

具体说来,就是要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阐发传统文化在延续精神血脉、维护民族团结、鼓舞民族斗志方面的思想价值;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在于抓好传统文化教育。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即已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是教育,且主要是思想教育”。[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主要症结在于: 以政治教育代替思想品德教育,以科学知识教育代替思想文化教育。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们知道,在智力教育中缺乏思想文化教育的维度,就会导致社会缺乏诚信和责任意识,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风气。为此,理清真正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传统文化,尽早在学校课堂特别是中小学课堂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使全社会尽早恢复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自信,成为现今中国教育事业的最大责任。

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需要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引导社会和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这是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事,也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基础性工作。

2.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课堂要把品德教育置于学校教育的优先地位,教导学生讲诚信、负责任,培养学生爱劳动、爱集体、爱祖国、爱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明确作为家庭成员、国家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责任和义务。

3.以推进高考改革为契机,加大对传统思想文化内容的考察力度。高考对于整个社会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要远大于高等教育乃至新闻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从高考改革入手,通过在高考内容中增加传统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逐步增加中、高等学校以品德为基准的推荐与面试相结合的录取比例,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思想价值观。

结语:今天,我们既要致力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诠释好和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不仅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巨目标在人民大众

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当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

保护和弘扬,方向已经明确,方针已经确定,任务已经部署,只待我们扬帆启航、共同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早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9一210,234.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 45 .

[3]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3.

[4]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1(2):52一53.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4.

[6]吴柞来.文化是一条河流[M].东方出版社,2008:89.

[7]宋景堂.谈谈文化的属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8(10):51一59.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