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 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 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 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 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355-36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8a17674500.html,/journal/ap

https://www.sodocs.net/doc/8a17674500.html,/10.12677/ap.2015.56047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Readjustment for Returnees

Yan Yan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Email: sadyy85@https://www.sodocs.net/doc/8a17674500.html,

Received: May 31st, 2015; accepted: Jun. 22nd, 2015; published: Jun. 2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8a1767450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ased on reentry research,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reentry adjustment for returned knowledge worke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reentry adjustment from general work and interaction environment. Specifically, based on trait activation theory,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reentry adjust-ment.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229 returned knowledge work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support, career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organizational support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general adjustment, work adjustment and interaction adjustment re-spectively. Moreover, proactive personality has positive effect on reentry adjustment. Specifically, proactive personality shows mor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when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re high.

Keywords

Returnee,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roactive Personality, Reentry Adjustment,

Trait Activation Theory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

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闫燕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

Email: sadyy85@https://www.sodocs.net/doc/8a17674500.html,

收稿日期:2015年5月31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2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5日

摘要

本文以重返文化为研究背景,以海归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和作用边界。本研究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沟通环境这三方面分别考察了组织支持和主动型人格对归国适应的直接影响。特别地,本文以特质激活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了组织支持和主动型人格的交互作用对归国适应的影响。对229名海归知识员工的调查数据显示,经济支持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生活环境;

职业支持对工作环境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适应支持有利于海归知识员工更加适应沟通环境。本研究还发现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当职业支持和适应支持高时,主动性人格对工作适应和互动适应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海归,组织支持感,主动性人格,归国适应,特质激活理论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往的对资源和市场的抢占转向对人才的争夺。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然而,创新离不开人才,特别是海外人才。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3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144.5万人。海归知识员工作为组织的新鲜血液,在知识转移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海归回国后都面临着逆向文化冲击,难以适应国内的软环境。因此,本文从组织因素和人格因素两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海归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主动性人格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他们对国内环境的适应,为组织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提供借鉴。

2. 文献回顾

归国适应属于重返文化研究的相关范畴,这类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引起国外学者重视,并以外派回任员工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重返文化是指在跨文化旅居结束后,重新进入原先家乡文化语境的过程。

其中,跨文化旅居是指对于自己已经熟悉的文化语境有差异的其他文化语境的一段密集并有延续性的探访(丹兰迪斯等,2009)。在国外重返文化研究中,组织因素对归国适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对归国适应的影响方面(Caligiuri等,2010),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主要分为职能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这两类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主要通过对外派回任员工的心理预期、沟通能力和工作内容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并适应组织环境。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对外派回任员工的归国适应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将组织支持作为一个单一维度进行研究,笼统地考察其对归国适应的影响,从而使组织支持对归国适应的影响路径模糊不清。

人格特质对归国适应的影响始于本世纪之初,O’Sullivan (2002)认为人格特质会影响人的行为,他将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大五人格特质运用到重返文化研究中,并提出五种个性(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都高的人会有良好的工作表现,但他的这一观点并未经过实证数据的验证。在此基础上,Martin (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与归国适应有正相关关系,而神经质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前摄行为(proactive behavior)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归国适应,比如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具有这类人格特质的人倾向于表现出积极主动寻找信息并寻求帮助,他们获取的信息能够降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归国适应。学者们把具有前摄行为的人格特质称之为主动型人格(Bateman & Crant, 1993)。国内外学者针对主动型人格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主动型人格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面,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主动型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主动型人格特质在某些环境中被激发从而表现得更加明显。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发现,现有的文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以往的重返文化研究将组织支持作为单一维度考量,然而员工获得的组织支持是多元的、多方面的,这种单一维度的衡量不足以理清组织支持与归国适应的之间关系。第二,以往的研究将主动型人格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看做是独立的,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使得主动型人格对个体行为的作用边界模糊不清。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高校海归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因素和人格因素出发,在重返文化环境下探讨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直接效应以及交互效应。特别地,根据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将组织支持分为三个维度,并分别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沟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组织支持对归国适应的影响。与此同时,本研究以特质激活理论为研究基础,考察了高校海归教师的主动型人格和组织支持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弥补目前的研究空白---主动型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研究假设

海归知识员工回国后通常会遇到“逆向文化冲击”(王耀辉,2008)。也就是说,海归知识员工在外求学期间,国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变化,然而,当他们学成归来带着国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回到熟悉的国内环境时,却发现国内环境已经不同以往,所以海归知识员工在回国后会面临环境压力(Black 等,1992)。压力理论提出,人们在工作调动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压力。海归知识员工需要从外部获取信息,来应对环境压力。在重返文化环境中,社会支持就是能够帮助个体获取信息的支持。Kahn和Quinn (1976)将社会支持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肯定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辅助性支持。当海归知识员工进入工作环境中,社会支持由组织提供并转化为组织支持。组织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员工有效地应对压力,降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此,组织支持是帮助员工工作调动后快速适应环境的决定性因素[9]。

归国适应是个体回国后对国内文化的心理感受和认同感,它体现出个体回国后对国内环境的心理舒适程度(Black & Gregersen, 1991)。Black和Gregersen (1991)提出归国适应包含生活适应、工作适应和互动适应。其中,生活适应是个体对日常生活环境的心理舒适程度,比如饮食条件、居住条件、交通条件等。工作适应是指海归知识员工回国就业后对工作环境的心理舒适程度。互动适应是员工指对工作中和生活中沟通环境的心理舒适程度。这一划分在重返文化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肯定性支持是指对支持接收者应对压力能力的肯定。在重返文化环境中,组织为海归知识员工提供经济支持属于肯定性支持。组织为海归知识员工提供的经济支持能够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Florkowski & Fogel, 1999),是他们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支持水平的高低体现出了组织对海归知识员工应对环境压力能够的肯定。实际上,在生活环境方面,经济支持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够快速地帮助海归知识员工满足生活需求。较高的经济收入、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回国后面临的生活问题,比如安家置业、出行困难、医疗保障等(Guzzo等,1994)。由此可见,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海归知识员工所获得的经济支持有助于帮助他们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提出:H1a:经济支持对生活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情感性支持是基于支持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情感联系的支持关系。在重返文化环境中,职业支持属于情感性支持。Zweig (2004)对183名中国海外博士和145名中国海外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海归回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在工作环境中,如果组织提供的职业支持恰恰能够满足海归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比如有效的培训、清晰的工作任务、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晋升空间等。这些支持都能够帮助海归学习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如何与同事协作、如何满足上级预期、如何利用自身的技能和知识等,从而更加适应组织的工作环境。适应组织环境的海归知识员工会更加努力工作,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绩效。因此,职业支持有助于实现海归和组织双方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两者相互依赖的情感关系,它属于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性支持,这类支持有利于海归知识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因此,我们提出:

