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议施拉姆在传播学发展中的地位

浅议施拉姆在传播学发展中的地位

浅议施拉姆在传播学发展中的地位
浅议施拉姆在传播学发展中的地位

浅议施拉姆在传播学发展中的地位

--读《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有感

一、绪言

自1982年威尔伯·施拉姆对中国大陆进行访问以后,传播学开始大规模地正式引进中国,国内逐渐出现大量的传播学介绍性文章,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开始起步。施拉姆作为中国最早熟悉的传播学者之一,对中国的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纵观传播学史,不乏米德、库利、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等传播学先驱,然而真正作为传播学集大成者,将“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的,却是施拉姆,作为传播学科的创始人,被誉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作为传播学者,施拉姆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大众传播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写了近500万字传播学著作,由于他的卓越贡献,1975年美国东西方中心授予他"最高荣誉研究员"称号,同年,又获得了"英国空中大学荣誉博士"称号。

施拉姆一生工作经历颇丰,对传播学做的贡献也不仅只是一个方面,本文将根据以上两点证明正是施拉姆,“而不是其他什么人,传播学才能够凭其自身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佩利斯,1985)施拉姆因其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确实无愧于“传播学之父”这一称号。

二、施拉姆的生平及工作经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28年以历史和政治方面的最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玛丽埃塔学院之后,先后在哈佛大学和衣阿华大学分别取得美国文明硕士学位和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如果说上述学历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密切的话,那么施拉姆转而从事心理学博士后研究这个全新的领域,看起来未免有点冒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似乎是危险的举动标志着施拉姆后半生从英国文学到新闻教育,然后又到他所创造的传播学研究新领域的转向”。

“能够做”(can-do)是美国的典型精神,也是施拉姆一生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可以从他转向心理学博士后研究的举动反映出来,事实上E·罗杰斯曾描述道,“他的热情、创造力和理解力使得他能够掌握许多新的领域”“他几乎精通每一件他所投入的事情,每一个非常了解他的人都是从把他描绘成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开始的。如此表现出的自信对于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的奠基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禀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施拉姆于1942-1943在华盛顿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担任教育主任,值得一提的是,施拉姆在这段时间里开始与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接触,并“形成了自己的传播学观”。回到衣阿华大学之后,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机构,在伊利诺伊大学他创立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探讨传播学未来的方向,传播学逐渐成形,施拉姆开始进入学术的鼎盛时期,而他后半生职业生涯基本上是在斯坦福大学及东西方传播所的传播研究和教育中度过的,施拉姆着手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现代社会的传播》(1948),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除了在传播学领域著作颇丰外,他培养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广泛存在于美国的传播研究单位,深深地影响传播学的发展方向。施拉姆之所以有如此影响,与他的能力和眼界有莫大关系。施拉姆曾称他个人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够清晰的写作的能力(施拉姆,1979),他的非凡的概括能力从早年在衣阿华大学创办写作班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恐怕也不会留下众多著作;作为一个文学博士,他“具有广阔的文学和社会科学的背景,这一背景为他创建诸如传播学这样一个新的跨学科领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善于融合各个看似没有太大关联的领域的各种观点为己所用,以及与学术大师交流观点;再者,施拉姆具有独到的眼光,能够大胆地创建新的领域,这一点可以通过他的“能够做”的性格看出来。

如果说上述是证明施拉姆作为个人已经具备创立传播学的魄力的话,那么还需要通过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来证明他本人确实无愧于“传播学之父”的称号。

三、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传播学,并创建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单位。

传播学能够建立,需要有两个可能:合适的社会环境和达到一定程度的学术氛围。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作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适合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学术氛围方面,根据罗杰斯所分析,在施拉姆建立传播学之前,传播学有几大渊源:欧洲起源、三个学派、四个先驱者。欧洲起源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作为“多学科的混血儿”,深受这些学科的影响;欧洲思想向美国的传播和被接受应该归功于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帕洛阿托学派的引进,它们“提供了有关传播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更加统一的观点”。在四个传播学的先驱之前,其实还有不少其他学科的学者为传播学的建立做了思想准备,如社会学家米德、库利、杜威、帕克等最早开始关注和研讨传播问题。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心理学家勒温,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通过各自的学科理论研究传播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到传播学的边缘性、多学科性。四大先驱分别进行了宣传分析、大众传播效果、群体动力和说服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正如之前为传播学做过贡献的学者一样,“他们没有放弃各自与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主要关联”(罗杰斯),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意义在于,他从各个学科的框架中跳脱出来,以“宏观的视野和体系化的观念”将不同领域的传播理论进行整合、研究,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的边缘化学科。施拉姆认为,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应该将其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下去考量、思索,他在衣阿华大学以及伊利诺伊和斯坦福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所创办了以“传

