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

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4、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

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增强。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二、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分析

1、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

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五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六是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七是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1)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

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3)加入WTO后,将有利于中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4)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1、中国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士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

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亩产近800公斤;(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日光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大面积应用。

2、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

--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

--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

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要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要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止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行动,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

--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四、以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藏和加工为突破口,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品质和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积极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要转变观念,推动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形态的转变,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终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加以解决。应通过内引外联的形式,研究和开发出各种成熟适用的

保鲜新技术,并因地制宜地通过农业产业化扩散科技成果,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要根据世界农产品保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产品保鲜市场需求,站在行业的高度,确定保鲜产业的重点开发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决农产品产后加工诸多环节的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检验和测定标准化、科学化等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科技队伍的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引进、采用、组装和配套各种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应强调市场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良性循环,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从1949年的5.4亿增加到2006年的13亿),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由1949

年的1亿多t,增加到1998年的4.9亿t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t,年均增产800多万t;1952年,粮食人均产量仅有288kg,1978年为319kg,1998年达到400kg以上。同时,人均食物能量摄入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7117kJ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10 885kJ,营养不良人口总数从

1990--1992年的1.93亿下降到1997~1999年的1.16亿,农村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2148万,创造了用占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人口的奇迹。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变成农产品净出口国,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1949年中国粮食亩产水平(1亩=l/15hm,下同)只有68.6kg,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kg。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kg,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了3.5%。据研究分析,2O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效用;在80年代中期之后,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39%。此外.国家的价格政策和市场改革对农业生产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业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自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据专家测算,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51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789亿元,扣除财政支农支出1 577亿元,政府通过征收制度提取农业剩余净额4500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获得的资金净额在155亿元

左右。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取得了大约150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资金高达8ll亿元。

中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逐步转移。1952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87.5%,直至1981年这一比重才降至80%以下(79.84%);2000年农村人口比重降至63.8%,2006年进一步降到了56.1%。虽然仍比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略高,但差距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1994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1 221元)。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年增长率达到了9%。到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是1978年的26.8倍,达到3 254.9元。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1.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

中国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农业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日益减少,前景堪忧。如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5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2亩,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量不足2 700 m3 ,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据估计,在北方缺水地区,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

43%~68%,地下水资源开发率已达40%-84%,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农田大面积的漫灌,使得地面沉降,周遭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水资源日趋贫乏,农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另外,水资源的污染正在急剧扩大,致使能作为资源的水正在迅速缩减。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资源占用还会进一步扩大,资源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

2.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从1997年到2002年的6年时间里,农民的收入增长没有一年超过5%,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只有1995—1997年3年间略低于5%。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万元大关(10493元),次年更达到1ll59.5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才不过3587元,城乡收入比达到创纪录的3.27:1。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有近40%的实物折算,并且还须扣除必需的生产性开支,而城镇居民的隐性福利和补贴的实际存在,专家估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要达到6:1。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数甚至还赶不上199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4283元)。城乡之间El益加深的鸿沟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3.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民难以从农业中获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看,1995—2006年间,家庭经营纯收人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71.4%下降到了53.8%,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2.4%增加到38.3%。一方面,这体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

化了;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农业的危机,预示着农业发展的难度。

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绝对数连续下降了3年。历史证明,农民生活最好过的时候并非是普遍外出打工的年头,而正是农业方面收入增长迅猛的时期。农业收入的踯躅不前,将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

4.国家政府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追踪历史,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内粮食贸易管制、国家粮食收购和储备,还是最低限度的政府粮食定购等方面,体现的都是政府向工业、向城市倾斜的意志。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无偿地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农业剩余过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达到2450.31亿元,是1978年的16倍。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

7.22%,比1978年的比重(13.43%)还低。

5.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耕文明面临消亡的局面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但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和生存压力所迫,从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农民通过追加农家肥、草木灰等来保持土地可持续的肥力,到现在通过大量施用无机化肥的办法来维持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这仅仅意味着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而其实农民并不关心土地的生产力,农民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土地从农民的命根子,成为了仅仅是挣钱的一种工具,对资源的掠

