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第一轮第1讲地球部分123

高考第一轮第1讲地球部分123

高考第一轮第1讲地球部分123
高考第一轮第1讲地球部分123

2008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1讲基础知识——地球部分)

[考纲要求]

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意义。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

[知识讲解]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

1.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一个纬度间的距离即1纬距约为111km。

低纬、中纬和高纬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南北半球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例1.一架飞机从甲地(40°N,116°E)出发,以111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北方向绕经线圈飞行,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9小时后到达乙地,则乙地为

A.40°N,64°W B.50°N,64°W C.40°N,64°E D.50°N,116°E 简析:利用每度111千米(111km/1°)确定某地的纬度或经度。并不是任意两点之间经度或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而只有在赤道或同一条经线(圈)上度数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故4万km/360°≈111km/1°)。从甲地到乙地是沿同一条经线圈飞行了9小时,飞行的距离为9小时×1110千米/小时=9990千米,飞行的纬度差为9990千米÷111千米/1°=90°,因此,飞机一定飞越北极上空,乙地纬度为90°-(90°-40°)=50°,故该题B项。

(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地球上一切通过地轴平面的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称为“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国际上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中心线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东、西,两个半球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如

图)

E

东半球西半球

3、经纬网及其意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的网格,就是经纬网。建立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1)利用经纬网,判断地图上的方向:由于纬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指示东西方向,故可利用经纬网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例2.从A 地(60°N ,90°E )到B 地(60°N ,140°E ),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 .一直向东走

B .一直向西走

C .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D .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简析:如果将地球近似看着正球体,过地表两点和地心的

平面与地表的交线为一正圆,该圆被地表这两点一一般分为优弧和劣弧,其中劣弧为这两点间的最短跳距离,因此,当这两点

位于赤道或同一条经线(圈)上时,这两点的最短距离为赤道或该经线(圈)被这两点分割的劣弧长度。答案:D

(2)利用经纬网全球定位。熟悉表1、表2、表3。

60oN

90oE 140oE

表3 七大洲和重要国家陆地的经纬度范围和位置特征

(二)时区与日界线

1、时区

(1)时区的划分: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分为西一区——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全球其分为24个时区。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

(2)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如: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

(3)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②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

③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2、地方时

(1)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时区和区时

3、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

4、日界线:①国际日期变更线(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

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度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而自然日界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平行④意义---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5、时间题的计算

(1)某个日期占全球范围。方法:一是确定哪一条经线是0时刻;二是利用地图判断东西方向;三是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地方时。

①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旧)一日占大一半。

②当0时经线和0度经线重合时新的一天和前(旧)所占范围相同,各占一半。

③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一大半,前(旧)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

④0时经线和180度经线重合时全球都是在同一个日期。

(2)日照图。

①根据两极地区的日照情况判断日期或直射点的纬度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则直射点一定在北半球,如果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则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直射向北每移动1度,则极昼的范围向南扩展1度,直射移至最北的北回归线时,极昼向南移动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即北极圈,也就是说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与极昼(极夜)对应的地理纬度是互余的

②晨线与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时间的计算首先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入手

③白天的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点经线,地方时为12时据此确定直射点经度或判断时间;夜晚的中央经线为0时,也是自然日界线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新旧日期所占的范围(3)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模式---求某地的时间或经度,需要确定一条经线的经度和时间,如右图:在四个量中,往往要确定三个量是已知的,即根据每15度相差1 小时或每1度相差4分钟可求出任一个

[能力训练]

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o经线,这时其所在的地点的区时不可能的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回答2~4题。

2.该地的经度约为()A.120°E B.125°E C.115°E D.110°E

3.该日可能在()A.11月B.9月C.7月D.5月

4.该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 .南海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印度洋

B .印度洋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南海

C .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

D .印度河进入丰水期 读图,回答5-8题。

5. 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的区时为

( )

A. 19日19时

B. 20日5时

C. 19日21时

D. 20日21时 6 . 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 )

A. 2070千米

B. 2270千米

C. 2570千米

D. 2670千米 7. 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 )

A. 白昼时间长

B. 自转速度慢

C. 自转周期长

D. 正午太阳高度大

8. 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 )

