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Peter Zumthor

Peter Zumthor

Peter Zumthor
Peter Zumthor

桌子指着那时的自己说:“你非常有必要认识一下Peter Zumthor ,否则你就找不到你的未来。”这就是自然而来的“必然”吧。

在知道Peter Zumthor 之前,对他设计的Therme Vals(瓦尔斯温泉浴场)和Bruder Klaus Chapel(Bruder Klaus 教堂)有点图像记忆,尤其是后者,因为时间比较近一点。在Pritzker 公布之后,各种资料就汹涌而来,打开了一扇门,在各类Peter Zumthor 获奖信息中,里面的图片很多以Bruder Klaus Chapel 打头阵。Bruder Klaus Chapel 留在头脑中最早的图像是三幅:一幅是让人心旷的蓝天白云之下,让人神怡的绿地田野之上,矗立着一座土色的封闭的狭长形多棱柱,不是很大也不是很高耸但非常显眼,眼前一条似乎从草体上踩出来的露着沙砾的小路自然通向这个建筑,有个小门,墙体上可以看出一层层的肌理。第二幅中心一团亮光,四周黑色的一条条粗糙表面的凹槽带向中心聚拢,是教堂的室内,这些粗糙表面的凹槽是墙壁,凹槽上镶嵌有一粒粒的珠子,墙上还插有一个如同水表转动开关一样的转轮,如同启示或受礼一样的光从顶上照射而下。第三幅是在那些粗糙凹槽墙面前,方形的铁柱上有一尊半身塑像,塑像也是粗手笔,黑色,不知道是什么神像,旁边从墙壁支出一个四方长条槽形烛台,点着蜡烛,神像另外一侧地上有一盆干花,地面也是粗糙不平的,锡铅颜色,不像水泥。

而后看了更多的图片,发现越发喜欢上了这个建筑,外墙看上去像一层层夯土,整体平洁的表面也露出一些粗糙(平整的土墙和平坦的混凝土给人是完全两种感觉,如我们“人与物的距离之变”中所说,土墙的平整让人感觉可触摸,因为它的工艺制作可以想象触摸的),上面有一串串洞眼,感觉有点亲近。门上方有一个简单或者简陋的十字架,像两根铁条焊接而成,而门是三角形的,非常厚实,不知道是怎么转动的。从图片中看出这个教堂的内部空间很狭小,四周向中间聚拢的粗糙凹槽墙壁,光线的作用不由的把人引导到上方的洞口,不由的从感官开始升华。有很多把人导向升华的建筑,宏伟的高大的狰狞的压迫的,但很多都是有点虚张声势的,在“象征的消失”中说到过我们讨厌这种强加和驱使,就像那几根现在不知搬到何处去的民族团结柱,有时我们也讨厌“升华”本身,因为它在现在是如此不值得信赖。但是在这,在这个Bruder Klaus Chapel 内,就无法阻挡这种由感官而生的“升华”,因为它是来自自身,来自向内的探索,来自个体,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就只有自我和宇宙,没有社会。它是如此贫瘠,那种让人感觉熟悉和亲近的贫瘠。

再看一些资料介绍,更叫人赞叹了。这个Bruder Klaus Chapel 内部的空间是先用树木搭建而成,筑好外墙后用火烧这些树木,留下那些粗糙的凹坑,不规则五边形外墙是使用的是“rammed concrete”(冲压混凝土),和我们熟悉的夯土墙(Rammed earth)类似,使用当地的泥土砂石,也包括白水泥,由当地人筑造,一次一天向上筑50厘米,一共24层12米高,每一层代表一天的一小时,它共用时1年完成,一层层不平的肌理就显现而出。从附近森林砍伐来的112根树木达成帐篷被熏烧3周之后移除,留下了凝固住树木味道的内壁,而地面则是铺上了熔融的4吨回收锡铅合金(混合有锑)。

我喜欢这种“平常出奇”的感觉,也许这些会让人觉得有点炫技,但对它了解越多,就更被其技法之后的内容实质给吸引住,通过了解其他Peter Zumthor 的作品,以及阅读更多的资料,包括Zumthor 那本著名的书《Thinking Architecture》以及《Atmospheres》,如果我们将设计可以简单分成向外探索和向内探索,那么Peter Zumthor 是我们内修的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或导师。

很多人包括Peter Zumthor 自己都说,他的建筑需要实地体会,而不能仅仅从照片中来体验,但对于我们此时来说,只能通过照片来认识他的建筑,而照片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通过其他人的眼睛来观看这些建筑,他们的专注和发现,他们的凝视和想象等。

65岁的Peter Zumthor 在今年获得Pritzker 奖的时候,人们的普遍看法是Pritzker 终于把奖颁给Peter Zumthor 了,名至实归。大众虽然对Peter Zumthor 知之甚少,但是在建筑界早已美名远扬,被称作是“建筑师的建筑师”(architect’s architect),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这次将Pritzker 给予Peter Zumthor 将会给建筑设计带来一些变化,或许如此,至少连我们都开始关注他了。Peter Zumthor 与平常我们在媒体上见到的明星设计师有非常之不同,Peter Zumthor 就像一位隐士,居

住工作于瑞士的山村地区,很多作品也是建在边远的山村,他对外界的信息洪流并不十分关注,如同传统的工匠一般将自己对建筑的思考凝聚到严格执行充满诗意的作品之中,与其说是质朴或者自然,他更像一个向内探索设计的典范。

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26日出生于瑞士巴塞尔(Basel),父亲是一位家具木匠,成长的环境就是“做东西而不是购买和消费”,开始他准备是继承祖业,1958年到1962年做木匠,1963年进入巴塞尔的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巴塞尔艺术与工艺学校)学习,ETH 的一些课程基于包豪斯的预科(Vorkurs),在ETH 获得学历之后开始决定去海外,到了纽约的普瑞特学院(Pratt Institute)学习,当时他学的是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Peter Zumthor 非常不喜欢这个专业选择,但后来一位老师给他带来了变化,这位老师是Sibyl Moholy-Nagy,就是发展了包豪斯预科教育并把包豪斯带到美国的László Moholy-Nagy (纳吉)的夫人,László已经在1946年逝世了。Sibyl Moholy-Nagy 在Pratt 学院教建筑历史,那时Nagy 正在批判被当作是民主美国风格源自格罗比乌斯的二代现代主义,后来著名的鲁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1964年发表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批判当时的围绕着著名建筑师的建筑观念并赞颂那些民间的无名的乡土建筑,而Nagy 所作的比他早了10年,她走遍美国田野考察拍摄那些乡土地方建筑,1957年发表了“无名建筑中的自然风采”(Native Genius in Anonymous Architecture),赞美这些原始朴素的建筑,并分析那些被现代建筑师所忽略的那些建筑体验的因素,诸如基地和气候的特殊性、当地传统文化的共鸣、传统的建筑方法和对材质的体验经验等。在纽约时,Peter Zumthor 被极简抽象雕塑所吸引,Richard Serra, Robert Smithson , Michael Heizer,以及Robert Irwin 等,Zumthor 后来也经常会提起这些雕塑艺术家,这些雕塑散发出内在的纪念性,并且观众面对它们需要在概念上以及身体上都主动起来,比如你必须移动。(——Place of Grace)

