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_唐盛昌

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_唐盛昌

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_唐盛昌
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_唐盛昌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第1卷,

2011年3月(Research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 )

Vol.1,March 2011

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

唐盛昌

(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200231)

摘要:随着一些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的逐步实施,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突显出来。如何

突破国际课程实施的瓶颈,

真正实现“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成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中的一大难题。文章结合上海中学国际部在实施国际课程中所取得的经验,

就国际课程的研究与引入选择、国际课程的实施难题、国际课程实施的人员挑战、国际课程实施的国际认可与自身特色的形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学校实施国际课程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

国际课程;学校实施;瓶颈与突破

基金项目:该成果是上海市2010年度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

“优质高中国际课程的实践研究”

(批准号:A1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唐盛昌(1942-),男,浙江镇海人,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主要从

事教育管理与课程教学比较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对国际先进课程加以研究、

借鉴。对国际先进课程研究、借鉴的一个重要方略是在适当的引进、实践中深化认识。对国际课程的引进与在我国的实施,必然遇到一系列的瓶颈需要突破。在此,我们主要选择普通高中引入的一些国际课程加以分析。考虑到研究的适用与普遍意义,我们选择的国际课程分析对象,一般具备三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是在我国高中已有学校实施的国外课程;其次是该国外课程在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被广泛采用与认可;第三是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1]

本文结合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国际课程实践,试着分析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如何进行突破。

一、国际课程的研究与引入选择面对具有不同课程理念的国际课程,哪些该引入,该如何引入,这是摆在学校课程发展实践中

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知己知彼”。首先要研究国际课程,其次要认清学校实际情况。

1.对主要国际课程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高中引进的主要国际课程有IB 、AP 、A -LEVEL 等。其中,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国际文凭课程在课程开设上有着严格的体系界定,分为6个学科群共计99个课程科目,要求学生从每个学科群中选择一门课程进行修习,并至少选择3门高级课程。这个课程框架的设计,既全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又兼顾学生差异性的需求,且不至于增加学业负担。而AP (Ad-vanced Placement )课程是美国进阶先修课程,相当于大学预科课程,

并在各个学科群中也设置了可供选择的多种科目。但相对IB 课程而言,

AP 课程体系较为宽松,只规定了课程的大致框架,学校可以自主选择开设课程的数量。A -LEVE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是英国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课程,学制为两年,

2

1

课程广度较大,深度相当于国内高三和大学一年级的程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3 4门课程进行修习。三种国际课程均有很高的国际认可度。

要实施国际课程,首先要了解其课程的设计思想和实施要求,包括学科群思想指导下的课程选择性、实验观念上的差异、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强调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等等。其次,要研究其课程结构框架及特色课程等。例如,IB中DP的6个学科群课程,TOK(知识论课程)、CAS (创造·行动·服务课程)、EE(拓展性论文)等核心课程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对国际课程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还应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挖掘其课程设置、评价体系背后隐藏的本质才是关键。

2.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国际课程

对国际主流“大学预科课程”进行研究之后,接下来的一项主要任务便是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国际课程。为了促进国际课程与学校现有课程框架的融合与发展,在课程的选择上需要认真思考以下三个要素:(1)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实施的学科领域与范畴;(2)经过努力后,可以实施的学科领域与范畴;(3)理性分析一下学校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尚不可能实施的学科领域与范畴。然后,作出学校国际课程的相应科目开设选择。

上海中学国际部通过对学校现实条件的细致研究,最后主要选择开设IB、AP课程,并进行了分阶段的推进。至今学校的IB课程已经实施了15年,开设了34门课;AP课程实施了5年,开设了15门课。在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学校实际,不断增设切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科目,例如2010年在数学上进一步增加IB“数学学习”与IB“环境系统与社会”这两个科目,前者适合10年级数学H 班较弱的学生或S+水平的学生进一步学习选读,后者是IB中跨人文和科学的学科,适合理科较弱但英文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满足学生对IB科目的选择性学习需求。

