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学 案例三 美国“微软”垄断案

经济学 案例三 美国“微软”垄断案

经济学 案例三  美国“微软”垄断案
经济学 案例三  美国“微软”垄断案

案例三美国“微软”垄断案

华盛顿时间2000年6月7日下午16时30分(北京时间8日凌晨4时30分),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Thomas Penfield Jackson)对微软垄断案作出判决,下令将微软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以防止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利用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

根据这份裁决书,微软将被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专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则经营除去操作系统外微软目前所经营的其他业务,包括Office系列应用软件、IE浏览器,等等。下面是美国地区法官杰克逊公布的微软垄断案裁决书的一些要点。微软垄断案裁决书称,法庭判决肢解微软的主要理由如下:首先,虽然法庭已公布相关证据,但微软一直拒绝承认其从事了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微软公司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微软没有做错过任何事情,并称将进行上诉。因此地区法院希望尽早公布最终判决,这样微软也可以向上诉法院提交上诉状。其次,现有证据足以证明尽管微软一直强调其“清白”,但该公司仍在从事过去进行过的商业违法行为,很可能对除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浏览器以外的市场再使用垄断手段。再次,微软曾有过不值得信赖的“前科”,在初步判决发布后,微软履行这一判决的认真程度令人怀疑,因此,现在有必要尽早做出最终判决,以便尽快采取执法行动,使本次判决能够起到最大效应。最后,法庭认为继续就这一诉讼案的肢解计划进行听证已不太可能获得更多有利于得出最佳判决结果的证据。

微软曾指责司法部提交的最终肢解计划缺乏细节,措辞模糊,而原告则称这么做是有意让微软提供相关细节,以便其经营业务受到最小程度的干扰和影响。原告最终赢得了这一诉讼案的胜利,其提交的最终肢解计划是司法部与执法官员与原告19个州的总检察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杰克逊法官下令微软无权拒绝司法部及原告各州要求对其进行肢解的建议,微软有关就本案进行进一步听证的要求同时遭到拒绝,而且司法部与原告各州提交的最终肢解决定已被判定为最终判决。

对于此项裁决,微软表示将不遗余力地上诉,整个过程可能将持续长达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肢解微软的具体实施将被延缓。

2000年6月1日,美国司法部长詹尼特·雷诺(Janet Reno)称,司法部的职责是维护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美国目前最需要的,尽管以后仍将购买使用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但绝不希望看到“软件大亨”的出现,因为这会严重妨碍企业之间的正当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推动创新发明,只有竞争才能让消费者拥有选择的权力,这才是符合美国人民利益的事。因此,司法部认为某个单一企业的过

度膨胀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软件这样一个易于形成垄断的行业。在被问及既然司法部鼓励竞争,那为何又购买成千上万套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时,她回答,这正是垄断的害处,它使人们别无选择。雷诺称,“我不认为你购买了什么产品就表示你喜欢什么产品。在一个垄断的环境中,你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这时候,不管你喜不喜欢,只要你需要这种产品,你就得购买。美国经济并不是由几个垄断企业支撑起来的,政府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有市场存在合理的竞争,经济才能够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鼓励企业扩大规模的时候非常注意防止垄断的发生。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有效的发展机制。”

早在美国当地时间2000年4月3日17:00(北京时间4日5:00)美国地区法庭法官杰克逊已宣布微软滥用其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方面的垄断地位,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美国司法部长在当地时间2000年4月3日17:30(北京时间4日5:30)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决定,而微软也将在当地时间2000年4月3日18:00(北京时间4日6:00)举行新闻发布会进行回应。

杰克逊说,微软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的核心部分。该判决作出后,微软垄断案将进人最后阶段,即决定必须采取何种惩罚措施。在43页的裁决书中杰克逊写道:“法庭认为微软通过采取反竞争手段而巩固了其垄断势力。”

微软的三项罪名是:通过反竞争行为维持垄断;企图垄断浏览器市场和将其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杰克逊认为,微软在非法维持垄断方面有罪,而在为冻结竞争对手而与其他公司签订排他性协议方面无罪。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的律师曾指控微软通过与一些公司签署优先合同而在许多高科技市场排斥其他公司,因此确保了在许多软件领域的垄断地位。尽管杰克逊否决了司法部的对微软的一项重要指控。

事情发展到2001年9月6日,峰回路转。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决定不再以拆分方式来处罚微软公司,并拟撤销对微软将网络浏览器和视窗系统捆绑销售的垄断指控。司法部发表声明之后,微软的股票立即出现反弹,微软案再次成为美国媒体报道和评论的焦点。美国 CNN的电视画面上随即出现了微软股票与纳斯达克指数的走势曲线。微软占纳斯达克市场比重已达11.29%,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微软一案被美国媒体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它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接着2001年11月2日,美联邦政府司法部与微软公司宣布,反托拉斯官司已达成和解。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微软将执行一项限制其商业行为的规定,实施期为5年。这表明微软已经逃过了被强行分拆的命运,但是就如何对微软的垄断行为进行惩罚,各州的意见目前尚未达成一致。

一、微软公司与微软垄断案简介

微软公司成立于25年前,其创始人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由于Windows 操作系统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微软已成为世界软件业无可争议的领头企业。

1980年,微软公司启动主导软件市场的计划,说服IBM公司在MS-DOS操作系统上运行该公司的个人电脑,而该操作系统据称是微软仅花了5万美元从一名程序设计员手中买来的。

由于IBM个人电脑获得的成功及其巨大的影响力,MS-DOS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行业确立了其标准地位。不久,这种操作系统就被应用在全球80%的个人电脑上。

但微软最终的主导地位是由Windows95确立的,该操作系统使得用户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开始程序的各项操作。

目前,微软公司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拥有35000名员工,截至2000年4月3日,该公司的股票市场资本额高达4730亿美元,其股票发行量多达51.4亿股。

