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武术理论

第一节武术概述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起源与发展

我国武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武术萌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为了生存,出于本能必须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图9-1)。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

(二)古代武术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与军事技术有着千丝万

缕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技击性。该时期的发展可以划为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武术的发生: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序进行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

古代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频的战争促进了对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因此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客”、“侠士”、“武士”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随着社会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

古代武术的定型:明清(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

(三)近代武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无奈地退出了战争舞台。

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式体操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1911年-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材先后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之术。

《中华新武术》成功的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了传统的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当代武术

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1958年开始,每年几乎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59年国家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20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难度动作。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

准》,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改革了武术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由单个学科向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

实现。20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关力量的学术骨干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了国际武术组织,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竞技武术为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经过各方努力,1998年国际武联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真正跨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

二、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1技击的特点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套路和搏斗,单练与对练,无论什么民族使用何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

2文化的特点

(1)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2)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3)注重和谐。追求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4)注重形神兼备。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

(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武术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6)既重外练又重内练。外练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内练通过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达到精、气、神、力、功的更高境界。(7)多种拳种并存。武术是个多拳种、多流派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武术的作用

1健身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养生导引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受到海内外人群青睐。

2技击作用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到了现代,武术技击作用虽不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遇近距离的搏斗,尤其在公安战士执行公务时,娴熟的格斗技能对完成任务的作用更重要。

3观赏作用

武术既是人的身体活动,又是一种武技,尤其是现代的套路运动:高、新、难、美的技术要求,使武术运动的观赏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即使在人们进行攻防技击时表现出的神态与神秘技击色彩,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教育作用

武术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他主持的漳南书院里就有武备课。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其功能是通过武术向学生传授武技,更重要的是灌输武德思想,提高民族意识,激发图强精神。

5经济作用

武术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如对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进行教学、训练,开办武术馆校,举行武术表演、比赛,这些活动,使武术以劳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加上武术器材、服装、教材、音像资料等用品的消费,充分发挥了武术的经济作用。

三、武术内容分类

根据武术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容如下:

第二节木兰拳

一、起源与发展

木兰拳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拳种,它的前身叫崆峒花架拳。上世纪年代初期,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及其弟子们在崆峒花架拳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不断的改编、充实,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舞台造型大胆融入了各种拳剑动作,演化创编了现代木兰花架拳,形成了木兰拳发展的初创阶段。

杨文娣逝世后,她的弟子们禀承师教。在木兰花架拳的基础上,依各自对该拳的理解和实践,将武术、体操、舞蹈的基本功,太极气功的动作要领,以及舞台艺术造型等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不断地总结、充实,终于形成了如今这一形式多样、造型优美、飘逸潇洒,富有现代气息的、新颖的木兰花架拳。各流派风格特点相映争辉,各有特色。这些自发形成的流派,接受了上海武术院冯如龙先生的提议,把木兰花架拳简称为“木兰拳”。这就是木兰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各流派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木兰拳运动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引导木兰拳运动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上海武术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木兰拳二十八式》《木兰拳单扇三十八式》《木兰拳单剑四十八式》三个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初稿。1998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审定会。1999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了全国木兰拳规定套路比赛。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审定会。修改审定后的规定套路强化了技术,增强了木兰拳运动的竞技性、可比性。竞赛规则也更趋于严谨、科学。

我们相信,这些规定套路的推广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实施,必将促进木兰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使木兰拳运动更加科学和规范地发展。

二、特点与作用

(一)木兰拳的特点

1别具一格的新拳种

木兰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特点是拳舞相融、优美活泼。它是以武术、舞蹈、体操的基本功为基础、运用太极拳、气功等养生原理,把武术、舞蹈、体操动作与舞蹈的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似拳非拳、似舞非舞的独特风格。但它的器械风格特点又有别于传统的武术项目。木兰扇与木兰剑更多包含着舞台上含蓄柔美的舞姿。木兰扇具有拳舞扇飞、开合随意、扇声鼓荡,飘逸等特点。木兰剑具有剑舞穗飞、剑法清晰、刚柔相济、轻灵稳重等特点。

