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分数乘法(三)》说课稿

《分数乘法(三)》说课稿

《分数乘法(三)》说课稿
《分数乘法(三)》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下册数学《分数乘法(三)》说课稿

清凉寺小学:闫淑萍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三)》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与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同时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铺垫。

二、说学情

以新课标精神为主导,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我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主要采用“情境探究法”、“操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开放地探索学习,鼓励启发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正是课标中要求的,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必须做到的。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着课程标准,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凸显本节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回顾旧知,使新旧知“衔接”起来。

复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在课始,我用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的话语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永远截不完呢?”,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做一做:“请大家拿出小纸条,第一次折出它的

1/2 ,第二次折出剩下的1/2,此时,剩下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并引导学生理解此时剩下的部分就是1/2的1/2,用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为1/2×1/2。并得到算式1/2×1/2=1/4,此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首先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为下面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3、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首先,接着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如果第三次再折出剩下的1/2,此时剩余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得出此时剩余部分占这张纸的1/8,并得出算式1/4×1/2=1/8。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基础上,提出问题“1/4×3/4=?”引导学生先折出一张纸的1/4并用斜线表示出来,再折出斜线部分的3/4,用红色标记。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折的过程和结果得出红色部分占整张纸的3/16,并引导学生理解得出算式1/4×3/4=3/16。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尽量多给机会让学生总结发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在学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总之,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

4、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

练习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根据本课内容特点,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

5、总结全课,加深印象。

人们常说“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是数学课的主流教学策略。因此,在课尾结合简洁明了的板书总结全课,同时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着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分数乘法(三)

清凉寺小学:闫淑萍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计算分数乘分数。

前置性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请用你自己的例子验证这句话:

用图形计算出来:

我的发现:分数乘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课件:

1.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题目。

2.出示图 依次取出长方形纸条的21,21的21,再取2

1,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 21×21=4141×21=8

1 3.折一折 :引导学生折一折

①反馈43×41=16

3②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二、做一做

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31×51=15241×3253×9

2(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巩固练习

1.折一折,涂一涂

31×4152×3

1 2.计算

3.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3、4、5题

四、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布置:练习中6、7题。

板书设计: 3.分数乘法(三)

21×21=4

1 计算方法:计算分数乘法时,“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3×41=16

3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 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 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7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八课学习《谁能传播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幂的乘方的说课稿

《幂的乘方》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中学数学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幂的乘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这一章与七年级《有理数的运算》中幂的乘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代数式》的内容联系紧密,是这两章内容的拓展和延续。而幂的乘方是该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继同底数幂乘法的又一种幂的运算。从“数”的相应运算入手,类比过渡到“式”的运算,从中探索、归纳“式”的运算法则,使新的运算规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之中,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充、发展。在这里,用同底数幂乘法的知识探索发现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又是下一个新规律探索的基础,学习层次得到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证明,经历探索幂的乘方法则的发生过程。 ⑵掌握幂乘方法则。 ⑶会运用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反思能力。 ⑵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转化的数学思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老师的及时表扬、鼓

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幂的乘方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区别幂的乘方运算中指数运算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中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①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是在同数幂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幂的乘方,为此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②学习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好本节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数字的相应运算,再到一般字母,通过观察、类比、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③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胆子小、能力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索活动中;而对那些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探索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鉴于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经验型的抽象逻辑能力,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各自的发现,然后归纳其中的规律,获得新的认识,同时体验规律的探索过程。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目的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材处理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中新初中校李德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心智水平 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 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第二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皮筋的对比观察,借助音叉进行观察都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三、说设计理念 科学学科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六、说教法和学法 引领学生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全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和分析法。 学具准备:钢尺、橡筋、队鼓、音叉、水槽、木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用课件播放各种声音,引领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问题先导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幂的乘方说课稿21

