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径流峰值流量控制是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一般对中、小降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到一定的错峰、延峰作用,但其峰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

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既要控制分流制径流污染物

总量,也要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各地应结合城市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确定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标可采用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

2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开展低影响开发的相关专题研究,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要点如下:(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2)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合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防止土地大面积硬化。(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3专项规划

3.1城市水系规划,3.2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3.3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3.4 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

4技术选择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日益密集,以硬化建设为主的城市建设显得刻板。在水资源十分稀缺的今天,自然系统已然在城市中严重失衡。如何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做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成为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海绵城市”是基于国外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于治水提出的一种新的构思。文章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进展;问题探讨 引言 当今中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尚未得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些水问题的存在基础之上,旨在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缓解我国水危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由于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出现中断,使原有径流汇流的水文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汇流加剧现象频频出现。经济建设发展较为迅速的南方,更是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等相关水灾,应利用“渗、蓄、滞、净、用、排”的方式来实现对多重径流雨水的相关控制,从而丰富城市的功能性,恢复原有的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系统,甚至重构城市的生态结构,通过进一步支持、建设、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实现海绵城市的更好发展。 1.2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1.21水资源污染问题 在过去的时间里,人们对城市的开发以牺牲城市总绿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过度的砍伐使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日渐加重,水污染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水资源污染严重,让人们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了根治这一问题,可以在城市化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設理念,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将自然风景规划到城市建设中。通过低碳的开发方式,减少对森林植被破坏的同时,保证水资源不受到二次污染,维护城市规划的原有样貌。 1.22宣传工作开展力度不够 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建设的需求,要想进一步完善

海绵城市对于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海绵城市对于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不应作为城市发展的傀儡,而应该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活的伙伴。时至今日,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我们的生活里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生活里过去拥有的河流湖泊和小溪,都随着我们发展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悄然带走了我们生活的宁静,我们热切呼吸需要“海绵城市”。 对于全速前景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基于传统的方法来规划和发展我们的城市,城市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的土地被无情的开发,原来城市的呼吸脉络被今天的钢筋混凝土覆盖为一些大型商业区,停车场等现代化设施,并引起了相对应的气候变化,产生多方便的影响:城市洪水愈演愈烈;城市径流呗高污染破坏,随之告诉流走,无法及时的对地下水补充利用:水资源很快的从城市管道和地表流走。从而导致,城市洪灾导致财产受损,地下水的减少导致可饮用水的减少。 相比于迅速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也面临各种城市化问题,饮用水短缺,超过40%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雨水造成的洪涝灾害不停的摧毁这我们生活城市的基础设施,水质恶化,这些问题根本无法从一些水质管理机构和城市管理部门解决。 “海绵城市”正是现今规划师的新理念,从而真正缓解土地被水吸收的能力。 简单来说,要想实现“海绵城市”我们必须做到几点原则:

1.通过地表水径流延缓释放到水域来缓解城市洪水 2.必须采用高科技生态手段从源头处理污染物。避免溪水河流和湖泊的污染。 3.促进地表水进入,补充珍贵的引用地下水资源。 4.关键水域开放空间,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符合人类和自然生存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对于中国政府方面,我国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也作出了解释: 1保管和爱护属于该城市的本地生态系统。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 2改造已经被损坏的城市水源及城市生态系统,使其达到健康有效的生存状态,从而恢复适合本城市发展的传统生态系统。 3通过LID,成功的降低城市发生暴雨洪水的概率,提高水质,从而重新开发功能的生态系统。 对于江浙地区,使用“海绵城市”理念很大程度上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改变生态系统的措施,这是不晓得挑战,将现有的系统进行扭转,并覆盖新的基础设施和发展途径,来重建城市生态系统。通过高效经济的手段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对于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环境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对能否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以及地球母亲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城镇现在都大多依赖于老城的建设,新城大多急求

