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我爱你,与你无关

即使是夜晚无尽的思念

也只属于我自己

不会带到天明

也许它只能存在与黑暗

我爱你,与你无关

就算我此刻站在你的身边依然背着我的双眼

不想让你看见

就让它只隐藏在风后面

我爱你,与你无关

那为什么我记不起你的笑脸却无限地看见

你的心烦

就在我来到的时候绽放

我爱你,与你无关

思念熬不到天明

所以我选择睡去

在梦中再一次的见到你

我爱你,与你无关

渴望藏不住眼光

于是我躲开

不要你看见我心慌

我爱你,与你无关

真的啊

我爱你,与你无关

即使是夜晚无尽的思念

也只属于我自己

不会带到天明

也许它只能存在与黑暗

我爱你,与你无关

就算我此刻站在你的身边依然背着我的双眼

不想让你看见

就让它只隐藏在风后面

我爱你,与你无关

那为什么我记不起你的笑脸却无限地看见

你的心烦

就在我来到的时候绽放

我爱你,与你无关

思念熬不到天明

所以我选择睡去

在梦中再一次的见到你

我爱你,与你无关

渴望藏不住眼光

于是我躲开

不要你看见我心慌

我爱你,与你无关

真的啊

它只属于我的心

只要你能幸福

我的悲伤

你不需要管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00字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后的第一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青年维特爱上了姑娘绿蒂,可没想到绿蒂早已订婚,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之后,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终,处处碰壁的维特绝望透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主人公维特所处的社会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官场的保守腐败、市民的庸俗屈从、贵族的势利傲慢……维特那么纯真朴实的一个少年,却遭遇种种不公,最后只能愤而自杀。我为维特的命运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越挫越勇,永不言弃的品格。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再觅一处适合的工作,再寻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段风一般的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还记得名人张海迪吗?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海迪15岁时便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

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鸟语花香。我们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要勇敢面对,不言放弃。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中,寻找可以作灯丝的材料,实验失败了23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维特倾注了所有的希冀,却只能用孤独绝望来结束一场本就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作者最后让维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让一个虚幻的角色代替我们去释放痛苦,而不是让我们步入后尘。我们的确需要逃脱,但我们需要逃脱的是烦恼而不是生命。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所谓的烦恼,多年之后就会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随风溃散在时光的角落。他告诉我们,生命,不要轻言放弃!莫亏待自己的韶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百折

歌德与世界文学

歌德与“世界文学” 简·布朗 内容提要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乖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关键词歌德世界文学艺术实践科学实践 在歌德的漫长人生中,他不仅是德国重要的知识分子、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 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散文家、艺术评论家、戏剧导演和科学家。他在科学方面著作 甚广,涉及地理、光学和生物学。除此之外,他还是活跃的政府官员。这些活动都 有助于他对“世界文学”的思考。本文的宗旨不是一一列举他的所有活动对其思想的 影响、他对世界文学的充分利用,或是他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而是要探讨如何 以不同的方法理解“歌德”和“世界文学”的综合含义,并以歌德对艺术和自然的思考

