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12学时)第四章伦理道德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12学时)第四章伦理道德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12学时)第四章伦理道德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12学时)第四章伦理道德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主讲人:陈力祥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12学时)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流行的主要宗教,进一步认识道教的流变与发展和佛教的兴盛与中国化,并得出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鼎足而三构成为整个中古时期思想意识形态的基础这一重要结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一提起宗教,不少人就把它和封建迷信结合在一起,认为宗教界的求神拜佛、烧香叩头是愚昧的、可笑的。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愚味的。宗教还有其深刻的内在蕴涵,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了解中国文化,不懂得古代宗教是极大的缺憾。有些人被‘法轮功?迷惑,说明人们还不能理性地认识宗教,不能区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不同。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一、什么是宗教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本意是什么?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菩萨?、道教中的?神仙?。人们信仰这些神秘的偶像,谋求心灵安慰与心理平衡,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凡夫俗子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对神秘物的盲目信仰和崇拜。但是对于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及科技史的研究者来说,他们一致认为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为什么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呢?

1、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宗教的产生各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魔术说?,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魔术。古人解释不了洪水、地震、电闪、雷呜,于是就用巫术魔法举行祭祀仪式来与之沟通,进而产生了对它们的崇拜。还有?灵魂说?,认为宗教起源于人对?生?的崇拜和对?死‘的恐怖;还有?生气说?,认为宗教界是对生命和灵气的信仰和崇拜。不管是哪种说法,他们的共同点是宗教都属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身的本质与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种自我意识。因此我们说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文化活动特别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宗教的发展与各种文化现象有联系。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绘画、雕塑、书法、建筑

等广泛的内容。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步入道观寺庙,你会为宗教雕塑的特有魅力所折服,你会为塑像旁边的壁画和书法艺术而赞叹不已,你会从和尚尼姑们的生活习俗和虔诚的祷告中得到解脱。如果我们剥去宗教的神秘外衣,它里面蕴藏的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确实是一个深远的文化宝库。如果我们致力于研究哲学、科技(化学——炼丹)、艺术、建筑、就会发现宗教当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值得继承和借鉴的东西。宗教是一种国际间的共同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的向导。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精神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说宗教是人类的文化现象。

三、中国远古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和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其中某些宗教由多神教演变为一神教,国家的宗教演化为世界性宗教(佛教印度—亚洲—世界)。世界各国的远古宗教产生于魔术、灵魂信仰和崇拜中国的宗教则起原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1、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自然的人类难以驾驭的自然物都可能成为远古人类的崇拜物。它表现为人们把诸如山岳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石头、洞穴、风雨、雷电、水火、等自然物及自然力视作具有灵魂、意志超人力量的对象加以崇拜。人们崇拜自然物的行为常常以唱歌、跳舞、绘画、雕塑以及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性畜等活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物的敬畏,寄托人们的希望,祈求它赐福避灾。人们在寺庙和山上的面对自然物烧香叩头的行为即属于自然物崇拜。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离开了太阳动植物都不可能生长,于是自远古时期,直至夏、商周三代我们的先人都很崇拜太阳。在原始彩陶上有太阳神或太阳图案,在各种典籍上有人们对太阳神崇拜的记载。日神是群神之首,太阳是人类最先的崇拜对象。《后羿射日》神话传说中说: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羿射去九日,民得安宁。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是阿波罗。

除了对日神崇拜外,中国古代还盛行月神崇拜,在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崇拜月神的尤多。鄂伦春族在发生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称之为防止?天狗吃月亮?。八月十五祭月仪式流传至今。

对山神的崇拜,对河神的崇拜也很盛行。历代皇帝登基后举行封禅天地的重大活动,说明人们对山神的崇拜,而?河伯娶妇?的传说。则证明战国前人们有祭河神的习俗,除此之外,夏朝以前,人们还有崇拜风、云、雷、雨的习俗。美州印第安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尤甚。

2、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远古时期,人们对宠大的狮、虎、豹等动物是既害怕又崇敬的。人们对养活自已赖以生存的植物也怀着敬畏的心情。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有灵性,因此把它们当作神灵崇拜。这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普遍具有的宗教意识,如原始彩陶和青铜器上多为动植物图案,与动植物崇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是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也是原始社会中流行的一种宗教信仰,?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的词的音译,在那时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神秘的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就成为这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多数氏族的人动物(如熊、狼、鹰、鹿等)为图腾,并往往以它命名,人们以本氏族的图腾禁杀禁食,还时常举行崇拜仪式。传说中国上古时期的黄帝曾训练虎、豹、罴、貔、貅6种野兽与蚩尤等部落作战。其实,这6种动物就是黄帝部落所属的6种氏族的图腾符号,另外奥大利亚东南部的一些部落还分性别搞图腾崇拜,男子以蝙蝠为图腾,女子以夜鹰为图腾。可见图腾崇拜是远古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宗教行为。崇拜者把图腾视为自已群体或个人的保护者而对其敬畏、崇拜。有些氏族曾禁杀、禁食甚至回避视为图腾的动植物,但有的氏族却在举行一定宗教仪式中宰杀和食用它,企求图腾之优良特性传承给氏族成员体内。图腾崇拜可能对推进人类由血缘乱婚杂交向氏族外婚制转变有一定的影响,相同图腾不能婚配,也可能对提高人类身体素质和形成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深远影响。图腾崇拜的遗迹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犹存,如中国民间对龙的偏爱,一些国家在国旗上饰以狮、鹰、象等图案(泰国——象)。美国——秃鹰

远古时代的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普遍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即灵魂。由于这种灵魂不会死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力,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危害,又希望能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不死的鬼魂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这就是鬼魂崇拜。

3.生殖—祖先崇拜

与鬼魂崇拜紧密联系的是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臶热的生殖崇拜。而且,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祖先崇拜是一种以祖先的?灵魂?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信仰,同样也流行于远古社会。当时人们认为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人间,为了使它不扰乱后代的生活,并祈求得到祖先它的保护人们就举行一各种形式的安灵祭,于是出现了祖先崇拜。祖先崇拜长期保留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中。祖先崇拜萌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大量的墓葬考古能证明这一论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产生以后,氏族的女祖先,生前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奠基者,死后便受到民族成员的崇拜。当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后,人们转而崇拜男性祖先。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中,崇拜祖先之灵成为社会意识礼仪制度。历代皇帝都设臵祖先灵位,定期祭司。汉族普通百姓长期存在着家家供奉祖先牌位,设臵家族祠堂表达对祖先亡灵的尊崇。港台大户人家至今臵设祖先牌位供奉。

总之,远古宗教反映了远古人类以自然和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第二节道教

一、道教产生与流变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或者说道教的起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特别是殷商时代的巫术祭祀鬼神。二、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主要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练丹术。三、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四、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五、阴阳家哲学。主要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和邹衍的阴阳五行术。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竖起宗教的旗臶招兵买马,始于东汉时期,创始人张陵,在巴蜀(四川)创立了道派,也代人治病,因入道人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陵的孙子张鲁在三国时期的汉中建立了割据政权,势力很大。他控制的范围内,对过往穷苦百姓,无偿供给食宿。张鲁的政权持续了二十年,后来被曹操所灭。张陵被道教徒尊称为张天师,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沿用天师的称号。

