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融发展_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_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

金融发展_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_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

金融发展_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_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
金融发展_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_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国农村观察2005.2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

姚耀军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978~2002年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且两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且两者也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且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

一、文献综述

很多文献指出,中国严重的收入不均状况与日益扩大的地区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有关(Yao&Zhu,1998;Khan&Riskin,1998;李实和赵人伟,1999;Yang,1999;Kanbur&Zhang, 1999;李实,2003)。而且地区收入差距本身也与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1993;Hussain,et al., 1994;Kanbur&Zhang,1999)。Yang(1996)、Ye(1996)、Xue(1997)、Yang(1999)、Kanbur& Zhang(1999)、李实(2003)报告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许多研究(Shi、Sicular&Zhao,2002; Shi,2002;Lu,2002;Yang,1999;李实、魏众,1999;李实,2003)认为,农副产品价格、农村不合理的税赋安排、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这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和变化均有重要影响。不过从现有文献看,基于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视角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作出实证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中国金融系统在金融资源的分配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Wei, 1997),在信贷配置中倾斜于国有部门(Park&Sehrt,2001)。按照这种逻辑,中国金融在城乡是非均衡发展的,而且这种非均衡发展应该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章奇等(2004)首次对中国各省以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所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金融发展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章奇等人的研究也注意到了城市化或许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某种关系,由于考虑到内生性问题,城市化指标并没有被纳入到他们所构建的模型中,但他们断言,城市化指标是否被纳入到模型中不会影响该项研究的结论。

尽管一些文献(蔡继明,1998;Yang,1999;Chen,2002)注意到了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然而,陆铭、陈钊(2004)的研究是第一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实证研究文献。该研究表明,城市化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

从技术上讲,章奇等(2004)和陆铭等(2004)的研究除了选取的变量有差异以及样本的时间期限不一样外,都是利用面板数据的单方程模型,并且都注意到了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工具变量法等技术手段。但是两项研究中,自变量内生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是针对所关注的自变量,事实上,单方程模型中所有的自变量都可能是内生的。单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对模型选择和函数形式也非常敏感,因而可能导致错误推断。另外,两项研究中面板数据在时序上具有强持续性,例如,在章奇等人的研究中,样本时间跨度为1978至1998年,在陆铭等人研究中,样本时间跨度为1987至2001年,此时,为了避免谬误回归(Spurious reg ression),数据生成过程(Data g enerating process)应该被考虑,因为很多经济数据都是单位根过程。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方法,考察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试图验证章奇等(2004)和陆铭等(2004)的研究结论,并且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对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因果关系作出具体判断。

二、实证方法、指标与数据说明

单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对模型选择和函数形式非常敏感,相对于单方程模型而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可能具有更高的可靠性(Gujarati,1995;Enders,1995)。尽管直接根据VAR模型作出正确推断往往要求变量具有平稳性,然而,当变量非平稳但具有协整关系时,基于VAR模型做出的推断常常也是可靠的。在VAR模型基础上,Johansen(1988、1995)、Johansen&Juselius(1990)提出和完备了协整向量的极大正则似然估计以及相关的协整和调节向量的假设检验,这些工作最终形成被广泛使用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

协整分析得出的经验方程只是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只能说明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因果关系(Granger,1988),并不能说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为此,大多数研究常根据Granger表示定理(Engle&Granger,1987),引入误差修正模型(ECM),通过利用Wald统计量检验ECM中有关变量系数的显著性或联合显著性,判断变量间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然而Toda& Phillips(1993,1994)的工作表明了上述因果检验方法的难点。在检验长期因果关系时,他们证明,当协整关系存在时,只有满足某些秩条件,标准的Wald统计量才有渐进的V2分布,然而验证这些秩条件是否满足极其困难。Toda&Yamamoto(1995)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因果检验程序:考虑水平VAR(m)模型,在各个变量至多是I(1)时,我们只需要拟和一个VAR(m+1),在VAR(m+1)上可以利用传统的Wald统计量进行因果检验。该检验程序称为/时滞增广0VAR(LA-VAR)方法。尽管该方法也受到一些批评(如Stock,1997),但Yamamoto&T oda(1988)提供的蒙特卡洛证据显示,此法在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时有很好的检验水平稳定性。/时滞增广0VAR方法十分简便,已受到计量学界的重视(米尔斯,中文版,p.316)。