夺和破坏越来越加剧,在这样的状况下,传统的农耕文明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对传统农耕文明的颠覆实质上是对农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否认。而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宝贵的乡土知识完全得不到重视,科学家和政府联手打造的技术神话让农民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完全背离了“实现人的发展”的真谛。

6.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的影响很大,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民越来越依赖外来的技术和品种,田间地头不再看到具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本土品种。事实上本土品种虽然产量要较低一些,却有着政府推广品种所没有的环境效益和选择价值。如早稻,它无需专门灌溉就能成活,而杂交水稻每亩需抽数十立方米水进行灌溉;许多本地玉米几乎从不生虫不用打农药,政府推广的杂交玉米必须多打药、多施化肥才能保证产量。在历史上,生物多样性发挥功效的例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1970年,美国南部地区的玉米由于叶子感染真菌损失超过50%,在一种来自墨西哥的野生基因帮助下,才使这场破坏得以中止。然而,现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基因污染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

7.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从8O年代起,中国农村就普遍采用了依靠化肥、农药大量投入的无机耕作技术,这虽然对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而且使农业成本越来越高,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冷落,因而目前农业的经济效

益与生态效益都比较低下。例如集约化养畜养禽,它曾经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但它的弊病也不容小觑。首先,极度拥挤的圈笼式饲养方法为动物保护主义者相当诟病;其次,畜禽粪便严重污染空气和水源,由此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分依赖抗生素以遏制流行病,以至于在肉、蛋、奶中残留超标,长期食用导致儿童早熟、肥胖的案例并不鲜见。近期禽流感、疯牛病、猪蓝耳病等疫病大面积暴发,这对盲目追求高产的规模化养殖方式无疑敲响了警钟。

现在的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机械、能源、包装、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它的自我稳定功能大大降低,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

三、展望未来的中国农业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保护和支持,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城市化过程中的代价。

1.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从实现食品的自供给安全,转变为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

许多经济学者的研究证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甚微,因此,在粮食总产品连续3年保持增产(总产超过4.9亿t,2007年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5亿t)的今天,如何在政府层面上保证农产品供给数量上的安全,同时实现农民实际收入的显著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现在,中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正视国际农产品市场应有的作用,应当是使农产品供给安全得以有效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2.应当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并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与农户生计目标相脱离,忽略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应当集中力量发掘传统农业的精华和乡土智慧,发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就像舒尔茨说过的一样:“在自己土地上的普通农民,具有超过来自富国的仅仅懂得经济学的专家的优势。他熟悉他的小块土地和当地气候,而且他能预期他的辛勤劳动将取得怎样的成功,而所谓的专家却一无所知。”事实上,农业产出增长的源泉,往往产生于最好的现有技术的扩散,而不是某一实验室新技术的发明,英国的农业革命、美国的土壤保持运动亦如是。

3.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应能促进农民的充分就业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业已不堪重负,而长期以来中国推广的农业技术却是以资本、土地密集型为导向的,不仅没有利用好最广大的劳动力资源,反而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为求得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必须把生态学原则结合到以农村充分就业为中心的战略之中,开发“生态技术”使农民能够就地“自我雇佣”,旨在促进农村的充

分就业,并开创一系列的增值增收活动。

农药对生物、生态的影响

●直接杀伤生物群体。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杀伤大量非靶标生物,致使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动物死亡。环境中大量的农药还可使生物产生急性中毒,造成生物群体迅速死亡。

●影响生态系统。生物长期生活在含有农药的环境中,农药在生物体内积累,形成农药的生物富集对生物的间接危害,生物免疫力、生殖力、抗逆力等降低,并经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破坏生态平衡。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杀死大量害虫天敌,并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迫使农民不断加大用药,逐步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化肥对水体、土壤、环境的影响

●直接危害作物。长期和大量施用主要由盐类组成的肥料,会增加土壤溶液的浓度而产生不同大小的渗透压,作物根细胞不但不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反而将细胞质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溶液,导致作物受害。

●水体生态遭到破坏。主要是受污染的河川、湖泊、海洋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增加,富营养化使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导致土壤硝酸盐积累,促进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土地板结, 加快土地盐碱化,以及土地的循环利用。

