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019年文档资料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019年文档资料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是儿童实现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场,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相对的空间里开始系统学习知识与技能,开始学会与他人交流和相处,开始形成认识世界的独特眼光,因此人们常说小学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还有一草一木以及发生的各种事情,所有构成这个教育环境的一切都对他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其中,校园文化就像一种独特的催化剂,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着学生的成长。

小学校园文化是以小学校园这个立体、动态的生命成长园地为主要空间的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既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也包含学校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更多的还有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一、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家校合作”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广义的社会大文化的子系统,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由于学校中每一个个体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每一个人也都不能游离于社会大文化的浸润之外,因此它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存储、传播等

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广告及其他大众传媒获得各种信息资源,“这些年来,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信息的惊人发展……孩子们进校时已越来越带着一个世界的――真实的或想

象的――痕迹,它大大超出家庭和附近社区的范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文化,应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既要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坚决不能忽视家庭和社区作为教育共同体的特殊作用。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讲,因为只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所有人员能够对共同指向的文化表示出尽

可能多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才能形成对该文化亲近和信任的心理情感,形成选择教育行动的准则与价值取向。“家校合作”就是提高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性和对校园文化认同感,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

教育付出多大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个观点在学校教

育弱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学生接受教育也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扩展到了网络、影视、书籍及社会实践等许多方面,这些影响良莠不齐,有的强化了学

校教育,有的则弱化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因此,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和谐一致,相互配合,尤其是发挥好“家校合作”的

优势作用,积极构建和维护更有吸引力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推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第一,必须以开放的理念接纳家庭和社区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笔者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于本世纪初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崇尚尊重,倡导合作,

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师生、家庭和社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营造了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和谐学校氛围,鲜明的教育特色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上下一致认为,“学校具有养成个体基本知性和集体生活能力的功能,家庭具有促进个体形成基本生活习惯的功能,社区具有形成个体的感性、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功能,三者相互促进、补充。”因此,开放式办学为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推动“家校合作”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第二,要把定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由于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设立学校的家长开放日,进行全年级、全学科的教学开放,还要设立班级的家长开放日,随时可以邀请一定数量的家长到学校中来,便

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真实地感受校园文化氛围,

提高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新整合了一些学科、强化了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要适应,家长也同样

应该有一个了解和接受新课程文化的过程,因此可以邀请家长亲

身走进学校和课堂,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观察和参与,了解教育变革的趋势,了解新课程给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带来的全新变化,了解子女新的学习需求,调整自己角色位置,明确认同自己也是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一员,主动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家长们有了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知情权、评价权与建议权以后,他们对于孩子的培养问题、各种具体的教育问题,以及学校的大事小情都会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第三,要充分开发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为了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每学期都要组织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和各类汇报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证明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校内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吸纳校外先进文化进校园,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开展上述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公园、图书馆、体育馆、展览馆的社区文化资源,并有针对性地邀请具有相关职业和知识背景的家长参加,他们作为某些领域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师要更专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收获也更大。还可以在家长中挑选有心得的讲授者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定期在学校召开家庭教育讲座,例如:如何协助孩子的家庭作业、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少儿心理学、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如何引导问题、人生观问题、逃学问题等,

家长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这样,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涵的家校、师生、亲子以及家长间的和谐文化定会蔚然成风。

第四,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提高家长对于校园文化的

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使得学校教育在面对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把这样的差异统一到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上来,就要不断地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加强合作与沟通,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真诚、真实、真切地将校园文化中的育人理念传达给他们,积极创设提高认同感的条件。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对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诸如家访、电话访问、书面联系、家长会等形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目前家长会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的问题,对其所进行的改革就要体现如下新的观念:首先是在态度上要改变以学校或教师为主的说教式、告状式的传统形式,要以家长和学生为主角,加强交流与沟通;其次在组织形式上要活泼、充实、生动,可以采用参观、讨论、汇报演出等多种形式,营造和谐、友好、轻松的氛围,构筑交流的平台;此外还要拓展交流层面,增强个性化、针对性,不要光看学生成绩的好坏,更要看学生成长中的其他问题,诸如品德、特长、潜质、倾向等。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尝试开展家长结对互助(联合家教)、建立网上班级论坛、家长论坛和成长工程等新型的“家校合作”形式,通过开放呈现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独特的魅力主动吸引家长的关注。比如,在“家校合

作”过程中引入的“成长工程”就是在孩子入队、入团、升旗、毕业典礼或其他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到校参加活动,让家长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分享学生的成长快乐,以此增进他们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使“家校合作”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

通过开展“家校合作”,家长更加关心孩子,更加了解学校,更加接受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合力,使学校的整体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