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

(一)指导思想 (1)

(二)发展目标 (1)

二、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2)

(一)主要任务 (2)

1.基础教育信息化 (2)

2.职业教育信息化 (4)

3.教育督导信息化 (5)

4.高等教育信息化 (5)

5.继续教育信息化 (6)

6.教育管理信息化 (7)

(二)重点工程(项目) (9)

1.福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建设 (9)

2.福建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10)

三、保障措施 (12)

(一)建立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机制 (12)

(二)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13)

(三)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保障机制 (13)

(四)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14)

(五)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检查机制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引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升全民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全民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与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完全建成遍及全省城乡学校及教育机构的福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建立开放灵活的福建省教育信

息基础数据库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及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着力构建能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科学合理的发展保障机制。全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基础教育信息化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全省所有中小学校信息化设备升级改造,重点支持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设备配备作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基础保障。到2015年,全省所有普通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所有学校均有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室,实现“一人一机”教学,班级多媒体配备普及率达到50%以上,逐步实现“班班通”;绝大多数有条件的学校建成不同层次的校园网,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建成“数字校园”,全省城乡中小学校信息化条件基本实现均衡。

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按照“引入国家资源、采购急需资源、

开发特色资源、共享上传资源”的建设思路,在总量稳步增加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资源质量。增加适用于农村中小学课堂实际的资源、学生课外活动资源和学前教育资源,加大福建地方特色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展全国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作,探索各种层次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途径。依托区域优势,探索海峡两岸优秀教育资源交流。设立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基地学校,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完善信息化支撑平台。以教育基础数据完全整合、有效应用为目标,在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平台基础上建成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广大师生教学资源共享、专业发展、自主学习等应用需求。提供教育资源、网络培训、即时通讯、网络帮扶、虚拟实验室、网络教研等功能。开设海峡两岸优秀资源交流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海峡两岸校际协作学习。实现办公管理、技术装备管理和图书馆管理等网络化和信息化,实现教学互动、学术交流、名师课堂、共建共享等各类应用的大融合,切实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切实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建立一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项目县级实验基地,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加快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到2015年,基本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建立全省中小学计算机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将计算机管理人员培训纳入各级师资培训计划。广泛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动和主题学习,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教师多元

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学科、分区域探索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继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地区、科研机构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以科研带动整体应用水平的提高。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电子书包和数字校园环境下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

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加强各级基础教育信息化专业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制定标准,明确职能,完善制度,确定人员编制,形成制度健全、职能明确和人员结构合理的专业服务体系,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建立健全县、校两级由计算机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整合电教、教育装备、教研等相关部门力量,理顺工作联系机制,明确分工,发挥教育信息化最大效益,形成适应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职业教育信息化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管理平台普及率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覆盖率均达90%,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依托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成中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网,及时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改革发展成果;广泛交流办学经验、教育教学信息;建立健全信息化资源共建共

享机制,推动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完善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学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员队伍。积极开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

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数字化技能教室、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3.教育督导信息化

全面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督导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建立全省相对统一,覆盖督政、督学两大体系,实现教育发展基础数据、文档资料互通共享的督导评估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为各级教育行政、教育督导部门适时掌握所辖区域、学校教育教学常态化管理情况,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督导评估系统的有效应用,推动教育督导手段与评估方式的现代化,提高督导评估工作效率;进一步规范基层各级教育行政、教育督导部门和中小学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性文件档案管理,大幅度减轻评估材料整理等方面准备工作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益。

4.高等教育信息化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实现高等学校在已接入CERNET和

CNGI-CERNET2的基础上,升级校园网全面支持IPv6协议,使其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同时在省内重点高校开展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的先进技术试验和应用示范科学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和对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将进一步完善校园的“一卡通”建设,使“一卡通”在食堂、商店等处使用的基础上,延伸到学校的实验室、宿舍、图书馆等所有服务性收费项目,重点建设本科院校将建立校园高速无线网络和云计算服务支撑平台,适时发展基于RFID等传感技术的校园物联网,将校园的基础设施、重大设备以及资源管理纳入物联网范围,初步形成智慧校园综合系统。

加强我省高校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在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福州大学超级计算中心、厦门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现有运算能力基础上,提高运算能力和系统可靠性,争取达到100万亿次每秒以上的运算水平和200TB以上的存储支撑能力;丰富超级计算平台的专业计算软件配置,为全省用户提供专业的计算服务和灵活方便的资源分配与任务提交平台;加强基于超级计算平台的科研工作和高性能人才培养,力争成为高性能计算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5.继续教育信息化