盖茨尽管已于2000年1月辞去微软首席执行官的职位,但他的个人财富却名列全球榜首,目前其资产总额高达900亿美元。

微软公司将来的发展重点是下一代互联网软件,主要是基于其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以及互动电视和游戏软件。

微软与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长达两年之久的对簿公堂可能使人无法很好地了解这一案件的来龙去脉。下面这些常识性问答可能有助于读者掌握更多的信息:

●微软垄断案起始时间

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于1998年5月18日提出起诉。审理工作于1998年10月20日开始,1999年9月21日结束,其间经过76天的法庭做证。

●微软垄断案原告方的指控内容

政府一方指控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采取非法垄断行为,并将这一垄断地位扩大至浏览器市场,此外,还非法将IE与Windows进行捆绑出售,并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达成秘密的非法交易。

●上述指控中最重要的一项

是微软将IE与Windows进行捆绑出售,因为这一做法违反了反垄断法对限制商业竞争的规定。

●有关IE与Windows进行捆绑出售的指控的重要性

因为该指控涉及到了微软经营的核心内容以及该公司在其Windows操作系统中增加新内容的能力。微软坚持认为有权在Windows上自由增加新内容,而美国政府则认为这一做法限制了其他公司的竞争,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人为

上涨,损害消费者利益。

●法官发布的事实裁决与最终的判决的不同之处

杰克逊法官于1999年11月5日发布了事实裁决,这是他根据被告与原告的陈述得出的主观看法,这是法官下达最终判决的主要依据。

●现在最终判决已公布,法官下一步还将采取的措施

杰克逊法官将组织召开一次补救听证会,司法部与19个提出指控的州以及微软公司将就如何解决这一事件进行商讨。美国政府有可能提出肢解微软或是限制其商业行为,而包括微软竞争对手在内的第三方也可以提出解决方案。

●有关微软违背了反垄断法的判决将对该公司的商业运营产生的影响

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法官有权在该公司提出上诉期间下令对其经营活动进行限制。如果法官不采取限制措施,由在最高法院审理此案期间判决不会对微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影响。

二、微软垄断案的审理过程

1974年,两位年轻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共同编写了一个用于个人电脑的编程语言,1年后他们创建了微软公司。这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公司就是现在的微软帝国。这家公司制作的DOS操作系统在1991年已占据了个人电脑93%的市场份额。

1993年,美国司法部接到其他软件生产商的投诉,开始对微软公司的市场垄断问题进行调查。1994年7月,微软公司同意修改与个人电脑生产商的软件使用合约,允许其他软件厂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从而结束了长达1年多的调查。

1995年8月,微软公司推出其全新概念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

1995年12月,比尔·盖茨宣布微软公司的战略将转向国际互联网。

1997年9月,微软公司推出新一代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4.0,开始全面进军互联网,与当时如日中天的网景公司展开浏览器大战。当时网景公司占据着浏览器软件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再次起诉微软公司,称其违反了1994年签署的协议,采用非正当竞争手段迫使计算机生产商销售其浏览器软件。当时,微软公司将浏览器软件与其主导市场的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捆绑销售。

1997年12月,美国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签发禁止令,要求微软公司不得勒令计算机生产商安装Windows 95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Internet Explorer 4.0浏览器软件,迫使微软公司暂时停止捆绑销售计划。

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二十个州的总检察官起诉微软公司,声称微软公司非法地阻止其他软件厂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以保护其软件的垄断地位,后来有一个州退出了这项指控。

1998年6月23日,一个由三名法官组成的上诉委员会取消了杰克逊法官对Windows 95操作系统软件的限制令,称微软公司有足够的理由将浏览器软件与操作系统软件捆绑销售。

1998年8月27日,联邦政府律师开始对比尔·盖茨进行长达30个小时的质询,后来这次质询的部分录像资料作为证据呈上了法庭。另一方面,美国在线公司开始秘密协商收购网景公司事宜。

1998年10月19日,微软反垄断案正式立案,并开始进行法庭调查,调查最初预计进行六个星期。

1998年11月24日,美国在线公司证实它将出资一百亿美元收购网景公司,并作为网景公司的代表参与起诉微软公司。

1999年1月13日,美国联邦政府在找到十二个证人之后开始介入此案。

1999年2月16日,微软公司也找到了十二个证人,准备与政府周旋到底。

1999年9月21日,双方经过多次法庭辩论后,开始进行最后的立场说明。

1999年11月5日,杰克逊法官称,根据搜集到的证据,微软公司的确存在垄断行为。他称,微软公司的作法阻碍了革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1999年11月9日,纽约的一家小广告公司起诉微软公司。这是杰克逊法官作出初步裁决后微软公司遇到的第一起诉讼案。

1999年11月19日,杰克逊法官指定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上诉法官作为微软反垄断案的调停人,负责协调微软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庭外和解工作。波斯纳是芝加哥市美国第七上诉法院的首席法官。

1999年11月30日,美国司法部法官、各州律师和微软公司的代表在芝加哥与波斯纳法官见面。

2000年1月10日,Caldera系统软件公司与微软公司达成和解协议,撤回对微软公司的诉讼,微软公司向其支付了数量不详的赔偿金。

2000年1月13日,比尔·盖茨宣布辞去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并任命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作为他的继承人。

2000年1月18日,微软公司在一次正式的法庭辩论中称,Windows操作系统在高技术工业里谈不上垄断,因为该公司既没有控制市场价格也没有掌握整个市场的生产。

2000年2月22日,杰克逊法官听取了双方最后的立场阐述,并驳回了微软公司的辩论。

2000年3月24日,微软公司给美国政府传真了一份详细的解决方案。

2000年3月26日,政府方面拒绝了这项解决方案。

2000年4月1日,微软公司与联邦政府的谈判宣告破裂。波斯纳法官宣布调解失

败,他将结束整个调解工作。

2000年4月3日,杰克逊法官宣布,微软公司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用阻碍竞争的手段维持该公司的垄断地位,并企图垄断浏览器软件市场。这位法官还判定微软公司违反了另一项法律规定,将其浏览器软件捆绑在其操作系统软件中一起销售。微软公司的这些行为构成了起诉的条件。