为根据说明“世界文学”对歌德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首先简单概述歌德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全世界文学的兴趣,然后探讨歌德自己是如何论述“世界文学”(Weltlker-atur)这一概念的——他赋予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当代语境对其含义的拓展。这样就有可能思考为什么“世界文学”对他如此重要,以及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他的审美活动和科学探索中形成的(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全明了这一概念对歌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来说潜在的重要性。 一、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很多作品已经考察了歌德对追随他的德国内外的作家和读者的影响。在这方面的经典是弗瑞茨·施特里齐(Fritz Strich)在1946年出版的《歌德和世界文学》(Goethe and World Literature)。该书实际上局限于歌德对欧洲和北美的影响(歌德在北美的影响比在欧洲稍逊一筹)。不过尽管如此,在世界范围内比歌德的翻译更广泛、影响更大的也只有莎士比亚了。据厚达七卷的《浮士德》的文献记录,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从1968年起被翻译成48种语言至少一次。斯图尔特·阿特金斯(Stuart Atkins)在一篇文章中讨论1972—1992年间《浮士德》的翻译情况时,参考了除了英语和法语之外二十多种语言的译文。截至1972年,四分之一的《浮士德》翻译是英文的,由此可见翻译之多。这种比例失调显示出歌德的国际影响的另一个不寻常方面。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即他对其他国家经典的影响。在英语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学德语意味着阅读歌德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经典戏剧《伊菲格涅在陶立斯》(Iphigenieauf Tauris)、荷马史诗式的田园诗《赫尔曼与窦绿苔》(Herrnann und Dorothea),以及肯定会包含在内的《浮士德》(Faust)即便是现在,《浮士德》也是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希腊戏剧,美国学生肯定能认出剧名的非英语戏剧只有《浮士德》了。歌德在中国的影响也补充说明了这一点。歌德的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jun-gen Werther)在德国出版的时候造成轰动,立刻被翻译成所有的欧洲语言。据说,许多年轻人自杀时的穿着和歌德小说主人公开枪自杀时所穿的衣服一模一样。一百五十年后,这部小说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不清楚小说引发了多少的自杀案例,但是小说在五四运动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1922年,郭沫若将其翻译成中文;两年后,第八版面世,到1949年已经是第五十版了。到1935年,《浮士德》两卷(大约一万二千行)被翻译成中文;之后,他的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由冯至翻译成中文。在歌德的时代,欧洲正处在迅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显然,歌德作品在一个处于同样状况的中国社会中深得人心。 二、世界文学对歌德的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了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厌倦城市生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他巴不得能在乡村或森林中建一座小屋,长久地住下去。他喜欢天真的儿童,因为他认世上只有儿童是无邪的。他还喜欢诗人荷马和莪相,因为他们都来自名间,而且作品也很贴近生活。后来,有一次在一次乡间舞会前,维特与他的舞伴和绿蒂的表姐一同乘车到乡间聚会地点,在途中维特从绿蒂的表姐那儿得知,她有一个很漂亮的表妹绿蒂,但她表妹早已定亲,千万不能迷上她。一开始维特对这并不在意,但见到了绿蒂后,维特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对绿蒂一见钟情了,而绿蒂也对维特产生了好感,还让他在她的弟弟面前喊了维特叫哥哥,以至在舞会上,绿蒂还和维特一起跳了舞。从那以后,维特就经常去绿蒂家,还和绿蒂的弟妹们的关系很好,他经常给绿蒂的弟妹们讲故事,而绿蒂的弟妹们也将维特当成他们的亲哥哥。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绿蒂未来的丈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一开始,阿尔伯特对维特很好,他俩也像亲兄弟那样,形影不离、无所不谈。可到了后来,外面就出现了维特暗恋绿蒂的消息,而阿尔伯特知道这些后也对维特渐渐冷淡起来,这也致使维到外地找了一份工作。他虽然在外地结识了博学多才的C伯爵和漂亮的B小姐,但因为世俗的观念,导致他不能和C伯爵及B小姐过多地交往。这致使他对绿蒂还是一片痴心。后来他因为工作无聊从而辞去了宫中的工作,又回到了乡间。但这时他再到绿蒂家的处境已经和原来截然不同了,阿尔伯特开始烦厌起维特来,而绿蒂又很信奉阿尔伯特,认为他的话话句句是对的,尽管这些话有些是对她没有的好处的,所以她也开始有些表面排斥维特。但维特依然痴心一片。这导致再后来阿尔伯特跟绿蒂再私下说叫她告诉维特以后尽可能少来他们家,尤其是最好在维特结婚后再来。于是在12月20日绿蒂告诉维特圣诞节前不要再来她家。但过了两天,维特有来她家找她,还给绿蒂念了自己翻译的莪相的诗歌,这导致最后他俩都哭了,而维特也乘机抱住了绿蒂。在绿蒂不断请求后才放开,气得绿蒂说,“维特,你以后在要别想见到我了”后,维特就彻底绝望了,他向绿蒂说了永别后就走了。圣诞节前夜,维特留下遗书,就以背叛基督教教规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第二天上午仆人发现维特已经奄奄一息时,他已没法救治了,当这件事被绿蒂知道后,她当场昏倒,毕竟,一个能给他许多快乐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而维特的葬礼由于他违反了基督教教规,所以没有任何教士给他送葬,只有他的总管和几个儿子来了,甚至连阿尔伯特也因为当心绿蒂的生命也没来为维特送葬。 的确,在封建社会中人会受到这个那个的限制,而且由于人们的世俗观念。导致许多地位高的人歧视地位低的人,甚至可以将地位低的人的生命和行动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有许多人一生下来或很小就已经被父母定了夫妻,指定了某某做某某的丈夫或妻子。这导致许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也致使许多人因为得不到幸福的爱情从而自杀或者杀掉他的晴敌,而最终结果要么就是流落到海角天涯,要么就悲伤的死去,可谓是死不暝目。而这些事情对于婚姻相对自由的现代人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许多现代人会在未接触到维特那段历史前对维特自杀的举动很不理解。而当苏联和我国的红军在打仗时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群众的支持也是因为他们是来解放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让那些没完没了的封建制度全部消失。且最近我在一篇资料文献中看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所以最终做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说他已厌烦了那无聊的封建规矩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之我见 内容提要:《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发表后,传至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提倡?洋为中用?时对中国现代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词:影响契机模式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作家之一,其一生成就辉煌,特别是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出版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事件,并且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久不息。?五四?运动时期,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张?洋为中用?以发展中国文学,郭沫若及一些文学团体(如创造社)特别注重翻译歌德的作品,其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自不例外。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亦是有着巨大的影响,使之受益匪浅。无论是从内涵到外延,还是从思想到行为;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结构到创作;无论是从体裁到美学特征,还是从作品到人物,无不发生着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大者首推郭沫若先生及其作品。 首先,因其创作的背景及人物精神吻合了中国现代的时代特征,这是造成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一个契机,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