A. 湄公河

B. 莱茵河

C. 亚马孙河

D. 赞比西河

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连珠“天象奇观。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后的1小时内可能看到它。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心点为极地。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E )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的时间段(北京时间)是( ) A .18时10分至19时 B .16时10分至17时 C .20时10分至21时 D .21时10分至22时

11.五星连珠中,除了水星外,另外四颗星是( )

A .金星、木星、土星、天狼星

B .金星、火星、木星、海王星

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 .金星、火星、土星、木星

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据此回答12—14题。 12.该城市的经度为 ( ) A . B . C . D . 13.该城市应位于天津的 ( ) A . 西南方向 B . 西北方向 C . 东南方向 D . 东北方向 14.该日,太阳直射在 A . 北回归线

B . 南回归线

C . 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D . 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5—16题

15.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A .东经70o B .东经90o C .西经70o D .西经:110o

16.此日在

(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17.下图中,a 、b 、c 、d 分别表示四个国家。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四国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填名称)。我国从 、 、 等所示国

(用

图中字母表示)进口铁矿石。

(2)b 和d 所示国家都盛产的重要经济作物是 ,适宜该经济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是 。

(3)a 和c 所示国家的城市相对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共同区位因素是 。

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 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18.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出现 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 19.此时,900E 的区时是 月 日 时, 北京时间是 时。

20.此时,赤道上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 A .450W ,1350W B .1350E ,450W C .600E ,1200W D .00,180

21.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

A .900W 向东至1800

B .00向东至1800

C .900W 向东至900E

D .00向东至900E

22.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多项选择)

( )

A .黄赤交角略微变小

B .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C .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D .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E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F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能力训练答案

]

1、B

2、B

3、A

4、A

5、C

6、B

7、D

8、A

9、B 10、C 11、D 12、C 13、

D 14、D 15、A 16、C 17、(1)澳大利亚;a c d (2)棉花。夏季光、热充足;灌溉水源丰富;土壤肥沃。(3)气候温和湿润;海上交通便利18.23°26s‘(或南回归线)66034’N~900N(或北极圈及以北地区)19、12 22 12 14 20、D 21、A 22、D E

病理生理学各章节习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E.形态学观察 二、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循证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 2、基本病理过程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 1、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患病机体的功能代变化及机制 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D、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肺炎 B、休克 C、缺氧 D、水肿 E、DIC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临床观察 C、流行病学调查 D、离体器官实验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分子生物学实验 三、填空题: 1、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容主要包括——————、————、和——————。 2、病理生理学研究对象是—————。 3、疾病概论主要包括——————和———————。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是联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共同的的病理变化。 二、选择题:1、E 2、A 3、A 三、填空题: 1、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2、患病机体 3、病因学和发病学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疾病概论分为病因学和发病学。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休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发热等。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机体各器官组织对不同刺激出现的特殊反应。体重要的器官系统的一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如心功能不全等。 一、选择题 A型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现代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 D.脑死亡 E.脑电波消失 2.引起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是指疾病发生的() A.原因 B.诱因 C.条件 D.外因 E.因 3.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称() A.病理状态 B.病理反应 C.基本病理过程 D.疾病 E.综合征 4.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皮层死亡 B.不可逆昏迷 C.大脑死亡D.心跳停止 E.全脑机能不可逆丧失 5.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物理性因素 B.化学性因素 C.生物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E免疫性因素

病理学123章参考答案

着重从形态学角度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称为 A、病理解剖学 B、病理生理学 C、器官病理学 D、细胞病理学 2. 关于增生的叙述恰当的是 A、增生就是实质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B、增生与肥大常用同时存在 C、增生通常为可复性,原因消除后常可复原 D、增生就是肥大 9. 构成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为 A、成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 B、成纤维细胞与炎细胞 C、毛细血管与炎细胞 D、胶原纤维与新生的毛细血管 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为 A、骨折后良好的复位与固定 B、患肢的早期活动 C、预防感染 D、地塞米松的应用 一般认为细胞水肿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内质网损伤 B、线粒体损伤 C、高尔基体损伤 D、微体损伤

