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及对我国餐饮业的启示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学科专业商务管理

指导老师

论文提交日期 2012年 3 月 16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2年 4 月 10 日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孕育出了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也成为各个外资公司争夺的对象,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中国在2015 年之前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根据这种对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期,星巴克公司把中国市场定位于其美国市场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本文通过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客观分析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指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运用STP等战略分析工具总结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餐饮业的启示和发展。

关键词:星巴克 SWOT 营销策略中国企业的启示

目录

一、绪论 (1)

(一)关于星巴克 (1)

1.品牌文化 (1)

2.客户资产 (3)

3.员工资产 (3)

4.供货商资产 (4)

(二)星巴克营销策略的制定 (4)

1.STP(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分析 (4)

(1)市场细分 (4)

(2)目标市场选择 (4)

(3)市场定位策略 (5)

2.星巴克的现状分析 (5)

(1)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5)

(2)产品定位 (5)

(3)价格定位 (6)

3. 星巴克的SWOT分析 (6)

(1)优势分析 (6)

(2)劣势分析 (6)

(3)机会分析 (7)

(4)威胁分析 (7)

(5)星巴克的SWOT矩阵综合分析 (7)

4.星巴克的直营模式 (8)

(1)门店的选址策略 (9)

(2)店面设计 (9)

(3)促销 (10)

二、星巴克营销模式的不足 (11)

1.星巴克存在的问题 (11)

(1)产品线的不稳定 (11)

(2)资金需求较大,价格定位较高 (11)

2.星巴克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11)

(1)星巴克在中国着眼于大城市的市场却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市场 (11)

(2)星巴克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品牌价值在逐步降低 (12)

(3)星巴克在中国的文化冲突 (12)

(4)没有做到真正的产品本土化 (12)

三、我国餐饮业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 (12)

1.餐饮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12)

2.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3.结构性问题突出 (13)

4.餐饮业急需国际化 (13)

5.缺乏企业文化 (13)

6.店面设计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13)

四、星巴克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3)

1.可取之处 (13)

(1)创新理念 (13)

(2)服务态度 (13)

2.不可取之处 (14)

(1)消费者人群局限范围大 (14)

(2)文化理念不符 (14)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一、绪论

(一)关于星巴克

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品牌拥有者。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此外,公司通过与合资伙伴生产和销售瓶装星冰乐咖啡饮料、冰摇双份浓缩咖啡和冰淇淋,通过营销和分销协议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场所生产和销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并不断拓展泰舒茶、星巴克音乐光盘等新的产品和品牌。

1987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业务发展的里程碑。1992年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展。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17,000人。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立志于在中国长期发展,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已在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开设了430多家门店,其中约200家在大陆地区。目前,星巴克正积极拓展大陆二线市场,致力于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国际市场。

1.品牌文化

“品牌本位论”认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而且有自己的内容,是其基本内容的标识,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谱”就是将星巴克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特定注释的“符号元素”集合。

(1)品牌定位

“星巴克”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麦尔维尔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麦尔维尔的读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没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是不可能去读《白鲸》这部书,更不要说去了解星巴克这个人物了。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2)品牌识别

星巴克的绿色徽标是一个貌似美人鱼的双尾海神形象,这个徽标是1971年由

西雅图年轻设计师泰瑞·赫克勒从中世纪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灵感而设计的。标识上的美人鱼像也传达了原始与现代的双重含义:她的脸很朴实,却用了现代抽象形式的包装,中间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围。二十年前星巴克创建这个徽标时,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优美的“绿色美人鱼”,竟然与麦当劳的“M”一道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3)品牌诉求

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销售欢乐一样,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asper kinder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4)品牌传播

星巴克的品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巨额促销,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传播策略——口碑营销,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成长。

舒尔茨对此的解释是:星巴克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广告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财力并非创造名牌产品的唯一条件。你可以循序渐进,一次一个顾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个市场来做。实际上,这或许是赢得顾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顾客发现东西丢失之前就把原物归还;门店的经理赢了彩票把奖金分给员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长聘请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人教会他如何点单并以此赢得了有听力障碍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友好的气氛等。

(5)品牌联盟

星巴克提升品牌的另一个战略是采用品牌联盟迅速扩大品牌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强势伙伴结盟,扩充营销网络。

Barnes & Nubile书店是同星巴克合作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Barnes & Nubile 曾经发起一项活动,即把书店发展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与星巴克“第三生

活空间”的概念不谋而合,1993年Barnes & Nubile开始与星巴克合作,让星巴克在书店里开设自己的零售业务,星巴克可吸引人流小憩而不是急于购书,而书店的人流则增加了咖啡店的销售额。1996年,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公司结盟为“北美咖啡伙伴”,致力于开发咖啡新饮品,行销各地。星巴克借用了百事可乐100多万个零售网点,而百事可乐则利用了星巴克在咖啡界的商誉,提高了产品形象。

(6)品牌扩张

星巴克连锁式的扩张,得益于星巴克给自己的品牌注入了价值观,并把企业文化变成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和形式。星巴克品牌扩张,一直坚持直营路线:由星巴克总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领导,目的是控制品质标准。这样每家店都由总部统筹管理和训练员工,保证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虽然初期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职员的专业素质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广,并建立了同业中的最专业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坚定有力。

2001年年底,美国凯洛格管理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公司都用一种前后一致的、明确的多层面方式来定义和运用感情关系。星巴克崛起之谜在于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种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儿。星巴克自始至终都贯彻着这一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观起源并围绕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以此来积累品牌资产。霍华德·舒尔茨相信,最强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顾客和合伙人心中建立的。品牌说到底是一种公司内外(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顾客之间)形成的一种精神联盟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星巴克负责饮品的副总裁米歇尔·加斯说:“我们的文化以情感关系为导向,以信任为基础,我们所说的伙伴关系涵盖了这个词所有的层面。这种情感关系非常有价值,应该被视为一个公司的核心资产即公司的客户、供货商、联盟伙伴和员工网络的价值。”从咖啡馆到咖啡王国,星巴克证明了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和看得见的资产一样重要。

2.客户资产

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星巴克也通过征求客户的意见,加强客户关系。每个星期总部的项目领导人都当众宣读客户意见反馈卡。

3.员工资产

星巴克要打造的不仅是一家为顾客创造新体验的公司,更是一家高度重视员工情感与员工价值的公司。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在星巴克,员工不叫“合伙人”。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0,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140%到300%的跳槽率。

4.供货商资产

巴克的关系模式也往供应链上游延伸到供货商们,包括咖啡种植园的农场、面包厂、纸杯加工厂等。星巴克对供应商的挑选、评估等程序相当严格,星巴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供应商,力保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关系,这样一可节约转换成本,二可避免供应商调整给业务带来的冲击。“副总裁John Yam in说:“失去一个供应商就像失去我们的员工,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和资金培训他们。”(二)星巴克营销策略的制定

1.STP(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分析

(1)市场细分

第一、按地理因素细分消费者市场。

中国的特大级市场,如上海、北京;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宁波、青岛、深圳;中国内陆经济相对发达的二级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苏州、宁波、青岛、大连、沈阳。

第二、按人口细分消费者市场。

没接收过大学教育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接收过大学教育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

第三、按心理因素细分消费者市场。

追求品味的社会上等阶层;追求品味、心灵的升华和享受品牌象征意义的精英,他们的身上有兼容进取、温情、传统、创造和回馈社会的价值观,个性主动、喜欢自主决定;追求时尚的社会中等阶层;追求时尚、强调突出的自我风格,热爱交际、崇尚及时行乐、创造的价值、个性鲜明却也容易被从众心理影响。

第四、按行为因素细分消费者市场。

咖啡爱好者:对咖啡品质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喝咖啡,并乐于了解咖啡知识和文化;咖啡随机消费者:对咖啡不排斥,但也不热爱,偶尔喝咖啡,但咖啡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对咖啡知识不了解,他们往往喜欢咖啡馆的气氛超过咖啡本身,其消费咖啡往往更多是出于一种休闲或社交的需要:咖啡排斥者:这部分人群基本从不喝咖啡,而且主动地拒绝咖啡,去咖啡馆也很少选择咖啡,宁可选择茶或其他饮品代替咖啡。

(2)目标市场选择

星巴克在中国的目标市场是在特大级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和相对发达

的二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高的中上阶层或者咖啡爱好者以及咖啡随机消费者,这部分人群属于追求品味的社会上等阶层和追求时尚的社会中等阶层,星巴克的目标市场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流的社会阶层。星巴克实行的是差别性市场策略,为不同的子市场提供有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咖啡爱好者,星巴克提供有上等品质咖啡豆磨制的浓缩咖啡等咖啡饮品,满足咖啡爱好者对咖啡内在品质和挑剔的口味追求:对于追求时尚的年轻时尚一族,星巴克的星冰乐等咖啡饮品是满足这个细分市场对于时尚、酷炫的追求;对于在星巴克追求体验的消费群体,星巴克除咖啡之外还提供美妙的音乐、精致品味的店堂装修、宽人舒适的沙发、无线上网接入等服务增加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星巴克实行这种差别性目标市场策略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定制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并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更好地扩大了销售。