●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有相当数量的化肥和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化合物直接挥发进入大气,污染大气环境。化肥中还含有的其它一些杂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化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和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更为严重的是给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存安全,带来巨大的伤害和威胁,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本世纪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但是耕地的面积只有122.5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种植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甘蔗和甜菜等。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棉花44.4万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1950年至1953年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5%。这期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探索了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实现形式。改革给农民带来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目前,中国的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全面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开始着重解决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并投入财力物力,加快农业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进程。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表明中国在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农业收入成为全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超过了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量;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继续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为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

2006年农业发展状况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344万吨,增产2.8%;棉花产量673万吨,增产17.8%;油料产量3062万吨,减产0.5%;糖料产量10987万吨,增产16.2%。

全年肉类总产量8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4.3%、5.3%和7.8%。全年水产品产量5250万吨,增长2.8%。全年木材产量78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0.3%。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8万公顷。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精品论文】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精品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 ==================================================================== ==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对策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 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而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1-4]。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持续动力。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增长迅速,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主体不断扩大,政府的一元化供给状况被打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困境。农业科技创新的自主研发突破不断,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解读

□文/ 陈阜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既是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也是新型产业培育和农村科技服务的主要平台。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由科技部牵头,联合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中科院、中国农业银行等5个部门,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分两批在全国批准建设了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在各有关部门大力协作、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国家农 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样板作用得到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并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 广、培训的重要基地,园区市场化运作水平及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并通过积极探索机制和体制创新途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典型模式。 在工作层面上探索出了园区管理的有效模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和完备的规章制度。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工作原则;并建立了部门联合推动、地方为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部会同农业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文件,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了各类规章制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行动态 管理模式,园区试点建设几年后,将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验收和考核。验收合格的试点园区将正式挂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牌;不合格的试点园区将撤销其试点园区资格。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平台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大批农业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和辐射推广。 科技园区 园区在充分发挥“窗口”展示功能基础上,注重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建设;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增强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通过不同形式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科技 (一)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最古老、最悠久的产业,也是永不衰退、不断推陈出新的母亲产业。至今为止,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以刀耕火种为标志的原始农业、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传统农业和各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正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给出这样的定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化、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足性。传统农业长期处在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状态,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现代农业实现了商品化,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

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二是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然性。打破了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状态,走出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手段武装改造提升农业,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快速发展和抗御风险能力。 三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改变了传统农业单兵挺进,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路径,打破了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有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农业的链条得到了不断延伸,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四是现代农业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分割性。传统农业组织管理手段明显表现为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现代农业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五是现代农业的一元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缘性。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壁垒森严,阻碍了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农村但不排斥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二)现代农业科技 1.现代农业科技的特征 农业科技发展的交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通过与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创造新物种、构建人工环境和数字农业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大跨度交融,更新我国传统农业科学(如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畜

2018年智慧农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8智慧农业发展研究报告

前言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农民的基本印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弱国。智慧农业作为现代 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有望改变现有农业生产方式,驱动农业变革。 亿欧智库通过研究行业现状,着重探讨新技术如何驱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探讨如何解决 水资源短缺、化肥农药使用过量以及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等问题,改善农业“看天吃饭”的现状。 智慧农业涉及农业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三个环节。目前,智慧农业多应用于生产环节,即利用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精 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亿欧智库从中国实际现状出发,详细列举说明了智慧农业四大典型应用,根据目前行业内存在 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2

目录CONTENTS Part1. 智慧农业发展背景综述 1.1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05) 1.2 新技术助力中国农业发展 (09) 1.3 智慧农业概念的解读及应用 (14) Part2. 智慧农业四大典型应用场景 2.1 智慧农业四大应用场景 (21) 2.2 数据平台服务 (25) 2.3 无人机植保 (32) 2.4 农机自动驾驶 (37) 2.5 精细化养殖 (41) Part3. 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3.1 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49) 3.2 智慧农业面临的挑战 (52)

Part1.智慧农业发展背景综述 4

EO Intelligence 1.1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5 Part1. 智慧农业发展背景综述