H1b:职业支持对工作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辅助性支持指的是组织为员工提供信息,帮助他们熟悉环境,减小压力。组织为海归提供的适应支持恰恰满足了他们对信息的渴求。这些信息涉及国内的生活环境和组织环境等各个方面,比如国内社会规范的变化、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善、组织运营过程和竞争环境等。海归在国外期间难以接触国内的沟通环境,因此回国后他们需要重新熟悉国内的沟通习惯、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因此,在沟通环境中,组织提供的适应支持,如沟通培训、社团活动、例会等都为海归提供了沟通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国内人交流、沟通与合作,更加适应国内的沟通环境。因此,我们提出:

H1c:适应支持对互动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主动性人格是指不受环境所限并且能够影响环境的人格特质(Bateman & Crant, 1993)。具有主动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倾向于采取主动性行为,即个体表现出有意识地直接改变周围的社会环境以及非社会环境的行为,积极寻找信息和构建社会关系网络(O’Sullivan, 2002)。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海归会积极搜寻各种信息,包括工作信息和非工作信息。在工作环境中,他们通过与同事建立关系网络来获得与工作内容相关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工作内容的了解;与上级领导建立起的关系网络有利于获得与上级预期相关的信息,更加了解上级领导对工作角色和工作结果的预期。工作信息的获得帮助他们更加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从而更加适应工作环境。不仅如此,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海归他们还会频繁地与家人和朋友沟通,获得与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日常沟通技能等相关的非工作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能够帮助他们更加了解国内环境和组织环境,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和沟通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

H2a:主动性人格对生活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主动性人格对工作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c:主动性人格对互动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特质激活理论(Trait Activation Theory),人格特质是否能被激活取决于情境中是否提供与特质相关的线索。换句话说,个体只有在与人格特质相关的情境中才会受到该人格特质的影响,表现出与该人格特质相关的行为(Tett & Burnett, 2003)。当海归知识员工从组织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时,那些具有高主动性人格的海归就会更加频繁地与亲戚、朋友等进行沟通互动,比如聚会、参加俱乐部活动、与朋友一同旅游出行等,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更多有关国内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沟通习惯等非工作信息。这些工作信息的获取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快速了解国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准则,从而促进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海归知识员工更加迅速地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提出:

H3a:经济支持和主动性人格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对生活适应有正向的影响。即当高经济支持时,海归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知识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对生活适应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在工作环境中,组织为海归提供的职业支持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时,主动性人格的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尽责性行为(Bateman & Crant, 1993),他们感到自己应该对工作任务和组织负责。并且,从同事和上级那里得到的职业支持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对于具有主动性人格特质的员工来说,组织提供的职业支持降低了他们获得工作信息的成本,使他们更容易了解工作内容和上级预期,从而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因此,我们提出:

H3b:职业支持和主动性人格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对工作适应有正向的影响。即当高职业支持时,海归的主动性人格对工作适应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在沟通环境中,当组织为海归知识员工提供较多的适应支持时,即有效的入职培训、一对一导师辅导机制、鼓励海归知识员工参加海外同学会等,那么具有主动型人格的海归知识员工会获取更多有关于组织内部的非正式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海归知识员工了解组织内部的行为准则和沟通习惯,从而更快适应组织的沟通环境。与此同时,组织提供较多的适应支持也能够帮助海归知识员工拓宽朋友圈,从而获取更多非工作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人的沟通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加适应沟通环境。因此,我们提出:

H3c:适应支持和主动性人格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对互动适应有正向的影响。即当高适应支持时,海归的主动性人格对互动适应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海归知识员工研究对象。他们在中国出生,以学习和进修为主要目的,到境外正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求学、攻读学位、进修业务或者从事科学研究及进行学术交流,连续居留十二个月以上,回国后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参与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过程,并能够产出创造性劳动成果。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在线填写的方式进行,从2013年12月1日开始至2014年1月31日结束,为期两个月。共发放问卷919份,其中由于邮箱邮件已满或邮箱地址有误等原因发送失败的邮件有48封,成功发送的邮件为871封,回收254份,回复率为29.2%。在回复的问卷中,无效问卷为25份,包括空白问卷、数据缺失、数据循环、数据极端化和数据矛盾等。最终,有效问卷为229份,有效率为90.16%。

4.2. 问卷来源

4.2.1. 组织支持

问卷参考Kraimer等(2004)的组织支持量表。量表中共有12个题项,其中包含经济支持题项4个,如“单位会努力提高我的经济待遇”;职业支持有题项4个,其中第5个题项“单位很关心我的职业发展”和第8个题项“我认为单位很关心我的职业发展”有极高的相似度,故而删去第8个题项以避免重复。最终,职业支持有3个题项,如“单位在为我的职业发展做决定时会考虑我的职业目标”;适应支持题项4个,如“单位为我和我的家人提供帮助来适应国内环境”。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

4.2.2. 主动性人格

问卷参考Seibert等(1999)的主动性人格量表。该量表包含10个题项,如“无论我在哪里,我都能主动地改变周围环境”、“当我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就会想方设法改变它”、“我总是在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4.2.3. 归国适应

问卷参考Black 等(1991)的归国适应量表。该量表共包含15个题项,其中生活适应有7个题项,如“居住条件”、“生活成本”;工作适应包含4个题项,如“工作责任”;互动适应包含4个题项,如“与国内人的社交活动”。量表采用Likert 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从“1——非常不适应”到“5——非常适应”。