微软公司表示,它将会进行上诉。该公司主席比尔·盖茨称,公司将会尽力寻求这起案件的解决办法,但不会继续强调该公司的作法是在鼓励竞争,而不是阻止竞争。

以下是美国政府针对微软公司提出反垄断案诉讼以来的主要事件:

1994年4月,微软竞争对手Netscape使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其Navigator浏览器接入互联网。同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这一协议在1995年获得美国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的批准。10月,微软公司开发名为IE的互联网浏览器。

1995年5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同年11月,微软推出Explorer 2.0,该软件据称性能比不上Netscape的Navigator,但用户可以免费使用。

1997年10月,微软将其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平台进行捆绑出售,这使得美国司法部指控该公司违反了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于1995年批准的协议。同年12月11日,杰克逊法官发布指令,要求微软停止将Explorer浏览器与Windows 95或任何更新版本操作平台进行捆绑出售。微软不服提出上诉。

1998年1月,美国司法部针对微软的互联网业务战略展开调查。同时Netscape 决定向用户免费提供Navigator浏览器。5月18日,司法部与美国20个州一起指控微软从事反竞争性商业行为。6月23日,上诉法庭宣布微软胜诉,承认该公司有权将其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出售。6月25日,Windows 98与Explorer浏览器实现完全的融合。10月19日,杰克逊法官就微软从事反竞争性商业行为并违背了美国反垄断法一案开庭审理。11月24日,美国在线(AOL)收购Netscape并与Sun Microsystems结盟,杰克逊法官认为这一举动有可能对微软反垄断案产生影响。

1999年2月27日,第一阶段的审理结束。3月,微软与美国政府就庭外和解进行协商。8月10日,诉讼双方向法庭提供所有相关证据。11月5日,杰克逊法官声称微软为遏制竞争利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11月20日,杰克逊法官任命上诉法庭法官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就政府与微软间达成和解召开秘密会谈。11月22日,数百名加利福尼亚州用户指控微软在出售不同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向他们收取了额外的费用。

2000年1月13日,比尔·盖茨辞去微软首席执行官一职,声称他将集中精力进

行互联网软件的开发。2月22日,杰克逊法官进一步听取案件辩论。3月24日,微软提交一份和解建议。4天后,杰克逊法官推迟了做出最终判决的时间,允许庭外和解继续进行。4月1日,波斯纳法官宣布美国政府与微软间的商谈未能达成最终协议,他的调解行动也宣告结束,为此杰克逊法官将就微软垄断案做出最终判决。

华盛顿时间2000年6月7日,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对微软垄断案作出最终判决,下令将微软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以防止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利用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

三、美国的反垄断法和微软垄断的证据

1999年10月,处理微软垄断法案的美国地区法院法官杰克逊发表了“微软垄断明证”。以下是杰克逊法官的报告节选:

(一)滥用垄断特权

法庭发现了3项关于微软滥用垄断特权的明证。首先,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已“大范围并稳定地”应用在与因特网同时使用的个人电脑PC机上。其次,微软是通过阻止其他软件供应商进入市场,以取得其市场垄断的地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微软的用户除了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外别无选择,因为微软阻止他们使用其他的操作系统。

(二)对用户造成的损失

微软滥用垄断特权“非常直接”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另外,微软对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不直接但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未来的电脑用户,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法则。

(三)对其他厂商造成的损失

微软的垄断行为已经表明,它还会利用其“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去损害其他电脑厂商,因为这些厂商坚持寻求能加速市场竞争、以抵抗微软的核心产品——Windows的新的操作系统。

(四)与浏览器厂商Netscape之战

微软在与浏览器厂商Netscape之战中已“取得大胜”。它已将Netscape从关键的原装设备制造厂商(OEM)的批发渠道中“赶走”。

(五)说服美国在线(AOL)放弃使用Netscape浏览器,而使用微软的浏览器(IE)

微软通过巨额花费,与美国在线达成协议,以剥夺用户使用浏览器的选择,造成用户不能使用Netscape的浏览器(Navigator)进人美国在线网站。为达到这个目的,微软同意美国在线免费使用其桌面设置系统,而微软开发这项系统花费了几亿美元。

此外,美国《时代周刊》根据联邦法官针对微软违反反托拉斯法法案所提出的事实判定报告,列出了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所犯下的“罪状”:

第一,网景1994年推出Navigator浏览软件,微软感到了威胁,于是在1995年

要求将该软件纳人Windows系统。在遭到网景拒绝后,便极力阻碍网景公司新一代浏览器的研究,打压其市场,并将自己的IE浏览器捆绑进了Windows系统。

第二,Intel在1995年发展出一种新的软件规格技术,盖茨担心这种技术会危及Windows系统,便威胁Intel说,要削弱对该公司个人计算机的支持,Intel马上停止该项技术的研究。

第三,苹果电脑选择Navigator为预设浏览器后,盖茨大表失望,并威胁将取消微软的Mac Office软件。后来苹果仍以微软的IE为预设浏览器。

第四,多年来处于敌对状态的盖茨与美国在线负责人凯斯终于达成一项合作协议,但后者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微软从此对美国在线展开严密监视,以防该网站提供网景的软件。

第五,康柏电脑原来与美国在线达成协议,将Windows系统桌面上的微软网站图标换成美国在线网站的图标。后来康柏在微软撤消Windows系统授权威胁下恢复了微软网站图标,而微软也降低了Windows系统价格以回报康柏。

