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成因

(静海县委党校研究生班2013级党政管理专业)

摘要

文化是地域、区位条件,社会进程,历史文明等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中西方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都有巨大差异。要深刻地研究中西政治,必须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出发,进而探讨形成这种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来论证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运用现代哲学对立统一的规律总的来概括,汉文化主“内”崇尚的是内敛的取向,主张化零为整,喜欢把握整体,把握精髓,把握技巧,再由整体具象到个体;而以欧美为主体西方文化主“外”崇尚的是张扬的取向,主张化整为零,习惯把握细节,把握个体,把握方法,再由个体归纳为整体。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制度规范方面,民主集中和集中民主的分庭抗礼。

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宪法规定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大代表,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权力。权力机关和工作人员由各级纪检、检察部门采取防范牵制的方法进行监督。当代西方,以西欧,美国为主要代表,大多以两党或多党轮流组建政府执政,不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国会、首脑的选举大都采取更为广泛的选举方式。监督方式采取分权制衡,政党互相监督等方法,集中民主。

2、文学艺术方面,精神阴柔与物质阳刚的相得益彰。

不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中国文化一直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崇尚自然,不违天命,孕育出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谦逊温良又洒脱浪漫。文学起源,“风”、“骚”并举,辞藻华丽,感情细腻,注重精神享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沿用至今,喜欢以美好事物示人;书法绘画挥毫泼墨,点到即止,“神”大

于“形”;舞蹈在古代似乎是女性的专利,一支《霓裳羽衣舞》直到现在都是中国舞蹈史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古乐多以丝竹,柔和多变;文体精于技艺,在棋牌,技巧性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项目上造诣匪浅;科学发明推广少,多用于贵族精神消费,如造纸、火药等。

与汉文化的阴柔之美相比,西方文化似乎更加阳刚务实:文学起源于希腊神话,塑造的都是具象的英雄人物、故事;真正的文学起源于悲剧,因为悲剧比喜剧更加现实,更加有震慑力;油画作品更加细致地要求尊重事物本身;舞蹈是以芭蕾舞为代表的力与美的结合;音乐推崇分声部的古典管弦乐,严谨而恢弘;文体精于竞技,崇尚更高、更远、更快、更强。

3、教育理念方面,被动灌输与开放求知的优劣比较。

汉文化循规蹈矩,学子自幼谨遵父母命、圣人训寒窗苦读,被灌输《四书五经》,各种道理。而后学而优则仕,走入政治生涯。直到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中国的孩子要无条件的遵从父母和师长,被灌输,不得质疑,违背,否则就是“不肖”。与之不同的是,在西方,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要宽松得多。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成长,不会被父母寄予太多希望,可以随意地求知、质疑,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被逼迫着学习不感兴趣的特长。在学校,教师更偏向于引导教育而不是灌输教育,思想观念求同存异。孩子的创新能力、活力激情一直保留到大学之后,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以最大化的发展。

4、思维模式方面,保守内敛和开放张扬激烈碰撞。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中国人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直接影响生活,影响交际。因为这种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产业发展方向也体现出不同。感性的中国人主观模糊的思维似乎不太适合科学研究和精密制造,而世界制造业顶端的科学研究、精密制造,核心技术大都集中在欧美国家。

5、价值认同方面,集体利益与个人主义对峙不下。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利益被视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人云亦云”被看作懒惰和无能,人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价值,并且认为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

6、为人处世方面,谦虚谨慎与随性自然迥然相异

中国人谦虚谨慎,一是在与人交际时,把谦卑看作一种美德。当别人赞扬自己时,我们会刻意贬低自己以表示礼貌和尊重;二是等级森严,晚辈、下属要对长辈、上司绝对的服从和尊重。西方国家恰恰相反,当他们受到赞扬时,他们会十分乐意接受;人与人之间,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人格一律平等;热心公益,将博爱精神发挥到服务社会中。

7、法制观念方面,道德约束与恪己守法壁垒分明

在遵纪守法方面,中国人看重用“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来克己和诲人,容易忽视制度的客观存在和遵守制度的责任义务,不遵守秩序、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没有时间观念和法制观念,喜欢钻空子、结党营私,信奉人际关系和“法不责众”等;而在西方,人们信奉“原欲”不该被压抑,但却严格遵守法律、遵守规则,尊重“法”的精神,严谨务实,独立而有主见,在无监督状态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和别人等等。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经过研究和讨论,我们认为中西方文化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地理因素。从地理环境方面考虑,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大陆地形特征的国家。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多以“中原”、“九州”、“四方”或“四海之内”居称。中国大陆广袤的土地和复杂多样的地形迫使古代中国人民必须在自然规律的指引和限制下生存、生息。这对崇尚“安分守规、中庸内敛”的中国文化不无影响。而以古希腊文明为开端的西方文化,则因濒临开放的海洋而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环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有“希腊圣经”之称的《荷马史诗》正是以整个希腊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背景,充分展现古希腊人英勇好斗、不畏牺牲的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气质的绝妙之作,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典范。

2、历史因素。自公元221年秦国统一中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在中国拉开序幕,统一的华夏文化和中华民族由此形成,“和”、“同”等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扎牢基础。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还是道家的“无为之治、以柔克刚、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亦或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明鬼、天志”,法家的“依法而治”,均是以“因循守矩、和而为贵、中庸保守”的思想为主导而传承。

就西方而言,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等海上扩展,无不带给整个西方社会一种外张、强势、英雄主义、无畏无惧的价值观念。16、17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在整个欧洲大陆席卷开来的时候,“人文主义”思潮不仅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观日益突显。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两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以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侵略,无不暴露着西方社会激进好战、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3、宗教因素。在中国,不论是自东汉时期东渡入国的佛教,还是本土产生的道教,深究其产生的背景,都是由于封建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思想统治工具来束缚人们,进而维护其统治,其教义也大都是在自然崇拜、鬼神传说色彩笼罩下讲求逆来顺受、因果相承、积善成德、轮回相生的论调。人们信仰宗教通常是出于祈求安然度日、风调雨顺、福泽安康等个

人现实需要,因此对宗教的信仰精神也仅仅局限于对教义的盲目遵循,并非出于虔诚的信守。

在西方,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在内的泛基督教系形成于西罗马帝国的混战时期,奴隶制濒于崩溃的边缘,其教义大多为讲究追求平等、自由、博爱,原罪与救赎,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加和平、公正、自由的生活而虔诚信守的。

4、经济因素。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且这种经济形态与封建土地制度相结合,人们靠天吃饭,安分守己,不越规、注重伦理道德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即使伴随着农业发展起来的工商业,也是在政府的高度垄断和压制下缓慢发展的,因此缺乏创新、固守陈规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内向的中国文化。

西方国家通过海上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形式很早就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且以交换和贸易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自由经济迅速发展。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大都以经济中心的面貌出现。人们在商品经济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绝对平等、自由的等价交换也影响着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三、结语

中西文化差异是随历史变迁、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制度约束,分析形成差异的内在因素,提高文化适应性,对更加深入的研究中西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