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俄罗斯 第六讲 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

当代俄罗斯 第六讲 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

当代俄罗斯 第六讲 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
当代俄罗斯 第六讲 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

第六讲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独联体现状

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成立于1991年12月。独联体成员国通过宣言,声明在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进行合作。目前,独联体联合了前苏联境内的12个国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

独联体框架内的国家合作通过其协调机构--宪章机构、执行机构和部门合作机构实现。独联体的宪章机构包括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外交部长理事会、国防部长理事会、边防军指挥官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和经济法院。独联体的执行机构包括经济委员会、独联体宪章机构及其他机构下设的独联体成员国常务全权代表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独联体的常设机构是位于明斯克的协调咨询委员会。独联体的最高机构是国家元首理事会。

1994年3月24日,独联体被赋予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地位,它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秘书处的联系最为密切和富有成效,与国际劳动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难民署等权威组织也有业务联系。不过,独联体实际上从未作为独立行为者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使它在影响欧洲国际政治秩序方面完全不同于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样的机构。

俄罗斯是独联体的主要成员国之一。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国际法准则、双边和多边协议协调。独联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是联合国成员,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截至2008年初,独联体有4个成员国(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是世贸组织成员。

第二节俄罗斯独联体政策的演变

近十五年来,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经历了明显地演变,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一、非一体化阶段

1992年初,苏联解体后不久,叶·盖达尔政府和安·科济列夫领导的外交部便着手摆脱苏联的超一体化体系。他们几乎公开将独联体其他成员国称作负担,把全部努力都用在了美国方向。俄罗斯把独联体当做“文明离婚”的工具,一度彻底遗忘了自己的“近邻国”。

民主派寄希望于新独立的国家会因为获得自由而感激俄罗斯,加之共同的理想和任务,前加盟共和国将紧密合作。他们坚信,俄罗斯作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将被提升到各平等、独立共和国公认领袖的地位。俄罗斯民族派预计,在独立的欣喜过后,前加盟共和国间相互吸引的过程将得到恢复。然而,对一体化光明前景的天真设想以及由此产生的笨拙的后苏联空间政策,无法使既定目标成为现实。

大部分邻国对俄罗斯的态度根本不友好。俄罗斯在新邻国的境外人口问题令所有人感到头疼。这里指的是保证境外人口的安全及其获得新国家国籍的权利和自治权以及俄罗斯接纳和安置难民等。此外,俄罗斯及其邻国在分割苏联财产、边界、经济平等以及政治、思想、历史问题上也产生了纠纷。尽管新邻国政府对同俄罗斯交往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更关心的还是如何巩固本国主权。独立国家领导人怀疑俄罗斯依然具有帝国企图,因此有意将自身被捕困难归咎于俄罗斯,并且为免遭俄罗斯“大国主义”压制而在西、南、东三个方向积极寻求全方位保护。

这样,1990--1994年,独联体内部进行着非一体化进程,离心趋势占主导地位。1992年,俄罗斯开始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塔吉克斯坦撤军。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因为克里米亚问题、塞瓦斯托波尔的地位和黑海舰队的分割条件变得紧张。独联体总体上完成了在原苏联领土上形成独立国家过程中的不良费用最小化功能。1992年5月15日,独联体六个国家(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元首在塔什干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

二、重新一体化阶段

1994年美国正式宣布北约东扩计划后,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活动变得积极起来。与此同时,一些独联体国家也由于无法在国际经济组织和安全组织中找到自身位置而出现向心趋势。因此,独联体成员国的重新一体化进程开始了。1995年9月14日,俄罗斯总统下令批准了《俄罗斯对独联体成员国的战略方针》。这份文件宣布俄罗斯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经济上和政治上一体化的、能够在国际社会谋求应有地位的国家联合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掌权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作为政治、军事盟友和经济伙伴的关系积极密切起来。1996年4月2日,两国总统签署了《关于成立白俄罗斯和俄联邦共同体的条约》;1997年4月2日,签署了《关于成立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联盟的条约》;1999年12月8日,签署了《关于成立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联盟国家的条约》。

1997年10月10日,在俄白联盟条约签署几个月后,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举行总统会晤,讨论成立“古阿姆”政治咨询论坛。1999年4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声明退出独联体军事条约并开始与北约成员国商议在本国境内建立北约军事基地。1999年4月24日,乌兹别克斯坦在北约华盛顿峰会上加入“古阿姆”。自此,这个反俄的次地区集团由ГУАМ变为ГУУАМ集团。

1995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4个独联体国家成立关税同盟。1999年2月,上述4国的跨国委员会决定承认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为关税同盟的全权参与国。整体来看,1994年--1999年,独联体作为后苏联空间的国家联盟并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独联体框架内的大多数文件都是一纸空文。弗·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活动明显活跃起来。2000年的俄联邦外交政策构想承认了“独联体框架内速度不同、水平不同的一体化”现象,指出共同努力调解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的冲突,发展军事、政治和安全领域内、尤其是反对恐怖主义斗争中的合作具有首要意义。发展经济合作也将是重点。俄罗斯将努力使里海的地位有助于沿岸国家在公平开发地区资源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2000年,俄联邦和阿塞拜疆签署了巴库宣言及其关于里海合作原则的联合声明。

2000年10月,关税同盟改组为欧亚经济合作组织。2000年11月,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11个元首在明斯克举行的独联体峰会上批准了独联体反恐中心条例。发展地区联系的共同利益促使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成立了中亚合作组织。2004年10月,俄罗斯成为中亚合作组织的成员。2005年10月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中亚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上,该组织决定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一体化。这样,自21世纪初起,独联体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