第六,Intuit公司在1995年开始通过其极受欢迎的Quicken软件提供Navigator 浏览器。盖茨在电子邮件中表示,他向Intuit首席执行官表示,如果该公司能换掉浏览器,微软将支付他100美元作为回报。一年后,Intuit将浏览器就换成了微软的IE。

第七,由于Java计算机语言对Windows系统造成威胁,微软在1995年研究出只能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的Java语言。

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理论之上的。美国政府在保护竞争、防止垄断方面的立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美国国会陆续通过了一系列限制反竞争行为的法律条款,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反托拉斯法体系。

美国许多州都有自己的州际反托拉斯法,但在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是联邦反托拉斯法。联邦反托拉斯法是由一系列不同的法案所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①经参议员谢尔曼提出的、由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政府控制私有经济力量的法案。该法案制止对贸易的某些限制行为及对市场的垄断行为。②1914年通过了克莱顿法案及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克莱顿法案管理企业间的反竞争性兼并,并制止某些独家交易安排。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制止不公平的竞争手段。③1930年通过的罗宾逊-帕特曼法案。该法案制止价格歧视。这些法案共同构成了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基础。联邦反托拉斯法仅适用于州际贸易活动,在本州内进行的贸易活动由所在州的反托拉斯法管辖。

美国地区法庭宣判微软违反反托拉斯法,主要依据的是谢尔曼法案。谢尔曼法案的主要内容有下述两条:

第一,任何意在限制州与州之间或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的合同、联合或

阴谋均为非法犯罪行为。

第二,任何企图垄断州与州之间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任何企图与他人一起联合或共谋,以垄断州与州之间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的个人或组织,都将被认为是有罪的。

对微软公司的诉讼案有些特别,在此案中,起诉者不是联邦贸易委员会,而是美国司法部。1991年,联邦贸易委员会首先对微软公司进行调查,但是两年后,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委员对是否进行调查争持不下。1993年,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终止这个为历时30个月的调查后的数小时内,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宣布接手此案,并且使用提交给联邦调查委员会的证据进行调查。

四、反垄断案判决使微软发展面临挑战

美国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2000年4月3日判定,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杰克逊下一步将确定对微软的惩罚措施,这有可能包括严格限制微软的商业行为,甚至将微软分割为数家公司。

法律专家们认为,即使微软上诉获胜,也不大可能全盘推翻杰克逊的判决。受此案影响,微软股价3日暴跌约15%,公司市场价值一天内损失近800亿美元。此间分析家认为,杰克逊3日的判决将使微软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由于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重心正日益从个人电脑向因特网转移,杰克逊的判决给微软公司的前途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微软发展的步伐大大放慢。在因特网方面,微软采取的是与许多行业的公司如有线电视和电信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做法,以确保其软件在多

种多样的联网设备上得到运用。如果合作伙伴对微软的前途持有疑虑,这种合作肯定会受到影响。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约菲认为,这一判决将降低微软的可信度,削弱其以往那种确定行业标准的能力,从而降低其对市场的影响力。

其次,微软将面临潮水般的民事诉讼。目前,在28个州共有110宗针对微软的民事诉讼,包括数十宗集体诉讼。根据美国的反垄断法,民事诉讼可以援引杰克逊法官的判决。这些民事诉讼的律师们甚至认为,即使没有最终判决,他们也已从此案已经公开的成千上万页文件、电子邮件和证词中得到了重要的证据。如果民事诉讼的原告获胜,可以要求3倍于损失的赔偿。微软也承认,集体诉讼将会既费钱又费时,但它坚信能打胜民事官司。微软一直坚持认为,“视窗”软件的收费只占个人电脑成本的一小部分,而且大大低于一般的垄断公司收费的标准。

也有一些分析家认为,继续打官司也不见得对微软全然不利。第一,这场官司如果拖上几年,微软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拓新的市场。针对目前投资和创新的重点正在从个人电脑转向网络的特点,微软已把研究开发的方向瞄准了传送网上内容的大型“服务器”市场以及能够使网络高质量处理录像的关键软件+而如果实现和解,

微软的商业行为将会立即受到约束。第二,如果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司法部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五、经济学家对微软垄断案的争论

(一)萨缪尔森:肢解对大公司本身有利

微软公司被美国华盛顿地方法院初审判决一分为二,其竞争对手纷纷弹冠相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解散大公司来看不仅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被肢解的大公司本身也有利。解散后的AT&T事实上仍然在蓬勃发展,未被肢解的IBM的市场份额和市场价值反而在急剧下降。

近年来,重大的反托拉斯案例涉及两大产业即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三个巨头。回顾这三个案件,可以看出当今反托拉斯政策的某些准则和特点。

1.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案件

在1983年之前,AT&T实际上垄断了电信市场。它掌握了95%以上的各类长途电话业务,提供85%的地方电话线路,并销售全国大部分的电话设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所拥有的各公司联合体(通常称为贝尔系统)包括贝尔电话实验室、西方电器公司和23家贝尔营业公司。

在1974年,司法部就进行了一次涉及范围很广的诉讼。贝尔系统从两方面进行了辩解。首先,它针对指控否定了许多事实,驳斥了这些控诉。其次,它宣布美国的电话体系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好的,正因为贝尔系统拥有和经营着美国电话体系的绝大部分。AT&T借用一种与“熊彼特(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假说”相似的观点申辩说,贝尔系统的规模和范围,使得它的垄断成为从事电话业务的一种合理有效的形式。

由于担心案件可能对己不利,贝尔的管理层与政府达成了调解,贝尔系统基本同意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接受政府提出的调整意见,其结果是将贝尔系统的规模和销售额缩小了80%。

贝尔系统的肢解为电信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变革以1995年的电信法出台而告终,该法揭去了各竞争者(包括AT&T)的面纱。今天,各电话公司可以自由地从任何厂商那里购买他们所用的设备,可以自由地进入蜂窝电话、有线电视、数据服务以及因特网的服务市场,当然也包括他们所提供的传统电话服务。