东汉时道教还有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是农民起义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创立的,信奉黄老道《太平经》,?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张角的?太平道?曾征集徒众十万。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受打击。

魏晋时道教有一个大发展。东晋时的葛洪撰写了《抱朴子》内外二篇,内篇属道教,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认为世人通过修炼吞丹而得道后,可不死而登仙。与此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即张陵的后代。

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师道?,都与张陵有继承关系。

隋唐两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因为隋唐两代有许多皇帝相信道教,唐代开国皇帝以老子为自已的祖宗,所以唐代皇帝及亲眷多信道教(武则天信佛教)。宋代道教在真宗和徽宗时最为兴盛,大建宫观。出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多强调气功健身修炼。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以符箓主的?正一派?中即?正一道?。同时,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了以道为主,兼容儒释的?全真道?。从元代开始,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虽然派别繁多,但道教都有共同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他们所说的?道?出自老子《道德经》,但在道士眼里,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宇宙、阴阳、四时、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与?道?并提的是?德,?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故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他们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因之而生?,五行因之而成。得道成仙,不管是谁,只要认真修道养德,都可以成仙。

道教信奉神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一是;?玉清元始天尊?即天宝君。二是:?上清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三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此外还有玉皇大帝等四个帝王,风雨雷电、土地、灶君、门神、财神等等大大小小的众神;历史上的圣哲贤才和中孝英烈,如关羽、岳飞等,也是道教奉祀的。以上都是道教信奉的神。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经过?修道养德?能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最终成为神仙。成了神仙就能灵魂常在,肉体永生。传说中道教中有八位俗胎凡子修炼成仙,这就是道教八仙——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此外,道教供奉的仙还有各种天仙、地仙、尸解仙、日月五星、二十八宿诸星、北斗星、四方之神、各种守护神、引业神、功能神、等等,可见道教崇拜诸神各仙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神仙系统。

如何修炼才能得道果、成神仙呢?不同的道派有不同的修炼方法:

1、丹鼎派、全真派信为通过内修(吃丹)炼养,即可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

2、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箓咒语和气功就可以消灾求福、祛病延年。至于具体的修行方法,道教有一系列的道功、道术。道功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养性、存思、抱朴(过朴素生活)。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气功术)加上服食神丹、药饵即可,根据教义之别,道士分出家和居家两种。有的道士以祛实治痛为主,有的以炼丹服食求长生成仙为主,道教的经典著作是《道藏》,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书之集大成,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录了部分诸子百家著作。对道士来说,其中主要有价值的是各种经典、记论、戒律及修炼办法。其中,一般道士必读的篇章有:《道德经》、《三洞箓》、《洞玄箓》、《上清箓》、《玉皇经》、《清静经》等。道士念经就是诵读和背读以上文章。

根据以上介绍,大家可以听出来,道教吸收和融化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如气功健身祛病强身、炼丹吃丹药,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保真。

长生久视;道教相信人生只是一个有限的时间过程,却要想方设法使自已长寿。?长生?就是高寿,年龄大视力却很好就是?久视?,才是健康的长寿者。而真正的长寿者是对道的体悟,正如老子所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得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全性保真,就是永远保持自已的天性,做?赤子??婴儿?类的真人,道教认为,得道之人,不是权势,地位显赫之人,而是?赤子??婴儿?类的真人。他们无知、无为,真正处于纯真、朴实、自然的状态,却不被外物所伤害,完全保持自已的天性。

要想全性保真、长生久视,首先,必须采取自足的生活态度,因为五色、五味、五音等令人心跳的人间享受,其实都是对人的挑逗和诱惑,应该拒绝这些物质和精神的诱惑,满足于清淡简朴的生活,过一种?抱拙守朴?的生活。不知足是起祸之端,知足者才能常乐。知足才不会招致屈辱,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其次,要学会守气,学会关闭自身的感觉通道,学会心斋坐忘,真正达到忘我、忘他和忘忘的境界。要专守一窍,吐纳运气要像婴儿那样平和,清除杂念,净化心灵。唯有如此才能?全性葆真?。

道教的教义可以让人们在紧张纷争的生活中平抑内心的躁动,寻找灵魂的港湾,也可以让人们在逆境挫折中得到精神抚慰和生活的勇气。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道教中那种不求上进、明哲保身的成分是应该警惕和批判的。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

这是我们了解道教的归宿,因此也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不少科学学科有关。比如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道士们为了炼造长生不老的金丹,他们做了许多实验,并且把炼丹术用文字记录下来。正是他们的常年的炼丹活动和著书立说,为古代化学作出了令人惊叹的贡献,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记录了炼丹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对火药的发明很有影响。再比如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炼丹家为了炼丹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800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在研究炼丹术的过程中,对火药的发明有所推动。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大学生仍有影响。医学开处方有时仍用孙思邈的处方,中医学院的学生仍要学习孙思邈的文章把他的文章当作医学古文来研读。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为气功方面。现在早晨和夜晚市民们炼气功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道璀灿的风景线,其实他们正在修炼的气功,都源于道教,只是现代人对道教修养方法的一种运用,比如讲究守一存思服气,比如要求清静、息虑、守丹气,都是古代道教的现代化运用。

第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对文学的影响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唐诗都有大量的道教色彩很浓的作品。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许多作品深受道教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诗歌有不少表现神仙、道士的作品,李白自号谪仙人,写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作品,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小说,其代表作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是志怪小说集名,共20卷。书中多记叙神怪灵异之事。它对唐传奇,明清志怪小说影响很大。唐代传奇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宜扬道教的作品,明代余象斗等人的《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写了八仙、灵官大帝、真武大帝等。明代的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借武王伐纣的故事,借神魔斗法大力宣扬了?三教合一?。此外,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凌梦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一部分篇章是宣扬道教的。对戏剧的影响,元杂剧分十二科,第一科就是?神仙道化?。另外,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补充的是道教对雕刻建筑、绘画等艺术也有影响。

第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道教对信道的不信道的各族人民都有影响,结婚拜天地,几乎流传至今、在当今的农村,人们对道教供奉的众神都很恭敬,祭台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旨在为一家人祈福保平安,还有桃符,在汉代是用桃木木板画神象,后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的名字,最后演变为用红纸写春联.这些风俗均出自道教.年画上钟馗、关公都是道教崇拜的神仙。

综上所述,道教是本土教,它源于中国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道教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问题都能在道教中找到答案。鲁迅先生曾指出了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砥之所在?。

