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诗三首__出塞__题临安邸__示儿》教学设计2课时

《古诗三首__出塞__题临安邸__示儿》教学设计2课时

《古诗三首__出塞__题临安邸__示儿》教学设计2课时
《古诗三首__出塞__题临安邸__示儿》教学设计2课时

《古诗三首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字和会写的5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6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知道大家在生活中应该相互的关爱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全家人在生活中应该相互关爱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题 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提题:看电视 能谈谈你的家的.成员都喜欢看什么节目? 但是,小明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奇妙在哪里呢?打开课文《看电视》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中什么事很奇妙呢?

(二)自读课文 1、再读课文找出生字,生字多读几遍 2、记住生字字音(检查生字情况:分节读,正音)(三)生字教学 1、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词语巩固生字 (四)写字教学 全家两字教学 (五)读懂课文 1、再读课文,读懂后让你上来排顺序 爸爸和我足球迷 奶奶京剧听的入迷打盹睡觉 爸爸和我足球乐的直叫一起拍手欢呼 妈妈音乐舞蹈 2、找出把足球赛转成京剧的小节? 爸爸再看球赛时想到了什么? 3、结果奶奶听的入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奶奶又怎么想了呢? 找出京剧换成足球这一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学习四五小节

(一)自读一二三四五小节 (二)细读 1、学习第四小节 (1)第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接小节提示形式说明)(2)看到妈妈一脸的疲劳你怎么想?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五小节 (1)自读 (2)指导?号的朗读 (3)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什么秘密呢? (4)指导朗读 三、写字教学 爸关写完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交流 3、学生练写 四、指导整体朗读 五、拓展教学

最新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讲解

《匆匆》教学设计 后柳小学代隆超 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架设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情行意。 3、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挪移、蒸融、游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读中思考、领会,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文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同时体会到散文的语言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突破方法: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读,议,体会。 难点: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光阴虚度的无奈。 突破方法:读读,议议,说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读、品、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二)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

最新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创作特色。 4、尝试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播放课件2)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播放课件3):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六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四年级道德与法制《健康看电视》教学设计

《健康看电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体会电视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2.知道过度看电视对身体、友情、亲情的伤害,要调整自己看电视的行为,做到健康看电视。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推荐喜爱的电视节目、阅读感悟、情境体验、讨论、制订看电视约定、出点子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健康看电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过度看电视给身体带来的各种伤害,反思和调整自己看电视的行为 2.难点:反思和调整自己看电视的行为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电视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谜语:有关电视的谜语。师提问:这个谜语是

什么?你经常看吗? 2.生自由回答。 3.师播放一小朋友看电视视频。问:视频中的小朋友做得对吗?我们该怎么做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科学看电视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神奇的“宝盒”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5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是怎样看待电视的?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活动与探究二:说一说,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第5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看电视快乐吗? ☆你在电视中获得过哪些快乐的经历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51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二:眼睛都抗议书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5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平时看电视时是如何对待眼睛呢? ☆你看电视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眼睛的感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排除了字词障碍。作为说明文,我们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把握这篇文章呢? 生1:抓住事物特点。 生2:理顺说明顺序,还要看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3:说明文语言要准确,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也总结了一下。请看大屏幕。(出示目标) 1、学习从多个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揣摩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3、领悟园林之美,感悟生活之美。 生:(一生读目标)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请大家用中、快速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用中、快速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仔细,一口气找了这么多。不过,他在概括时标准不够统一,有的概括出了具体的美,有的只点出对象,如:“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分别什么特点?谁来说一下。 生:假山和池沼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 师:好,请看大屏幕。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展开说明的。(大屏幕展示): 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 假山池沼追求自然美主 花草树木着眼在画意 图画美近景远景讲究层次 每一角落都注重图画美次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蔡丽娟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无奈、感伤和留恋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有 感情诵读。 2、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 象化的描写方法。 重难点: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象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校对订正。 挪移、蒸融、徘徊、凝然、遮挽、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轻轻 悄悄、伶伶俐俐 二、品读感悟,感情诵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大自然生生不 息,荣枯交替) 2.指名读第二句,你怎么理解“一去不复返”如果时光可以 倒流,在你的过往人生经历中有那些人那些事你希望可以 “复返” 3.交流说话。 4.练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候。 5、填完诗句你内心是何感受联系你内心的感受理解诵读第一自然段。 6、导读:朱自清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失去了国家的完整,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团聚,失去健康的身体……越是年长,越是年长,意味着不复返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再请你读第一段。 7、你读出了朱自清写下这段话的心情了吗(悲伤、无奈、留恋…….) 8、总结板书:春光多么美好啊,而人的生命确实无情地一去不复返,大自然的荣枯和人的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形的时光寄寓与有形的春景这种写法让我们在开篇便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匆匆的万分感慨。 (二)应用写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应用学习第一自然的方法,划出具体描写光阴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光阴的什么特点,你又从中感悟到什么做好学习批注。 2、交流批注,相机引导,感情诵读。 a)“滴”字写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b)模仿课文句式,你来说说你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匆匆”过去的细节。 c)找出描写时光动作的词语,判断如果“时光”是一个人,你觉得会是什 么人为什么 d)感情诵读 e)总结板书。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出示朱自清的生平资料。 2、自读第四段,联系朱自清的资料,尝试回答朱自清的发问。 3、是啊,越是珍惜时间的人越是觉得时间宝贵,感情诵读。 三、总结本课。 1、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四、板书设计 2、匆匆 无形(抽象)有形(具体) (光阴的踪迹)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视角:作者为什么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什么是匆匆的?这样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出现过,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这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园林》教案1 “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 “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 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 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