海绵城市介绍

海绵城市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

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海绵城市”建设的未来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的未来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尽管在我国已经起步,但是建设海绵城市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当前实践经验上,长时间的积极探索,才能日趋完善。在未来,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除了设计、规划之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引入弹性城市与垂直园林设计理念。弹性城市(resilient 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及时、准确的影响灾害并能够从灾害中恢复,将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及经济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弹性城市就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多次利用,以此解决水危机。如果一旦建设起来了,每利用一次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资源,如果通过建设反渗透技术,就可以达到水资源的N 次利用,这样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就可以解决,实现了“水资源的弹性”发展。其次,要引入垂直园林设计理念。这种理念要求将中水与雨水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利用,将园林搬到建筑上,使得建筑整体呈现海绵状态,雨水吸收后利用,中水回收后利用,拍到自然界的污水几乎为零,所有的雨水营养素均在建筑内循环完毕。前文所述的雨养型屋顶绿化系统就是这种设计理念。 其二,做好海绵城市(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工作。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其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碳排放测算机制。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减少碳排放,因此可在建设过程中引入碳排放测算机制。如果把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引发的碳减排拿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变成现金,则可以有效减少项目的投资,形成稳定持久的投资回报,可以扩大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 其四,促进海绵城市智慧化进程。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难以监控的变量变得容易起来。在未来,智慧排水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智能排水与雨水收集,可以实现智能化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

海绵城市规划要求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最近,关于海绵城市的文章与案例越来越多,各种做法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它无非就是城市雨水处理的一种工程技术方法。那到底是怎样一种处理手法呢?请看下文: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海绵城市的建设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海绵城市的建设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城市的建设形式越来越多样。与此同时,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多了起来。例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紧缺等。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城市的综合水平。海绵城市在这种背景下渐渐被人们广泛认可和使用,不仅为现代化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其对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近几年来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各大城市得到迅速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滲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2.1修复天然海绵体 修复天然海绵体其实是对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在城市规划领域当中,将自然生态环境的海绵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哈尔滨为例,海绵城市构建中,针对市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周边的各项资源使用多级湿地修复措施,在对现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做出保证的同时,进一步开展修复工作,让城市整体洪灾抵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哈尔滨雨洪公园建成之后,充分的证明,修复天然海绵体可以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当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2.2改造生态海绵体 改造生态海绵体是使用现存的生态环境,开展改建工作,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措施是人工林地修复、调整城市水系统等。针对土地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构建出来生态湿地公园,完成城市应变能力优化工作。 2.3人工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复习材料1

1.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 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D)座。 A.13.0 B.14.0 C.15.0 D.16.0 2. 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 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B)。 A.英国 B.美国 C.澳大利亚 D.日本 3. 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 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A)。 A.英国 B.美国 C.澳大利亚 D.日本 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 水的国家是(C)。 A.英国 B.美国 C.澳大利亚 D.日本 5. 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ABDE)。