本文用到如下四个指标。应该指出,在章奇等(2004)和陆铭等(2004)的研究中,金融发展只是在规模上得到度量,而在本文中,金融发展既有规模指标也有效率指标。

(1)城乡收入差距指标(IG)。本文用城市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1985年及其以前的农村总消费价格指数官方未公布,这里采用Johnson(2002)的建议,1985年及其以前的农村总消费价格指数用城镇的总消费价格指数代替,从1986年开始,将官方公布的农村总消费价格指数乘以1.342加以调整。

(2)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D)。衡量金融发展规模常用M2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M ckin-

non,1973),简称为麦氏指标,然而,麦氏指标受到众多质疑1。Arestis等(2001)考虑到在不发达国家国内信贷的作用,设计了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这一金融发展规模度量指标。Allen等(2003)利用结构指数表明,中国银行系统的规模远远超过金融市场的规模,尽管中国股市确实比银行要有效得多,但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要远大于市场,即中国存在一个明显的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所以用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中国金融发展程度也是比较合理的。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带来的失真,在本文中对GDP通过官方公布的全国零售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年)加以调整。Chow(1987、2002)认为,可以直接使用官方公布的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对贷款余额这一存量指标剔除价格影响的处理方法,按照King&Levine(1993),用上年和本年名义值的平均值来表示剔除了价格影响后的实际值。

(3)金融发展效率指标(FE)。以非国有经济获得银行贷款的比率表示整个金融系统的中介效率是很多研究中的做法,但王志强、孙刚(2003)基于国有经济在整个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指出,这种指标设计方法是有缺陷的。他们认为,可以用储蓄与贷款的比值来衡量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本文遵循了这一做法。

(4)城市化指标(CI)。本文把城市化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计量模型,这是受到陆铭、陈钊(2004)的启发,在他们的研究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尽管陆铭、陈钊(2004)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是建立在城镇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由于城镇居民有一部分并没有城镇户籍,所以采用城镇人口比重会低估城市化的水平,但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指标予以代替。

本文所有数据皆根据各年5中国统计年鉴6与5中国金融年鉴6整理,时间跨度为1978~2002年,其计量在Ev iew s3.1上实现。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本文利用Dickey&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模型有三种设定模式,选择正确的设定模式十分重要。例如,对一个趋势平稳过程(TSP)来说,如果在单位根检验中选取了不含时间趋势的模型设定模式,那么,拒绝单位根的可能性就很小。

表1A DF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C,T,L)检验值临界值S IC

IG(C,T,2)-4.141-4.442**-1.496

v IG(0,0,2)-2.492-1.958*-1.147

FD(C,T,2)-2.281-3.633*-1.885

v FD(C,0,1)-3.330-3.767**-1.729

FE(C,T,2)-1.562-3.633*-2.973

v FE(C,0,1)-3.790-3.767**-2.906

C I(C,T,2)-1.544-3.633*-8.275

v C I(C,0,2)-3.307-3.011*-3.421说明:v IG表示IG的一阶差分,其余类同;(C,T,L)表示检验模型含有截距项,趋势项、滞后阶数为L;*表示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示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1Levi ne&Zervos(1998)认为,M2与GDP之比这个货币化指标既不能度量负债的来源,也不能度量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实际上这一比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理论联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功能。进而他们认为,银行信用是度量金融发展的有用指标。王毅(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麦氏指标不能准确衡量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李广众、陈平(2002)认为,中国较高的M2/GDP也许更应该归因于长期的通货膨胀、交易手段的落后以及支付体系的效率低下,而非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表现。

