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百事公司及大中华区简介_updated in July 2011

百事公司及大中华区简介_updated in July 2011

百事公司及大中华区简介_updated in July 2011
百事公司及大中华区简介_updated in July 2011

华 简

(2011 7 )

百事公司

百事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2010年销售收入近600亿美元。我们在全球雇有员工约294,000人,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上近200个国家。

对于百事公司而言,“百事公司的承诺”意味着通过维护广大公众和地球家园的健康未来,实现可持续增长。作为一家拥有桂格麦片、纯果乐、佳得乐、乐事和百事可乐等诸多品质出众、家喻户晓的品牌的全球食品和饮料公司,我们将继续开发美味健康的食品饮料,寻找减少能源消耗、节约包装材料的创新方法,并且为广大员工提供理想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雇佣本土员工,设计开发符合当地口味的产品,同当地的农民、政府部门和社区团体建立伙伴关系,以表达我们对所在社区的支持,并为社区的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力量,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呵护地球的未来,实现百事公司美好的愿景。这是我们的承诺。

由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百事公司于2010年第四次被列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世界指数(DJSI World),第五次被列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北美指数(DJSI North America)。

2009 年和2010 年,百事品牌在《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 共同评选出的“全球100 强品牌榜”上,以超过140 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23 位,2010年较2009年品牌价值有了3% 的提升。2011 年,百事公司在由《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最受赞赏的公司榜”上排名第26,在“最受赞赏的消费食品产品榜”上排名第二,并在2011年财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137位。同时,我们还在瑞士公司Covalence 的“最具商业道德企业榜”上名列前茅,

在18 个行业的581 个公司中以优异的商业道德名誉排名第三,位列食品和饮料类别第一。

百事公司的系列产品中有19 个品牌的年销售额都在10 亿美元以上。这19 个品牌包括:百事可乐(Pepsi-Cola)、激浪(Mountain Dew)、佳得乐(Gatorade)、乐事(Lay's)、百事轻怡(Pepsi Light)、百事极度(Pepsi Max)、纯果乐(Tropicana)、多力多滋(Doritos)、立顿茶(Lipton Teas)、桂格麦片(Quaker Oats)、奇多(Cheetos)、七喜(7-UP)、美年达(Mirinda)等。

百事公司发展历程

1893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伯恩市,年轻的药剂师科尔贝?布莱德汉姆(Caleb Bradham)试验时发现了一种新口味,深受苏打柜台顾客的喜爱。他由此意外发明了一种由可乐果和珍贵精油混合而成的碳酸饮料,取名为“布莱德(Brad)饮料”。1898年8月28日,布莱德汉姆将其易名为“百事可乐(Pepsi-Cola),这种饮料能够发挥类似胃蛋白酶的功能有助消化。1902年,布莱德汉姆创建了百事可乐公司。起初,科尔贝自己将浆液混合配制,通过苏打柜台出售。后来他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商机的存在——将百事可乐灌装起来,这样各地的人们就都可以享用到。

大约70年后,百事可乐公司于1965年与休闲食品巨头菲多利(Frito-lay)合并,正式更名为百事公司。从1977年开始,百事公司进军快餐业,先后将必胜客(Pizza Hut)、Taco Bell和肯德基(KFC)收归麾下,进入多元化经营的高峰。

为了将市场经营重点重新回归饮料和休闲食品,百事公司于1997年10月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Taco Bell和肯德基的餐厅业务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现名为Yum!)。

多年来,百事公司在保证良好财务绩效的同时,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的需求。1998年,百事公司收购了世界著名的Tropicana果汁饮料公司,大大丰富了产品线。2001年,百事公司又与世界著名的食品公司Quaker公司合并,并通过此次收购,将一流运动饮料品牌佳得乐(Gatorade)归入百事旗下。1992年,百事公司与Thomas J. Lipton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北美市场生产即饮茶饮料品牌——立顿茶(Lipton),并于2003年将这一北美市场最大、最成功的即饮茶的合作关系推向了全球。