第三节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一、俄白关系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已经建立起牢固的双边关系。目前,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国家间和政府间条约和协议共有一百二十多个。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一体化合作的重点依然是建立统一经济空间。在这一领域内正在进行深化货币一体化方面的工作,在其框架内继续实施《关于引入联盟国家统一货币单位的领过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共同行动计划》。面对北约扩张的威胁,俄罗斯对白俄罗斯推行输血政策。俄罗斯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几倍的低廉价格将天然气出口到白俄罗斯,并且长期容忍白俄罗斯将加工过的石油再出口。

俄白经贸联系积极发展。白俄罗斯在俄罗斯对外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约为6%,俄罗斯在白俄罗斯对外贸易额的比重是50%。2006年4月2日,两国庆祝俄白共同体条约签署10周年。两国元首表示继续支持发展一体化。

二、俄乌(克兰)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的俄乌关系中,离心和公开冲突趋势占主导地位。但是,列·库奇马在乌克兰掌权后,俄乌关系出现了重新一体化的喜悦。1995年6月9日,俄罗斯总统鲍·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列·库奇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关于黑海舰队的协议》,其原则在1997年的协议中得到发展。根据这些协议,作为黑海舰队主要基地的塞瓦斯托波尔属于乌克兰。俄罗斯租用乌克兰黑海舰队基地的租金为每年一亿美元左右。协议有效期为20年(即到2017年),还可以延期。1997年,签署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友好、合作和伙伴条约》,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战略性质。

在弗·普京总统的第一任期内,俄罗斯队乌克兰继续推行积极政策。2001年,两国总统频繁会晤,宣布2002年为俄罗斯的乌克兰年,2003年为乌克兰的俄罗斯年。这一切都表明两国关系的深化。俄乌经济关系却存在着严重问题。

2004年11月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后,俄罗斯领导层强调必须在近年以达到的水平上发展两国关系。但是,亲美的乌克兰总统维·尤先科却推出了加入北约计划。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企图,俄乌关系恶化。2005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了天然气战争。2005年6月,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康采恩和乌克兰的“纳夫塔天然气”公司接连由于存储于乌克兰地下专用储藏库中的俄罗斯天然气发生冲突。俄罗斯抱怨近八十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在乌克兰贮存库中神秘失踪,而乌克兰政府则以过境服务费低为由禁止俄罗斯天然气过境。尽管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冲突在2006年初得到了解决,但是俄乌关系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远未完全清除。

三、俄摩关系

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问题长期以来造成摩尔多瓦与俄罗斯关系复杂化。1990年,生活在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多瓦共和国。随后,摩尔多瓦军队和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多瓦共和国军队之间多次发生军事行动。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多瓦共和国的整个领导层都具有亲俄立场。1992年7月23日,摩尔多瓦和俄罗斯签署了《和平调解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武装冲突的原则协议》。军事行动停止。摩尔多瓦和俄罗斯就一系列问题的立场明显接近。1994年10月,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签署了关于俄罗斯第14军在3年内撤出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的协议。然而,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在摩尔多瓦仍然是一个国中之国。由于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问题,摩尔多瓦于1997年加入了反俄的“古阿姆”集团。

1999年9月,摩尔多瓦总统彼·卢钦斯基首次正式访问俄罗斯。在访问过程中,签署了两国1999--2008年长期经济合作纲要。弗·普京成为俄罗斯总统后,基希纳乌成为他最早访问的独联体国家首都之一。双方就进一步发张两国合作又签署了一揽子文件。2001年11月,摩尔多瓦新总统弗·沃罗宁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为期10年的友好与合作基础条约。

近年来,俄罗斯与摩尔多瓦的关系再次因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摩尔多瓦严厉批评俄罗斯,谴责其“非法军事占领”摩尔多瓦领土和支持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的分裂体制。2006年8月,摩尔多瓦总统前往莫斯科协调俄摩关系。摩尔多瓦要求俄罗斯从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多瓦共和国境内撤军。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的关系只有在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问题得到解决后,才能实现正常化。

四、俄亚关系

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关系稳定而友好。亚美尼亚于1990年8月发表独立宣言。在前苏联的非斯拉夫共和国中,亚美尼亚第一个声明愿意加入别洛韦日协定;早在1991年12月29日,亚美尼亚就同俄罗斯签署了友好、合作与相互安全条约;之后亚美尼亚一直是大部分独联体条约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1992年9月,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签署了关于亚美尼亚共和国境内俄罗斯联邦边防军队地位的协议;1995年3月,又签署了在亚美尼亚部署俄罗

斯军事基地的协议。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是亚美尼亚独立初期的主要问题。虽然亚美尼亚和埃塞拜疆从形式上没有互相宣战,但事实上两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1994年5月,双方在俄罗斯的调解下同意签署停火协议,开始寻求政治解决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问题的途径。

1992年5月,亚美尼亚成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成员国。亚美尼亚是独联体经济联盟的成员和独联体内部签署的大多数协议的参加者。2001年9月,在亚美尼亚庆祝确立基督教为国教1700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统弗·普京首次正式访问埃里温。在访问过程中,签署了2010年之前两国合作的一揽子文件。

五、俄阿关系

阿塞拜疆于1991年8月30日发表独立宣言。独立共和国政府推行亲西方反俄的政策。新政府最早的举措之一是退出卢布区和启用本国货币。同时,巴库坚决拒绝以任何形式加入独联体。

1994年2月,亚美尼亚哈阿塞拜疆在俄罗斯的调解下签署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停火协议。但是,阿塞拜疆坚决反对在该冲突地区部署俄罗斯武装力量,该地区行政上属于阿塞拜疆。

同时,俄罗斯和阿塞拜疆的利益还在世界石油市场发生冲突。1994年9月,阿塞拜疆与一系列西方伙伴签署了开发阿塞拜疆里海大陆架油田的合同,这一点让俄罗斯感到无法接受。然而,里海还不是这一时期俄阿关系中的唯一问题。1994年12月,俄罗斯关闭了与阿塞拜疆的边境,以便阶段那里向车臣运送武器和雇佣军的道路。作为回应,阿塞拜疆加入了北约计划。