播”命名的博士课程,而且“提供了一种机制,通过这个机制,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电子工程学都被引入传播研究之中”,并使传播学得以机构化发展。

2. 传播学术著作丰富

施拉姆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重要的包括《大众传播》(1949)、《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4)、《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的责任》(1957)、《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传播学概论》(1973)等。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大众传播学》的出版,这本书收录了当时的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和《报刊的四种理论》被限定为当时的传播领域的主要课本,这些书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指导意义。

施拉姆在其著作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有:(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基础上得出的)传播的循环模式,阅读的“即时报偿”和“延缓报偿”的看法,教育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以及对早期传播效果看法的“魔弹论”。其中的一些观点在虽然在今天看来毫无疑问地存在局限性,但是对当时的传播学的发展仍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同时,还开辟过几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儿童的影响问题、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问题、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在衣阿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创立了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传播学人才。

施拉姆的后半生致力于传播学教育,在担任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的那段时间里,斯坦福大学支配了美国传播学领域,并且施拉姆培养了大批传播学博士,“这些人在随施拉姆在斯坦福大学学习以后,呈扇形态势在全世界展开,使传播学的概念得以扩散”, 如同丹尼尔森(1992)回忆:“每所大学都想聘用一个斯坦福大学新毕业的传播学博士。我们彼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创造了一个联系网络。”这些接受施拉姆传播学观点的博士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传播学领域。随着传播学概念的展开,“施拉姆学派”诞生了。

四、结语

从以上二、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威尔伯.施拉姆作为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及集大成者,在传播学发展中不愧为“传播学之父”这一称号。

传播学案例

一、佩恩基金研究 ——20世纪20年代“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大型调查研究 1928年,电影调查委员会的理事威廉姆·H·肖特邀请了一批大学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让他们设计一系列研究来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会——佩恩基金会答应提供经济援助。研究进行了3年,从1929年一直到1932年,其结果分为10卷,于30年代初出版。 一种媒体与一部分特殊受众间关系的调查,有12个以上的主要调查同时进行,每一个都是较大规模的调查,而且每一部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调查目的。 调查策略:精心设计的控制手段和设备的实验室实验、内容分析、调查、实地实验和布鲁默的个人自传法。 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评估影片的内容并确定观众的数量和构成;评估电影主题和信息对观众的影响。一共对几种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即电影对信息获取、态度改变、感情刺激、健康损害程度、道德水平的侵蚀程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 1.观众和影片内容:在1929和1930年间,每个儿童平均每周要看一次电影。 2.信息的获取:即使8岁小孩也能从影片中获得相当数量的信息。(事实性材料的记忆超乎寻常得高) 3.态度的改变:一些电影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态度,年纪越小效果越明显;看2部或3部涉及同一问题并且观点相同的电影比只看1部电影效果要明显;由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4.情感的刺激:成人已经学会了对电影离奇的内容“打个折扣”,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感情唤起。

5.对健康的损害:某些种类的影片的确干扰睡眠,这一后果可能会对健康和正常的成长产生负作用。 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对电影中的一些镜头的描述,尤其是关于犯罪和性的,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范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 7.行为的影响:电影迷和不常看电影的孩子相比,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评价更低;电影的内容确实会对儿童的生活和某些活动如游戏、穿着方式、发型和沟通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确实对调查所研究的那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 佩恩基金的调查成为使媒介调查领域科学化的先驱,它预言了后来的研究才提出的意义理论、模型理论,并且还关注了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中的课题,如态度转变、休眠效应、使用与满足、内容分析、模仿的影响和现实的社会性建构。他们把定量分析、实验和调查的方法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仍然使用了更多的定性分析方法。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对部分批判宣传的传播学者所使用的旧式修辞的研究模式进行了改进。从这些方面来看,佩恩基金调查仍然是使大众传播成为一个科学的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二、火星人入侵:广播使美国陷入恐慌 1938年10月30日 普林斯顿大学的广播研究室(the Office of Radio Research of Princeton University)对恐慌事件进行了跟踪调查,采用个人访谈、科学调查、对报纸的叙事分析和对邮件的分析等多重的研究方法。该研究的报告名为《火星人入侵》(Invation from Mars),由哈德利·坎垂尔(Hadley Cantril)执笔。