3.关注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与校本改造

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往往反映在国际课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习题配置、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这一系列的差异,造成了国际课程在我国本土学校的实施困难。在国际课程建设中,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又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即结合我国实际及学生需要,既要吸取其合理内涵,也要对国际课程中的不合理因素予以改造,推进校本化实施。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对国际课程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入,从不熟悉到熟悉,从刚开始的成绩不如意到如今的全球先进水平(2010年,上海中学国际部的IB全科文凭通过率100%,平均分达40.4分(满分45分),这一成绩即使在英国这个IB开设大国里也排名第一;AP课程平均分达4.56分)。当然,这其中经过了一个艰苦探索与认识深化的过程。

二、我国学校实施国际课程的难题

IB、AP等国际课程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课程的高选择性和现代性。其高选择性体现在课程的系列选择、层次选择、科目选择、语言选择、模块选择;其现代性则体现在学科理解的现代化、课程内容表述方式的现代化、实验设备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和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关注学科前沿等。国际课程的自身特征决定了我国学校在实施过程必然会遇到一系列亟待突破的难题。[2]

1.国际课程的高选择性与教务管理的复杂性

国际课程与国内课程的显著区别在于其高度的选择性。课程越多,选择性越强,课表的编排就越困难,课程的安排首先要保证每位任课教师的课表中不能存在课程冲突,同时还要兼顾教师教学任务的多样化和学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等,这为教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难题,学校国际部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编排“分组课表”。“分组课表”是指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基本对分为A、B两组,他们两组之间的课程安排相对独立。第二,学生优先需求课程,资源保障优先。这样两项基本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

31

唐盛昌: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

高选择性课程的顺利实施。

2.国际课程的高选择性与教学组织及教学方式的变革

国际课程的高选择性冲击着我国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选课制代替了固定课程安排之后,传统的行政班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走班制应运而生。走班制是指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讲课,学生没有固定教室,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而去不同的教室听课。走班制的出现催生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随着小班化与走班制的产生,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要作出改变。如国外实验课程教材注重科学探究,且探究的范围广泛而复杂,教师固有的专业知识难以指导学生,这就决定了在国际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相应的改革。

3.国际课程的高选择性与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

我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评价体系注重甄别和选拔,这与国际课程倡导个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出现了矛盾。为了保证国际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需要构建适合国际课程的学分制评价体系。首先,由于国际课程的分层设置,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课程中获得同样的分数,代表的学习结果水平是不同的,学分制可以全面完善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其次,国际课程中选修课所占比例较大,学生选择的空间广阔,学分制保证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优势科目,从而摆脱分数等级的束缚,与国际接轨。最后,在国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选择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这就决定了学校不能实施统一的成绩管理,而应该采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学分制。

4.国际课程的高度现代性与现代化资源匹配的难度

国际课程的现代性要求学校的物力和技术资源作保障,这对于传统的中国高中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国际课程开展,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现阶段我国学校实施国际课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国际课程要求现代化、基于数字平台的实验。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早已引入教材,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学校需要建立与国际一流高中课程要求接轨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实验室建成之后还需配备经验丰富的实验管理者,使实验室能真正起到作用。为此,上海中学国际部建设了诸如“现代仪器分析”等28个现代数字化实验室。第二,现代化的国际课程对学校的数字化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国际课程的理念、管理方式等都与国内课程大不相同,构建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必然。第三,国际课程的开展要求保证教材的多样选择和实时更新。由于国外教材具有版本多、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开设学校具备一个能够实时更新的教材引进系统与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共享、检索平台。为此,上海中学2001年将原来的图书馆扩展为图书信息中心,并建立图书信息中心网站,实现了文献检索、资料服务、信息咨询和信息发布的网络化。

三、国际课程实施的人员挑战

除了上述实施难题之外,国际课程实施还需要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的参与,因此学校还必须面对国际课程实施所带来的人员挑战。

