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的层次。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一个广义的思维范畴之内,而称其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我们将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例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儿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称其有了直觉行动水平的思维。

2.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

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

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1.产生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之中孕育出来并逐渐分化的。

随着动作的熟练,一些动作(试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略,而由经验来代替。

这样一些表象就可以代替一些实际动作,遇到问题时就可以不再试误,而是先在头脑中搜索表象,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动作,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作开始分离,其内部表象已经可以支配外部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思维才开始产生,才真正由“手的思维”转为“脑的思维”。

2.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在直觉行动思维中多采用“尝试错误”法,当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多了以后,儿童便不再依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尝试,而开始依靠关于行动条件以及行动方式的表象来进行思维。思维的过程从“外显”转变“内隐”。

(2)具体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抽象,幼儿较难掌握。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

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等生动的形象。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①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例如,幼儿不理解词的转义。幼儿听妈妈说:

“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他问:

“妈妈,你舔过她吗?”

②绝对性。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使得思维所能把握的往往是事物的静态,而很难把握那种稍纵即逝的动态和中间状态,缺乏相对的观点。

(3)自我中心性。

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先请儿童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让他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模型,然后请他坐在模型的一边,从许多三座山的照片(拍摄角度各个相同)中选出和自己以及坐在

B、C、D位置的娃娃所看到的模型相一致的照片。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挑出的往往是与自己的角度所见完全相同的照片。

自我中心的特点还伴随有其他一些表现:

①不可逆性。即单向性,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例如,问幼儿:

“你有姐姐吗?”“有,我姐姐是××。”过了一会问她:

“××有妹妹吗?”儿童摇头。她只从自己的角度看××是姐姐,而不知从姐姐的角度看,自己是妹妹。由于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得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不懂得一定量的物体形状改变,是可以变回原状的,形状的改变并不影响其量的稳定性。

②拟人性(泛灵论)。自我中心的特点常常使儿童由己推人。自己有意识有情感有言语,便以为万事万物也应和自己一样有灵性。因此,他们常常有一种看待事物的独特眼光和一颗敏感、善良、充满幻想的心灵。③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比如,听奶奶抱怨小鸡长得慢,就把小鸡埋在沙里,把鸡头留在外面,还用水浇,并告诉奶奶:

“您的小鸡一定会长得大大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

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 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幼儿思维的其他明显特点 1、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2、单维思维 妈妈教育孩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宝宝在旁边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小明却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3、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 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 教案

课题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 教学目标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知识目标熟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学难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课型新授课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适用班级14级学前教育大专1、2、3、4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教材及文具的携带情况 2、课前点名 二、学习手指游戏: 《小猴荡秋千》 三、导入:复习,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授新课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2.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1.产生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之中孕育出来并逐渐分化的。 2.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在直觉行动思维中多采用“尝试错误”法,当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多了以后,儿童便不再依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尝试,而开始依靠关于行动条件以及行动方式的表象来进行思维。思维的过程从“外显”转变“内隐”。 (2)具体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抽象,幼儿较难掌握。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①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

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的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 学活动、评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 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丰富。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 ?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 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 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 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 ?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 –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 –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具象性经验性泛灵论片面性不守恒。固定性自我中心 抽象具体 “小朋友”—————“明明” ?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竹竿——骑马 泛灵论认为小动物、玩具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成好朋友。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学前儿童思维特点 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

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所以说,学前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他们还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言语跟行动的关系。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的层次。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一个广义的思维范畴之内,而称其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我们将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8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气质的概念、分类; 3.能用所学知识分析气质类型并提出解决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气质的特征;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需要概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案例导入: 西游记神话故事 三、学习新知: (一)气质概述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气质的特征:先天性、遗传性和稳定性。 2.气质的类型 气质分为不同的类型: (1)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分类(体液说):分类依据不科学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特点 1.婴儿的气质发展特点

