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完整版)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完整版)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完整版)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

1.问:高规附录D中,作用于墙顶的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是否可以只考虑竖向荷载组合?因为墙的轴压比计算中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向力设计值。

答:不可,应取各种工况(包括竖向荷载、地震作用等)组合的最大墙顶轴力设计值,并根据墙肢的长度,将其等效为墙顶均布荷载。此处,是墙肢的稳定计算,属于构件抗力计算的内容;而轴压比计算,只是结构构造设计的辅助指标,不是结构计算本身,主要作用是通过轴压比数值的大致划分,确定结构构件的相应构造措施标准。

2.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9.5.1条表9.5.1第三栏对现浇混凝土板也适用吗?若适用,那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中第4.5.5条对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180厚,C30,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的规定是否多余?因为按上述规定,其最小配筋率应为0.306%。

答:关于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计算的相关问题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见下表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表项目框架柱剪力墙轴压比定义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墙肢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计算公式轴力设计值的取值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取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最大值,即 =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中取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1.2,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墙肢的轴力。轴压比真正的轴压比是名义轴压比

3.问:我在算桩基的群桩效应的时候对于桩规中公式5.2.2-5中的参数qck的理解不是很清楚,规范上的解释:承台底1/2承台宽度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其中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到底是指什么意思?是不是指承台底地基土的承载力。还有对于多桩承台下桩的布置形式,是用矩形布置好还是非矩形(如正多边形)布置比较好(比如是七桩,八桩的),是不是采用非矩形的布置形式更利于每根桩平均受力?

答: 1、qck指承台底面下,相当于1/2承台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2、对于多桩承台下桩的布置形式,用矩形和非矩形布置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一般说来当一定范围内布桩困难时,可非矩形布桩,以使在满足最小桩间距的前提下,布置更多的桩。桩布置还应考虑承台的布置(施工)等多种因素。宜优先考虑矩形布桩。

4.问:轻钢结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拼接点,经常出现拼接板接触不严的情况,请问此种状况影响结构安全吗?对该部位的质量检验在工程实际中如何把握?现行规范中好像没有明确规定,请专家指教

答:轻钢结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拼接点,经常出现拼接板接触不严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螺栓间距和端板厚度的选择不匹配,螺栓间距太大或是端板太薄,引起端板不密贴现象,此种情况在螺栓连接中应避免。关于是否影响结构安全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不良影响是肯定的。过大的脱开情况必将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结构设计中可采取缩小螺栓间距、加大端板刚度(如适量加设加劲板等)技术措施。

5.问:结构设计规范理解应用手册,第599页讲解的阶型或锥形基础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只是介绍了等效高度及宽度的取法,截面条件计算公式是否应按照砼规式7.5.3.1(一般板类

构件)计算?

答:也可以按混凝土规范公式7.5.3-1计算。其实混凝土规范公式7.5.3-1与手册公式8.2.7-1本质是一致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按手册公式8.2.7-1计算。

6.问:我是大连地区的,在我们这里,经常遇到承载力很高的持力层,例如中风化板岩,地耐力fa=1500KPa,基础高宽比小于等于一,此时没有冲切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必须满足剪切要求?计算起来会发现需要很高的高度才能满足要求,而且按照附录s的要求计算,总感觉是在做直剪验算。

答:冲切计算与剪切计算的机理不一样,所以没有冲切问题时不一定就能断定没有剪切问题。

问: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辽宁省院的林总,他的解释是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并不只是我们所做的柱下扩展部分,岩层和砼基础共同抵抗,意思是我们做600高的基础,实际并不是600高,而是600+岩层的厚度。

答:但在刚性角范围内的剪切计算,不应该成为大问题。

问:我现在的理解是:冲切是由下至上的破坏,而剪切是由上至下的破坏,不知道对不对?答:对,但我想问问,在您在进行刚性角范围内的剪切计算时,是否参考地基规范的桩基计算公式(8.5.18-2)考虑过剪跨比的影响了吗?

问:你刚刚说的剪跨比,我的确没考虑过,通过它计算出来的剪切系数,就相当于剪拉比控制系数吧?

答:对

问:一般来讲剪跨比,好像都是针对集中力而言的,对于均布荷载如何考虑呢?

答:剪跨比反映剪切位置对截面抗剪承载力的影响,一般的板类构件可不考虑,但对基础这样的大厚构件,尤其在冲切锥范围内的冲切,不考虑肯定是不全面的,可以将剪切面以外的地基反力作为作用于剪面边缘的集中反力计算

7.问在您的百忙之中打扰您!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看到您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中抗震规范7.1.3条规定普通粘土砖的层高限值为:3.6m,我们有的人说这只是针对多层而规定的,对于单层可不受此限制。

答:抗震规范第7章的所有规定都是对多层砌体房屋的要求(看第7章标题就十分明确);单层房屋设计可不遵循第7章的规定,但应满足规范第9、10章的相关要求。

8.问: 1、单桩单柱要布承台吗?为什么? 2. 焊缝和螺栓连接可以混合用吗?即既有焊缝,又有螺栓连接。

答:你提出的单柱单桩问题,涉及许多具体问题。如:桩是什么桩,大桩还是小桩?柱是什么样的柱,是大柱还是小柱?我的体会是:当桩比柱截面大时,可不设承台,在桩顶完成柱、桩钢筋的互锚;当桩比柱截面小时,应设承台,在承台高度范围内完成柱、桩钢筋的互锚。同时应注意,单柱单桩下更应该设置拉梁,主要是出于柱底弯矩的传递和基础整体性的考虑。工字型截面构件的栓焊连接(翼缘焊接,腹板高强螺栓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十分普遍,也是非常成熟的做法。

9.问:请教:<<砌体设计规范>>第6.2.1条规定五层及以上房屋的墙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为:砖MU10、砂浆M5。此条是说从1~5层都要用砖MU10、砂浆M5?还是指下部用此强度,上部可以降低强度?

答:整楼全部都要满足此要求,实际上MU10级砖和M5级砂浆要求并不太高,尤其是M5要求,没有太大必要降低。当然我认为在确有依据时上部可适当放松,但规范没有松口。

10.问: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系数,小截面时,, ra是修正,还是修正?施岚青2005应试指南上是修正 (p754),杨伟军书上也是。但徐建的确2005应试题解(p338)上是修正的。谁正确?我知道水泥砂浆是修正。同理, 中,小截面时怎样修正? 施岚青, 杨伟军也是不统一。答:我的理解是:应该是对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fg的调整,即对的调整,其理由是: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表3.2.1-3)不同,另外,规范第3.2.3条规定“各类砌体,其砌体强度设计值应乘以调整系数”,因此,对fg的调整,符合规范要求,是对灌孔砌体的抗压强fg的调整。而网状配筋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n计算中,只是用到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是砖砌体的延伸,本身不属于第3.2节规定的砌体计算指标。所以只对修正。

11.问:《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即03G329-1中第25页拐角节点水平锚固示意(二)中,外墙水平筋绕过拐角,长度为≥,是否可以理解为外墙水平筋进入约束边缘构件后伸到约束边缘构件尽端?

答:拐角墙端的水平钢筋应优先考虑通长(如图集的图(一)),当用图集的图(二)做法时,应保证外墙面水平钢筋在墙角搭接,搭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内侧水平钢筋应伸到墙端并弯折,其水平长度不小于15d。

12.问:砌规7.3.3条:画的图中hw含了顶梁高度h1,而徐建编的2005《应试题解》中,P302页hw扣了顶梁高度h1。

答:不扣,规范定义为“墙体的计算高度hw”而不是墙体高度。

13.问:详见附件,力是竖向的,怎样理解柱腹板抗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抱歉,图片粘不上来):

答:这题从哪来的?严格说来还应加提示:不考虑加劲板板底传力。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按四条角焊缝计算,在柱顶总竖向力作用下的焊缝计算长度,实际长度还要考虑两端无效焊缝。

14.问:施岚青和徐建谁正确: 施岚青的2005《应试指南》P800,“顶层的挑梁不是埋入砌体内,而是直接浮搁在墙上,所以它的倾覆点位于墙的外表面,不能采用《砌规》7.4.2条的规定”。似乎有道理,但找不到规范依据。绝对同样的题,徐建2005《应试题解》P306,顶层的挑梁倾覆点却是按规范7.4.2条算的。请教专家:谁正确?遇到此类考题怎么办?请教专家:在杨伟军的2005《模拟试题》P138上有这样一题某住宅建筑为地下2层,地上26层的含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总高95.4m,一层层高为5.4m ,其余各层层高为3.6m。转换梁顶标高为5.400,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试问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至少应做到下列()项楼面处为止。 A.2层楼面,即5.400处 B.3层楼面,即9.00处 C.4层楼面,即12.600处 D.5层楼面,即16.200处他的答案是B,只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6”的解释。我觉得不对,应按《高规》,10.2.4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又据7.2.15条: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故我认为选D.

答: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15.问:混凝土规范10.8.2条怎样理解(徐建和施岚青谁正确?): 徐建2005《应试题解》P85,

“当a<0时,垂直力作用点在下柱截面内,此时无牛腿效应,仅是一偏压构件,取a=0,而不能取a=0.3h0,”但同样的题,施岚青2005《应试指南》上,P573,“a<0时,取a=0.3h0”我觉得徐建是对的,您看呢?

答:我觉得他们都对,从工程角度考虑,取a=0.3h0是可行的,也符合规范的要求,无非就是大一点。没有深揪的必要。从理论上说取a=0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考试不会出这样的题,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

16.问:一.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Q.0.10第七条中: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据JGJ94-94的5.2.18.2条计算的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基桩的抗拔承载力特征值是否也是基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2?二.柱下独立基础柱子间的基础梁的计算模型是否为受拉计算?如受拉,拉力数值按怎样计算得出?朱老师能谈一下复评机改已通过分数线的试卷,大致评分标准吗?或我们应注意的事项,如规范能否写简称;各别不影响正确结果的,而应验算的如砼最小配筋律没验算,在此题中不起控制作用,能否不写?等等因为我总觉得题量太大,书写太规范题答不完,想尽量节约时间。朱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大底盘多塔结构在pkpm中怎样实现单塔的扭转控制?

