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_刘翠萍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_刘翠萍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_刘翠萍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_刘翠萍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胡红云 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 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浙江 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 一、引言 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 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 语言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 (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 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有些人认为单词h isto ry(历史)就是his story(他的故事)的组合。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m an一词来源于!w if e o f m an?的合成;另一种说法认为w o m an来源于!w o m b(子宫)and m an?的合成。无论是hu m an、m an还是woman,其词根都是m an,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男人为主体,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阳性词是构词主体,加词缀构成阴性词,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如: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hero(英雄)-hero ine(女英雄);usher(引座员)-usherette(女引座员)等,就连女性(fe m a l e)这个词都是由男性(m a l e)派生而来。 英语是一种强阳性(super m ascu line)语言。由m an作为词根所组成的大量词语在各种职位和头衔中占了重要地位,这些词具有明显的男性标志,却可用于男女两性,如cha ir m an, bus i ness m an,ne w s man,congress m an等。以cha ir m an为例,传统观念认为,椅子上坐的那位主席理所当然是男人,所以就用cha ir和m an构成复合词cha ir m an。如果是女主席时,就不得不加标识,称为!m ada m cha ir m an?。另外还有一些表示地位较高的职业名词,人们常常把它们作为男性词来看,如judge,sur geon,do ctor,pro fesso r等。若要表示干这些职业是女性,必须加上w o m an,fem ale,lady等修饰语,如wom an-j udge,fe m a le-surgeon,l ady-docto r等。而一些表示地位卑微的职业名词,如果是男性,也在这些词前加上m a le或m an,如m a le housekeep er,m an nurse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男保姆?、!男护士?之称,但干这些行业的男性非常少。这些带有标记的职业名词,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浙江省教育厅课题!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比较研究?(Y20071230)的阶段性成果。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958035 640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2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4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5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 6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7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8 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0 11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1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3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5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6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 17 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 18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19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20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 21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22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23 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 24 论政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2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 27 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 28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9 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 30 浅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 31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3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33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34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

(全英文论文)英语隐喻汉译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958035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2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3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4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 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7 旅游与文化 8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9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1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1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 12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 13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14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15 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中的女性思想解读 16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17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18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0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2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22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23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3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4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5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6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7 