今天,电话公司也加人了提供家庭电视信号的行列,光纤线路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输大量数据信息。因特网以一种在10年前不可想像的方式将人们连结在一起。无人能够确知,如果贝尔系统不被解散,这些技术还会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不过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垄断不是加速技术变化的必要条件。

2.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案件

近年来第二类主要的反托拉斯案件涉及计算机公司。此类案件中的第一大案是政

府企图解散IBM。美国政府于1969年提出诉讼,控告IBM“企图垄断,并且已经垄断了……用于一般的目的数字计算机”;控诉IBM在1967年控制了市场份额的76%。此外,政府还声称,IBM运用了许多办法来阻止其他公司的竞争,所列举的限制竞争的手段包括价格限制,即用降低价格来阻止竞争者进入该产业,以及引进新产品、减少其他公司产品的吸引力等。

IBM以顽强而有力的方式对政府的诉讼案进行了抗争。IBM主的理由是:政府是在惩罚成功者,而不是在反竞争行为。这种案件的难度已经在美国铝公司的案件中清楚地表现出来:“曾经被动员起来进行竞争的成功的竞争者,不应该在它获得成功后被当作法律制裁的对象。”IBM宣称,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对预见到计算机革命的巨大潜力、并通过自己“高超的技术、远见和产业”来统治该产业的企业进行惩罚。

这一案件长期悬而未决,直到里根政府的反托拉斯事务主管威廉·巴克斯特(William Baxter)经仔细复查该案后,才于1982年决定以“没有必要”为由,撤销了这一诉讼。政府的理由是,与电信业不同,计算机行业是无管制的,承受着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巴克斯特认为,这一产业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政府重组计算机市场的企图,可能不是促进而是损害经济的发展。

3.微软案件

最近涉及市场结构的一个大案是美国政府对软件巨人微软公司的市场结构所进行的调查。在90年代早期,政府调查宣布微软垄断了操作系统的市场。当时,世界上80%的电脑都在运行微软的操作系统,如MS-DOS和Windows。政府对微软的做法颇为不满,主要的是担心微软可能利用其操作系统的市场力量来进入应用软件市场,因为微软会将应用软件或网络浏览器捆绑在其操作系统上。政府的另一担忧是微软可能会对它的操作系统采取掠夺性定价,甚至对没有安装Windows的计算机公司也进行收费。微软极力为自己辩解。1994年,政府和微软达成一致,微软同意改变其定价方式,继续开发应用软件。但政府继续密切监督微软的一举一动,包括介入微软对另一家大公司的收购。最后一个顾虑是微软会取代网景公司在网络浏览器方面的领先地位。微软太多的商业成功并非仅仅是一种福音。

4.结构性反托拉斯案件的启示

经济学家从上述关于结构大案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解散大公司看来不只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被肢解的大公司本身也有利。解散后的AT&T事实上仍然在蓬勃发展,而一枝独秀的IBM的市场份额和市场价值反而在急剧下降。1983年以来,IBM股票的价格下降了约20%,而前贝尔系统的总市值却上升了200%以上。一些产业组织学专家认为,被迫拆分对贝尔系统是一剂良药,在信息革命加速时代,它为该公司带来了新活力和竞争力。

相反,未被触动的IBM却犯下一系列的错误,尽管保留了自己臃肿无力的组织结构。到底是什么导致IBM滑坡?IBM不能把握个人电脑的革新浪潮,眼看着技术发展逐渐淘汰了自己称雄的大型机。正如一个批评家所说:“IBM畏惧风险,安于国内服务现状,雇员洗脑不够,不能制造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不能及时充分地适应市场”,这是它不景气的原因。由于IBM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所以逃过反托拉斯法后也没有能使它保住地盘。许多研究产业组织的经济学家都关注政府关于微软调查案的结果,他们拭目以待的是,这是否会影响微软的创新活力。

(二)曼昆:微软分拆——左鞋右鞋分开卖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里·曼昆在《商业周刊》上发表文章,对分拆微软计划提出质疑。曼昆在文中讲了一个寓言:当年,某个哈佛大学的年轻家伙发明了第一双鞋。他给发明申请了专利并且建立起一个名叫MS的公司卖这种新型的独家产品。鞋很快卖疯了,MS的建立者成了最富裕的人。但是这时MS变得贪婪了,它开始把袜子和鞋捆绑销售,同时声称这种捆绑对消费者有利。MS因此阻止买鞋的人购买竞争者的袜子。希望保护竞争的政府发表了一个声明,认为MS正试图将它的垄断地位从一个市场向另一个市场扩展。MS对这种说法提出申辩,但是法官站在政府一边。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出现了:政府应该怎么处置MS呢?它可以把垄断者分拆成两个公司,一个卖黑色鞋,另一个卖棕色鞋。因为黑色鞋和棕色鞋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新公司将产生竞争。鞋的价格会下降,消费者会获得好处。然而,政府的律师们建议了一种错误的分拆方式——创建两个公司,但是一个卖左脚鞋,另一个卖右脚鞋。

这种分拆使事情变得更糟。消费者现在必须与两个垄断公司打交道,它们会比单一的垄断者要价更高。为什么?生产像左脚鞋和右脚鞋这样互为补充的产品的垄断公司,双方都会要求分配到更多的利润。生产右脚鞋的公司根本不用考虑左脚鞋的需求就提高价码,生产左脚鞋的公司也会紧跟效尤。而单一的垄断公司则会把二者的互相依赖考虑在内——卖出大量的右脚鞋会刺激对左脚鞋的需求——从而使价格保持平衡。

曼昆认为,政府分拆微软的建议会制造出两个生产互补产品——操作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公司。过去微软使视窗维持低价是因为它刺激了计算机及其应用程序的销售。同样地,它保持应用程序的低价位是因为这么做带来了对操作系统需求的增加。但是一旦公司被分拆,每个部分都会有提价的动机。司法部声称两个公司最终会开发出新产品并且相互竞争,这种结果其实是很难确定的。