答:扭转位移比,可检查大底盘平面在塔楼平面相应部位的位移,采取手算复核,以满足规范要求。

17.问: 1.在确定抗震构造措施时,《高规》没有提II类场地的确定原则,是不是可以理解按照与基本设防烈度相同来考虑? 2.关于地下室的抗震等级,《高规》4.8.5说: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那么,是按照上部结构的哪一部分考虑呢?比如说上部是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不是按照框架和剪力墙较高的抗震等级采用呢?假如是按照框架和剪力墙较高的抗震等级采用,那么,是地下室所有构件都按照一个等级考虑,还是各自分别考虑?也就是说,地下室的柱子和墙是一个等级呢,还是柱子按上部框架-剪力墙中的框架考虑、墙按上部框架-剪力墙中的剪力墙考虑? 3.《高规》4.8.6对于裙楼的规定,我的疑问同2,即裙楼框架的抗震等级是按照主楼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考虑,还是按照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较高的等级(剪力墙)考虑?答: 1.Ⅱ类场地的确定原则,可见抗震规范的相关规定,凡高规未明确的其他问题均可执行相关规范,这是基本原则。 2、3.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分别对应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确定,即:地下室的框架对应地上的框架、地下室的剪力墙对应地上的剪力墙。

18.问: 1、高规7.2.2第六款中公式左边的Vw在符号说明中说是剪力设计值,并应符合7.2.10条的规定。但是在7.2.10条中,Vw代表计算值,V才是设计值。是不是7.2.2中的Vw写错了,因为从此式的右边来看,各项指标都对应的是设计值,所以我想7.2.2中的Vw 应是设计值,此处的Vw就是7.2.10中的V。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2、《高规》中3.2.5第4款规定:对于高宽比大于4,长宽比不大于1.5的矩形平面,风荷载体型系数取1.4。第3款规定:高宽比不大于4的矩形取1.3。我想说的是,3.2.5第4款中高宽比和长宽比这两个条件是同时满足还是只要一个满足,体型系数就取1.4。(二者是或的关系还是并且的关系)我认为是并且的关系,有人认为是或的关系。问题是假如只要一个满足就为1.4的话,那么假设一个楼的高宽比不大于4,同时它的长宽比也不大于1.5,那么这个建筑的体型系数到底是1.3还是1.4呢? 3、正方形平面体型系数是取1.3还是1.4?按照高规3.2.5第2款的公式计算,将正方形的边数4代进去,应该是1.4。但是第3款中又说高宽比不大于4的方形取1.3。我又翻了一些荷载规范,在荷载规范表7.3.1中(第35页),正四边形平面的风

荷载体型系数也为1.3(0.8+0.5)。 4、高规附录A中矩形平面风荷载背风面的体型系数公式-(0.48+0.03H/L)在什么情况下用啊?矩形平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多个值,我有些糊涂。还希望您能够给我解除迷惑。

答: 1.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可参考抗震规范第6.2.8条和混凝土规范第11.7.3条,但各规范均有表述不清之处,注意区分。 2.关于高规第3.2.5条的理解是: 1)对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取1.3; 2)对高宽比大于4,长宽比L/B不大于1.5的矩形,取1.4。上述规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高宽比不大(H/B≤4)的矩形建筑(属矮胖型建筑),可只按高宽比控制,并可取较小的体型系数(1.3);二是:对高宽比较大(H/B>4)且长宽比较小(L/B ≤1.5)的矩形建筑(属瘦高型建筑),按高宽比和长宽比双控,取较大的体型系数(1.4),也就是说,当高宽比较大时,只有长宽比较小的矩形建筑才可按估算方法确定其体型系数,否则应执行第5款的规定。对第3款以外的正方形建筑,可按第2款估算。本条规定中第1~4款,均属于估算体型系数的范畴,而第5款属于需要比较精确地计算时可采用的计算公式(附录A)。特殊工程应进行风洞试验确定体型系数。如上说述,对矩形平面建筑体型系数应该是唯一的。

问: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系数ra,小截面时, fg=f+0.6αfc ra是修正f ,还是修正f+0.6αfc 施岚青2005应试指南上是修正f+0.6αfc(p754). 杨伟军书上也是,但徐建的2005应试题解(p338)上却是修正的 f. 谁正确?我知道用水泥砂浆是修正 f.同理,fn=f+2(1-2e/y)pf/100中,小截面时怎样修正? 施岚青, 杨伟军, 徐建也是不统一. 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盼指明!

答:规范第3.2.3条是对砌体强度设计值的修正,fg是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当然应对fg修正。公式(8.1.2-1)用于网状配筋砖砌体,不在第3.2.3条规定的砌体类型之内,因此,只对f修正。

问:《抗规》上,用某段横墙的截面积占总横墙面积的比例来分配地震力时,是用该段横墙的净面积还是横墙到最外边的面积?如附件中:①轴线横墙面积是按(6-0.48)X0.24M2,还是按横墙到最外边的面积(6+0.24)X0.24M2. 参考书上两种算法都有. 如附件中:③轴线横墙面积参考书上按(3-0.24)X0.24M2居多.

答:看你的问题应该指砌体结构,抗规并没有说就是按面积分,应该是按层间等效侧向刚度分配地震剪力,而等效侧向刚度又有专门的计算规定。只有小开口墙按墙的毛面积计算再考虑洞口影响系数。

问:我是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教师,阅读了您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受益非浅,该书确实是一并非常好的专著。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就是关于中震的设计参数,p112表5.1.2-6中8度(394)是否有误?另外49、98、147、196是否可分别为50、100、150、200?并希望告知我表5.1.2-6和p113中表5.1.4-3的原始出处。

答:首先感谢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抱歉394为印刷错误,应为294;至于49为50等问题主要涉及对重力加速度的取值问题,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取整数,关于“中震”问题是工程中对重要结构或特殊构件的实用处理方法之一,一般按“中震弹性”要求设计,考虑到我国抗震规范实行的是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计算,因此,对重要部位可采用“中震弹性”的设计措施,“中震弹性”的要求一般多出现在特殊工程的抗震超限审查文件中,公开发行的资料很

难找到,很抱歉我也很难提供其原始出处。

问:一住宅建筑为地下2层,其余26层的含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总高度为95.4m,一层层高为5.4米,其余各层层高为3.6米,转换梁顶标高为5.4米,剪力墙抗震等级为2级,试问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至少应做到下列( )项楼面为止 A.2层楼面,即5.400米标高处B.3层楼面,即9.000米标高处 C.4层楼面,即12.600米标高处 D.5层楼面,即16.200米标高处我认为是D,可是书上的答案是B。

答:你的问题缺室内外高差,无法确定。请参考我书上P143页图6.1.10-1~3确定,对于这样的问题,按规范理解就可以,没必要顾虑太多。

问:对于高规4.8.4条的理解:对于甲、乙类建筑,根据4.8.1条,其抗震措施已按提高一度考虑,如果此时,当建筑物又刚好位于三、四类场地时,有资料介绍是这样处理的:先将7度0.15g和8度0.30g分别提高到8度和9度确定抗震等级,再分别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构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这样理解正确吗?或者是4.8.4条仅针对丙类建筑才有实际意义,对甲、乙类建筑仅执行4.8.1条(实际上已包含了4.8.4条的内容),可不再另外提高,哪种理解正确?

答:“先将7度0.15g和8度0.30g分别提高到8度和9度确定抗震等级,再分别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构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的理解正确,这是多种不利情形同时出现的情况,应分别执行不同的规定,这里是两层关系:对甲、乙类建筑的提高是结构重要性要求导致的提高;7度0.15g和8度0.30g三、四类场地时,是场地和地震作用与7度0.1g 和8度0.2g设防标准的不同而要求的提高。

(2)问:上次在深圳华森听你讲课,讲到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问题,好像记得说现在指标尚不能反映结构平面剪力墙布置不均匀的情况,想请你谈谈自己的一些设计经验和建议,谢谢。答:转换层的上下刚度比仅反映结构沿竖向的侧向刚度变化,无法反映剪力强墙平面布置的均匀性问题,因此,在结构(尤其在转换层结构)设计中应重视结构布置的均匀性问题,这也是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作为重点章节所提及的内容.

问:朱总,谢谢上次的答复。现在新的问题是遇到转换层的层高比较高的情况,其中两栋为8.1,9.3m,其中有一栋错层的结构仅转换层层高就18m,当然为了满足该层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底部设置了足够厚度和数量的墙,规范对于高位转换的界定是转换层位于三层或三层以上,那现在虽然层数没有达到,而层高却相当,是否可考虑也属于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高位转换",我采用高规规定的三个刚度比指标满足是否就能控制上下刚度比的突变?谢谢。答:对特定情况下的转换结构,应区别对待,如此高的层高你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刚度比计算,我觉得是可取的,但在计算的同时更应注重概念设计,采取措施确保高大转换层的刚度、整体性和实际承载能力的措施,尤其应确保对竖向荷载的承载能力。

注意多种复杂类型的同时存在,必要时提请专家审查。

问:朱总,高规第4.4.2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而附录E中对转换层位于三层或三层以上时,要求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分析二者,其实是一直的,但是好像对普遍意义的规定比对转换结构的来的严格,当然注意到而且措词的不同,前者为"不宜",后者为"不应",但总感觉前后规定有重复,

不是太通顺,是否对后者应当补充:不宜小于70%,不应小于60%为妥,以便引起设计者的注意,希望谈谈你的看法,谢谢。

答:高规4.4.2条对应的是判断竖向规则与否的问题,也就是当符合规定时可判定为规则。而附录E则是对特殊结构,其竖向已不规则的结构提出的限制要求。即结构侧向刚度差别的底线。两者规定不重复,也合理。谢谢你的问题。再见

问:朱老师:请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9.5.1条表9.5.1第三栏对现浇混凝土板也位的地下室顶板180厚,C30,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的规定是否多余?因为按上述规定,其最小配筋率应为0.306%。

答:不多余。混凝土规范的规定适用,但应注意混凝土规范指的是受力钢筋,而高规指双向双层,即不管是不是受力钢都适用,这就是两者的不同。

问:上述要求其实可以变通,若嵌固板采用二级钢筋,则按照混凝土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为0.2145%,当然还是高规的0.25%起控制作用,很多地区直径超过8mm的板钢筋均采用二级钢筋,就缓解了这个矛盾,不知理解是否正确?

答:不仅仅是配筋率大小的问题,混凝土规范仅是对受力钢筋的要求;而高规指的是受力与非受力的所有钢筋,即各方向钢筋网都应满足要求。你说的只是设计时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

问:

看了朱总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几点建议2很是受益,能谈谈答卷应注意的事项吗?如怎样答的快,那些答题步骤能省略?在快、省的前提下如何做出正确答案后又不会在复审时失分?

朱老师能详细谈谈你们改卷是如何复评机改已通过分数线的试卷的?谢谢。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为多少

砌规第10.3.2条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的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V ≤1/γRE*[(ηcfVE(A-Ac)+ζftAc+0.08fyAs]

第10.1.5条,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0.85组合砖墙、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偏心受压、受拉和受剪 0.85 抗规表格5.4.2γRE=0.9

答:关于rRE问题,砌体规范和抗震规范不完全一样,因此在设计计算时,对砌体结构的问题,按砌体规范确定,当砌体规范无具体规定时,可按抗震规范确定。

问:一个浅基础,3×3m,埋深2m,地下水1m,地下水以上土容重15,以下饱和容重20。柱顶的荷载为1800KN。下面是若干重要的问题。

问题1:基础底部的反力。(1800+20×3×3×2)/(3*3)=240Kpa

这样做对吗?基础自重和基础上土重计算时重度取20合理吗?

问题2:假设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为230,问基础安全否?

解法一:240>230 不安全。

解法2:地基实际的受力为:240减去1m深水的浮力=230刚刚可以。

问题3:地基的附加应力为多少?

解法1:240-自重应力=240-1×15-1(20-10)=215Kpa

解法2:240-自重应力-水的浮力=215-1×10=205Kpa

问题3:要计算下面的地基变形。Po取215Kpa还是205Kpa?

问题4:如果要算下面软弱下卧层的附加应力,规范上的(Pk-Pc)取215还是205呢?问题5:假设要算抗冲切,基底净反力Pj取多少? 1.35×1800/3/3=270Kpa?

答:

1.基础及其以上重度取20是习惯做法,但考试时若已知条件中允许取20时可用,否则不能这样计算。

2.以下的问题其实都不难,只要把握一一对应关系就都可以顺利解决。地基承载力修正时和地基反力计算时,对地下水位以下都应采用浮重度,240不是地基反力,而是地基反力和水浮力的合力,解法2正确。

3.同样道理,解法2正确。

4.205

5.可以

问:一个高100米的房屋,平面形状为25米X25米的方形,请问:如果按《荷载规范》,振型系数是查"高耸结构"(表F1.1)还是查"高层结构"(表F1.2)?杨伟军书上是前者,但有些书又是按后者。

答:一个高宽比为4的高层建筑,将其归为高耸结构显然没有道理。

(3)问:现在做的工程需要计算楼面上汽车荷载,汽车载重10吨,怎么求楼面等效均布荷载?答:计算后轴轮压,考虑动力系数,按荷载规范计算。具体做法见《图解手册》第9~14页。

问:悬挂荷载按恒载还是活载考虑?如何考虑不利布置?