金钱与婚姻—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与导向 8 作家的病态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9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10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12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3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1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15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6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 17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8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19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20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21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22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23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24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 25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26 血性意识—D.H.劳伦斯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27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28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29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30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31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2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33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34 谁在说话?——论作者-叙述者和译者-叙述者在原本和译本中的叙述声音的不同处理 35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3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37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38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39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40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 41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浅谈英汉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f297889.html, 浅谈英汉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作者:李娟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谚语,它们对于语言使用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语言接收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加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顺畅性。本文以英汉谚语实例为基础,分别从几个方面来对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以说明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谚语;表现形式 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有着很长久的历史性并且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体现,因此,在语言中性别歧视问题也不例外。谚语是某种特定文化中所特有的产物,所以,对于女性歧视的问题也会在某种语言的谚语中大量存在,可以说,只要是涉及性别主题,各文化语言中的谚语里都不难找出许多反映“男尊女卑”思想的内容,而英语和汉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在此方面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本文就从谚语这一内容为切入点,基于英汉语言中的谚语实例来对这种性别歧视问题进行探究。 一、言语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根据人们的惯性思维,但凡提到女性的言语行为,往往就是“琐碎、啰嗦”等印象,这在英语和汉语谚语中都大量存在例证。汉语中有关女性性别歧视在言语类方面的例证有很多,如:“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舌头上没骨头”,“ 妯娌多了是非多,小姑多了麻烦多”,等等。而在在英语中就存在以下谚语[1]: 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三个女人一台戏。) Many women,many words;Many geese,many 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 A woman’ 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女人的饶舌,羔羊的摆尾。) Women like to make irresponsible remarks.(女人家说三道四。) 从以上的英汉谚语中不难发现,女人在言语类谚语中出现时通常会被拿来与动物进行类比,尤其是“鹅”时常用以比喻女人“喋喋不休”、“搬弄是非”、“恶意中伤”等,而此类比喻从未出现过有关男性的词语,可见,在英汉谚语中对女性的歧视是大量存在的。 二、社会地位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 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封建时代——偏见 (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因此, 现在很多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逐渐消失或被其它词所代替。如“黑鬼”一词现在就很少使用。 三、禁忌语的对比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共性, 虽然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英汉禁忌语言存在诸多共同特性。 1、语音层面: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但是在原始时代,语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一切祸福的根源。因此中西方人民普遍把你些与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当作禁忌语,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灾难。例如,在中国, 人们送礼时十分忌讳把“钟”作为礼物, 因为, 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词, 而生死离别被认为是人生最可悲的遭遇。实际上还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揭示出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功能方面的相似性,都具有避讳、雅化、礼貌、掩饰及淡化和夸张功能。 委婉语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的语言在英、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极为广泛,是进行语用研究的很好语料。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文化限定词,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从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来讲,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避讳功能、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及淡化和夸张功能上。一、英汉委婉语避讳功能的相似性委婉语的产生源于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 away(逝世), be no more(不在了),dep 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 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to be written off 被勾销 t0 fall 倒下 to fire one 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2)谐音禁忌。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3)