个特定的模式。 ?我想我歌德的著作,我们宜尽量多多介绍、研究。因为他处的时代---‘狂飙时代---同我们的时代很相近!我们应该接受他的经验的地方很多。?①郭沫若曾这样直接谈过自己的观点。 当年,政治文学一切反旧反封建,力主新,发展新文学,以及后来适应革命(反封建斗争)发展的需要。?这部曾要轰动整个欧洲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那就是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②这也充分体现主人公欲摆脱厌倦人生的情绪,逃离?令人窒息的社会?和?无所作为无聊乏味的人性?,追求个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同时也追求政治的解放,人生的自由,充分展示人物的叛逆精神,这不正是呼出时代的最强音吗? ?汉堡总牧师哥策(117-1786)看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含有潜在的政治危险性,他抨击这部小说挖掉了全部道德的根基,美化通奸与自杀,声称谁像维特似地轻视自己的生命,谁就会成为弑君者。?③时代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无论是创作背景,时代特征,还是人物精神都给人造成了巨大的震撼,特别是维特的那种人格魅力,更是震撼人的心灵,在文学上又形成了一大特征,为文学创作发展提供了模板。 其次,就其创作而言,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目的,内容及其取材,无一不受影响,在郭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简单介绍

中国歌手后玄最新专辑的主打歌《没有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 固然场景太歌德少年已不是维特 台湾歌手杨丞琳最新专辑《想幸福的人》第三波主打就名为《少年维特的 烦恼》,讲述的就是主角喜欢的对象爱上了自己的好朋友。 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创作于1774年,可见事隔两百多年,这部作品依然流行至今,影响了好多代人的爱情观。 歌德(1749-1832)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有人认为他 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为卓越的代表人物。《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感伤主义的顶峰之作,这部以第一人称书写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 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也阐明了作者追求“个 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人人平等”的强烈愿望。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动人和真实,是因为这部作品是 改编自作者本身的故事。据说歌德在一次的在节日集会上,遇见了一个貌美的 女孩,叫夏洛特。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却是歌德上司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还将他杀死,不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 的情书——《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的这部浪漫主义成名作,描写了少年维特单恋较他年长的少妇,写诗 歌颂她的美丽动人,从这毫无希望的单恋中,他品尝到爱情的种种痛苦折磨, 同时也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最后他绝望自杀。 这部小说在欧洲乃及整个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甚至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等。例如,1976年有一部电影为《少年维特的烦恼》。 2010年有一部电影名为《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其中有一句名句,至今还一直被引用。 Whoever is a girl does not want to be loved, whoever is a boy does not want to be royal to his love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 这部作品的评价很两极化,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认为这部作品反传统,缺乏教育性,而且小说中的主角也违背了社会的规律。他们认为维特是一个和 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 据说,这部短篇小说当时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青年模仿了小说主 角的自杀行为。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这本小说甚至受 到了封禁。因此,反对者认为这部作品导致许多人自杀。 对于这项指责,歌德这样的回答: 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 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18世纪重要文学内容