本文根据李子奈、叶阿中(2000)所提供的检验步骤进行ADF检验,滞后阶数按SIC准则选取,其最终结果见表1。

由表1,我们认为各变量的水平值皆是I(1)时间序列。本文同时利用Pillip&Perron(1988)的PP检验法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在PP检验时,滞后截断数为2。PP检验与ADF检验结论一致,在此从略。

(二)协整检验

虽然各指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此即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正如前面已经提到,Johansen协整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所以,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必须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

如果把VAR模型整理成ECM,则VAR有两种形式:

v X t=B0+A(B c X t-1-B1-R t)+E m-1

P i v X t-i+E t(1)

i=1

v X t=A(B c X t-1-B1)+E m-1

P i v X t-i+E t(2)

i=1

X t为一向量,m为VAR滞后阶数,E t为误差项。(1)式对应于全部或部分时间序列具有线性趋势,(2)式对应于时间序列没有线性趋势。由于变量协整关系中包含时间变量是相当少见的,故(1)式中R常为零。Johansen(1990,1992)提出利用LR统计量对上述两式加以选择。LR=2[LogL (1)-LogL(2)]~V2(q),其中Log L(1)、Log L(2)分别表示式(1)、(2)的极大似然函数值,q为(2)式对(1)式施加约束个数。

在本文中,由于LR= 2.553

接下来由表2给出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是渐进有效的,在有限样本尤其是小样本中该方法过分倾向于认为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Reinsel&Ahn (1992),可以将Johansen协整检验中的迹统计量LR乘以(T-nk)/T进行调整,其中T、n、k分别为样本容量、变量个数、VAR模型滞后阶数,表2中括号内数值为调整后的LR值。

表2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特征值LR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协整向量个数的原假定

0.944125.872(57.215)53.12r=0

0.74962.263(28.301)34.91r[1

0.58431.862(14.483)19.96r[2

0.43512.547(5.703)9.24r[3

根据表2中的调整后的LR统计值,在显著水平为5%下,变量间只具有一个协整关系,其表达式为:

IG=5.693+0.637FD- 4.535FE- 5.363CI(3)

(40.843)(20.877)(-16.248)(-8.380)

括号内数字为T检验值。由式(3)可知,就长期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规模正相关,这与章奇等(2004)的结论一致,但与金融发展效率负相关;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这与陆铭等(2004)的结论一致。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验证了各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后,本文利用T oda&Yamamoto(1995)提出的LA-VAR方法进行因果检验。由于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故我们需要拟和一个VAR(4),表3

给出VAR(4)的拟和结果。

表3

V AR(4)模型估计结果

IGt-10.546(1.008)0.604(1.222)-0.034(-0.256)-0.004(-0.322)IGt-20.054(0.079)-0.819(-1.322)0.143(0.860)0.007(0.387)IGt-30.056(0.155)0.456(1.370)0.104(1.165)-0.008(-0.880)IGt-4-0.119(-0.505)-0.523(-2.435)0.015(0.269)-0.002(-0.505)FDt-1-0.854(-2.194) 1.619(4.553)-0.124(-1.301)0.00(0.019)1FDt-20.796(0.607)0.520(0.435)-0.070(-0.218)0.009(0.262)FDt-30.548(0.261)-2.713(-1.418)0.460(0.897)0.001(0.261)FDt-4-0.449(-0.443) 1.235(1.335)-0.064(-0.260)-0.011(-0.417)FEt-1-2.065(-1.590) 1.912(1.612)-0.288(-0.907)0.020(0.587)FEt-20.429(0.345) 2.056(1.816)-0.267(-0.880)0.064(1.928)FEt-3 3.489(1.738)-1.554(-0.848)0.822(1.672)0.001(0.005)FEt-4-0.512(-0.254)-4.439(-2.412) 1.480(2.998)-0.007(-0.148)CIt-1