2010年,百事公司还收购了两家最大的灌瓶厂——百事装瓶集团(PBG)和百事美洲公司(PA),这项收购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百事公司在北美和欧洲的饮料业务实力。

2010年12月,百事公司以38亿美元收购了俄罗斯食品饮料领先品牌维姆?比尔?丹公司66%的股权。这项收购使得百事公司成为俄罗斯最大的食品和饮料生产商, 并成为该国快速发展的乳制品市场的领导者,同时将使百事公司在东欧及中亚的重要市场上有所建树。此次收购也使百事营养及功能性食品饮料的全球年收入从现在的100亿美元提升至约130亿美元,并使其进一步兑现营养食品饮料业务规模到2020年前达到30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

欲进一步了解百事公司,请登录集团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8e18532035.html,

百事大中华区

1981 年,百事公司与中国政府签约在深圳兴建了百事可乐灌瓶厂,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美国商业合作伙伴之一。过去30年间,百事已在大中华区设立了30个厂,包括24家灌装厂、1 家浓缩液厂、5家食品厂以及8个农场,雇佣约3万人并间接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现如今,百事在华总投资已超过人民币一百亿元,巩固了百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近五年来,百事在中国共上缴国家利税超过52亿元人民币。

2008年和2010年,百事公司两次宣布,未来几年在中国继续追加投资共35亿美元。新的投资将主要用于建立新厂、增强在华研发实力、拓展农业项目及加强品牌建设。

百事公司在大中华区经营的主要品牌包括:百事可乐、百事轻怡、百事极度、纯果乐? 果缤纷、纯果乐? 鲜果粒、纯果乐?百分百、美年达、七喜、激浪、佳得乐、草本乐、冰纯水、都乐果汁、乐事薯片、桂格麦片和奇多等。

百事大中华区饮料营运公司

1981年,百事公司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灌装厂。如今,百事在中国已经建立了24家灌装厂、1家浓缩液厂,销售网络遍及大中华区各地。

环境可持续的理念已经融入到我们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设施、设备和包装等。百事大中华区的各个灌瓶厂过去5年取得了节水、节能各达40%的好成绩。其中共节水1,560万吨,节电6亿多千瓦时。在减少碳足迹方面,百事也有良好表现,减少了3,600吨的塑料消耗。2010年,百事大中华区65%的灌装厂获得了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颁发的“优秀节水企业奖”。

2009年,百事重庆灌装厂成为了百事在美国境外第一家获得LEED标准认证的“绿色工厂”,其办公区域已获得LEED (“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金奖认证,厂房获得LEED银奖认证。百事重庆灌装厂通过35个节水、节能设计以及环保跟踪及实时控制点等国际先进技术应用,较老厂每年能够实现节水18%、节能22%,减少约3,100吨碳排放,并节水8,200万升。同时重庆工厂还建立一个环境可持续教育中心,提供节水、节能教育,普及环保知识。

此外,百事南昌新厂厂房还于2010 年8 月获得了LEED金奖认证,成为中国第一家被授予此项认证等级的饮料工厂。该新厂较其老厂可实现节水33%、节能51%。

百事大中华区食品营运公司

1993年,百事公司食品业务随着乐事薯片的引进而进入中国。如今,百事公司在华的食品业务已经发展壮大到5家食品生产厂和8个农场。百事公司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种子到货架”农业公司之一,在中国农业开发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了2亿元人民币。目前百事中国农场的马铃薯平均产量为每公顷45吨,位居世界先列。在过去12年中,有1万多农民从百事在中国的农业项目中获益。

为了兑现我们在农业实践方面的承诺,百事在中国的农场引进了有效节水的滴灌和喷灌模式,较传统的漫灌模式可节水高达50%。我们在内蒙古的土豆农场还采用了多项先进的技术,帮助将荒芜的沙漠改造为高产的耕地。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考察该土豆农场时,对于百事公司改善环境、种植土豆、扶助农民的“三赢模式”给予了高度赞扬。