人内传播案例分析

人内传播案例分析 ------以王若云的博客为例 实习小结——王若云(2013-04-01 15:27:32) 我跟同学们说,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央视梦”。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作文题目为《十年后的我》,那时候,我郑重其事地写下希望在央视做个女主播。后来阴差阳错地学了新闻专业,我知道距离我的“央视梦”近了一步。如今,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我走进了CCTV大楼,虽然过程历经很多波折。 我在央视新闻频道经济新闻部财经组实习已经一个月了,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可以帮老师剪片子,这一切好像都是“偷”着学来的。因为新闻讲究时效性,当天的新闻,老师从策划选题、出稿子、找素材到出片子都顶着巨大压力,多则几个小时,少则一、两个小时,老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敏锐的判断力尽快完成片子。这就意味着老师不会像在学校里一样循循善诱,你看会了就算是学到手了,不忙的时候,自己在机器上琢磨。老师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会突然让你把带子上载,把同期听了,把字幕上了,把画面铺好,去配好音。初来乍到的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拼的就是学习能力。大学四年,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学会所有知识,但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一种以最快速度接受新信息和新技能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老师的片子要求在两点时段的新闻直播间播出,一点五十的时候还有两条没有弄好。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生怕来不及。只见老师还是沉着冷静地编辑着片子,一丝不苟。直到片子顺利播出,老师才松下一口气对我们说,做电视,考验的就是心理承受力。不论时间多么紧迫,也要认认真真按步骤完成。越是着急,越容易出错。在央视,出错不仅意味着工作能力出现问题,更会让同事对自己失去信任。 每天来回车程大约要四个小时,但是一起在财经组实习的三个人每天都相互鼓励,互相信赖,和一起实习的其他同学相处得也十分融洽。我相信这个夏天,一定很不一样。 王若云 2013/4/1 人内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它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都是人的内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主我和客我进行自由沟通以达到自我的内部平衡调节,通过这种思维活动进行正常的信息编码,以保证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们知道,人内传播并不是纯粹生理性的活动,人内的信息处理活动具有很强的心理特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以前引以为傲的博学,如今只需‘举手之劳’,在我,真是喜忧参半,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坚实的过程’被‘虚拟的结果’所取代”这是陈平原先生在《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里的话。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发展到新的高度,但也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为了更加了解传播,更好的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尽可能地利用,我阅读了“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施拉姆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美国传播手段无法同今天相比。在施拉姆的出生地,来自外面的传播渠道只有教堂和镇上的会议。在尚无广电媒介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学会了读书识字,否则便无从接触传媒信息。所以,施拉姆对传播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在如今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施拉姆的智慧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褪色,许多理论依旧适用于现在的情况。“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读了他的书后,我对这些评价有所了解,传播作为一直存在的现象一直隐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寻求认同感、适应生存环境、传承人类文化、娱乐等等。施拉姆是系统梳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提出了一条经验法则:。这个公式来表达个人对传播路径的选择。可能的报偿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它满足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就是指便捷性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例如一个和朋友发生小摩擦后想要和朋友和好,同样的信息是选择写信书面道歉还是选择面对面口头道歉?哪条传播路径能轻便地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就费力程度而言,口头道歉比写信更容易操作,且互动性更强,面对面道歉会更显诚意,双方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大家小吵小闹后偏向于口头道歉。再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娱乐性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兴趣主页,在费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可能的报偿便成了关键因素。传播路径的选择对当今的大众媒介提出的要求是:满足受众对各种或某种信息的需要,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这个公式对广告商的广告传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广告内容是否吸引人取决于受众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群体挑选不同的广告材料和传播途径,例如,房地产广告多用报纸、杂志或传单的形式发布,房子富丽堂皇,因为买房的人一般是纵横商场的白领阶层,在办公室工作的他们接触报刊的机会多一些;而儿童用品的广告则色调明快,梦幻色彩浓厚,大多放在电视上,因为电视和鲜艳的东西对小孩子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 施拉姆认为,表现“暴力”的电视节目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美国,电视中的暴力色情毒品等内容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很大,父母们面对着吸毒、两性关系的逆反时尚、政治态度的叛逆行为、不信赖长辈心理的泛滥。然而美国人不愿意干预媒介的内容,不愿意监督媒介,不愿意规定他们的表现内容。因为,美国人不喜欢审查制度,担心削弱政治思想上的自由市场。传媒在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但与美国“商业化”的运作体制相比,中国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对大众媒介的管制是强有力的,在市场准入、传播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近期,中国广电总局又发布禁令:1、2015年4月起实施限外令,海外电视剧将延迟半年播出;2、演员名人不得主持养生节目;3、2015年起一部电视剧将最多在两家卫视联播; 4、9月到10月底间,必须播爱国主义题材和反法西斯题材;5、严打婚外恋、一夜情内容;6、青春校园片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7、建国后动物不许修炼成精。传播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在新媒体的产生后更加突出,虽然有些禁令会引起部分民众的异议,但从内容看,国家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宣传忠诚的婚恋观与人生观,反对封建迷信思想。此禁令使海外剧的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和严格化;对于国

