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新基础教育”来说,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水平;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是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仅仅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水平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基本要求五:有待完善。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升,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水准的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

教师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但反映在教师教学观点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本人将通过专家和教师们对新课标准的讨论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一、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

传统的理解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理解,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理解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理解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来理解。在这种教学观点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不但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水平低下而无法适合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第二种理解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个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第三种理解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这种理解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但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二、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这个理解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所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理解、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

总来说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实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实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三、新课改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教师仅仅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但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仅仅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能够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得灵活多样。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体现漂亮美观的板书、表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5、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绝绝大部分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以上几点是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与其他教师的讨论,以及在学习相关理论中得到的收获,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后产生的思考,可能不尽完整或成熟。当然,一堂好课应有其

重要特征,是无可争辩的,上述几点不是必备条件,只要具备某几点即可。除上述特征外,教师能在课堂中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精心准备并使用教学用具、设计并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等等,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条件。

总来说之,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上面我所讲的一些,也不是绝对的,孤立的,理应把它们联系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上出更多的好课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