4.3. 量表有效性评价

本文涉及“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2个自变量、“归国适应”1个因变量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为控制变量。为了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我们对以上变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旨在为各变量寻找合适的测量指标。由于研究所选用的量表均为英文,因此我们对量表进行背靠背翻译。通过翻译、倒译、对比修改这三个过程,最终形成的题项不仅符合原量表的内容,还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本文通过验证行因子分析(CFA )和Cronbach’s α系数来分析单维性(unidimensiondity)、信度(scale re-liability)和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这3个指标,用以评价本研究量表的有效性。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并不充足,因此参照Hewett 和Bearden(2001)的做法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将所有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个子集。其中组织支持感和主动性人格2个自变量构成外生变量模型,归国适应因变量构成内生变量模型。尽管这两个因子模型的卡方都是显著的(外生变量模型的2383.048χ=,183df =;内生变量模型的2257.097χ=,87df =)。但是由于卡方对样本量过于敏感,我们应当进一步参考其他拟合优度指标。外生变量模型的GFI = 0.858, CFI = 0.935, TLI = 0.926;内生变量模型的GFI = 0.865, CFI = 0.904,TLI = 0.884。根据Hewett 和Bearden (2001)的建议,这些指标说明两个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接下来,我们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这说明他们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基于CFA 模型中的因子载荷而计算出的各子量表平均抽取方差(AVE )和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分别超过了Fornell 和Larcker (1981)建议的阀值0.5和0.7。并且,所有因子的载荷都显著地大于Bagazzi 和Yi (1988)建议的阀值0.5。因此。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单维性和收敛效度。

5. 数据分析

本文根据Jaccard 和Turrisi (2003)的建议,采用多元回归对本研究中的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检验。首先构建数学模型对表1中的假设进行正式的表达:

模型1A :()0123111GA FOS PAP CV f x ββββεε=++++=+

模型1B :()0123111WA COS PAP CV f x ββββεε′′′′′′′=

++++=+ 模型1C :()0123111IA AOS PAP CV f x ββββεε′′′′′′′′′′′′′′=

++++=+ 模型2A :()112GA f x FOS PAP αε=+?+ 模型2B :()111WA f x COS PAP αε′′=+?+

模型2C :()112

IA f x AOS PAP αε′′′′′′=+?+ 其中,模型中变量的缩写与表1中所标示的一致,CV 为控制变量,包含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出国时间、回国时间、出国前正式的工作经历和海外经历。0β、0β′和0β′′为常数项,

(13ββ ),(13ββ′′ ),(13ββ′′′′ )以及(123,,a a a )为相应变量的回归系数,(12,εε),(12

,εε′′)和(12,εε′′′′)为相应模型中的误差项。

模型1A 、1B 和1C 分别验证三种组织支持对归国适应的直接效应,以及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直接效应。对应的假设为H1a 、H1b 、H1c 、H2a 、H2b 和H2c 。模型2A 、2B 和2C 分别验证的是三种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交互作用。对应的假设为H3a 、H3b 、H3c 。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Table 1.The credibility test results

表1. 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

变量维度α系数平均抽取方差复合信度

组织支持经济支持感0.916 0.734 0.917

职业支持感0.897 0.746 0.898 归国适应适应支持感0.929 0.767 0.929

生活适应0.873 0.504 0.876

互动适应0.867 0.633 0.869

工作适应0.826 0.554 0.832 组织承诺0.914 0.443 0.918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对以上6个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分析中使用的变量值为各变量所包含题项得分的均值。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并得到无偏估计,模型2A、2B和2C中涉及的交互项的自变量取值全部进行均值中心化(Mean-Centered)处理,即将各变量在每个样本上的原始观察值减去该变量的均值。6个模型中,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为2.01,这说明本研究的模型中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1A和2A的调节后R2分别为0.186和0.19,模型1B和2B调节后的R2为0.169和0.146,模型1C和2C调节后的R2为0.15和0.166。由此可见,各模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度都显著大于0。

从表2中模型1A、1B和1C的参数可以发现,经济支持对生活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值为4.428),职业支持对工作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值为 2.639),适应支持对互动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值为5.162)。因此,假设H1a、H1b和H1c成立。另外,主动性人格分别对生活适应、工作适应和互动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值分别为3.098,3.063,2.526)。因此,假设H2a、H2b和H2c成立。

从表3的模型2A、2B和2C的参数可以看出,职业支持和主动性人格的交互作用对工作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值为2.228),适应支持和主动性人格的交互作用对互动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值为2.286),故假设H3b和H3c成立。但是,经济支持和主动性人格的交互作用对生活适应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假设

H3a不成立。也就是说,当高经济支持时,主动性人格对生活适应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海归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重返文化环境中,海归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假设H1a、H1b、H1c、H2a、H2b、H2c、H3b和H3c得到支持,假设H3a未得到支持。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经济支持有助于海归的生活适应,职业支持有助于海归的工作适应,适应支持有助于海归的互动适应。这一研究结论与压力理论相一致,陌生环境会给人们带来压力和不确定性,组织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员工有效地应对压力,降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加适应环境。

第二,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海归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沟通环境。海归知识员工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与知识员工相同的是,他们渴望组织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比如职业发展机会、完善的培训体系、辅助性的人力资源政策等。但是不同于知识员工的是,海归知识员工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练就出较强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更强。回国后新的生活环境激发了他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们的生存意识,新的工作环境唤起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他们渴望并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国内的环境,并实现职业成就。

第三,当高职业支持时,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海归教师更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当高适应支持时,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海归教师更容易适应沟通环境。如前所述,海归教师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但是,他们在国外求学多年,难以接触国内的行为规范和沟通习惯等信息。他们学成归来进入组织时,当组织给予较多的职业支持和适应支持,对于积极主动的海归教师来说,这些支持恰恰降低了他们搜寻信息的成本,提高了信息搜寻的质量和数量,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组织环境中。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当高经济支持时,经济支持和主动型人格的交互作用对归国适应不显著。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大多数海归以往缺乏工作经验,毕业后回国后直接进入工作环境中,开始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的职业生涯处于探索期,在这一期间,他们更关注工作技能和技术学习、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行业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在此期间,他们对于职业发展需求大于对于经济收入的需求。因此,对于具有主动性人格的海归来说,无论组织提供何种程度的经济支持,都不会影响他们主动搜寻信息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能够展现他们才能的组织才能留住他们,而不是那些提供较高收入却不能给予职业发展的组织。