1997年,阿塞拜疆成为“古阿姆”集团的积极成员,这使其与俄罗斯的关系从一开始就紧张起来。1999年2月,阿塞拜疆退出独联体集团安全条约;同年11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峰会上,阿塞拜疆签署了关于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的一揽子协议,关系紧张随之很快转化为更加严重的矛盾。迄今为止,阿塞拜疆的国家构想仍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利用西方强国在高加索建立地缘战略地位的企图上。因此,俄阿关系正经历着一个不平凡的阶段。

六、俄格关系

1991年--1992年,格鲁吉亚发生了两次内战:格鲁吉亚--南奥塞梯战争和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1993年10月,格鲁吉亚启动加入独联体进程。1994年5月,在俄罗斯与联合国的斡旋之下,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签署了有关停火和建立俄罗斯维和部队和联合国分队保护下的安全协议。

格鲁吉亚多次指责莫斯科在调停格鲁吉亚--奥赛梯和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冲突过程中干预格鲁吉亚内政。从1996年起,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辩论的焦点集中在格鲁吉亚境内的俄罗斯军事基地这一主题上。结果,格鲁吉亚成为“古阿姆”反俄集团的成员。1999年11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峰会上,莫斯科和第比利斯签署了关于逐步削减格鲁吉亚境内俄罗斯军事部署的协议。迄今为止,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局势依然是俄格关系的主要敏感问题之一。在上述伊斯坦布尔峰会上,格鲁吉亚同埃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土耳其四国签署了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和跨里海天然气管道的协议,这些项目从根本上动摇了俄罗斯的巴库--新罗西斯克石油管道在该地区的垄断地位。者不可避免地计划了格俄矛盾。

2003年,在格鲁吉亚发生玫瑰革命后,俄格两国关系更加恶化。格鲁吉亚总统米·萨卡什维利公开推行亲西方政策。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申请引起了俄罗斯政界的强烈愤慨。此外,美国的干涉也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关系复杂的先决条件之一。2006年10月,俄罗斯国家杜马迫于格鲁吉亚的压力批准了在2008年底之前从格鲁吉亚撤出俄罗斯军事基地的协

议。2007年11月15日,俄罗斯彻底完成了从格鲁吉亚的撤军。

七、俄哈关系

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哈萨克斯坦国内政局稳定。在外交方面,哈萨克斯坦起初就是、至今仍是最积极的独联体国家。自1992年起,哈萨克斯坦先后加入了独联体的所有多边协定:集体安全条约、经济联盟和关税同盟等。

俄哈关系尽管偶有分歧,但总体发展稳定。哈萨克斯坦在独联体的绝大多数问题上都支持俄罗斯,同时也遵循自己的路线。哈萨克斯坦的核裁军进行得不无问题;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于拜科努尔的谈判耗时数年;从一开始阿拉木图就对独联体的双重国籍问题持反对立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长时间不能在关于里海地位的争论中找到共同点。尽管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这些分歧,哈萨克斯坦一直是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现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欧亚经济和合作组织中共同发挥着主导作用。

八、俄乌(兹别克斯坦)关系

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乌兹别克斯坦都一贯强调稳定思想。俄乌关系在近十五年来几经起伏。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的中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在此颇具代表性。正是在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伊·卡里莫夫的倡议下,独联体六国于1992年5月在塔什干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然而,由于对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各股势力的态度不同,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在20世纪90年代的关系远不是睦邻友好关系。1999年初,乌兹别克斯坦宣布推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并加入“古阿姆”集团,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矛盾随之尖锐起来。

2001年1月,俄罗斯总统弗·普京访问塔什干,俄乌关系水平随之得到一些提升。2005年的安吉延事件导致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关系恶化,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立场迅速拉近。乌兹别克斯坦也因此推出了“古阿姆”集团,并加入了欧亚经济与合作组织。2005年10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建议将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从伙伴水平提升到盟友水平。现在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关系从冷淡的伙伴关系发展为军事盟友关系。

九、俄吉关系

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于1992年3月20日建立外交关系。1992年6月两国签署《友好与互助条约》,使一向紧密的俄吉合作在新阶段的基础原则的到巩固。俄罗斯总统弗·普京向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阿卡耶夫于2007年7月在莫斯科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世代友好、结盟和伙伴宣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在外交政策方面,吉尔吉斯斯坦从一开始就面向独联体内部形的一体化核心,首先是俄罗斯。1992年5月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1996年,加入关税同盟;2000年,又加入了欧亚经济与合作组织。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合作具有综合性,囊括了两国活动的各主要领域。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努力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是保障国家和地区安全,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挑衅和威胁。2003年10月,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坎特机场设立了俄罗斯空军基地。

2005年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爆发了郁金香革命。然而,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权更迭丝毫没有影响俄吉关系的发展。2006年10月,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举行了俄吉联合反恐演习“南方--2006”。这说明,吉尔吉斯斯坦依旧是俄罗斯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中最亲密的盟友之一。

十、俄塔关系

塔吉克斯坦是最落后的独联体国家。这与其高山地貌和矿藏贫乏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此外,1992年--1997年的内战几乎完全毁掉了国家的经济。

1992年4月8日,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塔吉克斯坦官方政权与民主伊斯兰反对派之间的内战爆发后,俄罗斯决定不撤出早在苏联时代就部署在塔吉克斯坦的

第201摩托化步兵师,支持官方政府。1994年4月,塔吉克斯坦交战双方根据俄罗斯的倡议开始在莫斯科进行谈判。1997年6月27日,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塔吉克斯坦确立和平与民族和睦的共同协议》,联合国庇护下的漫长谈判就此结束。