运用先进远程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信息化技术,依托福建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构建满足我省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的远程

网络学习平台,营造适应我省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开展各类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各种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

通过三网融合互通和3G 通讯技术应用,搭建覆盖全省并延伸至城乡社区的远程教育网络,形成以城乡社区为学习中心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提供网络环境。

整合、建设我省继续教育远程综合网络学习平台,为各类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统一学习平台入口,提供便捷多渠道的学习支持服务。

搭建省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福建分中心”建设终身学习资源库。通过引入各类继续教育资源,加大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依托省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我省继续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开发千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万门网络学习课件。

6.教育管理信息化

全面实施我省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实现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简明高效、安全畅通的福建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

公共服务系统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以信息化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从业务流程管理为主向服务为导向的职能转变,在完成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深化应用水平,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项职能,提高教育行政公开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教育权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促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建成以省教育厅教育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网站为依托的教育管理网站群,实现政务信息公开、一站式服务、交互式办公、信息资源共享。实现100%以上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能够上网在线办理;80%以上的省市县、大中专院校直属学校的业务会议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召开;100%的非泄密公文通过教育电子政务系统传输。

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校舍、财务等信息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教育规划与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建立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加强动态监测与监督检查,做好质量监测评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深化运用。着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学生就业、教学质量评估、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行政决策中的服务和应用。

(二)重点工程(项目)

1.福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构建以福建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为基础的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福建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依托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构建覆盖全省的省级教育骨干网、设区市城域网,连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等,以及覆盖全省本科院校的纯IPv6实验网。

利用承建方基础通信设施,建设结构合理、边界清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福建教科网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并结合教科网的具体需求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为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促进教育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福建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福建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完成福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从省--设区市--县级教育机构的覆盖,省级数据中心及容灾中心,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二期完成福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乡镇、行政村教育机构的覆盖,以及全省所有高、中专院校驻地网的建设改造,并推进新应用的运营开发。经

过“十二五”的建设,将实现100%高等学校、中学、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小学接入教科网,使得我省教育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福建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福建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领全省各中小学校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水平,实现全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统一,符合我省实际的教育资源应用标准体系,打造集教学、教研、培训为一体的数字环境,为校长、教务人员、教师、学生等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建设,覆盖我省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全部年级的每一个知识点,涵盖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量规集、教与学工具等多种资源类型。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研建设,开设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师协作组、教师个人工作室等交流互动平台,引领、示范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培训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省-市-县(市、区)三位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将优秀教师资源传送到网络通达的每个角落,为我省教师培训提供远程教育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3.福建开放大学数字化平台

建设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福建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基

于十万兆主干、IPV6、多校区互联、功能强大、高速出口、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智能化管理的远程教育综合网络,通过与互联网、卫星网、教育科研网、数字电视网和3G通讯网等其他远程网络的高速接入,实现与国家开放大学、福建开放大学系统、国内外各类各级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各类外部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并提供各种网络应用功能,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各类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各种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技术服务。

构建基于“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与管理的综合应用服务群,满足各种网络应用服务需要。遵循统一信息化标准和公共数据库,建设统一身份认证、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物联网应用、短信(彩信)平台、远程接待客服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电大在线、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海西教育网、继续教育网、手机学习网等各类学习平台;建设教务教学管理、学分认证、资源库管理、虚拟实验平台、直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综合网络考试平台、数字图书馆、学习体验中心、智能网管、高速无线、邮件等管理平台。

建设教学资源研发存储中心和覆盖全省开放大学系统的多媒体智能交互平台。优化“天网”(卫星网)、“地网”(互联网)和省市县三级平台互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共享福建教育电视台教育频道传输网络,扩大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传播能力与水平。开发和运用各种新型教育技术、手段和媒体,构建完备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运行管理机制。

在福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福建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作为我省“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基地”,打造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中心、全民终身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枢纽。

福建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基本建设与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体规划、同步实施,承载福建开放大学办学服务所需的数字化学习港、远程教育综合网络平台、终身学习网络与服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育资源整合建设中心、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实验实训中心、“学分银行”服务中心和数字图书馆。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

化领导小组,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教育信息化工作,下设办公室,明确分管责任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都要建立或明确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任务实施、设备运营、系统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工作。

