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它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首先,我个人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传授给学生的文本知识或间接经验、技能,它与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是不能独立的,知识能促进技能的发展,技能上来了也能帮助人们吸收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其次,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我认为应该更加重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总在进行着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有时我们说过程与方法可能比知识更加得重要,因为我们学习的知识是静态的,是人们在经历过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这样总是跟在时代的后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只要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就会一通百通。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是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

的情操,让心灵变得柔软,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即人文关怀。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介绍。(学生代表介绍,图片配文字说明)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

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陪客松绿色的巨人千姿百态

送客松天然盆景

以上就是我的一篇实际教学案例,虽然不敢说考虑的面面俱到,但是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精心设计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语文教学中的任何一篇文章,是可以根据“课标”各方面的要求、授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重点的不同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差异,制订出不同的目标的。有的课时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讲授

与训练,适合系统掌握语文知识;有的课时需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比较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而有的课时则要充满思想与感情的激荡与流淌,是指导写作的最佳范本。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的可教的东西,而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我们就得恰当地构建每一堂课的学习主题,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三维目标真正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总之,三维目标的完成不是刻意去追求的。我们不要求也不可能每节课都上成“完美”而“全面”的课,但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转变观念,肯于钻研,就会很快领悟新课改的内涵与真谛。

语文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的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简称三维一体。我们要真正的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一节语文课,才能使这节语文课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所以,在开发和设计三维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是否突出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列为三维度之首,这就说明,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科特点,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弩驾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教学中,设计时就要适当的渗透字理,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有些文字不便于依据其本来字理析解形义的,对这部分汉字我们可以灵活的析解,或引导按照生活的实用义依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自主识记。此外,我们还可以辅以趣味游戏、猜谜、增减部分等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教学时首先注意“三品”,“品词、品句、品读”;其次要注意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最后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的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二、看“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是否增强主体性。 “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是: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终结性结果评价。要十分的注重形成性评价。所以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揭示规律,掌握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是否渗透人文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三维一体”,要把握好它的要则,设计好每一节课,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

“动词”解读三维目标

“动词”解读三维目标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侧记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洪湖更新时间:2010-07-08 在因优质无烟煤而闻名全国的山西省阳泉市,一所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里,学生自主、乐学,充分体现出学习的生动性和知识的生成性;教师乐教,把学习还给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家长从质疑课改到支持课改……这就是阳泉市第十二中学——一所从学案导学出发开启“课变”之旅的矿区初中。 在一次报告中,该校校长原林生充满诗意地回顾了2009年的课改之路:“年初,我们在眺望,千帆竞发的征途上,我们抢抓机遇,劈波斩浪,一路凯歌;岁末,我们再回首,如歌绚烂的历程中,一个个激越的音符昂扬斗志,坚实我们的胸膛。忆往昔,耕耘的岁月,严寒酷暑方显我们的信念坚定;看今朝,收获的时节,春华秋实尽显我们的才智卓越!” 而他们课改的起点正是“学案导学”,并以此撬动整个课改和学校的发展。 ●“学案导学”的带动战略 2009年的阳泉十二中,完成了几件大事。一是学校新教学楼、办公楼落成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中考继续保持矿区第一的纪录;三是学校的《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实验研究》被市教科所和阳泉市教科规划办立项,确定为市重点教育研究课题。 记者看到,在阳泉市2009年确定的全部科研课题中,该课题被确定为全部课题的第一组第一项。 原林生介绍,学校申报课题,一方面是希望将教师们引入到对课堂教学细节的研究中,促进课改的深化;另一方面,主动将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纳入上级的教育科研管理之中,则是希望争取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主持本项课题的学校副校长史克利和学校教务处主任刘滟都是阳泉十二中的老教师,课改后,他们几乎投入了数倍于前的精力专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全校的教师都开始走上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并开始对此进行研究。 史克利说,通过“学案导学”课题的研究,十二中意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新课程环境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初步构建学案导学下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获取、吸收、存储、提取、评价及创造性使用学习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主体性研究学习活动,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案导学”解放学生学习力 课改在十二中开始后不久,老师们逐渐发现,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单向,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教案封闭,教师自备、自用,没有让学生参与,缺乏开放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地学。 于是,他们开始了由教案变学案、由传授变引导的“学案导学”的尝试和研究。借鉴外校经验,教师们开始研究如何编制“学案”,如何在“学案”中加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如何在学案中加入有效的落实和反馈等。 史克利介绍,十二中的“学案”,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等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文本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

与方法”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结合”和“一为本”。 一、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习语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1、有机渗透,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发诱导,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父亲的叮嘱》、《中彩那天》等一类的课文,可以通过“抓中心句,辐射全篇”的训练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父亲的叮嘱》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在设计教案时,如果就单纯地理解这句话,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父亲的教育、教导使我一生很有用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从全文着眼,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讨论、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是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带三维目标 教案

4、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称东西为了什么?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六)指导朗读。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质疑导入 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二)学习第4自然段。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背诵第4段。 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5、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学难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设疑启思 1.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非常可爱,还画得一手好画。可她现在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2再读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3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 整体备课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

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 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2 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 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2 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 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 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三维目标的内涵

品德与社会三维目标的思考 卿志鹏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因此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思想品德的核心是道德实践能力,假如把思想品德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过程和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因此,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不容割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并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消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现实中,由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不少误区。应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例如,一位教师上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为这位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而赞叹——有小组代