1967年Peter Zumthor 回到瑞士,在Graubünden 州担任纪念建筑保护部门的建筑师,主要是对历史村庄的做详细的调查记录和建筑分析以及建造规划顾问,1979年定居在Haldenstein 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一直到今,从来没有考虑过移居到城市中去扩大自己的事业。12年的这项工作让他从这些老建筑中学到很多关于材料、气候、选址等,对这些古建筑或乡土建筑有了非常深远的理解。

Sogn Benedetg (St. Benedict) Chapel 是Peter Zumthor 第一个获得国际知名度的设计,建造时间是1985年到1988年,这座小教堂位于瑞士Graubünden Sumvitg 的Sogn Benedetg 乡村,Google Maps 地址(可以看到海拔1300米)。这些山村间的公共建筑本身就有一层迷人的色彩,尤其对旅行而路过的人来说。原先村子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在1984年被一次雪崩给毁坏,新教堂的选址在通向山林的路边被森林保护免受自然灾害,村子想建一座现代一点的教堂以适合年轻一代人。

St. Benedict 教堂整体是一个水滴形,从饱满的圆弧过度到尖点,我看过一幅图把这个形状和无穷大符号的一半相比较,饱满的圆弧一段提档着山谷吹来的风,尖点则是朝向森林。教堂端庄地矗立在一个较陡峭的斜坡上,红铜屋顶如同树叶状的像两侧倾斜的弧面,脊棱上有一个十字架。屋顶下是一圈窗户,而建筑的主体外部是木瓦如鳞片一样裹满一身,木瓦由于不同的光照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向阳面的红棕色,被暴晒的部分则变成了黑色(一张瓦片上也有不同的颜色区域),而背影面却是灰色(因为水分散发),所以随着时间气候的变化,这个教堂也阴晴圆缺般改变着或者说记录着变化。这种木瓦(shingle)外墙在当地是很常见的,只不过

Zumthor 使用更小,木瓦用火烤干,然后一片叠着一片(一部分露出,露出的部分盖住下面一张的一部分)挂到里面的木板墙上(应该是使用木钉吧?),每一块可以单独更换,鱼鳞状或者羽毛状的木瓦如同皮肤一样保护着此地雨雪天气下的教堂,并且让人感觉是可以触摸的,温暖的,与人有着非常近的距离。旁边有一个细长的分离的木架钟塔。

St. Benedict 教堂的门从一侧延伸出来,没有破坏建筑的整体,而且这个门很谦逊。Zumthor 的细节非常考究,比如台阶和教堂整体是分离的。如果你查看Flickr 上人们拍摄的这些照片,可以看到这些细节设计是非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比如这个门把手,非常简洁的设计,让人感觉很舒适安全稳当,感觉既可靠又不需要费多大力就可以打开,把手和木纹门的距离也足够。而在Zumthor 的那本《Thinking Architecture》书中,恰好是门把手开头的:

When I think of architecture, images come into my mind… Sometimes I can almost feel a particular door handle in my hand, a piece of metal shaped like the back of a spoon …. That door handle still seem s to me like a special sign of entry into a world of different moods and smells.

走进这个教堂,从顶上一圈的窗户中瀑洒下亮光,配合内壁的银灰色,照亮了整个教堂,顶上垂挂下几盏简洁设计的灯,而整个顶棚如叶脉或者鱼骨,使用比喻只不过是为了语言对形状的传达,而你可以从图片中去感受这一切。饱满圆弧部分是摆放神坛的位置,而教堂的结构在内部一目了然,四周林立的柱子支撑着顶棚,而每根柱子背后与墙壁拴住。在此不展开语言的描述,请通过图片来体会它的结构工艺,与当地的亲近,感官和精神的体验。

St. Benedict 教堂的结构图(大图可以见abbs,以及Flickr 上的一张)Thermal Baths Vals,瓦尔斯温泉浴场

这是Peter Zumthor 最著名的一个建筑——Thermal Baths Vals(瓦尔斯温泉浴场),1996年建成(项目建造开始于1994年,此前有过一些变故),成了很多人的朝圣之地,Google Maps 地址。瓦尔斯温泉浴场也显示出Peter Zumthor 不被诸如建筑类型、建筑材料、工艺、场所、功用、大小、方法等外在因素所拘束的大师身手,他也没有自己的风格被自我约束,与St. Benedict 教堂相比它有着太多的差别。

关于这个瓦尔斯温泉浴场介绍的文章非常多,还有很多人的旅行日记(就如我们看Flickr 照片一样),推荐城市笔记人的文章《卒姆托与片麻岩》(以及二稿《卒姆托与片麻岩:一栋建筑引发的“物质性”思考》),从瓦尔斯温泉浴场的材料——片麻岩为线索来介绍分析这个建筑,片麻岩是当地使用普遍的一种材料,而Zumthor 将其经过切割打磨拼接排列,将如同蕴含在石头内部的质感挖掘表达出来。我们看到这个建筑,首先被它的石头与水相容的形象吸引,这种感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就是石头和水即相亲又相斥的关系。在上面这个影片中也有很多影像的细节获得人们的注意,比如人潮湿的手在石墙上留下的痕迹,在石和水的空间中自然地发出声音寻找回音或者共鸣,人们偶尔停下来凝视这个建筑时脸上的表情……石头和水的相亲又相斥的关系也反映到人们和这个建筑之间的关系,温暖是暖和的而空间看上去是冷峻的,就是外面覆盖着雪而浴场中的人们泡着澡。

Peter Zumthor 的草图

上两图来自这

城市笔记人的文章中介绍,Zumthor 在设计之初就开始迷恋于当地的石头,并且提到开始时Zumthor 头脑中的图像(Image),Image 对认识Zumthor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Zumthor 从报纸上看到了当地矿泉水的一个广告以“8千万年前的沃尔斯山谷”为标题介绍瓦尔斯,还有从一本书中复印下了“一张位于布达佩斯特的土耳其人占领时代的Rudas 浴室的彩照”:“在一些石头槽子里盛满了水,上面飘着热气,在昏暗中,天光闪烁,整体是一种安静放松的氛围。而旁边的房间们都隐退到了阴影里;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了不同的水声,听到房间的回音。这里,存在着某种宁静、原初、沉思的东西,彻底地令人陶醉。这是一种东方浴室的生活。”在视频中Zumthor 也提到了采石场的Image,而在瓦尔斯温室浴场中你也可以体会到那种积水采石场的感觉,如果你曾经在一些采石场戏耍或有游泳过,尤其是阳光照耀的时候。