下列细胞中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A、皮肤表皮 B、肾小管上皮细胞 C、心肌细胞 D、淋巴造血细胞 6. 转移性钙化常见原因有 A、甲状旁腺切除 B、骨肿瘤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给大量维生素D 7. 坏疽主要是指 A、与外界相通器官的坏死 B、组织坏死后伴厌氧菌感染 C、组织坏死后伴腐败菌感染 D、组织坏死后伴细菌感染 8. 关于坏死的结局不恰当的是 A、纤维包裹与钙化 B、溶解吸收 C、化生 D、机化 关于脂肪变性的形态学变化不恰当的是 A、体积增大、包膜紧张 B、颜色变黄 C、触之有油腻感 D、切面隆起,质地较硬

4. 血管壁的玻璃样变好发部位为 A、大动脉 B、中动脉 C、小动脉 D、细动脉 发生萎缩的器官,形态学改变不恰当的是 A、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B、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 C、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D、实质细胞常发生脂肪变性 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区别为 A、坏死范围 B、有无腐败菌感染 C、颜色 D、有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一般认为细胞水肿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内质网损伤 B、线粒体损伤 C、高尔基体损伤 D、微体损伤 3. 转移性钙化常见原因有 A、甲状旁腺切除 B、骨肿瘤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给大量维生素D

《病理生理学》第03章在线测试

《病理生理学》分享与郑州学历提升00的博客 《病理生理学》第03章在线测试 《病理生理学》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4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是 A、NaHCO3/H2CO3 B、NaPr/HPr C、Na2HPO4/NaH2 PO4 D、KHbO2/HHbO2 2、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3、代谢性酸中毒时细胞外液[H+]升高,其最常与细胞内哪种离子进行交换 A、Na+ B、K+ C、CI- D、HCO3- 4、可以引起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 A、服用含氯酸性药物过多 B、酮症酸中毒 C、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D、腹泻 5、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机制是 A、增加肺泡通气量 B、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C、肾小管泌H+,泌NH3增加 D、血浆碳酸氢盐缓冲系列进行缓冲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代谢性酸中毒时可出现 A、BB降低 B、SB、AB降低 C、BE负值增大 D、PaCO2代偿性增高 2、下列哪些因素可引起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A、肾小管性酸中毒 B、大量服用盐酸精氨酸 C、水杨酸中毒 D、酮症酸中毒 3、下列哪些因素可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A、水杨酸中毒 B、大量服用盐酸精氨酸

C、服用乙酰咗胺 D、肾小管性酸中毒 4、呼吸性酸中毒时可发生 A、脑血管扩张 B、外周血管扩张 C、心律失常 D、心肌收缩力减弱 5、下列哪些因素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A、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B、精神性通气过度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高热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氯浓度升高,AG增大性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氯浓度不变。 正确错误 2、代谢性碱中毒时,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强。 正确错误 3、碱中毒时由于血浆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应激性升高。 正确错误 4、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H2CO3]代偿性降低。 正确错误 5、血液pH的正常取决于H2CO3与HCO3- 的浓度之比,其比值为20/1 。 正确错误

病理生理学第123章 (1)

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平衡主要依赖下列哪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A、水 心力衰竭时分泌减少的激素是 A、利钠激素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为 A、生物性因素 小儿失钾的最重要原因是 A、呕吐与腹泻 低钾血症常出现 A、反常性酸性尿 “超极化阻滞状态”是指 A、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 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危害主要为 A、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高渗性脱水体液丢失的主要部位为 A、细胞内液 等渗性脱水最常见原因是 B、大量消化液在短时间内丢失 引起钠、水潴留的主要机制是 B、肾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强 细胞内液中最主要阳离子是 B、K+ 心力衰竭引起钠水潴留的最主要因素是 B、肾小管与集合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 糖尿病患者给予大剂量胰岛素常引起 B、血清钾浓度降低 下列哪项最易发生休克 B、低渗性脱水 下列不可能引起水肿的是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低渗性脱水的早期临床表现正确的是 B、口不渴、尿量基本正常、尿比重低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B、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利钠激素分泌增加 关于疾病的概念,下列哪种说法更准确? B、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因稳态被破坏而发生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最易出现严重高钾血症的是 B、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影响细胞内外钾平衡的因素应除外 C、醛固酮 引起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是 C、肾脏排钾障碍 关于脑死亡的概念正确的是 C、全脑机能发生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现代意义的死亡标志为 C、脑死亡 关于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不恰当的是 D、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不可以相互转化 肾性水肿患者,首先出现水肿的部位是 D、眼脸 影响体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因素为 D、醛固酮 传统意义的死亡标志为 D、心跳呼吸停止 血清K7. +浓度的正常范围为 D、3.5-5.5 mmol/L 下列哪项不是低钾血症对骨骼肌的影响 D、静息电位负值变小

