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文学科

存在问题

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会认”的字和“学会”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对策

1.“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分层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在这个年龄段多认少写,具体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提出了“学会”和“会认”两种不同的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而“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转变以往固有的识字教学观念,即教学大纲对识字的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不能以同一标准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负担。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我们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学时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大至归纳了以下识字方法:数笔画识记法,部件分解法,字形分析法,比较识记法,猜谜识记法,儿歌识记法,熟字带生字法,偏旁识字法,看图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联系生活识字法等。全国特级教授霍懋征在教学生识字时,最常用的就是自己编故事、记儿歌。

3.强化生字的巩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时发现: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为33.3%,第三天为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这就提示我们要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生字,巩固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课堂上以多种形式呈现要识记的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教师在教学时相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让已学生字多次出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过到巩固识字的目标。(2)在课内外阅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前阅读,学生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3)在现实生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现实生活有许多学生识字的学习资源,如校园内黑板报、名人名言、宣传栏,电视的字幕、街上的广告牌、门上的对联、同学老师的姓名等,只要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这些亦可当作学生巩固识字的课堂。

二、阅读课教学

存在问题一:阅读课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突出、不集中

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阅读课堂教学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仿佛是脚踩西瓜皮,滑哪算哪;有的教师的讲话连珠炮的提问,手忙脚乱的演示,学生端端正正的坐着倾听,快速扫描的观看,整堂课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情与情的激荡,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点似蜻蜓点水。

对策:

(1)我们要充分的研究课标。明确每一年段的目标,每一册的目标。

(2)我们要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后,要明确知道每篇课文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情感渗透点、学生学习困惑点;要十分明白学生哪些自己读思可以弄懂的,哪些是需要合作的,哪些是教师需要重点训练的。

存在问题二:朗读教学形式化,不求实效

审视老师们的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声在老师的一声令下骤然而起,又在老师的示意下嘎然而止,朗读成了点缀。二是目的性不够明确-----男生读女生读;生1读生2读……朗读热热闹闹,其实读之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没有用情,而是有口无心的念着经。三是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后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第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安排时间让学生把书读足读够读到位。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虚晃一枪,走走过场,草草收兵;表达性的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朗读后要评价,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第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我们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以追求“以声解意,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一定要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三、非阅读教学

存在问题:教师对非阅读教学缺乏关注,缺乏研究,教研活动也很少涉及非阅读课,教师有的直接不上,有的上也是轻描淡写说说而已,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对策:

1.我们要引领教师关注非阅读课,学习相关的理论。临沂市教科研中心的陈主任也关注了这一点,在去年、今年的培训中都涉及到了非阅读课。为了使我们教师真正了解非阅读课,引领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认识。

2.通过开展学习汇报、教研活动使教师对各种课型不在陌生,开全我们的语文课。

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力较低

不少教师反映,学生不喜欢说,上课发呆,麻木,明明很简单的问题也不愿举手回答。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焦点”所在。看看录像课或比较优秀学校的学生,目光中充满渴求知识的眼神,脑子中充满奇幻的想象力,他们学生的语言是那样的丰富,思维是那样的敏捷,我们为之惊叹。纠其原因,我们从某一课堂片段来剖析:

师:你眼中的大雨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的意思估计是让学生说出大雨的瓢泼的样子……)

生无语。(学生叽叽咕咕,窃窃私语,感觉都在动脑筋,就是没有人回答问题)

师:大家好好想想,大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动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教师够细心了)

生还是无语(学生表面紧皱眉头,好像在思考,估计是再等有学生发言,自己好解脱)。

师:老师非常喜欢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你们平时不是很喜欢发言吗?今天怎么了?(可以看出老师的额头上有轻微的汗珠冒出,但因为是公开课,教师暂时压住了心中的怒火,继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某一生:我看到的瓢泼的大雨。

师:回答的太好了,你真聪明。(老师与其他学生都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师生都感觉这一关终于过去了)

……

(感悟:这样的教学方法时间久了,哪个学生都不想出头露面回答问题,只要有人当“替死鬼”回答老师提出问题,这一关就混过去了。谁还愿意动脑筋呢……)数学学科:

一、课前准备不足

1.没有对课标、教参、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对教材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对课上学生所要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对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理解的不完整,不全面。抄写教案的现象严重,导致备上“两张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2.对教具、学具的使用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数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象该使用教具、学具而没有教具学具可用的现象在一些课堂中普遍存在,以至于教学过程中无法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

二、课中耗时低效

1.随意性。因为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预设的不全面,不能够对课堂中的生成做到有的放矢,导致随心所欲,结构松散,层次模糊。

2.盲目性。因为教师对课标、教参、教材理解不到位,对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把握不准确,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心中无底,致使知识、技能得不到有效落实,知识得不到联系和拓展。

3.时效性差。教师的教学时间观不强,不能很好地向40分钟要质量,对每个环节所用时间把握不好,耗时耗量,效果大打折扣。其中某一节数学课,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一节课,18分钟的复习时间,23分钟的新知学习时间,没有练习还拖了堂。

再如:某课,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环节非常齐全,特别重视“循序渐进”,光复习梳理知识就用了10多分钟,在进行本课最重要的环节进行新授时,又顾虑还得巩固练习,于是就将新授部分草草收场,讲的不明不白,学生在练习时错题连篇,一堂课效率无从谈起。与该教师交谈时,该教师是这样说的“数学课就得这样上,就得靠课下的多练习,多巩固”。多练习多巩固是应该的,但我们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的目的,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于是想起钱志亮教授讲的什么是有效课堂,即“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类似这样的课,如何讲究课堂教学时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1.满堂灌、讲授式在老教师的课堂里还很有市场。他们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不能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理解知识、结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四、学习方法的提炼、数学能力的形成在课堂中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让学生观察而没有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思考而没有把思考过程、思考方法表达出来;有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而没有让学生把解题方法、解题步骤概括、归纳、总结出来。

五、练习课没有按其要求进行备课。没有对练习题目进行精心设计,反而把练习课上成流水作业课。照本宣科,遇题解题,遂题评讲,没有举一反三,没有补缺补漏,形式单一。

建议:

1.认真研读课标、教参,把握学科的整体要求和每学期、每单元、每课时的具体要求,把握住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

2.结合班级实际,备实用型的教案。

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4.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学生的“双基”。

5. 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6.抓好校本教研,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业务能力、教学能力。

英语学科:

问题一:教师对课标研究不透,教材分析不够,学情了解不深,出现两课时教学内容并成一课时完成。结果出现教师以完成教学环节为目的,教师主讲,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为教学内容繁多,学生无法全部掌握知识点,失去了学习兴趣。

解决措施: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各个板块的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既要考虑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目标,也要考虑学习策略和情感目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问题二:少数青年教师“满堂灌”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尤其表现在单词课上,老师直接领读,学生跟读,后而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听、说、读、写,整节课下来,老师累的满头大汗,学生兴趣全无,没有体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解决措施:年青就是资本,多学习、多研究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实备课,备实课,用心去准备一堂课,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做课堂的主人。

问题三:活动设计华而不实,缺少实效性。有的活动看起来效果很好:学生兴致高涨、气氛浓厚、学生参与度高。但局限于学生的兴趣培养,过分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处于失控状态,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不到培养。

解决措施: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设计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活”,“乐”,“玩”中,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应在遵循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精心设计每一个语言活动,使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关,能为目标服务。活动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去展开,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但要避免杂而乱,要以语言知识作支撑,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各个活动的安排要有层次和梯度,满足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需要。活动应环环相扣,使学生自然地逐步提高语言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流畅性,使每个活动在目标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四:课堂评价语言单一,针对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少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味地采用表扬,整齐划一的表扬口号听起来声音响亮,但是这样的赞扬是否发自师生的内心,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否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了合理的评价,是否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呢?其实,这样的课堂评价用语在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尚可,但是因为简单化、格式化,反复使用就会造成学生乏味枯燥,对表扬变得麻木,从而这种评价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解决措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差异,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为评价不仅是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情感的互动。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多样,有针对性。(语文学科有借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