内战结束后,塔吉克斯坦开始恢复社会经济基础设施。该国是独联体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其他领域一体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塔吉克斯坦加入了关税同盟(自2000年10月起成为欧亚经济与合作组织),签署了独联体框架内的所有多边协议,还加入了集体安全条约。

2001年的“9·11”事件使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发生了明显改变。这尤其关系到中亚地区,这里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军事政治轮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俄罗斯继续向塔吉克斯坦提供经济和军事政治援助。而从来不与塔利班组织成员保持任何联系的塔吉克斯坦也是俄罗斯最可靠的中亚盟友。2006年末第三次连任塔吉克斯坦总统的埃·拉赫莫诺夫多次强调,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水平在独联体是最高的。

十一、俄土关系

1992年5月,土库曼斯坦建立了“超级总统”政体。土库曼斯坦拥有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集中了超过30%的世界天然气储量,仅仅在里海大陆架上旧友120亿吨石油。天然气出口占土库曼斯坦出口总量的90%。土库曼斯坦担心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在外交方面奉行中立原则。

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后,中立政策随即形成,首先表现在视独联体为纯粹咨询机构的态度上:至1993年,土库曼斯坦未参加近半数多边条约,包括集体安全条约。1995年春,土库曼斯坦请求联合国正式承认其为中立国家。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满足了这一请求。之前,俄罗斯武装力量已从土库曼斯坦撤出。在正式确定中立国家地位后,土库曼斯坦没有加入关税同盟,并且一直置身于欧亚经济与合作组织和“古阿姆”集团之外。在对待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态度上,土库曼斯坦从一开始就采取强硬的实用主义立场。

土库曼斯坦是俄罗斯天然气贸易的首要伙伴。尽管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当权塔利班运动领袖联系密切,俄罗斯依然十分重视与土库曼斯坦发展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鼓励俄罗斯公司与土库曼斯坦开发合作项目。2006年,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危机得到解决后,土库曼斯坦的政治作用无论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双边关系中,还是在土库曼斯坦与欧盟、独联体和其他地区组织的多边关系中都得到了提升。同时,里海及其能源的开发问题直接影响到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的关系。俄罗斯已经和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分别签署了里海海底的分割协定,与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里海问题尚未解决。在土库曼斯坦保持俄罗斯天然气的重要地位,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在近期和中期内保住天然气市场的绝好机会。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考查课结课论文(报告、案例分析)写作要求 1.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或教学要求自主安排学生论文(报告、 案例分析)采用打印版或手写版。采用打印版的课程请学生按照本文件的相关要求提交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2.任课教师可依据具体课程要求制定评分标准,并在布置学生写论 文前将《课程论文评分表》以电子表格或其他方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提交论文时一并提交评分表,《课程论文评分表》一页需要打印装订。 3.为了便于装订材料,学生提交的论文(报告、案例分析)无论是 打印版还是手写版,最好采用A4纸,且第一页为统一的封皮格式。 4.学生提交的论文(报告、案例分析)为教学档案的资料,每学期 期末任课教师都需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提交的论文(报告、案例分析)整理后,提交到开课院部的教学秘书处,以便装订存档。 教务处 2013年5月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课程论文 院系信息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 班级152133001 学生姓名王佳 学号1521330035 任课教师魏丽卿 2017 年 1 月 1 日

浅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战术——苏德战场(1941年6月——1941年12月)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王佳学号1521330035 关键词:苏德战场;战略;战术 一、引言 在纳粹德国尚未入侵苏联前,苏联尚未从苏联-挪威战争中恢复过来,对于波罗的海三国也尚未完全控制。以及苏联仍未从肃反扩大化的阴影中走出来,导致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减,人民的信任程度降低。加之希特勒希望藉由击垮苏联来震慑美国,使其继续保持中立;击垮英国人抵抗的意志,进而快速占领英国。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希特勒最终决定对苏联开战。 1941年4月15日,一架容克86飞机由于引擎故障在罗夫诺被击落,苏联军方发现击落的飞机为一架德军侦察飞机。 1941年4月25日,驻德军事专员瓦西里·图皮科夫少将向莫斯科方面发出关于苏德边境的战争警报。 与此同时,德国正在实行希特勒在1940年12月18日签署的第21号指令,即被称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对苏侵略指令,军列携带大量人员、物资﹑弹药﹑武器装备已大举向东进发. 1941年6月27日,苏德正式开战。 兵力分布如下: 二、苏德战场

俄罗斯历史课后题

第一讲基辅罗斯 1、东斯拉夫人是现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人的祖先。 2、瓦良格人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勇士。 3、自波罗的海沿第聂伯和进而沿着黑海有一条重要的商道——“自瓦良格至希腊”之路。 4、留里克王朝始于862年。 5、基辅罗斯是由奥列格建立的。 6、基辅被称为“俄罗斯各城市之母”。 7、公元10世纪基督教被宣布为基辅罗斯的国教。 8、斯拉夫字母的创始人:基里尔和梅福季兄弟。 9、斯拉夫人称亚罗斯拉夫为“智者”。 10、罗斯第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 第二讲莫斯科罗斯 1、1240年,由拔都带领的蒙古军队建立了金帐汗国。 2、1240年,诺夫哥罗德年轻的王公亚历山大在涅瓦河畔击败了瑞典人。 3、冰壶大战发生在楚德河畔。 4、莫斯科的建立者是长手尤里。 5、1380年,罗斯军队首次击败了鞑靼人(顿河畔,库利科沃原野,德米特里王公)。 6、1480年,东北罗斯脱离了蒙古鞑靼人的控制。 7、14世纪西南罗斯并入立陶宛。 8、伊凡三世——“全罗斯君主”。 9、伊凡三世时期,双头鹰被引入俄国,完成了俄罗斯土地的兼并。 10、15世纪末,莫斯科罗斯变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 第三讲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1、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四世。 2、1547年在克林姆林宫的圣母圣天大教堂进行了首次沙皇加冕仪式。 3、1549年,首届等级代表会议——缙绅会议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举行。 4、1551年,旨在“改善教会秩序”的宗教会议召开,通过了名为“百章”的文件。 5、由火枪兵组成的常备军组建于伊凡四世时期。 6、伊凡雷帝曾试图铲除分离势力。 7、1552年俄国人攻下喀山城。 8、为庆祝攻取喀山汗国的胜利,红场上建起了圣母大教堂(瓦西里教堂)。 9、1581年,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人征服了西西伯利亚。 10、1558-1583俄国军队为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动了利沃尼亚战争(败)。 第四讲王朝更替 1、费多尔?伊万诺维奇之死宣告留里克王朝结束。 2、王储德米特里的名字成为混乱时期的标志。 3、1605年伪德米特里一世成为了俄罗斯沙皇。 4、1612年波兰军队被驱逐出俄罗斯。 5、罗曼诺夫王朝始于1613年。 6、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位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7、17世纪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期。

