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探索

对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探索

对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探索
对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探索

目录

提要 (2)

1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 (2)

1.1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3)

1.1.1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 (3)

1.1.2应对农产品激烈竞争,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3)

1.1.3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3)

1.1.4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4)

1.2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4)

1.2..1土地代耕模式 (4)

1.2..2合作经济模式 (4)

1.2..3股份公司模式 (5)

2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5)

2.1加大农村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6)

2.2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6)

2.3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作用,大力扶持涉农金融机构 (6)

2.4做好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6

2.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老百姓谋利益 (7)

2.4.2确保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一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7)

2.4.3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7)

2.4.4提高农民素质 (7)

3 结束语 (7)

4 参考文献 (8)

对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探索

提要

近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小而全”、“杂而散”的家庭经营模式正逐渐成为束缚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实践表明,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因此,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和主要方向之一。

1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空洞化”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益,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为土地达到这种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在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下,积极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现方式,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首先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以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打破以前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土地上“大锅饭”利益分享机制,建立一种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以农户家庭自己为独立核算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用农民切身感受得到的物质经济利益引导和激励其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有的这种小规模、粗放式和高成本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发展。新时期,考虑到我国农村土地所特有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兼顾既坚持现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度和经营制度,又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1.1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1.1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

农业生产专业化是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作物的生态习性,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必须打破“户户都种田,家家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因地制宜地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

移,促进各类专业户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专业化生产的水平。

1.1.2应对农产品激烈竞争,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不但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然而.我国农产品因规模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国际竞争力低下,尤其是传统的粮食作物,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却由于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的低水平、低档次,使其不能转化为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亟待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形式却阻碍着这一进程,因为它阻碍了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得劳动投入不能减少,提高了生产成本,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规,才能提高机械化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1.3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村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目前体制下,地块过于细碎,不利于机械耕作;再加上农户文化素质低、资金少,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规模化经营更成了一句空话。可以说,在这种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几乎不可能的。而从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到, t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我们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1.1.4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据资料统计,1997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为4939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之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中一方面存在着劳动力闲置的状况,另一方面又由于土地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转移。这样,不但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浪费,而且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相悖。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既可以合理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农村中的工业部门转移,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1.2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作为农村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农村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革和创新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集体土地所有制上所实行的家庭经营模式使得我国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这一制度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70.9万吨(10574亿斤),比1978年增加了近22710.9万吨(4542亿斤),增长约75%。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已经开始步入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正如前文所述,那种“小而全”、“杂而散”的家庭经营模式正逐渐成为束缚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此时亟待需要对现有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创新。正是基于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形势的需要,沁阳市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几种基本模式。

1.2..1土地代耕模式

土地代耕是指一些无能力种地或者亲自种地不经济的农民将土地委托给专业农业生产服务机构代为耕种管理的做法。这种代耕模式不仅符合现有土地制度和政策,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并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便于大型农业机械耕作和现代化田间管理及新技术应用。在对沁阳市太行办事处秘涧村的实地调查发现,由于该村主要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而且耕作流程也基本相同,所以这里绝大多数农户都将自家承包地委托代耕出去,而自己则外出打工赚钱。正如其中一位村民所说的那样,“一家一户就那么几亩地,从翻地、耕地、平地、整地、播种、施肥、杀虫、除草、浇水、收割到最后的储存,几十道作业流程下来,辛苦一年还赚不到几个钱。与其这样,还不如代耕出去,节省出来的时间在外打工赚钱划算。”与此同时,村“两委”也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户与专业农业生产服务机构建立联系、规范流程和加强合作。“单个农户地块太小,划片分开耕种不经济,机器开到地里连转都转不开。因此,机械化更适合于大块的土地,代耕的土地规模越大效果越好”该村村委主任如是说。到目前为止,全村近700多亩农地已基本实现统一整翻、统一撒种、统一施肥、统一喷药、统一灌溉、统一收割和分户存储的“六统一分”土地代耕模式。