更详细请通过视频和图片来体会,补充介绍两篇文章:The New Republic 的Place Of Grace,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1998年的文章Zumthor the shaman(隐师卒姆托)

Kunsthaus Bregenz,布累根斯艺术博物馆

Kunsthaus Bregenz(布累根斯艺术博物馆)是Peter Zumthor 建在奥地利的一个设计,Google Maps 地址,1994年开建1997年完成。这个艺术博物馆矗立在Constance 湖边,覆盖着半透明的磨砂玻璃,吸收发射着天空的变化,湖水的雾霭,周遭的光线,如同城市的一盏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天气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象。

Zumthor 将艺术博物馆分成了两个建筑,一个展览用的主楼以及附属的行政办公楼,博物馆入口在背街面向市中心的一面,入口的前方就是行政办公楼,扮演着主楼到周围建筑过度的一个中间角色,除了展示功能,博物馆的所有其他功能区都被布置在这个行政办公楼内,有图书馆、商店以及咖啡馆,在温暖的季节,咖啡馆可以将座位摆到外面的广场上,我们可以从上面的Flickr 照片集中看到这个景象,这个广场也适合其他与展览相关的活动,这样的广场在当地是少见的。可以从这个门、广场和主辅楼的设计中看出面对城市的谦逊。

Kunsthaus Bregenz 玻璃外表的结构模型图,图片来自这。

Kunsthaus Bregenz 的外表被磨砂玻璃覆盖,如同St. Benedict 教堂的木瓦一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感觉会呼吸一样),上下用钢片夹住。半透明的玻璃为室内导入光线,整个建筑将这种自然光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光源,玻璃外墙可以保温降热。玻璃外墙完全是独立的支撑,与内部建筑没有支撑关系,玻璃外墙内的钢架即支撑了外部的玻璃同时也支撑其内部的玻璃窗,覆盖住内部独立的混凝土大楼,内外层玻璃之间有90厘米宽,所以自然光也可以被导入到地下室的第一层,而且钢架适合清洗机械走动,当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装设一些设备,比如灯光,可以在夜晚点亮这个博物馆。地面层设有休息大厅衣柜厅等,底下一层为调节用房。整个建筑由3片承重墙支撑(在内部),承重墙后有主楼梯、紧急疏散梯、电梯和运货梯,自由里面的设计让功能性得到充分发挥,地面层以及地下一层的外墙是磨砂玻璃。地面层以上的三层都是展览空间,各层高度不一,光线条件最好的顶层有4.7米高,而二层和三层则是4.2米,展览空间的混凝土外墙与楼板不想接,断开上方铺上了

玻璃天花板,这样自然光就可以折射到内部空间,随着时间或天气的变化,内部的光线也在发生着变化。

很多细节处的设计比如扶手、楼梯等请欣赏上面的照片集,同时豆瓣上有一篇forca 的日记供参考。

非常简洁,简洁到直白,但给人体验或者回味确实无终点的。

Swiss Pavilion—Swiss Sound Box,2000汉诺威世博会瑞士展览馆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Peter Zumthor 把瑞士展览馆称作“ klangk?rper Schweiz ”(瑞士身体),代替一般方式以概念上的展示和虚拟信息来宣传瑞士,而是将瑞士的一些本质带给世博会参观者,那些在其他国家馆参观累了的,可以在这找到一个自如的没有压力的休息的地方,有音乐,以及一些来自瑞士的饮料和小吃,一个有着轻松氛围的地方。

Peter Zumthor 将晒木场搬到了世博会,瑞士是一个木材之乡,Zumthor 自己就是木匠的儿子,木材砍伐下之后需要风干,瑞士馆就是这个晒木头的工序之一,晒完之后就可以出卖,非常符合世博临时建筑以及可持续的概念。共2800立方的木料(20×10cm截面的方木)被运到展览馆所在地架起,不用钉子,不用螺丝,不用胶水,靠钢铁夹子固定,由于木料水分蒸发收缩,每周需要检查或调整,详细的介绍可以见城市笔记人对康策特的介绍,康策特是Zumthor 曾经的助手,一位非常出色的工程师。

Bruder Klaus Chapel,Bruder Klaus 小教堂

即文章开头的那个建筑

Bruder Klaus 小教堂的Google Maps 地址,位于慕尼黑的农田间,为一对农民夫妇而建(Herman-Josef 和Trudel Scheidtweiler),Bruder Klaus 就是教堂所供

的神像,他是15世纪(1417-1487) 的一位隐士,他也是一位农民,但最后20年他开始在瑞士的Flüeli-Ranft 隐居,有着很多圣人的传说,他也是瑞士人的守护神而且Zumthor 的母亲也喜欢,所以Zumthor 免费为他们设计,这对夫妇树立这个教堂是要“感恩于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纪念前被诊断出心脏病但是现在还活着)。当Zumthor 把建造这个教堂的想法,即和烧炭一样树起树干夯上混凝土然后烧掉树干,当地人感到很迷惑。而现在他们最麻烦的是拜访的人太多了,需要经常清洗。

Peter Zumthor 的书《Thinking Architecture》

由于Peter Zumthor 是这样一位“隐士”,生活工作多数时候在瑞士山村,很少与媒体接触,也没有网站之类,而他所作的也同大众所面对建筑界相距较远,没有声张自己的理论,不会因为金钱、大小、影响力之类来选择项目,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他自己的一些论述或者观点,仅有的是几次演讲,在大学或者某个我们很少听说的会议上,而这些演讲稿结成的集子就是他的两本书《Thinking Architecture》和《Atmospheres》,还有作品集中对项目的介绍文字,这些书的发行量并不大以至于很多人到处寻找,并且有的会放到ebay上高价拍卖,而这两本书都是很薄的,就几篇文章,为求速度的话一下就可以看完,不需要几个小时。在豆瓣的卒姆托小组,有这些文章的翻译。

《Thinking Architecture》总共5篇文章。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写于1988年11月,是南加州建筑学院演讲的稿子,一共16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也就几段文字。The hard core of beauty 写于1991年12月,在斯洛文尼亚Piran 一次研讨会的演讲稿。From passion for things 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写于1994年8月,在芬兰一次阿尔瓦阿尔托研讨会,主题是“本质的建筑”。The body of architecture 写于1996年10月,在斯哥德尔摩的一次“形式追随任何东西”的研讨会上的演讲稿。