(3)市场定位策略

1)星巴克体验

星巴克体验是体会浪漫,中产阶级为主流的消费群体支付得起的奢侈,一个心灵绿洲,悠闲的社交活动的结合。

2)第三空间

星巴克将白己定位于独立于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问,星巴克的目标是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为主流的中上阶层提供一个风格清新的时尚社交场所,人们在星巴克购买咖啡的同时,也购买了一种生活方式。

2.星巴克的现状分析

(1)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致力于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国际市场。根据星巴克的官方网站得知: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分店数合计为500多间,其中约230家在大陆地区。此外,公司秉承在全球一贯的文化传统,积极融入中国地方社区和文化,致力于发展中国市场。

国际市场: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9个国家拥有13,000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45,000人。长期以来,星巴克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2)产品定位

首先,是实现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形成顾客的忠诚度,使顾客感受到更大的价值以支付星巴克较高的溢价,星巴克提供除咖啡有形产品外,还有无形的心灵体验,而星巴克对这种体验近乎狂热的追求也打造了星巴克品牌的定位。由于顾客在星巴克消费所感受到的独特的情感和心理触动则是难以模仿的,这种心理层次感受到的更大的利益也带来了顾客的忠诚度,由于其难以模仿复制,也形成了星巴克的核心

竞争力。

其次,星巴克可以考虑品牌延伸的产品策略,使得星巴克的咖啡进入超市进行销售,抢占即饮咖啡市场,但是这种品牌延伸的策略一定要谨慎,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主副品牌延伸的策略,主副品牌延伸指的是企业拥有多种产品,在所有产品有统一品牌的同时,根据每种产品的不同特征冠以各自的名称。可以避免单一品牌延伸可能淡化品牌形象的问题,并避免了单一品牌延伸可能造成的产品定位混乱。这样一方面可以尽量的应用星巴克的资源和品牌效应以抢占即饮咖啡市场的份额,同时也可以降低对星巴克高端品牌的负面作用。

(3)价格定位

星巴克的价格定位是“多数人承担得起的奢侈品”,消费者定位是“白领阶层”。这些顾客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好精品、美食和艺术,而且是收入较高、忠诚度极高的消费阶层。

在餐饮服务业中,本身构筑差异化的成本很高,所以想通过产品和价格吸引顾客是很难的,而顾客往往在认同了一种服务之后,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变化,会长期稳定地使用这种服务,这一点在白领阶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总有一种追求稳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星巴克以“攻心战略”来感动顾客,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3. 星巴克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第一、品牌优势。根据《-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发布的2006年全球100个顶级品牌排行榜,星巴克以30.9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排在91位,比2005年上升了8位,品牌价值上一年增长了20%。

第二、咖啡技术优势,星巴克在咖啡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巨大,使其成为咖啡行业的专家。

第三、门店位置优势。星巴克在中国人中城市的繁华地段已经占据了较有利地点。好位置不仅给星巴克带来了较人的客流量,还带来的广告效应。同时,星巴克的先入为主的优势又给新进入者造成了较高的壁垒和障碍。

第四、财务优势。企业发展离不开财务资源,星巴克财务优势明湿,星巴克总部目前在全球有超过16000家门店,2004年总营业额超过50万美金,公司盈利达到6亿美金。

(2)劣势分析

第一、产品线不稳定。星巴克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比如星巴克计划在超市销售即饮咖啡,星巴克也在自己的店单卖CD卖书。

第二、星巴克中国连锁店管理的问题。对中国那么多家门店进行整齐划一的高效管理,本身对任何企业都是一种挑战,况且星巴克中国股权复杂,这种股权的复杂性增加了美方管理人员和中方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星巴克目前仍然没有实现对

中国门店100%的股权控制,只是掌握了中国人部分地区的运营管理权。在江浙沪地区,仍然是台湾统一继续着对星巴克门店的直接管理权。而星巴克来自美国的管理团队显然对中国的各种经济与法律环境还不完全熟悉,仍需要时间来适应本地化。

第三、体验淡化、服务水平下降。星巴克在扩张的同时,导致了其核心的星巴克体验的淡化和服务水平降低的问题。

第四、价格偏高。

(3)机会分析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良好。中国从上世纪末,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适合星巴克的目标市场,同时由于中国吸引外资政策,这给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第二、2005年以后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直营管制的开放。

第三、城市化进程。中国发达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也是星巴克首选的开店城市,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在中国更多的城市形成了星巴克潜在的市场。

第四、中国咖啡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分析,中国咖啡市场将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咖啡市场,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上升,同时中国市场仍是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市场远未饱和,是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这种市场发展空间和市场结构给星巴克带来巨大的盈利预期。

(4)威胁分析

第一、竞争对手增加。随着咖啡市场的打开,专业的竞争对手也开始进入中国这个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对星巴克造成竞争,比如意大利的COSTA咖啡连锁。

第二、中美文化冲突。星巴克代表的是美国文化,如何在传统文化强大的中国更好的降低文化的冲突对星巴克形成挑战,比如故宫事件对星巴克造成的危机是中美文化冲突的一个表现。

第三、原料成本的上升。中国的CPI上升,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升对星巴克的成本控制和利润空间造成压力。

第四、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各地人们收入的差异,这对星巴克的高定位的价格提出了挑战。

(5)星巴克的SWOT矩阵综合分析

本文用SWOT矩阵来组合上面的要素,可以得到相应的市场策略,如表所示。

SWOT矩阵分析星巴克

4.星巴克的直营模式

首先,在渠道的扩张方式上,星巴克拒绝加盟,原因在于独特的星巴克体验和服务标准很难在加盟者的门店中实施保障。星巴克咖啡的高价格实际上是源于其品牌的成功,而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和价值观,强调服务和品质的一致性,而作为投资客的加盟商可能只把加盟星巴克看作赚钱的途径,而加盟店的老板有部分的权利,母公司只是提供技术或相关资源。星巴克之所以不开放加盟,是因为星巴克要在品质上做最好的控制。比如,星巴克为了提供顾客最好的咖啡,不会吝啬报废物料。但是如果开放加盟权,很难说每个加盟店的老板都会舍得增加成本报废,只为了提供客人一杯好咖啡。加盟商急功近利的做法有能会伤害星巴克的品牌,所以,星巴克不实行加盟的渠道发展方式。其次,星巴克进入中国初期,由于中国对外资零售业的法律限制,其最初进入中国的方式足授予国内企业代理权并占据一定股份,星巴克将香港和广东的代理权授予丁香港美心集团,把台湾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给了台湾统一集团,而把以北京、天津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的代理权授予了著名的海外风险投资公司─—汉鼎亚太投资公司和北京三元集团,由双方共同成立了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

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不能独资在中国经营的限制,同时也是星巴克避免经营风险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使星巴克的控制力减弱,形成了各地星巴克得自为战的局面,随着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的全面放开,同时面对中国市场的庞人利润,星巴克为了更好地实行控制权,开始逐渐通过回购股份和独资的方式来进行在华直营,而为了这一目的,从2003年就已开始对中国的特许经营商进行股权收购:美国星巴克分别将其在上海和台湾星巴克中股权增持到50%.

直营模式的优点在于保证咖啡品质、保证咖啡店的人的素质和保证企业文化。正是由于直营的策略,星巴克才能在中国迅速建立起其品牌,将自己和曾经风靡一时的上岛、真锅区别出来。为了保证带给顾客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管理体制,这是加盟企业难以复制的。星巴克进入中国的时候,合资企业只是复制了星巴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合资也达不到星巴克的要求,星巴克的文化和管理体制决定了其直营的模式。

(1)门店的选址策略

对于星巴克而言,商圈的成功选择是其迅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其应对竞争的一种渠道扩张策略,对于咖啡店来说,好的地址就是种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星巴克在市区精华地段密集开店使得竞争对手无空间介入。

星巴克的选店模式更多倚重于当地星巴克公司,一般选店的流程分为当地星巴克公司和总部审核两个阶段,星巴克当地公司根据本地特色选择店面,并将店面资料送至亚太区总部,由他们协助评估。星巴克全球公司会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数据和表格来作为衡量店面的主要标准,而这些标准化数据往往是从各地的数据库中分析而来的。事实上,选址主要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当地公司手中。当地星巴克有独立的扩展部门负责选点事宜,包括店面的选择、调查、设计和仪器装备等一系列工作。当然也有制约机构束评定当地的工作。