第三节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与东传

1、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产生于公元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释伽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他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苦苦思索,又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人间苦难的答案。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一个儿子,剃发出家.他父亲劝他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人随他一起出道。他们到深山修练苦行六年.尝够了艰苦辛酸,但毫无收获.六年后的一天,他在河里沐浴,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恢复了气力.随后他独自来到波罗奈城的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做着打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止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打坐沉思.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悟到了解脱烦恼的真理,大彻大悟尽除烦恼,证成佛果,立地成佛了。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因此人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就开始收徒传法。他的主要传教地区是印度。公元前485年他病倒了。随后在河边洗了个澡。在一处四面都有菩提树的中间安臵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的卧佛像(即佛涅磐像)都是这种姿势。佛逝世后,遗体火化,八国信徒将佛的骨灰分成八份各在本国建塔安葬。现存有释迦牟尼的两颗牙齿,一颗在香港。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是?缘起说?, 他们认为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法,才得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其具体的运用实例则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这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由①无明②行③识④名色⑤六入⑥触⑦受⑧爱⑨取⑩有⑾生⑿老死组成。佛教以十二缘起为理论观察和解释人生。认为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包括十二环,即由?无明?缘?行?,由?行?缘?识?,由?识?缘?名色?,由?名色?缘?六入?,由?六入?缘?触?,由?受?缘?爱?,由?爱?缘?取?,由?取?缘?有?,由?有?缘?生?,由?生?缘?老死?。

总之,十二因缘是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中心是世界是苦的,主张前世因果,概括为因、果。

?前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牲;或为饿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

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轮回。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道?和?觉行圆满?。?谛?是实在、是真理的意思。这四谛是:

①苦谛---是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间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等,本质都是苦。有四苦、八苦之说。四苦即生、老、病、死之苦。再加上?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总共是八苦(教材第312页)。下面对八苦稍作解释。

1、生苦,生活之苦;

2、老苦,老来难;

3、病苦,得病是肉体上的痛苦;

4、死苦,死之苦;

5、求不得苦,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

6、爱别离苦,与自己喜爱的人与事别离之苦;

7、怨憎会苦,与自己讨厌的人或事相处之苦;

8、五取蕴苦,即由于把五蕴和合之假身执着为真实之存在所造成的痛苦。五蕴就是色、受、相、行、识。由于人体的色、受、相、行、识活动能力太盛,由此招致痛苦。

怎样解除八苦,初期佛教主张人应抛弃痛苦的现实世界。灭身灭智。追求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

②集谛---是说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势必造业,造业就得受轮回之苦。换句话说,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

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是由?三毒?引起即?贪欲?、?瞋?:发怒时大眼睛就是执着的看问题。?愚痴?:就是痴迷于某事。其中首要的是?欲?,贪欲欲望。肉体的欲望为?我?,执着外界事物为?我所?。人在?三毒?当中挣扎,结果是在天上、人间、地狱三界轮回,或六道轮回。

③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说,只有消除欲望,入涅磐界,才能消灭苦因,得到解脱。佛教认为涅磐界是一种超越因缘、超出三界、超言绝象、超越时空、不生不灭、无差别相、圆满清净、无限妙乐的永恒存在。人们追求解脱的最高境界是涅磐界.

④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修行方法如?八正道?等,佛教认为只要按照佛法修行,就能跳出生死苦海,到涅磐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

原始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很多,最著名的是八正道---正见,即对佛教四谛的正确见解树立正确的佛教观点;正思,即对四谛教义的正确思维,思想意识符合佛教观念;正语,即修口业,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语言符合佛教规范;正业,即倾注于清净之身业,行动符合佛教规范;正精进,即勤修涅磐之道法,正确的勤修趋于涅磐的道法;正念,即牢记四谛等佛教真理;正定,即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佛教认为按八正道修行,可由凡入圣。当然这其中还有大量的佛教术语,我们必须通过进修才能彻悟。

教派:释迦牟尼逝世百年后,佛教徒发生了大分裂,印度的佛教分为众多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大乘和小乘。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大乘则提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大乘则追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大乘佛教大约萌芽于公元前2—1世纪,大乘贬斥传统的佛教只求自我解脱,不讲普渡众生,贬之为小乘。自称为能运载更多的人抵达涅磐彼岸的大乘。大乘佛教认为任何人均可通过六波罗蜜来求得解脱。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印度的佛教虽派别繁多,但主要是大乘小乘。到18世纪起,伊斯兰教不断进入印度,11世纪逐渐在印度形成强大的势力,到13世纪,印度佛教基本消亡。

2、佛教的东传:

据有关史料,佛教在东汉明帝的倡导下,开始在中国传播,在范晔的《后汉书》和晋代袁宗的《后汉纪》中有以下记载:?初,东汉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印度)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这个记载是可信的,证明佛教于汉明帝时永平十年传入中国(有新论说佛教传入的时间是公元前2年)。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开始是原始佛教,后来是部派佛教,两者合称小乘佛教。小乘,原是大乘佛教教徒对它们的贬称,后为学术界沿用,而无褒贬义。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它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前者属空宗,后者属有宗。在汉代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小乘、大乘两派的东西都有。到两晋南北朝时,小乘佛教的传播,已趋衰竭。大乘空宗却和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空宗理论。在南北朝时,南方的佛教偏重于理论的阐发,通常被称为教家;北方的佛教偏重于实践修行,通常被称为禅家。隋唐时实现了全国统一,南北佛教开始融合,?教?和?禅?之间趋向统一。

1、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士方术结合了起来,当时的信奉者认为,佛教与中国的黄老道差不多,造祠供奉可以祈福永年,长生不老。但是释迦牟尼提出四谛、十二生缘起的宗教学说,教人不要相信有不变的事物,?一切皆空?,更不用说长生不老的人可以飞升了。这样,中国本土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的教义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呢?只有改头换面才行。汉代传译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与其说是译的,不如说是?改写?的,?它与《太易》《老》《庄》相表里?。可见汉代的佛教是经过一番改造的。并非真正的印度佛教。中国的佛教不赞成?一切皆空?的说法,主张?精神不灭?。

2魏晋时期,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而给玄学以影响,终则取代了玄学的地位。玄学与佛教合流之后形成了?六家七宗?。按其基本教义又可分为三派:?心无派?,主要是从破除?心执?(一心执着)的角度去谈?空?,认为只要?心中无物?,即是空,至于心外之物空与不空不去管它。?即色派?从否定外境外法的角度去谈空,认为一切外境外法本身就是幻化而有,并非实有,因而都是空的。这种观点更接近印度佛教的观点。?本无派?,认为空就是不真,世间万物因为都是不真实的,所以都是空的,?四大皆空?。各家各宗各派虽说法各异,而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引导人们追求并不存在的彼岸世界的天国快乐。

3、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慧远以?法性?谈佛性;梁武帝以?真神?谈佛性;竺道生以?理?说佛性。实际上都掺杂了个人理解的佛教。强调?神不灭?。比如,印度佛教讲?渐悟成佛?,竺道生独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顿悟成佛?,他的这种说法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人们可以不经长期修练在顷刻之间?顿悟成佛?了,而且人人可以成佛。这种?众生有性?说和?顿悟成佛?义,自南北朝之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唐代对儒、释(佛)、道都很重视。于是隋唐的佛教学说逐渐渗透了儒家的学说,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了。