Teaching architecture,learning architecture写于1996年9月,在瑞士Mendrisio 建筑学院的一次演讲。而《Atmospheres》就一篇文章,是2003年6月1号Zumthor 在德国Wendlinghausen 一次文学和音乐节上的演讲。

“当我思考建筑的时候,图像(image)就在我头脑中出现,很多这些图像与我的训练和设计师工作相连。它们包含了我多年积累的关于建筑的专业知识,它们中一些与我童年有关,那时我体验建筑但是不会去思考它。有时我几乎都能感受到手中有一把把手,像勺子背部形状的一片金属。”

“像这样的记忆(回忆小时候打开门把手进入阿姨的花园等)包含着我所知道的最深的建筑体验,它们是我作为建筑师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的建筑氛围(atmosphere)和图像(image)的资源库。”

“我崇敬连接的艺术,工匠和工程师的技能,我被怎样制作东西的知识所打动,这些是在人们能力的底部,我努力设计可以与这些知识相配的以及值得挑战这种能力的建筑。”

“建筑有其自己的所在,它与生活有特殊的物理关系,我不认为它首先得是信息或者符号,而是将进入和围绕着它的生活的一个信封和背景,脚步走在地方上的韵律、专心工作和安静睡觉的一个敏感的容器。”

“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中有一股力量,Edward Hopper 的画似乎这样表达,我们只能长时间的观看它们才会发现它。”

“设计就是发明。当我还在艺术工艺学校的时候,我倾向于遵循这个原则,我们给每一个问题寻找一种新的解决方法,我们觉得先锋是很重要的,不久我意识到大概只有极少数的建筑学问题它的有效解决方法还没有被找到。”

“当我在做一个设计的时候我让自己被我记忆中的能与我探索的建筑相联系的图像(image)和心境(mood)所指引,大多数浮上脑海的图像来自我主观体验而很少伴有记忆中的建筑学评述。当我设计的时候我努力找出这些图像的意义,而后我就会知道怎样去创造有价值的视觉形式和氛围(atomsphere)”

“我认为今天的建筑需要反思它自身固有的任务和可能性,建筑不是那些不属于它本质的东西的载体和符号。在一个追崇非本质的社会,建筑可以形成一种抵抗,对抗无谓的形式和意义,以自己的语言发声。我相信建筑的语言不是关于某一种风格的问题,每一个建筑都是为特殊地点的特殊用处以及特殊的社会所建,我的建筑努力去回答从这些简单的事实中显露出来的问题,尽可能地精确和批判。”

以上摘译自“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Peter Zumthor 的书中每一句摘出来都可以是一句警句,因为他写的非常精确而富有诗意,或许我们读下来会感觉如同文学或者散文,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二三,也并没有把我们引入一个理论的框架之中,而是非常平淡,但平淡并非如那些人生导师的名言警句那样没有内涵只有大道理,Peter Zumthor 的书中没有大道理,而像是一位工匠大师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探索用浅显的语言表达而出,这样的文章可以细读深深的体会,也可以当作一种日常训练不求甚解的读,因为里面能够引起你共鸣的东西,而且这种基于自身体验,基于敏锐感官的细腻经验,专注于内在的质朴思想,与东方式的思维习惯很相容(我们前一篇文章也提到过)。或许你读了它之后,并不会马上觉得学到什么,或者给自己带来了怎样大的转变,而是当你放下书站起来朝周围看的时候,你发现你身体的每一部分好像都能感知周围的事物了,周围的氛围(atomsphere),就像每一寸皮肤都长了眼睛一样,或许不会持久,但是这种感觉会沉淀,也许会成为你自己的“image”,这个Peter Zumthor 谈论最多的词语。Peter Zumthor 的这些思想也许不能称其为理论,如果将他与其他建筑设计师相比较,或许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向内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启发。

当代建筑师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建筑师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1001401-02 范思秦 摘要:本文为我们展现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所面临的现状、限制条件,以及他们如何在西方、中国、建筑自主性、社会现实、传统、变革的复杂网络中寻求自身的独特立场,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现象与诉求、操作框架、话语工具、实践策略 一、当代中国建筑师状况 如果我们试图以几个关键词描绘当代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建成环境和社会现实,那么大、纪念性、新奇、快速、廉价、异托邦这组关键词既是中国当下从政府官员、决策者、开发商和私人业主的共同诉求,也是基于这种诉求所达成的建成环境的现状。无论这些词汇背后隐含的语义是褒是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现象构成了建筑师工作的环境文脉和参照,这就是建筑设计作品所处的真实的环境,而建筑师的工作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被要求满足这样的诉求。 与此同时,这些关键词也构成了世界对于中国建造模式的集体认同和想象的框架。中国的当代建筑给世界的印象是具体的散落的优秀个案的蒐集和整体品质低下的并置。而这组关键词所代表的特征,或多或少正是造成中国当代大规模建造的整体品质低下的原因。 而当代中国建筑的快速和低成本的建造,已经成为中国建造的特征。这里,“廉价”或许并不仅仅意味着低成本的建造,同时暗指建造品质的低廉。然而,快速和“廉价”或者粗糙的品质,一方面作为即成现实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师必须积极面对并发掘出新的当代建筑可能性的源泉。正是因为可以快速低价地建造,中国建造正日益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灾后重建这类需要快速低成本建造经验的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建造的国际竞争中去。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审视快速廉价的积极意义,并创造出具有当代中国特征的建筑美学? 对于我们中国现有的建筑师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就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些机遇。同时,这些也检验了我们作为建筑师的能力。 所以,对于如此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呢? 1、正确认识建筑师的天职建筑师不是艺术家。因此,建筑师的首要职责是服务 社会、以自己的一专之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画家的一幅作品标价百万,即便无人问津,尚可孤芳自赏。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需要社会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且占用土地和环境资源。建筑师不是理论家。对各种前卫建筑设计流派和时髦的主义与理论,建筑师可以了解,但不能将其视为工作核心,每必奉之。建筑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的实现。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身体力行的设计来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而不是主义谈得不精,设计做得不良,偏废正务,不知所从。 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的一支。建筑作品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中的广大用户。一个小区可能居住着上千户人家,数万人口。一套百余平米的住房,在建筑师而言,或许只是复杂日常工作中一带而过的细节,但对于众多月薪不过千余元的普通居住者,价值几十万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资,也是

彼得.贝伦斯介绍

彼得·贝伦斯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1868-1940),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他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基本资料 姓名: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 国籍:德国 出生地:汉堡 出生年份:1868年 去世年份:1940年 专业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作品:德国大使馆(1911-1912)、奥地利烟草公司(1930) 个人简介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1868-1940)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贝伦斯早年在汉堡的艺术学校学习,1897年赴慕尼黑,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04年参加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在穆特修斯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宣告成立,工业同盟的目的首先是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