星巴克的定位决定其选址一股都在中心闹市区人流密集的地方,主要是目标客户群经常光顾的地方:包括商业中心路段、交通枢纽等等,力求让顾客随时随地找到星巴克。商圈的成熟度、稳定度和增长力是星巴克考虑的重要因素。星巴克同时打破了方圆多少米不能重复开店的商业常规,在一个地区会集中开设多家门店,星巴克此渠道策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供给顾客更好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是配合其扩大型战略,更密集的占据空间使得竞争对手难以介入,以更好地应对竞争。(2)店面设计

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面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区域:中国式的木质桌椅区,美国式的宽大沙发区和现代酒吧式的高桌高凳区域;星巴克在中国的这些店面设计取代以前标准化的店面设计,显得别具风格,也缓和了美式装潢和中国传统的对立与冲突。

店门的作用是诱导人们的视线,并产生兴趣,激发想进去看一看的参与意识。怎么进去,从哪进去,就需要正确的导入,告诉顾客,使顾客一目了然。在咖啡馆

店面设计中,顾铎进门的设计是重要一环。

将店门安放在店中央,还是左边或右边,这要根据具体人流情况而定:一般大型咖啡馆大让可以安置各:中央,小型咖啡馆的进出部位安置在中央是不妥当的,因为店堂狭小,直接影响了店内实际使用面积和颐客的白由流通。小咖啡馆的进出门,不是设在左侧就是右侧,这样比较合理。

从商业观点来看,店门应当是开放性的,所以设计时应当考虑到不要让顾客产生“幽闭”、“阴暗”等不良心理,从而拒客于门外。因此,明快、通畅,具有呼应效果的门扉才是最佳设计。

星巴克施室内桌椅摆设表现另类,营造令人感觉舒适,有质感,又有高品位的空间气氛。店内的座椅摆设没有过于拥挤或者过于空旷,因为拥挤的空间给人一种压迫感令人感觉不自在,而过十空旷则令消费者感觉不到咖啡吧那种温馨,随性浪漫的朴实风格。

星巴克室内装潢采用一贯的人地色调,舒适的沙发椅搭配情景式的空间陈列,营造出悠闲地氛围。而星巴克户外有阳伞和水质沙发,配合新一代的笔画与小型舞台的设计,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咖啡体验。

星巴克强调的不是在卖一杯咖啡,而足在卖整个店的咖啡体验。星巴克不只是在卖咖啡,它也在卖气氛,空间感。

(3)促销

美国密歇根人学的Eugene Wander- son认为,口碑传播是个体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看法的非正式传播,包括正面的观点和负面的观点,但不同于向公司提出正式的抱怨或赞赏。总之它是关于某一组织的信用和可信赖度、经营方法、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它可以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另一个群体,从一个顾客传播到另一个顾客。它不能产生于某一次购买或服务,是企业长期努力的结果。良好的口碑是企业长期获得客户的根本保证。

口碑传播是星巴克主要的促销方式,企业的影响力的扩大需要靠传播,传统的方式是投入广告,而星巴克在广告上的投入非常小,在过去二十年里投入的广告费每年不到一百万美金,但是星巴克却在几乎不做广告的情况下发展成了全球百强品牌,这得益于星巴克成功地执行了口碑传播的策略。

首先,星巴克的口碑传播始于其员工。员工被星巴克视为资产,他们是星巴克咖啡公司概念的推销员和教育者,他们有效地推广了公司的品牌形象。星巴克认为,要将星巴克的影响世界的热忱和星巴克的文化价值观传递给顾客,首先要传递给员工。从某种意义上说,星巴克人员推销的模式类似于宗教的传播模式。星巴克通过对员工的内部营销,使得员工成为星巴克口碑传播的源头,星巴克是一个主营咖啡的服务品牌,服务品牌的价值是由人来提供的,也是靠人的感觉和体验来决定的,通过星巴克员工的热情的服务专业知识的讲解,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形

成口碑效应,星巴克通过把在广告促销上节约的预算转移到员工的福利和培训上,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品质,形成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

其次,星巴克口碑传播专注于在星巴克有过消费体验的每个顾客。具有愉悦消费体验的消费者会将他们的消费体验告诉身边的人,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免费的广告,具有成本低、可信度高的特点,与商业广告比较,口碑的宣传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广告的宣传是以营利为目的,尤其是在传统广告泛滥信息轰炸的时代,广告的信息密集度远远高于消费者的接收阀值之上,这样的情况下广告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厌倦和排斥,广告预算往往投入人却收效甚微,而口碑传播策略是通过在熟悉的人之间传播消费后的体验,所以口碑传播更能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星巴克通过专注于服务过程的每个细节,通过为顾客提供其他竞争对手小同的商品质服务来获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度,为星巴克的口碑传播提供了基础。

再次,星巴克口碑营销的另一做法是主动选定群众意见领袖或喜欢新鲜事务及乐于宣讲自己新发现的那些消费者群体,让他们先了解到星巴克产品或服务的好处,一旦他们喜欢上企业的产品服务后,往往会成为企业产品的义务宣传员,星巴克定期为顾客举办咖啡教室活动,帮助顾客了解咖啡知识,教顾客学会如何鉴别咖啡和品尝咖啡,并通过这个活动增进和客户的亲密度和了解,也帮助顾客互相间的沟通接触,分享交流星巴克体验,通过这些有目的的口碑传播策略,扩散星巴克的品牌影响。

二、星巴克营销模式的不足

1.星巴克存在的问题

(1)产品线的不稳定

星巴克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比如星巴克计划在超市销售即饮咖啡,星巴克也在自己的店单卖CD卖书。

(2)资金需求较大,价格定位较高

熟悉星巴克的人都会发现,星巴克的选址多在繁华地带,十字路口或商贸中心,这肯定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增加了早巴克的运营成本:而迪欧咖啡则不同,在繁华地带很少见到迪欧的身影,迪欧避开了与星巴克的直接碰面,而是选择了租金较低地方或人口集中居住的小区附近,这大大降低了迪欧的运营成本,节省了大量资金用于和星巴克的规模竞争。星巴克的租金昂贵、较高的引进成本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定位。迪欧咖啡是中国本土化的咖啡店,其成本远低于星巴克咖啡,定价也比星巴克低很多,相同产品较高的定价无疑会减少对目标顾客的吸引,不利于市场的扩大。

2.星巴克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1)星巴克在中国着眼于大城市的市场却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市场

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星巴克希望首先通过大城市的渗透,再向中小城市扩展;我国的大小城市经济实力差距很大,星巴克价格定位较为偏高,是星巴克在中小城市难以立足的一个致命缺陷。

(2)星巴克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品牌价值在逐步降低

过去的十年,星巴克为了追求财务数字,快速在全球扩张,结果带来了品牌价值的降低;星巴克体验的淡化、企业文化的损失、服务质量的下降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星巴克品牌价值的降低。

(3)星巴克在中国的文化冲突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沉淀的古老国家,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主流的道德规范,并且这种文化也从深层次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价值观,这种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主张“和”的文化。星巴克代表的是美国文化,众所周知,美国文化较为强势,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必然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从而出现故宫星巴克事件。

(4)没有做到真正的产品本土化

尚且先把“一万家”的庞大数目放到一边,眼下星巴克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任何一个从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一定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星巴克在中国一方面要考虑到政策和市场的不成熟,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况且,国内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对于星巴克来说,一定要谨慎地寻找合作伙伴,谨慎地调整发展战略,选择自己本土化的模式,这其中包括管理模式、合作模式和产品模式,这都是星巴克需要关心的问题。

三、我国餐饮业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

我国餐饮行业持续发展,营业额和就业人数都有所增长;虽然我国餐饮企业开始重视品牌优势的塑造,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注重利用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扩张,市场的需求中体现出科学饮食的的时尚,我国餐饮业尽管发展很快,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的餐饮业缺少一套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致使这一行业一直无法评定国家认证的名牌企业,这无疑影响了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门槛不高,盲目竞争和分散闭塞现象仍较严重。企业的信用建设和安全保证体系还比较薄弱,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餐桌污染、餐饮浪费现象突出,市场经营秩序的治理和规范不到位。行业的规范、自律和规划、指导工作滞后。

2.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知识产权观念和品牌营运意识。餐饮企业多为单店作坊式经营。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管理手段、管

理技术还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经验型管理方式较为普遍。企业品牌培育少,文化建设跟不上,结构调整速度慢。众多中小企业经营素质和发展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大众需求,地区与企业发展的差异性仍然较大。

3.结构性问题突出

餐饮服务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便民、便利为目的的大众化餐饮服务显得相对欠缺,不仅服务网点不足,而且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食品质量、卫生条件跟不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工作规范,有了也很难按规范执行。我国餐饮业有的知名品牌加盟店也不少,但是很多只在出售品牌,不注重品牌形象的培养,往往是同一样商品,一店一个样,最后完全改变了味道,服务水准也是参差不齐。

4.餐饮业急需国际化

餐饮业在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中,还面临着运行规则、基础环境、产业模式和综合实力等瓶颈的制约。在如何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弘扬光大,开拓创新等方面还研究的不够,缺乏有效措施。