在隋唐,出现了许多佛教宗派,这些宗派,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教义、教规以及传法世系。其中大乘宗派有(一)三论宗:倡导者是天竺人龙树,传到中国的是鸠摩罗什,中国僧徒的大师是法朗。这一派认为佛教有俗、真二谛。?俗谛?认为有因果、君臣、

父子、忠义之道;?真谛?认为?一切法毕竟空寂?。它折中二者,称为?中道?。说什么?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得为主?。模棱二可,不著边际。(二)净土宗:天竺僧人世亲著《净土论》,中国僧人昙鸾、善导加以推广。这一派提出了一个快速成佛法。因为依一般说教,菩萨有十地(级),修个初级菩萨也要经过天地成毁无数亿兆次的时间。这一派却说,只要一念阿弥陀佛,迟则七日,快则一日,就可以修成一个八地以上的菩萨,速生净土地。这一派提倡大修功德,营造塔寺。凭着这种廉价的天国入门券,在中国大行其道;(三)律宗:佛教修行方法不外?戒?、?定?、?慧?三种。?戒?就是遵守戒律: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捉贼?的功夫。?定?就是持斋守戒,这是?缚贼?的工夫,?慧?就是弄通佛理,坚信不疑,这是?杀贼?的工夫。这三种工夫到家,就可以成佛,唐初终南山白泉寺僧道宣是一宗的倡导者。道宣以后,义净曾亲到天竺,搜寻戒律。(四)密宗:据说这一派得的是释加的真传密授,所以也叫?真言宗?,它奉所谓?大日如来?,法力无边。唐玄宗时,这一派正式传入中国。它有许多秘术、妖法。以上四宗都是纯粹的天竺宗教,并无哲学意义。比较有哲学意义的是(五)法相宗:其创始人是玄奘和他的大弟子窥基。这一派的教义是?心外无法(物)?、?万法唯识?,所以也叫唯识宗。它把天地万物、古往今来,都说是人心所现的幻象。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就是这些幻象;认识不是人的头脑认识外物,只是灵魂认识自己。法相宗所宗的是大乘有宗,即瑜伽行派,由于这一派的理论过于庞杂和繁琐,难以为一般僧众所理解,所以仅在唐初流行三、四十年时间,便走了下坡路。(六)天台宗:其创始人是慧思的弟子智。这一派以天台山为中心,以调和各派为宗旨。其教义是?三谛圆融?,也就是?亦真、亦假、亦中?。它提倡所谓?止观法?,?止?就是?定?,就是坐禅;?观?就是?慧?,就是领悟佛理。主张?止观?并重,?定慧?双修。这就是说,佛不在西天,而在自己心中。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磐时,这是按时间顺序解释释迦说教的顺序。八教:藏、通、别、园、渐、秘密、不定)是对释迦的说法重新编排,已经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已发展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天台宗的代表作是《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摩诃止观》他们的思想曾于9世纪传到日本,开创了日本一天台宗。至今日本仍有天台宗。(七)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主宗依据,故称为华严宗。其创始人是与智同时的终南山僧人杜顺,法名法藏,他曾给武则天上过课。其教义为?事事无碍?,宣称?真如(佛理)即万法(万物),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无碍融通?。该教以?五教十宗?为其理论。五教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悟教。十宗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无我宗、法无来去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请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往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园月具往宗。该宗的主要理论是用四法界来观察世界。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华严宗所宗的虽也是大乘有宗,然而由于它创造了一套与印度佛教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很大影响。(八)禅宗:在唐代以及后世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是禅宗。在印度,没有禅宗,只有禅法。禅法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小乘和大乘之间是有区别的。禅宗所宗的是大乘禅法,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佛教宗派。因此,从天台宗至华严宗到禅宗,佛教己彻底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进程,成为纯粹的中国佛教。

重点讲一下禅宗:

(1)禅宗的源流:

禅,梵语作?禅那?,意即坐禅或静虑。天台宗的?止观?也是禅的一种。自从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以后,禅学开始成为专业。罗什的学生竺道生用玄学解释佛理,已经是唐代禅学的先河。但真正的禅宗是传自南天竺人达摩。达摩自称是禅宗的第二十八世祖,梁武帝时,达摩来到中国,因为南方佛学注重义理,北方佛教注重坐禅,所以达摩的禅学在北方得到了发展。禅宗的起源可上至释迦牟尼说法会上的?拈花微笑?,迦叶得其真传,这一派传到达摩时己是第二十八代,但在中国达摩却为禅宗首创,称为初祖。后来,他把法衣传给了?博通群书,尤善老庄?的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灿,僧灿传给道信、道信传给弘忍,至六祖惠能而初具规模。弘忍传位时的法衣争夺:

神秀作偈子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显然,这是渐修成佛的意境,弘忍认为这首偈子只到了佛理的门外,未入门内。惠能本是一字不识的舂米的粗僧,他口授了两首偈子,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

显然,这是认为心有佛性,顿悟成佛的意境。弘忍认为他才是禅宗的真正继承人,但弘忍的大弟子神秀,本是预定的法嗣,弘忍怕别人害他并引起争夺法衣的内乱,所以在晚上悄悄把衣铱传给惠能,并让他连夜逃往南方,于是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后来,惠能的大弟子神会冒险到北方,夺得了正宗的地位,以后,所谓禅宗,就是惠能的?顿悟派?。唐?安史之乱?后,又经唐武宗的?会昌?反佛,唐初盛极一时的佛教各派,如天台、法相、华严等宗,都渐渐衰落了,只有禅宗盛行起来。禅宗的形成是印度佛教转变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显著标志。

(2)禅宗的教义:

禅宗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分五家七宗。禅宗的基本教义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的出现使佛学的中心从印度移到了中国,其中惠能成为六祖。他强调修行解脱全凭自己,不能依靠外力;应在现实中寻求解脱,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求西方净土。

关于?无念?和?顿悟?

?无念?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概念。?顿悟?之说,自竺道生以来,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已广为流行。而禅宗,则把这两个概念彻底发展了,从而在解脱论的内容和方法上,又辟新径。

禅宗的学说,有两个前提。

第一,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他们认为?一切众生,本来涅磐,无漏智性,本自具足。?(《神会语录》卷一)?人既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也就是说,在佛性问题上,人与人是平等的。

第二,即?心性本觉?。是能说:?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自色身中……自有本觉性。??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智慧光明。?(《坛经》)由此看出,禅宗之所以认为?心??本觉?,是因为他认为?心?本身就是?般若之知?,即具有一种

先天的智慧。上述这两个前提表明:在人性问题上,禅宗主张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善和智慧的本性。这种人性论正是他们的?无念?和?顿悟?之说的出发点。

禅宗以?无念为宗?,把?无念?作为他们修行的基本内容。什么叫?无念?呢?惠能说: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坛经》)

?法?指外境。当人们接触外境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就是?无念?。对此,神会曾以照镜子做譬加以说明。他说:?明镜高台能照,万象悉现其中。古德相传,共称为妙。今此门中未作此为妙。何以故?明镜能照万象,万象不见(现)其中,此将为妙。?(《神会语录》卷一)这里以明镜比心。神会指出,按通常的认识。心与外界接触,?万象系现其中?。这种正常的反应并不妙。只有?照而不有?,才称之为?妙?。所谓?照而不有?,是说外界任何形象都不对心发生作用,甚至身入火海不觉热,体入冰窟不为寒,而这就叫?无念?。神会害怕人理解不透,又举例说:

决心证者,临三军际,白刃相向下,风刀解身,日见无念,坚如金刚,毫微不动。纵见恒沙佛来。亦无一念喜心,纵见恒沙众生一时俱灭,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神会语录》卷一)

可见,?无念?实际上就是主观精神的扩张,起作用就在于它可消除一切外界对主体的影响。

如何做到?无念??禅宗并不回避产生?妄念?的外境,他相信依靠?真心?的?自觉?便能实现?无念?。他们说:

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秒之门。(密宗:《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这是说,人们自身就具有?灵知不昧?的真心。迷也好,悟也好,这个真心自己就知道。为什么?因为心就是?知?,是一种智慧,所以能?自知?。这个真心,不借缘起,不因境起,它自身就存在着,因而它也就是人的?真性?、?本性?。能够?无念?的根据,就是来自这个真心。那么,?妄念?为什么产生而又怎样消除呢?他们说: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及?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同上)

这意思是说,由于心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迷,所以,才使自己的身心执于实在。有了这种执取,便产生贪嗔等妄念。又由于心本自是自觉的,所以只要一经?善友?启发,即?顿悟空寂之知?,认识到心本来是空寂的,各种念头都是虚妄的,便会对一切都不执取了。不执取也就是?无念?。因此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便是修行的妙门: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己,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同上)

这样,就把佛家的修行,统归之为修心,而修心的目的又在于?无念?。因为?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坛经》),众生都先天具有佛性。也就是说,达到了?无念?,既达到了佛的境界。这就叫?见性成佛?。

禅宗这种把修行归结为依靠?灵知不昧?的心的自觉去排除杂念的观点,对于尔后的陆王心学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禅宗这种理论的意义,实质上是要人们对现实中的是非、善恶都保有无所谓的态度。然而外界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对人的作用。于是,禅宗又提出

了?忍?,并把?教人以忍?列为?教首?(见王维《慧能禅师碑铭》)。禅宗告诫人们,只有做到?忍?,才能达到?无念?。要求人们无条件地去忍受现实中的一切苦难,甚至?风刀解身?也不反抗、不动心。这种观点,在阶级矛盾日趋激烈的中晚唐,比华严宗把一切现实存在都说成是合理的观点,更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从?无念?说,在逻辑上必然导出在解脱论途径上的‘顿悟?说。因为既然佛性是善又是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因而是不可分的。那么,佛性就只能是一次把握的,而不是逐渐达到的。同时,既然消除妄念是靠?灵知不昧?的心本身的觉悟。那么,只要?一念相应,变成正觉?(《神会语录》卷一)。由此可见,凡人只要在一霎那间?顿悟?了,便可由凡入圣,立地成佛。对于?顿悟?说,惠能一派是非常重视的,一再对其加以阐发。如:

迷来经万劫,悟则霎那间。(《坛经》)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同上)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同上)

至于后世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云云。其实就是在这种?顿悟?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所讲的?顿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境界。也就是说通过长期的修炼,培养达到一种超越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的境界,不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也不要寻求什么佛,而是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佛我一体,得意忘形。

禅宗的?无念?、?顿悟?之说,把佛教传统的修行方法完全湮灭了。惠能以前的佛教徒,都把坐禅当成是修行成佛的重要方法。首先要静坐。通过静坐时思想由躁趋静,再由静入定。达到定,便可以由定生慧。这一过程就是坐禅。惠能一反前人的做法,坚决反对坐禅。他认为坐禅不但不能使人成佛,反而会离佛更远。所以,他?见人结跏(坐禅),曾自将杖打起?(《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他认为:?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坛经》)?外离相?,就是前面说的与外境接触而不执取外境;?内不乱?,就是无妄念。不执取外境和无妄念都是?无念?。所以只要做到?无念?,不论干什么,行住坐卧,都算是禅。这样,惠能的禅法就把禅定与世俗事情融为一体了,这种对佛教修行方式所作的重要改变,使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了。

禅宗的?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的学说,把成佛完全归之于内心的自觉。其结果,一方面是破除了对佛经的迷信。历来佛教各派都把佛经作为真理的标准,即使是自创理论体系的天台宗、华严宗,也还是要以某一部佛经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禅宗当然也吸取了某些佛经当中的理论,然而他们认为佛的智慧在每个人自己心中,?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坛经》),因此,认为不必以佛经为依据。他们所奉行的(《坛经》)不过是惠能的语录。发展到后来,禅宗更是公开号召不号佛、不念经。如马祖在回答求问佛法时说:?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景德传灯录》卷六)实际上是对佛经作了根本的否定。

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历来被奉为绝对权威的佛祖的神圣性。惠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这样,佛与众生的区别,不过是迷悟之间而已。惠能以后有的禅宗领袖更说老胡(佛祖)活了八十岁便死了,与一般人们有什么区别,要人们不要受骗,并大骂佛是大杀人贼,骗了许多人如淫魔坑。创立临济宗的义玄甚至

发出了?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方式解脱的呐喊。这些说法,实际上就是否定内心之外的佛的存在,这几乎等于破除了佛的偶像。由此可见,尽管禅宗在世界观上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当他们彻底否定外在环境的作用时,也否定了一切外在的权威,破坏了佛教的神圣性,从而走向了它的反面,这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不能不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隋唐佛学的发展过程,也是进一步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而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佛学的解脱论逐步充实了世俗道德修养论的内容。至禅宗,把凡人与佛的区别,归结为觉悟与不觉悟的区别,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宗教的气息。在隋唐佛学的这种道德修养论中,对于修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这些见解,并直接间接地为宋明理学所吸收,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

惠能的言行被门徒整理成《坛经》,是禅宗的精髓和基本典籍。宋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合流,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唐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佛教,虽然他们除武则天以外都信奉道教,但他们对佛教也很关注。唐太宗派玄奘到印度取经,调动国家人力物力,支持帮助他翻译佛经。到处建寺,西安大雁塔是唐僧取经归来建造的。开元年间,在四川乐山修凿大佛。过去南北朝时,人们对当世成佛、还是要累世修行一直搞不懂。唐玄奘西行求法,算是解决了。他的结论是当世成佛,具体说死后即可成佛。有的宗派说,不需要死后就在当下,立即就可成佛,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

中国化的佛教在唐代还走向邻国。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渡日本。公元759年,在鉴真的努力下,在日本奈良创建了唐招提寺,传布律宗,使律宗成为日本六大派别之一。