智慧树知到《病理生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病理生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关于亚健康状态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有生理功能低下 B: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状态 C:有自稳调节紊乱 D:可有精神心理上的异常 E:有可能趋向疾病 答案: 有自稳调节紊乱 2、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是: A:致病的原因 B:致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机体的反应性 E:机体的本身特征 答案: 致病的原因 3、关于生物性因素致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体致病力的强弱与侵入宿主的数量、侵袭力和毒力有关。B: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C:生物病原体都能引起疾病 D: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E:病原体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答案: 生物病原体都能引起疾病 4、有关因果交替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 B: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常可形成恶性循环 C: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也可形成良性循环 D: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因果交替的内容相同 E:能够采取措施打断因果交替 答案: 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因果交替的内容相同 5、死亡的概念是指: A:有机体解体过程 B: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全部死亡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D: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 E: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代谢全部停止 答案: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包括: A:研究疾病的疾病的治疗方法 B: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C: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D: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 E:研究疾病转归规律 答案: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疾病转归规律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缺血

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A.黄嘌呤氧化酶增加 B.线粒体功能障碍 C.儿茶酚胺代谢增加 D.细胞内酸中毒 E.中性粒细胞激活 2. 下列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理情况下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 B.再灌注损伤时活性氧生成增多 C.机体抗氧化能力不足 D.自由基与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E.自由基的增多可抑制磷脂酶的活性 3. 黄嘌呤氧化酶主要存在于 A.白细胞内 B.肌细胞内 C.巨噬细胞内 D.内皮细胞内 E.结缔组织内 4. 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最直接的条件是: A.Ca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激活 B.细胞内Ca2+增多 C.次黄嘌呤堆积 D.ATP含量降低 E.以上都不对 5. 下列哪一项与细胞内钙超负荷发生无关?

A.胞膜外板与糖被分离 B.Na+-Ca2+交换异常 C.儿茶酚胺减少 D.钙泵功能障碍 E.线粒体功能障碍 6. 下列哪一项在钙超载引起的再灌注损伤中不存在? A.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B.促进膜磷脂水解 C.激活钙敏蛋白水解酶 D.产生线粒体功能障碍 E.引起内质网破坏 7. 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 A.阻塞毛细血管 B.增加血管通透性 C.黏附分子表达增加 D.释放炎症介质 E.以上都是 8.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血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聚集 B.血小板聚集 C.白细胞粘附聚集 D.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 E.内皮细胞对Ca2+通透性增加 8.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生成氧自由基增多的机制是 A.缺血时线粒体内氧减少 B.NADPH氧化酶的活性减弱 C.NADH氧化酶的活性减弱 D.Ca2+进入线粒体增多,使细胞色素氧化酶功能失调E.氧化磷酸化反应抑制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发生机理的科学,它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及系统病理生理学三部分: 1.概论讲述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其中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讲述疾病过程中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缺氧、发热、休克、缺血-再灌流损伤、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3.系统病理生理学讲述各系统疾病的共同发生规律和主要器官的功能衰竭,如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为了研究患者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必须运用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因此它与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密切联系。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都以患者机体为研究对象,但前者主要研究疾病过程中机能和代谢变化,后者研究形态改变,这两门课程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病理生理学的知识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科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临床实践一方面检验了基础理论的正确性,又为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提出新的课题,使病理生理学不断完善和充实,因此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也是密切联系的,成为医学教育中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被国家教委列为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临床观察和临床研究可以获得人类疾病发生的第一手资料,它是重要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临床观察多数是一些表面现象,要深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十三章休克。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11)、简述题(7)、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9)。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十三章休克 第一节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发生机制 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第四节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第五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难点 掌握: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及分类 3.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 熟悉: 1.休克常见病因和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2.临床常见几种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了解:休克的病因学和发病学防治以及器官支持疗法和代谢支持的原则。 一、名词解释(11) 1、休克: 是指由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失血和失液性休克: 是指急性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各种外伤、溃疡病并发血管破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宫外孕破裂导致的大出血以及宫缩乏力、胎盘滞留等导致的产后大出血等。 3、脓毒性休克: 指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功能代谢异常的脓毒症,表现为在充分液体复苏的情况下仍需要缩血管药物才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其血清乳酸高于2 mmol/L (18 mg/dL)。 4、过敏性休克: 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类毒素)或疫苗等过敏,在受到这些过敏原的刺激时,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休克。 5、心源性休克: 是指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超过心室面积的40%)、严重的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及心包填塞等,使心排出量急剧下降,引起的休克。