让学生自己学习和领悟: (1)托马斯的三类型说 (2)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3)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2.幼儿的气质发展特点 幼儿气质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 (1)稳定性 由于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具有先天性和遗传性的特点,因此气质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2)可塑性 幼儿的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并不是说气质是绝对不可变的。幼儿期大脑神经系统尚未结束发育,再加上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幼儿气质的类型和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或被掩蔽。 气质测评。 五、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六、辅导答疑 七、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气质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了解了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气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指导和教育气质类型不同的孩子奠定基础。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 ;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的概括性促使人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2.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 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 案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新年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总结上学期《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情况。 我们使用的是幼儿教师考证试题,在试卷中达到60分以上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成绩,如果继续加强学习,是很有希望通过资格考试的。我在考试前提供了部分题的复习,在考证的时候,就是全面复习,系统复习,才可能通过考试。 本学期,我们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大家能够象上学期一样,平时一定要表现好,遵守纪律,按时出勤,取得好成绩。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接触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大家一定想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时研究什么内容的?为什么要学习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先从相关概念了解和学习起。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一)心理学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二者的关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基础,后者又影响前者。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 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学前儿童的思维资料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 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第八单元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知道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3、知道学前儿童概念、判断、推理、理解的特点与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概念、判断、推理的特点)。 难点: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学前儿童概念、判断、推理、理解的特点与教育。 教学过程设 计 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课时6课时 第八单元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讲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一、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的层次。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一个广义的思维范畴之内,而称其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二)思维发生的指标 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三)思维的发生 1岁左右,儿童受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pdf

第九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思维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发生发展使其它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抽象概括水平比较低。 二、发生的时间 与语言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三、思维发生的标志 最初的词语概括的形成,是思维发生的标志。 儿童概括发生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根据物体的最鲜明、最 突出的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概括。2)动作的概括:通过动作来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 用途。3)词语的概括:2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固定的主要特征进行 概括;万传文(1983)研究证明,2岁左右出现词语概括。 第三节: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概括的性质上看,动作(直观行动思维)向表象(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概念(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依靠----感知与动作;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抽象逻辑思维---概念

原苏联学者柳布林思卡亚(1959)研究了动作和语言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年龄而变化。 分为三个阶段。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2)语言伴随动作进行。3)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儿童思维开始是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从内部动作向外部 动作的转变,是质的飞跃。 1)外部动作是思维的工具或者手段;2)是思维活动内化的基础。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第四节 Piaget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 J Piaget(1896-1980)智慧,认识、思维三个概念没有严格区分。观点主要有;1)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2)顺序不变,可以加速或者推迟;3)阶段对应着稳定的认知结构,该结 构决定主要的行为模式;4)阶段前后相连; 一、感知运动阶段 1反射练习阶段(0-1月) 2最初习惯阶段(1-4月或者4月半) 3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或者4月半-9或者10月) 4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9、10月-11、12月) 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12-18月) 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月)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 1前概念阶段或者象征思维阶段(2-4岁) 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开始出现象征功能。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能够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1、直观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 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 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 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 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 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 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 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 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 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 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 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 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大班幼儿处于幼儿时期发展的最 高阶段,又处于小学前准备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他们自己

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 于追随、服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 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适当放手,无论是在 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很多地方都要让孩子自己做。我们有时只是 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 2、活动更有目的、有计划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这个活动。如: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计划,周六做什么?周日做什么?家长帮助孩子合理的 安排时间,让孩子尝试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做事情,说一说一共做 了几件事情,时间使用了多少?节省了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制定合 理的计划,付诸实施是可以带来好效果的。 3、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4、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谈话,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到书店里找一找相关的书籍、图片、资料……家长与孩子一起,对 他喜欢的内容共同讨论,您也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先让孩子 猜一猜结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孩子们到书中、资料中去 找答案。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您会回答就回答,不会回答也没关系,和孩子一起找答案。让孩子了解不但自己喜欢,家长也喜欢,也愿 意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给孩子信心,更愿意问、学。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大班幼儿的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互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 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 教案

课题学前儿童社会性烦人发展(一) 教学目标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技能目标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社会性的定义 教学难点 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适用班级14级学前教育大专1、2、3、4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教材及文具的携带情况 2、课前点名 二、学习手指游戏: 《小青蛙》 三、导入:复习,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授新课 一、概念的界定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性概念 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 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我国: 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

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 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教材) (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 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 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 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首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开展充实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儿童的认识更为全面。 其次,从人文视角来看,研究儿童的社会性使我们承认对儿童的认识更为人性化,将儿童视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智慧发展和知识的容纳器。 第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童年期的经验可能对人的一生都存在影响,是成年期某些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始作俑者”。 最后,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为深入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论据。 总结:(自结,学生口头总结本节课的过程和学习收获) 1、先找位同学起立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2、师生共同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