中国、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调整中的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独立初期的“亲韩疏朝”、“重南轻北”、对韩“一边倒”的政策 俄罗斯极力发展与韩国关系,但是与朝鲜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这一时期,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远不如前苏联时代。 原因:在俄罗斯看来,冷战结束后,朝鲜已经失去了它作为前苏联在东北亚与美国抗衡的战略前沿阵地的价值;俄罗斯政府制定并执行亲西方政策,极力显示其与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同一性;通过全面发展与韩国的双边关系,维持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寻求韩国对其倡议的东北亚安全计划的支持;吸引韩国资本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因此,俄罗斯独立初期俄朝关系的恶化是难以避免的。 表现:政治上,俄罗斯领导人主张“在意形态上的纽带已经断绝”;经济上,俄罗斯先后取消了对朝鲜的各种援助,并要求俄朝贸易应按世界市场价格以硬通货币结算,这对外汇不足的朝鲜打击很大。1991年由于两国贸易完全转向现汇结算,俄朝贸易额减少70%,俄罗斯停止了前苏联时期对朝鲜实行的经济援助和贸易优惠政策。俄朝两国的政治关系也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从1991—1994年,只有几名副部级官员访问过朝鲜。1993年俄罗斯对1961年签署的《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单方面做出解释。俄罗斯放弃了对朝鲜安全的无条件保障义务,如果朝鲜自己决定采取某种冒险行动,则军事援助条款不能生效。朝鲜的核计划最初是在苏联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实施的。在1993—1994年朝鲜核风波期间,俄罗斯站在美韩立场上对朝鲜施压,决定完全冻结与朝鲜在核能领域的合作。 虽然俄罗斯独立初期十分重视发展与韩国的关系,但俄韩贸易规模实际上并不太,重要性也远不如冷战时苏联与朝鲜的经济关系,加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受到很大削弱,所以总的来说,96年以前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是远不如前苏联时代的。 修复恶化的俄朝关系,实行“稳韩就朝”战略,出台“南北等距离”外交政策,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即在维持和发展俄韩关系的同时,开始致力于修复和发展与朝鲜的传统友好关系,并日益表现出在半岛南、北之间推行某种平衡的“等距离外交”的意图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原因:朝鲜核危机进入紧张阶段,俄国遭到有关方面冷落;,俄朝之间的贸易额急剧下降;俄罗斯独立之初推行的亲西方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俄朝关系恶化更使俄罗斯在半岛事务中的影响力化为乌有;感受到美国的威胁,想要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事务,进而推动在东北亚建立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多边机制,利用俄罗斯的军事优势,保持其在亚洲的大国地位,重新恢复其世界大国的影响;俄韩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韩关系又出现微妙变化。 表现:尽管俄韩经贸关系发展很快,但其规模有限。俄韩和中韩贸易数额相差甚远。,在处理如朝鲜半岛核危机和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等问题上,韩国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俄罗斯的倾向,更使俄罗斯对韩国心怀不满。1998年7月发生的俄韩互逐外交官事件,便可看作是关系恶化的一个例证。 1996年4月在平壤召开了俄朝政府间经贸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第1次会议,1996—2000年两国签署了21项政府间和部门间协议。俄朝关系开始走出死胡同。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俄罗斯于()取消农奴制,大大促进了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 A. 1855 B. 1861 C. 1867 2 【单选题】(20分) 19世纪10-20年代,以历史学家、作家()为代表的语言改革派,主张废除俄语中的一些陈旧的古教会斯拉夫语及其语法,引入口语,吸收外来语 A. 杰尔查文 B. 卡拉姆津 C. 雷列耶夫 3 【判断题】(20分) 988年,基辅罗斯国家确定东正教为的国教。

A. 错 B. 对 4 【判断题】(20分) 1825年12月14日,一批俄罗斯军官利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皇位继承出现脱节的机会,发动了武装起义,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0分) 86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莫斯科,因此又被称为莫斯科公国。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1797年,茹科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寄宿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同时受到了古典主义和()两种文学流派的影响。 A. 象征主义 B. 浪漫主义 C. 感伤主义 D. 现实主义 2 【单选题】(20分) 卡拉姆津不仅是12卷本的《俄罗斯国家史》的作者,同时还是俄罗斯感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小说《》,描写了美丽、纯洁的村姑丽莎与贵族花花公子青年艾拉斯特之间不幸的爱情故事。 A. 《月亮与六便士》 B. 《瓦季姆·诺夫戈洛茨基》 C. 《五月的早晨》 D. 《苦命的丽莎》