建筑师成长记录

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 ——(美)马修.弗莱德克里 1.如何画一条线 a)线条的首尾都加以强调(可以在首尾各加一个小圆点或笔触往回收); b)线条交汇时要有轻微的重叠(避免交角处过于圆润); c)画线时不能将线条分成许多小段来画,应该是有条不紊、流畅地移动铅笔,从头到 尾完整地画出一根线条。 d)正式绘图前构建辅助线会对作图很有帮助,即便是绘图完成后也不要擦掉辅助线— —它会让你的图面看起来更有个性和生命力。 2.图的形指的是放置在纸张、画布或其他背景上的元素或形态。而 图的底就是纸张上空白的部分。 图形也可以称为对象、形体、要素或者建筑实体。基底有时也被称为空间、消极空间、空白空间或者场地。 3.图底关系要求由图形所构建出来的空间应该和图形本身一样需要 精心推敲。 所谓消极空间是指在图形布置完成后未成形的空间。而积极空间则是被塑造成对象的空间。 4.当某些要素或空间不是十分明了,但在外观上仍有所体现时—— 即便我们看不到全部也能设想它们的样子——这意味着它们是被暗示出来的。 5.图底关系在三维空间中所对应的就是虚实相生原则。这个原则指

出由实体布置生成或者暗示的立体空间与实体本身一样重要,甚至有时比它们更重要。 一个三维空间如果有明确的形态和界面感或者内外界定清晰,则可以认为是积极空间。 积极空间有无数种界定方式,可以通过点、线、面、体块、树木、建筑物的边界、柱子、墙体、斜坡,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元素来实现。 6.人们在消极空间穿行,而在积极空间驻留。 建筑空间的形态和品质会极大地影响到人的感受和行为,因为我们是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环境氛围中,而不只是生活在一个由实墙、屋顶和柱子构成的房子里。人们在积极空间中能够逗留更长的时间和进行更多的社会性交往。而消极空间则比别处更能激发人的运动意识。 7.郊区的建筑与空间环境彼此分离,而市区内的建筑则往往参与塑 造空间环境。 现在我们设计一个建筑,通常都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造型上,而不用太重视外部空间的形态。这样的外部空间属于消极空间,最为典型和常见的就是郊区建筑,因为在郊区中,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形体没有约束。 然而城市建筑往往是按照截然不同的思路进行设计的:对于公共空间的整体形态而言,建筑的造型是次要的,城市建筑有时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造型,以凸显出毗邻的庭院或广场的形态。 8.“建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创造的空间。”——路易斯.康 9.场所感 场所精神单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指一个场所的特质。它通常用于描述一些因建筑风格或特殊体验而令人难忘的场所。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从《建筑师业务基础》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建筑是一门科学,但并不是一门“纯科学”,它和社会、经济、政冶、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对建筑的主宰和影响是巨大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建筑需要跟随潮流,需要服务政冶,这个大的框架可能无法改变。这个客观背景也决定了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师的平台。当然一些有思想有个性的建筑师可以在时代潮流的风口浪尖上有所作为,但建筑作为一种社会集体的产品,有作为的建筑师,有影响的作品也一定是建筑师的力量和社会力量合成的产物。阐述这一层的意思是我个人认为建筑师在很多场合下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我们不能被动而无为,在工作时要清晰自己的职责,要服务社会整体的利益,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意识,这个意识我想也应该是讨论新焦点“适用、经济、美观”的一个前提。这次讨论之所以有意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当前建筑创作十分活跃、建筑活动十分繁忙之际,重新又提出一个建筑对于国家、单位以及建筑师的社会责任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以及关系到生命财产。只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管理,建筑质量才能有根本的保证。“十五”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迅速的增长,使得建筑工程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显然,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去年上海公寓火灾事件就是在建设质量管理中的一个漏洞。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只有国家对工程进行严格的控制检查,工程建设质量才能更好的提升。认真把握住每一个细节,才能创造出优质工程。我们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工程建设管理条例,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才能使施工企业不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对工程建设管理是早工程建设中重要的检验门卡。各个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国家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仍然面临工程水平不高的严峻事实。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国家的监管力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重要环节关卡,完善国家工程建设管理法,为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建设单位管理是建筑工程的建设的最初的阶段,是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的开始。工程建设单位是工程质量的又一保障,对建设单位的管理是对其数量、资质、监理过程的管理。规范建设单位市场,严把建设单位资质,逐步形成质量高、分级合理、数量适中的建设单位市场,这样有利与在监理市场中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于提高建设单位质量十分有利。国务院曾发出一系列关于重视工程质量的指示,国家建设部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建设工作的中心和首位。相信经过工程建设单位不懈努力,建筑工程质量会做到大幅度提高。 首先,通过工程建设单位控制减低了工程造价,使投资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避免项目投资的失误。在设计阶段引入建筑工程监理,通过专业化的工程监理企业的科学管理,可以更准确的提出建设工程的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的质量要求。通过设计阶段的监理活动选择出更符合建设单位要求的设计方案实现建设单位所需的建设工程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第二,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单位在监督管理承接单位履行建设工程的同时也要求建设单位履行合同,从而使监督管理体制在客观上有一种约束体制的作用,起到规范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建设行为的做用。建设单位不敢忽视工程质量同时建设单位人员常驻现场督促承接单位改善施工管理,对所使用的设备,对前道工序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不准进入下道工序。这种严格的约束体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保证。

近现代著名建筑大师简介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拉斯金拉斯金生于伦敦。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是英国“工艺美术”的思想倡导者。 (英国“工艺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除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和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实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1896)

莫里斯生于伦敦旁边的瓦瑟斯多。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真正实现了约翰·拉斯金思想的现代设计史的先驱人物。他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莫里斯打击产业革命大量生产的粗俗制品,仰慕中世纪基尔德社会手工制作的实用美的器物,励志以美术工艺品美化现实世界,提升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莫里斯与他的商会活动通过制品的输出与杂志媒体报道,影响到欧美诸国,使他成为近代设计运动先驱的典范。1864年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大约是最早的独立产品和平面设计事务所之一。 当时准备结婚的莫里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婚房而自主设计出哥特风格的“红屋”为“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莫里斯代表作“红屋”) (莫里斯设计的壁纸图案) 莫里斯虽是画家,却主要是致力于工艺美术,从事绘画设计出漂亮的玻璃、陶器、家具、壁纸、绒毯、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莫里斯在设计中,大量的装饰都是东方式的、