-30.827(-1.551)15.771(0.869)-10.607(-2.179)0.251(0.472)CIt-211.528(0.563)38.460(2.060)-10.512(-2.098)0.606(1.108)CIt-3 6.593(0.337)-29.323(-1.646)8.550(1.788)0.411(0.788)CIt-414.555(0.992)

-16.592(-1.239)

8.614(2.398)

-0.425(-1.084)

Adj.R 20.9210.9960.9900.998S.E 0.0740.0670.0180.002LogL.39.85941.77569.401115.89S IC -1.476

-1.659

-4.290

-8.717

LogL.282.563S IC

-17.632

注:括号内数字为T 检验值。

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表3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用如下矩阵形式表示:

A 11 A 12 A 13 A 14 A 21 A 22 A 23 A 24 * * * * A 161 A 162 A 163 A 16

4

表4

Wald 检验结果

施加约束

原假设

V 2P 结论

方程(1)

A 51=A 61=A 71=A 81=0

FD 不是IG 的Granger 原因14.3330.006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A 91=A 101=A 111=A 121=0

FE 不是IG 的Granger 原因9.2780.054在6%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A 131=A 141=A 151=A 161=0

CI 不是IG 的Granger 原因20.6260.000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方程(2)A 12=A 22=A 32=A 42=0IG 不是FD 的Granger 原因9.4890.049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方程(3)A 13=A 23=A 33=A 43=0IG 不是FE 的Granger 原因41.9950.000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方程(4)

A 14=A 24=A 34=A 44=0IG 不是C I 的Granger 原因

4.424

0.352

在10%显著水平上不拒绝原假设

在对VAR 的估计采用似无关回归(SUR)系统估计方法时,可以证明,当VAR 模型中各个方程右边的变量都相同时,SUR 可以简化为对每个单方程用OLS 进行估计(约翰斯顿、迪纳尔多,中文版,p296~297)。进而,可对每一个单方程在OLS 估计下进行Wald 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Jones&Joulfaian(1991)、Perman(1991)等认为,如果Granger因果检验仅考虑有限滞后项的影响,实际上所研究的是变量间的短期因果关系。另外,本文中的因果关系是一种条件因果关系,例如,考虑对方程2施加的约束,它检验的是以FE、CI为条件的IG对FD的因果关系,对条件因果关系的讨论见伍德里奇(中文版,p.578)。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就短期而言,在Granger条件因果关系上,可得到如下结论:在5%显著水平上中国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6%显著水平上中国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1%显著水平上城市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性评价

本文的分析表明,就长期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规模正相关。Greenw ood&Jovanovic (1990)基于一个动态模型,在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并且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坎效应0的假设下,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是倒/U0型的,即金融发展在初期既会促进经济增长但也会扩大收入差距,随着收入的增长,金融发展将逐步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如果Greenw ood&Jovanovic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本文的结论意味着,从发展规模上看,中国金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本文还表明,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是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的。就短期而言,中国金融发展规模及其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Grang er条件因果关系。因此,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互动的关系,进而本文认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应该注意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带来的影响,而这一点在目前并未得到太多的关注。

从长期看,城市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其机理在于:在二元经济中,只要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就会流动(Todaro,1969),而劳动力流向城市则会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短期而言,从Granger条件因果关系上看,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不过,城乡收入差距并不是城市化水平变动的Granger原因,那么,在短期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这值得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12李实:5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6,5经济学(季刊)62003年第2卷第2期。

122章奇、刘明兴、陶然等:5中国金融中介与城乡收入差距6,5中国金融学62004年第1期。

132陆铭、陈钊:5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6,5经济研究62004年第6期。

142蔡继明:5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6,5经济研究61998年第1期。

152Franklin Allen、钱军、钱美君:5中国金融制度与国际金融体系比较研究6,5中国金融学62003年第1期。

162D.Gale Johanson:5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吗?6,5经济学(季刊)62003年第1卷第3期。

172王志强、孙刚:5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6,5管理世界62003年第7期。

182李广众、陈平:5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6,5管理世界62002年第3期。

192J.M.伍德里奇:5计量经济学导论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102J.约翰斯顿、J.迪纳尔多:5计量经济学方法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112米尔斯:5金融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学模型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122Yao,Shujie,and Liwei Zhu,Un ders tanding Income Inequali ty in China:A M ulti-Angle Perspective,Economics of Planning, 1998,31,133-50.