公共关系经典案例分析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蒙牛—超女”与“闪亮—快男” “超女”、“快男”的推出是的原本火爆的湖南卫视收视率再创新高,尤其是“第二节超级女声”大赛成为2005年中国演出市场上最引人瞩目的现象,甚至到达了轰动全国的地步。而07年的“快男”也在短短3 个月时间内打了一场高效漂亮的闪电战。“超女”、“快男”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让那么多中国家庭的电视机同时集中到一个电视台,让那么多媒体跟踪报道,成为全国成像那么多百姓的街头巷议论轮的话题,这和他们所从事的公共关系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它的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出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者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公共关系包括组织、公众和传播三要素,接下来我将从这三方面对“蒙牛—超女”和“闪亮—快男”的成功进行分析。 首先,从组织上讲,社会学家认为,“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①,“超女”、“快男”这个组织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从海选到预赛、复赛,层层淘汰,又层层设立复活机制,有决出的各赛区冠亚季军参加在星城长沙举行的决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可以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内对选手进行包装。另外,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存、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构成了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算有所成就”,“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

《传播学概论》考试范围

《传播学概论》 考试范围A+B+C 填空题 1、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出版。施拉姆本人也被称为(p23) 2、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判断标准是新深精准 3、传播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部分: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p32 4、人类传播的基本材料是信息,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象征物,而讯息是指传达一组符号化信息p89 5、报纸、杂志因其平面印刷,占有空间因而可以成为平面媒体 6、广播是按照时间运动的线性形式进行传播的,因而称之为 7、内向传播是发生在()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它分为正常形式和异常形式。P93 名词解释 1、传播 2、反馈 3、符号 4、受众 5、信息 6、媒介 7、内向传播 8、前馈 9、讯息 简答题 1、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传播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3、防疫论的主要内容是? 4、什么是传播,它的类型有哪些?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特点)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需共通的意义空间 (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按四分法将传播分为四个类型: 自我传播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人际传播连个以上个体进行的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5、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介各自的特征。 6、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

7、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有哪些区别? 8、议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论述题 1、简述社会责任传播制度的主要观点;你认为你每天所接触的媒介现实是怎样的?按照你的理解媒介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是否可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2、运用传播学有关理论,结合当前媒介实践,谈谈媒介应如何处理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学题目分析