现代农业科技园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园现状、特征与运行模式 蒋和平教授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1)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 (2)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 (3)现代农业是标准化的农业 (4)现代农业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扩大的农业 (5)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农业 (6)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 (7)现代设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 (8)现代农业是生态农业 (三)现代农业的内涵 1、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如优良品种、先进种植制度和栽培、农业工程技术等,而且不断地创新; 2、用现代工业产品增加农业投入和装备农业; 3、用现代的组织制度和经济管理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 4、用现代科技和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农业生产者,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要求的现代农民。 (四)现代农业的概念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和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现状、特征 (一) 农业园区的概况,农业园区的不同称谓:

?农业科技园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 ?农业也高新技术开发区 ?观光农场(观光农园) ?休闲农业园 ?教育农园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定义一: 顾焕章(1998):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基本类型之一。 定义二: 蒋和平(2002):农业科技园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 定义三: 许越先(2003):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支撑,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具有示范、带动、生产加工和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 定义四: 翟虎渠(2004):农业科技园是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需求,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与示范、推广为手段,通过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与高效管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组织形式。 (二) 国际上的农业园区 ?Demonstrate Farm: ?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题的示范农场 ?Holiday Farm: ?以农业观光和休闲为主题的假日农场 ?Educational Farm : ?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认知、体验与相关教学服务 (三) 中国农业园区的分类 ?基本类型有三种: ?1)开发区型 其特点是先确定一块地(或一个地域),主办单位将它规划完毕,并完成基础建设,请其他单位按照规划的要求进入园区运作具体的科技开发项目或产业示范项目。在这种园区,项目是在主办者的统筹规划下,由不同的投资主体去开发和组织实施。园区本身不是农业龙头企业,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聚集地,园区主办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与设施的租金和服务费。 ?2)科技开发型 园区主办单位掌握具体的科技开发项目,围绕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而搞科技示范园。园区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科技项目运作的情况和经济效益。园区主办者本身就是一个龙头企业。主要收入来源是产业的销售收入。 ?3)科技展示型 在给定的地域内,以新品种、新农艺、新材料、新的种植模式等集中试验、示范、培训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振兴乡村产业,富裕乡村农民。通过分析发现,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供需不匹配、体制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等问题。为提高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消除“供需”矛盾,强化机制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广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广西农业科技工作发展的重心。当前广西农业虽然在良种良法创新、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完善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供给需求不匹配、机制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着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 1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良种良法创新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广西全区2016~2018年共育成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474个,其中水稻210个、玉米132个,甘蔗自主品种占有率超过30%,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攻关成效突出。 1.2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依托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全区至2018年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认定建设广西重点实验室22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农业良种培育中心100个、广西星创天地156个、广西院士工作站29个。整合区、市、县三级农业科研院(校)所资源,建立19个创新团队,涵盖23个产业,其中首席专家岗位19个、功能岗位49个,综合试验站88个,一级团队专家156名。组织成立广西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逐步完善 继续加强国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截至2018年底,共建设国家、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65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16家,并成功举办全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 1.4对外农业科技合作日益活跃 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与东盟、非洲、欧盟国家农业交流与合作,加大我国—东盟边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力度,共建中老、中柬、中缅农业合作示范项目。通过建设一批桂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区和创业园,近300家台资农业企业落户广西。拓展深化与粤、闽、浙、鲁、沪等区域农业科技合作,逐步形成了多渠道、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现有的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典型代表。着重分析了运城国家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运城市 1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做法及成效 (1)突出特色,科学制定园区规划。根据运城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的区位特点,结合本地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形成了“依托黄土高原,立足黄河金三角,辐射黄淮海地区,打造以杂交小麦为核心,包含转基因棉花、果树、蔬菜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示范基地”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方案。(2)职责明晰,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除了杂交小麦选育任务,还涉及转基因棉花、水果、蔬菜3个产业,几乎涵盖了运城市所有农业种植业主导产业。核心区、示范区建设任务涉及6个部门、7个县(市、区),各部门、涉及县(市、区)都