第22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V ol.22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2004年第1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12004 收稿日期:2003-06-23 作者简介:徐长扬(1945-),男,湖北宣恩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徐长扬 (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委婉语作为语言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折射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和深层构建。研究英汉委婉语,对研究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等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4)01-0106-03 引言 在社会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各异,人们在遇到难言之隐或令人难堪的场合时,往往不直截了当地道出个中真由,而用委婉、含蓄、模糊的方式把它烘托出来,以达到恰当、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地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并为社会语言交际服务的。英汉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更有相异之特点。 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由 词头“eu ”(good )和词干“phemism ” (speech )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 )或优雅说法(good speech )。汉语中的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即用一种不能明说,即用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由于委婉语的特殊修辞风格和它作为现实生活中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直言不讳,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特别是在口头交际过程中如此。但是,在较正式场合则尽量使用委婉语。从总体上而言,委婉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各个领域。本文仅从委婉语中最有代表性的政 治、人们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现象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及官方语言中的委婉语 1.汉语委婉语分讳饰和婉曲。讳饰指表达观点时,不直接说出犯忌讳的事情,而采用委婉修辞代替的方法。如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云淡天高》中有这么一段夫妻谈话,一位即将退休的省人大副主任的妻子为了给刚从部队转业的女儿安置一个满意的工作,对其丈夫说:你革命一辈子,你这只蜡烛总是照别人,你这只蜡烛现在已经快耗尽了,能否让女儿也沾点光。其委婉意思是叫其丈夫凭借地位走走“后门”。婉曲指运用委婉曲折的说法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如:2003年6月,中国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就台湾问题时指出:……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语言委婉曲折,令人深思。毛泽东同志是一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此处毛泽东同志没有直说司徒雷登“处境孤立”和“灰溜溜滚回美国”,则说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和“夹起皮包走路”。语言委婉,回味无穷。  6 01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章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称谓语、词汇和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作了探讨和比较,阐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谓;词汇;宗教信仰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 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 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在汉语中,汉字“姓”由“女”和“生”组成,产生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以母亲的姓为姓。但在后来的漫长的父权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姓都是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拥有命名权的同样是男性长者,即祖父或父亲。在古代,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还被剥夺了拥有名字的权利,她们有姓无名,即使有名,也很少被人称呼,女性婚前常被称为“丫头”、“妞”。在现代汉语中,上述情形虽然有所改善,但期间的性别歧视仍然可见一斑,女性的名字强调阴柔之美,名字中常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强调阳刚之气,名字中常常“强”、“伟”“壮”“刚”等等。 2、婚俗称谓里的性别歧视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结了婚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男子在家中被看作是身强力壮、主宰诸事、赡养妻小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则是依附者,妇女的存在仅仅是对男子的点缀和装饰。男士婚前称Mr.,婚后还是Mr.;而结了婚的女士就变成了wife,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变成Mrs.,如MaryRobert嫁给JohnSmith之后,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通常称之为Mr.andMrs.Smith,MaryRobert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了。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讨论禁忌语的产生根源、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相异性等,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纽带,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概念或事物名称的方法和词语,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谈及。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禁忌现象。 1 禁忌语的由来及产生根源 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Tongan),意为“神圣”,“不可接触”。1777年英国的库克(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来到汤加群岛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允许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一般居民所使用,当地居民把这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从此,“taboo”这个词就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而得到广泛重视和使用。 2 英汉禁忌语应用范围的共同性 禁忌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英语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在表达上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涉及亵渎神明的禁忌语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一般都不能随便提到神灵或所崇拜的对象的名字,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在英语中,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使说话人受到谴责或遭到人们的回避。于是在英语中,就用gosh来代替God,用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中国也是如此,早期的中国禁忌的内容与形式相当繁杂。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老虎被视为神灵。因此,“虎”字是不能随便说的,凡遇到虎字就要用别的名称,像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改称老虎为“猫”,北方森林中的猎人则改称为“大虫”。逢年过节时尤其不能亵渎神灵。比如,买财神画像不能说“买”,只能说“请;商家直销员去卖时也都说是“送财神”,而不是“卖财神”。 2.2有关排泄物的禁忌语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析