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一) 主要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 正常人体患病人体疾病诊治形态结构解剖、组织病理解剖学功能代谢 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临床各科 (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1.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 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概念要清楚 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 ◆动物的自发性疾病 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 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因学 ◆发病学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 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 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 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 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 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 1. 生物性因素: 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 2.理化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 ★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 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4.遗传性因素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基因突变:主要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 ◆染色体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 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5. 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6.免疫性因素 ★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7.其他因素:主要指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三) 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1.概念: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 2.条件在疾病中的作用: ①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须的因素; ②作用于病因或/和机体,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的概念: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pathogenesis)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2、基本病理过程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 1、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机制 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D、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肺炎 B、休克 C、缺氧 D、水肿 E、DIC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临床观察 C、流行病学调查 D、离体器官实验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分子生物学实验 三、填空题: 1、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和——————。 2、病理生理学研究对象是—————。 3、疾病概论主要包括——————和———————。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是联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共同的的病理变化。 二、选择题:1、E 2、A 3、A 三、填空题: 1、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2、患病机体 3、病因学和发病学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疾病概论分为病因学和发病学。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休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发热等。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机体各器官组织对不同刺激出现的特殊反应。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的一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如心功能不全等。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现代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 D.脑死亡 E.脑电波消失 2.引起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是指疾病发生的() A.原因 B.诱因 C.条件 D.外因 E.内因 3.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称() A.病理状态 B.病理反应 C.基本病理过程 D.疾病 E.综合征 4.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皮层死亡 B.不可逆昏迷 C.大脑死亡D.心跳停止 E.全脑机能不可逆丧失 5.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物理性因素 B.化学性因素 C.生物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E免疫性因素 二、填空题:

《病理生理学》分章重点梳理_202005031616532

《病理生理学》分章重点梳理 第1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牛、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2、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 (2)基本病理过程:又称病理过程。是指在不同器官系统的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例如: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等。一个基本病理过程可存在于许多疾病过程中,一个疾病过程中又可以先后或同时出现多个基本病理过程。 (3)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衰竭和脑功能不全等。 3、病理生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⑴动物实验(最主要野修耳.左老個Z ⑵临床观察 (3 )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4)循证医学 1、健康与疾病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 第2章疾病概论 (2)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有学者称为诱发病状态。 (3)疾病: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机体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指能引起疾病发生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体内外因素。 (1)病因分类: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2)诱因:在疾病发生的条件中能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而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3)原因与条件的关系: ①可以相互转化; ②原因是必有且特有的,条件是非必有但是有影响; ③有病因存在不一定发病,并不是任何疾病需要原因和条件同时存在(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条件即可引起机体的创伤、中毒等)。 3、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_般规律和共同机制的学科。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2)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3)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并注意避免抗损伤反应过度所造成的损伤,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 4、转归: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有康复和死亡两种形式。 5、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1)脑死亡的判定标准:(前三条是必要的,后三条有一条即可判定)

病理生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及特点。 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了解:主要研究方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疾病概论(2学时) 掌握: 1、健康与疾病、病因、诱因、脑死亡的概念。 2、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熟悉: 1、病因的分类。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3、疾病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4、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4学时) 掌握: 1、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水中毒的概念、病因和对机体的影响。 3、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4、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对神经肌肉、心肌电生理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熟悉: 1、体液体分布和电解质含量、不同液体水和电解质交换以及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2、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时心肌电生理改变与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1、了解盐过多的概念、病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2、了解水、钠代谢的分类和水肿的表现特征、水肿液的分类及水肿对机体的影 响。 3、了解各类水、电解质紊乱的防治原则。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3学时) 掌握: 1、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2、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 SB和AB, BE, AG等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相互之间3、血液pH值, PaCO 2 的关系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其意义。 4、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方式、酸碱指标变化的特征、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 1、熟悉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特征。 2、熟悉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原则。 了解: 1、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2、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 第五章缺氧(2学时) 掌握: 1、缺氧的概念。 2、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的概念、病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病理生理学各章节思考问题