组织开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在全省遴选建设若干区域综合试点、中小学学校试点、职业院校(高职和中职)试点、本科院校试点及专项试点,并配合教育部开展抽查和中期检查、验收等工作,到2015年全面完成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模式、好做法、好经验,引领我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二)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各级教育部门要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并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信息化发展。各地要创新运行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长效发展。

(三)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保障机制

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

渠道,形成具有现代信息技能和素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维护、服务和管理队伍,确保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的正常推进。加快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性研究,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的有效规律和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建设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和培养网络、计算机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人员编制上要有充分的保证,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要予以倾斜,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稳定。

(四)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全省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五)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检查机制

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之中,要大力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的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评估部

门制定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价办法,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用工作检查评估,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评估标准专项检查。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容【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 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 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 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 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 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 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 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 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 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动向 (7)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 【农业部:编制 948 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各产业“十二五”规划点评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 【“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主要省市“十二五”规划进程 (24)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成浙江省政治协商重点】 (26) 【海南省:将跨海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 (26)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 (27)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九大关注重点】 (28) 【西藏“十二五”规划:立足实际超前谋划】 (29) 【香港自请纳入“十二五”规划】 (30) 【“十二五”规划聚焦 10 大城市群】 (31)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下是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指导思想、主题、主线的原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十二五”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五年规划/规划发展历程 起源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回顾“五年计划”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而且可以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五年计划发展历史数据, “十一五”改革开放“十一五”攻坚战 概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基本政策。第一个转变是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增长的转变。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2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2.1万亿美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的1.6倍;外商投资额2010年为59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十二五”(2011~2015):迎接新常态,实现新增长 概述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开好局,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7.9%。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2012年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国内市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5%;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潜力释放,消费对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58%;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4年城镇化率为54.77%。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也是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目的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翻一番,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显著提高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按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所有贫困县都摘帽解决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公民的社会文明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生态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课程 90分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课程90分 (正确)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改革开放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改革开放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题。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线。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确)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的约束性指标包括() A.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B.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C.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D.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根据曹鹏飞教授所讲,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哪些“更加注重”? A.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B.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D.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在“十一五”前期,中国抓住有利时机,取得较快经济增长。 正确 错误 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正确 错误 3.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正确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考试 90分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课程的考试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线。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在就业指标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多少? A.5% B.7% C.8% D.9%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题。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A.党的领导 B.改革开放 C.以人为本 D.科学发展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A.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B.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C.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2. 下列哪些属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的预期性指标? A.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B.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C.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D.城镇登记失业率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正确 错误

十二五规划有关内容

十二五规划有关内容

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指标确立,应当“好”字当头促发展,重速度更要重质量。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十二五”编制的关键一年。为此,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国内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主管官员和权威学者,倾听他们对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期望和建议,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理性确定经济增速 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测算》。他说,经济增长速度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但确定“十二五”经济增速,“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趋势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连续性保证了合理增速。”李新运分析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十一五”前4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0.7%。虽然2008

年和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2010年GDP增速会有明显回升。他的分析结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确定为9%左右较为合适。 “能源环境的可承受力决定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应适度控制经济增速。”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分析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年30亿吨原煤的开采量,已达到开采极限。按照8%的适度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如果保持10%以上经济增速,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都太大,“建议‘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控制在8%左右。” 不过,保持就业稳定对经济增速也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做基础,而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之本和社会稳定。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只有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全年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和任务(免费)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和任务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推动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加快形成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加快形成合力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诚信社会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接受人民监督;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011政府工作报告 2011“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存在问题——我国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体制新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重叠,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强幽魂意识,做好风险准备。继

十二五规划具体内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下是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指导思想、主题、主线的原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十二五”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 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二五”规划的蓝图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

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一、新旧动能转换 “十三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发育期,“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革期。 二、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十四五”时期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研究的重中之重,实现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跨越式转变,需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地方“十四五”时期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遵循。 五、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城市从高速度

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审视制度安排,创新制度设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更均衡、更持续。 七、创新驱动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端于“十二五”时期、壮大于“十三五”时期的“双创”,无疑将继续影响“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中国

发展、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八、人口与社会发展 随着新成长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从向“人口红利”要效益转变为向“人才红利”要效益,“人才红利”潜力有待充分挖掘,是“十四五”时期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九、社会建设补短板 积极探索实践切合本地实际的民生发展模式,着力解决精准扶贫、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文化体育服务、人口发展、生态环境等基本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_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