《幂的乘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这一章与七年级《有理数的运算》中幂的乘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代数式》的内容联系紧密,是这两章内容的拓展和延续。而幂的乘方是该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继同底数幂乘法的又一种幂的运算。从“数”的相应运算入手,类比过渡到“式”的运算,从中探索、归纳“式”的运算法则,使新的运算规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之中,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充、发展。在这里,用同底数幂乘法的知识探索发现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幂乘方运算的规律又是下一个新规律探索的基础,学习层次得到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证明,经历探索幂的乘方法则的发生过程。 ⑵掌握幂乘方法则。 ⑶会运用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反思能力。 ⑵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转化的数学思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老师的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幂的乘方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区别幂的乘方运算中指数运算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中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①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是在同数幂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幂的乘方,为此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②学习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好本节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数字的相应运算,再到一般字母,通过观察、类比、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③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胆子小、能力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索活动中;而对那些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探索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鉴于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经验型的抽象逻辑能力,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初中物理科_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及声速 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对声的利用知识的延续,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是声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说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__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特征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我将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一)导入新课 3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或动画),通过对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 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新知 准备用5分钟做教材12面实验,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做 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思考,讨论后归纳结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3面想想议议,首先教师提问:蝉是怎样发声的? 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能答出:没有镜膜的蝉,不能发声,有镜膜的蝉能发声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蝉是利用镜膜的振动发生的。 我准备用10分钟组织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按照实验提出问题,猜想, 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针对用课桌实验,老师先提出问题:课桌能传声吗?。让学生思考,在老师播放有关的动画课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0分钟的时间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空中的闹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空气也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理想化推理法。 关于声速,老师先引导学生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达,接下来提问:声速的大 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说课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平定县立璧学校

实验目录: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5)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7) 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 实验五、水的沸腾 (12) 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3) 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 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 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9)

实验汇总: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提出问题】 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 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 【设计实验】 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

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 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评估与交流】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幂的乘方》教案及说课稿

《幂的乘方》教案及说课稿 15.1.2幂的乘方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利用幂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3、会逆用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 幂的乘方极其逆运算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m nm+n 口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 a = a (m、n都是正整数). mnp m+n+p注:a ? a ? a= a ( m、n、p为正整数) 活动二:探究 424m3、试一试:读出式子,91;(3);(a) 2323m32、(3)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 3、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看看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232226232226m3mmm2m(3)=3*3*3=3 ;(a)=a*a*a=a ;(a)=a* a * a =a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mnmn幂的乘方公式:(a)= a(m,n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412如 (2)=2 活动三: 例题讲解 例2:计算: 3544m243(1) (10); (2) (a); (3) (a); (4) -(x). 活动四:比一比 计算结果运算法则公式种类中运算底数指数 mnmnaa= a 同底数幂乘法乘法不变相加 mnmn幂的乘方 (a)= a 乘方不变相乘 计算: 3332m52 3532 34(1) (10); (2) (x); (3) - ( x ) ; (4) (a)? a; (5)[-(y)]; (6) [(a-b)]; 活动五:

下列各式对吗,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43743122332623223 (1) (a)=a (2) a a=a (3) (a)+(a)=(a) (4) (,x)=(,x) mnmnnm活动六:幂的乘方法则的逆用 a=(a)=(a) ()137 5410(1)x?x=x=( )=( )=( ); 2m2m(2)a =( ) =( ) (m为正整数). 活动七:实践与创新 43x例3 已知4?8=2,求x的值. n71. 已知3×9=3,求n的值( 3n2n6n4n2. 已知a=5,b=3,求ab的值( 55443322拓展:在2,3,4,5这四个幂中,数值最大的一个是———。 3 65练一练:[-(-x)]; mnpmnp注:多重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a)]=a 四、课堂小结 1.幂的乘方的法则 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mnmn符号叙述:(a)= a(m,n都是 正整数) mnmnnm2.幂的乘方的法则可以逆用.即a=(a)=(a)(m,n都是正整数) mnpmnp3.多重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a(m,n,p都是正整数) 五、课后作业 A组:课后练习题 B组: xy1、已知2x+5y-3=0,求 4 ? 32的值。 x y2x+3y 2、已知 2=a, 2 =b,求 2的值。 2n+1n 3、已知 2 + 4=48,求 n 的值。 751004、比较3,2的大小。 n2 85、若(9)= 3 ,求n的值。 《幂的乘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1节第二课时《幂的乘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分析。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①说教材;②说教法和学法;③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各种各样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和学生做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游戏结束后,问学生对于声音你想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公开课)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前面我已经将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讲授完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 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需要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这个性质是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是在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通过回顾旧知——情境引入——探究发现——巩固新知为教学主线,让学生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幂运算的基础模型。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之后编排的,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这两个内容学过的时间过长,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进行适当的复习,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这个性质,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推理判断中得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则进行有关计算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发现、归纳、概括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老师的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以及会运用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推导与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过程,因此,我采用“师导生探、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适当讲授使学生正确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通过练习巩固,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渗透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经验型的抽象逻辑能力,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各自的发现,然后归纳其中的规律,获得新的认识,同时体验规律的探索过程。 2、学法指导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法上我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