“做百事,圆百梦”:回馈我们所在的社区

为了兑现我们对于所在社区的承诺,百事基金会和百事大中华区积极开展和支持了一系列社会公益项目,这包括长达10年之久的为中西部缺水地区提供安全饮水的“母亲水窖”项目,各地工厂和农场员工发起的社区直接受益的慈善活动以及国内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救援支持。

1. “母亲水窖”项目:提供安全饮用水

2011年是百事公司和全国妇联下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中国开展安全饮水项目合作的第11个年头。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启动了一项名为“母亲水窖”的全国性公益项目,通过公众的参与,来帮助中国中西部贫穷缺水地区的人们解决安全饮水问题。该项目通过建水窖、结合雨水收集和基本的水处理技术,为供水网络欠发达的地区提供简单而有效的饮水解决方案。如今,“母亲水窖”已然成为了中国最受认可的公益项目之一,为中国170万人口提供了安全和清洁饮用水。百事公司自最初开始一直是该项目的主要支持方,2001年,百事公司是该项目的第一个“世界500强”合作伙伴。在过去的10年间,百事公司也为该项目规模和影响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我们如今仍是该项目最大的跨国企业捐赠方。

截至2010年底,百事基金会、百事大中华区及员工已共同捐资1,870 万元,共建水窖1,500 多口和小型安全饮水工程30 多处,并培训农村妇女万余人,进一步维护当地的水窖工程;项目已经惠及了包括四川、甘肃、贵州、广西、河北、内蒙古及陕西省在内的7 个省、自治区的24 个县、28 个村,受益人群达到58,000 多人。

过去五年间,随着社会和政府进一步关注改善民生,“母亲水窖”项目联合扶贫专家、公众健康政策官员,并从百事基金会得到启示,将核心的安全饮水项目扩展到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在“1+5”的模式下,即建一口水窖,栽一片经济林,建一个太阳灶,养一圈家禽/ 畜,改建一处厕所,一个美化的庭院,百事希望通过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的带动,最终改善当地人的健康卫生和经济状况,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2011年6月30日,百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女士在北京宣布了百事基金会继续支持“母亲水窖”安全饮水项目的500万美元捐款,到2015年底将为中国50万人口提供安全饮水。该项目将覆盖全国八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和云南。

2. 、百事图书室” 项目:知识改变命运

尽管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仍然是一个拥有6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2007年,百事大中华区食品营运公司启动了一项员工参与推动的公益项目,帮助百事农场所在地附近的农村学校建立“百事图书室”,捐赠图书、阅览桌椅和图书室设施以及资金。

截止2010年年底,百事公司已捐助130多万元人民币,在内蒙古、河北、广西、山东、广东和甘肃建立了7个“百事图书室”,受益学生达2,700人。项目也通过调动百事员工的参与,筹集二手书和捐款,设立了“百事读书小明星”和“百事奖学金”项目,奖励优秀学生,激励学生们的读书热情。百事还为项目学校添置了大量的新图书、电脑、书架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3. “百事明天” 项目:帮助农民工子弟学校

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经济变革导致了超过1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寻找工作机会。因为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新的挑战。2008年,百事公司饮料营运公司与中国红十字会共同推出了一项全国性公益项目“百事明天计划”,通过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提供奖学金、设立图书室和运动器材等物资援助,帮助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

截至2010年底,百事公司已为该项目捐款150万人民币,在全国12个城市(北京、济南、重庆、南昌、长春、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西安、南京、河源)资助了12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迄今,共有12,000名学生从“百事明天”计划中受益,其中,3,000多名学生获得了“百事博爱奖学金”。

除了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百事公司各地灌装厂的员工也积极支持项目,有的为学校的图书室捐赠二手图书,有的组成员工志愿团队,为同学们开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还有的邀请学生代表来百事工厂参观。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百事和当地社区、学生和家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百事公司贯彻始终的“百事公司的承诺”理念。