一、我们设计的医药轻钢厂房,屋面有空调管道、电缆桥架、给排水管道以及吊顶等一些悬挂荷载,其中空调管道所占的荷载比重较大。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处理这些悬挂荷载的?钢结构设计手册以及轻型屋面钢屋架图集都是按照满布恒载考虑的,但实际却存在可能这样的不利情况:厂家有可能一跨全部预留,另一跨全部做悬挂。这样一来按是否应该按活载输入并考虑不利布置呢?我们用的是STS,如果把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打开,计算结果相差是比较大的。与我们配合的轻钢厂家用的是3d3s,他们称3d3s不考虑活载不利布置,不知道是否真的是这样?

二、对于悬挂荷载的取值,我们自己也有争议。我们给轻钢厂家提供的悬挂荷载是每平米 150公斤,我们自己也觉得偏大,但是考虑方案阶段用于估算基础还是可以接受的。不知道大家计算钢架时是如何处理空调管道荷载的?一般取值多少?我自己的意见是根据一般情况将悬挂荷载按均布活荷载输入,考虑不利布置,局部悬挂较重的时候,在实际位置按活载单独输入集中力,这个集中力就不用考虑不利布置了,毕竟较重的悬挂管道将来移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三、此外,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时候,如果活载里面包括雪荷载,那么雪荷载将一同参与不利布置,觉得有些偏于保守,出现半跨雪荷极值的可能应该是相当小吧?觉得程序应该增加一种工况,将雪荷载拿出来,不参与不利布置,即便参与也应该考虑折减,但没有理论依据。觉得程序设置的这个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有些粗糙,应该单独考虑雪荷不均匀分布的不利组合。

答:上述问题涉及工艺特殊情况,荷载数值应由相关工艺提供,对于是否考虑活荷载不利组合,这要看荷载不利组合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换言之,有些荷载被定义为活荷载,其实它不十分活,如上面提到的吊挂荷载,一旦其安装结束,其荷载基本不变,或者说它的自重不变,所变化的可能就是其运行需要的那部分重量,如给排水管道里的水的重量等,这部分随运行而有可能变化的重量,才真正称为活荷载,对吊挂荷载中大量的无活动可能的荷载应加以区分,主要看真正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若比例很小,则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组合,同时工程经验应重视,多听听专业人员的意见,多了解工艺流程对结构设计大有好处。

雪荷载参与活荷载组合是没有疑义的,雪荷载对结构的影响与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半跨雪荷极、布袋效应等对轻型结构、非刚性屋面结构等的影响很大,不可大意。

问:

1)括号内是编辑的话,一些直接来自文献,一些是自己组织的,请帮忙把关是否有概念错误?

2)关于刚度比,规范也是说“宜”,而不是“应”,况且编规范的人都这么解释了,还有什么不行的,可以跟审图的人理论啊。

3)如果不考虑复杂的结构形式,对于一般的框架或剪力墙结构,室外地平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如何考虑规范所指的“室外地面”? 4)不回答的问题是不好回答呢?还是问题不清楚,请明示。

老朱 16:40:30

对坡地建筑,室外地面很不好确定,文章里原来讨论是针对平地的多塔楼结构的,根本不能用于坡地建筑。相关问题决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国家尚无规范规定,重庆有一本规范,也只是对建筑高度的规定。对坡地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各地都有高招,建议按包络设计,室外地面取最低点。

老朱 16:43:07

应避免在坡地建造高层建筑,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措施,形成局部平地,避免问题的出现,局部平地采用永久性挡土墙及其他护坡措施。

问:转换层是一个单独的楼层吗?还是带有转换构件的楼层就是转换层?例如:框支层带转换构件,那么框支层本身也是转换层,同时也是薄弱层。不知道我这么理解是否正确。

《高规》附录E.0.1,提到了底层(底部大空间层)、转换层上、下层?从字面上看好象是3个楼层.在公式解释中,G1,G2的解释提到底层和转换层上层,这里到底是2层,还是3层,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按照上面的理解,就可以看成2层:就是框支层和其上一层。没有做过高层,越看越糊涂。

答:有转换构件的楼层就是转换层,理解正确;高规附录E:第E.0.1条说法有点不清楚,应表述为:“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层与转换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r 表示转换层上层与与转换层结构的刚度变化......”;第..E.0.2条,应表述为“转换层上部结构与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re......”

问:您好。在您编著的《图解手册》一书的p51,说明中的第一条“…而规范在构造措施中与设防烈度相关的要求,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而非表 3.1.3-1中确定抗震设防标准时的烈度数值。”但是在p55中的表中确定构造措施时不也调整了吗?我对p51中的说明没有看明白。你写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确定构造措施时应以本地区设防烈度为标准进行提高或降低,

而不是以确定抗震措施时的烈度调整后的再提高。

比如说,7度半地区,丙类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3类,确定构件抗震等级时,就按照7度来查表。但是在确定体积配箍率和轴压比时要按8度来查表。我的理解对吗?

还是p51说明第一条,按照字面意思,确定构造措施时应以本地区设防烈度为标准,但是在p55表3.3.3-2中,对于乙类建筑7度半地区(0.15g)的3、4类场地上的建筑,确定其构造措施时怎么是9啊?按照规范3.3.3条的意思,不是应该为8吗?是不是规范3.3.3条中的“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类别为8度(0.2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措施”这里的8度就是您在p51说明中所说的本地区的设防烈度,即在8度(0.20g)的基础上再提高1度(乙类建筑,3.1.3的规定),所以就变成8+1=9了。换个说法,规范3.3.3条中的“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类别为8度(0.20g)”的8度不是调整后的结果,而是调整的基数。

答:对于某一特定的工程,本地区设防烈度一般是不可调整的(特殊情况经审批可提高或降低),抗震规范表6.1.1中的“烈度”为本地区设防烈度,而表6.1.2中同样写的是“烈度”,此处的烈度是调整以后的设防烈度,也就是我书中的“设防标准的调整”,规范在这一点上没有说清,前后均采用“烈度”,但前后的意义大不一样,只有确定抗震措施等级时,才涉及“设防标准的调整”,P55所有表均是对设防标准的调整,规范其他各处所标注的“烈度”均为本地区设防烈度(如抗震规范表6.3.12中注3提到的9度)。

对于7度(0.15g)、8度(0.3g)Ⅲ、Ⅳ类场地的结构,属于规范要求加强的特殊情况,涉及的也是“设防标准的调整”。

(4)问:高规的体积配箍率 7.2.16条中fc应该不考虑大于等于C35吧,如C30就按C30取,而6.4.7应该考虑如C30就按C35取fc.是这样的吗?

答:对,墙不用考虑而柱应考虑。

问:大题:某18层一般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类,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局部梁柱配筋如题图所示。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30,钢筋采用HRB335及HRB235。假定该建筑物建在IV类场地上,其角柱纵筋的配置如图。试问,下列在柱中配置的纵向钢筋面积,其中()项最为接近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A. 10Φ14 B.10Φ16 C.10Φ18 D.10Φ20

杨伟军的解答是:按《抗规》最小配筋率为1.1%(注意IV类的调整),又由6.3.9.5条角柱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偏心受拉时,纵筋面积增大25%,故选D.

我觉得题中未提偏心受拉,则不考虑,柱截面350X500。

答:我想你说得对,因为角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不一定会产生偏心受拉,应该是条件不全,不过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思考,对拓展思路还是有益的。

问:砼规10.6.3规定叠合构件正弯矩区段M=M1G+M2G+M2Q,负弯矩区段M=M2G+M2Q,当预制构件为简支,叠合构件为连续时(假设荷载均为均布荷载)M1G+M2G+M2Q是否应按下式计算:正弯矩区段M1G=q1*L*L/8、M2G=q2*L*L/24、M2Q=q3*L*L/24

负弯矩区段 M2G=q2*L*L/12、M2Q=q3*L*L/12

为什么负弯矩不考虑M1G的作用

答:这是由叠合板的特殊施工工艺和受力特点所决定的,产生M1G的荷载为预制梁、板及叠

合板自重,由于特殊的施工工艺决定其重量直接由简支的预制构件(中间无支撑)承担,因此不产生支座负弯矩。当采用有支撑预制构件时,则应考虑其产生的支座负弯矩。

建议参考我和陈总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146页相关图表,相信对理解规范的规定有益处。

问:我想问一下抗震等级是根据抗震措施确定还是根据抗震构造措施确定的啊?因为同一建筑里有不同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有什么区别啊?地震作用是用于计算地震力的,是吗?

答:1.抗震措施和构造措施的区别,可仔细阅读抗震规范第2.1.9和第2.1.10条,相关的解释可看我编写的《图解手册》第43页;

2.地震作用是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地震作用计算的内容见抗震规范第5.1~5.3节;

3.应该说抗震等级分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两部分(请注意,抗震规范第6.1.2条规定的是“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正如我在《图解手册》第136页所说的那样,这条规定也是不完整的),对于进行抗震规范第6.2节规定的计算时应按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确定,对于进行抗震规范第6.3~6.5节规定的设计时应按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确定。但对于绝大部分的建筑,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是一致的。

问:抗浮计算中,规范里没有明确的要求,各地有些不同的规定,主要是安全系数不同,有1.05有1.20有1.15,而且根据施工实际,水池,地下室,地坑应该也会有所不同。您觉得该如何考虑这些系数呢?

答:规范对抗浮验算有原则规定,如“荷载规范”第3.2.5条,但各地做法各不相同,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漂浮效应计算时,水浮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 1.0;抗浮抗力验算时,只考虑永久荷载(不考虑活荷载对抗浮的有利影响),其分项系数取0.9。效应不大于抗力即可。

注意:对特殊结构当规范有规定时,应按专门规范要求验算,如:砌体结构的整体抗浮(见砌体规范第4.1.6条)、室外地下水池的抗浮验算(见《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8:2002)等。

问:但是抗震措施是包括抗震构造措施的啊,以前的考题告诉你是一类场地或三,四类场地的0.15g\0.3g.的抗震等级好象是按抗震构造措施确定的。这些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就不同啊。

还有个问题就是基础规范第8.5.17-1公式里的,当aox>ho时 aox在算冲跨比应该是ho,而公式8.5.17-1我也觉得aox>ho时,aox也应该取ho。可是书上的题目怎么都取aox啊?那冲切角不是小于45度了。好象不对啊?

答:按抗震措施确定的抗震等级只用在抗震措施规定的计算中,而按构造措施确定的抗震等级只用在构造措施规定的设计中,应该就是这样。

关于地基问题,你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应该验算在45度角范围内的承台冲切。

问:挡土墙坡高大于 5米时,地下水压力和表面荷载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也考虑增大系数1.1吗?可不可以这样:水不应该考虑的,表面荷载考虑。坡高是指挡土墙顶到地面的距离吗?