1.2..2合作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在自愿、平等、互助和互利的基础上,遵循合作经济规律及其规章制度,联合起来共同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做法。当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即一是农业生产合作,二是农产品流通合作,三是农村资金信贷合作,四是其他各类服务性合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沁阳市主要是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合作为主,其中尤其以王召乡木楼村的沁阳市科有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典型范例。近些年,该合作社不仅将木楼村及周边村庄近1200亩耕地吸收进来开展统一经营,更是向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拓展多种经营项目。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该社实现营业总收入100多万元,利润超过50万元,其中提供农机服务实现利润20余万元,基建工程承包约20万元和销售汽油、柴油近10万元。对于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沁阳市政府也摸索并制定出一系列独具“沁阳特色”的支持和促进政策,即一是对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给予财政补贴支持,二是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信贷资金扶持力度,三是在农机合作社场地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和政策协调,四是在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下,积极引导农户将承包地规范合理地向农机合作社集中。实践证明,沁阳市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政策手段是有效的。据新华网最新报道,201 1年沁阳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到89%,这标志着该市已提前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

1.2..3股份公司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指在不改变现有土地状况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将承包地入股,设立以土地为核心的股份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从而达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目的。该模式与前述两种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即前两者都仅局限于初级农产品生产或流通的某个环节,尚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形态和体系。况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形成

一个农工商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可持续性产业体系,这就决定了股份公司模式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对沁阳市北部的西万镇西万村的调查就已经证实了笔者的看法,同样,该市西北部的紫陵镇西紫陵村也依靠这种股份公司模式走上了增收致富路。西紫陵村全村2500多人耕种着近2000亩土地,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面对“人多地少”的严峻形势,村委会在先行征得村民同意后随即投资20万元注册成立了由村委会控股的沁阳市开源农业股份公司。开源公司不仅吸纳全村农户的承包地以土地入股形式参股经营,还大力推进“空心村”废弃宅基地的复垦。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该公司大幅增加了蔬菜大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外,开源公司现正在综合开发和利用一条穿村的公路,在道路两旁发展林木加工、建材贸易以及运输、餐饮和旅馆等服务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经过股份公司模式运作后的农地,大多都充分利用了现有土地资源,在土地规模效应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十一五”以来,国家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进一步作出要稳定和完善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决定,并同时提出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由此可见,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和主要方向之一。因此,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进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加大农村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其实,国家对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在政策层面上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农村改革初期,国家曾明令禁止农地转让。随后的1984年“一号文件”又提出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到了上世纪9O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在有条件的地方摸索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之后于2002年将这一经营方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并在2008年以党的决定形式再次明确和强调了土地规模经营在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相适应的过程不仅需要写在纸上,更需要让广大农民知道党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培养和树立土地规模经营典型以及积极推广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好处和实践。

2.2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努力加快推进自身职能的转变,切实改进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准确定位地方政府角色,做好事前引导、事中规范和事后监督等服务工作;二是严格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

制度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动态监管;三是积极构建市、乡(镇)和村等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为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规范合同、公开招拍和竞争谈判等中介信息服务;四是适时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与开发。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在户籍、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2.3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作用,大力扶持涉农金融机构

当前,在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缺乏资金。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缺乏一个有效和规范的土地融资平台让农村土地使用权能够随时盘活变现,进而充分发挥农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新时期为更好地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从而繁荣农村经济,应继续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加大国家财税部门对其支农信贷的贴息支持和税收减免力度。另外,还应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现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等金融机构,尽快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2.4做好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家庭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已成为客观需求。大量事实表明,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发展现代化农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2.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老百姓谋利益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组织人员加强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调动广大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整合农业资源,对农村土地向种植户,科技示范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4.2确保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一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要在坚持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有序的原则。农户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及流转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是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土地用途。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扣缴。三是在同等条件下,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优先权,可优先取得流转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四是闲置两年以上的承包土地,在保持原有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流转。这样既有利于农民土地有效流转,并向种田能手、龙头企业集中。这样既促进农村产业化分工合作;有序发展;又能使剩余劳动力有效输出,留守农民安心种田,实现种田劳务两不误。

2.4.3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强化服务在州、县(市)农业局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站。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登记、信息发布工作;负责中介协调、指导工作,并建、立流转后跟踪服务、纠纷协调监管等。