A.水环境污染 B.水生态破坏 C.大面积地面硬化 D.水资源短缺 E.水安全风险 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AC)。 A.初期径流污染 B.大面积地面硬化 C.合流制溢流污染 D.河道硬质化 E.水资源短缺 7.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 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A.正确 B.错误 8. 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A.正确 B.错误 9. 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 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A.正确 B.错误 10.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A.正确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红权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红权 发表时间:2018-12-20T15:45:52.9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王红权石小飞[导读] 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正常运转。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先进城市规划理念被不断提出,海绵城市作为其中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大城市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海绵城市这一新兴理念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才能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但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问题的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正确应对,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的积极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海绵城市概述 1.1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各种措施使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针对于水的循环利用,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加大了对水的需求量,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降雨的时候,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防止城市出现洪涝灾害的同时,当需要水资源的时候,可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对于海绵城市而言,“海绵”可以是公园、草地、小河等,合理构建海绵体,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1.2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发展,还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之前很多城市由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布等原因,各种“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城市在抵抗高温、低温、寒冷等极端天气方面的能力极低,不仅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胁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很多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其建设重点在于总结治水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应对洪涝、干旱等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除了有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因素的考量外,还有社会与经济方面的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构建大量的海绵体,建设的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不仅能防止城市内涝,还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并可成为城市居民的锻炼、休闲的场所。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于天然水系的利用与保护,这就减少了管道项目的铺设,也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大幅度降低了水污染及内涝问题的治理费用,减轻了经济压力。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极为重要,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做好城市的储水、排水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要晚于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海绵城市理念于2012年提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计30个城市试点,并且一些地区和城市开始自主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建设成果较为突出,但也有一些城市进展不顺利,笔者对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资金筹集难。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城市内传统的河流、湖泊、池塘与现代化的道路、广场、公园等通过雨水的吸收、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处理设施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建设这些雨水处理措施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现在大力推广PPP项目,而对于民间资本来说,他们的投资更看重短期效益,但海绵城市发挥出的效益周期较长,这就降低了民间资本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 2)破坏城市特色。海绵城市是近几年才提出的,这就需要对很多城市进行改建,而对于那些有自身特色的老城区来说,其道路、建筑等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面貌,城市特色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3)缺乏对水的认识。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围绕着水进行,但是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中缺乏对水的认识,没有专门的以水文学位核心的规划和设计团队,也没有关于“水与气候”、“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联系的先进技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海绵城市建设缺乏水的认识,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开展以及作用的发挥。 4)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集水、蓄水、排水等设施进行相应的改造及新增,通过这些设施的有效建设来实现海绵城市的目的,在改造和新增的过程中需要新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现代化城市的土地资源极为珍贵,这就需要重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好城市土地资源。 3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趋势 3.1完善法规政策、规划设计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法规政策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遵循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相关法规和当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科研单位等,共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政策体系,以确保自身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推进。另外,在规划设计体系方面,要加强对水的认识,发挥水文数据的优势,综合考虑地理条件、排水设施、经济水平等多项因素,出台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3.2全面规划、科学布局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较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极大的不足与问题,这就需要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借鉴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将“低影响开发技术”、“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水循环体系”等先进理念与国内“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进行有效结合,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各个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水文情况、城市特色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做到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处理设施,合理布局新建、改建的处理设施,确保海绵城市的适用性,在发挥出海绵城市调蓄暴雨径流能力的同时,避免对城市的不合理破坏。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首先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应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 其次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湖泊被填埋,人口在增加,水资源越发紧缺; 城市的硬质路面比例大大增加,城区的水文、水力特性明显改变,城市防洪压力很大; 加上过去的城市排水管网设计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难以应对大流量的雨洪。