答:考虑土压力的增大系数,主要是高大挡土结构采用古典土压力理论计算其数值偏小,土压力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对与土压力有关的计算应考虑土压力增大系数,当然,土压力增大系数用在水压力计算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土坡高度是挡土墙墙背填土顶面到墙胸地面的距离。

问:1.连梁的跨高比很小,正截面受弯计算是考虑深梁计算,还是分框架梁和高规的连梁计算啊,为什么?比如bXh=160mmX900mm,净跨是900mm。

2.基础规范5.3.9条文说明中的回弹模量E0-0.25,E0.25-0.5,E0.5-1.0,E1.0-2.0是怎么取的啊?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第191页的倒数第11行的公式按基础规范5.4.9条文说明中图8.4.9-1计算好象应该是Vs=1.35X22((9.45-4)/2-1.15)=515kN/m,其中1.15为ho 高。

答:1.连梁与混凝土规范中说的深梁受力情况大不相同,一个以水平荷载为主,一个以竖向荷载为主,因此对于跨高比很小的连梁,其正截面受弯按连梁计算,配筋设计时可适当考虑其钢筋的分布范围,宜配置在0.2h范围内。

2.按实际的自重压力取相应的数值,如E0-0.25指当自重应力在0~0.25MPa时的E,只使用于自重应力在0~0.25MPa时的情况。

3.我没有你说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这本书,或者我没有弄清楚,故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问:考试辅导教材有两类:一类为学院派所著(简称学派),一类为工程师派(简称工派)。学派偏重理论,工派偏重规范条文,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学派直奔主题,解决问题为上,工派对构造要求偏重,解决问题先要找构造是否满足,然后解题,解决万里以后还要再去找规范满足新出现的构造问题,不知判卷时是以什么标准为原则?

譬如:求一根梁的抗剪扭箍筋配置:工派的做法是先验算截面高宽比,再验算截面应力,与不进行受剪扭计算的应力比较,然后开始计算剪力与扭矩各自需要配筋,接下来,验算抗剪配箍率,抗扭配箍率,剪扭配箍率,最后配筋。本来两个公式可解决的问题,10多分钟还算不完,要是再加上一个限语,二级抗震框架梁之类,半个小时都算不完,这种情况考生应如何取舍?尤其对砌体挑梁,题目中无局压要求,是否仍然要进行验算?还有冲切配筋计算后还要配筋范围以外再冲切的校核,基础计算过地基后再验算软弱下卧层等等不一而足,从设计角度来讲,这些都应当是设计人员应该做的,但是考试毕竟是考试,如此解题是否合适请先生百忙之中不吝指教为盼!

答: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也看得出你还是很有想法的,需要说明的是: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和学校里的一般考试不同,从本质上说注册考试,不是考察考生的应试能力,而是考察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能力测试。我想在理解完注册考试的根本目的后,就无需再分什么派了,如果从通过考试角度看,你所说的学派更适合注册基础考试,但显然不适合专业考试。要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首先要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不要把结构工程师的工作当作做作业来看,现实的工作与虚拟的题目有本质的区别,需要的是结构工程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应有的技术水平。

祝所有参加注册考试的考生在本月24号有一个理想的收获。

问:检修吊车荷载与工作平台检修活载组合(如2001年样题第201题),吊车竖向与水平荷载组合都没乘组合值系数,是不是他们是当一个活载来考虑的啊?

答:当为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第2个及以后的可变荷载才需要乘组合值系数,你说的检修荷载要看是不是同一组,如果都是为吊车检修的荷载,可认为是同一组。而“吊车竖向与水平荷载组合”,如果只有这两个荷载,则不用乘组合值系数,如果还有其他活荷载则应根据活荷载效应的大小,确定乘组合值系数。

问:两层框支剪力墙,8个柱,底层总剪力设计值为20000KN,一根柱为180KN,求该柱的剪力设计值?高规 10.2.7-1,20000X2%=400KN>180KN,是吗?还是要加上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力吗?还是由竖向与地震作用组合后得剪力设计值X1.25?为什么?

答:上述问题没说清楚,“底层总剪力设计值”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底层总剪力设计值?还是地震剪力标准值?建议设计前分清楚。

高规10.2.7-1是对按地震剪力标准值的调整,上述计算显然有错;

任何结构构件的设计中,竖向荷载作用都是必须考虑的,这个概念必须有,应考虑各种不同的组合;

柱根内力的放大规范有具体规定,此处条件不够,无法明确。

(5)问:关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层高度问题

《高规》第 10.2.4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混规》第11.1.5条,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8中的较大值,但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高度中的较大值,但不大于15m。

《抗规》第6.1.10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请问当结构底部框支3层,每层高4.5m,框支以上每层3.9m,共16层(楼高=3×4.5+13×3.9=64.2m)。底部加强部位应为多高,应执行哪条规范?

答:三本规范对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问题的规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有些规定是明显不合理的,如限制总高15m的要求。关于这些问题在我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应用图解手册》第142~143页有详细分析,请参阅。

上例中共16层表述含糊,回答问题时按总层数为16层考虑。

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按《高规》确定,取3×4.5+2×3.9=21.3m和64.2/8=8.03m的大值,为21.3m。

问:关于平面不规则的定义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看法上有较大争议,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定义了平面不规则的判断标准,但是有一点没明确规定:当结构形成多塔楼形式时,如果塔楼部分也就是主体高层部分规则,而连接主楼的裙房部分有较大凹入,超过50%,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判断整个结构为特别不规则体系?

答:多塔楼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该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问题,但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体系,因为其他条件不明确。

问:地下结构可不可以留后浇带?可以的话采取什么措施?不可以的话为什么?

答:可以,按规范要求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如:后浇带采用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加强后浇带配筋、加强建筑外防水、考虑施工期间的水压力影响、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影响等)即可。相关防水要求可参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问: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为凹凸不规则,如果超过30%很多。比如50%以上,则为特别不规则结构,这一点应该能够确定。

本条是否只对主楼有效,如果形成多塔结构,裙房部分凹近很大,是否也应按此条控制?

答:在多塔楼结构中塔楼和大底盘是一个整体,裙房的不规则就是整个多塔楼结构的不规则,应该按此条控制,对联系特别弱的裙房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

问: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看法上有较大争议,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定义了平面不规则的判断标准,但是有一点没明确规定:当结构形成多塔楼形式时,如果塔楼部分也就是主体高层部分规则,而连接主楼的裙房部分有较大凹入,超过50%,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判断整个结构为特别不规则体系?

答:可将整个结构判定为不规则体系,因为裙房范围内也是整个结构的一部分,且对塔楼产生不利影响。但规范没有规定凹入超过50%就是特别不规则,因此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

问:我个人觉得还不如分缝变成单塔结构好处理。

答:能分缝处理当然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

问:我们院的内部对这个问题也看法不一,甲方当然是不想设缝。还有,如果想把多塔处理成单塔,除了设缝之外,可不可以采用主楼和群房之间的连接处理成铰接,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答:不合适,铰接未解决裙房不规则引起的问题。

问:有人觉得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类型,除了应用弹性楼板模型计算外,特别要保证Tt/T1<0.85 。根据震害调查,铰接支座处震害严重,所以不宜采用

答:正如前所述,判定特别不规则理由不充分,采取计算措施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综合构造措施,对相关部位给予适当的加强和连接。

铰接处理在此处不是好办法,但铰接方法在某些特殊的地震区建筑中还是可用的。

多塔楼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该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问题,但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体系,因为其他条件不明确。

问: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为凹凸不规则,如果超过30%很多。比如50%以上,则为特别不规则结构,这一点应该能够确定吗?

答:无法肯定就是特别不规则,因为没有依据。

问:本条是否只对主楼有效,如果形成多塔结构,裙房部分凹进很大,是否也应按此条控制?答:在多塔楼结构中塔楼和大底盘是一个整体,裙房的不规则是整个多塔楼结构不规则的一

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按此条对塔楼和裙房控制,对联系特别弱的裙房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

问:抗规的要求适用于高层建筑,若是多层建筑,那么如果凹入很大,也不必判定为特别不规则。若为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就应判定其为不规则的复杂高层结构吗?

答:是这样。

问:规范有没有要求“周期比”一定要在刚性楼板的假定下计算?

答:周期比不同于位移比,没有一定采用刚性假定的要求。

问:“在采用弹性楼板假定和总刚分析方法进行结构整体计算时,应补充计算结构在刚性楼板假定下的位移比、周期比(扭转为主的自振第一周期与平动为主的自振第一周期之比)和楼层侧向刚度比”对吗?

问:20层酒店,一层地下室,框筒结构(图附后),地上高度 78.9米,层高:地下室、一至四层裙房均为5.1米,五至十九层均为3.3米,二十层为4.8米,二十一层为4.2米。采用梁筏基础,地下6.0米见卵石层,其承载力特征值为300kPa,地下水埋深约10.0米。现有以下几个问题请您指正:

1.基础采用梁筏还是平板式筏基较好,若梁筏则当区隔较大时是否增设次梁,板厚如何取?若平板式筏基跨度较大时是否适宜?

2.本工程剪力墙加强区高度10.180(二层)还是2

3.680(五层)。

3.地下室核心筒外墙厚度取320mm是否满足?《高规》9.2.2-3条“1/16层高”中“层高”应如何理解?

答:1.梁板式筏基和平板式筏基各有其优点又有各自的不足,如:平板式筏基具有受力合理均匀、施工简单等优点,同时又相对费用较高等不足,而梁板式筏基,具有节省材料用量等优点,但同时又具有受力不均匀、施工复杂等不足,应结合具体工程的需要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当地下室有特殊的排水要求而需要设置架空地垅时,可利用梁板式筏基的梁格设置集水坑等,其他情况下一般可采用平板式筏基。

2.你的前提没交代清楚,20层楼又有21层,在弄清建筑高度究竟是多少后,按规范要求自己计算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3.墙厚不足时可按规范附录要求验算墙的稳定。

问: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暗梁和端柱的抗震等级与剪力墙的相同吗?有可能比框架高吗?

答:对。

问:在地基稳定性验算中采用的荷载组合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基本组合,但分项系数为1.0,说白了不就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标准组合了吗?(地基规范3.0.4-3)

答:理解正确,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老地基规范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现在要改多系数的概率设计方法,这里就有一个衔接过程,是一种把过去的容许应力方法表述为现在多系数的概率设计方法的很勉强的做法。

问:本次考题有一道验算软弱下卧层计算深度,依据规范5.3.6条,计算时间不允许,按照

简化公式5.3.7,公式一套就可以出来,答案出现一个问题,题中告诉持力层厚度为40米,答案有33米,37米,还有41米,公式计算结果为33.28米,依据实践经验取37米。不知是否正确?还有几道题,验算受力时偏于安全取大值,验算承载力时取小值,与题目给定答案略有出入,依据您“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原则,实际工作中我取这三种答案中任一种,都可以理解,考试如何保证其答案的惟一性。

答:从应付考试的角度说,答案一定是惟一性,不可能出现好几个答案都对的情况。

“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实际工程中的简化设计做法,工程师考虑的是实际工程问题,如实际工作中设计一根梁,要考虑截面问题,配筋问题等,而已知弯矩时求配筋的学生作业,只需按相关公式解答就可以,这里有很大的差别。差别就在于你上次提到的设计时要有很多考虑,不是算完就可以的。千万不要以为做一个工程师就是在那里框算,只要大就行,那不是一个好工程师,成天死扣无用的数据也不是好工程师,好的工程师是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简化。注册工程师考试是入门考试,不是考你简化的能力,而是考你理解和运用规范的能力。现阶段你得适应这种要求。

问:人防规范的理解问题:甲类防空地下室按道理应是囊括了乙类工程,即甲类地下室的出入口设计应能同时满足乙类的各项规定。但看规范第 3.3.2-2条及第3.3.2-1条,乙类工程(常6级)不设室外出入口的条件之一是主要出入口与其中一个次要出入口的楼梯结构均应按主要出入口的要求设计,而甲类防空地下室核6级、核6B级则无此项要求。则当某甲类防空地下室为常6级、核6级设防且需将室内出入口当作室外出入口时,我们是否需要将该防护单元内的两个出入口的楼梯结构都按人防规范第4.7.10条考虑常规武器爆炸荷载??? 答:应该考虑。

问:1、剪力墙设置在楼层处的暗梁到底需要否? 陈青来在《03G101-1》的解释中说其作用是防止剪力墙竖向裂缝的开展和延伸;在黄小坤的高规疑难解说中说可以不设置。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人员间也存在争议。若需要设置暗梁,理由是什么?具体怎么配筋?