1132Khan,Az i zur R.and Carl Riski n,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Composition,Distri bution and Growth of Household Income,1988 -1995,China Quarterly,June1998,221-253.

1142Kanbur,Ravi and Xiaobo Zhang,Wh i ch Regional Inequality?The Evolution of Rural-U 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 n C h-i na from1983to199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27,686-701.

1152Yang,Dennis Tao,U rban-Biased Poli cies and Risi ng Income Inequality i n Chi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M ay1999,306-310.

1162T sui,Kai-yuen,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3,17,3,600-627. 1172W ei,Shangjin,Siam ese Tw ins-Is Th ere State-Ow ned Bias,China Economic Review,1997,1,8,256-321.

1182Park,Albert&Kaja Seh ert,Tests of Financi al Intermediation and Banking Reform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29,608-644.

1192Hussain,Arthur,Peter Lanjouw,an d Nicholas Stern,Income Inequalities in Ch i na: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World Developm ent,1994,22,12,1947-57.

1202Yang,Yi hong,Is-Excessive Distri bution.a Good T hi ng or a Bad T hing?,Chinese Econom ic Studies,1996,29,6,46-53. 1212Ye,Fuji n,Since the Government Is the Referee,Why Does it Get i nto the Game?,Chinese Economic Studi es,1996,29,6,41-45.

1222Xue,Jinj un,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 Its S ignificance in China,H 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7,38,1,45-49.

1232S hi,Xi nz heng,T erry Sicular,and Yaohui Zhao,Analyzing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 ym posium on Equity and Social Jus tice in Transitional China,Beijing,2002,July11-12.

1242Shi,Xinzheng,Empirical Research on Urban-Rural Income Differentials:The Case of China,unpublished manuscript,CCER, Beijing University,2002.

1252Lu,Ding,Rural-Urban Income Dispari ty:Im pact of Grow th,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Local Grow th W elfare,China Econom i c Review,2002,13,4,419-429.

1262Chen,Ai m i n,Urban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China:Challenges of Grow th and Development,China Econom ic Review,2002,13, 407-411.

1272Levine,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 th:View s and Agenda,IM F w ork i ng paper,1996,1678.

1282Rajan,R.,Zingales,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 th,University of Chicago mimeo,M ay,1996.

1292Arestis,P.,Demetri ades,P.&Luintel B.,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 th: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Journal of M 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1,33(1),16~41.

1302Reinsel,Gregory C.,Ahn,Sung K.,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s with un i t roots and reduced rank structure:estimation,likel-i hood ration test,and forecas ting.Journal of T ime Series Anal ysis,1992(13),353~375.

1312King,R.&Levine,R.,Finance and Growth:S chumpeter M ight Be Ri 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4),717 ~738.

1322T oda,Hiro Y.,Phillips,Peter C B,Vector Autoregressions and causality,Econom etrica,1993,61,1367~1393.

1332Greenw ood,J.,Jovanovic, B.,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 th,and the Distributi 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 conomy, 1998(4),1076~1107.

1342Johansen,S.,Jusdius,K.,M aximum likelihood esti mation an d i n feren ce on cointegration:w 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 for mon-ey.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 tatistic,1990(52),169~210.

1352T odaro,M.P.,A M odel of Labor M 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 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 1969,59,1,138-148.