传播学作业 姓名:陈显丽 学号:134502010145 1、如何理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答: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自然存在和经过先辈改造了的环境中,这是一种能够清晰感觉到的现实环境。现 在,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 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在 不知不觉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 媒介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 一种环境中。这种环境不是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或人、 物、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 它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但是,由于现代 传媒及时迅速、无所不传、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使得依 赖传媒往往可以满足我们了解更多信息的需求。人们便心甘情 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便成为信息 时代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最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的代表性人物是李普曼,其后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更广范围的阐释和论述。李普

曼还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李普曼不但指出了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替代客观环境的现实,而且指出这种替代的结果除了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外,也会影响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无形中涂抹上信息化的色彩。 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并明确指出:人们依赖信息环境但却无从辨认其真伪,因此信息环境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可能误导甚至欺骗人类。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广泛接触大众媒介,其所建构的信息环境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外在环境的主要渠道;现代媒介除了为人们提供信息外,还可以代替现实环境帮助人们的日常事务,使得媒介?地球村?的现实功能更强。信息环境越来越具有环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媒介话语和媒介技术很强的拟真性与包容性以及对信息的垄断式占有,使得媒介信息又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内容和认知行为,进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现实环境也越来越具有信息化的色彩。 2、如何理解新闻价值?以具体案例谈一谈。 答:传播媒介大概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 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代群研究”:代群研究又成为同期群研究,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在不同时间点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这些特定人群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信度”:在测量过程中,信度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手段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产生相同结果的程度,它意味着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效度”:在具体研究中,效度指的是一个经验测量是否反映了被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即研究者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测量结果。 “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施拉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案例分析

马莱茨克认为传播者的个性结构和自我形象影响信息传播效果。众所周知的是,入行娱乐圈没几年的娜扎因《轩辕剑之天之痕》一举成名,随后接拍过很多部电影电视剧大红大紫,但同时也饱受外界争议,正如她在录制《偶像来了》节目中所说“我好像做什么都是错”,可见星途历经坎坷。娜扎美貌与气质并存,一出道就以温柔美丽的形象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与支持。可以说她是幸运的,没有经历太多挫折就能在娱乐圈崭露头角。但这也可以说是她的弱点,她虽然迅速走红,但毕竟只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走向社会,进入娱乐圈的新人,心智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内心还不够强大。在《偶像来了》节目中一句“没有家人陪伴,内心很脆弱”尽显小女生本质,“闺蜜私房话”过程中再露想家情绪,可见娜扎对于家庭的浓厚依赖。传播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近期娜扎公布与当红新生代偶像张翰的恋情更是引发网络大轰动,亲自写作的长微博《他真的很好》将两人相识相恋的过程一一透露,字里行间却充满外界争议带来的困扰与无奈。在娜扎没有代表作品和张翰郑爽恋情背景影响之下,娜扎受到网友的质疑与指责:没有作品只会拿男人上位。娱乐圈本来就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身处在这个圈子里你的一言一行都会遭到一些人质疑。正如宁静前期节目中所言“作为偶像你每个方面都得经受公议”更是无比犀利的做出了总结。 在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个性结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个性结构包括兴趣、动机、世界观等,它决定着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趋向、选择。在娜扎在微博上发表长文《他真的很好》回应与张翰恋情之后,网友对待此事有三种态度:一类是支持、赞美祝福者;一类是质疑、辱骂者;还有一类是漠不关心的路人甲。支持者一类中的受众大多都是娜扎张翰的粉丝,始终坚定地追随偶像的脚步。而批判者大多都是郑爽的粉丝,他们认为娜扎介入张翰与郑爽的恋情导致其分手,因而为郑爽抱不平。可能还有一些所谓的“五毛党”水军来炒作。最后一类路人甲则是对娱乐事件不感兴趣则对此不关心。 社会环境因素可以是周围的整个社会,也可以指接受者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所属的群体、或者与之交往的其他个人。群体影响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处在不同群体的人可能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些祝福或者是批判的人中,还有一部分具有从众心理的人。这一部分人本身对郑爽张翰并不了解,但周围的朋友同学可能大多都是爽粉或者是翰粉,每天听他们赞美或者辱骂郑爽或张翰,受他们的影响,这一部分人在对待张翰娜扎恋情事件上也持相同态度。 另外,媒介形象因素也会影响接收者对内容的选择、对内容的体验方式和反应的方式。媒介形象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庞大的系统,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等一系列独特特征。娜扎是在新浪微博上发表长文回应恋情的,微博作为一个用户多且杂的公众平台,主要以传播年轻人关注的娱乐信息为主。张翰娜扎恋情公布后曾一度占据微博热搜头条,还有一批潜在的“五毛党”在推波助澜,因此备受关注和议论。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communication的考论语翻译 “communication”:形态不分明,界定不清晰的概念。 “communicare”:拉丁语词,意“告知、分享、使之共用”,14-15世纪,与英语丰厚(munificent)、共享(community)联系。 “communication”: ⒈起初,丝毫没有心灵所指的意思。 一般而言,communication和具体的可触摸之物有关系。 经典修辞理论中,communication是一个表示风格的术语。 英语里有三个意思,用于人际交往。 给予或告知(giving or imparting), 迁移或传输(transfer or transmission) 交换(exchange) ⒉20世纪20年代,communication获得“传播”的意义。 【背景:以无线电广播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促进了“大众传播”的发展。】 之前,意义主要指“交流”。 交流:点对点的交流(含一人对一人的面对面交流)也称为互动、交际、传播、人际交流、人际互动、人际传播。 点对面、一人对多人的交流多半是单向的“交流”,实际上是单向的“撒播”(disssemination)、“散播”(dispersion)、“迁移”(transfer)或“传输”(transmission) ⒊“communication”有很多意思。 用于人际交往:给予或告知、迁移或传输、交换。 交换而论:有交流、交际、交往、沟通、交易等意思,甚至有“关系”(relations)和性交(intercourse)的意思。 用于物与物、动物与动物、机器与机器:电路与电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息流动,指“通讯”;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信息流动,指“交流”。 ⒋“communication”的翻译。 迄今为止,对应译文十余种。交通(如交通银行、中西交通史)、交流(如国际交流)、交际(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交往(如交往理论)、交换(如形象交换)、流布(如对外传播)、通讯(如通讯理论)、沟通(如互相沟通)、传播(如传播学)、传通、传理…… 本书翻译:大体沿用两条界线。 时间分界线:20世纪20年代前,翻译为“传播学”;20世纪20年代后,视情况而定,最多翻译如“传播”、“交际”、“交流”。 复合术语分界线:多半译为“传播”。 “传播学”考 传播理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5中互相交叠的视野: ㈠交流是公共舆论的管理; ㈡交流是语义之雾的消除; ㈢交流是从自我城堡中徒劳的突围; ㈣交流是他者特性的揭示; ㈤交流是行动的协调。 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分野奠定基础;传播学研究和通讯技术研究分道扬镳。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播研究走向成熟,后来成为没过传播学主流。这个学派的研究常常和商业活动有关,重点研究大众媒介的内容、受众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播学概论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事实上,