2.4.4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向规模化经营发一展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才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发展劳务经济,才有一个个种田能手、一个个业主出现,才有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人、业主手中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可能。就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方,农民一般急需提高科技素质,尽快致富。这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有利于土地的流转、向规模化经营发展。二要对新生劳动力进行农业科普知识教育。在对农村青年加强劳务输出的综合培训的同时,也要对新型青少年进行农业技术科普培训,让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知识型、创造型的农民,使农业大军后继有人,规模化经营的步子更大、更快。

3 结束语

总之,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提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模式将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刘晓平,宁立功.陕西省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现状和难点透析——基于陕西省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调查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

[2]柳建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研究——制度博弈的核心问题解读[J].农村经济,2011,(08).

[3]赵阳.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11,(16).

[4]张新民:我国粮食问题的核心是效益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

[5]王景新:新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法律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0.04

[6]王琢,许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营管理出版社,1996年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见

原标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全文如下。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2019年农经站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农经站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调研报 告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期,根据省市的安排,xx农经站及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题调研组,从XX年5月25日至6月8日,利用15天时间先后深入15个乡镇,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利条件。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为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粮食生产更是置于全年工作之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四大补贴”不断增加,并逐渐形成了体系。 (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财政投入的递增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方便了大户生产布局、稻田排灌、病虫防治和机械化作业。 (三)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这些为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老人农业”现象,那么要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远源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和典型模式。 近年来,我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实加强土地流转指导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有效形式,通过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集中,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生产经营。据调查,至XX年6月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6.1万亩,占全县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4.7%;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1%。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流转形式多样化,出租面积明显增加。按流转形式划分,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据调查,截至XX年6月,转包面积22715亩,占流转面积的37.2%;出租面积29189亩,占流转面积的48%;互换面积达219亩,占流转面积的0.4%;转让面积877亩,占流转面积的1.4%;其他形式流转面积达8000亩,占流转面积的13%。与XX年年底数据相比,出租的面积明显增加。从实践来看,农户将土地通过出租、转包的形式流转给农业企业、合作社或大户等,把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有效重组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得到了显著发挥,相应的

土地管理学论文

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一切建筑工程物体所占用及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是一种以利用土地承载力和建筑空间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方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二、城市用地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按用途可分为工业用地、民用建设用地和军事建设用地3类。工业用地是指用于进行工业项目或为其配套的其它工程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民用建设用地是指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及其配套设施所需要的土地。军事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国防和战备要求进行各项军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土地。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用途管理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这些用地可以概括为3方面:1、生产

性设施用地,有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仓储用地;2、生活性设施用地,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园林绿地;3、市政公用性设施用地,有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防灾等设施用地。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4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分别为20%—32%、15%—25%、8%—15%、8%—15%。在考虑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用地需求合理布局。(1)工业用地的布局:工业用地布置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有:用地条件,供水条件,供电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生产协作条件,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条件等等。城市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城市内工业、城市边缘工业区、远离城市或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点、工业卫星城镇。(2)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城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通常大城市偏低、小城市偏高。我国人均用地指标为18.0—28.0平方米/人,大中城市不得低于16.0平方米/人。(3)交通用地布局:交通体系中要合理安排铁路运输场站及枢纽位置、水运港口布置、航空运输的布局、公路运输的布局。主要原则包括: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尽量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留有发展的余地;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节约余地和投资。 四、耕地保护管理 (1)耕地的概念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作者:马孝芳 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对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安康发展作出全面 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2010年9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汉滨区河西镇、建民镇,平利县长安镇,旬阳县吕河镇、甘溪镇进行了调查,了解掌握了我市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主要特点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实施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宣传引导,倾斜政策扶持,完善体制机制,注重跟进服务,着力推动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和规模企业集中,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累计流转、集中经营农村土地57.5万亩,常用耕地规模经营占比达到20%,其中转包21.1万亩,转让6万亩,出租18. 2万亩,互换2.3万亩,股份合作1.1万亩,其他形式8.8万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优势区域率先集中。汉滨区建民镇、河西镇生态农业科技园和蔬菜基地,汉阴县月河养殖小区等,都集中在月河川道和316国道周边;石泉县城关镇杨柳新区,平利县长安、八仙、洛河茶叶基地,旬阳县吕河、甘溪烤烟生产示范区等,也都主要集中在川道浅丘、公路沿线和城镇周边,这些地区交通便利,土地连片,灌溉和耕作条件