(责任编辑:秦理)

MAIN C ONTENTS

Financial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and Urban -Rural Income Gap in C hina

)))C o -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Y ao Yaojun (2),,,,,,,,By a VAR model,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this paper empirically re -searches into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in the period from 1978to 2002.T he empirical researches show ,tha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bilateral Granger causality ex ist betw 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dimens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that a neg ative correlation and bilateral Granger causality exist betw 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efficiency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and tha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 een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urbanization is Grang er caus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alyses of the Space Structure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Jiang Junpeng &Guo Pei (9),,,,,,,,,,,

,,,,,,,,,,,,,,,,,,,,,,,,,,,T he space structure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flects 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rural f-i

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us there are some disparities in terms of internal and regional levels.This paper commits analysis on the space structure or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ex -plores the branches quantity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alculation 0and /economic calculation 0,as w ell as proves the imbalanc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from the point of deposits and loans structure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Rosca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Experience of Taiwan Li Xiaoj ia (13)

,,,,,,,,,,,Financial dualism and financial depression are often found in developing economies.The informal finance,including Roscas,helped Taiw an to achieve a hig h growth rate and avoid serious income po -larization by pulling consumption demands and motiv ating private investments.T his article review s T aiw an Roscas .evolution history ,main types,monetary size,and household participation,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aiw an .s development,introduces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and outlines help -ful lessons for M ainland China.The author then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examine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transform the present policy of forbidding to that of legal reg -ulation,and achieve faster econom ic growth and more equal distribution w ith the help of informal f-i

nance.

Analys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 in Public Investing in China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the Rural Area Jiang W entao &Liu Xiumei (25)

,,,,,,,,,,,,,,,,,,,,,,,,By measuring and decom pos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on the public investing in compulsory educa -tion of the rural area,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the regional equality is comparative satisfaction,besides the regional inequality of th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is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the hig her level government can reduce the inequality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with inves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w ithin the public investing,the communal outlay increases the Gini Coeff-i

cient,but the capit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al payout can reduce the Gini Coefficient,and the ind-i

vidual outlay has a most large share in the Gini Coefficient;w ithin the chang ing of the Gini Coeff-i

cient,the structure effect can promote the increasing of the Gini Coefficient,also the individual outlay affects the structure effect mostly.China R ural Surv ey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

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实践地点:云南警官学院 实践对象:在校师生 2、实践内容 经过分析,结合各方因素,我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校在校师生,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调查。事先根据本组成员的了解和访问,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制作成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随机发放并回收,如果被调查对象是学生,要求其以家庭平均状况为标准填写问卷。对于问卷上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一系列结果,而且得到了一些好的建议以及解决办法。撰写实践报告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调查问卷,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报告的格式及主要内容。 3、实践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化显著影响收入差距。本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发现泰尔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关系不明显。提出缩小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镇化;泰尔指数一、前言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日益凸显,收入差距扩大是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最令人关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考虑城镇社会保障福利,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更严重。 二、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一是刘易斯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化对城乡差距具有缩小作用。潘文轩、曹裕、贺建清等得出城镇化在短期和长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城镇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谢云得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城镇化短期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缩小直至消除差距。吴先华发现城镇化长期通过影响市民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短期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四是符想花研究表明:时间数据,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正相关,横截面数据,各地区差距与城镇化负相关。