2、对截面高宽比H/B<3的是柱, H/B在4~5的算异型柱,但对3~4范围内的如何考虑的怎么算?

3、若高位转换,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和上部的等级有可能相差2个级别,这时上下的配筋会悬殊。底部加强区满足规范的体积配箍率和纵筋会很大,比如我现在做的就是底部是2级,上部是4级,底部好多都是水平及竖向分布筋14@100 ,箍筋12@100。而上部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只有8@150,箍筋8@200。这样就类似一个不是很连续的剪力墙——配筋太悬殊了,就好像没有一个过渡的,这样是否存在问题?怎么解决?

4、8度区,对于中震时地震的影响系数取0.46,这对于多遇地震大概是3倍——请问这个3倍是从那里来的?是否可以理解为中震的加速度与小震的加速度的比值?比如7度0.1g,中震加速度就是100cm/s^2,小震35,100/35=2.85,小震时水平地震系数最大值0.08,那么中震就是0.08*2.85=0.23 又比如罕遇地震加速度,7度0.1g时是225,225/35(小震)=6.43,将0.08x6.43=0.51,约等于0.5,就是罕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了。同理,8度0.2g,中震加速度是200, 200/70=2.86,0.16*2.86=0.457,约等于0.46。是否如此,请专家给解释一下。

5、含较多短肢剪力墙结构如何确定?仅以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确定是否合适?

答:下面逐一回答你的上述问题:

1、不是所有的剪力墙都需要在楼层处设置边框梁(或暗梁),只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才需要设置,其目的为使剪力墙与其周边的边框梁和边框柱一起成为带边框的剪力墙,提

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暗梁的设置要求见高规第8.2.2条。

2、异形柱和普通柱的区别不在截面的高宽比而在截面形状,异形柱规范规定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和十字形且截面各肢的H/B不大于4的柱是异形柱。

3、高位转换本来就是一种结构刚度剧烈变化的结构不规则情况,对应于这种不规则,不应该追求平稳过渡,换言之,在结构刚度剧烈变化的情况下追求结构设计的平稳过渡是不合适的。

4、小震、中震和大震之间的关系遵循地震加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计算时应注意采用规范数值,如7度罕遇地震的加速度数值应为220而不是225等。

5、所谓“短肢剪力墙较多”没有定量的界限,但从概念上说,可以认为是短肢剪力墙承受荷载的面积较大,达到楼层面积的40%~50%以上(较高的建筑允许的面积应取更小的数量),而且短肢剪力墙的布置比较集中,集中在平面的一边,或建筑的周边。也就是说,当短肢剪力墙出现破坏后,楼层有可能倒塌。

“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的规定,可理解为抗震设计时,对不出现“短肢剪力墙较多”在计算量值上的定义(更多内容可参考我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

仅按倾覆力矩比来判别“短肢剪力墙较多”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

问:高层结构中,框-剪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柱或短肢墙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弯矩是每层均要满足规范要求?还是仅底层满足即可?对主立面有退台(退二次)的结构呢?答:对一般结构,底部满足即可,对特别复杂的结构,当上下无明确的变化规律时宜每层核算。

问:我设计输入了板底土承载力和桩竖向刚度,没输地质资料,程序是如何沉降试算出板底基床系数和沉降的,JCCAD手册说是自动计算,那他是怎么自动算出来的,什么原理啊?我输入地基承载力100,程序给的基床系数很小啊,地基底土承担的反力才12kN/m2,按照表查的基床系数不应该是程序给的那么小。

答:程序编制时明确了地基承载力和基床系数之间的大致关系(如根据地基承载力判别出地基土类别,进而确定相应的基床系数),则程序可根据地基承载力直接确定基床系数,当然这是近似的,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地质条件综合确定。

你采用的是有桩基础,若这样,则桩承担大部分竖向荷载,基础板承担很小部分,正常。另外,基床系数的取值幅度变化很大,数值不一样也合理。

问:1.地下室混凝土墙配筋应按PKPM计算结果还是应手算,混凝土墙、地梁、筏板,如采用柔性防水是否应考虑裂缝宽度;

2.地下室混凝土墙外侧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应按迎水面考虑(如采用柔性防水)。

答:1、地下室混凝土墙分为地下室内墙和外墙,均可按PKPM的相应计算结果配筋,但要注意:地下室外墙应考虑土压力的影响;按规范要求,所有结构构件均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而采用柔性防水不应降低对混凝土构件的基本要求,所以,混凝土墙、地梁、筏板,即使采用柔性防水也应考虑裂缝宽度问题;

2、地下室混凝土墙外侧(采用柔性防水)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按迎水面考虑。

请问: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与“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有什么区别?答: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指应沿结构的主轴方向进行地震作用分析,注意可以是单向地震作用分别计算;而双向地震作用则是同时考虑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现行规范采用简化的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问:厂房大面积地面荷载,设计时如何考虑到柱或基础上(如:独立基础)?

答:厂房大面积地面荷载对柱的影响很小,可不考虑;

厂房大面积地面荷载对基础及地基的影响较大,应重视:

1、应考虑地面堆载对基础的影响,地面堆载引起的基础顶部荷载可根据基础面积及地面堆载的大小确定;

2、应考虑地面堆载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可按角点法计算大面积地面堆载下的地基沉降。

注意地面堆载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化。

问:在“抗规” 6.1.3-1条及“高规”8.1.3条中,“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其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是指结构每一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还是指结构底层(嵌固部位)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什么?

我以前一直用结构底层(嵌固部位)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当作“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回大连后,现在的审图中心的同行们认为:“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系“结构每一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概念上是把结构作为竖向悬臂构件,倾覆是对底部而言;衡量的是各层框架的总效应;这从“抗规”6.1.3-1条文说明公式中可看出;89规范与新规范概念上是一致的,应为底层(嵌固部位)。

答:关于“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的问题,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就是底层,也没有说明就是每层,传统意义上底层控制是可行的,因为,抗震设计有刚度均匀的总体要求,所以你说按89规范实行底部控制是可行的。

但是,不知你是否注意到2000规范的改变,高规8.1.4条提出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剪力的调整要求时,规定可以沿结构高度分区段调整的要求,我想这一条规定可以借鉴来解释你的问题,就是对沿竖向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可考虑采用分区段控制原则。但抗震设计还是应该重视概念设计,不应采用沿竖向无规律变化的结构。

归纳以上结论如下:对沿竖向基本不变化的规则结构,可只进行底层控制就可以;对沿竖向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进行分段控制;不应采用沿竖向无规律变化的结构。

以上回答请参考。

问:两端有端柱的剪力墙可以当作深梁考虑而不用下部作基础吗?

答:剪力墙下应该有基础,边缘构件不能替代剪力墙本身,除非墙很短。道理还是一样,你要把它当深梁做,就得设托梁,作为墙梁的墙体也应该加强,我想传力不直接也不经济,不是好方法。

问:有人说单柱双桩承台只需要配底部筋,上部就不需要配筋了?

答:两桩承台,承台的作用如两端简支梁,需按梁验算。如果要按板配筋,则应按板验算。显然按板设计不经济。

(7)问:关于SATWE计算结果中刚重比的问题

在非抗震区,每次计算完时在总信息中总是没有刚重比的信息,都要给水平地震力后才会出现刚重比的信息,刚重比计算在水平力作用下引起的P-Δ效应,风荷载也是水平力,不知是软件不计算风荷作用下的还是必须和地震力共同作用才显示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实在不清楚。答:风荷载下控制结构的刚重比是必须的,尤其当风荷载起决定作用时更是如此,程序不输

出,是没有道理的,应该改进。

问:混凝土规范第 10.6.3条规定叠合构件正弯矩区段M=M1G+M2G+M2Q,负弯矩区段M=M2G+M2Q。为什么负弯矩不考虑M1G的作用?

答:这是由叠合板的特殊施工工艺和受力特点所决定的,产生M1G的荷载为预制梁、板及叠合板自重,由于特殊的施工工艺决定其重量直接由简支的预制构件(中间无支撑)承担,因此不产生支座负弯矩。当采用有支撑预制构件时,则支撑处应考虑其产生的支座负弯矩。建议参考我和陈总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46页相关图表,相信对理解规范的规定有益处。

问:预制梁、板的自重可以不考虑,但是叠合板自身的自重为什么可以不考虑呢?

答:上面说了,施工工艺决定的,叠合板在产生强度前,其自重已由下面的叠合板承担,没有产生负弯矩的条件。

问:当预制构件为简支,叠合构件为连续时(假设荷载均为均布荷载),M1G,M2G,M2Q是否应按下式计算?

正弯矩区段:M1G=q1L2/8,M2G=q2L2/24,M2Q=q3L2/24

负弯矩区段:M2G=q2L2/12,M2Q=q3L2/12

答:计算思路是叠合板产生强度前的荷载全部由简支板承担,叠合板产生强度后的荷载按连续板计算。上述计算中效应系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问:对于高规4.8.4条的理解:对于甲、乙类建筑,根据4.8.1条,其抗震措施已按提高一度考虑,如果此时,当建筑物又刚好位于III,IV类场地时,有资料介绍是这样处理的:先将7度0.15g和8度0.30g分别提高到8度和9度确定抗震等级,再分别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构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这样理解正确吗?或者是4.8.4条仅针对丙类建筑才有实际意义,对甲、乙类建筑仅执行4.8.1条(实际上已包含了4.8.4条的内容),可不再另外提高?

答:前者是严格按规范规定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没有错。后者说法不对,也无根据。文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对此类情况的具体做法是8+和9+,就是采取比8度(或9度)更强的抗震措施,即遇有两次提高时,可采取在一次提高的基础上再适当提高的办法。以7度0.15g乙类建筑III场地为例,乙类建筑提高一度为8度,III类可在8度基础上再适当提高,成8+。

问:有的设计要求拉梁与地基严格脱开(拉梁上有荷载),是否有必要?能详细说一下拉梁的弯矩图吗?

答:当拉梁下有冻土等特殊情况时,常要求拉梁与地基严格脱开,满足冻土的冻胀需要。弯矩按两端支承在基础上的受力构件计算,应该很简单。

问:叠合构件正弯矩区段和负弯矩区段的弯矩公式不一样,在弯矩为0的点就会存在突变,弯矩曲线不连续吧。

答:弯矩应该是这样

问:对于甲、乙类建筑,根据4.8.1条,其抗震措施已按提高一度考虑,如果此时,当建筑物又刚好位于III,IV类场地时,有资料介绍是这样处理的:先将7度0.15g和8度0.30g

分别提高到8度和9度确定抗震等级,再分别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构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这样理解正确吗?或者是4.8.4条仅针对丙类建筑才有实际意义,对甲、乙类建筑仅执行4.8.1条,可不再另外提高?