曼昆说,在故事里,政府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发明者的专利,让所有人都来开鞋厂,从而消除了垄断。在真实世界中,类似的解决方案是让微软放开源代码。如果视窗由公众掌握,新的公司就能提供各自经过改良的版本。微软将失去从过去发明中获得的利润——这是一个对它以往过错的惩罚。微软还可以维持原状,而且,能够

毫无限制地修改视窗版本。当然,盖茨和其他微软股票的持有者可能会比以前穷很多,但是,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张五常:垄断可能是竞争的结果

中国香港学者张五常自称赞成竞争,所以从来不反对以竞争的方法去争取垄断。因此,在自由市场竞争下所产生的反垄断案件中,永远是站在辩方一边。微软官司的法官公布他的见解后,好些人大声拍掌,尤其是那些曾经与微软竞争的败军之将。但他认为一些人不明白市场,不明白竞争,更不明白美国的反垄断法例是怎样的一回事。

张五常称:美国的反垄断法例是完全没有法律的,永远都是武断。这法例反对的不是专利,也不是垄断,而是垄断的意图及行动。那是说,这法例反对的不是名词的“垄断”,而是动词的“垄断”。然而,市场的所有竞争,都是要把对手杀下马来,不多不少是有点垄断的“动作”的。

说反垄断的官司判案历来武断,有点乱来,微软目前的官司就是例子。要不是微软赚那么多钱——要不是盖茨那样富有——何罪之有?张五常称:“要是你和我在美国试行微软做生意的手法,但赚不到钱,或亏大本,那么就算你和我跪地恳求被起诉,美国政府也必定视若无睹。换言之,微软的问题,是钱赚得‘太多’,在竞争中所向无敌。”

令人费解的是,在反垄断法例中赚钱多少从来没有提及。他认为除了赚钱,今天微软在这场官司上所遇到的困境,还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他们不选用陪审团。可能今天美国的反垄断官司,与二十年前有所不同。

当年,被控的一方是可以选择有还是没有陪审团的。当时一般律师认为,复杂的案件,陪审团难以明白,所以要否由法官裁决。微软的案件极为复杂,但张认为选用陪审团是上策。这是因为好些人买了微软的股票——或起码有不少朋友买微软而赚了钱——而在一般市民的心目中,微软的形象实在好。这家公司把西雅图的经济搞上去,也是美国今天以科技雄霸天下的一个大功臣。

其二,微软在这场官司中,雇用的律师虽然绝对一流,但经济理论的阐释却不足。竞争与垄断的概念,竟然没有人对法官解释清楚。

其三,把软件连带硬件一起出售,可以防止软件被盗版或盗用。这是个重点:微软可以说他们坚持软、硬搭销,不是为了垄断,而是要为软件防盗。我认为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事实,但为什么微软没有把这重点说出来?

垄断的成因有四种。从社会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衡量,只有一种是不可取的。

第一种是垄断者有特别的天赋,像邓丽君那样的歌星,或多或少有垄断权。这种垄断是不应该被禁止的。

第二种垄断是有发明的专利权或版权或商业秘密。这种也不应该被禁止。没有

发明专利,世界上不会有爱迪生,虽然此公最后因为专利官司打的太多而近于一贫如洗。

第三种是最难明白的,而也是美国反垄断法例最通常针对的垄断。这就是在竞争中把对手杀下马来。这种垄断有垄断之貌而无垄断之实。一万个竞争者中只有一个不被淘汰,但这生存的“适者”,每分钟都惧怕众多的败军之将卷土重来,所以他的产品价格不可能是垄断之价。

赞成自由市场、高举竞争有道的经济学者,反对的垄断只有第四种,那就是由政府管制牌照数量,或由政府立法来阻止竞争而产生的垄断。

思考题(答案仅提供分析思路)

1.美国司法部为什么要起诉微软公司?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分析思路:美国司法部之所以起诉美国微软,是因为微软滥用其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方面的垄断地位,有以下三项罪名:通过反竞争行为维持垄断;企图垄断浏览器市场和将其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此举严重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的核心部分。

2.你认为微软的市场地位是创新还是垄断的结果?

分析思路:微软的市场地位是垄断的结果。微软由于掌握了个人操作系统上的核心技术,所以在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这一垄断地位又是靠其技术创新来不断维持的。

3.你认为如果美国政府肢解微软公司,对软件行业将产生什么影响?

分析思路:美国政府肢解微软公司将有利于软件行业充分竞争局面的形成。软件行业充分竞争将加速软件业的技术创新,推动整个软件业产业竞争效率的提升,促进软件业的快速发展。

4.微软垄断案对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启示。

分析思路:微软垄断案对我国产业组织政策启示如下:①在政策制定上应考虑如何在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中取得平衡,避免马歇尔冲突的产生;②应积极鼓励产业内竞争,促进有效竞争市场的形成;③有关市场准入政策的制定。对于软件行业的进入、退出壁垒应根据行业发展现状作相应调整,以适应发展需要。

5.你认为微软公司未来应采取什么战略?