前人研究单从城镇化研究收入差距研究较少,多数实证研究未对城镇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探讨。 三、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与理论分析 (一)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来分析: 1、(1978-1984),差距呈缩小趋势。 2、(1985-1993),差距呈扩大趋势。 3、(1994-1998),差距呈缩小趋势,农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 4、(1999-2015),差距再次扩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1、要素价格影响收入差距。要素价格决定收入差距大小,劳动报酬偏低是主要原因。劳动力相对过剩,工薪收入普遍偏低。其次,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高收入者的投资使收入增速快于低收入者,地价收入远超劳动,造成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与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资源、环境以及交通等条件不均衡。农村还以农业为主,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增长必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导致了城乡收入增速不同,拉大收入差距。 3、城乡二元经济与户籍制度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之前,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发展受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4、财政投入与政策性倾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用于农村较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的研究现 状) 选题目的和意义:本文选题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迅猛增长,而收入差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影响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这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 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省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代表,面临着特殊的区域问题:资源性城市类型丰富、深度贫困问题集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民族问题典型。研究甘肃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关因素,对政府旨在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性配套政策体系实施、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同路线设计、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题国内的研究现状:目前虽然对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很多,但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缺乏定量的分析。并且多是以中国整体为研究对象,对省域范围的研究较少,专门论述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章或专著更少。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选取统计指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即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被解释变量,以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对1990年以来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 第一部分对甘肃省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选取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通过对所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可能的原因,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预期目标:本文预期通对研究影响甘肃省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拟合线性模型,通过对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主要研究方案: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首先,确定并研究样本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样本数据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的拟合,估计参数,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论文大体准备阶段,即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为整个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主要为数据的搜集,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甘肃省统计局网站;第三阶段为论文初步撰写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自己文章结构初步得到论文雏形;第四阶段为反复修改阶段,通过不断与指导老师协商对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定稿。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是以收入比重或收入相对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将总人口按人均收人高低分为若干几组,高、低组的收入额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居民高低收入水平差距。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用客观事实证明了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了此现象存在的原因,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异基尼系数二元制经济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增大这一现象也逐渐凸现了出来,而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又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根本性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其漫长的道路要走。 > >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自1978年的3645.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3年的566130.2亿元人民币,短短30几年的时间GDP 整整提高了155倍,2014年GDP指标更是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进入10万亿俱乐部,仅次于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甚至于超越日本一倍有余。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26955.1人民币,提高了78.4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6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8895.9人民币,提高了66.59倍。以上的一个个数据在不断的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腾飞的同时,也同样无法掩盖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要远远快于农村居民这一不争的事实,同时我国基尼系数在1978年以前还只有0.1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91直逼0.5这一贫富差距警戒线虽然近两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悬殊问题仍急需解决。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_陆铭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陆铭 (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 陈钊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 内容提要: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 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 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 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 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政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 *本文定稿于陆铭在联合国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 WIDER)工作期间。作者感谢陶然(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万 广华(UNU WIDER)和封进(复旦大学)的讨论,文责自负。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以及复 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的资助。 一、引言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漠视收入不平等问题,其结果可能就是像拉美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这 反过来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从统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很多文献指出,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World Bank,1997;Yao and Zhu,1998;Khan and Riskin,1998;赵人伟等,1999;Yang,1999; Kanbur and Zhang,1999;李实,2003);而收入差距分解的结果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 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1993;Hussain,et al.,1994;Kanbur and Zhang,1999)。近年来, 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并没有 被充分地研究。由于中国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卡恩,1999),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4年降到了最低点,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 始的农村改革。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收入差距才有所缩小。但1997年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已经达到2.46,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李实,2003)。Yang(1996)、Ye(1996)、Xue(1997)、Yang(1999)和Kanbur and Zhang(1999)也分别报告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近年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获得了很大的进展。魏尚进等(Wei and Wu,2001)用 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所控制的变量太少,而中国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不高。陆丁(Lu,2002)使用城乡人均消费比来度量收入差距后发现:(1)城乡消费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扩大的趋势,但在90年代的后半50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期,这一扩大趋势有所减缓;(2)更高的人均GDP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城乡消费差距,而且这一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加强,这意味着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度过了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一部分;(3)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所获得的潜在收益越大,则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这意味着限制劳动力的城乡流动 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4)地方治理的效率(以人均消费人均GDP的变化率为代理变量) 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著负相关的。此外,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被认为是形成城乡收入差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分析样本