李国胜的回答:《高规》4.8.4条明确规定III, IV类场地的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即包括甲、乙、丙类。答:我昨天已经说了,规范是这样规定的,但对于多重提高的问题规范并没有明确,我觉得,遇多重提高时,适当考虑考虑具体问题。

问:规范有“特别不规则体系”这种说法吗?

答:没有这种说法。

问:你在《建筑结构.随刊赠阅》2006年5月上刊载的《对荷载规范4.1.1条的理解与应用》一文,读后尚有几点问题:

1、规范中给出的车库荷载和车辆等效荷载是否包含了动力系数的影响;

2.文中的表1不知是出自何处(是否权威,审图机构是否认可);

3.文中表3针对覆土“足够”,具体要多厚才算“足够”?是否有一个覆土厚度与荷载之间的关系?

4.文中的公式:M=(q1b1/3+q2b2/6)h2 (上端自由),是乎不对,根据力学模型推导如下:M=(7q1b1+8q2b2)h2/120 (上端简支)不知如何得来。

答:1.荷载规范表4.1.1中给出的车辆荷载,是一种直接作用在楼板上的等效荷载,已考虑动力放大系数。

2.表1 是对《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CECS190:2005规定的细化,权威应该是肯定的。3.足够的覆盖层厚度指:足够的覆土厚度指:汽车轮压通过土层的扩散、交替和重叠,达到在某一平面近似均匀分布时的覆土层厚度。

足够的覆土厚度数值应根据工程经验确定,当无可靠设计经验时,可按后轴轮压的扩散面积不小于按荷重比例划分的汽车投影面积确定(如:300kN级汽车,汽车的合理投影面积为(8+0.6)×(2.5+0.6)=26.66m2,后轴轮压占全车重量的比例为240/300=0.8,取后轴轮压的扩散面积为0.8×26.66=21.33m2,相应的覆土厚度为hmin,当实际覆土厚度h≥hmin 时,可认为覆土厚度足够)取表中hmin数值。

下表提供不同汽车类型时“覆土厚度足够时”的覆土层厚度的估算值,供参考。

不同汽车类型“覆土厚度足够时”的覆土层厚度

汽车类型覆土厚度最小值hmin(m)

100kN汽车 2.5

150kN汽车 2.41

200kN汽车 2.32

300kN汽车 2.50

550kN汽车 2.56

4.外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弯矩计算其实很简单,无须采用来信提到的复杂过程,可直接按静力计算手册将其分解为矩形分布和三角形分布的荷载,进行效应叠加就可。原文结果没有错。

其他详细情况,可查阅我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或在新浪网上查看我的博克(在新浪博克直接搜索我的名字就可)。

钢结构设计原理复习总结

钢结构的特点: 1.钢材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 2.钢结构的重量轻 3.材质均匀,和力学计算的假定比较符合 4.钢结构制作简便,施工工期短 5.钢结构密闭性好 6.钢结构耐腐蚀性差 7.钢材耐热但不耐火 8.钢结构可能发生脆性断裂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 钢材有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破坏形式,即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钢结构所用材料虽然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但一般也存在发生塑性破坏的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脆性破坏的可能。 塑性破坏是由于变形过大,超过了材料或构件可能的应变能力而产生的,而且仅在构件的应力达到了钢材的抗拉强度fu 后才发生。破坏前构件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断裂后的断口呈纤维状,色泽发暗。在塑性破坏前,构件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且变形持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及时被发现而采取补救措施,不致引起严重后果。另外,塑性变形后出现内里重分布,使结构中原先受力不等的部分应力趋于均匀,因而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构件应力超过屈服点,并且达到抗拉极限强度后,构件产生明显的变形并断裂。常温及静态荷载作用下,一般为塑性破坏。破坏时构件有明显的颈缩现象。常为杯形,呈纤维状,色泽发暗。在破坏前有很明显的变形,并有较长的变形持续时间,便于发现和补救。 脆性破坏前塑性变形很小,甚至没有塑性变形,计算应力可能小于钢材的屈服点fy ,断裂从应力集中处开始。冶金和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特别是缺口和裂缝,常是断裂的发源地。破坏前没有任 何预兆,破坏时突然发生的,断口平直并呈有光泽的晶粒状。由于脆性破坏前没有明显的预兆,无法及时察觉和采取补救措施,而且个别构件的断裂常会引起整体结构塌毁,后果严重,损失较大,因此,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钢结构的脆性破坏。 在破坏前无明显变形,平均应力也小(一般都小于屈服点),没有任何预兆。局部高峰值应力可能使材料局部拉断形成裂纹;冲击振动荷载;低温状态等可导致脆性破坏。平直和呈有光泽的晶粒。突然发生的,危险性大,应尽量避免。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1.弹性阶段:OA 段:纯弹性阶段εσE = A 点对应应力:p σ(比例极限) AB 段:有一定的塑性变形,但整个OB 段卸载时0=ε B 点对应应力:e σ(弹性极限) 2.屈服阶段:应力与应变不在呈正比关系,应变增加很快,应力应变曲线呈锯齿波动,出现应力不增加而应变仍在继续发展。其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下屈服点稳定,设计中以下屈服点为依据。 3.强化阶段:随荷载的增大,应力缓慢增大,但应变增加较快。当超过屈服台阶,材料出现应变硬化,曲线上升,至曲线最高处,这点应力fu 称为抗拉强度或极限强度。 4.颈缩阶段:截面出现了横向收缩,截面面积开始显著缩小,塑像变形迅速增大,应力不断降低,变形却延续发展,直至F 点试件断裂。 疲劳破坏:钢材的疲劳断裂是微观裂纹在连续反复荷载作用下不断扩展直至断裂的脆性破坏。 钢材的疲劳强度取决于构造状况(应力集中程度和残余应力)、作用的应力幅、反复荷载的虚幻次数,而和钢材的静力强度无明显关系。 钢结构的连接方法:焊接连接:不削弱构件截面,构造简单,节约钢材,焊缝处薄。弱铆钉连接:塑性和韧性极好,质量容易检查和保证,费材又费工。螺栓连接:操作简单便于拆卸。 焊接连接的优点:1.焊件间可以直接相连,构造简单,制作加工方便2.不削弱截面,节省材料3.连接的密闭性好,结构的刚度大4.可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焊接结构的质量。 缺点:1.焊缝附近的热影响区内,钢材的金相组织发生改变,导致局部材质变脆2.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使受压构件承载力降低3.焊接结构对裂纹很敏感,局部裂纹一旦发生,容易扩展至整个截面,低温冷脆问题也比较突出。 焊接连接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电弧焊(包括手工电弧焊)自动(半自动)埋弧焊和气体保护焊。 侧面角焊缝主要承受剪力,塑性较好,应力沿焊缝长度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呈两端打而中间小的状态。焊缝越长,应力分布不均匀性越显著,但临界塑性工作阶段时,产生应力重分布,可使应力分布的不均与现象渐趋缓和。 焊脚不能过小:否则焊接时产生的热量较小,而焊件厚度较大,致使施焊是冷却速度过快,产生淬硬组织,导致母材开裂。 焊脚不能过大:1.较薄焊件容易烧穿或过烧2.冷却时的收缩变形加大,增大焊接应力,焊件容易出现翘曲变形 计算长度不能过小:1.焊件的局部加热严重,焊缝起灭狐所引起的缺陷相距较近,及可能的其他缺陷使焊缝不够可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 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2、灵活性 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减少模块间的数据偶合,使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 3、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 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的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费用。 二、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2、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适的代码形式,使其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代表客观存在的实体、实物和属性,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 3、数据库(文件)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关系集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确定出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进行数据库设计。 4、输入/输出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纪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各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 5、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流程设计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形式,将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在系统存储介质间的转换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 6、程序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是根据模块的功能和系统处理流程的要求,设计出程序模框图,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 7、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标准化设计是指各类数据编码要符合标准化要求,对数据库(文件)命名、功能模块命名也要标准化。 描述系统设计结果是指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说明书以及各种图表等,要将他们汇集成册,交有关人员和部门审核批准;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设计是在系统设计结果得到有关人员和部门认可之后,拟定系统实施计划,详细地确定出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 另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还要对数据进行保密设计,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设计。 三、系统设计的步骤 1、系统总体设计 包括: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 2、详细设计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题目: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姓名:刘晓亚 班级:模具09-2班 学号:0901********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以前去上学院的选修课总是抱着些应付的心态,然而这次的不同,我很喜欢听我们的这些优秀教授们讲授专业前沿上的东西,他们,金教授,郭教授,赵教授,官教授,高教授,周教授...在每次短短的两小节课中我都被他们研究的这些东西深深吸引着。虽然好多东西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弄懂,但却让我看到我们专业的前景——只要努力学好知识,总有用武之地的。 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模具锻压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只知在学校死啃书本的同学也有机会现实了一回,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还记得当时有个老师在讲课前放了一段用纯英文介绍的视频,我记得当时老师说那个视频是他在欧美开一个会议时的开场视频,我很有感触,不仅是对专业上的,还有对英语上的,那个视频里的英语我大部分听不懂,原来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么的有限,中国在走向世界,专业上已有相当的技术,语言上岂能落下? 赵长财老师,系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燕山大学产业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职务。同时兼任沈阳重型机器集团公司、天津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多家企业特聘技术顾问。曾获得了秦皇岛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秦皇岛市“人民满意公仆”...荣誉称号。拥有这么多成就的他给我们讲授课程,坐在下面听课的我感到很自豪,很自豪。在这次课上他简单介绍了金属管材成形新工艺及理论,管、板类零件内高压成形新工艺及其理论研究,液压机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中一些前沿上的东西,由于世界能源的紧张和环保问题的日趋严重,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提高燃气的热效率,减少废气排放;另一方面是减轻汽车自身重量,提高行驶速度,降低能耗。这两方面要求促使人们不得不改进传统工艺,创造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工艺。在汽车工业中管材液压成形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形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动力系统、排气系统、汽车底盘以及一些结构件。汽车用排气管件大多为形状比较复杂、轴线有很大变化的零件。传统成形工艺除铸造成形外,主要采用冲压两个半壳而后组焊成形,或采用管坯进行数控弯曲、扩管、缩管加工而后组焊成形。这样制造的零件模具费用高、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不适应当前汽车行业在减轻自重、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要求。而采用内高压技术制造排气管件可以较精确地控制零件的尺寸精度,便于在后续工序中与其他零件进行装配,且能够进一步减轻系统重量,减少焊缝数量,内表面光滑,排气阻力小,使成形后的产品质量和寿命得到进一步提高。听不太懂,但乐于听他为我们讲解那些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喜于他与他的团队那些成就(他领导了燕山大学GM科研团队)。 郭宝峰老师2007年起任燕山大学科技处处长;2010年1月起担任燕山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在讲授过程中提到了团队的力量,他始终认为,不论是完成的科研成果还是在研的科研项目,不论是获得的奖励还是发表的论文,都是团队奋斗的结晶,而他个人只不过在其中做了应做的那一部分本职工作而已。他还鼓励我们工科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是应当全面发展的”,他说。很喜欢他的课,不仅因为他在材料加工工程和精密成形技术领域有这么多成就,还因为他的那些人生的态度。

钢结构课程设计心得

钢结构课程设计心得 篇一:钢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 钢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到的知识,而且掌握了许多以前没有学懂的知识。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不过经过一遍遍的思考以及和老师同学们的讨论都一一得到了解决,基本达到了再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目的。古人有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说的就是错误并不可怕,人类能不断的进化发展,靠的便是一个个错误,在错误面前不骄不躁,不断思考,不断改正,才能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虽然改正错误的过程是冗长而艰辛的,但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成功的真谛,用汗水浇灌收获的果实才是最令人感觉幸福而满足的。遇到困难也需迎难而上,