1.实施国际课程给学校管理者带来的挑战

学校管理者是国际课程实施的总策划和核心力量,也是学校国际课程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国际课程的实施是否能与国际接轨取决于学校管理者是否能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准确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脉络。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国际课程带来的挑战,才能有所准备,并为课程的顺利实施营造出适宜的实施环境。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提升基于国际视野的课程领导力。国际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管理者及其管理团队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挑战,学校管理者必须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创设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环境,如何推进国际课程的选择性和现代性,如何定位不同科目在国际课程中的地位,如何促进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如何促进学生对课程管理、学习环境、课程文化内涵的认同。这些都

41

第1卷《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2011年3月

需要学校管理者提升基于国际视野的领导力,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开发国际课程。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服务要关注与国际接轨。在国际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但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学业基础也参差不齐,各国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发展需求等方面的想法更是大相径庭。这些语言、文化、理念以及需求上的差异,是国际课程实施中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因此,对学生的管理必须考虑与国际接轨。通过十几年的实践,上海中学建立了一套满足学生学业和成长需要的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模式,或许能为当前国内学校实施国际课程提供参考。这些服务包括:个人辅导服务,即针对个人的特点实行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学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升学辅导服务,美国几乎所有的著名高中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升学指导服务,服务职责包括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高中课程、制订学习计划、根据不同大学的特点和招生要求制订升学计划等。学生生活服务,包括便捷的交通服务和细致的住宿服务等。

第三,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法、理、情三者关系的处理。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往往是“先情后理再法”,而在国际课程的实施中,往往需要将“法”放在首位。既然要与国际接轨,就必然要强调规范化,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无论何事,先看其是否合法,另外,在处理国际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时应把握好“度”,做到“合情合理”,并不断提升与改造管理制度。最后,我们在国际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要重视中国的“人情味”,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的国际课程管理经验也表明,只有处理好“法”、“理”、“情”之间的关系,摒弃旧方式、旧思维,与时俱进,放眼世界,才能不断完善课程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国际课程实施管理中中西结合的“法理情”结合机制,才能与世界一流学校管理模式接轨,又不失自身特色。

第四,大力提升基于数字平台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由于国际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及课程管理的复杂性,传统的基于经验的决策和管理在国际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危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能够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进行教育管理,更需要管理者能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及时捕捉改革动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基于信息,并掌握运用信息的科学方法。教育管理的高度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职能,更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校管理者能在管理、决策中把握契机,总揽全局。

2.实施国际课程给教师人力资源带来的挑战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不同于中国传统课程的IB、AP课程、原版的英文教材,这些都给国际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人力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对教师的国际课程比较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课程主要凸显的是西方的教育思想,课程内容与中国课程差异巨大,这就造成了学科教学思路的差异,也要求教师能够对中西方教育思想、课程内容、学科教学思路等进行比较、研究,并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可见,要做好一名能够胜任IB、AP课程教学的教师并不容易,不但要能够研究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在此基础上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保证教学效率。为此,上海中学国际部为每一位即将担任国际课程教学的新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并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指导;另外学校还开展了多期校内青年高端教师的培训工作,使这些新教师能够更快地熟悉国际课程的标准和教学要求。

(2)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英语运用和国际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课程的实施对象大多数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知国外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更要有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这对国内教师而言,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了突破这一难关,学校采取的应对方式或许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学校图书馆提供了大量原版英文教材及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使用,并安排外籍教师与国内教师在同一办公室备课坐班,促进教师之间的请教交流。其次,开设一些专

51

唐盛昌: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

业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以进一步提高教师英语水平及教学能力。除了满足上述条件之外,国际部的教师还应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要求及评价标准,因此学校还创造机会让本土教师参加国际交流,放眼世界,提升自己。