分析思路:微软公司未来应采取标歧立异战略。即通过技术领先创造技术创新优势的同时,继续发挥其固有的品牌优势。在巩固现有客户基础上,挖掘新客户,以扩大市场份额。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考研资料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考研资料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西蒙菲莎大学 在西蒙菲沙大学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创建于1802年,是加拿大享有盛名的大学之一,在教学质量、未来领导者、综合实力以及最具创新方面,被加拿大权威时事杂志《Maclean's Magazine》评为全加综合类大学第二。曾有“加拿大最有价值之综合性大学”的美誉。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湖首大学 加拿大湖首大学位于桑德贝市,该市临Lake Superior 湖。学校成立的37年中,努力服务于所在的社区,大力创新,在北部地区知名度很高。学校许多课程使湖畔大学非常出名,如林业,户外娱乐,生物,地理及地质专业。同时,学校凭借其对土着人研究课程赢得了名声。另外,其工程,商业等专业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学生。 3.思考题: (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 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 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 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 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 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 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 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 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 最划算的消费了。”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被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 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 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 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 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 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 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 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杨清山的调查 显示: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 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 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 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2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二、终端消费者——政府官员? 大学生用一顿哈根达斯冰淇淋、工薪阶层用一瓶chanel香水来满足自己奢侈的梦想。但是,对于那些价格顶极的奢侈消费品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成功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经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天灾人祸酿惨祸 ——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 邱晔30805551 【案情描述】 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J 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

涝灾害。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 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任何人也不能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我国乡村虽然有着团结互助的传统,但国人“搭便车”的心态由来已久。在既定条件下,如果某种行为规范与“搭便车”策略相比总无法占优,除非通过某种方式对于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激励或对违背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惩罚,这种行为规范在长期发展就将被淘汰。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的利益诉求面前,道德说教变得苍白无力。公益心较强的人们付出很多,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感激和尊敬,却被视为“傻子”、“精神不正常”,结果“好心没有好报”,从而成为“搭便车”行为的最终受害者。

微观经济学案例1

案例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人参与的集体狂欢。 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4

案例: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使用范围: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 影响流行文化需求的因素; 网络外部性与需求; 3.思考题: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人参与的集体狂欢。 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性经济,个体独立性的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同。当代中国青少年既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成果、个人独立性的增强,又目睹了市场经济大潮对其父辈们洗礼的过程乃至产生的阵痛,利益取向成为他们价值观上深深的印痕。如果说"芙蓉姐姐"坚持不懈地在网络空间书写文字、张贴自己的S型照片,还只是隐隐地表达着一种个人利益诉求的话,"超级女声"则是"超女"们、电视台、娱乐公司、短信服务商以及网络等众多媒体分享的一份利益大餐。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3.思考题: (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 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 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 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 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 “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 要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 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 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 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 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 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被 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 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 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 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 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 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 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 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 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杨清山的调查显示:与很多 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 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 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 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1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31428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的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的指标,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但是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的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的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的社会财政和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是美国,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的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

考研资料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 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使用范围: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影响流行文化需求的因素;网络外部性与需求; 3.思考题: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 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 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 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 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 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 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 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 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

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 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 人参与的集体狂欢。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 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 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 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 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 “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 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性经济,个体独立性的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逐步得到国 人的认同。当代中国青少年既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 高度物质文明成果、个人独立性的增强,又目睹了市场经济大潮对 其父辈们洗礼的过程乃至产生的阵痛,利益取向成为他们价值观上 深深的印痕。如果说“芙蓉姐姐”坚持不懈地在网络空间书写文字、张贴自己的S型照片,还只是隐隐地表达着一种个人利益诉求的话,“超级女声”则是“超女”们、电视台、娱乐公司、短信服务商以 及网络等众多媒体分享的一份利益大餐。活动组织者、协办者以及 相关各方追逐利润的本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目共睹,仅每周数 百万条投票短信就足以让他们喜上眉梢。而随着比赛的推进,“超女”们为日见增长的“身价”、“人气”而日益陶醉也是不争的事实。 2.社会环境的开放性 发达的交通、通讯和传媒,使现代青少年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信息获取的途径空前增多。现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 环境之中,他们面对大量的、经常变化的人和事以及各种信息,不 仅视野、思维、心理得到扩充和丰富,而且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 价值标准和期望进行比较、评判和取舍,显示其对开放环境的适应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果你已经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的改革——以各国教育为例 [案例正文] [案例A] 国际视野下政府提供教育公共物品的方式 (一)美国的合同学校与特许学校 美国的私营机构管理公立学校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当地的学校委员会直接与一个教育管理组织签订合同,由其去管理一所公立学校。这称为合同学校。第二种形式是非直接的合同形式,教育管理组织作为学校特许经营实体管理特许学校。 尽管合同学校是由私人管理的,但是学校所有权和投资仍旧属于公共部门。学生进入这类学校不需要支付费用。私营机构通常被引导进去学区内一个最薄弱的学校。私营机构的学校管理或者按照“管理合同”模式,或者按照“操作合同”模式经营学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教学和工作人员的聘请权在当地的学校委员会,并接受教师协会合同管理;后者由私人经营者聘请,待遇和条件都有别于教师协会合同的规定。 (二)菲律宾教育服务合同 菲律宾的教育服务合同计划,是政府“资助私立教育学生

和教师”计划一系列项目之一。教育服务合同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试验项目开始,80年代后期就作为一项永久项目固定下来。教育服务合同是政府与私立学校签订合同,为那些公立高中不足地方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每个学生付给私立学校的费用不能超过在公立高中的费用,达到4000菲律宾元。 “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的资助一般限定于收取低额学费的学校的学生身上,也优先资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是由私立教育资助基金会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管理。该国教育部最近对参与教育服务合同项目的学校进行了资质认证,目的是强调要关注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 2005-2006年,有383000名学校在1800个该项目的私立学校上学,他们获得了教育服务合同计划的补助金。1986-1987年,受资助的学生是4300名,参与学校仅158所。2002-2003年,教育服务合同项目资助了私立高中22%的学生(占全部私立学校学生数的13%)。2005-2006年的教育服务合同预算是150亿菲律宾元,差不多是2003-2004年69亿元的两倍。 (三)英国的地方教育当局职能让渡合同 在英国,当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政绩被英国教育标准办公 室的报告评估为不良时,让渡教育合同可能就会产生。在2002 年4月合同让渡法案(2002年)(可以合同让渡的功能有103项)和合同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二