病理生理学和疾病概论课程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概念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什么是病理过程? 4.病因学和发病学的概念和区别是什么? 5.什么是脑死亡?脑死亡与植物状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出脑死亡的概念? 水钠代谢脱水中要厘清的问题 1.请掌握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组织间液的概念(中英文)、组成和比例等问题 2.机体各部分维持体液平衡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3.请描述机体调节体液平衡的三个水平(层次)、两个系统和三种主要激素。 4.水钠调节紊乱的分类以哪两个只要参数为指标?水钠代谢失衡有哪六种类型? 1.脱水的概念是什么?概念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有哪三种类型的脱水? 2.请比较三种类型脱水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主要表现和对机体的影响、血清钠和尿钠的变化以及治疗原则。 水肿中要厘清的问题 1.请描述水中毒和盐中毒的概念和常见原因。 2.什么是水肿,你认为水肿概念中是量(amount),还是发生的部位(location)更重要? 3.请通过复习生理学学过的组织液的形成原理,分析局部水肿发生的机制。 4.肾功能变化对全身性水肿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请通过分析影响球-管平衡的因素,描述球-管失衡在全身性水钠潴留发生中的作用。 5.请了解主要器官功能障碍导致水肿的特点,并把问题记住,在本课程后面的系统病理生理学中再次重温和学习。 钾代谢紊乱中要厘清的问题 1.请描述机体正常钾代谢(来源,吸收,分布,排泌,调节和功能等)的特点。机体哪一部分钾离子浓度对变化最为敏感,在临床上最为重要? 2.钾在细胞内外分布的浓度有巨大差别,请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机制、这种差别的生物学意义。 3.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定义都包含三层含义,请分别分析三层含义的重要性。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简述低渗性脱水引起外周循环障碍的机制。 答:低渗性脱水丢失的体液主要是细胞外液,同时由于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转移,导致细胞外液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引起外周循环障碍。 2.简述高渗性脱水早期出现尿少、尿钠浓度增高的机制。 答: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ADH分泌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因而出现少尿、尿相对密度增高。轻症患者由于血钠升高抑制醛固酮分泌,尿中仍有钠排出;而重症患者因血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致尿钠排出减少。 3.简述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肌肉松弛无力或弛缓性麻痹。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取决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而细胞内外钾浓度比值是决定静息电位的重要因素。急性低钾血症时由于细胞外钾浓度(〔K+〕e)急剧降低,而细胞内钾浓度(〔K+〕i)变化不明显,使〔K+〕i/〔K+〕e比值增大,静息电位负值增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处于超级化状态,因而兴奋性降低。慢性低钾血症时,由于细胞内钾外移进行缓冲,〔K+〕e与〔K+〕i均减少,〔K+〕e/〔K+〕i比值可正常,静息电位变化不明显,神经肌肉兴奋性可维持正常。严重钾缺乏可使骨骼肌血管收缩,导致供血不足,引起肌肉痉挛、缺血性坏死和横纹肌溶解。胃肠道平滑肌受累则表现为食欲不振,严重者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4.简述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及其机制? ①. 心肌兴奋性的变化。轻度高钾血症时,静息电位变小,与阈电位的距离缩小,兴奋性增强。重度高钾血症时,静息电位过小,快钠通道失活,兴奋性反而降低。 ②. 心肌传导性降低。由于静息电位降低,膜上快钠通道部分失活,以致0期钠内流减慢,导致0期去极化的速度减慢,幅度减小,传导性降低。患者常发现延缓或阻滞。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呼吸衰竭 呼吸是吸入外界气体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摄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血液气体分压于正常范围内。气体交换过程分为通气、弥散、灌流和呼吸调控4个功能部分。通气是指空气从外界进入体内,在气管支气管系统内分布到气体交换单位即肺泡。弥散包括O2和C O2经肺泡毛细血管膜在肺泡腔和肺毛细血管之间运动。灌流是指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经肺循环分布到肺泡毛细血管,再回到肺静脉的过程。呼吸调控即通气调节,通常与代谢需要的变化一致。 呼吸衰竭的概念在海平地区静息时吸入空气的条件下,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低于60m m H g(8.0 kPa),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超过50 m m H g(6.7kPa),同时有呼吸困难表现者,称为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我们将从轻到重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都称为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本章阐述呼吸衰

