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f17881932.html,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索作者:甘子东

来源:《商情》2015年第18期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发展趋势应顺应时代潮流就如同高科技的普及化一般,作为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对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发展趋势问题升级专业的热点探讨项目,为面对以后复杂多元化的世界状况,这一切只是顺应时代的大浪潮,随波逐流,激流勇进。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之间的发展意义以及发展对的必要性做出进行深入的解析、论述,作为人类文明增长的关键的实现枢纽,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发展趋势对为个人、国家发展都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发展 ;探索研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在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阶段,在实际的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做到培养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教育才能实现,这样才能培养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针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与当前发展的教学事业发展不协调,当前教育模式效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授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习,所以必须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正是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基础,所以为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探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道路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才能能够符合当前教育制度的要求。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现状

现在国家提出提供国民个人综合素养目标,这是长期任务,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当代大学生在校除了学习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之外,身体健康,思想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也有相反的,例如有的学生适应不了大学生活,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与周围同学关系不好,个人内向,有些严重的心灵阴影等等,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一些不注重的结果。在人的青春期时候,人的情绪起伏不定,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思想性格,家长和老师需要在适当的时期教育以及纠正,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铸就一名合格的、有用的青年人才。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要使用不同的,不能千篇一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作用与反作用是相互的。应当注意合适的尺度。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对人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学子们非常重要的,这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人生。

运用现代化手段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向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转变标志,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各领域配合度高的情景下,这也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手段现代化创造了先行条件,为此又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提出了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浅谈网络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网络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网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与挑战 随时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途径、新渠道和主阵地。如何更好地通过网络传播,来宣传和巩固马克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掌握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1、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状况 当前,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不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力极大,因而对于网络注重操纵;另一方面,认为网络信息不具有参照性,没有传统媒体可靠。所以,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状也就不容乐观。一是专业网站布局数量少。传播马克主义的网站主要集中在教育宣传部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各级党校创办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站点。这些站点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用于宣传介绍和学术交流,几乎没有符合大众口味又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站点。二是专业网站信息质量差。有的网站信息不能即时补充和更新。有的网站无法阅读,或者是网页无法打开。三是专业网站宣传形式差。当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网站主要采纳文字介绍,辅助配上几张图片,并没有发挥出网络的图文声像优势。四是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受限制。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都蕴藏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这些网站的信息只对购买了使用权的单位用户开放,大众并不能实现自由扫瞄,这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2、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一是来自西方国家网络信息霸权的挑战。据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090%,法语约占5%,其他不同语系的总和仅占5%;发达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只有16%,但是上网的人数却占世界的90%。二是网络空间不良信息的挑战。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开放、自由和隐蔽的特点,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

李秋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2010-08-30 16:20来源:人民网共0条评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其是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一个地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为此,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努力做到三个第一:要把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第一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要把落实管党责任作为第一职责。不断增强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改进管党方法,提升以党的建设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第一准则。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真正做到阳光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让普通党员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者,只有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锋,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主流。要用真情温暖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信仰的转变。坚持从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让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要用责任约束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围绕党员职责,提出履责目标,抓好督促落实,让每个党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要用典型激励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向示范的升华。大力推荐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闪光事迹引领广大党员更加积极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要健全组织体系,拓宽马克思主义覆盖面。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小组等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覆盖难的问题。要规范党建工作,突出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做到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注重新兴载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传统课堂;丰富表达形式,采取文艺创作、示范展示、情景体验等多种手段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基层党建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辅相成,共同途径在于实践,共同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把握好这一内在联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定能够全面普及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系常德市鼎城区委书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 心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

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

学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有哪些收获

学习了《xx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收获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即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把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结合起来,这是理论界的共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任务为关照。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时代性和实践性。 依据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不同内容和特点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相互承接的两大发展阶段,产生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两大理论体系。在9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三条基本经验,即: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全面把握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征,强固这一根本特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与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把握科学内涵、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基本规律,是为了更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和当代中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重关注三大基本问题:

发表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初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大众化,我们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和实现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有效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①所以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1、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要通俗化,能贴近百姓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和广大人民群众感情有机结合。 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传入中国,就深得中国人民拥护。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到来,才给当时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先进思想,带来了光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取得了一次一次的胜利,迈开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正是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经院式的理论,它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出我们自己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个基本前提。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先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概括中国实际情况,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了我们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又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我们自己的精神武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1、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众所周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那么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尽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但是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怪圈".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已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因此,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清政府则实行禁鸦片措施,具有代表 的是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决定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随后,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质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侵略,主要方面有: 一.军事侵略.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之后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劫掠中国财富,破坏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炮制"中国威胁论",企图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却从反面教育了中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2020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专项突破试卷 专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文库独家】 2020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专项突破试卷专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的(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奕?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中,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汉阳铁厂C.轮船招商局D.湖北织布局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指(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4.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5.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④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C.成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救亡图存B.巩固清朝统治C.向西方学习D.发展资本主义 9.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康有为B.邹容C.曾国藩D.陈独秀 10.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对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2)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具体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58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也就是说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其当代化和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代以来,西方的两种革命理论,即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先后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英勇的改良或暴力斗争,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后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离开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就不叫共产党了。 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我们党85年的历程来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就是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搞革命,因而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危害。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所犯的一系列“左”的错误,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地,同时,马克思的价值也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以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最后,讨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领域,把马克思主义推荐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日常生活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引导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人们明确社会主义及国家的发展目标,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科学的,健康的,向上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人们最关注的衣食住行上关注民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呈现三种形态:服务于中国政治建设的政治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形态; 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生活相结合的大众形态。目前,发展模式的主要形态是政治形态,学术形态的独立空间较小,而大众形态的发展最为缓慢。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监督实践政治形态,同时对学术形态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大众,就是人民群众的意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认知的过程,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道理。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生活化的过程,用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奥的道理,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保

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表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对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果脱离了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泛泛而谈。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指导思想,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研究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问题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常生活是人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人其他活动的基础,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证明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成为真理。马克思主义在旧时代的中国发扬光大,在它的指导下将人民从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在它的指导下制定出的政策和方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检验,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方面的意义也举足轻重。首先,能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主义等错误思想,引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帮助大众在社会转型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错误思想的诱惑,保证个人思想的全面发展。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传统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对新的社会理念重建,克服生活中的盲目性和依赖性,解放思想,树立不断创新的积极的观念,推动日常生活像更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