4. 灾后救援:

2008年年初,中国中部和南部遭受了严重冰雪灾害。百事公司第一时间向中国红十字会和其它当地救灾中心捐助了资金和物品,捐助总额约合33万元人民币。

2008年5月,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百事公司与中国人民共同分担,累计捐赠现金和实物超过1,900万人民币。

2010年3月,中国西南五省遭受严重干旱,百事大中华区授权昆明百事捐赠价值达20万元人民币的百事饮料产品以缓解旱情,其中包括4,697箱“果缤纷”果汁饮料和2,000箱“佳得乐”运动饮料。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百事大中华区在上海、深圳、广州、长春、长沙等地的员工迅速做出反应,倡议募捐,慷慨解囊,帮助灾区渡过难关,累计捐款约50万元。

百事大中华区近几年获得的主要荣誉

近几年,百事大中华区获得了许多环保、人才、业务、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荣誉。

l●2007 2008 2009 华 联 务 发 业 财经 华传

发 举办 评选 “ 业 众 奖”

l●2007 2008 2009 2010 华 连续 荣获 兰专业 构CRF 财经 团 评选 “

l●2007 12 饮 业协 评 “2007 饮 业优 节 业” 华 7 获 荣 揽 9 获奖

业 7

l●2008 9 资 业协 办 荣获 “ 单 ”

l●2008 10 获 华每 电讯 报 报 报 经济 报

杂 评 “ 资 业 贡 奖” 获奖 10

业 饮 业

l●2008 12 华 获 颁发 2008 “ 华 奖”

l●2008 12 饮 业协 华 业 奖 圳 2 获“2008 饮 业

20强” 阳 长 尔滨 济 长 圳

11 获“2008 饮 业节 优 业”

25 获奖 业 11 获奖 业

l●2009 5 华 获 际 产业 览 组 办 华 经济 报 华每 电讯 单 评 “ 节 减 标 业”

l●2009 11 华 获 标协 费 报 总 标 联 颁发 业“ 费 爱 绿 标” 该评选结 经过3 费 络 关专 评 评选

l●2009 11 2009 饮 业协 华

14 荣获 “2009 饮 业节 优 业” 夺

41 奖项 14 连续 获 项 l●2009 12 资 获 报 门户 颁发 2009 “ 责 奖”

l●2010 1 华 还 环 报 “2009 环 贡 奖” 这 华 继2008 荣获“环 积极 奖”

连续 获 环 报 绿 业奖项

l●2010 1 2 “ 长2009 层论坛”

“2009 贡 ”100强 单揭晓仪 荣获“2009 贡 别 奖” 为 终 “2009 贡 ”100强 单 20强 业

l●2010 6 华 协 闻 进 闻 传 联 举办 “ 传 ” 荣获 “2009-2010绿 碳 奖”

l●2010 6 华 “2010 层论坛” 获 华 “ 质 费 ”荣

l●2010 6 华 获 务 单 资 业协 华 总 营经济 业报 颁发 “2010 责 别 奖”

l●2010 8 华 获 “2010 碳 创 术产 奖”

l●2010 12 饮 业协 华 15 荣获 “2010 饮 业节 优 业” 夺 44 奖项 15 连续 获 项 荣

l●2010 12 妇 发 “ 妇 奖”

l●2011 1 华 业 际发 协 财经 评论 杂 https://www.sodocs.net/doc/8e18532035.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8e18532035.html, 电视 举办 “2010 CSR 领 总评 ” 动 获 “ 业奖”

l●2011 3 华 荣获 业 值 杂 联 护协 组织 业 责 评选 “2011 业CSR竞 奖”

l●2011 5 华 获 妇 发 时报 联 颁发 关爱 业 构 奖 l●2011 5 华 环 报 2010 绿 业 奖

进 步 华 请 录 https://www.sodocs.net/doc/8e18532035.html,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手机与笔记本电脑用锂电池行业:比克、比亚迪、天津力神的比较