6.2. 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研究将社会支持理论引入重返文化研究中对组织支持进行分类,并分别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沟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组织支持对归国适应的影响,

Table 2.Result of the main effect

表2. 直接效应的检验结果

模型类别

模型1A:直接效应测试

调节后的R2 = 0.186,F = 6.095

模型1B:直接效应测试

调节后的R2 = 0.169,F = 4.329

模型1C:直接效应测试

调节后的R2 = 0.15,F = 4.933

因变量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互动适应

自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值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值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值截距项 2.218 0.51 4.346a 3.112 0.54 5.759a 1.705 0.519 3.286a 经济支持0.21 0.047 4.428a

职业支持0.137 0.052 2.639c

适应支持0.253 0.049 5.162a 主动性人格0.236 0.076 3.098b 0.25 0.082 3.063b 0.195 0.077 2.526b 控制变量

性别?0.224 0.104 ?2.159 ?0.064 0.11 ?0.58 ?0.089 0.105 ?0.849 年龄?0.008 0.10 ?0.816 0.006 0.01 0.562 ?0.003 0.01 ?0.029 受教育程度0.171 0.161 1.064 ?0.203 0.172 ?1.182 0.251 0.163 1.536 婚姻状况?0.112 0.132 ?0.854 ?0.142 0.14 ?3.503a ?0.142 0.133 ?1.069 出国时间?0.063 0.014 ?4.611a ?0.05 0.14 ?1.01 ?0.023 0.014 ?0.115 回国时间0.051 0.016 3.235a 0.016 0.017 0.929 0.028 0.016 1.785 工作经历?0.046 0.098 ?0.469 0.096 0.105 0.92 0.05 0.1 0.498 海外经历0.005 0.108 0.044 0.195 0.114 1.706c 0.061 0.109 0.56 注:a代表p < 0.05,b代表p < 0.01,c代表p < 0.1。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Table 3.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

表3. 交互效应的检验结果

模型类别

模型2A:交互效应测试

调节后的R2= 0.19,F = 5.745

模型2B:交互效应测试

调节后的R2= 0.146,F = 4.46

模型2C:交互效应测试

调节后的R2= 0.166,F = 5.048

因变量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互动适应

自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值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值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值

截距项 2.24 0.509 4.398a 3.11 0.535 5.809a 1.785 0.515 3.466a 经济支持0.22 0.048 4.593a

职业支持0.161 0.053 3.065b

适应支持0.268 0.049 5.461a 主动性人格0.228 0.076 2.991b 0.243 0.081 3.004b

经济支持*主动性人格0.112 0.08 1.401

职业支持*主动性人格0.19 0.085 2.228b

适应支持*主动性人格0.188 0.082 2.286b 控制变量

性别?0.236 0.104 ?2.271b ?0.097 0.11 ?0.875 ?0.117 0.105 ?1.114 年龄?0.008 0.009 ?0.857 0.007 0.01 0.659 ?0.002 0.01 ?0.225 受教育程度0.171 0.161 1.067 ?0.216 0.17 ?1.268 0.234 0.162 1.444 婚姻状况?0.1 0.132 ?0.759 ?0.124 0.139 ?0.892 ?0.131 0.132 ?0.997 出国时间?0.064 0.014 ?4.713a ?0.053 0.014 ?3.737a ?0.025 0.014 ?1.865c 回国时间0.053 0.016 3.349a 0.018 0.017 1.074 0.032 0.016 2.039b 工作经历?0.042 0.098 ?0.43 0.094 0.104 0.91 0.05 0.099 0.509 海外经历0.015 0.108 0.135 0.197 0.113 1.739c 0.058 0.108 0.538 注:a代表p < 0.05,b代表p < 0.01,c代表p < 0.1。

从而理清了重返文化研究中组织支持和归国适应之间的关系;第二,本研究以特质激活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了组织支持和主动型人格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归国适应的影响,从而更加明确了主动型人格对归国适应的作用边界,弥补了此研究领域的空白。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时间、财力和人力所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问卷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是有被试者自报告的方式,这种数据采集方法可能会产生称许性误差。尽管在问卷设计时,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降低这种误差,但是称许性误差可能依然存在。第二,模型数据的测量方法可以进一步改进。由于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在采集数据方法选择横截面数据,这一数据采集方法对于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研究人员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支撑下,可以考虑对海归高校教师的数据进行跨时间采集,分阶段进行探讨。

致谢

本论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海归知识员工归国适应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14YJC63015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企业一线员工体面劳动测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

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13YJA630070);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海归知识员工个人感知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研究”

(ZZSDJ13015);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3XKJ02),上海电机学院科研启动项目(13QD19)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丹·兰迪斯, 珍妮特·M·贝内特, 米尔顿·J·贝内特, 著(2009). 关世杰, 何明智, 陈征, 项向飞, 译. 跨文化培训指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耀辉(2008). 海归现状. 中国中小企业, 4期, 51-53.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ence,16, 74-94.

Bateman, T. B., & Crant, J. M. (1993).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meas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 103-118.

Black, J. S., & Gregersen, H. B. (1991). When Yankee comes home: Factors related to expatriate and spouse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 671-694.

Black, J. S., Gregersen, H. B., & Mendenhall, M. E. (1992). 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3, 737-760.

Caligiuri, P., & Lazarova, M. B. (2010). Developing global business leaders. Westport, CT: Quorum Books.

Florkowski, G. W., & Fogel, D. S. (1999). Expatriate adjustment and commitment: The role of host-unit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0, 783-870.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82-389.

Guzzo, R. A., Noonan, K. A., & Elron, E. (1994). Expatriate manager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 617-626.

Hewett, K., & Bearden, W. O. (2001). Dependence, trust and relational behavior on the part of foreign subsidiary marketing operations: Implications for managing global marketing oper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65, 51-66.