第1章-建筑师

第1章建筑师 本章概括性地介绍了建筑师的职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建筑师管理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对建筑师执业的起源、建筑师的职能范围与能力要求、建筑师的道德与责权利,以及荚国、日本、英国与中国的建筑师管理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总体的了解。 在我们生活的人造物质空间中,恰当的街道、建筑、绿地、城市设施包围着大家,使人们各种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得以满足,人类的生活环境才会是美好的、宜居的。而这些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正是建筑师的职责与任务。 1.1建筑师的职能简介 建筑师的英文是architect,它是一种职业。建筑师工作的对象是建筑、城市以及相关的人工环境,因此可以说其职责即是要设计与规划人类物质世界的秩序。建筑师通常要通过与工程投资方(即通常所说的甲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术、经济、功能和艺术方面实现建筑物营造的量大合理性。 建筑师究竟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是一个建筑界内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建筑师既要满足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对美的追求,还要在技术与经济层面上将其付诸实现。建筑师的作品首先需要工程师从力学角度进行计算,然后再选取合适的工程材料才能够实现。如果建筑师的设计超出现有材料能力的限制,则无法实现为真实的建筑。同时建筑师的设计也必须获得投资方的赞成,才能付诸实施。历史上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设计,正是因为不能完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而没有能成为真正的建筑。而在当代日趋复杂的建筑营造领域,建筑师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一种在硅筑投资方和施工方(如建筑设备、结构设计等)之间的沟通角色。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佣,并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与协调。可以说,建筑师既是人造环境的设计者,也是建造过程中的协调者。 1.1.1建筑师的职业起源 建筑设计源于人类最初的遮风避雨的愿望,是在人们的建造活动中产生的。我们的祖先利用原始的工具与天然的材料建造房屋,这即是一种最初的、现场的设计活动。而随着人类使用工具、创造人工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的社会性也变得越来越强,人对建筑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第2页 虽然人们的建造活动由来已久,但职业建筑师的诞生却并不太久。而在此之前,这一职业追溯其源头,则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职责与意义。 在古代埃及,神殿的设计者与工匠的管理者是一种神职官员。而职业性的建筑师则首先诞生于欧洲。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建筑师”这一职业。古希腊的建筑师是一种科学技术专家,其工作范围比今天意义上的“建筑”要宽泛许多,包含城市建设、公共廷筑、军事技术、时间和天象观测技术、机械等诸多方面。而古罗马建筑师的业务范围也很类似,“其主要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公共建筑物的功能分类有三种:第一用于军事防御;第二用于宗教活动;第三则是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在古罗马建筑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但这种职业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 在中世纪之初,作为独立职业的建筑师同样也是不存在的,修道院、大教堂以及城堡和军事设施是由建造工匠的代表和总负责人,即“大匠”、“匠师”来负责设计、建造的。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官方、贵族、神职人员所特殊享有的建筑被众多平民建筑所取代,建筑设计与组织人员也恢复了原始的工匠身份。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建筑技术的日益进步,设计也越来越复杂,较为专业化的建筑师开始出现。当时的建筑师都要先经过七年的石匠、泥瓦匠训练,并且熟练掌握几何和绘图;然后,作为一位建筑师的助理工作两至三年。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技能和经验才能当上统领其他各种手工艺人的负责人。这种匠人意义上的建筑师依据经验,通过粱、柱、墙等部件的数学比例关系来保证建筑的坚牢度。当时的几何学知识和绘图技术已经较为完善,但是规范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画法还没有出现,因此建筑的设计过程只能在施工中不断摸索、逐步确定下来。而且当时也没有总承包商,建筑师,也就是主要的工匠还要承担现代意义上的总承包的任务。他们要去买材料、雇工人,

全世界400多位建筑大师作品分类整理-清华设计院内部资料

一共437位建筑大师专辑 (含简历,图书和所有存世作品,作品分析等)多年整理成果,现免费分享。 这里是目录,下载共48G。 先看看文件

给您带来不便,还请见谅。以下是我整理资料的内容缩图。 世界建筑大师名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维廉姆·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格伦·默克特(Glenn Murcutt)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四大现代建筑师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之?,包豪斯的创办?。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 ② 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的,传统应该推动?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改变。” ③ 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法上格罗?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彩的感觉和体验。 ?个?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将实?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培养建筑和?业??品设计?才的学校,即公?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在设计中强调?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将??艺和机器?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既有动?能??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种?格——注重满?实?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业化道路,主张??业化?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艺的统?,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先体现在法古斯??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柱脱开,作成??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美术?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的?理要求、?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和良好的?例。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设计的哈佛?学研究?中?中。 4 )美的观念是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改变。正真的传统是不段进步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传统应该推动?们的不断前进。 ■法古斯??(格罗?乌斯和A·迈尔) 特点:①?对称的构图②简洁整?的墙?③设有挑檐的平屋顶④??积的玻璃窗⑤取消柱?的建筑转?处理。(这些?法和钢筋混凝?结构的性能?致,符合玻璃和?属的特征,也适合实?性建筑的功能需要,同时?产?了?种新的建筑形式美)。 格罗?乌斯第?个从建筑师的?度,把这些出??匠、铁匠之?的处理?法,提?到后来建筑设计中常?的新的建筑语汇。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 ■包豪斯校舍(是标志着现代建筑的?程碑) 校舍的建筑?积超过10000平?。按功能性质,分为三个部分: ①教学?房(主要是?艺?间,4层钢筋混凝?框架结构) ②?活?房(6层,砖与钢筋混凝?混合结构) ③职业学校(4层,?过街楼与教学楼相连) 设计有如下特点: (?书 P79) ?.把建筑的实?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采?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法。没有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形成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的总体效果。充分运?对?效果:?与低的对?;?与短;纵向与横向;虚与实;轻薄与厚重等等。 三.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建筑本?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采?钢筋混凝?框架结构和砖墙承重结构。达到朴素,经济,实?的效果。 包豪斯校舍的意义(?书P71)