5.缺乏企业文化

我国的餐饮企业虽然名牌众多,但是各企业缺乏各自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很难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从业人员流动过剩,员工不能成为企业品牌形象代言人,从而加大了经营成本,造成我国餐饮业的精品品牌缺失。

6.店面设计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我国餐饮老字号众多,店面装饰多以怀旧风格为主,这样就造成很难吸引现代的年轻消费群体。而且商家经营方针不明确,没有市场细分,这样就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所以在今后发展中要中西结合,既要能把我国的老字号发扬光大,又要与国际接轨,争取早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四、星巴克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可取之处

(1)创新理念

星巴克敢于拥抱不同的见解,敢于尝试新的领域,敢于承担风险,善于把握时代的脚步甚至是超越。

星巴克的定位契合中围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对咖啡文化和体验消费的需求,尤其是星巴克体验和第三空间的定位,赋予咖啡更多的文化和体验内涵,使咖啡从一种普通的饮品成为了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使星巴克成丁中产阶级社交并体验高品质咖啡文化的一个社交场所,为星巴克带来了可观的人流量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财务收益。

(2)服务态度

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为顾客着想的态度。星巴克时刻信守这自己的承诺:随时随地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公司的每项策略都是要让顾客更满意,

从顾客走进任何一家分店的一刻,到点餐、喝到一杯香浓的咖啡,再到最终决定在星巴克放松一下还是继续忙碌。

星巴克竭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顾客有不愉快的体验。因此,公司的很多策略---从集中开店,到有些地区的免下车服务---都旨在让顾客排队等候的过程更快点,以免顾客等得不耐烦。

星巴克决定集中开店,正是看到人们不愿排老长的队去买一种奢侈品。顾客们不会为了买上一杯豪华级的咖啡而耽误时间或改变自己的排程。为了让顾客更快买到咖啡,星巴克觉得它们必须出现在顾客身边,尽管这可能让其有沦为街角小店之嫌。最终,星巴克得以让其豪华的咖啡生活方式随处可得。

2.不可取之处

(1)消费者人群局限范围大

星巴克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一种咖啡享受,坚持把咖啡文化融入到咖啡服务中。城市白领的生活品位较高,对生活质量要求就高,对咖啡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强,对咖啡文化的认可程度较高,从而对咖啡的需求就大,而三线以一下城市的消费者相比之下对生活品味的要求则不及于一线二线城市的白领阶层。

(2)文化理念不符

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是后期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的历史较短,所以接受的消费者范围较小。

结论

本文通过对星巴克的文化营销策略的分析,从星巴克对于咖啡质量的精益求精。小资情调的店内设计和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着手详细叙述了星巴克如何赋予古老的西方饮料新的文化内涵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应当从创新理念,用人情味留住顾客,与供应商荣辱与共,把握国内市场商机等几个方面借鉴星巴克文化营销的成功经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然,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多元化的失败,扩张过快引起的品牌价值和选址城市分布的不均、文化冲突等问题,本文也尝试提出扭转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2、郭国庆. 市场营销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淑翠, 彭品志. 零售业新体验——体验营销[J]. 商场现代化, 2005。

4、里斯.特劳特. 定位: 头脑争夺战[M]. 北京: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

5、陈广. 星巴克攻略-全球第一咖啡连锁店的行业创新与体验营销[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

6、张一君. 撞墙的星巴克[N]. 中国经营报, 2008.7.14。

7、王海花,任大鹏. 星巴克在华经营模式探析[J] 2007。

8、徐凤琴, 乔忠. 企业市场细分方法及目标市场的确定[J]. 科技与管理, 2004。

星巴克咖啡公司的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1 引言 跨文化营销是指企业在跨国营销中针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所在国子公司的营销活动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使企业规避面对的文化风险,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达到顺利实施营销方案的目的。《晏子春秋·杂下第十》记载了一则“南桔北枳”的故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1]。意思是生长的环境不同,以致同一种类的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长成桔,生长在淮河以北则长成又小又酸的枳。类似的现象在许多企业进行跨文化营销时屡见不鲜。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企业处理得好,自然可以顺风顺水,蓬勃发展;处理得不好,则会如南桔北枳的故事般“水土不服”。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想让世界认可企业品牌,企业就必须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国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与当地文化和谐相融以形成独特的跨文化营销方式。本文拟对星巴克咖啡公司的跨文化营销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开展跨文化营销提供有益的启示。 2 星巴克跨文化营销的实施基础 2.1 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 星巴克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跨国经营探索,最终确立了三种商业组织结构:合资公司、许可协议、独资自营。星巴克具有灵活的投资策略,并根据各国各地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2]。以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 (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 (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3]。

星巴克品牌连锁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分析

星巴克品牌连锁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日勺.深入,咖啡已经渗透到世界日勺.每一个角落,甚至在国家像中国日勺.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勺.提高和开放日勺.思想,咖啡已经被越来越多日勺.人所接受.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咖啡就昰时尚,品味,也.据有关资料,而另一种力量在世界传播-星巴克.本文通过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客观分析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日勺.内外部环境,指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所存在日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运用STP 等战略分析工具总结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日勺.发展,对星巴克日勺.危机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日勺.营销对策 引言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星巴克日勺.在短短二十多年日勺.时间中创造了世界上最具价值日勺.品牌之一,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 年,昰世界领先日勺.特种咖啡日勺.零售商和品牌拥有者.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等地区拥有超过16,000 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50,000 人,长期以来,星巴克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日勺.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日勺.“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日勺.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日勺.“第三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日勺.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日勺.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日勺.企业”. 中国目前日勺.咖啡消费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着巨大日勺.商业空间,据专家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日勺.咖啡消费国,到2020 年中国人人均每

星巴克的品牌本土化营销策略

星巴克的品牌本土化营销策略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孕育出了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也成个各个外资公司争夺的对象,本文以当前跨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海外市场为背景,抓住这个经济热点,以星巴克品牌做为一个切入点来研究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此次论文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星巴克这种已经十分成熟的跨国企业的品牌本土化营销的研究以期给我们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餐饮企业带来一些好的借鉴。 关键词:品牌本土化星巴克跨国营销

一星巴克概况 (一)星巴克简介 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克品牌拥有者。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二)星巴克在中国发展简史 1998.3进入中国台湾,开出第一家店 1999.1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国贸开出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第一家门店 2000.5进入华东,在上海淮海路力保大楼开出第一家店 2000.5进入中国香港,开出第一家店 2002.8进入中国澳门,开出第一家店 2002.10进入华南,在深圳中信银行开出华南第一家店 2005.9进入东北,在大连开设东北第一家店 2005.9进入西南,在成都开设西南第一家店 2005.9设立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帮助改善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 2005年底,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区支持中心,负责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营管理 2006.10收购北京美大有限公司多数股权,获得北京和天津地区营运权 2006.11进入西北,在西安开设西北第一家店 2011年3月8日星巴克更改了新的标识,把以前星巴克标识上的英文Starbucks和coffee两个词移除,长发双尾美人鱼图案成为唯一的识别符号。2011年8月7日,合肥星巴克淮河路百盛店开业,并相继推出包公主题咖啡杯,“包公杯”成为全球首款以人物为主题的城市杯,此外还将计划年内在合肥开设20家门店。 2012年10月8日,星巴克在中国推出了“早安闹钟”。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就有将近700多家店[1]。

星巴克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报告

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 星巴克在中国如何作秀——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星巴克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它所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1971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创始店开业。 1987年3月,星巴克的主人鲍德温和波克决定卖掉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西雅图的店面及烘焙厂,霍华·舒兹则决定买下星巴克,同自己创立于1985年的每日咖啡公司合并改造为“星巴克企业”。 现在,星巴克已经在北美、欧洲和南太平洋等地开出了6000多家店,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每年超过500家,平均每周超过10000万人在店内消费。预计2005年,星巴克在全球将有10000家店。目前,星巴克是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1998年3月,星巴克进入台湾,1999年1月进入北京,2000年5月进入上海,目前星巴克已成为了国内咖啡行业的第一品牌。 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集团对外宣布:集团大幅提高其在台湾与上海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增至50%。由此,星巴克集团的子公司“星巴克国际”和台湾的统一(星巴克)集团,将从授权关系转为事业合作伙伴。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宇表示,美方增持10倍股份的主要原因是看好台湾和上海的市场前景,愿意进一步投资未来。 台湾、上海星巴克股权之变使得“星巴克王国”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一个市场跟进者,进入的又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完全成熟的市场,星巴克靠什么从一间小咖啡屋发展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请看本期“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 模式