Jaccard, J., & Turrisi, R. (2003). Interaction effects in multiple regress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Kahn, R. L., & Quinn, R. P. (1976).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and metropolitan problems. Ann Arbor, MI: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Kraimer, M. L., & Wayne, S. J. (2004). An examination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s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in the context of an expatriate assign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30, 209-237.

Martin, J. N., & Harrell, T. (2004). Intercultural reentry of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O’Sullivan, S. L. (2002). The protean approach to managing repatriation trans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3, 597-616.

Seibert, S. E., Crant, J. M., & Kraimer, M. L. (1999).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 416-427.

Tett, R. P., & Burnett, D. D. (2003). A personality trait-based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job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500-517.

Zweig, D., Chen, C., & Rosen, S. (2004). Globa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 human capital: Overseas and returnee scholars to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79, 735-757.

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

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 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一个和知识共享有关的三种人格特质(宜人性,责任感和开放性)的实证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已经相当关注知识共享,通过信息和通信系统的技术支持的管理的影响,或者关注与类似动力的个人特质或个人利益的冲突以及脆弱性的影响。相反,我们集中注重个人的性格倾向在个人知识共享行为中的作用。通过用以PL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我们发现在工程公司的一组队成员的个性性状和知识共享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然有助于现有文献,因为它们提供了持久的个人特征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经验性证据。关键词:知识共享;隐性知识,人格特质,宜人性,责任心,开放性 1、引言 正如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管理在管理研究中仍然是热议的中心话题之一。(e.g., KPMG, 2000; Matzler, Rier, Hinterhuber, Renzl, & Stadler,2005; Serenko & Bontis, 2004)。有两个因素可以支持这一对知识管理与日俱增的兴趣(Cabrera & Cabrera, 2002)。首先,知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公司来说是最宝贵的,因为全球化加剧以及信息技术变化与扩张的速度也加快。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稀缺的,有路径依赖并且因果关系模糊,且难以模仿或被他人取代(Nanda, 1996)。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发展观(Wernerfelt,1984)以及后来的知识基础观((Boisot, 1998; Grant, 1996, 1997; Spender,1996a))提供了一整个学科的理论框架,即知识管理,以自己的社区,期刊和会议的形式出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其次,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已为收集和处理有各种来源((Ferguson, Mathur,& Sha, 2005)和有经济可行性的信息提供可能性,就可以连结不同的部门、单位的人,和地域分散的企业,使之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Anand, Manz, & Glick, 1998)。 知识共享对企业能够发展技能和竞争力,以及增加价值和保持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see for example Grant, 1996;Spender, 1996b)。因为当人们分享并将他们个人的知识与其他人的结合,创新才会产生。根据野中郁次郎和竹内(1995年),知识共享需要将一般的思想转换为产品和服务的概念由此形成新观念新发明。从而这种使一个人/单位转移到另一个的知识转移能力对促进企业的组织绩效是非常重要的,(Argote, Ingram, Levine, &Moreland, 2000)。企业通过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人格心理学考试总结(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地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地统一体.(郭永玉2007) 二、人格地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三、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领域 (一)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地假设性概念. (二) 人格动力:是个体特征性行为地内在原因. (三) 人格发展:指个体自出生至老年地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增加而逐渐改变地过程b5E2R。 (四) 人格适应:个体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地行为反应; (五)人格评鉴 四、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方法 个案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地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其人:特质流派地创始人,人格心理学地开山鼻祖 2、特质:人格地基本单位;是一种宽泛地、聚焦地神经生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地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p1Ean。 特质地种类: 特质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思考:为什么人地特质表现不一样,在不同地情景下? a、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某个人具有地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社区或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地特质. 注意: 虽然一个群体地每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地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地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些特质地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不同而各异.DXDiT。 b、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地表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地一个人地外部行为特点. RTCrp。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地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地最终根源.5PCzV。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地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地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地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地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地潜在基础和人格地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地砖石.jLBHr。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整合的统一组织。 特质是指我们用来描述个人人格特点的描述词 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关程度关联的程度的实验方法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安排、控制并实施的实验条件 因变量实验者要观察、测量和记录被试发生变化的变量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人格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①整体性,正常人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且能认识到与他人的差异 ②独特性,中华名族在表达人际交往和个人感情方面比较含蓄;即使是双胞胎人格也会有很大差异 ③稳定性和可变性,成长中的儿童人格不稳定,容易受到客观的影响,但成年后人格就比较稳定 ④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印度“狼孩”虽具有人的生理组织,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人格。 2、请简述观察法和实验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认情境中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特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现象与规律的方法。 优点:获取的资料、信息比较真实客观,能够发现许多平时不大注意的现象 缺点: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也很难进行重复观察验证,而且会受到观察着主观经验、技能和观察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无关变量,系统的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便于控制无关变量,真实显示因果联系 缺点: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 3、人格心理学的目的包括哪几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①描述:客观的呈现所要研究问题的事实 ②理解: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 ③预测: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4、人格的心理学定义有哪五种。 ①罗列式定义②整合式定义③层次性定义④适应性定义⑤区别性的定义 5、Allport所概括的两种相对的定义 ①人格是一个人所引起的别人对他的反应,即把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②人格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这种内部机制的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三、问答题 1、Mead等人对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研究体现了人格的哪一重要特性? 独特性 2、在观察法中,为了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研究者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观察者效应②观察者偏差③拟人化错误 3、在实验法中,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验过程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安慰剂效应②实验者效应 4、进化心理学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两个方面? ①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