唐代以后,佛教各宗并行,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宋代南禅宗的?五家七宗?先后兴起,各派势力迅速状大。宋代南禅宗、玄门宗、临济宗、法眼宗极为盛行。南禅宗占上风。宋朝统治者提倡佛教,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宋真宗时,僧尼近50万。当时有?无路不逢僧?的说法,形容僧尼之众。辽代?华严宗?占了上风。元代,西藏的喇嘛教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元朝的?国俗?是先受佛戒,然后即位登基。因此元代大修寺庙做佛事。明代皇帝极力保护佛教,大建寺庙,仅北京就建了千所以上。清朝承袭元明尊崇佛教的政策,皇帝亲修佛经,康熙、雍正、乾隆无不如此,由此可见,佛教自汉代至清代。一直在中国化的道路上前进,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中国迅速壮大。甚至现在,佛教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保护,藏传佛教西藏喇嘛教尤其受重视,班禅受封即是例证。当今中国重视佛教,设有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

我们之所以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因为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及至名山大川都有巨大而深刻影响。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魏晋时,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则给玄学以影响,丰富和发展玄学,最终则取代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佛学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统治思想。隋唐二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繁荣的一个阶段。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人人都想成佛。宋明时期的理学(程朱理学)的思维模式和修行方法上也受到佛教的影响。清代几个皇帝也把佛教作为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总之,在中国历史上,

儒、释(佛)、道三教一直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哲学和宗教体系。

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艺术包括面很广,文学、书法、绘画、建筑、雕塑、音乐、戏曲等等。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以上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或多或少地与佛教有联系。许多文学家信奉佛教,在他们的作品里也充满了佛教色彩。晋代的谢灵运,是个佛教徒,在他的山水诗中也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诗和画中都有佛教所追求的?意境?。特别是南朝刘勰是个佛教徒,积十余年,博统佛教经论,参加整理佛经的工作。他的《文心雕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和评论文学的。

再说绘画、书法,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也是深谙佛教的,作品中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特别信奉佛教,有时竟以?谈玄终日以为乐?。他画的?辋川图?据说是?意出尘外?的佳作。南宋的法常,元代的吴镇,清代的石涛等等。或出家为僧,或隐居山林。但不管是在寺庙作画,还是在民间作画,他们的绘画也都透出佛教境界。还有一此书法家也信奉佛教。诗人、书法家、画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按照佛教所设计的道路按排生活,他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阐释或反映自己所体验到的佛教徒的理想和愿望。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与佛教的联系最为紧密。一说古代雕塑,你会立即想到石窟。石窟是佛教寺庙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是佛教雕塑的宝库。石窟起源于印度。我国自公元四世纪始开凿,以北魏至隋唐为最盛。唐以后逐渐减少。窟内或雕塑、或壁画、或泥塑,内容均为佛像和佛教的故事。这些雕刻、壁画、塑像形象生动,技术高超,风格独特。是佛教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如果把石窟佛像雕塑从我国雕塑艺术中抽出,那么我国古代雕塑就没有几件像样的作品了。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展厅,几乎全部都是佛像。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不过正宗的石窟是以下几个: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等。

3、佛教与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中国佛教所传四个菩萨分别显灵于此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四座名山供奉的菩萨不同,一是显示佛教在中国的派别不同,二是显示了人们对佛教追求目标的不同理解。求智上五台山,求德上峨眉山,求发展上九华山,求平安上普陀山。四大道场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宗教的地域性

关于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广泛影响,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到,那就是个别流派在某些地区的影响是极大的。其中地区性影响较大的是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和西南地区的南传小乘佛教。藏族人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尊崇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据说班禅额而德尼、确吉坚赞到青海塔尔塔传讲经,连他尿的尿也要挖地三尺加以供奉。可见其影响之大。历代历朝的皇帝要想统治西藏、青海等藏族居民区,都得和活佛搞好关系,授以官位。

除藏传佛教和西南地区南传小乘佛教外,还有许多民间宗教:萨满教、本教、东巴教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影响。汉族居住区内,也有许多民间宗教,如白莲教、八卦教、黄天教在某些地区很有势力,对该地区的社会风俗和文化发展产生过影响。

第四节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儒、释、道三教之称,因此谈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很难回避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中国的传统儒学,并不是纯粹的宗教,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深厚的人文传统的理性主义学说,正因为儒学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才使中国未曾出现过其他国家和民族大都经历过的宗教全面统治的时代。但传统儒学也确实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宗教功能,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1、天命观念

从思想渊源来说,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天命?、?天道?观念仍然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孔子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始了从?天?向?人?的转变,?罕言命与鬼神?,但在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中,?天?一直是政治思想和人伦道德之本原,所以说儒家学说仍然具有一一的宗教色彩。

2、天人感应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理论下把进一步神化、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彻底地宗教化了。所谓?王者法天意?、?人受命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等等,把先秦儒家所建立的一整套正在逐步脱离宗教外衣的政治、伦理学说重新神学化、宗教化。

3、传统儒学的修养理论也大量地充满了宗教色彩。他们所走的都是一条通过反省内求以上达天道的道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公冶长》),孟子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慎独?等等都是如此。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是吸取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

2、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朱熹有?豁然贯通?之说,陆象山?多类扬眉瞬目之机?,王阳明则明言?本体功夫,一悟透尽?。他们极力提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半日读书,半日坐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色彩。

3、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

思考题:

1、原始佛教和中国化佛教的根本区别中什么?

*2、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五节民间秘密宗教

民间秘密宗教是指在民间秘密流传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禁止和镇压的宗教。秘密宗教产生于东汉,宋明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农民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连绵不断,很多农民起义都以宗教作为组织起义的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白莲教、摩尼教、黄天教、红阳教、闻香教、八卦教等。

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创立者为南宋初年的茅子元,元代以后广为流传。此宗混合弥勒信仰,宣扬弥勒降生人间成佛,在龙华树下三度说法度众,信徙在各地纷纷成立白莲社。后又吸收摩尼教的?二宗?(光明、黑暗)?三际?(初际、中际、后际)教义及其明王信仰,认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明正德(1506-1521)以后,受罗教影响,崇奉无生老母,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宣扬无生老母派弥勒佛等神佛下凡,拯救众生回?真空家乡?。此后教派林立,名目繁多,有红阳、净空、无为、西大乘、黄天、弘阳、八卦、天理、罗道等数十种。各派虽互不相属,但因其组织、仪式和活动方式颇多相似,故官方和民间统称之为白莲教。利用白莲教的农民起义很多,著名的有元末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明天启二年(1622)山东徐鸿儒起义,清嘉庆年间川鄂陕的白莲教大起义等。

摩尼教由摩尼在公元三世纪创立于中亚(伊朗)。此教在袄教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等思想而形成自己的信仰理论,其根本教义也是?二宗三际?。崇拜光明王国的主神大明尊,认为其有神位、光明、威力、智慧四种德性,诫律为三封和十诫,重点是不杀生和禁淫欲。此教唐初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后为回纥定之为国教。唐朝在长安、荆、扬、洪、越、诸州及河南府、太原府都建有摩尼教寺,其徒白衣白冠。利用此教发动的农民起义最著名的是五代时期920年陈州母乙起义和北宋1120年方腊起义。