3 【判断题】(20分) 1802年,茹科夫斯基翻译了英国18世纪感伤主义诗人格雷的《乡村墓园》,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他在保持原作精神的翻译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0分) 茹科夫斯基是卡拉姆津事业的继承者,他在创作中喜欢使用教会斯拉夫语和粗燥古风。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0分) 茹科夫斯基的叙事诗《十二个睡美人》的第一部《格罗莫鲍依》,是根据德国作家施皮斯的鬼魂小说改编过来的。 A. 错

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

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 王殿华 劳动力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具有劳动所需身体和精神能力人口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现存和潜在劳动力的总和,也是人口构成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部分。 正是因为劳动力把人口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又是社会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俄罗斯,人口减少已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1]。据俄人口专家预测,未来数年,俄罗斯人口还将继续减少,到2005年将减少780万人,总人口将只有1.414亿;2006~2015年总人口还将减少2 000万;在人口构成中,年轻人所占比重愈来愈小,老年人则日益增大。由此可见,在俄罗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已成为严重匮乏的资源。 如何保证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客观地评价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解决俄各地区面临的劳动力资源问题。 一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劳动力人口受一定的年龄限制,它是一个变量,通常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对法定劳动年龄的限定,世界各国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都有各自的规定,但大部分国家都把15岁作为法定劳动年龄的下限,把64岁作为法定劳动年龄的上限,居于15~64岁之间的人口,被称为劳动力人口。在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年限为:男性44年(从16~59岁),女性39年(从16~54岁)[2]。 表1 俄罗斯劳动人口年龄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俄罗斯统计年鉴》及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字整理。表2 俄罗斯从业人口的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同上 表3 俄罗斯各经济部门从业人数结构分析(%)

独联体

独联体:一个正在消失的现实 发表于 2009-06-02 11:10:28 类别:时事观察 5月11日,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接受俄罗斯“莫斯科回声”电台采访时宣布,格鲁吉亚已经无可挽回地永远退出了独联体,现在欧盟是其自然的伙伴。 其实,2008年奥运会期间爆发俄格战争后,格鲁吉亚旋即退出了独联体。此刻重申“无可挽回”,让俄罗斯人真正意识到,靠独联体笼络前苏联共和国的美丽梦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确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独联体“独”字凸显,“联”字不存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的简称,是苏联解体时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25日,苏联正式解体。 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除了作为整体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并名列金牌榜首位外,并无让人印象深刻的作为。 在对这个组织进行定义和描述的各种文件中,1995年叶利钦总统的概括最为简明扼要,直指要害: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在国际社会上占有适当位置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盟,以巩固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建立的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新体系中的领导力量的地位。 国际上,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实力为支撑,俄罗斯相对西方的衰落使得独联体“独”字凸显,“联”字不存。 在独联体国家内部,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西方势力的不断渗透,成立之初就被称为“断了把的手提箱”;由于多数协定无法执行,只是一纸空文,该组织也被讥讽为“空谈俱乐部”,并数度濒于分崩离析的边缘。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3年后,格鲁吉亚也选择离开。 对于独联体的窘境,俄罗斯忧心忡忡。面对西方的咄咄逼人和独联体的松松垮垮,俄罗斯重申审视如何保持它对这些前苏联共和国的控制力。 2008年2月的独联体峰会上,普京总理毫不含糊地表明独联体是“俄罗斯外交的第一优先”,梅德韦杰夫总统也说,俄罗斯“除了发展和独联体国家的友好关系和长远合作关系外,别无选择”。 官方表态显示了俄罗斯对前苏联共和国无比忠诚的态度,实际上,莫斯科的政治精英心知肚明,独联体国家不是他们的固定资产。他们明白,独联体国家作为俄罗斯缓冲国或卫星国的现实不会持久。最近,俄罗斯著名的外交和国防政策理事会(Council for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发布了一份报告,把独联体称为“正在消失的现实”。 格鲁吉亚的离去,正是独联体“消失”的重要一步。萨卡什维利总统说:“格鲁吉亚认真地退出独联体后,我希望并且相信,这是无可挽回的。我们不应该悬在空中,我们应当处在某个地方。对我们来说自然的伙伴、自然的空间就是欧盟。” 欧盟东扩、北约东扩,美国搞“颜色革命”,并推出旨在分化、瓦解独联体的“大中亚计划”,可以说,格鲁吉亚不是第一个脱离独联体的国家,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平时测试题

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平时测试题 姓名学号专业成绩 1.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 2. 俄罗斯人口有亿,共有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 3. 俄罗斯的首都是莫斯科,史料中第一次提及它是年。 4. 俄罗斯的国教是教,教徒约有万人。 5. 公元世纪建立基辅罗斯。公元世纪末,俄罗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 国家。 6. 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是,最后一位沙皇是。 7. 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年废除农奴制,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8.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共和国。 9.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全称。 10.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改国名为,成为独立国家。 11. 俄罗斯宪法规定俄罗斯是国家,确立了总统制的国家领导体制。 12. 俄罗斯议会称联邦会议,由和组成,每届任期4年。 13.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国家。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自然而然地融合了 文化。 14. 俄罗斯第一所大学是按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设计构思、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皇下令于1755年成 立的大学。 15. 现代俄语字母表的构成和字母写法可以追溯到古基里尔字母表。该字母是和 兄弟9世纪时在希腊文字基础上创造的。 16. 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及和的权利与的保障,他采取措 施保护俄罗斯联邦的主权、独立和国家的完整,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协调合作。 17. 俄罗斯联邦国旗为长方形,由三条水平平行的等宽色带构成:上端为色,中间为色,下方为色。 18. 东正教的圣诞节是按儒略历过,即1月日至日的夜里。 19. 6月12日——俄罗斯独立日,年的这一天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 20. 贝加尔湖是俄罗斯的标志之一,它是世界上和最大的淡水湖。 21. 俄罗斯的两大平原分别是和。 22. 俄罗斯时间统一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小时。 23. 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年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 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戴桂菊《俄罗斯历史》课后习题详解(中)【圣才出品】