人格心理学提纲与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 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 1.人格: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特点: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 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社会环境、文化;家庭教育因素——父母教养方式;自然物理因素 3.主要研究途径 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准确的定性描述 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实验研究,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的结论。 田野调查法,又称田野工作or 实地考察法,用于原始资料搜集,主要用于社会、自然科学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对象,参与其实际生活,详细记录,整理分析。 4.Frued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认为人格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主张无意识为核心。 Frued认为意识由三种不同水平的部分组成: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意识:人格的表层部分,由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组成。特点:逻辑性、时空规定性、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无意识之间,由虽不能即刻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主要作用:检查,不允许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为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进入意识领域。前意识、意识之间的内容可相互转化。 无意识:人格结构深层部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到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原始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情感。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能量大,更动机、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5.Frued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6.冲突、焦虑、防御机制。 Frued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①现实焦虑,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的内心的紧张、不安、恐惧。 ②神经质焦虑,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产生的潜在危险所引发的,不是对本我自身的恐惧,是害怕它不分青红皂白的冲动带来受惩罚的结果。 ③道德焦虑,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有罪感。 防御机制: 压抑:自我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先于其他任何防御机制而产生,别的防御机制的运行以他为基础。压抑有2种情况: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通过压抑自我将痛苦回忆压抑在本我之中,不能上升到意识水平,减少个人焦虑。 否认: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只不过是通过对令人痛苦的现实闭上自己的眼睛,假定情况不存在,回避使人痛苦的现实问题。 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具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把这些感情投射给别人,看成是别人具有的。 反向作用:人努力表现出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合理化:文饰作用。为痛苦编造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替代和升华:受抵制的力比多以间接方式发泄

积累知识比塑造人格更重要,亲手资料

请问对方辩友,你喜欢读书吗 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 那么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话能不能提高人格呢请问对方辩友,你觉得是和谐社会好呢,还是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衣不蔽体好呢 那你觉得社会文明的进步靠得是什么呢 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电脑,是靠人格造的还是知识造的呢 请问对方辩友,我们是否要塑造优秀的人格 请问对方辩友,我们是如何区别高尚人格和低劣人格的。 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是如何塑造人格的呢请问对方辩友,与道德高尚的人在交流会不会提高人格呢 你喜欢读书吗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以为道德高尚的人读书对不对呢 那读书积累知识不就可以起到塑造人格的作用了吗

请问对方辩友,你是用什么塑造人格的是金、木、水、火、土吗 培养思想道德观念不用知识么 请问对方辩友,人格怎么培养实际行动是什么看思想道德书扶老大娘过马路还是什么请问对方辩友你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塑造人格吗 那么不上大学的人是不是人格都很差呢 大学本来就是学习更搞更深的知识的地方啊

人格展现个人魅力,而知识则将我中华!!! 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你必须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才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一个善良的农夫跟一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去你公司应聘,你会要谁呢 高科技犯罪的人生方向为什么歪了因为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积累不够!每天读读〈〈论语〉〉,你的良心一定会受到鞭笞,思想得到升华。请问对方辩友四年之后找工作的时候,你要带上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怎么没有、人格合格证 获得大学的奖学金的硬件要求是学习成绩还是人格水平 大学开展的选修课目的何在 假如大学的主要作用是朔造人格的话,那么他们完全没必要再来大学。请问反方同学,塑造人格,在家里可不可以而在家里,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你学得到吗我们都知道要资源优化配置,在最适合的地方做最正确的事!一个孜孜不倦、勤奋好学、喜爱思考的大学生,人格上会有很大问题吗 如何判别人格的高低 先有知识才能塑造人格,就像只有先有一只鸡,才能想清蒸呢还是红烧呢 试问邓小平他老人家为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不说塑造人格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一个医生有很高的医德,可以看病不要钱,但是他的医术却不怎么高明,你会去他那里看病吗请问对方辩友,大学的学业成绩为什么百分之七八十是由成绩决定的呢这难道不能体现在大学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吗 请问对方辩友有哪些大学生因为人格美丽而产生了经济效益呢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人格心理学总结

人格心理学总结 人格心理学兴起之时,走的是一条研究本能为主题的路线。早期的是达尔文、尼采等 先锋,中期是动力心理学的佛罗伊德、阿德勒、荣格等人,还有英国的麦独孤以及美国的 机能主义心理学等。中期末尾,本能问题还很模糊的时候,文化的因素就已经浮了上来。 弗罗姆甚至已经转型为社会学家,苏联的列昂捷夫、维果茨基俨然是社会文化学派的绝对 倡导者了。 听了韦老师两次的课程培训,我的收获是颇多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许许多 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也可以规划自己的未来。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彼此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人就这么一辈子!因此 有人选择了索取与享受,而有人则选择了给予与奉献,还有大量非常善良但心态与行动却 一直在摇摆的寻常百姓。这也就形成了日常的文化差异。 长治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测评人员和心理咨询人员,我们的咨询团队由12位硕士以上学历、具备多年临床经验、具有丰富个案积累的国家二 级心理咨询师组成,助理咨询师团队由20多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组成,为您提供个性 化和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并且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沙盘游戏等设备,为您提供悉 心周到的心理帮助。 这个时候,还有瑞士的皮亚杰在研究本能的结构,而美国的人本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游弋于本能与文化之间,20年内经常混淆两者的概念,到超个人心理学出现的时候,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显然已经破产。这个时候,以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却一 轮接一轮的上演,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本妮迪柯特,后来符号学派的米德。班杜拉的研究路 线走的很好,走了一条本能与文化融合的视角,但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现在班杜拉的学 生终于迷失了方向。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不断地 向人类施加。人们也日益注意到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这个专业也被许多学 子看好。 认知心理学的人格思想很少,所谓的认知疗法实在是一种害人的诡辩。现在是后现代 心理学下的人格研究。后现代的建构理论是完全的文化模式,而一些分支执著于本能。现 在人们在迷茫的争论之中,仿佛看见了新大陆遥远的海岸线了。 首先,聆听讲座,在学习中提高,在思考中前进。观看了专家们讲课的视频后,被专 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精髓,自 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以前 常常以为自己在课堂教学时把课上完就行了,从未认真去深思过什么才是好课,学生在这 堂课中究竟学到些什么;也没认真去思虑过使用导学案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高效课堂。