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 ★同麦当劳的全球扩张一样,星巴克很早就开始了跨国经营,在全球普遍推行三种商业组织结构:合资公司、许可协议、独资自营。星巴克的策略比较灵活,它会根据各国各地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以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 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 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 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 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不同,但是经营的品牌都是一样的。上海统一星巴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宇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一般而言,美国星巴克在某一个地区所持的股权比例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市场对它越加重要。另外,星巴克制定了严格的选择合作者的标准:如合作者的声誉、质量控制能力和是否以星巴克的标准来培训员工。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有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中国北方的代理权,台湾统一集团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地区的代理权,南方地区(香港、深圳等)的代理权则交给了香港的一家公司。 ★1999年初,星巴克授权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场开设第一家分店,至今已在京、津地区迅速发展到36家。而“统一星巴克”则于1998年3月在台湾开出第一家店,当时的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由“统一超商”、“统一企业”和“美国星巴克”分别持股50%、45%与5%。2000年5月,两大集团再以同样的合资模式,取得在内地江浙地区的经营权,成立“上海统一星巴克”,在上海地区开出第一家店,目前已在上海开出26家店,年底计划达到30家店。

星巴克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Finance and Economics 财经论坛 ORIENT | 77 星巴克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宋 杨 |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 美国星巴克连锁咖啡公司在短短40年间把咖啡品牌作为一种“有形文化”来经营,其作为品牌核心的“体验式消费”观念 更是另它一跃成为全球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发展过程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企业战略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仅利用波特五力从微观方面对星巴克的企业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并指出了未来星巴克的战略走向。 关键词 星巴克;企业战略管理;战略走向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14-0077-1 一、星巴克公司品牌价值核心 星巴克(Starbucks)这个名字来自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星巴克咖啡公司旗下零售产品包括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饮料、各式糕点食品以及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星巴克的品牌价值核心是“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 星巴克充分运用了“体验”作为其制胜的营销工具。对于咖啡店来说,最重要的是用环境文化去感染顾客。星巴克正是利用生活、情感与注意力的变化所产生的体验来创造它的品牌核心价值。 二、战略环境分析 (一)微观环境分析(波特五力) 星巴克作为一个咖啡市场的领先者,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采用波特五力,对整个咖啡行业进行一个企业微观环境分析,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清星巴克所处的现状。 1、星巴克潜在竞争者 (1)咖啡行业竞争者: 星巴克与Costa 的竞争是比较大的。Costa 具有本土优势,依托华联和悦达在商超、百货卖场以及物流等方面的优势,能快速打开渠道,而且使用“贴身”战术为Costa 节省了成本,但是星巴克拥有强大的文化以及品牌支持,而且使用体验式的直营模式以及“独身”经营模式,企业节省了成本的同时也为直营店提供了最大的质量保证,给消费者更加满意以及信任感。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1)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星巴克跟其他精品公司一样,不是直接和供应商如咖啡农户交易,而是和出口商交易。供应商集中于高品质的阿拉伯咖啡豆,再由出口商集中购买,与星巴克进行交易。而咖啡只能由咖啡豆制作而成,并无其他替代品,因此标准化程度较高。 (2)供应商的咖啡豆对星巴克而言非常关键。 虽然咖啡豆的购买成本只是占星巴克经营成本的一小部分,但是咖啡豆的质量对于星巴克咖啡而言很重要,质量上乘的咖啡豆才能煮出味道最纯正的咖啡。另外,挑选一个合适的咖啡供应商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非易事。因此,供应商提供的 产品对星巴克而言非常关键。 3、替代品威胁:果汁、奶茶等 咖啡的替代品威胁是果汁、奶茶等,但是现在星巴克也有特制的果汁、奶茶供应。尽管街上到处都有卖果汁、奶茶的小店,但是这些小店一般都只是零售饮品不提供座位,而星巴克卖的不仅是咖啡、果汁等饮品,卖的也是一种氛围一种体验,所以替代品的威胁不大。 三、战略选择 (一)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1 、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 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2 、以直营经营为主 30多年来,星巴克对外宣称其整个政策都是:坚持走公司直营店,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 3、特色设计: 据了解,在星巴克的美国总部,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室,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负责设计全世界的星巴克店铺。 (二)星巴克的全球营销战略 1、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曾是星巴克的竞争利器。通过在咖啡饮品行业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星巴克公司获得了远高于普通咖啡店的利润率。但是,差异化战略也有风险。这主要包括:顾客的购买不仅取决于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也取决于顾客的相对购买力水平,并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后两者的影响力大到足以使顾客不再愿意为体验更多买单时,企业就会面临风险。 2、多元化战略 为了应对挑战、打破传言,星巴克开始将多元化策略作为有力武器,在美国本土的咖啡店中安装可以自己制作CD 的个人音乐欣赏台、涉足食品业、电影业等, 以这样的方式寻求跨行业发展。在中国,星巴克还找到了另一种拓展业务的办法:卖礼品。礼品种类从各种咖啡的冲泡器具,到各式咖啡杯、记事本等,这些印有星巴克墨绿色标志的货品都已经被摆上了货架。 四、星巴克未来战略走向 1、星巴克危机 近几年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张,星巴克接连采取降低成本等措施,店面选址设计、员工培训等方面也大不如前,越来越多的客户发现星巴克的服务质量在下降,原先的体验文化逐渐淡化。规模快速扩张并没有给星巴克带来业绩和品牌的同步提升,反而危及其健康发展。迫于生存压力,星巴克不得不陆续关闭门店,裁减冗员,并将精力投入到旨在重新提高客户体验风气的“复兴星巴克”计划中去。 2、应对措施 (1)收缩战线,用稀缺营造品牌归位; 星巴克出现品牌迷失,忘记了自己是谁,否则就不会出售速溶星巴克咖啡,也不会开“杂货店”。星巴克不可以向他们一样到处抢占熙熙攘攘的快节奏场所,星巴克应该明白其消费群体不是因为逛累寻找歇脚处的顾客,而是奔着感觉去的小资与中产阶级。只有这部分顾客的行为和体验才真正构成了星巴克品牌核心价值。 因此,星巴克应该重塑自己的竞争优势,收缩战线,退守根据地,放缓新开门店步伐,关闭业绩乏善的现有门店,集中力量改善门店经营状况。 (2)继续提升服务竞争力 咖啡不是高科技的东西,容易复制,易于模仿,但员工的表现是不容易模仿的。星巴克应该继续注重内在员工的满意度,加强员工培训,因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真正创造满意的体验。员工一句亲切问候、一个笑容、一种自信而专业的服务就足以增强顾客的体验价值。 参考文献: [1]詹艳.星巴克的品牌建设.理论导报.2012年第1期. [2]张忠朝.企业形象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分析——以星巴克中国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3]张振兴、边雅静.从星巴克看企业品牌建设.企业管理.2010年12期

星巴克营销策略主题分析

星巴克营销策略主题分析 星巴克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1971年那个店是卖咖啡豆,不是像现在可以进去喝咖啡的店,主要给客户咖啡豆,自己磨,自己欣赏咖啡。1982年现在的董事长进入星巴克之后,从1982到1987年开始努力把星巴克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咖啡公司。1987年,他把那个公司买下来,开了第一个和现在一样的咖啡店——可以进去坐在那里享受环境、享受咖啡的店,1987年至今20年历史还不到。1996年开第一次海外店,在美国本土外只是10年的历史。1999年进入中国,在北京开第一家店。2005年成立了大中华区的总部,不但负责香港澳门还负责台湾,还所有中国的地方。现在中国在星巴克公司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一、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全球最大咖啡饮品零售商———美国星巴克公司(Starbucks)目前正在实施大规模扩张计划,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麦当劳,成为全球快餐业的老大。在星巴克,经常能够看到消费者们开着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捧杂志,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与其他一些快餐店相比,星巴克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经营理念很有发展前景。首先,它不断推出的休闲饮料吸引着回头客;此外,咖啡也日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目前星巴克在海外经营亮点是中国市场。如今,星巴克在中国有230家连锁店,且中国的潜在消费者人群约有2.5亿,这已经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数。因此未来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可能接近其在美国的市场规模,连锁店总数有可能达到1万家。星巴克能够盈利并且迅速推广的真正理由是什么?从产品角度看,它并不是产品制胜,替代性产品和竞争性产品比比皆是;从服务角度看,也不是服务制胜,自助式的服务顶多让消费者感到“平等”,个性化服务根本谈不上;在特许加盟方面,星巴克也是一个“怪胎”,在北京很多人以为它是“美大”的买卖,在上海很多人以为它是“统一”的企业,它自己则说:“我们主要的经营模式还是直营。”其实,星巴克的成功主要在于它是“市场下的蛋”,它的一切都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中雕塑完成的。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评判星巴克,则可以说星巴克充分运用了目前最热门的“体验”来作为其制胜的“营销工具”。在“体验经济”运用巧妙的情况下,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在星巴克,产品并非完全是产品,它更多成分是“体验一种感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由此,产品的超值利润自然得到实现。凌乱可以理解为“自然舒适”,据说它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星巴克的主流消费群目前已经习惯多元文化的重叠感觉,坚持视觉统一的观点似乎又有些“老土”了。关于是直营还是合作的争论,其实意义不大,如果能赚钱还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星巴克自然考虑让你加盟。如今加盟市场太乱,星巴克和肯德基、麦当劳一样,都不敢轻易开放加盟市场。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有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中国北方的代理权,台湾统一集团