相对较好,便于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土地率先向规模经营集中。 第二、主导产业推动规模。据统计,已经流转规模经营的土地,发展烤烟9.4万亩、茶饮7.7万亩、养殖4.3万亩、蚕桑4.1万亩、魔芋1.9万亩、蔬菜1.7万亩、中药材1.5万亩,主导产业建设用地占规模经营土地面积的79%。在主导产业建设突出的地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势头较好。汉滨区以发展林果产业为主导,流转集中经营土地7.08万亩发展林果经济,占全区土地流转面积的60%;平利县流转集中经营土地7.03万亩发展茶饮,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64.7%;旬阳县流转集中经营土地5.89万亩发展优质烤烟,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46%,这些土地使用密集性的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加速了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第三、龙头大户聚集土地。白河县兴达公司在仓上镇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亩建设苗木花卉基地,订单种植中药材;陕西宜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汉滨区大同镇流转土地5680亩,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平利县长安镇凌久成、洪善存两户茶叶生产经营大户共流转土地194 8亩,建设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基地;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在汉滨区河西镇二档村和旬阳县吕河镇江店村共计流转土地1600亩发展烤烟。目前,全市规模经营农村土地100亩以上的大户6 83户,1000亩以上的大户25户,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带动了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第四、规模经营小型为主。统计显示,我市土地规模经营,虽不乏千亩以上的龙头大户,但为数不多,全市5.1万土地转入户中,规

土地一级开发盈利模式及风险问题

土地一级开发盈利模式及风险问题浅析 作者:黄双燕 来源:《商情》2014年第47期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高速发展趋势,推动了土地开发产的发展。针对土地开发体系,土地一级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在土地出让前,所实施开发、建设,政府或政府委托企业负责土地开发,执行一级开发,主要是使土地达到出让标准。现阶段,我国二级土地开发企业,逐渐转型为一级开发企业。然而,我国土地一级开发,主要为政府主导,土地开发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盈利、运营等模式,也具有许多制约因素和风险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一级开发盈利模式的相关问题,探讨一些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土地一级开发;盈利模式;风险问题;开发成本 针对土地管理体系,土地一级开发为重要内容,主要为严格控制土地出让成本,对盈利多少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来,我国二级市场的土地开发成本日益增加,诸多房地产企业转向土地一级开发范畴。我国土地一级开发也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向市场化运行。针对开发企业而言,参与一级开发,可获取二级开发更多利益。例如,在一级开发中获利,土地增值收益的获取等。而一级开发盈利主要取决于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力度。另外,与二级开发相比,一级开发风险性、不确定性较大。例如,长期占用资金和拆迁成本等风险,加上政策、违约、政府干预行为等风险。因此,在一级开发中,要想控制成本费用,必须优化土地开发运作流程,加强土地开发管理,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进而提高抗风险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一级开发盈利模式的相关问题,并探讨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土地一级开发的操作模式分析 首先,政府垄断开发。政府成立项目公司,或委托开发企业,实行土地一级开发,即称为政府垄断模式。采取该种模式,政府可完全掌控土地出让价格,待土地开发称为熟地之后,可保证增

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吉林省四平市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1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以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为例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可以从土地的利用效率上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2 土地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 解决对策与发展趋势(未来发展的方向) 摘要: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符合我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曾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缺陷却愈发暴露出来,因此,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及其必要性也更加明显。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农业现代化问题已经日益紧迫地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目前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在这一势头带动下,内地也出现了星星之火。为了探讨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尤其是内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课题组对吉林省四平市所辖区域的农村土地的耕地利用情况和农民收入水平组织了调研。通过对农村的调研,明确提出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发现了内地农村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深刻要求,了解了制约内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这种要求和这些制约因素促使我们对内地农村改革的深化作出思索。