第五讲彼得一世改革 1. СгодаПетр I начал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правитьгосударством. А. 1672 Б. 1682 B. 1689 Г. 1698 【答案】B 【解析】句意:从1689年起,彼得开始独自理政。彼得生于1672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去世后,起初是他的长子费多尔继位。然而,6年后,费多尔便去世了。随后,各项事务实际上由他们的姐姐索菲亚处理。1689年,索菲亚决定借助火枪兵团除掉弟弟彼得。但领主、贵族、神职阶层等人都转向了彼得一方。此后,彼得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莫斯科,从此以后,开始独自理政。故正确答案选B。 2. Покончивсострельцами, Петр I создалпоевропейскомутипу . А. регуларнуюармию Б. военныйморскойфлот B. опричнину Г. дворцовуюгвардию 【答案】А 【解析】句意:彼得一世取消了火枪兵,按照欧洲方式组建了常备军。正确答案选А。

3. ПослеРоссияполучилапервыйвыходкморю. A. Ливонскойвойны Б. Севернойвойны B. русско-турецкойвойны Г. русско-французскойвойны 【答案】Б 【解析】句意:北方战争后,俄罗斯获得了第一个出海口。北方战争结束后,俄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任务最终完成。故正确答案选Б。 4. В 1709 г. русскаяармияодержалаблестящуюпобеду . A. вбитвеНарвы Б. вПолтавскойбитве B. вКуликовскойбитве Г. вБородинскомсражении 【答案】Б 【解析】句意:1709年,俄国军队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告捷。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击溃了不可战胜的瑞典军人。故正确答案选Б。 5. ПетраI четкоопределял(и) положениечеловеканаслужебнойлестнице. A. "Указобединонаследии" Б. "Манифест 19 февраля"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俄罗斯人口发展及现状

俄罗斯人口发展及现状 马蔚云 从人类诞生到现在,世界人口的发展经历了大约300多万年的漫长历史。世界人口从公元元年的3亿增长到1750年的8亿。一般认为,由于工业革命和西方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自以1750年为起点的现代时期以来,世界人口加速增长。183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90年为53亿, 2000年为62. 3亿,到2050年将突破100亿。 俄罗斯人口作为世界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世界人口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变动趋势同世界人口相比,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人口数据资料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渠道:人口普查、人口登记和人口调查。据考证,俄罗斯最早的人口调查始于1719年。当时为了掌握信仰东正教居民的情况,教会和警察局对人口进行清查,为最早的人口统计。1897年,俄国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从1719年最早的人口调查至今,俄罗斯人口的发展经历了近300年历史,总的趋势是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各不相同,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719~1917年的沙俄时期,为加速增长期;1917~1991年的苏联时期,为缓慢增长期;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的当代俄罗斯时期,为平缓下降期。很显然,俄国1897年以前的人口统计资料准确性不高。因此,我们把1897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后俄罗斯人口发展作为分析的重点,尽可能地利用俄罗斯官方公布的可靠资料并结合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变化,阐释俄罗斯各个时期人口的演变过程。 一沙俄时期人口演变

有资料表明, 18世纪欧俄部分东正教人口的结婚率为9. 9‰,出生率为51‰,死亡率为37‰,自然增长率为14‰。其中城市人口的结婚率为11. 7‰,出生率为60‰,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9‰;农村人口的结婚率为9. 7‰,出生率为50‰,死亡率为36‰,自然增长率为14‰。1801~1860年,欧俄部分东正教人口的结婚率上升为10. 2‰,出生率下降为50‰,死亡率下降为36‰,自然增长率为14‰(未发生变化)。其中城市人口的结婚率下降为10. 6‰,出生率下降为50‰,死亡率下降为49‰,自然增长率下降为6‰;农村人口的结婚率上升为 10.1‰,出生率为50‰(未发生变化),死亡率下降为35‰,自然增长率上升为15‰。 以上即是俄国1897年以前的人口统计资料,其准确性不高,因为缺乏全国性的人口统计和调查情况。其一,统计的人口仅限于信仰东正教的居民;其二,统计的人口仅限于纳税者或有纳税义务的男性人口;其三,未统计人口的城乡结构;其四,未统计婴儿死亡率。不过,根据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米罗诺夫提供的资料, 1858年和1897年俄国信仰东正教的居民分别占当年国内总人口的85%和84%。也就是说,以上人口统计资料虽然不完整,但却反映出当时俄国人口的基本状况。 1897年俄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不仅统计质量大大改善,而且人口统计数 字比较接近实际。当年,俄罗斯帝国境内总人口为1. 282亿,其中城市人口2 010万,占16%,农村人口1. 081亿,占84%。到1914年,俄罗斯帝国境内总人口达到1. 657亿,其中城市人口为3 060万,占18%,农村人口为1. 351亿,占82%。 这一时期,沙俄人口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归功于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 其一,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始于18世纪中期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19世纪30~40年代扩展到还在农奴制统治之下的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问答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欧洲的解放&战胜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战争$它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和美中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苏联军民抗击和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战争$苏联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在二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在这三个法西斯国家中!又以德国法西斯为最强大&凶恶和狡猾$#*&%年#,月#/日!希特勒批准了关于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企图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个星期到,个月内结束$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年#,月'日!苏军在莫斯科转入了反攻!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的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局部!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是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次战略胜利$它不仅给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坚定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扭转了苏军的战略态势!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德战场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苏联红军是歼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军和决定性的力量$德军在莫斯科会战惨遭