摘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在这个以男性为代表的社会里,性别歧视问题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及诸多不平等的现象俯拾即是。本文就从词的构成、词的顺序、语义等几方面对英汉语言中女性的歧视加以列举与分析。 关键词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1性别歧视形成的社会根源 在早期人类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使得女子的工作逐渐转向了家庭,为了养育儿女、料理家务,她们耗尽了时间和精力。而男人外出工作,获得了经济收入。但女人的家庭劳动与男子超越自然的开创性活动相比,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家庭劳动就显得微不足道,往往被人们忽视,在经济上只能依赖男人。这样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人的地位低下,受男人的支配,成了男人的附庸。这就是性别歧视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Spender (1980:165)认为是男人创造了一个男性的上帝,是《圣经》的作者和编辑们迫使人们相信有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男性上帝。我们不可低估了“创造男性上帝”的作用,因为是它确立了“男权”的控制地位,是它把女性的偏见以文字的形式显现出来、传播并巩固下来。 2具体的表现形式 2.1构词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劳动中创造而来,因此当男性变成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时,自然就促进了传统中的男性统治地位和女性附属地位的形成。从以下构词不难看出英汉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1)英语构词中似乎给人这样的感觉,整个人类都是男人的,具体表现在:(1)统治国家的是男人,如human,mankind, kingdom,countyman(虽然也有女人统治,但用的词仍是king-dom,countyman,却没gueendomor countrywoman词的产生或有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Englishman,Dutchman,Frenchman, Irishman,Germanetc;(2)职业也是男人的,如policeman,salesman, milkman,fireman,postman,busineaaman,man-m ade,foreman (forefather),mailman,weatherman,fisherman;(3)掌握政治权力的仍然是男人,如:Chairman,stateman,spokesman,power man;(4)有表达男性、女性词的时候,男性往往是自由的,女性只能 附在男性词的前后,成为男人附属品、腰带物。如:mayor—mayoress,manager—manageress,count—countess,heir—heiress,prince—princess,undergraduate—undergratette(大学本科女生),hack—hackette,且以-ess,-ette结尾的阴性词大多都带有贬义,暗指身份卑微,如host—hostess,waiter—waitress,actor—act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mister (丈夫、先生)—mistress(受人供养的情妇)。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组对应词:he—she,man—woman(wife of a man),male—female,从词义、词形、词源上女性词都来源于男性词。 由上述(1)(2)(3)中不难看出英语中的“man”一词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而“woman“一词却没有。 2)汉语是独立语,汉字是最基本的词素,不可能靠添加任何词缀或点、横、竖、撇、捺偏旁来延伸出词的褒贬。在词的构成方面一般是通过加“女”字旁来表示的。女字旁较能反映出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在《辞海》中带女字旁的字有257个,其中带有贬义的字就有65个。在《汉语字典》中带有女字旁的汉字有120多个,绝大多数都带有贬义。下面略举几例:(1)先看“女”字,古文字中“女”字就像女子交臂于前,屈膝跪地的样子,象征女人处于被统治地位,可见男女不平等现象在早时就已经存在。(2)如:“如,从,随也。”其含义是: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中国谚语“三从四德”中的三从。(3)“妇”字的歧视性更加明显,繁体字为“婦”,是会意字。“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也就是说“为人妇”便是意味着“服从”、“执箕帚”,做一些洒扫、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活。以上(2)(3)事例说明女人活动范围只能局限于家庭那种狭小的空间,其主要任务就是要遵从于男性,伺奉男性,为男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作为男性社会的装饰品。(4)从“她”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字也是由“女”和“也”构成,从字形上看女人成了(他)男人的另一半。带有“女”字旁含贬义的字还有许多,如“娼、婊、妓、妖、姘、婪、嫉妒、娼妇、孬、妞、妾”等。当然也有许多带女字旁表示美丽、漂亮、贤淑、幽雅之意的,如“女”和“子”为好、“女”和“少”为妙、“女”和“青”为婧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由上可见,古人对妇女的歧视在汉字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人在造字时就已怀着种种偏见,赋予了“女”字以及与“女”为偏旁的汉字许多的贬义。 2.2词序中的性别歧视 (1)在西方社会里有“lady first”(女士优先)的习俗,但也 (文山学院外语系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22-109-02 109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摘要] 本文通过社会角色称谓、亲属称谓、姓名称谓三个方面来比较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并分析此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关键词] 称谓性别歧视比较 [Abstract] Sexual discriminations in Chinese-English languages are compared through such three aspects as social role address, relative address and name address, and the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roots lying behind this phenomenon will b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ddress sexual discrimination compare 《美国传统辞典》中性别歧视的定义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这种歧视通过观念、行为,尤其语言表现出来。人际间的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反映着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其尊卑和社会地位。在男女没有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歧视妇女的文化现象也无可避免地通过称谓表现出来。通过比较英汉称谓中的性别歧视,本文进而探究汉英称谓中性别歧视存在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一、称谓中性别歧视的体现 1.社会角色、职衔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职衔称谓是指人们在互相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使用的称呼。从称谓我们看到英汉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里很多社会角色的称谓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如家庭妇女、媒婆、红娘瞽女等,根本没有男性对等词。汉语中常把成就显著的女性称为“女强人”,此称谓蕴含着“女人多是弱者”的潜义。还有一些称谓在称呼女性时是有标记的,而男性是没有标记的,如女作家、女司机、女博士等。更有甚者把“女博士”看作是区别于男性和女性之外的第三类人,但男博士却被看作是有才华的人。此外,在宣布成绩或者公布政协委员的名字时,后面会注明“女”的字样。这些称谓都反映了女性地位低下,把女性看作是弱小的群体,是对女性的歧视。 英语中的许多称谓体现出以男性为规范的倾向。在英语里,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是男性的专利。所以当女子有了体面工作,有了一定成就,人们就要加上女性的标记,如woman doctor,woman sculptor等,而男性职业的词语是不需要带任何标记的。这表明,医生、雕刻家之类的职业对男性来说是正常的,而对女性来说却不一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国家过去一些地位较高的工作是由男性垄断的,而女性则多从事地位低下的职业。英语中有一些称谓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