1.1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涵义 经济学理论对经营与规模有着特定的涵义,一般是指生产力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等)在某个生产或经营单位中的集合程度与组合关系,即是指这些要素以一定的配置比例发挥生产或经营效果的范围和数量界限。讨论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就是研究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土地或耕地的数量的合理界限,并探讨在中国土地管理体制下,土地经营与管理界限的变化,以实现最佳经济效果。 1.2 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效益 西方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规模经济之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即企业经营实体的规模扩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自身产生经济效益,如农业经营的耕地面积扩大,种植的专业化等。二是企业外部互相影响带来的效益,如农业经营中,为适应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产、运、销一条龙,即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效益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如某些农业生产机械与设备。当土地具有一定规模,才可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折损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各生产要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大规模生产更利于分工协作,促进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增进经济效益。外部规模效益,包括市场规模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其它企业规模变化对本企业带来的效益。如原材料供应条件的改变,销售市场的扩大等均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1.3 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毕业论文是学生修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结合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结合已有的工作或社会实际,就某些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在进一 步查阅资料、实地访问与调查后,撰写一篇精炼的、有理论、有观点、有数据、有说服力的论述文章。下面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提供以下7个方面的参考说明: 1.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评估与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调查 它是根据国家生产任务和土地管理要求而对一个区域面积进行有关土地的资源性和资 产性的调查与制图的系统专业工作。调查的手段与技术有地形图和常规简易测量,也有“三S”技术。调查后的后续工作有土地评价、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及专业设计等。 (2)土地评价(la nd evaluation) 土地评价一般主要依据是土地的自然性状,如土地本身的质量及其与土地资源利用的有 关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气候资源,,)的平衡,偶合关系,其中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联合国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FAO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评价, 我国有关农用土地评等定级等)。 (3)土地评估(land assessmen), 土地评估是考虑到土地的经济特性,其中特别是经济区位因素。最有名者为美国的 LESA模式,即土地评价与区位评估(Land Evaluation & Site Assessment ),它是将土地的自然特性评价和其经济区位结合来考虑的,比较实用。 (4)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全国自上而下,即从其宏观总体规划到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一个系统 组合,这是合理利用资源所必须的,绝不能个别区域而自行其事,必须尊重上一级的总体规 划,这是具法律性质的,必须在一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区域土地利用分区限制的原则, 特别像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更要如此。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某些区域的具体发展,只是考虑到土地资源的总体性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2. 土地整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农用土地要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小城镇又要适度的集

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他山之石,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纵横2010/1,7-9) 面对我国人均耕地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抛荒现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的指导下,许多专家开出了一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也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走“公司+农户”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并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瓶颈。无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走农业规模经营的道路,农用土地逐渐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土地的“登记、确权、颁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农民发展诉求的强烈需求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林冬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及对策农村经济2010年第l2期53-55)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

五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2009-11-9 13:36:00 一、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 这里所说的土地规模经营,是对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大多数农村而言的,从实践看,主要有以下发展途径与方式: 1.农业结构调整承包大户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过程中,只有少数处于市场前沿、掌握市场信息多并善于经营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收,待多数农户都仿效同一模式进行结构调整,随之就出现了与结构调整相对应的一轮又一轮“卖难”,致使多数农民只见调整不见效益,始终走不出结构调整的“怪圈”。因农业结构调整必然受土地资源、市场价格和需求等因素的制约,显现出局限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然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却是必需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结构调整能使部分农民增收致富,并有可能发展成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形成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结构调整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981年,烟台市果树研究所为调整果业结构,从日本引进红富士苹果苗木,在牟平区大窑镇召开推介会,却没有人愿意发展。农民曲忠泉以敢为天下先的大胆精神,率先嫁接发展,几年中在当地和威海文登市开发果园2500余亩,红富士苹果至今仍是胶东大多数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众多果农趟出了致富路,果农推举他为牟平区果业协会会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胶东兴起发展大樱桃,曲会长陆续调整还能带来很大收入的红富士苹果园,栽植大樱桃2000多亩,并向果农推介