2005年12月22日,或许算得上是深圳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前在这一年度过的最繁忙的一天。前来庆祝“深圳比克电池有限公司日产100万只锂离子电池芯”项目正式达产的客人送走了一茬又来一茬,个性低调内敛的李向前依旧只是频繁地握手与微笑,不露锋芒。 然而,细心的人很快就发现,在所有的来宾当中,并没有来自同处深圳市龙岗葵涌镇、与比克公司相隔不到一公里的比亚迪公司的代表。比克公司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比克高层与比亚迪高层之间私人关系颇为不错,早在几日前,比亚迪就已经定好了前来参加比克庆典的人员名单,但最终由于何种原因没有前来尚不得而知。 比亚迪的缺席也许纯属偶然,但是,有一个事实却是必然的:在本土锂离子电池企业迅速拔节的脆响中,弥漫在彼此之间的硝烟味也悄然浓密起来。在我国的锂离子电池行业,除了这“二比”,三强中还有一个地处天津的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早在2000年,在夹缝中“偏执”成长的我国本土锂离子电池企业终于赢得了期待已久的尊重,有关“日本电池产量占世界的95%以上、世界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几乎由日本企业号令天下”的事实从那一年起成为了历史记载。在此后的五年里,这种尊重保持了难得的连贯性,并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得到了论证和丰富:一是以比亚迪、比克和力神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迅速崛起并逐步占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市场份额。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池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为18.5亿只,其中日本产量8.5亿只,中国6.5亿只,韩国3.1亿只。二是日本企业日渐衰败,龙头老大三洋亏损超过1200亿日元,东芝卖掉了锂电池事业部,索尼则被迫断腕、将产品线压缩在锂聚合物电池这一单一领域。 如此一来,在“外患”缩水的情况下,本土企业间微妙的竞合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比克的李向前曾经说过,从技术水平、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的话,中国锂电池行业是最容易也是最应该产生世界巨头的行业。那么,由此衍生的话题是,谁才是能够承载这一神圣使命的本土天王? 无论是比亚迪、比克,还是力神,谁也不会轻言放弃。 隐约相似的青涩年代 某外资企业高层曾经 用“比想像中还要疯狂”来形容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的成长速度。 1993年,时为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副主任的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感觉到镍镉电池生产基地正在发生国际大转移,而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当即决定涉足镍镉电池生产。而今,这家1995年创立、1998年才开始涉足锂离子电池制造的企业俨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二次充电电池生产商,其镍镉、锂离子、镍氢电池销售量分别居全球第一、二、三位,全球平均每四台移动电话中就有一台使用比亚迪公司生产的电池。 同样看到电池行业可观前景的还有一个叫李向前东北小伙子。1998年,在铁道部门工作的李向前与一位留美博士也在深圳的小镇上租了两间厂房,建立了一家名为“远洋轩”的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有着一个茶馆的名字,当年创业小伙的可爱之处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透着质朴和执著。时至今日,回味起这个雅致有余的名字,李向前心中还是异常温暖。当时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https://www.sodocs.net/doc/8e18532035.html,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 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

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卢森堡人朱尔斯·霍夫曼( Jules A. Hoffmann)(美国),以及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加拿大)。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2012年,约翰·格登(John Gurdon)和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发现了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而具备多能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和兰迪- W. 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C. 苏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他们因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 LuisLeloir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LuisLeloir Facts name: LuisLeloir Paris, France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Institute for Biochemical Research, Buenos Aires, Argentina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iscovery of sugar nucleotid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carbohydrates."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2001-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格哈德·埃特尔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 MarioJ.Molina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MarioJ.Molina Facts name: MarioJ.Molina Mexico City, Mexico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Cambridge, MA,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work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ozone." Prize share: 1/3 Life Mario Molina was born in Mexico City and wanted to be a chemist from childhood. He attended a boarding school in Switzerland from age 11,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a chemist to understand German. He later studied to become a chemical engineer in Mexico before continuing his work in Europe an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 time at Berkeley was stimulating, and it was there he discovered how freons damage the ozone layer. Mario Molina currently works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exico. He is married to Guadalupe Alvarez and has a son, Felipe, with former wife Luisa Molina.]]>