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 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五、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 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 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看电视》教学设计

5《看电视》 教师:吴红英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看电视》。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重点)认读生字、生词。 一、趣味导入,揭题。 1、猜谜语。(板书:电视) 2、谈话: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板书:看电视)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画面,指导看图。 这一家人在做什么?你能猜想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这家人看电视啊,可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 2、学生自由拼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4、学生轻声自读课文,并圈出生字。 5、多种方式认读生字。(齐拼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去拼音抢读。) 6、交流识字方法。 7、分小节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8、齐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感悟亲情。 1、听录音读课文。 2、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解疑。 4、全班交流,解疑。(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同桌读,小组读。) 6、说说这家人看电视奇妙在什么地方? 7、用“因为……所以……”说话。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园林》教案1“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 “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

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 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 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五、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1、猜谜: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换花样。找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念一念。 2、谈话: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电视?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们知道吗? 3、过渡:(出示课文的插图)这家人也爱看电视,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又是怎么看的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尝试着读。 2、把自己认为觉得很好的那个生字教给其它的小朋友,老师帮助正音。 3、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开小火车读,并给这个字找个朋友,组词) 5、完成随堂练习本上的第四题我也说几个。(关、写、家扩词)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小组进行读,读给组里的同学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个别读,评议,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听读的小朋友有没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3、练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小组读,男女同学对读,分小节读,全班齐读。 4、进行比赛,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加以鼓励。 五、图文结合 1、我们来看看这图上有哪几个人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小节,有哪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第一小读得物棒的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的呢? ②以“奇妙”设立县念:这家人看电视有哪些奇妙的事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我接着问学生都喜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这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气氛也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拿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学生就感到特别亲切,因为画面上的内容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之后,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

完整版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设计人赵科鼎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 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匆匆”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1)注意“涔、潸”的读音。(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好文章就是一幅精美的画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感知文章精巧的结构,梳理本文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感受作者准确严谨又典雅端庄的语言特点。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感受作者悠闲淡然的字里行间浓浓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陶渊明在《饮酒》中曾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腾,为什么能这样呢?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大隐隐于市”,陶渊明是真正的隐者,今天我们去参观一个好去处,身在苏州闹市中的园林,让我们在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时,感受到了身处大自然的悠闲自在。 一、宏观——条理清晰的结构美 1.第二自然段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段落,在全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大家集体朗读一遍。跳读整篇,关注各段中心句,思考各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总写段,不但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也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眉目:“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出现在图画中的元素是不会独立存在的,它们必将遥相辉映。好文章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段与段之间肯定也有相辉映的关系。我们来一起在后面段落中寻找与第二段辉映的内容。

明确: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 补充说了苏州园林的角落、门和窗、色彩。 所以第二段和后面段落的关系就是总写和分说的特点,结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的结构美。 3 “这些讲究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能,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二、中观——不讲究对称的段落美 请同学们比读第三段和第五段,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 1.这两段都把苏州园林比作了图画,但画和画似乎又不一样。第三段是说苏州园林的布局是美术画,不讲究对称,第五段是说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力避中国画的缺点,从而回应“完美的图画”; 2.都有中心句,但位置不一样。第三段和第五段的中心句的位置不同,第三段是第二句,第一句话是作为支撑句出现的,而第五段则开宗明义点出中心句,接下来的内容围绕着中心句展开。中心句是作者的观点,就是议论,与说明相呼应,更有深度。)3.都用了说明方法,但各有侧重。第三段和第五段使用的说明方法不同,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五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看电视》的教学设计