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①产业革命;②启蒙运动;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洛克重视感觉和经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机以及当时的光学理论等;④古希腊文学传统。 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 (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启蒙文学成就最高,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S世纪形成厂自己的民族文学。(2)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3)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丁一大步。(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及文艺复兴运动后所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简析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②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和社会看法。不重视情节、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把人物的形象作为一种寓意,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体等。哲理小说对开启民众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启蒙戏剧也称“正剧”或“市民剧”,它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由法国的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其特征是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描写日常生活,以平民为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育功能。代表作有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等。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什么是感伤主义? 答:感伤主义首先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感伤主义作家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因而对理性采取否定态度。他们在作品中批评贵族与大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力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感伤主义作家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新因素。 什么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美学理论。《拉奥孑L》(1766)探讨的是诗与画的界限。二是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7—1769)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民族特性,要求反映市民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情感。三是戏剧贡献。其喜剧代表作是《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市民悲剧代表作是《萨拉?萨姆逊》(1755)和《爱米莉娅?迦洛蒂》(1772)。 歌德 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

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在那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郭沫若的出现绝非偶然,而且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从时代来说,郭沫若是时代的产物;从文化背景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学术贡献的影响,有治学思维的影响,更有诗性气质的影响。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提到郭沫若,人们首先自然会想到他是杰出的诗人。的确,郭沫若最初是以其新诗《女神》登上中国现代文学史舞台的,并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他那浓郁的诗性和不可遏制的热情,始终贯穿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并给他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可以从他的一系列作品《女神》、《星空》、《前茅》等诗集中看出。然而,郭沫若的诗性气质是如何形成的?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从研究《女神》出发,认为郭沫若的诗性气质与泰戈尔、歌德、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有着血肉的联系,于是从这些外国诗人中去发掘郭沫若的诗性精神。原因何在?可能有两点。一是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第一次广泛接触了一些具有泛神论倾向的诗人,没有他们的影响,郭沫若的不朽杰作《女神》是不可能在那最不寻常的年代出现。二是郭沫若的《女神》,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崭新的,是真正的新诗,与中国旧诗词的传统相去甚远。据此,他们认为,郭沫若浓郁的诗性气质和外国诗人的影响密不可分。 是的,我们不容否认泰戈尔、惠特曼、歌德、雪莱、海涅等浪漫主义大诗人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塑造,是深微而长久的,为他诗性气质的最初形成, 摘 要: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性气质是显著的,但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有些研究者提出 的,郭沫若的诗性气质主要受外国诗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形成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关键词:郭沫若;中国传统文化;诗性气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2006)01-0054-02 OntheFormingofGuomoruo’sRomanticisminHisPoem LUOYong-xiang (TheCollegeofhumanities.GuizhouUnive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TheromanticismofGuomoruoisobviousandthisisagreedwithexperts.Butfortheformingofhisromanticism,therearealwaysmanydifferentopinions.Thisessaygivesreaderstheauthor’sunderstandingthattheromanticismofGuomoruowasstronglyinfluencedby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butwasnotmainlyinfluencedbyforeignpoetsthatisbelievedbysomescholars.Keywords:Guomoruo;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mouldofpoem 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影响 罗永祥 (贵州大学中文系03级美学研究生,贵阳 550025) 第18卷第1期2006年2月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LiupanshuiTeachersCollege Vol.18NO.1Feb.2006 收稿日期:2005-06-10 作者简介:罗永祥,男,贵州大学中文系03级美学研究生。 54--