十大锂电池排名

锂电池生产厂商的厂家非常之多,随着新能源汽车与UPS电源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刺激了锂电池的需求,各企业开始纷纷布局进入锂电池厂商行业。但是,做锂电池的厂商这么多,产品质量都过关吗?答案并不是的,总有一些喜欢浑水摸鱼的厂家,锂电产品参差不齐,没有认证等等。今天汇总了国内前十名的锂电池厂商排名,供你们选择与参考。 1、排名第一锂电池厂商—宁德时代CATL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成立于2011年,公司总部位于福建宁德。公司专注于通过电池技术,为全球绿色能源应用,提供能源存储解决方案。 公司研发生产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的锂电池,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动力总成,大型电网储能系统,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分布式家庭储能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BMS)。公司建立了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完整的研发、制造能力,拥有材料、电芯、锂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在储能

领域,公司承接了部分关键客户的大型储能项目,年项目总量已超过40兆瓦时。 2、排名第二锂电池厂商—比亚迪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横跨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分别在香港(H股)和深圳(A 股)上市。全球较大的充电电池生产商,镍镉电池/手机锂电池畅销,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成功推出了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电动车、LED和电动叉车等新能源产品,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凭借全球领先的铁锂电池技术,比亚迪正积极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变革。目前的有效产能为4.5Gwh,其中惠州1Gwh、深圳坑梓3.5Gwh,预计到2015年底,整体产能将达到6Gwh,2016年将扩张到10Gwh。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仅供比亚迪自用。2015年上半年,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收入约30亿元。 3、排名第三锂电池厂商—国轩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 RichardR.Ernst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RichardR.Ernst Facts name: RichardR.Ernst Winterthur, Switzerland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名列全球前十四位的锂离子电池厂商排名

名列全球前十四位的锂离子电池厂商排名 1、Sanyo(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Sanyo(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生产企业,该公司目前主要生产高能量电池,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设备上,月出货量约650万节。2000年,三洋公司在北京投资8900万美元(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设立了三洋能源(北京)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锂离子电池,月出货量约7000万节。三洋公司计划从2009年开始投入1250亿日元(约12亿美元)扩大锂电池生产能力至9000万节/月。 2、Sony(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SONY(日本索尼公司)是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先导者,目前其锂离子电池产能位居世界第二,该公司同时生产高能量电池和高功率电池,其中高能量电池月出货量约4000万节。2000年9月7日,索尼公司在江苏省无锡市投资2300万美元(注册资本约1000万美元)建立生产聚合物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工厂“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生产适用于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使用的聚合物锂离子充电电池。索尼公司计划从2008年开始其投入400亿日元(约4亿美元)并在2010年第一期结束后继续投资以扩大其锂电池生产能力至7400万节/月。 3、MBI(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MBI(Matsushita Battery Industrial Co., Ltd.)为日本松下公司下属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创立于1923年,1994年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为世界第三大锂电 池生产企业,该企业目前的电池出货量约为2500万/月,该公司计划从2008年底开始投入1230亿日元(约12亿美元)分两个阶段建设两个新工厂,同时改造现有工厂,最终将产能提高到7500万节/月的水平。 4、Maxell(高能量电池) Maxell(日本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成立于1960年,是日本国内第一家研发生产碱性电池、软盘等产品的企业。目前为世界第四大锂电池生产企业,出货量约为1700万节/月。该公司在国内设立有无锡日立麦克赛尔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4000万美元,总投资为9750万美元。第一期投资开发、生产、销售无汞碱锰电池,第二期投资开发、生产、销售锂离子充电电池。 5、SGS(高能量电池) 由GS Yuasa (日本GS汤浅)由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日本电池株式会社)和Yuasa Corporation(日本汤浅公司)合资成立。SGS在全球拥有81个下属机构和41个合资公司。公司主要生产各类蓄电池、电力供应系统、照明设备等。该公司锂电池月出货量约50万节。 6、NEC(高能量电池) 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成立于1899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通信网络系统和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服务、集成电路及电子 元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种类多达15000多种。NEC也是世界上开发和利用锂离子电池最早的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约48万节/月。