据有关统计资料,过去三年,全国有超过 360 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时间超过 12 h,淹水深度超过0. 5 m,北京、深圳、长沙等城市出现人员伤亡,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我国 1 100 座城市缺水,而雨水又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利用潜力巨大。为此,社会各界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和节水问题提出质疑。如果可以把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在自然和城市建设面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用自然的力量调蓄雨水、节约用水和减少洪水带来的威胁。国际经验和实践表明,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完全可以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把自然和城市建设融合起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城市建设和雨水利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国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水敏性城市设计、水资源综合管理等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澳大利亚研究提出了城市洪水、供水、排水、污水、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系统治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软件系统工具包( IWM Toolkit) ,在悉尼波特尼地区应用后,通过模型计算和优化分析,市政供水需求减少 55% ,污水向河流排放减少 80% ,实现了节水减排防洪的综合目标,促进了悉尼的水环境改善。中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并创新地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伟大构想。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调节水循环; 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将续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具有自然循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04T17:23:05.9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梁冬艳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 身份证号:41048119890119XXXX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重点就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中的“渗”技术的使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雨水滞留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首位。通过具有渗透功能的设施在源头分散的就地拦蓄雨水径流入渗,既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市政排水压力,又减轻了对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地下水,美化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国际上通常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海绵城市的衡量标准,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须在应对洪涝灾害等方面具备较好“弹性”。当城市遭遇暴雨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雨水下渗,而在城市长时间不降雨时,又可将地下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由此可见,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特征,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谋而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海绵城市中渗的适用条件 以下条件禁止使用:①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②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③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适用条件为:①采用土壤入渗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6m/s,且地下水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1.0m;②当入渗系统空隙容积计为调蓄设施时,应满足其入渗时间不大于12h;③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厚度不小于600mm,面层为透水层或绿地,且设有排水片层或渗排水管时,可计为透水铺装层;④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宜小于5.0m;⑤当雨水入渗设施埋地设置时,需在其底部和侧壁包覆透水土工布,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宜为200-300g/m2,其透水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并应满足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技术典型应用设施 (一)透水铺装 目前,主要使用的透水铺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浇整体铺筑,比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合料大孔隙透水铺装(PPM)等;整体现浇铺筑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选择范围广,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的统一和协调,其中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合料大孔隙透水铺装(PPM)在人行道和广场的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一类是预制件铺装,比如混凝土透水砖、陶瓷透水砖、聚合物砂基透水砖等。预制件铺装有混凝土透水砖、陶瓷透水砖、聚合物砂基透水砖等。混凝土类透水砖和陶瓷类透水铺装均采用大孔隙透水结构,透水速率快,但无过滤功能。聚合物砂基透水砖具有微孔渗滤功能,路用性能较好。对于透水铺装材料的选取而言,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孔隙大小与透水性、透水时效性、强度耐久性、造价等相矛盾的问题,但大孔隙具有易堵塞、透水年限短、无过滤功能,不满足“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配套系统失效。高分子聚合物可以明显提高铺装材料的强度、耐磨、冻融等物理力学性能。因此,将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胶凝剂或外掺剂来研究透水铺装是一个发展趋势。大孔隙生态透水铺装明显存在固有的缺陷,而砂质微孔渗滤铺装结构具有多功能属性,能够克服大孔隙类生态透水铺装的系列缺陷。大孔隙透水铺装材料虽然造价较低,但在规范规定使用年限内翻新次数较多,不能满足海绵城市对透水铺砖的要求。砂基透水砖等微孔渗滤结构,尽管存在生产质量控制难、采用进口设备成本高和产品价格高问题,但综合比较其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大孔隙类透水铺装产品。 (二)渗排一体化管道 渗透排放一体化管道系统是建筑生态化、资源化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工程,以雨水渗透和存贮为目的,兼具排水、抑制洪灾功能,具有良好的节水功能和环境生态效益。城市绿地雨水井可采用渗井形式,雨水管采用渗管形式,通过地表、渗管和渗井多层次立体渗透,达到加快地表水入渗和吸收的作用。公园绿地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轻微,雨水井可全部采用渗井形式。防护绿地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小,可通过植草沟、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后溢流入渗井。城市广场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严重,不宜采用渗井。 (三)环保型塑料模块渗渠 塑料模块渗渠一种主体由储水模块组合形成承力骨架,外包土工布构成的集水渠。渗渠具有很好的排水能力,同时兼顾蓄水能力。降雨过程中径流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汇集或者通过级配碎石入渗进入模块渗渠内储存,待降雨结束之后可以直接从指定的取水口抽取回用,也可通过渗透的方式慢慢向底部及周围土壤渗透,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地下水源,提升地下水位。 (四)雨水滞留设施 雨水滞留设施是一种有效的雨水储蓄与净化处置技术,也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滞留设施通常建在道路两边、城市广场、花园小区、河道两侧等,建造地理位置在汇水面最低的地方,方便雨水的汇流。雨水滞留设施有单一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和多功能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单一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功能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由两种及以上雨水滞留设施组成,一般会根据雨水收集利用目标选择不同的形式。雨水滞留设施结构形态不同,功能差别明显。雨水质量设施种繁多,常见结构形式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渗透塘、湿塘、蓄水池等。以下经分析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 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重要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雨水蓄滞带和净化领域。雨水花园一般建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由耐淹植物、蓄水层、树皮覆盖层、树皮覆盖层、种植填料层、砾石层组成。雨水花园根据是否在底部做防渗和是否埋设穿孔管,分为自然入渗式和外排式,自然入渗式底部无任何防渗措施,雨水下渗和蒸发是滞留雨水的主要排空方式,此类雨水花园通常建在花园小区、公园内,体积较小;外排式雨水花园底部需做防渗处理,通常铺设防渗透膜,并埋设穿孔管,雨水下渗至底部时通过穿孔管排出,适