(3)对教师数字技术的运用及探究式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化时代的中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和评价等教学的各个阶段。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而国际课程与数字化技术的高度融合则对教师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国际课程是跨国的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运用网络搜集和整理信息并与教学有机整合的能力,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内涵和发展趋势。第二,国际课程的现代性决定了课程内容包含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这也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产品,如教学辅助软件、实验辅助软件等。最后,国际课程注重师生交流与合作教学,利用数字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也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国际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探究学习及课题研究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需要首先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由于国际课程的高度选择性及现代性,学生选择的课题范围庞杂,五花八门,部分课题与前沿科学结合紧密,教师自身的知识已经很难帮助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探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3]

四、国际课程实施的国际认可与自身特色的形成

国际课程的开设需要国际相关组织和委员会的认可,取得“合法”的地位,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把握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另外在遵照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自身特色。只有在国际标准与自身特色发展之间找到契合点,才能形成“国际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国际课程。

1.对国际课程实施的认可必须关注与国际标准的匹配

对国际课程实施的评价标准采用的是国际标准,不是国内的标准,因此,我国学校国际课程的实施要在国际通行的评价体系中彰显自身的价值,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以IB课程为例,其最终评分由国际文凭组织进行,因此,我国学校IB课程的开设需要学校管理者准确把握课程实施标准,获得权威组织的认证,并能取得国际认可的实践成绩。例如,上海中学国际部在1995年获得了国际文凭组织的认证,之后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2007年,获得了美国大学理事会AP课程开设认可并批准设立考点,这为美国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创设了条件。实践证明,国际课程实施的国际认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寻找可借鉴元素彰显我国教育特色

对国际课程的研究、引入与实践,其价值取向是“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但是在国际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学习国外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而忽视了我们自身的优势,从而产生“根的迷失”,这对学校整体及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民族性是国际性的基础,中国的教育要想在国际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就要在顺应国际教育潮流的基础上突显自己的民族性。培育国际人才,传播中国文化,才是我国学校国际课程实施的目标所在。因此,我国学校实施国际课程应该将国际性与民族性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并且这一特色应在教育国际化中显现自身的地位与影响。

目前我国的国际课程主要在我国一些学校国际部的国际学生中开设,对我国学生开设国际课程也在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为在我国学校试行国际课程的导向应是如何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为我国培育未来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应将视角放在满足学生的出国需求上。为此,我国学校引入国际课程进行实践,应当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

61

第1卷《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2011年3月

思考:(1)关于国际课程的准入门槛问题。即是否允许在国内高中引进国外课程,如果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允许引进国外课程的话,那么引入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机构有资质实施,如何处理其中涉及的一些意识形态问题。(2)关于国际课程实施的学校办学性质问题。如果国内高中阶段教育部分引进国外课程,那么是作为经营性处理还是作为公益性处理。(3)关于国际课程实施的规范性问题。无论是从当前学生的需求,还是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来看,这个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各种办学形式,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应对,会产生不必要的混乱,尤其会对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4)关于国际课程中有价值元素的合理借鉴问题。在国际课程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我国的实情、学校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课程进行中国化改造,以期实现国际课程本土化,并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本文是作者2010年4月28日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召开的区域教育国际化(南海)论坛上的发言,有所删改)

参考文献:

[1]唐盛昌.我国高中引入国际课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12.

[2]唐盛昌.校长,教育思想的践行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34-174.

[3]唐盛昌.直面数字化挑战的中学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3.

On the Bottleneck Breakthrough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TANG Shengchang

(Shanghai High School,Shanghai,200231)

Abstract:As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has been gradually adopted in Chinese schools,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One of the major issues is how to tailor it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ese schools,which is the bottle-neck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actices of the Shanghai High Schoo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in implementing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especially in the selection of and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a,major issue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personnel challenge,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accreditation,and meantime how to maintain and develop unique school characteristics.Hopefully,these experiences and analyses will provide some pertinent infor-mation for Chinese educators in their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urriculum,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bottlenecks and solutions

71

唐盛昌:试论国际课程在我国学校实施的瓶颈与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