【2019年整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有关天津力神电池公司的实习报告

有关天津力神电池公司的实习报告 天津力神电池公司实习报告 LiCoO2→Xli++Li1-xCoO2+Xe-Xli++Xe-+C6→LixC6 放电: 电池盖复合结构 电池盖采用刻痕防爆结构,电池升温时,电池内部活化过程 中所产生的部分气体膨胀,电池内压加大,压力达到一定程 度刻痕破裂、放气。 (4)各种环境滥用试验 进行各项滥用试验,如外部短路、过充、针刺、平板冲击、焚烧等,考察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对电池进行温度冲击试 验和振动、跌落、冲击等力学性能试验,考察电池在实际使 用环境下的性能情况。 10、新型绿色环保电池——锂离子电池 新型绿色环保电池是指近年来已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开发 的一类高性能、无污染的电池。目前已经大量使用的锂离子 电池、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和正在推广使用的无汞碱性锌锰电 池以及正在研制开发的锂或锂离子塑料电池、燃料电池、电 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都属于新型绿色环保电池的范畴。此外,目前已广泛应用的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电池(又 称光伏发电),也属于这一范畴。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把我们的环境理念在行动上反应出来呢?

作为电池消费者,应该购买、使用新型绿色环保电池;作为电池制造商,应该生产新型绿色环保电池。只有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建、保护我们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二)公司简介 力神公司是主要从事绿色高能锂离子蓄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经营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xx年12月25日。目前有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天津蓝天电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八研究所)、国投电子公司、天津华泽(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通信服务公司、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泰门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发展投资总公司八家股东。公司座落于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占地85,000平方米,员工总数为2000人,累计投资总额达到16亿元人民币。 锂离子蓄电池是一种用于移动通讯、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理想电源,也是未来电动汽车的主导能源,具有比能量高、电压高、寿命长、无记忆、无污染等优点,极具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六、实习体会和收获 刚开始到公司,一切对于刚出校门的我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在此之前虽然也想到有这么一天,可真到这一天的时候,却感觉这些都离自己是那么的遥远。但事实上这一切就在我们的眼前,并且自己就将要开始这样的生活。开始走入和校园不一样的环境,和同事、上司融入到一个集体,和

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2015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6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69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68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 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 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 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 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 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 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 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库尔特·维特里希(1938-) 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曾经是科学家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成为现实。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成果。 这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 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碳60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 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殊途同归的两种方法。约翰·芬恩对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田中耕一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如果说第一项成果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的问题,那么第二项成果则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第二项成果涉及核磁共振技术。科学家在1945年发现磁场中的原子核会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由于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电磁波,因而通过测定和分析受测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种原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多大,并据此分析出它的三维结构。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医学诊断领域。 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这种方法用于分析小分子的结构,因为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分析起来难度很大。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测绘房屋的结构来比喻:我们首先选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为测量对象,然后测量所有相邻拐角间的距离和方位,据此就可以推知房屋的结构。维特里希选择生物大分子中的质子(氢原子核)作为测量对象,连续测定所有相邻的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这些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溶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进而可对活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能获得“活”蛋白质的结构,其意义非常重大。1985年,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第一次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这一方法绘制出15-20%的已知蛋白质的结构。 最近两年来,人类基因组图谱、水稻基因组草图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基因组图谱破译成功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这一时代的重点课题是破译基因的功能,破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又是怎样发挥生理作用等。在这些课题中,判定生物大分子的身份,“看清”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4)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 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 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 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