辩论赛知识更重要还是人格更重要 反方人格更重要 辩词

反方: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格 1.培养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等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容易的融入社会,如果看 重积累知识,可能会因此缺乏锻炼。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起码的人格,那么又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 2.我觉得是应该大学应该重点培养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趁大学时期,多 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一定要让自己学会与各色人相处。 3.首先,你要分析辩题,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因为对于大学生这个 群体,往往都在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我们来想一下,高等教育中我们需要学习哪些?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大学一般还开设了“思想道德”“马克思”等等的课程,这些课程就是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 4.如果从塑造人格来讲,我们可以说:在小学,初中,高中,我们进过了10 多年的知识积累,到了一个高等学府,难道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去积累知识吗? 众说周知的是“知识是无限的,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最求无限的知识,这到底符不符合现实意义呢? 5.其实呀!大学是一个人转变的性格,就好像是蚕宝宝蜕变的时刻,有的经过 大学这段宝贵的时刻历练,成为了强者,有的经过大学的磨砺却越变越颓废。 因此,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去培养一个良好的人格,这样不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积累了很多知识,但却不用于正途,相反用于妖魔邪道,这样的大学教育是我们追溯的吗? 6.教育中,有良好的人格,可以避免很多惨剧,例如教师暴力时间;又例如美 国校园枪击事件。 7.教育的宗旨是让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论是道德的感化、智力的 引导、体育的锻炼、美的价值观的培养,都不仅仅是知识培训就能解决的了的,都需要教育者以身示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相比较来说,人格培养更重要。 8.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工作总结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

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知识与人格

知识与人格 反方三大攻击方向: 1)人格比知识的重要性 (2)积累知识需要的是能力,能力属于人格,没有人格将他内化,知识将毫无用处积累不等于学习,想学习必须用人格 (3)人格培养是一生的事,但知识也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并不存在大学不用重点培养人格这一说 提问: (1)众所周知,我们来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积累知识,每当有新的面孔走进大学殿堂时,老师和父母总是在一旁叮嘱,“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呀。”如果今天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应该说:“孩子,你要好好做人呀。”? (2)人格的重要性我们谁都不能否认,但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吧,无论是工作还是做人,我们需要的都是有广博知识的人,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在同样是品德高尚的人材中,您是会选择知识渊博的人还是相对匮乏的人呢? (3)面对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4)好的人格的形成,本身就要有知识的积累,你没有知识又怎能知道什么是好的人格呢? (5)当今大学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学分是由人格修成的,而德育分的比例又小于智育分,请问对方辩友了,为什么我们的大学都认为知识的积累比塑造人格更重要呢? 驳:学校相信大多数学生人格是没有问题的 反驳:正因为大多数同学的人格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更应注重知识的积累。驳:没有德育分就得不到奖学金 反驳:对方辩友忽视了一个更大的前提,那就是没有智育分,你连得奖学金的机会都没有。 (6)著名思想家左拉曾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增加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想要塑造人格必须先理解人格的意义,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塑造人格从何谈起?驳:在校大学生难道不知道人格的定义了吗?

反驳: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站在了我方观点上,大学生理解人格含义不正是说明人格塑造的基础是积累知识吗? 攻击: (1)高学历犯罪 高科技犯罪不正说明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知识,才能防止不法分子的侵害吗?由此可见积累知识比塑造人格更重要啊。 (2)马加爵、刘海洋安然 不要先说 心理知识不够 驳: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站在我方的立场上,XX的例子不正说明了缺乏心理知识后果是严重的吗? (3)知识不足人格弥补,人格不足知识不能弥补 对方辩友完全搞混了塑造人格与积累知识的关系,两者真正的关系应该是,正因为我们要不断弥补人格上的不足,所以才要不停地学习知识。不过从鸡生蛋,蛋生鸡的角度看,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而由后天培养的,不正证明了积累知识比人格更重要吗? (4)德胜 才是君子,才貹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小人) 听完对方辩友的论述,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味注重知识的积累,则只能成为小人,对此我方也不反对,但是今天的辩题是在校大学生,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格都是健全的,如果按照您方的观点是不是叫做闭着眼睛下围棋,混淆黑白呢?

人格心理学题库

人格心理学题库 第一章人格概说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着个人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G.奥尔波特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2002 人格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或: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结构:是人格理论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所描述的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人格层面。当承认人格结构存在之后,就要探讨人格结构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究竟有多少?诸要素是怎样组织的?是否有某些要素高于或控制着其他的要素? 人格动力:指个体特征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一些人格理论家用人格过程这一术语来概括人格动力机制方面的内容。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什么力量促使人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人格动力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的。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至衰老死亡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发展是否有阶段性?如果有阶段性那么经历哪些阶段?遗传与环境如何具体地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人格特征?婴幼儿时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有何意义?这些问题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第三个研究领域。 人格适应:(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个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心情愉快、情绪积极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而不能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则表现为适应障碍。持久性的适应障碍则属人格障碍。 人格评鉴:又称人格的评估,是通过科学的程序对个体人格表现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并给予解释的过程。人格评鉴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自陈测量、投射测验、行为评鉴等。 人格研究:人格研究是帮助我们了解人格问题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三种研究取向。 三、简述人格研究的三种传统取向 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 ——以自然出现的行为术语或自然情境中产生的言语报告对个体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的一种研究取向。 相关研究 ——通常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换言之,相关研究取向强调个体差异并力求建立起在不同的人格特征上这些差异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 ——实验者操纵变量并且旨在建立因果关系和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取向。 表1.1 三种研究取向优缺点的比较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个分支,它以人性及其差异作为其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1浅谈人格心理学对于设计团队合作的影响 摘要: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同时在设计行业,团队合作更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意以及不同理念相碰撞所产生出的火花往往是让整个设计升华的过程,然而设计行业的团队又有别于其他团队,因为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着相对比常人更加突出突出的人格特征,那么所产生的差异化也会更加明显,但如果一旦能够达到完美合作并且让每个人的思维都保持相对独立,团队将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 团队; 合作 人格心理学与团队合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