披荆斩棘,诗云:“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如果中途荒废,那样便永远不可能成功,以后步入社会仍然适用。课程设计是一门专业设计课,它不仅仅教会了我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教给了我很多运用知识的能力,曾经有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把具体很远的路程划分为一段段百米间隔,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的目标,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远大的目标。同时,课程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以往所学的抽象的理论有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认识,包括整体稳定性计算,局部稳定性计算等,也发现了以前忽视的小细节,比如节点的设计要求和钢材之间的接法。 我认为这次课程设计不仅仅充实我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我很多学习的方法以及处事的道理。而这是以后最实用的。在步入社会以后,也要勇于接受社会的挑战,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在 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自

己,提高自身,实现个人的不断进步。 回顾这次课程设计,至今仍感受良多,从最初的一脸茫然,到最后的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回忆起来,苦楚多多,不过回头看看一份洋洋洒洒的课程设计,心中仍是喜悦异常,痛并快乐着。。。。。。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感谢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给予的讲解和帮助以及和我讨论亦给予我很大帮助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学术前沿讲座 ----先进制造技术 一、 21世纪的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产品结构的特点:知识-->技术-->产品的时间越来越来短、结构越来越复杂。 产品的批量特点:小批量,越来越小。产品价格的特点:取决于独占知识的含量。产品的市场特点:顾客对产品功能、性能、质量、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 参与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 1、先进制造制造技术(AMT)的定义 先进制造技术,AMT,(Ad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也是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当前的金融危机也许还会催生新的先进制造制造技术,特别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 2、先进制造技术的学科内容 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以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可基本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 2>、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3>、制造自动化技术 4>、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制造哲理与生产模式 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1、超精密加工技术和纳米加工技术 基本概念 (1)精密制造技术:精密制造技术是指零件毛坯成形后余量小或无余量、零件毛坯加工后精度达亚微米级的生产技术总称。它是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超高速加工技术的综合集成。 (2)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技术改造了传统的毛坯成形技术,使机械产品毛坯成形实现由粗放到精化的转变,使外部质量作到无余量或接近无余量,内部质量作到无缺陷或接近无缺陷,实现优质、高效、轻量化、低成本的成形。该项技术涉及到铸造成形、塑性成形、精确连接、热处理改性、表面改性、高精度模具等专业领域。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总结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总结 本工程的结构设计咨询工作是在工程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介入的。进行的方式是介入后的结构设计全过程控制,包括对初步设计的修改完善,对施工图设计过程的控制和对施工图成果的审核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本工程位于山东淄博,地下一层车库,地上一二层营业、办公,三至十八层住宅,框架—剪力墙结构,平板式筏形基础。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0g,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本工程设计方案原为剪力墙结构,并已通过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考虑到下部楼层为营业和办公,在咨询过程中首先探讨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可行性和优点,配合设计单位对结构方案进行了调整,由剪力墙结构改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并合理的而布置剪力墙和框架柱,优化了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法,通过多次的设计计算、分析比较、合理调整来满足规范规程的而要求,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结构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多次与结构设计人员交流沟通,统一了设计的做法和上机计算数据,事先控制保证了结构的施工图设计沿着安全、合理、经济的思路进行,使最终的结构施工图成果文件差错少、质量优、经济性好。 施工图绘制完成后,对结构设计的成果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审核意见。配合设计方对施工图审查咨询中心的审核意见进行了修改,对部分审查意见与审查专家进行了沟通说明,修改后的施工图交付建设单位。 设计咨询工作和精益求精的结构设计保证了结构设计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达到了使营业、办公空间布置的方便合理,地下车位的增加,合理的混凝土用量,较低的用钢量等多方面效益。通过结构设计的咨询优化,给投资方带来了很好的效益,使投资方非常满意。 该工程现已进行了图纸交底与会审,并已开工建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钢结构学习心得1

钢结构学习心得1 《钢结构设计原理》学习总结与体会 掌握钢结构的特点和钢结构的应用范围;理解钢结构按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掌握其设计表达式的应用;初步了解钢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了解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钢结构知识打下基础。 了解钢结构采用的焊缝连接和螺栓连接两种常用的连接方法及其特点;理解对接焊缝及角焊缝的工作性能,掌握各种内力作用下,焊接连接的构造和计算方法;了解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的种类、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减小和消除的方法;理解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的工作性能和破坏形式,掌握螺栓连接在传递各种内力时连接的构造和计算方法,熟悉螺栓排列方式和构造要求。理解受弯构件的工作性能,掌握受弯构件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受弯构件整体定和局部稳定的基本概念,理解梁整体稳定的计算原理以及提高整体稳定性的措施;熟悉局部稳定的验算方法及有关规定。 下面谈谈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就了解到,《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多么重要的一门课,特别在毕业设计时,你现在不熟悉,以后设计会带来很多麻烦,而我不是那种只满足及格的学生。但想起那计算题,我就气,本身正在学结构力学,而且还学得不错,谁知把一些题给弄糊涂了. 二、学习要有兴趣。在我看来,学那一门课都一样,有兴趣才能学得好,一旦失去兴趣,那是不可能学好,不牢固。而我对钢结构设 计原理的兴趣来于它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学到那部分,我都会联系实际.

三、抓住重点,抓住主线。这门课无非就讲了几个构件: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抓住它们的本质联系,我们清楚知道在推导公式时,在做抗弯、剪、压、拉、扭计算时,它们原理是一样或相似的。 四、多煤体上课,有助于我们接受更多的信息。甚至能够把一些现象或实验演示出来,加强我们的感性认识。 五、多思考,多讨论,多提问,独立完成作业。这是很重要一点,也许你上课听不明,但你通过作业,你就可以把一些问题搞懂。平时多思考,多讨论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如果不懂,应找老师答疑。这学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多找老师答疑,还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课本没有的知识。 对我来说,知识真正得到巩固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说,课程设计的内容贯穿整本书的内容。同时设计也能体现你个人的能力和创新。所以我一向很热衷于课程设计,通过设计,你才真正地学会知识。在做设计遇到的难题要及时找老师解决,问题千万年别积压。这样才真正把知识学牢。希望以后可以把所学的应用于实践中,为自己加油吧。 陈昭 a,b Y,12c

讲座资料及心得体会

讲座资料及心得体会

讲座资料及心得体会 【篇一: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学科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学科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朱真才,肖兴明,刘同冈和李威四位教授讲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现状及前沿发展,学科研究方向,重大项目研究方向,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的学科科研现状。通过听他们的讲座,我对我们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个系统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再也不是过去模糊的概念了。 就内涵来讲,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包括机械学和制造学两大领域。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就研究现状来讲,近些年来机械工程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清华温诗铸教授等提出了薄膜润滑概念,发明了纳米薄膜测量技术;燕山大学黄真教授提出少了自由度并联机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自由度计算公式;重大彭东林教授发明了时栅位移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是精密测量领域少见的原创成果;武汉理工华林教授提出了环件轧制咬入孔型、塑性锻透和刚性稳定力学模型。虽然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机械工程学科在国际上总体还处于落后地位。未来制造业发展总趋势是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和极端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总趋势是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数字网络化、高效精确化、智能集成化及制

框架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 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来看,该系统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客户管理系统客户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联系人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销售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服务反馈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销售信息、服务反馈信息的查询功能 ●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销售信息、服务反馈信息的报表和打印功能 其功能模块结构图如下: 图3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查入查录查录入查 询询入询入询 客 户联销服 信系售务 息人信反 信息馈 息信 息 客户记录 图4 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流图 图5 系统数据流图符号说明 2.2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2.2.1 CRM数据库概念设计 根据对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的分析,可以将这个数据库抽象为一个E-R图,如图4所示: N M

图6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R图 图7 E-R图数据说明 根据上述E-R模型,将其转化为关系模型: 客户(客户名称、客户编码、国家/地区、国际区号、省份、区号、城市、邮编、详细地址、客户电话、客户传真、电子邮箱、主页、年收入、员工数、行业、客户类型、客户来源、客户状态) 联系人(姓名、称呼、主联系人、客户、部门、职务、国家/地区、国际区号、省份、区号、城市、邮编、详细地址、办公电话、移动电话、家庭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业余爱好、特别纪念日) 销售产品(销售日期、相关客户、相关联系人、订单/合同号、产品、单价、销售数量、折扣、金额) 2.2.2 数据字典 通过系统需求分析,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编制数据字典如下: 各主要数据流的定义如表1至表4所示。

表1 表1注释: 客户录入单是客户信息录入到系统之前,系统管理员提供的客户录入资料,为便于日后的管理,客户录入单应尽可能详细,主要记录必须要填写清楚,避免录入记录数据丢失。 ①客户编码是唯一的,对应公司的一个客户,按重要等级分为i(inportant),n(normal), p(potential)。 系统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条目名:客户编号 存储处:客户一览表 客户编码为文本数字码,长度最大为8位 代码类型意义 字符X XXXX XXX 代码,流水码 省(市)/国际区号,流水码 重要等级(i,n,p) 例:i010110表示中国石油物资装备公司 ②电子邮箱和主页字段的设置是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潮流,使公司与客户的联系手段增加了,也就增加了留住客户的机会。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格式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围绕本学期几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展开。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模板 ×××××××××××××× ×××(学生姓名)××× (空一行) 摘要××××××××××(小4号宋体, 1.5倍行距)×××××××××××××××××××××××××××××××××××××××××××××××××××××××××××××××××××××××××××××××××××××××××××××××××××××××××××××××××(150—200字) 关键词×××××××××(一般3—5个) (空一行) ×××××××(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1 ××××××(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1)××××××××× (2)××××××××× (3)××××××××× 2 ×××××××(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并 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 2.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3.学科前沿讲座报告一般只需要2级标题。 参考文献(小3号黑体,居中) [1] ×××××××(小4号宋体,行距18磅)××××× [2] ××××××××××××××××××××××××××××××××× ××××××××× [3] ×××××××××××××××××××××× ………… 例如: [1] 徐秀丽.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6~ 66. [2] 孙素英, 张震.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要性探讨[J]. 建筑结构, 2008(4): 34~35. [3] GB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朱刚. 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 北京:清华大学, 1996.