经济学考研: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二 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使用范围:第一章导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供求理论; 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弹性及其与企业收入的关系。 3.思考题: (1)从这个案例中,为什么苏州公园通过降价就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为什么后来苏州公园不降价了?假若继续降价苏州公园还能盈利吗? (3)你对目前北京的许多公园的高票价现状持什么意见?为什么这些票价降不下来? (4)对于像公园这样的准公共用品,其价格应该由什么来决定?政府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2001年夏,苏州乐园门票从六十元降到十元。一时间,趋之者众,十天该园日均接待游客量创下历史之最,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四百万元以上。 10元门票引来25万人盛夏的苏州乐园,十分过瘾地火了一把。 "火",是自7月20日傍晚5时点起来的。这是该园举办"2001年仲夏狂欢夜"的首日,门票从60元降至10元。是夜,到此一乐的游客竟达7万之多,大大出乎主办者"顶多3万人"的预测,这个数字,更是平时该园日均游客数的15至20倍,创下开园4年以来的历史之最。到7月29日,为期10天的"狂欢夜"活动落下了帷幕。园方坐下来一算,喜不自禁:这天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以上,净利润250万余元…… 这些指标,均明显超过白天正常营业时间所得。正常情况下,苏州乐园的门票每人每张60元,每天的游客总数在3000-4000人之间,营业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而"狂欢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即从每天下午5时到晚上10时,门票却降到10元。就是说,"狂欢夜"这10天,这家乐园在不影响白天正常营业的情况下,每天延长了5小时的营业时间,营业额和利润就翻了一番以上。"狂欢夜"与该园举办的"第四届啤酒节"是同时进行的。42个相关厂家到乐园助兴--其实,厂家是乘机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据园方介绍,以往搞啤酒节,乐园是要收取厂家一定的"机会"费用的,但是,这次却基本不收或少收些许,而厂家须向游客免费提供一些"小恩小惠"--企业的广告宣传品等。减免了货币的支付,厂家岂有不乐的?园方也承认,众厂家的参与,带来大笔场地费,降低了乐园搞"狂欢夜"活动的风险,不过,它并非这次活动最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系编 2010年4月

目录 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 案例2:燃油税幕后利益博弈:中国逼近10元1升油价时代 (1) 案例3: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 案例4:雪天的杂货店 (1) 案例5: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1) 案例6: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1) 案例7:“旧帽换新帽律八折” (1) 案例8:谁在消费昂贵? 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 案例9: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1) 案例10: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1) 案例11: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1) 案例12:把每1 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1) 案例13: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1) 案例14:理性与风险难题 (1) 案例15:上大学值吗? (1) 案例16: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1) 案例17: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1) 案例18: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1) 案例19: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 案例20: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 (1) 案例21:企业生产中的学习效应 (1) 案例22:有效金融市场的难题 (1) 案例23:加入WTO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问题 (1) 案例24:新经济时代的微软反垄断案 (1) 案例25: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1) 案例26:垄断竞争下的差异化战略 (1) 案例27:广告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 案例2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1) 案例29: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1) 案例30:满意即最优 (1) 案例31: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 (1) 案例3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1) 案例33:“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1) 案例34: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1) 案例35:委托人给代理人带的“金手铐” (1) 参考文献 (1)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得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得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得指标,但就是,比起其她发达国家,美国得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得加剧,慢性疾病、保险与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得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就是,好得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得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得公共养老金体系,但就是与欧洲与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得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得医疗保健费用得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得美国社会造成极大得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得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就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得社会财政与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就是美国,人口老龄化就是21世纪得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就是新世纪人类发展得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就是进入老年社会得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就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就是由于较高得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与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得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就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得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得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得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得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得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与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得发展,领取退休金与养老金得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得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得费用份额大幅度增加,势必限制社会扩大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得资本投资与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奢侈品消费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奢侈品消费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3.思考题: (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

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 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被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杨清山的调查显示: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1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二、终端消费者――政府官员? 大学生用一顿哈根达斯冰淇淋、工薪阶层用一瓶chanel香水来满足自己奢侈的梦想。但是,对于那些价格顶极的奢侈消费品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成功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群消费欲望的集中爆发来解释。3个月前,当德国人斯蒂芬把90副LOTOS眼镜在坐落于北京王府井的雅视一仟眼镜店摆开时,有中国媒体惊呼“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斯蒂芬表示,在LOTOS最大的市场日本,几乎政府所有官员都是这些每副10万-50万欧元的眼镜的顾客。因此在中国,他也坚持认为,“这(政府官员)将是一大块潜在市场”。斯蒂芬的想法得到了香港雅视集团的认可,2003年9月,雅视一仟曾经试着引进了日本的一个眼镜品牌,售价在人民币1至3 万元之间,原来担心卖不掉,结果5个月就卖掉了10副。公司总经理陈京宪说,这些产品终端消费者基本上均是政府官员。言下之意,眼镜的购买者如果不是官员,也会把眼镜作为送为官员的礼物。因此,雅视集团对LOTOS的下一步销售措施是:在今年斯蒂芬再次来华后,将专门组织一次针对政府官员的市场推广。奢侈品背后的富豪动力相对别的奢侈品来说,眼镜比较低调,这也许是它得到政府官员追捧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一位宾利公司的员工对那些可以花888万买一辆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的解读是“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他买的起他也不敢买。”能买而且敢买宾利的中国人是“在30~50岁之间,成功人士、社会名流,特别是一些演艺圈的名流”。另一豪华车品牌劳斯莱斯上海公司总经理凤时宏为自己的顾客勾勒出另一副有趣的肖像:来自上海或者邻近的浙江某地,大多数是房地产业的老板,都不是中国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这些神秘富豪们虽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分析题集锦 1、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要点: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2分) 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3分)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3分) 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3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3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1分) 2、19世纪80年代着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请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以上现象。 据报道,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E/D。E代表效用,D代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但问题是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对于这一点,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