祆教又称火祆教、火教、拜火教,认为世界有善恶两种对立的本原,善端最高神是阿胡拉〃玛兹达,代表火、光明、清净、创造;恶端最高神是安格拉〃曼纽,代表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宣扬善恶报应和末日审判。奉《波斯古经》为经典,以崇拜代表着善和光明的?圣火?为主要仪式。此教于南北朝时传入我国西域,北魏、北齐、北周的统治者都曾带头奉祀。唐时长安、洛阳均建有祆祠,并在祠部设萨宝府管理祆教。当时教徒多为波斯侨民和西域少数民族。唐武宗会昌灭佛时,祆教同时遭禁。南宋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绝迹。

罗教又名罗道教、罗祖教、悟空教,由明正德(1506-1521)年间山东即墨人罗清所创。此教与禅宗南宗相近,主张不立文字、不奉佛像、不做佛事、不建寺庙;以?真空?(宇宙初始,无天地、无明、无人物)为宇宙本源。该教以运河两岸为活动中心,信徒大多为漕运水手。罗教在明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年间屡遭禁止。此教对很多民间宗教如红阳教、黄天教、大乘教、青帮等都影响甚大。

八卦教又称清水教、天理教、九宫教等,由白莲教演变而来。清康熙年间由山东单县人刘佐臣创立,以八卦作为组织形式,形成?内安九宫、外立八卦?的宗教体系。该教是清代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民间秘密教派。清中叶的清水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清末的义和团运动,都曾利用此教组织起义。

红阳教由明代直隶人韩太湖创立,?红阳?一词则是由劫变观念演变而来,所谓三阳劫变,即昔世为青阳,现世为红阳,来世为白阳。红阳末劫是人类的最大劫灾,祖师此际临凡,拯救东土众生,逃离红阳末劫。红阳教注重坛场仪式,善作斋醮,在直隶、

山东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数百年间,虽屡遭政府镇压,却传承接续,从未中断,直到清末才日渐绝迹。

思考题

1、试述佛教中国化的简要历程。

2、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和重大影响?

3、简述道教的思想来源?

4、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和习俗有哪些?

5、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哪些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2学时)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进一步认识传统伦理道德的流变与发展和具体内容,并对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意义上的伦理道德进行比较,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伦理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和?道德?

一、伦理

二、道

三、德

第二节传统伦理道德

一、仁

二、义

三、忠

四、恕

五、孝

第二节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的比较

一、与西方人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二、与中国现当代提倡的伦理道德观的比较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佛教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与融汇

第五讲 佛教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与融汇 课前热身 九华山位于我国安徽省清凉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漫游九华山,写下了赞美九华山的诗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九华山佛教历史悠久,号称地藏菩萨道场。 佛教自汉时传入,唐代盛极一时。唐开元年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到此修行,称地藏菩萨转世。他圆寂后,九华山被辟为佛教地藏菩萨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著称,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正是因为佛教的输入,才诞生了诸多像九华山这样的佛教圣地、旅游胜地。现在,让我们开启本讲的课程,看一看佛教输入中国的情况以及佛教输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的交融情况。 视频:佛教圣地《九华山》 导言 佛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宗教,然而它对中国影响之深是其他宗教不可比拟的。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在赵朴初编著的《佛教史略》中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改变了汉人的习俗。中国陆续修建了很多佛像,建造了诸多寺庙。可以说,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影响是深刻的,它随着朝代的变更时而兴盛,时而衰败;历代的统治者也根据统治的需要,时而兴佛,时而灭佛。 在本讲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碰撞的情况。学习目标 ●说出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情况:传入时间,传入路径,传播的阶段性等; ●阐述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 ●佛教融入中国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文化原因。 ●评价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佛教的一些积极动向。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

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弘扬文化传统之"形",又要塑造传统文化之"魂",要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清楚,重点在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非仅仅对于传统文化现象毫无保留地保存,即便是对文化传统有辩证看待,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比如弟子规中宣扬的封建主义性质的忠孝观念应该扬弃。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就要将扬弃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化,变成语文教材内容,贯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之中,变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它也必须持续地发展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两千多年前白马驮经,佛入中土,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佛 教自汉朝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发展,随着朝代更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文化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演变出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少林寺。随着历史的演进,少林寺文化逐渐成为集合佛,道,儒于一体,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禅宗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少林寺,传统文化 引言 少林寺建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圣地,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封建哲学开始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大大丰富了少林寺文化的内涵,随着少林寺的僧众走出庙堂,少林寺文化逐渐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佛教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少林寺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佛教文化逐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佛教偈语更是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少林寺文化更是作为禅宗文化在代表,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补充,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中独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一,少林寺的兴起 悠悠古刹,千年少林,传奇岁月,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并因此而得名。闻名世界古刹少林寺据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少林寺最初建寺的时候并不是叫少林寺,而是叫“僧人寺”,传说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而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在少林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终于完成,期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然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逐步扩大,名声大噪,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后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禅宗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南北朝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单靠翻译,而是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由中国僧人自身领悟创作,传播和推广。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而后,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王沫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兴趣素养节日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道教简介

道教 发布时间:2017-10-23 02:30文章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思想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及鬼神信仰,于东汉末年形成的。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在隋唐北宋达到鼎盛。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出现新的教派,教义和道法都有改变。明清时期,道教随着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而日益衰微。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进行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使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大团结。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将“道”作为最高信仰,从中演化出最高的神灵,构建了庞大的神仙体系。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全真派由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正一派源远流长,于元代最终形成。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绝大部分不出家。

道教的神仙谱系复杂庞大,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四御为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是民间最受崇拜的天神。星神与四方之神:道教把诸星视为星君,主要有北斗七星。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又称斗姥,最受尊崇。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时改称玄武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仪轨有斋戒、坛醮等。 道教的主要道术有外丹、内丹和符箓等。 道教的主要节日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太上老君诞辰、东岳大帝诞辰、吕纯阳祖师诞辰、关圣帝君诞辰、灵宝天尊诞辰、元始天尊圣诞,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系 别 机械工程系 专 业 机械 . 班 级 1 .... 学 号 1.... 姓 名 ***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摘 要:佛教与书法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同样都历经千年、 饱经风霜,也同样坚毅不倒、不断成长。在此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独立进展而是相辅相成的。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东来,几乎参与了大半个书法史的流程而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所受佛教影响更是弥深。  关键词:佛教;书法;融合  一、佛教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 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佛教传到中国后因其进足以救济苍生、退足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暗合汉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化氛围而得以生根,在长达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进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佛教在中国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年左 、6000 中独放异采。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了。在中国,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在朝代不断更替,外来文化不断传进,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冲突,融合,分裂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仍然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佛教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同时也是中国拥有最多信徒和传播最广的宗教,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包容性和佛教在中国的本土性。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甚至,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主要是通过佛寺的兴建来传播的,古代就有诗人写道,南国三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在中国兴建了大量的佛寺。而且,佛教还兴建了大量的石窟建筑,今天还大量存在,成为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佛教信众还兴建了大量的和佛教偶像有关的庙宇,像观音,如来之类的佛教偶像庙宇,在中国,到处都是。佛教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房屋建筑的形式,像佛塔,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建筑形式,今天的上海金茂大厦,台北的101大厦都模仿了佛教的佛塔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注重家国,伦理的关系,而佛教关注的是众生,是众生平等。当然中国的文化和佛教的文化没有优劣的对立关系,而且因为佛教的包容性,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人的传统的思想,所以佛教在中国可以很好的传播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继而改变中国人的某些思想观念。因此,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补充,对中国人的某些思维方式有一些补充式的改变。 佛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肯定有它的自己的文化,像佛教的经卷,佛教的雕塑,佛教的绘画,佛教的建筑等等。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佛教徒怀着虔诚的求知之心,到印度求佛经。但是,大多数的经卷是印度的文字,要翻译,因此就出现的很多新的佛教语言和词句,这些语言和词句通过佛教的传播,融入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中。而且佛教的绘画也影响了中国绘画技法,像关于佛像的绘画,特别是敦煌的飞天绘画,结以中国的嫦娥,为广大人们熟知。 佛教的传入还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的挂灯笼。佛教的音乐也对中国的音乐有很大的影响,像台湾的著名歌手齐秦的姐姐齐豫就是著名的佛教徒,同时也是著名的佛教音乐歌手。在民间,佛教音乐也很盛行,像峨眉山的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就有很好的交流和融合,广受佛教信众的欢迎。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根的潮流,各种文化的复苏和交流,人们急于寻找对社会发展的各种迷惑和不解的答案,佛教又开始兴盛起来。佛教应该抓住机遇,以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传播经验,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的影响为依据,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传播。可以预见,未来,佛教在中国一定会佛光普照。

