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1.课程性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

2.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能熟练使用SQL 语言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操作;掌握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及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能进行数据库结构和简单应用系统的设计;掌握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基本技术。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数据库绪论(讲课2学时)掌握与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特点;了解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理解各种数据模型的特点;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第2章关系数据库(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的完整性约束的概念以及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

第3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讲课6学时,实验2学时)了解SQL语言的概念和特点;熟练掌握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查询语言、数据更新语言的使用;理解并掌握视图的概念、作用,以及对视图的操作。

4.数据库安全性(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了解计算机以及信息安全技术标准。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使用SQL中的GRANT 语句和REVOKE 语句来实现数据库的实现自主存取控制功能。使用SQL中CREATE ROLE语句创建角色,用GRANT 语句给角色授权。掌握视图机制在数据库安全保护中的作用。

5.数据库完整性(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掌握数据库完整性概念以及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的定义;了解RDBMS的数据库完整性实现机制,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自己定义的完整性约束的定义机制、完整性检查机制和违背完整性约束条件时RDBMS采取的预防措施。掌握触发器的概念和在数据库完整性检查中的应用。掌握用SQL语言定义关系模式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定义每个模式的主码、参照完整性、与应用有关的完整性。

第6章关系数据理论(讲课2学时)了解什么是一个“不好”的数据库模式以及模式的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了解规范化理论的重要意义;掌握数据依赖的基本概念、范式的概念;掌握从1NF到3NF的定义;重点是对范式的理解与应用,各个级别范式中存在的问题(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和解决方法。

第7章数据库设计(讲课4学时,实验2学时)了解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和数据库设计在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掌握数据库设计步骤和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级模式设计方法,特别是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这两个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掌握用E-R图来表示概念模型的方法,掌握E-R图的设计,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在多媒体功能教室或多媒体教学网上进行。

外语要求:在讲课过程中给出各章节主要专业名词的英语单词。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计算机机房开展,在任课教师辅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3.考试

考试形式主要以试卷为主,成绩比例为平时出勤10%,作业10%,上机10%,期末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

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