彼得 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及对我的影响

彼得?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及对我的影响 彼得?贝伦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的简约理性的设计理念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随处可见。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他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897年赴慕尼黑,1898年开始设计工业产品。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地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他主张对造型规律进行数学分析,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则。这体现了他的严谨和理性。我想作为工业产品设计来说理性的分析是必需的也是首要的。工业产品的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他的设计应该严谨。不光是工业设计,做任何设计都应有理性的分析。人类的需求总是由低到高,生存得到满足才有美的追求。工业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应先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在追求艺术的表现,这就要设计的严谨和理性。 彼得?贝伦斯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与艺术家所坚持的传统相比,技术更能够确定现代风格,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消费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趣味。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彼得?贝伦斯更倾向于技术,我想这事很关键的一点,技术的革新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舒适。彼得?贝伦斯的设计理念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他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设计中基本摈弃了繁琐的装饰,强调产品的外形结构和良好的功能,特别是1909年设计的系列电水壶最能体现他的设计精神。 彼得?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也可以说贝伦斯是现代工厂建筑设计的先驱人物。贝伦斯于1909年-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其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附加的装饰,是贝伦斯建筑新观念的体现,贝伦斯把自己的新思想灌注到设计实践当中去,大胆地抛弃流行的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一新。钢结构的骨架清晰可见,宽阔的玻璃嵌板代替了两侧的墙身,各部分的匀称比例减弱了其庞大体积产生的视觉效果,其简洁明快的外形是建筑史上的革命,具有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理念。 现在的建筑应该以简约为主,从社会整体来说我们都生活在快节奏的环境中,简约可以让我们感到一点精神的放松,如果满大街是哥特式的建筑肯定会让人们眼花缭乱,而且人们也没有精力去把所有的建筑弄的像哥特式那样的繁琐,所以简约更适合现代建筑。 彼德·贝伦斯一直关注“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探索,逐渐看清了设计艺术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认识到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能拥有活力。现在的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使得一个个建筑奇迹得以实现,像首都机场的新航站楼无疑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现代的技术和材料让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所以设计要想有新的创造力就应该和现代技术和材料相结合。 我认为彼德·贝伦斯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简约的理性的思想。设计应该是在满足使用需求下,对艺术的追求。我非常认同彼德·贝伦斯的设计理念,简约已成为现在人们生活的主流,我想我们可以把这种简约理解为简单或是单纯,或是在紧张的社会节奏中所缺少的安宁。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大家应该都会有印象,在大多的科幻片中人们所构想的未来社会环境都是非常简单的、高大的、非常方便先进的。这也是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对彼德·贝伦斯设计理念的认同。尽管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彼德·贝伦斯的设计理念将依然影响我们的生活。 0911212048 09艺本2班 郑超

甲方建筑师的职业定位与发展规划

摘要:在成熟的建筑工业中,建筑师的职业表现优劣取决于完成设计委托的能力,其一般有五项工作内容:概念和初步设计、设计深化、施工文件、协助施工招标和评标、协助施工管理。由此可见,建筑师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单纯提供一个设计方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甲方建筑师的感悟 房地产企业中大多设立了规划设计部或者研发中心、总工办等部门,一般是由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和技术经验的设计师组成,其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就是与设计公司或设计院对接,在项目前期,根据项目规划指标和要求,确定建筑设计方案,并进行报建;综合销售部、成本部等部门的意见,形成系统的设计任务书,传达给设计公司,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或者是作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再根据工程部、采购部的意见和疑问,联系设计公司,出具变更和函件,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在交房阶段,依据客服部和物业管理公司的需要,对业主意见较大的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整改。由此完成一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为表述方便,我们姑且把这部分设计师称之为“甲方建筑师”。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甲方建筑师在房地产企业中起到的独立作用并不多,自己不做设计,顶多就是根据公司的宏观指标和要求,审核设计方案和图纸,提出意见。剩余的工作就是配合其他部门与设计院进行协调,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甲方建筑师在地产企业中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成就感相对不如在单纯的设计企业中那么强烈。而为什么房地产公司又需要甲方建筑师呢?因为作为乙方的设计企业还不能形成自己的服务体系,对地产公司的业务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支撑,其一般的服务仅限于效果图、方案、施工图、现场服务等这些容易外包的工作内容,而不能到房企内部去根据企业的其它需要提供技术支持,也不能理解和服从地产企业的商业需要与经营目标。因此这个角色就需要由甲方建筑师来完成。正是由于这种“夹层”的工作需求,甲方建筑师常常处于设计院和公司之间,两头难以兼顾。设计院作为专业技术机构,追求专业、技术和纯粹,而地产公司作为资源整合型企业,强调整合、效率和价值,双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其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分歧,也给甲方建筑师带来了工作上的烦恼。 比如,提高容积率。地产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拟建地块的容积率,提高了商业价值,可是设计院的建筑师们认为这样并不能很好满足人居需要而产生抵触情绪,甲方建筑师一面要凭借自己的专业出身去争取对公司决策的话语权,一面又要以甲方的职业身份去压服设计院在满足公司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做得尽善尽美。再比如,社区商业。为满足业主开设餐饮店面的需要,地产公司与业主们的合同里无一例外写明每个商铺均设置烟道,可是设计院由于规范的限定,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时甲方建筑师就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满足公司这一非规范需求。诸如此类,甲方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和选择既是不合情理的,也是无奈必须完成的。同时由于自身的职业经历,对于以前的设计同行,普遍抱有理解和同情之心,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对设计院工作节点的控制有所放松和通融,而这又会招致领导的责难……很多甲方建筑师于是产生了疑问:自己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是不是与自己当初的建筑理想产生了偏差甚至背离?自己的工作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此外,由于甲方建筑师在地产企业中始终属于学院派,凡事讲究实事求是、据理力争,与长袖善舞的营销部门和大刀阔斧的工程部门等的关系比较紧张;而偏好采用先进技术、讲究建筑品质的专业习惯,又与缁铢必较的成本部门和精打细算的采购部门产生了隔阂,加上不少人本身性格内向、言语木讷,使得其它部门认为甲方建筑师这个群体恃才傲物,不易亲近,

国内外建筑大师名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

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 作者:宫婉莹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德国是现代设计最直接的发源地,而德国现代主义的兴起与贝伦斯的设计实践分不开。同时,贝伦斯影响和教育了一批新人,他们是第一代成熟的工业设计师与现代建筑设计师,为现代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建筑和设计方面的开拓性探索一直影响到今天,也将作用于未来的设计。彼得·贝伦斯作为现代设计的先驱,当之无愧。 关键词: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 提及彼得·贝伦斯,“工业设计之父”这一词条即刻萦绕于心。而贝伦斯不仅是第一代成熟的工业设计师与现代建筑设计师,更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影响和培养了一批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作为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当之无愧。 一德国的现代设计先驱 彼得·贝伦斯是一位罕见的设计全才,在建筑、家具、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玻璃设计、工业设计多方面均有划时代的建树。他最初在汉堡学习,而后去慕尼黑作为一位画家和平面设计师为一些公司设计作品。1896年贝伦斯也依惯例去意大利“朝圣”,回到慕尼黑后就参加了包括雷曼施米特(Riemerschmidt)在内的一个设计协会“联合车间”,并于1898年设计出他的第一件家具,次年在当地展出。以后4年间他移居达姆斯塔特,成为当地“艺术家画廊”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在这里,在设计教学中,他与现代工业化生产密切结合的设计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彼得·贝伦斯是德国“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师,1902年左右他开始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发起了新的现代设计运动。贝伦斯的设计活动始终都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并于1907年被任命为当时一家大公司的专业工业设计师,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但贝伦斯以后的生涯则逐渐以建筑设计为中心,同时兼及家具、灯具等多方面产品。他以混凝土、钢、玻璃设计的厂房是现代工业建筑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的几年中,贝伦斯的设计活动频繁,并于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最主要的创办人,成为现代运动最重要的先驱之一。 1.在建筑方面。彼德·贝伦斯一直关注“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探索,逐渐看清了设计艺术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认识到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能拥有活力。从20世纪初开始,贝伦斯开始探寻适合大工业机械生产方式的设计道路,并成为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