20世纪德国最壮观的大河文学

去老地方淘了些盘来看,在单位闲着没事就先把WPP买的一部德国电影看了。“窃听风暴”,德文原文俺就不给出了,反正俺也不懂德语。英文译名是"The Lives of Others",别人的生活。看完电影俺觉得原名起的挺好的,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窃听风暴,驴唇不对马嘴。The lives of Others讲述两德统一前的1985年发生的故事,东德当时有世界上最大的秘密警察机构,通过这些秘密警察,东德人生活在一种很压抑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无存。电影的整个调子也很压抑,男主角甚至很少有对白,但他的表演实在很精彩。片子的最后当柏林墙倒塌的消息传来时,俺也被深深打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电影的声音做得极好,录音师和混音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有些细节里故意把声音放大,比如咀嚼食物的声音,给人以一种很近的临场感。音乐也很棒,不愧是德国人的作品。中间用了几段摇滚乐,俺肯定听过,但是死活想不起来是谁唱得了——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俺老了。剧情俺懒得写,要么自己看一下,要么去网上找影评,都差不多。倒是应该推荐一篇龙应台的文章,“活过底片的世界”,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龙应台:活过底片的世界 1 20世纪德国最壮观的"大河文学"出现了。 这部作品的厚度有100公里长,每一公里大概有1000多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其中18公里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11公里是"坏分子"的活动细节,剩下的70公里嘛,还不清楚是什幺。 作者的名字是"东德公安部等" ,"等"包括85000名秘密警察和数十万名埋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线民"。作品里的主角,是东德1700万人口。作品的名字或许可以叫"围城",因为这1700万人住在围城里,四周有70万枚地雷,6万枝自动扫射机关枪,还有,1100只训练有索的狼狗。 今年一月,"大河文学"公开,人们涌进那蜿蜒100公里的阴暗的文字迷宫里,寻找自己的故事。进去的时候,心里已经藏着不样的预感,出来的时候,脸色苍白,双腿颤抖,太亮的阳光使人晕眩。 做妻子的,发现那定期到秘密警察那儿去报告自己行踪和言谈的,是共枕10年的丈夫。做学生的,发现记录自己"不当"言行的,是那课堂上授课的老师。作家,发现自己某年某日私下读了西方的刊物,打小报告的是那长年进出自家书房和厨房的知交。牧师,发现自己在几年前所以大病,是因为医生遵从公安部的指示,开给他损坏脑神经的药剂。异议分子,发现自己和辩护律师当年的"密谈"内容,白纸黑字的记载着。病人,发现自己对精神医师的倾吐,一卷一卷录在大河文学里…… 人们早已忘怀了某年某月某日和某人在某地做的某事,突然像血证似的摊开在眼前,角落里写着出卖者的代号--他们是街坊邻居,是亲人、知交、文友、爱人,是为你治感冒的医生,为你辩护的律师,为你指引人生的教授。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 早在 18 世纪,伏尔泰就明确意识到,同样的体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里,因其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理论上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的则是德国诗人、美学家歌德(Goethe,1749-1832)他在 1827 年 1 月 31 日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的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歌德强调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应当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促使世界文学的时代到来。 歌德的这一见解,反映了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总的趋向。世界文学是与民族文学相对而言的,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过深刻的论述,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可见,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同时,各民族文学又保留有自己的特色。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了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从而使世界文学这个百花园显得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这部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以主人公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和绿蒂的信以及日记片段构成全书。书中写了维特为了逃避世俗居住到郊外结识了女主公绿蒂而产生的爱情悲剧。小说前半部分主要表现了维特对于大自然、小孩子的热爱,对真实情感的赞美,同时展现他独特的思想以及他对绿蒂的由浅入深的爱。后半部分展现维特对于贵族的厌恶与屁批判和他受到贵族排斥的处境,更重要是表现了他对绿蒂难以控制的爱,这些构成了他极度复杂的心里,最终用自杀来结束了这一切。 虽然很早就听说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一直没有阅读,这次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阅读完这部小说。虽然我和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截然不同,但是我与小说中的共鸣之处不在少数。 《维特》的作者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歌德是近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思想家,被当今世人公认为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人物。恩格斯称他为“是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是“最伟大的德国人”。他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被视为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欧三百年历史的结晶”,“人类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前景的壮丽颂歌的汇总”,“德国人世俗的圣经”,“欧洲现代诗歌的皇冠”。可是真正让歌德享誉世界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本《维特》。 从内容上看,《维特》既无曲折复杂的故事,也无离奇的情节,写的多半是些生活琐事以及主人公对这些琐事的思考和反应。但这部