发展大樱桃,现已成为胶东农民致富的另一重要产业。2006年曲会长试栽蓝莓成功,2007年调整60亩大樱桃栽植蓝莓,2008年计划调整200亩。2007年6月,烟台市果树研究所在威宇蓝莓观光园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拉开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序幕。曲会长计划投资建设蓝莓加工厂,从育苗引栽、技术管理、深加工、销售实行统一组织,带领农民开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出结构调整的怪圈,稳定地增加收入。 2.以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直接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居多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现实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烟台国际现代农业科技园,顺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实施农、牧、渔现代高新技术的立题、攻关、试验、示范、推广和市场化营销,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开发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中国农民开创国际市场。园区规划总面积10000亩,其中荒滩地1900亩,海面滩涂2700亩,大田示范区5400亩。规划建设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农业种植。规划占地面积800亩,建设现代化连栋温室大棚42幢,配套建设专家科研楼42幢,成立农业科研所和组织培养室。二是畜牧饲养。建设封闭式畜牧饲养场三个,成立畜牧研究所和胚胎室。三是水产养殖。建设单个有效面积10亩的可保温、加温水产养殖池160个,建设约10000公顷水面的水产养殖基地,成立水产研究所,进行种苗繁育和饲养。建设蔬菜、水果、畜牧产品和水产品年加工能力各5万吨的4条加工流水线,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的国际会展中心及农技培训中心。

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09-4-3 17:12:06 阅读次数:553次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就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提高土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原则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以及妨碍自主流转。流转应坚持等价有偿,确保农民利益和生产生活稳定。 ——集中、规模、增效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应立足于土地资

源的高效利用,实行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并注重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管理、规范、有序的原则。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各项制度,强化土地流转信息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及时调解土地流转纠纷,维护各方利益,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范有序。 ——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原则。鼓励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机关干部职工、城镇居民等业主(以下简称土地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扶持辣椒、马 铃薯、烤烟、中药材、莼菜、优质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 发展。 (二)工作目标。2009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达到18%以上,规模经营达到16%以上。 三、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扶持基金,用于鼓励农村耕地流转,扶持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从2009年起,凡通过土地流转,连续3年集中成片经营耕地面积50亩以上的,经验收后给予适当奖励。流转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200亩的,每亩奖励40元;201~500亩的,每亩奖励60元;501~1000亩的,每亩奖励8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100元(具体奖励办法另行文)。 (二)强化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把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增加对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贷款,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

浅谈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浅谈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摘要:积极、稳妥有序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天祝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分析;对策及建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归纳到一句话,就是“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1基本情况及现状 1.1基本情况天祝县共辖9镇10乡、172个村民委员会、774个村民小组。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96.18万亩(标准亩),农牧业人口18.68万人,人均5.15亩(标准亩)。近年来,在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全县减少耕地1 2.79万亩(标准亩)。截至2010年底,我县实有耕地面积8 3.39万亩,农牧户 4.20万户,农牧业人口18.16万多人,人均耕地面积4.60亩,农村劳动力11万多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7万多人,实现农村经济收入6 868.18万元,外出务工人员4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8 13 5.44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478元。 1.2现状根据调查统计,2009年,我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具雏形,在华藏寺镇出现了少量的规模经营单位和面积,实现规模经营的面积200亩:其中华藏林场租赁阴洼山组农户耕地150亩进行松树育苗;古城林场租赁界牌组农户20亩种植松树苗;寺滩一农户租用阴洼山组农户耕地30亩种植蔬菜。从2010年开始,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如哈溪镇友爱村、松山镇石塘村、华藏寺镇黄草川等一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以日光温室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发展的典型实例,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效益。其它乡镇也根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转包、转让、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变资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中办发〔2016〕67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47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的通知》(农经发〔2016〕9号)《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15〕58号)等文件精神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方式、招标、拍卖、公开协商及其他流转方式取得的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面等(不含林地,林地流转由市林业局依据有关政策执行)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鉴证管理制度。依法形成的流转关系和各方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市农村经营服务站依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农村土