失败之后!被迫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他们企图占据重要的 经济&军事和交通要道斯大林格勒$从# *&,年到#*&+年为期,%%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粉碎了德军集团!标志着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苏军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入了战略进攻$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彻底粉碎了德军的一切企图!苏军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所消灭的敌军士兵和武器的数量要比英美等其他国家所消灭的敌军总数还要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任何战场都没有像苏联战场那样紧张和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是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是苏联红军帮助解放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领土!并一直打到了德国柏林$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本身是对法西斯的最大打击!苏联信守承诺!在胜利后+个月内对日宣战!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缩短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实际上!苏联卫国战争不仅消灭了德国法西斯!而且还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遥相呼应!彼此之间进行战略支援与配合!共同打败了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哪几次会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先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三次首脑会晤!史称)三巨头会晤*"0519J $' U #534$ #!协商对德日作战问题以及战后问题$三次会晤确立了苏联在世界大国中的新地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俄罗斯居民的贫困状况

俄罗斯居民的贫困状况 顾志红 早在2003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情咨文就把解决贫困问题列为国家面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并提出在2010年以前消除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的贫困现象。在2005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普京再次以金融行业的职工为例强调解决贫困问题的紧迫性。可见,贫困问题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函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虽然俄罗斯经济连年高速增长,但是贫困人口并没有减少,反而呈上升之势,而且贫困人口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2004年贫困人口中年轻人的数量增加了1倍。俄罗斯政府减少贫困人口工作难有成效的一大障碍是,大多数俄罗斯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生活现状,严重依赖国家的优惠政策。 一俄罗斯政府规定的贫困线 (一)2004年俄罗斯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是月收入低于2376卢布的人群。根据这一标准,2004年俄罗斯的贫困人数约为2550万(占总人口的17.8%)。与2003年相比,贫困人数减少了13%(380万人)。但是,官方的这一数字还不能全面反映出俄罗斯贫困化的实际清况。首先,这一数字没有反映出贫困人口中的年龄构成。2003年,在极度贫困人口中有65.2%的人具有劳动能力(从19一59岁)。而且这一比例从1999年开始呈稳定上升之势。同时,有1/4的贫困人口是16~30岁的壮劳力。其次,过去我们认为,俄罗斯的贫困人口主要是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但实际上,55岁以上的妇女和6o岁以上的男人只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1%(2003年)。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领取养老金人群的生活必需支出减少,或者有灰色收入,所以这部分人还不是俄罗斯赤贫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俄罗斯穷困人口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在某些联邦主体,贫困已成为普遍现象。 例如,在印古什共和国,有83%的居民(2003年)生活在政府划定的贫困生活线以下。而在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贫困人口只占当地总人口的8%。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在俄罗斯人口中有一大部分居民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他们随时可能滑向贫困人群。如果把贫困线提高5个百分点,那么,俄罗斯的贫困人口就会增加19.7%。 虽然政府不断给居民增加工资,但是俄罗斯职工2004年的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仍然只是1991年的89.8%。也就是说,俄罗斯人现在的实际货币收入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 另外,42.2%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属于贫困人口。这一数字反映出俄罗斯官方与民间对贫困的理解有差异。 (三)目前,俄罗斯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居民收入不平衡。这是引起社会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2004年,在俄罗斯总人口中10%的最有保障的人群的收入占全国货币总量的29.8%。同时,在俄罗斯人口中10%的最低保障人群的工资收入仅占全国货币总量的2%。我们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俄罗斯政府提高工资的政策主要受益者是高收入人群。 2004年,俄罗斯lO%的富人的收入比10%的贫困人群的收入高出13.8倍。2003年这一差距为13.5倍,2002年为13.3倍,而1990年仅为3.4倍。2003年年底,莫斯科10%的富人的收入高出10%的穷人的收入51倍。秋明州的收入差距为21倍。全俄平均收入差距为133倍。 二俄罗斯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水平

俄罗斯关税政策

俄罗斯关税政策 自1996年7月1日起,俄已取消所有商品的出口关税。自1999年开始又恢复对某些商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新税率表的商品编码由原来的9位数字变为10位数字;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 俄联邦政府2000年11月27日发布第886号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大多数商品为从价税,但有的商品须计征从量关税和复合关税。新的关税政策将原7档进口税率(0%、5%、10%、15%、20%、25%、30%)减为4档,即5%、10%、15%和20%,这次简化和下调的进口税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是对原有税率的重大改善,也是为俄入世所做的一次调整与准备。 俄对不同类型国家按不同税率征收进口关税。税率表上所标税率为基本税率。凡从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计征关税;凡从不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2倍计征关税。 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联合国贸发会议批准可享受普惠制的发展中国家均可在俄享受关税优惠。其中对产自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对产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按基本税率的75%计征关税。中国属于享受普惠制优惠的发展中国家之列,优惠幅度为25%。 为享受优惠关税,报关人必须递交产地证书。如递交不出产地证书,但可用其它方法确定产地,对产自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或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的商品按基本税率计征进口关税。对产地不明的商品按基本税率2倍计征。 但下列商品不享受进口关税优惠:果汁、菜汁、矿泉水、汽水及其它非酒精饮料、曲啤、80度以内非变性食用酒精、烈性酒、甜酒、其它酒精饮料、合成材料服装、鞋、护腿套、天然宝石、人造宝石及其制品、非金银宝石妇女饰物,电话机、电唱机、录音机、音箱、录相机、放相机、无线电话电报传送接收设备、广播电视传送接收设备、小汽车、客货两用车、赛车、钟表、钟表零件、表带、表链。 外商企业注册后一年内作为法定资本投资进口的商品免征关税和其它税,但消费税应税商品除外。 用于国际货运的交通工具及其附属设备、作为人道主义援助和慈善目的输入的商品、自然人非用于生产或其它商业目的而输入的总值在1000美元以内和重量在50公斤以内的商品免税。 为对进口商品计征关税,须确定商品的税号、价值和产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