结构设计个人工作总结最新总结

结构设计个人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马xx于2xx年6月毕业于xx科技学院,取得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xx新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参加工作,从事结构设计的技术工作,现任助理工程师职务。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的工作做一次全面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工作中,我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每天都密切关注国内、国外的重大新闻和事件,关心和学习国家时事政治,把党的政治思想和方针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二)、主要工作业绩 在工作这些年里,我设计完成了如xx市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城东街道半沙村地块住宅建设项目,金海湾花苑商住建设项目,xx市北白象镇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建设工程项目,长城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用房及辅助非生产。 (三)、结构技术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

(1)、拿到条件图不要盲目建模计算。先进行全面分析,与建筑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工程的各种情况(功能、选型等)。 (2)、建模计算前的前处理要做好。比如荷载的计算要准确,不能估计。要完全根据建筑做法或使用要求来输入。 (3)、在进行结构建模的时候,要了解每个参数的意义,不要盲目修改参数,修改时要有依据。 (4)、在计算中,要充分考虑在满足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不能随意加大配筋量或加大构件的截面。这一点要作为我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来重视。 (5)、梁、柱、板等电算结束后要进行优化调整和修改,这都要有依据可循(需根据验算简图等资料)。 (四)、努力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丰富自己。在这几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学习上,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理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应该还原回到生活。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要不断的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很

(完整)学科前沿讲座总结,推荐文档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 小结 专业:飞行器适航技术班级:01071401 学号:2014300465 姓名:陈昌浩 日期:12月20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充分学习了基础学科知识以后,终于在大三能接触到专业相关的课程。 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我对航空专业的发展方面和前景以及研究方向各方面其实并不十分了解,但是学科前沿讲座给了我机会让我了解到更多本学科的一些先进技术,让我对航空系统中电子系统的领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燃起了斗志,为航空事业的前沿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短短的四周课时时间里,学校为我们先后安排了四位赫赫有名的教授,有姜洪开教授,宋东教授,张安教授和马存宝教授。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飞行器适航专业的联系。在每次短短的两小节课中我都被他们研究的这些东西深深吸引着。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真正了解到与工程实际应用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虽然好多东西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弄懂,但却让我看到我们航空专业的前景——只要努力学好知识,总有用武之地的。通过这些课程,我收获颇多。 上课期间,老师们为我们讲述了火控系统、航空电子系统、飞机通信导航与雷达系统、飞机结构健康监测与深度学习这四方面的内容,在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些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一堂课张安老师为我们讲了火控系统,张安老师是航空学院综合技术与控制工程系的教授,张老师对火控系统的了解相当深入,从火控系统的发展历史给我们讲起,武器火控系统是控制武器自动或半自动地实施瞄准与发射的装备的总称。武器火力控制系统的简称。现代火炮、坦克炮、战术火箭和导弹、机载武器(航炮、炸弹和导弹)、舰载武器(舰炮、鱼雷、导弹和深水炸弹)等大多配有火控系统。非制导武器配备火控系统,可提高瞄准与发射的快速性与准确性,增强对恶劣战场环境的适应性,以充分地发挥武器的毁伤能力。制导武器配备火控系统,由于发射前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瞄准,可改善其制导系统的工作条件,提高导弹对机动目标的反应能力,减少制导系统的失误率。 张老师告诉我们,战斗机的火控系统主要指的是:机载雷达、探测器、显示器和火控计算机等。为完成作战任务,火控系统必须能对机上所携带的各种机载武器或其他外挂物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对敌空中、地面、水上和水下各种运动的或静止的、可视的或不可视的目标,进行搜索、识别、跟踪、瞄准与实施各种攻击方式的武器发射、制导、战果记录等整

轻钢结构设计总结

轻钢结构设计总结(有用的着的下载) 轻钢结构总结 第一章、轻钢结构的特点及分类 一、门式刚架特点(在设计时需注意的事项) 1、主要承重结构为单跨或多跨实腹式门式刚架; 2、屋盖采用压型钢板屋面和冷弯薄壁型钢檩条,有时采用轧制槽钢或工字钢 檩条(现在很少采用)。 3、外墙面采用压型钢板屋面和冷弯薄壁型钢墙梁,在外墙板接近地面处,为 防止其锈蚀,可从地面砌筑1米高度左右的墙体(此做法不一定经济,尤其在软土地区)。 4、屋面和墙体可采用轻质保温隔热层。 5、建筑物内一般无桥式吊车或有不超过20t的A1~A5工作级别的桥式吊车或 是3t悬挂式吊车。 6、屋面水平支撑系统的交叉拉杆和柱间支撑可采用圆钢,但应带拉紧装置。 二、门式刚架的分类(简略) 1、按跨度数量分类: 单跨、双跨、多跨 第二章、轻型钢结构房屋材料选择 第一节、建筑常用钢种简述 土木工程常用金属材料主要是建筑钢材和铝合金。建筑钢材分为钢结构用钢和钢筋混凝土用钢。前者主要是型钢和钢板;后者主要是钢筋、钢丝、钢绞线等。建筑钢材的原料刚多为碳素刚和低合金钢。 1、碳素结构钢的牌号、表示方法 参考规范《碳素结构钢》GB/T 700,牌号由代表屈服点的字母、屈服点的数值、质量等级符号、脱氧方法四部分组成。 屈服点(共五种):195MPa、215MPa、235MPa、255MPa、275MPa。 质量等级:A、B、C、D。(以硫、磷等杂质含量由高到底排列) 脱氧方法:F(沸腾钢)、b(半镇静钢)、Z(镇静钢)、TZ(特殊镇静钢)。其中b(半镇静钢)在新规范中已经取消。 例如:Q235-A·F表示屈服点为235MPa的A级沸腾钢。 随着牌号的增大,其含碳量增加,强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冷弯性能逐渐变差。同一牌号内的质量等级越高,钢材质量越好,例如 Q235C级优于Q235A级。 2、优质碳素结构钢 (轻钢结构主要构件不采用此钢种,故略述) 优质碳素结构钢大部分为镇静钢,对有害杂质含量控制严格,质量稳定综合性能好,但成本较高。优质碳素钢分为普通含锰量(0.35~0.80%)和较高含锰量(0.70~1.20%)两大组。

系统组织结构图表及主要功能阐述1.doc

系统组织结构图表及主要功能阐述1 附件2 以旧换再信息管理系统 操作手册再制造企业及网点 版本号:2.0 2015年4月 目录 一、系统目标(1) 二、系统组织结构图表及主要功能阐述(2) 一)、软件系统参与主体(2) 1.主管部门(2) 2.再制造企业(3) 3.网点(4) 二)、系统用户类别说明表(4)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5) 三、系统功能介绍(企业级网点)(6) 一)、业务管理(7)

1.联单管理(8) 2.联单查询(9) 3.联单审核(10) 4.销售登记(网点)(12) 二)、再制造产品管理(14) 1. 再制造产品定义(14) 2.再制造产品数量核定(14) 3.再制造产品核定(15) 三)、产品序列号管理(17) 四)、机构与用户(19) 1.用户维护(19) 五)、报表管理(21) 1.月度统计汇总表(21) 2.季度补贴申请表(22) 3.交易数据统计表(31) 4.资金补贴统计表(32) 四、常见问题FAQ (33)

一、系统目标 为协助相关部门对”以旧换再”业务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管理,促使”以旧换再”流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协助相关部门监督再制造企业为”以旧换再”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再制造产品的交易情况和交易规模,以及”以旧换再”补贴资金的支付和使用情况,为不断完善行业发展,及时制订和调整行业政策,提供宏观管理数据。 协助再制造企业完善营销网络,及时统计和上报再制造产品的销售数据,实现再制造零部件”以旧换再”的交易数据传输、审核、上报,方便各级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及监管全国”以旧换再”业务开展情况,随时掌握“以旧换再”各项业务状态。 二、系统组织结构图表及主要功能阐述 一)、软件系统参与主体 1.主管部门 目前参与的主管部门主要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每个主管部门实行三级管理,分别是:中央——省、直辖市——地级市。(其中直管市仅有中央、直管市两级)

交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精品

交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模具锻压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只知在学校死啃书本的同学也有机会现实了一回,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还记得当时有个老师在讲课前放了一段用纯英文介绍的视频,我记得当时老师说那个视频是他在欧美开一个会议时的开场视频,我很有感触,不仅是对专业上的,还有对英语上的,那个视频里的英语我大部分听不懂,原来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么的有限,中国在走向世界,专业上已有相当的技术,语言上岂能落下?赵长财老师,系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燕山大学产业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职务. 同时兼任沈阳重型机器集团公司、天津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多家企业特聘技术顾问.曾获得了秦皇岛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秦皇岛市人民满意公仆...荣誉称号. 拥有这么多成就的他给我们讲授课程,坐在下面听课的我感到很自豪,很自豪.在这次课上他简单介绍了金属管材成形新工艺及理论,管、板类零件内高压成形新工艺及其理论研究,液压机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中一些前沿上的东西,由于世界能源的紧张和环保问题的日趋严重,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提高燃气的热效率,减少废气排放;另一方面是减轻汽车自身重量,提高行驶速度,降低能耗. 这两方面要求促使人们不得不改进传统工艺,创造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工艺.在汽车工业中管材液压成形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形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动力系统、排气系统、汽车底盘以及一些结构件. 汽车用排气管件大多为形状比较复杂、轴线有很大变化的零件.传统成形工艺除铸造成形外,主要采用冲压两个半壳而后组焊成形,或采用管坯进行数控弯

钢结构年终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钢结构设计预算,至今已有10年之余,在工作中,我不断 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和专业素质,经验越多,实践越多,感觉越要严谨,设计要严谨,预算要准确!对于钢结构 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 预算工作: 对于规则的厂房来说,不论重钢还是轻钢,工程量的计算也很规则,可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进行计算,不会漏项的: 1)刚架系统:包括刚架柱,刚架梁,梁柱间、梁梁间、柱撑十字花、剪刀撑、水平刚性 连系杆及与刚架柱连接处的连接板工程量的计算。 2)屋面支撑系统:包括屋面水平支撑,水平刚性系杆以及与刚架梁连接处的连接板工程 量的计算。 3)屋面维护系统:包括屋面c型钢(根据设计不同材料的规格型号不同)、屋面檩条拉 杆、屋面檩条刚性拉杆、隅撑、屋面檩托、隅撑与屋面梁连接处接点板、屋面彩瓦工程量的 计算。 4)墙面维护系统:包括墙面c型钢(根据设计不同材料的规格型号不同)、墙面檩条拉 杆、墙面檩条刚性拉杆、墙面檩托、山墙柱、山墙柱与刚架梁连接节点、窗框、门框、门窗 框与墙梁的连接节点、墙面彩瓦工程量的计算。 5)吊车梁系统:包括吊车梁、车挡、吊车梁与刚架柱的连接节点、制动梁、轨道、轨道 压件工程量的计算。 6)雨蓬系统:包括雨蓬悬挑型钢梁(主次梁)、彩瓦工程量的计算。 二 . 设计工作 对于设计工作,主要要掌握钢材的各种特点 1、钢结构用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哪几些?承重结构的钢材至少应保证哪几项指标满足 要求? 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冷弯性能、冲击韧性;承重结构 的钢材应保证下列三项指标合格: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 2、钢材的机械性能指标有哪些?分别代表钢材哪些方面的性能? (1)屈服强度:代表钢材强度指标,是钢材可达到的最大应力 (2)抗拉强度:代表材料的强度储备 (3)伸长率:代表材料在单向拉伸时的塑性应变能力 (4)冷弯性能:代表钢材的塑性应变能力和钢材质量的综合指标 (5)冲击韧性:代表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是钢材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 3.强度与厚度的关系,厚度越大,强度越低,因为随着钢材厚度的增加,金属内部缺陷 就会增多,就会削弱钢材的强度了。 4、冲击韧性:采用带缺口的标准试件进行冲击试验,根据试件破坏时消耗的冲击功,即 截面断裂吸收的能量来衡量材料抗冲击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5、残余应力及其影响:焊接构件在施焊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均匀的电弧高温作用,在焊 件中将产生变形和应力冷却后,焊件中将产生反向的应力和变形称为残余应力和残余 变形。残余应力的存在对构件承受静力荷载的强度没有影响,但它将使构件提前进入弹塑性 工作阶段而降低构件的刚度,当构件受压时,还会降低构件的稳定性。 6、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承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构件的几何形状与尺寸;杆端约束程度;钢材的强度;焊接残余应力;初弯曲;初偏心 7、疲劳的概念:钢结构构件和其连接在多次重复加载和卸载的作用下,在其强度还低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