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各乡镇(街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本区域内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原则和方式 第五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规定: (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人自主决定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形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承包方流转土地经营权。 (二)流转收益归转出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扣缴土地流转收益。 (三)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性质及农业用途。 (四)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第六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可以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等方式,也可依法探索土地信托、抵押担保等方式。 第七条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承包地的,原土地承包权随经营权一同发生转让和互换,当事人可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并依照相关规定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第八条承包方可以书面委托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或中介机构流转其承包地经营权。受让方将承包方以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实行再流转,应当取得原承包方的同意。 第三章条件和程序 第九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明晰;

土地规模化经营

法国是拥有传统小农经济结构、土地分散、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政府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土地继承制度,以保证土地不再继续细碎化。二是支持中等规模的农场发展,促进小规模农场转移,稳定大农场。法国农地流转主要通过用益权制度来处理土地的租佃关系。法国农地用益权可通过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流转。另外,法国还先后颁布《农业指导法》、《农业指导补充法》及成立“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来推进农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法国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是欧洲的农业大国。但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法国却曾远远落后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到20世纪初仍是小农经济加手工劳动占主要地位。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加上天灾人祸,在二战后的初期竟出现了农产品不能自给、粮食依赖进口、不得不实行配给制的尴尬局面。二战后,法国政府奉行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农业发展的措施,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全盘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而且使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农业强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创造了历史奇迹。法国利用国家干预政策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一、实现农业机械化,力促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法国大革命时期,把从大封建主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国有土地分成小块分配给农民,建立起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开始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但也从此形成了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的农业状况。小农经

济规模小、资金缺乏,不利于技术革新和机械化,这成为法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障碍。 二战后,法国政府为了摆脱农业落后的局面,决定根治小农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使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尤其是1960年出台了“法国农业指导法”,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各级政府成立“乡村设施和农业治理协会”,其宗旨是:“改进农业结构,增加农业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为农民耕作提供方便。”事实上,这个协会就是土地整合的专门机构,通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的支持,用高价收购农民手中零碎的土地,将其重新划分整治,使之成为适合现代大农业运作的土地资源,并最终将这些土地资源有选择性地出售给就近较大的农场主。“乡村设施和农业治理协会”作为官方组织,对于法国特别是西部和南部的土地整合起了重要作用。它有利于科学地测量和划分土地资源,避免了由于土地的自由转让而引发的民间纠纷,又促使了土地的集中。 法国政府还利用法律手段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主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经营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法国政府还鼓励农村富余劳动人口退出土地经营。根据1962年颁布的“农业指导补充法”,设立了“调整农业结构行动基金”,对自愿离农者给予补贴。20世纪70年代初,又设立“非退休金的补助金”,给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 1.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土地资源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规律;研究土地资源信息处理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2.土地规划与管理研究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布局、总体功能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和内部的关系,使土地利用与区域的自然特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土地资源整体功能的发挥,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区域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及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 3.土地利用工程研究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和优化土地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措施总和。包括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土地防护工程、土地整治等工程。 4.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经济规律,重点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机制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反作用规律,探讨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所表现的资产特性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规律。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评价方法的探讨1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评价方法 的探讨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评价方法的探讨 引言 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也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生产单位在适当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亦即在土地面积能保证最佳经济效益要求的经营。在这里重点是土地的面积规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所要求的土地面积并非是固定的,它因地、因时而变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与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并不矛盾。 1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评价 1.1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征 它是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它有以下三个特征:地区性;动态性,即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必然影响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度值;层次性,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不同,农业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不同。 1.2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 以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作为确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规模或在一定时期内取得最大纯收益

时的规模。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为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即达到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经营者收入三个目标。 1.3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 产出评价指标类:如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等;商品评价指标类:如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收购计划完成率等;劳动生产率评价指标类:如劳均年产值、劳均年产量、劳均年纯收入等;土地生产率评价指标类:如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等;资金产出率评价指标:如资金产值率、资金利润率、成本产值率、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成本等;生态效益评价类指标:如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在采用评价指标时,要统筹兼顾、综合权衡。 3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评价方法 3.1直观评估法 直观评价方法就是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差距来确定土地适度规模。 3.1.1考虑本地区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力数,确定适度经营规模。 即劳均耕地经营规模 =劳均耕地资源占有量/(1-劳动力转移率) =c/(1-r) ——外部可能规模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 模经营的意见 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