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场面以及不同细微之处,大多是从与作者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得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基本上就是青年歌德的自身的感情世界。另外,这本小说采用了书信体第一人称自述,使得作品流露出真情实感,令人感动肺腑。这些都赋予了《维特》强烈的魅力,构成了它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条件。这部小说是作者经过长期的暗中酝酿后,在四个星期内完成的,这不得不给我们火热的情感、丰富的内容。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已经不能分辨艺术的虚幻和生活的现实,两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比生活更精髓跟典型的艺术真实。 从艺术特点上看,这部杰作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在信中,维特有时沉着地直接进行自我剖白。歌德还善于通过细节刻画,间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维特对绿蒂的一片忠诚,书中的描写更为别开生面。另一方面是小说灵活的结构,精当的裁剪,含蓄有力的语言。在小说不长的篇幅中,作者不仅展现维特个人悲惨境遇的始末和心理历程,还展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贵族阶级到市井阶级的广阔而复杂的生活。小说的结构十分灵活,通过信的长短波浪式地展开情节,节省了许多承接性的笔墨,也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叙事行文的精致含蓄集中体现在编者致读者的沉静记录中。只言片语,隐藏着无数暗语,激起读者的思考。 从思想上看,《维特》并不仅仅是一部自传体的爱情小说,一个意志软弱者的悲剧。维特的追求和烦恼,已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追求

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至18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A.古希腊文学B.中世纪文学 C.文艺复兴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2.法国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时间是(C)。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3.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这是(C )。 A.斯威夫特B.理查生 C.笛福D.菲尔丁 4.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 A.《格利佛游记》B.《鲁滨逊漂流记》 C.《汤姆?琼斯》D.《克拉丽莎》 5.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 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6.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利佛游记》 C.《克拉丽莎》D.《汤姆?琼斯》 7.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 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 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 8.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B.雪莱 C.彭斯D.济慈 9.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 A.《波斯人信札》B.《老实人》 C.《天真汉》D.《拉摩的侄儿》 10.“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这部小说是(B )。 A.《天真汉》B.《老实人》 C.《波斯人信札》D.《爱弥儿》 11.被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B )。 A.《修女》B.《拉摩的侄儿》 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 12.《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B.卢梭 C.孟德斯鸠D.伏尔泰 1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 A.尤丽B.苏珊娜

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泰戈尔的影响

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泰戈尔的影响中印皆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接触,相互交融、吸收,共进。其间曾因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偶有中断,但彼此间一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杂志的创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期,中印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而这个时期的中印交流中心人物即是世界著名的诗人泰戈尔。1913年,泰戈尔因自己的伟大诗作《吉檀迦利》声名鹊起,并将诺贝尔文学奖纳入囊中。他的影响波及范围十分广阔,先是在欧洲引起一场轰动,掀起一阵“泰戈尔热”。随后传至日本,,不久进入中国。在五四时期这个特殊而又敏感的历史时期,一切带着新生命和新鲜感的文化都会让国内的文人们振奋不已。这个时期很多作家都受到泰戈尔影响,郭沫若自然不在话下。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界最早受到泰戈尔影响的诗人,泰戈尔对他的影响能够说是开掘式的,泰戈尔激发了郭沫若新诗的意识觉醒,激发了他创作的源泉。郭沫若深深为泰戈尔着迷,他会在静坐的时候沉浸在泰戈尔的诗里。泰戈尔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短暂,它能够说是激发了郭沫若的诗的发声练习。 泰戈尔对郭沫若的影响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清新隽永的散文笔调诗风,激发新诗的觉醒 郭沫若最开始接触到的,是泰戈尔的儿童诗。当时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在他的《我的作诗的经过》中提到“当时日本正是泰戈尔热流行着的时候,所以我便和泰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诗里面,我感受着诗美以上的欢悦。”[1]p201在泰戈尔的心中,他把儿童比作新月,像儿童一样干净,纯美。泰戈尔的《新月集》中绝大部分诗是从儿童的口吻、视角和想象方式出发的,赞美了儿童世界的美丽。郭沫若为何会被这种诗吸引?很大的原因是其诗歌风格清新、语言亲切平和且易懂,以及其中散文式的笔调。例如《新月集》中《孩子的世界》“我佑道那儿有星星对他讲话,那儿有天空弯下腰来在他脸上用痴云和虹霓逗他微笑。”[2]378这样的诗是郭沫若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异于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这样的诗歌,给了他极大的新鲜感,他一下迷着了,“清新”“没有韵脚”“多是两节或三节对仗” [1]p201的诗让他“吃惊”。郭沫若在这种不同于中国旧体诗的新诗中发现了诗歌“内在韵律”的新的美学规范。由此他也获得了不同于同期白话诗人的起点,他所注重的不是白话入文本身,而是白话内在的异于传统的韵律美。不在于平仄起伏,不在于高低起扬,更重在于内在情绪感情。由此郭沫若创作了一些风格清新的作品,且开始学习借鉴泰戈尔的散文式笔调。比如《晚步》《春蚕》,以及后来的《星空》。