贝伦斯设计师简介

贝伦斯设计师简介 贝伦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他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基本资料 姓名: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 国籍:德国 出生地:汉堡 出生年份:1868年 u6 n0 Y* ~% T) W- f 去世年份:1940年 专业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作品:德国大使馆(1911-1912)、奥地利烟草公司(1930) 个人简介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1868-1940)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贝伦斯早年在汉堡的艺术学校学习,1897年赴慕尼黑,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艺术学校的校长。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04年参加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在穆特修斯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宣告成立,工业同盟的目的首先是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规劝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人士,共同推进“工业产品的优质化”,工业同盟的口号就是“优质产品”。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开始了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第一次聘用一位艺术家来监督整个的工业设计,及让一位艺术家担任董事,并成为艺术设计史上第一个担任工业公司艺术领导职务的人。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 作者:田利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田利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实践研究2007 本文建立在思维心理学、创造学与建筑学的学科交叉基础之上,研究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实践,即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和建筑创造过程,属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的范畴。以跨学科的探索对建筑学理论进行拓展,力求把握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发挥,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环境简要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的刨新实践。 课题研究首先运用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方法,建构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结构及其功能模型。以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程序来分析设计过程,论述了建筑设计的理性创造论。并分析了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及信息时代的设计思维特征。 随后,从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论述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走向。决定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内部机制的探讨包括创造性思维的生物基础、创造主体的人格与动机、价值哲学与设计思想、知识体系与思维技能等四方面:而发展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外部环境则涉及了文化类型、社会制度、设计组织架构、经济技术条件、建成环境与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相结合规约了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外部因素对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是通过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内化为建筑师的价值观和设计理念来起作用的。 接着,通过对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的策略技法与思维途径、思维张力与创作个性、设计思维与建筑语言三方面的探讨,论述了设计实践中创造力的发挥。以此作为课题对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的核心组成。 最后,对创造、创新与原创的内涵和关系、创造性的建筑实践和社会情境中的建筑创新进行思辨。指出创造性思维是沟通建筑价值体系与符号体系的中介。并对当代中国的建筑创新实践进行批判性观察。 2.期刊论文沈幼菁女性与女性建筑师-新建筑2005(1)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北京、武汉两地的女性建筑师执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中国女性建筑师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女性建筑师应如何扮演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 3.期刊论文尤里·格涅多夫斯基.弗拉迪米尔·凯特.王晓京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建筑发展趋势-建筑学报2002(2) 文章对1900-1990年俄国建筑历史作简短回顾,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转移到生态、绿地规划、自然设施的保护与加强、纪念性建筑的更新和利用、维护遗迹及其它的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俄罗斯建筑师联盟(UAR)的社会角色和活动. 4.学位论文俞红建筑师角色论2002 作为职业角色的建筑师其作用就是将业主与建筑生产有关各方面联系起来,创造出既满足业主使用功能要求,又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价值的建筑作品.建筑师职业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肩负着对全社会的责任.这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业务方式和工作语言为建筑师规定了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义务,同时也使建筑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5.期刊论文卜冰.BU Bing信息时代的新地理模式-时代建筑2007(1) 文章试图从结构体系与节点操作两个层次的角度来剖析当下新城市空间背后的地理学体系,并由此引发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任务的思考. 6.期刊论文徐苏宁.李弘玉在建筑现象的背后-建筑学报2001(12) 本文以建国后哈尔滨市的建筑作品中存在的两种建筑现象--"纪念性"倾向和"欧式"现象为例.并通过比较研究社会历史因素,透视建筑现象背后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将这种影响建筑创作的社会价值观带回到建筑合作中,进而对建筑师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建筑师个体创作思路加以分析. 7.学位论文黄勇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空间生产2007 1990年代以后,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中心城旧区的更新及城市向外缘的扩张都大规模展开。与这两方面宏观进程相伴随的是,市中心的大批中下层居民被动迁到郊区,他们主要居住在由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型动迁安置基地。这些安置基地建设规模大、涉及人数多、对动迁居民生活的影响大,其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特征与问题。本研究试图展开的是,以“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动迁安置基地建设进程的审视,来探寻生产出这种大型居住空间的社会、政治逻辑。本文关注的是动迁安置基地这种城市空间的整个生产进程,其中,又特别关注政治的运作过程及居民生活的改变。 本文力求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架构之下展开论述。一是对上海市的相关宏观状况如住宅、人口等内容作了文字和图表的介绍;二是在第二章当中 ,对90年代以来动迁安置基地建设的发生背景,即20世纪上海住宅建设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到第六章重点探讨了在空间生产过程当中,相关各主要的社会角色,政府、房产开发商、居民及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他们各自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讨论了政府在城市动迁、居民安置过程中,房产商在参与安置基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各自的动力取向、实际作为,以及相互间的关联。 第四章讨论了中心城区旧区居民在动迁过程中的权利境况、居住空间改变和生活重建。 第五章主要以个案入手,并借鉴“过程一事件”的分析方法对典型、重要的动迁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审视,讨论了郊区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应对安置基地建设及整个郊区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 第六章以一个建成小区为例,讨论规划、建筑师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将结合分析居民入住安置小区之后,对居住空间的再生产过程。 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讨论。 8.期刊论文任朝刚.胥琳创造环境设计生活:兴隆城市花园设计浅析-建筑创作2004(12) 随着中国城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行为与生活质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住宅建设也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产品转化,如何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住宅产品成为开发商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投资方负责,使之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但最终应对小区的使用者--"居住人"负责,只有关注他们的生活模式、心理状态、使用要求,才可能创造出适应"居住者"要求,即适应市场的住宅产品. 9.期刊论文孙英.程述成.Sun Ying.Cheng Shucheng探索新路创作精品--新形势下小区规划设计的思索-建筑学 报2000(4)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新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房在由集团购买、无偿分配转化为个人购买之后,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因此,住户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而住宅的开发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作为居住小区的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开发商负责,使之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回报;同时还应对小区的最终使用者--即小区的居民负责,较好地满足其对小区使用的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兼顾环境、开发商及住户三者的利益,并在其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创作出具备"与环境融合、住户认同、开发商认同"这三要素的当代居住小区精品,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10.学位论文杜珺高等院校公共空间色彩识别导向系统研究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