星巴克swot分析

2.1 整体背景环境分析 2.2 SWOT分析 SWOT矩阵分析星巴克 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优势(Strengh)劣势(Weakness) 1、经营模式的灵活选择 2、品牌优势 3、咖啡技术优势 4、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5、细致周到的顾客服务 6、门店位置优势 1、组织结构的效率不 够 2、供应链的管理压力 3、资金链管理的压力 4、体验淡化、服务水 平下降 5、价格偏高 机会(Opportunity)SO(利用)WO(改进)1、市场进入的空缺 2、时代大背景的契机 3、中国咖啡市场潜力巨大(1)市场占有率扩大战 略 (2)品牌延伸 (1)直营策略 (2)品牌危机扭转战 略 (3)差异化政策 威胁(Threat)ST(监视)WT(消除) 1、竞争对手众多 2、替代品的丰富和提升 3、原料成本的上升 4、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5、金融风暴的冲击(1)差异化战略 (2)公关策略 (3)提价策略 (4)弹性价格体系 (1)产品线收缩策略 (2)关掉不盈利或亏 损的店面 (3)寻找更低价格的 供应商 2.2.1 星巴克竞争优势 (1)经营模式的灵活选择: 星巴克善于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在中国的经营模式从最初进入中国市场采取合资和特许加盟的授权经营方式规避市场风险到如今随着国内市场走势一路良好,消费群体的逐渐稳定,为了更好的控制星巴克的服务品质,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叫停特许经营,回收股权,变身直营经营。(2)品牌优势: 充分运用“第三生活空间”式的体验。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

星巴克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

星巴克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 201013201366 旅游管理(本科班) 雷梦瑶 1982年,霍华德?舒尔茨先生加入星巴克,担任市场和零售营运总监。在舒尔茨的正确领导下,星巴克迅速腾飞,舒尔茨成功的将星巴克建成全球极品咖啡的翘楚。星巴克的成功令人不可思议,那么是什么促使了星巴克走向的成功? 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星巴克属于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咖啡服务产业成长与演变。,府在其中很少参与咖啡行业的调控与规划。星巴克的发展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在1982年那时候咖啡的需求与经济发展相挂钩,在当时人们对咖啡的需求是相对不高的。舒尔茨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加大了对咖啡这一行业基础设施和咖啡原料资金的注入,具有前瞻性的在咖啡行业率先开展员工福利保证,为星巴克在未来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星巴克的宣传上来看,星巴克并不追求电视长时间大幅的人机广告,更有针对性的采取人对人的广告模式。通过星巴克咖啡的员工与顾客的交流来推荐自己的产品和咖啡文化,灵活性大,可针对顾客的个人喜好来进行沟通交流。星巴克咖啡主要针对的消费者是收入能力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工作人群,针对性强。

从星巴克咖啡的企业文化来看,星巴克与肯德基一样在传播自己西方文化时,更积极融于中国文化,做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公民。星巴克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在中国,2005年9月,星巴克咖啡出资近500万美元设立了“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专门用于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特别是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其中首笔捐赠150万美元已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开展“西部园丁培训计划”。第二笔捐赠60万美元已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展“水?妇女?健康与发展”项目。积极的参与中国公益项目,为企业树立的良好的形象,也为星巴克咖啡注入了中国文化,丰富了企业的内涵。 星巴克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为星巴克咖啡注入新思想、新活力。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此外,星巴克咖啡公司通过与合资伙伴生产和销售瓶装星冰乐咖啡饮料、冰摇双份浓缩咖啡和冰淇淋,通过营销和分销协议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场所生产和销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并不断拓展泰舒茶、星巴克音乐光盘等新的产品和品牌。星巴克的多元发展为星巴克在全区的扩张提供了动力。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研究

封面---每个学校不一样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孕育出了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也成个各个外资公司争夺的对象,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中国在2015 年之前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根据这种对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期,星巴克公司把中国市场定位于其美国市场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本文通过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客观分析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指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运用STP 等战略分析工具总结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对星巴克的危机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关键字:第三生活空间体验营销 SWOT STP 星巴克体验

目录 摘要 ............................................................................................................................................. I 目录 ........................................................................................................................................... II 1绪论 .. (1) 1.1研究背景 (1) 1.2关于星巴克的品牌诉求 (2) 1.3星巴克的品牌识别 (2) 1.4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5星巴克面临的问题 (3) 1.5.1问题一:星巴克在中国着眼于大城市的市场却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市场 (3) 1.5.2问题二:星巴克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品牌价值在逐步降低 (3) 1.5.3问题三:星巴克在中国的文化冲突 (3) 1.6本章小结 (3) 2.星巴克在中国发展的理论综述 (4) 2.1 体验式营销理论 (4) 2.2 SWOT分析 (4) 2.3 企业经营策略 (4) 2.4 STP分析 (5) 2.5本章小结: (5) 3.星巴克的现状分析 (6) 3.1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6) 3.2星巴克的品牌定位 (6) 3.3星巴克的产品定位 (6) 3.3.1产品分类 (7) 3.3.2产品组合 (7) 3.4星巴克的价格定位 (8) 3.5 星巴克第三生活空间定位 (8) 3.6 STP(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分析 (9) 3.7 SWOT分析 (10) 3.8本章小结 (11) 4.星巴克的连锁经营 (12) 4.1星巴克的选址 (12) 4.2星巴克连锁店的店面设计 (12) 4.3星巴克的选店模式 (12) 4.4本章小结 (12) 5.竞争对手分析 (13) 5.1 星巴克的主要竞争对手 (13) 5.2星巴克成功的秘诀 (13) 5.3本章小结 (13) 6.星巴克的营销政策建议 (14) 6.1 差异化策略 (14) 6.1.1体验营销 (14)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研究审批稿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研究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东方贱人 退款是几个意思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革新。西方的快节奏生活模式逐渐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咖啡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国人的生活。1999年1月11日北京国贸中心,上午9点,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开设了第一家零售店。自那一天,星巴克开始了中国之旅。直到现在,人们还是非常喜欢在一个下午或者忙碌的早晨,去星巴克喝一杯。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现在这种越来越符合人们生活节奏的餐饮业越来越收到国人的好评。近些年,人们在追求消费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结构上。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产品的服务性能和产品的质量所带来的直接满足感已经下降了很多。剩下的部分,消费者开始在消费过程中所得到的精神感觉来填补。从商家角度来看,将产品和服务进行捆绑,可以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感。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企业已经开始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打造精神需求的方面,并逐渐开始将产品和服务进行融合。 在国人眼中,喝一杯咖啡多获得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跟传统的茶文化不同,咖啡不需要繁琐的洗茶和泡茶的过程。也没有那么多的传统习俗的“捆绑“。咖啡馆所营造的氛围,会让人得到很大程度的放松。使得消费者和商家之间逐渐的开始了一种互动。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二)研究目的 一般来说,科技含量高,工艺制作精美的高精产品可以成为制造业的宠儿。但这些并不可以算到咖啡身上。咖啡无论是在种植上还是在加工上,都算不得高精产品。如此说来,咖啡这种简单的产品不应该如此地魅力四射。但是星巴克做到了,星巴克避重就轻的改变了这一模式。避开了复杂的工艺,选择了在产品经营和市场营销当中做文章,其中显而易见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咖啡和人。 星巴克是怎样在全球迅速发展的全球的所有国家的营销模式是否一样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这些将是本文将探讨的核心。 (三)研究内容

星巴克的战略管理分析

PEST分析法(宏观环境) P---政治(Political) 1.稳定的政治环境 星巴克经营的是咖啡服务,并不涉及到国家的垄断行业和稀缺资源,加之我国的政治环境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中国鼓励外资企业的进入,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会面临着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所以目前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星巴克咖啡开拓市场的基础。 2.知识产权保护 在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和上海市高院的联合组织下,经过评选委员会讨论,评出了上海保护知识产权十大案件,星巴克等侵权案入选。 E---经济(Economic) 1、经济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居民的收入增长得很快。居民收入的提高为星巴克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有益于星巴克咖啡进行稳步的市场开拓。 2、消费增长 同时随着高收入人群的生活品味逐渐提高,对咖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星巴克咖啡的市场扩大越来越有好处。2011年6月22日,咖啡行业观察人士称,在“海归”和经常去境外旅行的人士以及国内高端咖啡店持续开张的推动下,中国咖啡消费量将继续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长,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二三线城市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所占的市场分额也不断增加,成为中国咖啡市场及未来20年的核心推动市场。 3.市场潜力巨大 咖啡消费在中国城市里,平均每人每年的咖啡消费量是4杯,即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人每年的消费量也仅有20杯。而在日本和英国,平均每人每天就要喝一杯咖啡。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著名的茶文化国家,目前已经发展成了巨大的咖啡市场。拥有强大茶文化的中国具有广阔的咖啡消费潜力,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之一。 4、咖啡行业投资情况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与挑战