《看电视》的教学设计 有关《看电视》的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敢问乐问 【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学片段】 师:(初读课文后)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难题?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奇妙)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来解释,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也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生:不对! 我认为奇应该是奇特的意思。 生:不对!我觉得是希奇的意思。 (场面有点乱,几种意见相持不下。) 师:看大家讨论得这样热烈,说明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出有关句子来读一读。 生:在第一节。(生读句子。) 生:在最后一节也有。(生读句子。)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提一个问题?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生:为什么说我们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课文的前面说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课文的最后一节还要说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前面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横线,最后一节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感叹号? 师:(板书:──)这个符号不叫横线,叫破折号。 生:那什么叫破折号?有什么用啊?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你们能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吗? 生:老师,我还想提问题。 师:好,你问吧。 生:什么是咿咿呀呀的? (许多学生都笑出声来,还说:这都不懂啊?该生脸都红了。)师:你们别笑,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认真读书,认真思考。我想他肯定没听过京剧,谁来帮帮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这样。(学唱京剧,全班哄堂大笑。) 师:学得真像,懂得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真棒! 生:精彩是什么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为什么要把精彩足球赛关掉? 师:(板书:精彩)非常好,你问到关键了,待会儿读到这一段时,大家可要认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么意思? 生:(生笑)这有什么难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师:谢谢你帮他,不过,可别笑他,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本课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会文中的4个生字;教学生正确理解匆匆的意思;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者喜欢的句子,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标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读 通过反复读课文,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使学生从读中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为下一步理解感悟课文做好铺垫。 1、放课文的录音,学生静听,回顾,形成整体的印象。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3、指名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可以就一段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的理解不同,不能强求一致。 4、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评议,共同练习朗读。 评议有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⑴第一段: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日子的对比及作者的猜测与追问的语气。 ⑵第二段:读出日子溜去悄无声息,令人毫无察觉。读出遗憾、惋惜、怅然若失的语气。 ⑶第三段:要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歇,语速稍快。 ⑷第四段:读出作者的思考: 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要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这一段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思索,要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引读者产生深思、引起共鸣。 二、悟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读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重点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1、学生结组讨论交流: 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⑵有哪些问题不懂? 教师在此过程中,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倾听学生意见,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搜集学生提出的、解决不了的重点问题。 2、重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⑵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向我们提这样一个问题的用意何在? ⑶本文在写作方法上,你认为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⑷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①二、三自然段中的相关片段和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看电视》教学设计3

《看电视》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寿依红 ■' ■■- ■' ■■- ■' ■■- ■' ■■-【教材简说】 《看电视》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以奇妙”为线索, 采用首尾呼应,设问引思的方法道明了一家四口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频道的浓浓情、款款爱,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建议教学时,紧扣奇妙”展开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环节】 一、儿歌入情,初涉奇妙” 1、让我们一起来念一首儿歌: 我们都有温暖的家, 我们爱自己的家, 我们爱爸爸妈妈, 我们爱爷爷奶奶, 我们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2、你是怎样爱你的家人的? 3、你想着我,我想着你,大家心中都念着、想着别人,这才是最温馨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小朋友的家,去看看他们的表现,或许你会有一些想法,会觉得奇妙?

用儿歌及语言的交流唤起孩子对家的温情,垫定情感的基调。同时引领孩子去关注一户人家,并以奇妙”为引子去发现问题。 二、感知奇妙”,自主识字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碰到生字多读读。 并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2、交流反馈读书所得。 读书所得交流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表现权,重在学生表述读书过程中的有所悟,不需要作深层感受,旨在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教师可适当捕捉感知奇妙”的生发点。 3、自主、合作识字: ⑴把你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⑵共同来解决所提问题。 ⑶开火车进行检查。 ⑷进行接龙比赛”。 孩子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这些来源于孩子的问题可利用优生资源解决,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优秀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分组读课文一遍,要求: 要读通顺。 三、深悟奇妙”,多层练读 1、小组合作读,看谁读得美。 2、这一家人晚上看电视,怎么老是频道换来换去的? 3、选段读。 4、用“()换频道,是因为()”的形式师生对说。 5、看节目时,每个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8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18苏州园林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3.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 4.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 要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 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 研讨解决。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 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第1课时 1.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重点) 2.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重难点) 3.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 提问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提问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提问3: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

匆匆教学设计

“溜”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思索 ——《匆匆》教学设计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何先成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品析课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将无形的时间通过有形的事物具体表现的独特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熟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时间的特征,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简介朱自清。 2、揭题板书,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一边读一边思考,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2、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老师梳理学生的收获。

三、品读课文,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的独特感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怎样深刻揭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的。 3、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你感受到朱自清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感受。 4、无奈、惋惜、后悔、疑惑,真是百感交集。让我们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感情。 5、指导朗读。 6、配乐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朱自清先生用诗意的语言,用不断地追问,表达出了自己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日子去了,不再复返,它们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又藏在何方?朱自清先生在心里默默地算着。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交流自己听读后的感受。 4、引导学生体会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朱自清对时光飞逝、时间短暂的独特内心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的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朱自清在心里默默地算着,算出了什么呢? 理解“时间的溜去”与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内心感受的联系,体会朱自清对时间独特的内心情感。 (2)在默默里算着,这是对时间的思考、感悟、觉醒。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朱自清的心情,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语?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的“溜”去,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