The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between urban-rural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面临最为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高度注重。显然,过高收入差距不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运用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表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发展重要问题。且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构造、财政支出构造以及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明显影响。 核心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发展是人类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成就。1978至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8%,成为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这辉煌背后,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最高达19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报告也明确表达,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略有回落,达到3.03:1,但这样城乡收入比在世界上是少有,超过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且过大收入差距是许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没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掉入“中档收入陷阱”共同因素。 城乡间存在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当差距在合理范畴内时,是有积极意义。但是一旦收入差距过大,便会对一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导致危害。对于国内而言,收入差距始终是一种经久不衰话题,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现象。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的背道而驰,同步也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Abstract: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Overall,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blem is basically solved the food and cloth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well-off society forward. But should also clearly see tha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atus quo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olariza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mperative.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一个中国普遍长期的现象,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视线,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举不胜举,而且这些研究逐步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各学派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扩大的因素做出解释。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 1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在1950年,我国刚刚要进入工业化时期,就遭遇了朝鲜战争。苏联的大型重工业大量投资在中国的军事装备的生产中。这一时期,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是第一个崛起的,于是,产生了“资本排斥劳动”,不断追加资本增加却不增加劳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进入工业化时期,资源有限,资本短缺,但是人口膨胀。产业只能集中于城市,于是城市变成了资本集中的地方。我国依靠从“三农”提取剩余,完成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就创造了城乡二元结构。那么同时也就靠造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城市化开始落后于工业化。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在生产方面大规模集中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替代资本。后工业化过程的60年,我国有四次大规模的引进外部资金。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债压力过大,邓小平同志允许地方直接引资,90年代,允许外商直接投资(FDI)。每一次的外资资本进入都会导致中国的投资能力减弱,就业量减少,城市的失业人口向农村转移。这就造成了农村的贫困(温铁军,2013)。而有些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征,林光彬(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而城市和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层结构。 2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 2.1城市偏向政策及制度 因为我国的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政府大多采取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短期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来,这样的政策会让社会总体损失惨重,因为这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陆铭,陈钊,2004;程开明,李金昌,2007)。在多个方面,包括城乡交换、资源分配、再分配等各个领域。这些城市偏向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地位十分不利,为确保把农民强行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我国还建立了户籍制度,它服务于上述制度,并且具有显而易见的歧视特性(任太增,2008)。程开明还列举了一系列具有城市偏向性的制度及政策,例如,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导致农业不能正常发展。农村资金向非农化方向转移,极大地减弱了农业有效发展的基础。公共产品的提供对农村歧视,农民需要负担沉重财政支出。 陈斌开等人(2010)认为由于教育和科研的水平不同,教育质量在城市和农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查报告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 对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专业:法学 班级:11级法学专业3区队2班 学号:4110932 姓名:王红强 任课老师:______ 2013年4月2号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 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最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收入差距通常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历史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确实和城市化水平有因果关系;另外对不同产业收入的分析表明,在服务业工作的农民更容易在城市定居。缩小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主要有:改革完善现有制度,创造良好的人员流动环境;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农民素质长期有效得到提高;提高农村市场化水乎,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等。 [关键词]城市化;收入;相关性;市场化 一、城市化进程相关理论分析 城市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即人口的城市化、空间的城市化和乡村的城市化。其中人口的城市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

过程。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指出,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间的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而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以古典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采用了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流动的市场分析法,在二元经济的两个部门中,只有工资的高低,即劳动力的价格来决定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因此,在此模型中,只要假设条件存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自然地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哈里斯一托罗达模型中指出人口流动的两个主要约束条件是城乡工资水平差异与城市正规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概率。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法,即城市人口除以区域总人口。该指标虽然简单明了,反映了城市化的本质,但是只能大致、粗略反映城市化水平,难以包含全部内涵,也无法反映全面状况;(2)复合指标法,分为经济类(EC)、人口类(P)、社会生活类(s)、生态环境类(EE),但因为计算较为复杂,且采取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区无法比较,因此,目前世界公认的指标方法是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二、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 日本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1950—1977年间,日本的城市化转变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7%上升至76%,年均增长1.5%,这期间日本的工业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创意产业 o B.消费性服务业 o C.生产性服务业 o D.生活性服务业 — 9.中国四个直辖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o B.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o C.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o D.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10.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销售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行业垄断 o B.经济垄断 o C.政府垄断 o D.自然垄断 * 11.下列各产业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有()。(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