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于有利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三维目标。关于对目标的分类等,这里不作研究,只是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和理解及其对三维目标的表达与实施作些探索。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设计三维目标的依据。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笔者以为,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其次,要回顾该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在些基础上,再进一步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一是目标的着力点;二是内容的重难点;三是资源的开发点;四是落实的知识点;五是培养的技能点;六是情趣的激发点;七是思维的发散点;八是合作的讨论点;九是渗透的育人点;十是知识的引申点。 (二)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些教师以为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没必要进行专门的了解,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的调查,力求做到“十知道”:一是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三是知道学生的学习环境;四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五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六是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七是知道学生的思维特点;八是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九是知道学生的个性差异;十是知道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如以深究。 (一)知识与能力(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所谓能力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所

三维目标 态度 情感 价值观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编辑本段有效整合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合三维目标。 解读文本,把握三维目标 “整”就是整理,“合”是组合,“整合”就是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就不能简单地与学生泛谈要保护环境。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确定“人类的朋友”“关爱生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再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如紧扣文本中的“它从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等,全面制定教学目标。 呈现目标,组合三维目标 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如王自文老师设计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②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③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情景假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 同化” 或“ 顺应” 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维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是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三维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裁体学生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

程来实现,没有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三个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第一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由以“知识为本”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正视的课题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使数学教学目标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浅谈几点看法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将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数学教学过程要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

新课标三维目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标三维目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使语文课程由单纯对知识技能关注的目标观发展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目标观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三维课程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仅抓知识技能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一些自以为擅长应试教学的老师,害怕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会削弱他们的优势,课堂依旧只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他们以旧的高考考纲代替新课标,优美的现代散文,他们模仿高考题型设计成题目,以练代讲,进行针对性训练,针对性评讲,在基础年级就与高考零距离接触,甚至在县级、大市级优质课评比中也这么做。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他们走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二、人文性矫枉过正语文课严重变味 有些老师,看到新课程比较注重人文性,以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关键,课堂上充分显示他们的博学多才,整堂课就在讲故事,唱歌。有的老师的县市级公开课也这么上,以为一堂课哭倒了三四个学生,就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效果显著了。实际上这是使语文课回到了类似于“极左时代”的泛政治化状态。 三、三个维度平均用力语文课不伦不类 在教学设计时,有很多老师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分成“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块分别描述,上课时平均用力,企图将三块目标在一节课中同时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结果弄成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 四、缺乏通盘考虑教学目标无系统 有些老师上课的目标是明确的,但课与课目标之间是什

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表述一般用语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生在世,难免会遭遇挫折,正确的是我们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和行动。命运之神不可能一直眷顾着你,道路更不可能平原纵马。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你的内心,一些平凡的小事。灰姑娘是可爱的,她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大家的缩影。时常,她心灵的微妙变化于你内心觅处不谋而合,深深地镶嵌在一起。 我以为,平淡是真,平淡是美。但在真实平淡的生活中,请正视你跳动的灵魂,她需要真实

的世界。我想真实是生命丰富而精彩的源泉。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如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第3条目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则重于谈习惯和方法,但其中却有“情感态度”的内容,体现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又如第7条目标,虽然侧重于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属于“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这条目标实质上是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就“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有“教”的维度,包含预设目标,还存在着理性的静态思考;“学会多种阅读方法”里,则是“教”和“学”两种成分兼而有之,是教学静态形式和动感成分的有机结合体,也是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结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这可以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支点”。之所以要强调生成,是因为教学不是一件技术活,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学在固定之外,还有动态生成的一面,这是由教学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黄永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

三维目标解读

三维目标是什么? 一维:知识与技能 二维:过程与方法 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 这三个纬度就是K、A、 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1.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大板块。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培养的能力。技能是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能力。而知识与技能又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从而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越多。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分为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这个人本事大!”,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载体。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全过程的有效参入,而参入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情感有着直接关系。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等都将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因此情感、态度、

价值观又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前提。 过程和方法,实质就是智力和能力。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课堂上没有生气,很大的程度都是教师的语言枯燥所引起的。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武器;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利剑;快慢适度的语调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的快乐;饱含深情的语言会引起学生情感的砰发。此外潇洒的气度也能很好的表达教师的情感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前提。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总之,“三维目标”中的三维是一体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请举例阐释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请举例阐释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答:高中语文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目标。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理解。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就如一篇课文,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首先要确定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获得什么能力。这个是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实际的、最直观的一个目标。 比如:我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文言文《项脊轩志》的教学中,首先要确立了明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得、然、凡、而、若、汝;以及一些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词类活用、句式倒装、判断句等等。 二、过程和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进行《项脊轩志》的教学时,作为老师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获得应得到的能力呢?这就需要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实现了。字词的理解需要在阅读课文后,让学生在结合课文注释下来掌握,没能掌握的就放到语句中结合语境来体会,理解。而句式、词类活用等需要在掌握句子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重新理解句式的结构,结合原有的语法知识来获得提高。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例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陌上桑》时,让学生表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学生分别扮演行者、耕者、犁者,做含情脉脉痴呆状看着“罗敷”。这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说:“好色!”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表演明显地导致了学生的误解,这是方法出了问题。也许学生起初并不这样认为,表演把这个答案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光靠老师的讲解说服学生,必须追溯学生的思维流程,返回到产生误解的环节。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引领学生自己发现偏离的轨迹,最终达到目标。由此可见,方法是过程中的方法,能力是过程中的能力,知识是过程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同样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不只是教给学生认一些字,懂得一些语法知识,还得让学生在情感上价值观上获得认识和提高。通过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深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