能从大局出发,分工负责,通力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园区管理委员会抓总体,管理中心具体落实,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承担核心区建设任务,芮城县、万荣县、平陆县、新绛县承担示范区建设任务,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牵头杂交小麦,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牵头转基因棉花研究,各相关果业、农业部门分别牵头水果、蔬菜研究。(3)成效显著,园区产业特色鲜明。一是园区核心产业F型杂交小麦取得重大突破。围绕F型杂交小麦不育系的遗传规律、基因定位、分子标记和环境适应性等基础研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新一代大穗大粒、穗层整齐、不育性彻底、配合力强的F型不育系创制工作最终完成,将进入扩繁阶段。二是继续推进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示范。在园区核心区和示范区开展了“棉花增密轻简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晋棉56、冀丰908、冀丰914、K836等)的研究及示范工作,建设转基因抗虫棉试验田16.67hm2,核心示范田21.3hm2。三是园区优势产业水果、蔬菜发展迅猛。围绕果业转型升级,从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在标准园建设、品牌创建、果品出口、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优化布局,实现提质增效,扩大市场份额,创优品牌,努力推进果业现代化建设。设施蔬菜及芦笋产业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扩大标准化生产和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促推蔬菜生产实现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析

11/826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召开的“第四届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军就我国农业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农业进入新常态 转变结构是关键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土地资金的连年增长,农药、化肥、种子的价格居高不下,农技服务成本不断提高,导致农产品成本一路飙升,市场价格一路飘红,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成本的“地板”不断提升,导致农业生产空间越来越小。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农村农业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稳定农业。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的好形势,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以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天气的影响也成为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新常态。我国农业的丰收或生产形势很大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析 程度上取决于天帮忙。大田作物受天气条件的制约很大,因此,靠天吃饭的形势无法改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我国农业步入规模经营的新常态加速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加速,土地的有序流转,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土地确权和流转有利于农业土地通过市场向经营大户和专业户集中,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是朝阳行业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 市场纵横 (本刊编辑部 陈 萍 吴鸿梅) (图/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学军)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阶段,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字: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The Developing Status,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e is in the stage of extensive to intensive transformation, a higher reques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se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discussed. Key words: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Statu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是目前我国仍面临着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农产品产量偏低,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等一列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分工的变革,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重视?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的强大推动力,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良种化?机械化?集约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现状 (一)农业技术发展迅速 在“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农业科技蓬勃发展,国家对农业领域科研投入也稳步增长?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类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林类“985”或“211”高校有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农业部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三院?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广大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如黄路生院士团队为解决仔猪断奶前腹泻问题给出了答案[1],王辉教授为小麦的良种繁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大大提高了动植物的品种选育速度[2]?为适应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教育部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3],专注于农业科技型人才的培养,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应用研究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_建设原则与发展对策_佟光霁