“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而在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种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一定符合这个集群所在的所有特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道的的具有双重人格,因此本文将借由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来将人格进行大致分类,对于人格的分类不是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某种或多重人格当中无法自拔,相对来说每一种人格都包含着缺陷,所以不断的去根据不同人格的缺陷完善自己是团队合作当中的重要部分。 九型人格所归纳的九种人格:完美型完美主义者,全爱型给予者,成就型实干者,艺术型浪漫者,智慧型观察者,忠诚型怀疑论者,活跃型享乐者,领袖型能力者,和平型调停者。不论哪一种人格都有其图特的行为准则以及处事特点,在所追求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都有着自己特别的一份准则,所以,如何将不同的合作对象进行相对正确的人格分类并将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别加以总结归纳,明智的向他们安排在一起进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个设计团队当中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合理的分工,一个成功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王曙 (初中物理南召物理班) 评论数/浏览数: 1 / 9 发表日期: 2012-10-14 19:31:02 中学8年级,学生正值十四五岁,性格处于叛逆阶段,怀疑一切,思想激烈,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抵触情绪大,渴望被老师和其他学关注和认可,但又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我在教学中,就如何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的做法如下: 第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在教学设计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能够激起学生强烈求职欲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案,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第二,确定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基础与差异。教学时,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设计课堂问题,分层次布置作业和练习材料,使每位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第三,安排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爱好实践·动手,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最爱上的课,重视安排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第四,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包容和鼓励,少一些呵斥,积极为每位学生营造条件,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第五,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不求全责备。 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者:雷秀文 (初中语文广安市初中语文554班) 评论数/浏览数: 3 / 17 发表日期: 2012-10-15 09:52:18 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提升人格哪个更重要(知识)一辩辩词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智慧的光芒与人格的魅力在这里交相辉映。我方久闻1003313班素来以理服人,故趁此良机,望对方指点一二: 在我们今天讨论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提升人格哪个更重要的辩题之前,请允许我方先明确两个定义: 人 格: 1人的性格气质等特征的总和 2个人的道德品质 3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专业知识:1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 2指学术文化或学问包括思想道德知识。 3在实践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加理性思维 好,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个标准: 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人格提升,一定都有同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从自身发展来讲,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格提升都很重要,而判断大学生应更注重哪一方面,就得看哪个更有利于大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因为我们未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准备。 由上,我方有四大论点: 第一,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为了更好的自身发展,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首先就得认识社会环境,正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一样,了解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而社会是由不同人组成的复杂整体,要想深入完全地了解社会,就必须掌握相对较全面的知识,而这时人格塑造只是起到陪衬作用,并没对我们了解社会有什么太大帮助,如果一个大学生连社会的内部结构都无法判断的话,他还如何去适应社会?因此,从这点来讲,在校大学生应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并且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也日益加剧,客观环境的残酷性决定了知识的重要性。大学生来校学习也主要是为踏入社会作准备,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赢得社会中的一片天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人格知识社会竞争中的一个附件,有高的人格而没有较他人高的知识的人依然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因此,从这点来讲,依然是在校大学生应更注重知识积累。 第二,大学生要想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其次就得增强自身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格提升。其中专业知识学习无疑就是积累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而人格提升也是需要知识积累的,这方面的知识包括:思想、道德、知识等。试想一下,如果所有大学生都把人格提升放到第一位,而把专业知识学习屈居第二位。那么当一个人专业知识积累

381-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课程代码:04269

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课程代码:0426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概括地介绍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理解掌握人格基本概念、人格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包括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为考生学习相关的课程和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能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研究人格心理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从事心理学的专业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考试过程中,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所用教材共包括十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侧重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和基本概念;第二章是人格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人格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及测评问题;第三章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四章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第五章是新精神分析理论,重点介绍数位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大师的理论;第六章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了新精神分析理论在焦虑及应对策略、攻击及依恋类型上的相关研究;第七章是特质流派,介绍了特质流派的理论要点及应用;第八章是特质流派的相关研究,范围包括成就动机、A-B 型行为模式、社交焦虑、情绪、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等;第九章是生物学流派,主要介绍生物学流派的理论及应用;第十章是生物学流派的相关研究,包括人格特质的遗传、内外向和进化人格理论等;第十一章是人本主义流派,主要介绍了人本主义的起源、基本内涵和应用;第十二章是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阐述内容包括自我表露、孤独、自尊、独处;第十三

0277《人格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7《人格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包括以下五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能够根据题干,从备选项中再认正确的答案,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 记忆) 2、填空题(准确识记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3、名词解释(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尽量回答原文) 4、简答题(对于学科中的基本问题与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5、论述题(准确理解重要概念和思想,并开展论述)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 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伯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二、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3、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三、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36年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出版。 四、人格的六个理论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流派、生物学流派。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依德的理论:包括人格动力、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三个子理论 1、人格结构:弗洛依德早期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依德将上述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但他很快发现这种模型在描述人格上的局限。于是他又创造了将人格划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结构模型。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本我主要由无意识的性本能(通称为力必多)和攻击本能组成。 自我是协调本我与超我的需要,同时考虑外部现实性的人格部分,遵循着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主要的系统,是本我、超我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其主要功能是:①获得基

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感受和体会

班级:物电11级2班姓名:杨慧学号:1109030220 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感受和体会 在学习《人格心理学》之前,我对人格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是从我参加第一堂人格心理学开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心理学的浓厚的兴趣,对人格心理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入和系统。懂得了人格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并且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教授之下我知道了几大心理学大师对人格的理论总结,并深入学习了人格心理学,从19世纪至今,共8大理论体系,分别是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论、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与认知论等等。我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就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梦的阐述与解释。 梦,最普通的一个特征就是怪诞。在一个主题单一的、似乎是连贯的梦里,你的大脑就可能构思出一种情景。人的视觉所见变成梦,人的听觉所闻变成幻想,人的性欲冲动变成神经官能症。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我们最早的精神意象和史前冲动的载体。因而梦就是认识思维起源的门户,它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而且涉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弗洛伊德这样解说梦:“做梦就是向做梦者初始状态回归的典型,童年的复苏,也是制约童年本能冲动的复苏的典型,而且还是一种以利用的表达方式的复苏典型……梦保存的思维遗迹远远超过了 们的想象所及。” 一个学期下来,除了学习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最重要

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了人格心理学,对我最大的改善是做人做事上面,一个人的好与伟大是不需要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被别人看到的,所以,在这里只想一下自己的不足以及人格心理学对我的影响。学习了人格心理学后我对我自己的缺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深刻反省,记得不知道谁说过中国人的最大劣根性其中一个就是爱面子,不敢承认错误,因此,我认为清楚了解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当初,选择心理学,就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 第二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写人格论文的时候,了解了许多关于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一个学期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了,在这里要感谢吴老师的教导,这门课程的收获远胜于我笔下的言词,更多的体会未能表达出来,但是我相信从《人格心理学》课程学习到的东西将会受益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