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紧密结合 发表时间:2018-09-11T10:19:21.44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作者:谢晓茹[导读] 其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我们是成人,我们是老师,更应该去帮助引导那些未成年人关注人生成长的根基,本人亲身课堂实践得出传统文化可以引入课堂并能产生实际意义。 谢晓茹(新疆沙湾县第一中学新疆沙湾 834700)摘要:其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我们是成人,我们是老师,更应该去帮助引导那些未成年人关注人生成长的根基,本人亲身课堂实践得出传统文化可以引入课堂并能产生实际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102-01 在为期5天的国学培训以后,我清晰地认识到:不光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时时接受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洗礼。最让我受益的是《弟子规》,因此我也想让我的学生和我一起学习《弟子规》,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打开一扇窗。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迅速将它做成计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找到经典的旋律,让学生爱上《弟子规》。无论怎样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艺术恐怕都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往小了说,一堂堂高效、难忘的语文课是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喜欢音乐,喜欢编唱,因此便常常用这一方法唱诗词。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我爱雪莲花》的调子来唱,《涉江采芙蓉》用阎维文的《一棵小白杨》的调子来唱,《雨霖铃》用《友谊天长地久》的调子来唱,《弟子规》也不例外,我找到了一首经典的旋律—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学生们从小听着这些熟悉的旋律长大,只要一起头,便能套词跟唱,“弟子规,圣人训……”以唱的形式来推动《弟子规》的学习、背诵和理解,符合古人诗歌用韵和可以演唱的特点,学生也爱跟唱,既轻松快乐,同时也是对这些经典曲调的学习和传承,传统的诗词和经典的曲调往往相得益彰。 二、研究《弟子规》,给学生确定分组内容。我仔细的研读了《弟子规》,它由“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组成,我则按篇幅长短将其中的“总叙”和“亲仁”两部分合二为一,将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将我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由小组长抓阄决定各小组所要学习和感悟的主要章节,其中特别关注了《入则孝》部分,有两个小组共同学习。因为孝是为人的根本,也是我泱泱华夏传统文化的根基,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穿于万户千家。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 三、做好学生认真学习《弟子规》的动员工作并具体给出指导学习的意见。我带的是高二的学生,平时学习任务重,学习计划已经很满了,我决定把它安排在为期二十多天的寒假,寒假有我们传统佳节――春节,难得的亲朋好友就会相见,更是学习、实践、感悟《弟子规》博大精深的要义的最佳时机,而且每位学生也只是认真学习其中一部分内容,不会压力太大、任务过重,这样也真正能将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在一起。每个人具体要做的事情是:抄写《弟子规》中各自小组抽取的那一部分原文内容;从书上或借助网络找到个人认为翻译得最好的一版,把该部分内等的翻译抄写一遍并力争将翻译熟读成诵;再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八百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四、严抓落实,促进学习成果的优化。开学以后,从第一节课开始直奔主题,分享学习感受,收获《弟子规》对我们言行的匡正和指导,每位学生讲完,班里的其他学生都会点评,学生代表都要打分并备注清赋分理由。背诵的学生很认真,基本上都准确无误且流畅清晰,打分的学生听得更认真。最后每人写一份以假期学习《弟子规》或再次学习《弟子规》的具体学习过程、心路历程和学习感悟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报告,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活动用时近两周,近百个学生各有收获,有的背诵准确流畅让我惊叹;有的谈学习《弟子规》前后个人对父母对亲情的理解和看法;有的谈学了《弟子规》,个人的想法变了,行为转变,家庭关系或朋友关系随之缓和了;有的谈《弟子规》让他明白“先做人,再做学问”的道理,从思想深处意识到以前“长浮华” 的虚荣和危害……我用比较严苛的标准,都不得不对其中30%多的学生打了满分,他们真的让我感动,令我动容,其他学生也大多在85分至100分之间。最后学生更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工整的字迹完成了一份令他们自己都十分满意的学习报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弟子规》的学习报告的总体水平胜于之前他们所做的课本教材上的任何一篇文言文、小说、诗歌的学习报告。 之前,我的确没想到,一次假期作业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让我着实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平时我们的学生总是对学习表现不出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为什么我们精心备课,全力付出,最终只能收获甚微?学生苦,老师也苦。难道是因为时间不充裕吗?不,应该是学生只是疲于应付各学科的知识点,而找不到它们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了不少知识,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依然尴尬或紧张;他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缓解与同学或老师的对立关系;面对各种迷茫和诱惑,他们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处飘动而茫然无措;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价值又该如何体现。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于无声处滋养莘莘学子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才能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谈家乡文化—豫剧 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豫剧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字:中原文化、豫剧、艺术、河南梆子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河南人,从小就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使我深深的迷上了这魅力无穷的中原文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姥姥是一个戏迷,所以豫剧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中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豫剧 豫剧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鼎盛时期,除河南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近400年的历史。是在河南民歌,小调及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后吸收北曲、弦索、罗卷戏、昆曲、秦腔等其它戏曲剧种结合演变而成。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开封。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研究并厘清传统文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从这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并侧重于意识形态的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触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令人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而我的理解,传统文化是着眼于形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具体可感的、可以操作的,如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用语、礼节、

行为习惯等等,它是外显的;而文化传统则是从质的角度来说的,它是抽象的、起支配作用的,如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它是幕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李政道曾经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显得愈益严重。这种状况,将使我们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 作者:****** 学号:************** 摘要:我国是个具有5 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继承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 正文: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科学的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说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既然是继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面传承下去。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却并不能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意义,这也就使得它不能再发挥更多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已经无法将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它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因此,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继承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而非说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