最新 歌德与“世界文学”-精品

歌德与“世界文学” [摘要]歌德对世界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乖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关键词]歌德世界文学艺术实践科学实践 [作者简介]简?布朗(JaneBrown),女,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亨廷顿。1965年在雷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college)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5―1966年到德国汉堡大学学习;1969年和1971年分别在美国耶鲁大学德语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并担任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慕尼黑大学和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从1988年起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日尔曼语与比较文学教授。主要从事歌德研究、戏剧史、17―19世纪德国文学研究。通晓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曾经担任北美歌德协会主席,有多部研究歌德(特别是《浮士德》)、莎士比亚、舒伯特、莫扎特的作品出版。代袁作有:《歌德的(浮士德>:德国悲剧》、《歌德的现代阐释》等,翻译作品有《说谎中的语言学》等。 在开始讨论“世界文学”及其研究方法之前,我先要对歌德 (JohannW01fgangvonGoethe,1749―1832)致敬。这已经成为惯例。1827年,歌德通过若干文章、信件和谈话,普及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大卫?戴姆劳什(DavidDamrosch)在区分“世界文学”的三种不同含义(古典文学著作、现代杰作和现代一般文学或流行文学)时,遵循了歌德的想法。弗朗科?莫瑞狄(FrancoMoretti)在呼吁形成“全球文学”时,虽然没有明说,也借用了歌德的说法。然而,歌德本人更愿意做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因此,分析歌德对“世界文学”的表述以及他是如何将其付诸实施的,将对理解“世界文学”大有益处。在歌德的漫长人生中,他不仅是德国重要的知识分子、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散文家、艺术评论家、戏剧导演和科学家。他在科学方面著作甚广,涉及地理、光学和生物学。除此之外,他还是活跃的政府官员。这些活动都有助于他对“世界文学”的思考。本文的宗旨不是一一列举他的所有活动对其思想的影响、他对世界文学的充分利用,或是他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而是要探讨如何以不同的方法理解“歌德”和“世界文学”的综合含义,并以歌德对艺术和自然的思考为根据说明“世界文学”对歌德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首先简单概述歌德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全世界文学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心得体会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心得体会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心得体会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生活在18世纪的歌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的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的指导意义。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实践。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只能选择爱个天荒地老、至死不悔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炫更张,绝不像以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要是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换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一段揭示了人性一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

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是经历,兴高采烈也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代替。但生活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是你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发挥,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发挥。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的意义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想要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论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论 歌 德 对 郭 沫 若 的 影 响 教师:彭超 班级:对外汉语081班 学生:田颖 学号:200830403066

摘要: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中外文化冲撞化合最为丰富的个案实例,他的一生是中外文化交流嬗变的一条主要线索。在进入郭沫若接受屏幕的众多外国作家中,歌德是契入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从人格精神、审美追求到创作经验,歌德对郭沫若都有千丝万缕的潜在影响。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30年,完成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戏剧创作,《浮士德》的气息或隐或显、或综合或分散地浮现在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中。 关键字:郭沫若歌德《浮士德》泛神论自由 第一章郭沫若与歌德简介 (2) 1.1 郭沫若简介 (2) 1.2 歌德简介 (2) 第二章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3) 2.1 郭沫若与歌德的历史悲剧与现实 (3) 2.2 郭沫若与歌德关于人的探索 (4) 2.3郭沫若与泛神论思想 (4) 2.4郭沫若与歌德诗歌形式对比 (5) 第三章郭沫若与歌德的影响 (6) 论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第一章郭沫若与歌德简介 1.1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是鲁迅在本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2 歌德简介 歌德(1749~1832)是德国的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初叶,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正是为这种上升和发展,为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做好思想准备。歌德的文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这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变的。特别是他的《浮士德》就是以德国民族文学的形式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加以艺术概括,并从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展望人类社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