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传播学概论》一书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该书对于人际传播元素的吸纳,在学术专著中是独树一帜的。该著作使得学术专著一改“严肃晦涩”的面孔,以轻松自如的笔调阐述道理,又不失学术著作的深度。整部书一直在与读者对话,像一位乐于与人交流的健谈者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不断有新的问题,时起时落,时深时浅。这种效果主要是吸纳人际传播元素,通过营造“对话感”、“形象感”和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取得的。 “对话感”:“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学术著作为了体现客观性,一般要去掉“人”的语气(尤其是避讳以作者第一人称出面叙述,以示价值中立),以“事理”为主进行客观描述。而施拉姆在这部著作中,以“人”为主语,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讲清楚“传播”的大道理。可以说,是一本“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该书开篇突破一般学

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

2007年4月传播学概论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韦尔伯·施拉姆 37.说服性信息 38.“魔弹论” 39.李普曼 40.“比特”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2.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4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4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47.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作一评价。

全国2007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控制组” 37.可读性 38.“热媒介” 39.“免疫效果” 40.“文化工业”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42.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43.什么是环境监测功能? 44.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45.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基本动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什么是大众传播?与一般人际传播相比,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47.为什么蒂奇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2004年4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参照群体 37.意见领袖 38.简单随机抽样 39.信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什么是阿特休尔有关控制研究的基本观点? 41.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 42.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 43.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44.新闻与非新闻信息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从施控与受控的传播理论角度,说明我国报业集团建立的重要意义。 46.试析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产生冲击的原因。