农业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建设原则与发展对策 Functi on Ori entation,Constructi on Princi p les and D evelo p mental Coun-termeasures in Chi na's A g 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 cal Zones 佟光霁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40) 农业科技园区由于其在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等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自1994年在我国创建以来,短短几年间迅速发展起来。据粗略统计,截止2000年底,我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605个。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科技兴农的步伐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行时间较短,在对园区的功能认识及经营管理经验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园区的顺利发展。 一、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 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国内外园区建设看,农业科技园区大体上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全方位科技开发为主,第二种是科技的引进、研究、开发、培训并重,第三种是科技开发与旅游业相结合,第四种是以单行业科技开发为主。根据4种模式所具有的特点,可把一、四模式定义为“农业科技实验开发区”,第二种模式定义为“农业科技园”或“农业高新技术园”,第三种模式定义为“农业观光园”。归纳总结上述模式所产生的功能效应,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应将功能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在一些国家被称之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农业高技术的展示示范。通过示范种植(养殖),使农业高新技术能得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是家庭,以联产承包制为基础。在绝大多数农业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一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单纯靠行政命令的手段是难以奏效的。因此,现场示范是多年来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农民对效果的认可,促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园区应为传播农业高新技术发挥展示示范作用。 2.精品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后,大多数是按经济实体来运作的。因此,农产品的生产应是其基本功能之一。由于农业科技园区的设施手段、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决定了科技园区生产出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而是用最新的品种、最好的技术培育和加工出来的优质精品,于加工包装后打入国际市场。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园区演化成精品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出一系列知名品牌,强化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龙头带动功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应集中体现现代农业的装备手段和技术水平,具有带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其带动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通过现场示范与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的能力;以园区企业为龙头、以经济为纽带,组织周边农民共同参与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4.农业高新技术的培训功能大多数科技园区都应将农业高新技术的培训作为主要功能之一。培训内容可包括:结合园区的展示功能,就园区实施的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就具有前瞻性的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中不应忽视对经营管理技术的介绍。 5.休闲观光功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的园区建设,都应考虑如何发挥其旅游观光功能。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可通过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的展示,配合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鱼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景点,扩展园区的功能。 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c1497046.html,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周永军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21期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60万km2的土地上种植了各种粮食作物。总体而言,近几年我国的粮食种植呈现出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但是,部分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水资源缺乏、农作物病虫害增加等。例如,玉米螟的存在导致我国部分省市的玉米减产量达到了10%~15%,这不仅使得一些种粮大户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对我国玉米的存储量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依旧不容乐观,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 农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1-26-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农产品都是人们最赖以生存的粮食,如水稻,其总产量占到了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从长远角度考虑,水稻总产量能否稳定,对中国粮食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几年全球气候的变化,尤其是自然环境逐渐恶劣,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发育及产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1 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土壤、气温、灌溉等。以水稻为例,研究表明,水稻的根系具有很强的泌氧能力、吸水能力和吸肥能力。如果一个地区的土壤通透性不够,而且吸水性不强,就会造成水稻根系的氧化范围缩小,并且容易生成一种叫做硫化铁的化学成分[1]。长时间受此影响,水稻的根系就会变黑,进而影响到 水稻的根部,甚至还会使得水稻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 另外,水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8~30 ℃,当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尤其容易導致植物衰老[2]。同样,温度过低也不行,会减弱水稻的生长活动,而且不利于水稻对 于养分的吸收。由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季节是在夏季中旬,全国各地气温普遍偏高,这实际上最容易影响到水稻的抽穗开花期。而一旦水稻在抽穗开花期遭受高温的打击,将会直接影响最终的产量。加之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产物,更是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 1.2 人为因素 技术、管理等,严格意义上说都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人为因素。以玉米为例,其种植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玉米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研究表明,栽培管理技术的运用,会直接影响

智慧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业编写 智慧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规划》 核心提示:智慧农业项目投资环境分析,智慧农业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智慧农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智慧农业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智慧农业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智慧农业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智慧农业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智慧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乙、丙)级资质 中投信德——专业编写各类商务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贷款融资、环评、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 【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批地、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行业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

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农业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每一项高新技术的突破,都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每一次新品种的推广,都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腱。当今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匮乏。中国农业科技曾长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历来为世界科学家称道。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曾赞扬过中国的农业;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认为中国古代对有机肥的利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两个世纪以来,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过千千万万农业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杂交育种、土壤培肥、生物防治、高产栽培、多熟种植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贡献率的提高,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技体系,取得了一大批世人瞩目的可研成果,为13亿人民告别食物短缺历史、促进农业进入新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伴随着入世后我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日趋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农业发展格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农业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日渐增多,农业科技所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我国农业科技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为模仿式、跟踪式研究较多,甚至还存在不少低水平重复式研究,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主要原因为:1、农业科技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研究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和推广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问题,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GDP比重仅为0.4%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主要表面在以下三方面:(1)资金投入总量不足;(2)人均资金占有量低。我国拥有国际上最多的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均科研经费过少。(3)资金投入增长缓慢、投资主体的严重缺位也是农业科研和推广资金不足的原因之一。研究经费是农业科技开展的基础,而我国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没有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进来。2、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固守成规,未能突破传统格局。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一直局限于棉、粮、油、麻等大宗类农作物,其研究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的90%以上,这也使得农业科技研究难以取得全面成果。3、研究机制亟待改善。国内一直把科技人员的调资、晋级与参与的课题数目、级别挂钩,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盲目抢报课题,为科研任务而科研,科研目标发生严重倾斜,研究动力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