浅谈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2 期 1海绵城市发展背景 随着当今城镇化高速发展以,对于工程施工科学性的考虑不够周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开采以及污染被忽略等现象;水资源系统内各项工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再者,因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陈旧与落后问题,大雨强降水事件发生后引发的内涝问题,带来了包括经济损失在内的多种不良后果,城市排水问题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焦点。 随着城市内涝和水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海绵城市举措。该年年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这是一本各类技术集成的使用指南,但是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应用指导还远远不够。根据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4]838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2015]4号)的要求,共有16个城市成为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6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北京市等14个城市进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这表明我国海绵城市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海绵城市已经在多个城市试点建设,无论是从城市水环境的保护与构建、水资源的补给与循环还是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来看,海绵城市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国外雨洪管理发展经验借鉴 海绵城市(eco-sponge City )是由中国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于洪管理体系与概念,意指让城市在适应环境改变的同时,对于降水特别是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面前能够体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其他国家对于雨水的管理概念发展较我国较早,并且已经在理论与技术上获得较为成熟的成就,因此,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借 鉴的方向。2.1美国 起初在美国马里兰州为了实现减轻由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地面不透水性引起的恶劣影响, 最开始实行水敏性排水。通过针对单个水敏性模块进行研发测试, 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实验效果。在雨水管理的水回用方面,美国常用的解决方式是在天然入渗能力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为目标。为了同时解决城市对于防洪排涝的要求以及对于雨水利用的需求问题,在芝加哥市建立了地底隧道蓄水系统。在一些别的城市同时设立了屋顶蓄水系统以及地表回灌系统。2.2日本 早在1963年日本就已经着手于蓄洪滞洪设施而且已经开市利用储蓄的雨水作为喷洒道路、绿地,以及其他方面的回用水。蓄洪设施不同于英国,日本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从而减少储蓄设施的占地面积。自90年代起日本对于全国的建设规划又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所有新建改建的公用建筑必须设置相应的雨水下渗装置从而进一步的改善降水带来的环境影响。2.3德国 就目前而言,德国再与水回用利用方面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当下的德国再水资源利用尤其是雨水利用防洪防涝方面已经在技术上达到标准化产业化,市场上相应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包括收集装置、过滤装置、渗透装置以及储存设施等。在德国的雨水利用措施中主要的做法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对于建筑屋顶的给水储蓄系统;第二是道路的截污拦污措施,首先是对于城市道路的雨水管口均设有截污拦污装置,用于拦截地表径流中携带的部分污染物,使得之后储蓄的雨水能够保证相对良好的水质, 其次对于路面设置透水铺装对减少不透水路面面积,通过渗透原理补充地下水资源;第三是生态社区雨水回用体系,在社区沿排水道铺设表面附有植有草皮的渗透沟,,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负荷的雨水则排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用[3]。 3“海绵城市”理念的由来与发展 海绵城市之所以用海绵来对城市的吸附功能进行比喻一开始只是因为业内和学术圈中的人们的一种习惯,例如布吉 (Budge)利用海绵来对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进行比喻。当下海绵这个词越来越多的是用来对城市或者区域地块对于雨洪调蓄能力的一种比喻。“海绵城市”、“海绵体”等这些非本专业学术性概念之所以在领域内得到认可以及大面积的应用,原因就是其中的洪涝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概念收到领域内的一致认可,虽然对于具体的措辞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其表达的核心理念是共通的,“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而其他概念的“海绵”重在海绵城市功能的载体[4]。 浅谈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林英姿1王汉卿2杨丞南2杨 红3 (1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长春 130118 2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院有限公司 吉林长春 130000) 119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_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 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E-mail :317169641@https://www.sodocs.net/doc/913770665.html,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 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 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 Water Blue?print ),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邹宇1,许乙青1,2 ,邱灿红1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 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 410082) 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 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 :10.15957/https://www.sodocs.net/doc/913770665.html,ki.jjdl.2015.09.009 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Hilly Area —A Case Study of Ningx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ZOU Yu 1,XU Yi -qing 1,2 ,QIU Can -hong 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The Second City Planning Graduate School ,Design Institute Co.Ltd.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instorm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waterlogging in many cities,which forces them to explo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by taking Ningxiang County ’s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case,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deas and pla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rainy area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Sponge City Theory,Ningxiang ha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ject.Via features of road permeable characteristic and road chosen by level discrepancy,the county itself has improved a lot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Also,the city ’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https://www.sodocs.net/doc/913770665.html,prehensive dealing method of making the hard ground more like the sponge strengthens th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urban areas,increas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which would permeate into the ground,decreases the rainfall runoff peak amount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Based on the case study,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on pre-planning,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improv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current wa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providing a new idea of planning measures which is forward-looking as well. Key words:sponge city;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connectivity;urban impervious rate 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 GEOGRAPHY Sep.,2015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红权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红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先进城市规划理念被不 断提出,海绵城市作为其中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大城 市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海绵城市这一 新兴理念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才能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步伐,但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问题 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正确应对,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 城市的积极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海绵城市的 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海绵城市概述 1.1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各种措施使城市具有海绵一样 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针对于水的循环利用,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 增加,不仅加大了对水的需求量,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海绵 城市理念的提出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降雨的时候,对雨水进 行收集、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防止城市出现洪涝灾害的同时,当需要水 资源的时候,可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对于海绵城市而言,“海绵”可以是公园、 草地、小河等,合理构建海绵体,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 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1.2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发展,还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之前很多城市由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分布等原因,各种“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城市在抵抗高温、低温、寒冷等极端天气方面的能力极低,不仅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 胁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海绵 城市建设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特别是很多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其建设重点在于总结治水方法,采取有效措施 正确应对洪涝、干旱等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除了有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因素 的考量外,还有社会与经济方面的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构建大量的海绵体,建设的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不仅能防止城市内涝,还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并可成为城市居民的锻炼、休闲的场所。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于天然 水系的利用与保护,这就减少了管道项目的铺设,也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去维护,大幅度降低了水污染及内涝问题的治理费用,减轻了经济压力。城 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极为重要,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做好城市的储水、排水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要晚于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海绵城市理念 于2012年提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计30个城市试点,并且一些地区和城市开 始自主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建设成果较为突出,但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