竭的分类、原因、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并专门介绍急性呼吸衰竭的一个例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一节呼吸衰竭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将呼吸衰竭分成各种类型。 一、急性和慢性 根据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数分钟到数日内发生,常出现明显症状。见于呼吸中枢病变、呼吸道阻塞和肺的急性病变。慢性呼吸衰竭的发展历时数月到数年,在代偿功能不足时出现呼吸衰竭的各种表现。最典型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二、通气性和换气性 根据发生机理,将呼吸衰竭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两类。通气性呼吸衰竭是因肺的舒缩受限或气道阻力增加所引起;换气性呼吸衰竭多因肺内分流、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病理生理学第十篇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或称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早已为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所证实。如有些休克病人经过早期复苏,在血流动力学和血氧供应恢复后,反见组织细胞损伤加重、脏器功能进一步降低;动物实验亦发现,缺血(血流量降至正常的20%)3小时后再灌注1小时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比同样条件下单纯缺血4小时的结果严重得多。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当今医学研究中活跃的领域。自1960年Jennings 首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以来,临床医生陆续发现在休克治疗、心肺复苏、心脑血管栓塞再通、器官移植时均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实际意义。 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原因 凡能引起血流重新恢复而导致组织损伤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原因,常见的有: 1.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时微循环的再灌注、冠状动脉痉挛的解除等。 2.一些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如动脉搭桥术、心脑梗塞时的溶栓疗法等。 3.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后重新恢复血流供应。 4.其他,如断肢再植、器官移植等。 二、影响因素 缺血再灌注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与下列因素有关 缺血时间缺血时间长短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否有关,在组织器官所能耐受的缺血时间内予以再灌注,可使其功能恢复,一般不引起再灌注损伤;而缺血时间过长使组织细

胞坏死也没有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基础。 侧枝循环缺血后容易形成侧枝循环的组织,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对氧的需求程度对氧需求高的组织器官,因氧易接受电子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故容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电解质浓度实验证明:高钾、高镁对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而钠、钙增多可诱发再灌注损伤。 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是两个不同的病理过程,同时二者又密切相关。缺血性损伤是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基础。在缺血期,缺血、缺氧导致①A T P合成减少;②分解代谢产物,尤其是嘌呤碱及细胞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在此基础上,再灌注后由于恢复供氧产生自由基,并由于钙离子超载及炎症反应等原因引发再灌注损伤。 目前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病理生理学》第02章在线测试

《病理生理学》第02章在线测试《病理生理学》第02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研究致病因素的种类及作用方式 B、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C、研究疾病时机体的代偿方式及其调节 D、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机制 2、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机制 C、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D、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 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研究内容 A、肾功能不全 B、休克 C、发热 D、代谢性酸中毒 4、临床上,常把不同疾病过程中出现一些共同的病理过程称为 A、疾病概论 B、基本病理过程 C、综合征 D、症候群 5、研究病理生理学主要的方法是 A、流行病学研究 B、动物实验 C、分子生物学技术 D、临床观察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哪些属于病理生理学研究范畴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C、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D、患病机体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发生机制 2、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 A、病理形态学 B、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C、病因学和发病学 D、基本病理过程 3、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有 A、尿毒症 B、心力衰竭 C、休克 D、缺氧

4、病理生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分子生物学技术 C、流行病学研究 D、动物实验 5、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常用方法有 A、核酸分子杂交(Northern Blot 或Southern Blot) B、聚合酶链反应(PCR) C、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D、体外细胞培养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正确错误 2、动物实验是研究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手段。 正确错误 3、循证医学强调对证据的重视和遵循 正确错误 4、缺氧属于系统病理过程。 正确错误 5、肝性脑病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正确错误 在线测试:满分代做QQ1340038370 可以代做郑大所有专业的在线收听、在线测试、网上考试、作业提交、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服务,100% 保过。欢迎新老学员合作! 需要帮助请加QQ:13400383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