学习星巴克成功的营销策略 2010-08-05 10:43 摘要:星巴克很少做广告,或者说,他们很少自己主动去做那种花钱的广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有人帮你到处做免费的广告,你又何必去再花一次钱、操一份心呢?星巴克的成功,肯定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推广策略,这当然是后来人应该重点学习的要点。 一、文化营销策略与星巴克的硬件与软件设计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世界没有统一的世界性咖啡品牌,而只有速溶咖啡品牌。而从那个时代开始,星巴克是惟一的世界性咖啡品牌。他从1971年创建,到现在仅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就从一家小咖啡馆发展到拥有4500家全球性的连锁企业。 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北京,2000年登陆上海以来,短短六年时间便风行中国的各大城市,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近400家咖啡店,中国将有望成为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星巴克的文化策略进行的特别成功,而核心就是积极运用战略性公关工具,进行品牌传播。星巴克的核心营销策略,就是以在欧美根深蒂固的咖啡文化为基础,针对当时社会主流的快餐文化,结合主流文化或者是消费者根深蒂固的咖啡文化,推出一种高水平、高水准的咖啡价值观,针对当前快餐文化,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正是这样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或者说立足于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方法,实现了星巴克营销的根本性突破,而在文化营销领域当

中,重要的是构建一种文化的体验和文化的氛围,并且把公司所有的其他策略同这一策略相结合。 既然咖啡的消费是一种高端的文化消费,那么,星巴克必须在基本品质和质量方面打造文化型消费的基本品牌价值基础,而这一点同一般的品牌战略是完全一致的。任何一种有非常鲜明消费者价值特征的品牌,包括由文化价值构建的品牌,都需要用鲜明的消费者价值体系和物质来保证。而围绕星巴克的文化定位,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同其他营销策略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相辅相成、有机一体的文化价值塑造模式,为星巴克品牌最终被消费者接受奠定了独树一帜的营销基础。 (一)以倡导全球高端咖啡文化为基准,制作高标准咖啡,建立保证质量与口味的标准化作业流程 为倡导咖啡文化,并且形成口碑传播效应,星巴克高调购买全球高品质的高原咖啡豆,命名特殊的烘焙方法,围绕咖啡风味,创造口碑传播信息,从而形成从采购、烘焙、酿制的星巴克行业最高标准,建立超标准报废处理制度。从制度与流程上,保证每一杯咖啡达到完美标准,力争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 (二)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出发,精心设计店面选址 作为文化消费场所,星巴克从特定消费者人群入手,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选择相应的地址,构建一个能够满足文化体验和文化感觉

星巴克营销策略分析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分析 工管103 10806310 孔艳琦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馅皮饼及蛋糕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 产品(Product)1960年密歇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首次提出了以企业为核心的4P’S营销一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因素归结为这四个基本营销策略的组合。4P’S理论奠定了20世纪中期以来营销管理的基础理论框架,它认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在于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今天,我要用的是4P的理论来分析星巴克的营销策略。 一、产品(Product) 霍华德·舒尔兹星巴克品质的基石是1971年星巴克刚诞生时就致力经营的顶级重烘焙咖啡豆。转型后的星巴克设有专门的采购系统。他们常年旅行在印尼、东非和拉丁美洲一带,与当地的咖啡种植者和出口商交流、沟通,购买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以保证让所有热爱星巴克的人都能品到最纯正的咖啡。星巴克咖啡品种繁多,在制作上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例如,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秒,拿铁(星巴克的主力产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等。 为保证品质,星巴克坚守四大原则:拒绝加盟,星巴克不相信加盟业主会做好品质管理;拒绝贩售人工调味咖啡豆。星巴克不屑以化学香精来污染顶级咖啡豆;拒绝进军超市,星巴克不忍将新鲜咖啡豆倒进超市塑胶容器内任其变质走昧;选购最高级咖啡豆。做最完美烘焙的目标永远不变。但是也因为这些坚持,有时候却让星巴克处于竞争劣势。 值得指出的是,后来出于竞争的考虑,星巴克对有些内部规则做了妥协。例如1997年进入超市(后述);特殊区域(如机场)和一些国外市场(如新加坡)采取授权加盟方式(但比例不到10%);提供低脂奶调制的咖啡饮料(星巴克为保证浓缩咖啡的正宗味道都是全脂奶调制)等,都是随环境和市场变化而与时俱进。重要的是,当初的坚持已为建立品牌提供了最大助力。 1、风格。星巴克的过人之处在于既创造了统一的外观,同时又加入变化,利用风格体现美感,创造了视觉冲击。与麦当劳等连锁店不同的是,星巴克结合不同的地点使每家店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但是丰富多彩

星巴克咖啡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星巴克咖啡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摘录:本文的分析对象是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以下将通过其公司概况,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劣势,发展战略及组织结构进行阐述。 关键词:优质完美体验需求

目录 1、公司背景介绍 2、公司组织结构 3、公司市场SWOT分析 4、公司营销战略及发展提议 1.公司背景介绍 1.1公司介绍 星巴克咖啡公司于1971年诞生在美国西雅图一家靠咖啡豆起家的咖啡公司,自1985年正式成立。它是零售、烘焙特色咖啡的世界一流公司。 星巴克公司是由美国的一家咖啡公司、台湾统一集团旗下的统一企业、统一超商与上海烟草集团卢湾烟草糖酒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开设经营的星巴克咖啡门市。在中国,星巴克的全称是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 20世纪70,首家星巴克店开张。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舒尔茨于1982年来到星巴克工作。并且寻找到咖啡店的商机。 20世纪90年代,星巴克开始扩张自己的领地范围他先是在美国的其他地区开花,接着欧走向了整个世界。其后,星巴克又向自己的伙伴提供本公司股票的买卖权。21世纪,星巴克公司已经在30多个国家的6000多个地方设立了业务机构。 1.2品牌价值观

星巴克公司出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咖啡、完美服务,更重要的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文化。星巴克认为他们的产品不但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文化,即专业、休闲又浪漫的“第三空间”体验。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成同客户之间的沟通。并使喝咖啡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成为一种情感需求。 1.3产品价值观 经典咖啡和浓缩咖啡饮料、冰凉饮料、泰舒茶系列、食品。星巴克对其产品品质的要求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从咖啡豆的精挑细选到烘焙磨制,无疑不是最严格的程序。除咖啡外,还有默默诠释着咖啡的范畴,构成了和咖啡的完美味觉搭配,那就是星巴克的美食。星巴克追求每一次推出的美食都能让人有全新的感受。 2.公司组织结构 2.1商业组织结构 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同麦当劳的全球扩张一样,星巴克很早就开始了跨国经营,在全球普遍推行三种:合资公司、许可协议、独资自营。 2.2人力组织结构 董事会美国本部 其他大区域CEO 大中华区经理 京津地区经理 其他城市地区经理其他小区经理 市场部经理 人力资源部经理 运营部经理 北京市内小区经理 门店经理