人内传播案例分析精编资料

人内传播案例分析

人内传播案例分析 ------以王若云的博客为例实习小结——王若云(2013-04-01 15:27:32) 我跟同学们说,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央视梦”。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作文题目为《十年后的我》,那时候,我郑重其事地写下希望在央视做个女主播。后来阴差阳错地学了新闻专业,我知道距离我的“央视梦”近了一步。如今,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我走进了CCTV大楼,虽然过程历经很多波折。 我在央视新闻频道经济新闻部财经组实习已经一个月了,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可以帮老师剪片子,这一切好像都是“偷”着学来的。因为新闻讲究时效性,当天的新闻,老师从策划选题、出稿子、找素材到出片子都顶着巨大压力,多则几个小时,少则一、两个小时,老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敏锐的判断力尽快完成片子。这就意味着老师不会像在学校里一样循循善诱,你看会了就算是学到手了,不忙的时候,自己在机器上琢磨。老师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会突然让你把带子上载,把同期听了,把字幕上了,把画面铺好,去配好音。初来乍到的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拼的就是学习能力。大学四年,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学会所有知识,但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一种以最快速度接受新信息和新技能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老师的片子要求在两点时段的新闻直播间播出,一点五十的时候还有两条没有弄好。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生怕来不及。只见老师还是沉

着冷静地编辑着片子,一丝不苟。直到片子顺利播出,老师才松下一口气对我们说,做电视,考验的就是心理承受力。不论时间多么紧迫,也要认认真真按步骤完成。越是着急,越容易出错。在央视,出错不仅意味着工作能力出现问题,更会让同事对自己失去信任。 每天来回车程大约要四个小时,但是一起在财经组实习的三个人每天都相互鼓励,互相信赖,和一起实习的其他同学相处得也十分融洽。我相信这个夏天,一定很不一样。 王若云 2013/4/1 人内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它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都是人的内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主我和客我进行自由沟通以达到自我的内部平衡调节,通过这种思维活动进行正常的信息编码,以保证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们知道,人内传播并不是纯粹生理性的活动,人内的信息处理活动具有很强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性。通过人内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本次研究将根据人内传播理论中的几个小的理论要点来对王若云同学在实习过程中的信息传播的过程。 一、人内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介

传播学概论(一)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预测试题(一) 传播学概论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3.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创立了著名的( ) A.“信息论”和“控制论” B.“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C.二级传播理论 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4.按照赖利夫妇的观点,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属于() A.基本群体B.次数群体C.高级群体D.隶属群体 5.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又被称做() A.符号解读 B.符号化 C.发信 D.解释者 6.如果要反应一个时期媒介报道内容的结构、特征,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A.指定法 B.日历法 C.系统抽样法 D.等距抽样法 7.在控制实验中,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 ) A.实验组 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大众传媒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属于( ) A.说服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使用与满足功能 9.下列哪项传播功能不是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 ) A.重申社会准则 B.授予地位 C.协调社会 D.麻醉精神 10.施拉姆参与《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1.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之后的是( )。 A.集权主义报刊理论 B.集团垄断报刊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2.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物质、能量和() A.财富B.信息 C.时间D.资源 13.在麦克卢汉的笔下,与电视一起被划归为“冷媒介”的还有() A.电话 B.电报 C.无线电广播 D.无声电影 14.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 A.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B.缺乏批判精神 C.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D.学术观点过时 15.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 印证了( ) A.认识连贯论 B.认知不和谐论 C.实用论 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 16.认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着媒介效果的观点,出自( ) A.个人差异论 B.个人关系论 C.社会关系论 D.社会分类论 17.以“单一型”影响力为主的意见领袖通常出现在() A.传统社会 B.农村社会 C.边远社会 D.现代都市社会 18.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 ) A.《米老鼠与唐老鸭》 B.《猫和老鼠》 C.《芝麻街》 D.《汤姆历险记》 19.格伯纳的“培养分析”研究表明,人们对社会不安全感程度的增强,主要源于( )。 A.性别的差异 B.年龄的差异 C.知识的差异 D.电视媒介的接触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