星巴克带给我们的营销启示

也许,星巴克已经成为了随处可见的咖啡店,也许,在里面你能品尝到香浓的咖啡,体会到周到的服务,但是,如果你只是把眼光停在这一切的表象,那你可能就错过了一些更为难得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从中提取了有关星巴克的一些与营销学有关的经验,这些经验绝对值得营销人铭记于心。 一切集中于“熟悉” 星巴克的所有产品都拥有人们非常熟悉的外包装,这能让人们对这个品牌产生一个固定的、深刻的印象。 如对家具的选择,固定的装饰和摆设,产品的名称,甚至杯子上附带的信息、图形,等等。可以感受得到,在星巴克,所有的东西都经过了认真、精心的设计。举个例子,我所在的纽约,星巴克在店内甚至设置了一个小纸盒,用于放置经理和经理助理的名片。这看似简单的小设置其实非常聪明!这能令顾客对星巴克产生相当美好的感觉,它让顾客感受到,在星巴克是有人在为他们负责的,星巴克绝对不会弃责任于不顾。而责任,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中,是越来越罕见的东西了。 其实简而言之,在星巴克绝对没有多余的东西。相应地,那些“多余的东西”也不应该出现在你的企业里。 事实上,每一个企业,无论它的空间多么小,只要努力地去增强自己的品牌在公众间的熟悉度并能够有意识地与客户进行互动,这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客观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在考虑如何增长你的业务时,如果你能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细节上,实际上,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们可以为你的品牌传递出十分强大的信息量。把精力用在细节上,就能够将你的一些服务概念传达给客户,让他们感觉到你重视他们。反过来也会让客户对品牌产生一种信任,最终让他们自己去承认你的品牌、产品和服务。 注重你的“品牌意识”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第一页,将人格界定为一种“不间断的一连串成功姿态”。 星巴克将这句话变成了一种科学理论。实际上这就是我刚刚谈到的隐藏在星巴克背后的“熟悉度”。这个品牌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对目标消费群识别的能力。星巴克能够辐射、确认一种明确且迷人的身份,同时还能非常聪明地更加深入地了解顾客,包括顾客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需求等等。 为什么会有人在意什么音乐是“我们正在倾听的”?你认为通用汽车的广告音乐符合你的音乐口味,还是惠普的广告音乐更符合你的音乐口味?或者说,你只是在意音乐本身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实际上,在生活中,其实人们非常在乎一种所谓的“共同的情感”。 我们尊重星巴克的营销策略,因为每当它说“我们”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星巴克盈利的途径,其实就是通过一种“共同的情感”。你不妨与星巴克对照一下,看看你的品牌是否也是这样做的,怎样做才能使它变成现实。其实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因为你的判断、品位以及持续的能力为你的客户不断带来惊喜和欢悦,从而使他们产生信赖感,实际上,你就已经拥有了一个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店铺空间的非常具有价值的合作伙伴。换句话说,你已经赢得了市场竞争力! 不要尝试赚顾客的每一分钱 尝试着用“激进”的逻辑思考问题:顾客买了一杯咖啡,然后坐下来悠闲地消磨5个小时。当然,这在企业管理文化里,是永远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投资回报实在少得可怜。在现今讲求时效的社会里,顾客们只能把一些“边角废料”的时间用在喝咖啡上。很快,星巴克“休息一小时”的概念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星巴克留给公众的似乎就是这样的印象。 而真相是,星巴克舒适的椅子和沙发都成了与“时效”经济相违背的东西。星吧克巧妙地创造了一种“忠诚”工作的假象,让商务洽谈的适当悠闲变成可能,为多人聚会提供了一个场地。所有这一切,其实就是满足了顾客潜在的消费需求。

对星巴克营销策略分析(精)资料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大作业---“这不是一杯咖啡,这是一杯星巴克”案例: 阅读案例,结合课程所学相关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问题进行作答(20分 星巴克的咖啡价格稍高于同类产品,但是这没能阻止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走入星巴克,原因就在于星巴克发现了消费者对咖啡饮品的新需求,在它的杯子中装满的不仅是咖啡,还有浓郁的咖啡文化。 当星巴克浓郁的咖啡味道飘向街道时,西雅图苏醒了。尽管盘踞着微软和波音两大世界顶尖公司,但对于西雅图的市民来说,这座城市的一天是从一杯咖啡开始的。事实上,无论是西雅图、纽约、东京,还是北京,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星巴克,花上比其他咖啡馆可能贵一点儿的价格品尝一杯。 “这不是一杯咖啡,这是一杯星巴克。”痴迷于星巴克的人会这样解释。而一项研究表明,消费者所追求的商品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要求,还要帮助他们传达出其他信息,比如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或是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消费者还认为,小小的奢侈有助于他们管理生活中的压力,并更好地调配自己的时间,达成愿望。 出于这样的原因,星巴克得以进入《福布斯》的奢侈品排行榜,位置甚至超过知名化妆品品牌雅诗兰黛。 一个美国人在意大利的奇遇 1983年,星巴克的前任总裁舒尔茨出差到米兰参加商展。他走在街头,发现浓缩咖啡馆一家接一家,而且都挤满了人。意大利人早也来、午也来,到了傍晚下班还是先到咖啡馆转一圈才回家。大家一进门好像就碰到了熟悉的朋友,在歌剧音乐中彼此聊了起来。 事实上美国人已经在自家的壁炉旁喝了上百年的咖啡,而那时的星巴克也已经卖了10多年咖啡豆。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放松的气氛、交谊的空间、心情的转换,才是咖啡馆真正吸引顾客一来再来的精髓。大家要的不是喝一杯咖啡,而是渴望享受咖啡的时刻。

本土品牌:从星巴克读懂文化营销

“一个冬日的午后,走近心仪的场所,静静地坐在那独特的小沙发上,被暗红与橘黄色系氛围、舒缓的欧洲古典名曲包裹着。环顾四周,陈列架上琳琅满目的袋装咖啡豆标着Java,FrenchRoast等字样时时映入眼帘,手捧热乎的醇香咖啡,让时间慢慢流淌……”这种惬意、放松的星巴克式的“第三空间”不仅令小资们心驰神往,其所带来的独特文化营销价值也成为品牌营销界关注的焦点。星巴克的“咖啡文化”之所以闻名遐迩、深入人心,根源不仅仅在于其对星巴克品牌核心价值的文化诠释、文化呈现,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在对消费者透彻洞察基础上的全方位“文化植入”。 星巴克文化营销的内在逻辑 与产品营销相异的是,文化营销是在产品营销基础上,通过产品载体所附加、覆盖的各种文化元素的有机植入,与消费者产生心理、精神的共鸣,进而从内心深处去影响、引导消费者行为的深层次营销方式。文化营销的重中之重是要发现并建立一种品牌与消费者在心灵上产生互动、共鸣的契合点。与产品营销相比,其对目标消费者的作用方式、作用效果,更为间接、更为持久。 自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以独特的品牌个性、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使大批城市白领成为其拥趸。人们在星巴克营造的“第三空间”里惬意地看书、读报、上网、会友、聊天的同时,为星巴克的文化元素浸润、俘获、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此时,咖啡已经成为一种托辞、一种借口,星巴克以咖啡的名义所整合的文化元素在释放心灵、回归本我、自在率真层面上与消费者高度契合、产生共鸣。正如美国社会学教授Odenburg在《交谊好去处》所说的那样,现代人需要有非正式的公共场所,供他们交友、聊天、聚集、解脱、暂时抛开家庭和工作的压力。星巴克作为现代人的心灵绿洲,在纷扰不安、喧嚣纷杂的滚滚红尘中,提供了一个静思的环境和不具威胁的聚集场所,是现代人真正需要的第三空间。而这一点,恰恰才是星巴克文化营销的真谛与价值所在。 那么,星巴克品牌是如何祭起“咖啡文化”的大旗来整合文化元素的?所整合的文化元素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植入给消费者?其作用机理如何?其内在逻辑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究,对国内本土品牌运用文化营销方法,建立、改进深层次的消费者关系不无裨益。 1.环境植入。传统和时尚相结合的咖啡文化视觉、听觉、触觉的呈现,是顾客感知星巴克品牌,并留下印记的第一层触点。墙上的古色古香壁画,咖啡历史的图片,实物陈列,随手可及的大吧台,排满了供你DIY的各种器皿和工具,全木质的桌椅,独特的小沙发,尽量模仿咖啡的色调变化的绿色、暗红相间的色彩基调,舒缓的音乐,永远摆放整齐的星巴克小点心,还有那用于搁开水的白色的大瓷杯,此外吧台师傅煮咖啡时的嘶嘶声,将咖啡粉末从过滤器敲击下来时发出的啪啪声,用金属勺子铲出咖啡豆时发出的沙沙声,打奶泡的吱吱声……一切的一切,均持续、无形地植入给消费者。 2.产品植入。为了在“第三空间”给消费者煮好一杯咖啡,让所有热爱星巴克的人们品尝到一流、纯正口味的咖啡,星巴克全力以赴。一是采购世界主要咖啡产地的极品,并在西雅图烘焙,无论是原料豆及其运输、烘焙、配制、配料的增加、水的过滤,还是最后将咖啡端到顾客面前,这一系列程序,都必须符合最严格的标准。二是员工被训练为咖啡迷,成为快乐的咖啡调制师,只有这样才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以咖啡文化及情境和一对一口碑式营销来吸引客人。三是现磨咖啡,让消费者现场享受着烘焙咖啡的诱人香味,增加了消费者对星巴克咖啡的真切体验。此外,星巴克的美人鱼商标的创造者还根据各咖啡产地及咖啡特性的差异设计出十几种图示贴纸来显示各产地咖啡豆的个性,让消费者看到产品包装就联想到各种咖啡的产地与特点。 3.员工植入。作为连锁服务业,决定其经营质量优劣的除了硬件的环境产品以外,便是服务提供者(员工)的服务态度与水准的优劣、高低。对此,星巴克的“咖啡大师傅”教育、学习居功至伟。在员工招募上,星巴克一定雇用对咖啡怀有热情、激情的人,所招募的员工都要接受学习,学习内容包括顾客服务、零售基本技巧以及咖啡知识等。在这里,如果有客人不小心弄翻了杯子,员工不会急着去收拾,而是会先安慰客人,告诉他自己也曾将杯子里的咖啡打翻过,不必介意,然后才去收拾残局。星巴克的每家店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互相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