2动作美不胜收

木兰拳动作刚柔相济、柔缓轻灵、舒展大方、动静结合、习练中要求心静体松、以意引动,使运动中呈现出外柔内刚、端庄典雅、轻松柔和的特点。木兰拳不仅把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优美舞姿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刚与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由于套路动作又配有优雅的民族乐曲、演练中悠然生乐绕身形,拳曲相融,如梦如幻。木兰拳不但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极具女性阴柔之美,不同于其它的健身模式,初学乍练就能有轻、柔、美、松、静的感受。能让人在美的感受中健身在美的陶醉中养生。

3内外合一、形神兼修

内,是指身体内脏器官,内在的精、气、神;外,是指手、眼、身、步。外部的形体姿态,动作节奏等。内为本质,外为导引,练习时强调内外统一、协调配合,以意导动,以体导气,以气运身,将意识注于动作。这样内外相兼的练功,可达到内壮外强之目的。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塑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优雅气质。

4适应范围广

木兰拳在套路编排上根据各种不同层次锻炼者的需要,做到老少皆宜,男女皆宜。

(二、)木兰拳的作用

木兰拳运动是以我国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强调对人体身心的全面锻炼和培养,集强身健体,塑造形体,陶冶情操,审美娱乐于一体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

1强身健体

木兰拳在演练时要求摒除杂念,精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意静、意动、意境的意识活动上,通过以“意识”为基础的心志活动带动形体动作,在心理上对精神意志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强身健脑的目的。在运动中要求松静自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做旋绕、起落、伸屈、展收、顺逆、直横的圆弧动作,这种圆弧动作能使身体各关节韧带、深层肌肉、

内脏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

2塑造形体

木兰拳对身姿和整体动作均提出了要求。在身型上要求立身中正、自然放松;在手型、手法上要求圆弧饱满;在步型、步法上要求轻灵稳重;在动作上要求轻柔健美;在姿态上要求优美典雅。练习时要求上下配合、连贯圆活、意领身随、舒展大方、手到眼到、协调完整、一气呵成。长期从事木兰拳运动能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衡发展,使身体匀称协调、姿态轻盈柔美,对塑造良好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养成优雅的仪表有很大的作用。

3陶冶情操

木兰拳动作飘逸柔美、英姿飒爽,在清新悦耳的饱含民族神韵的传统乐曲伴奏下,使人们在一种恬静自如、轻松欢愉的气围中体验旋转起伏、连贯流畅、和谐柔美的人体语言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心境。在含蓄柔美、婀娜多姿的武舞中,释放情怀、塑造自我,使人陶醉在如诗如画的肢体文化中。

4审美娱乐

木兰拳动作美、姿态美、造型美,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随乐起舞,时而似行云流水;时而似彩蝶悠闲自如地在空中挥舞着翅膀;时而像舞台上的木兰从军英姿飒爽在战场上,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木兰拳有很强的表现力,可单独演练娱已,也可集体演练乐群。无论是练习者还

是观赏者都会感受到情趣横生、兴致激发、娱乐无穷,具有一种独特的功效。

第三节比赛方法与规则简介

一、武术套路比赛

武术套路比赛按竞赛类型可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按年龄可分为:成年赛(年龄在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青少年赛(年龄在12-17周岁)、儿童赛(年龄不满12岁)。

武术套路竞赛10分为满分,以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为依据,根据竞赛规则要求,运用减分和给运动员创新难度动作加分的办法进行。武术套路比赛分别由A组裁判:从动作规格、演练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如身体出界、失去平衡、器械碰身与掉地等错误进行扣分,总分值为5分;B组裁判:从演练技巧、编排、布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总分值为3分;C组裁判:根据运动员所报难度进行“是”与“否”的确认,总分值为2分。运动员报创新难度动作,正式比赛前,由裁判组根据申报材料确认该创新难度动作分值后,比赛中运动员按照要求完成动作,则由裁判长给予加分。

武术套路比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时间规定,不足与超过

都得扣分。一般自选套路时间不少于1分20秒,太极拳不少于3-4分钟,规定太极拳不少于5-6分钟,对练不少于50秒。时间不足与超过规定2秒,扣0.1分,不足与超过规定2.1秒扣0.2分,以此类推。

比赛场地:个人项目14m×8m;集体项目16m ×14m。

二、武术散打比赛

武术散打比赛的性质分为团体比赛、个人比赛。竞赛方法可采用分级循环赛、单败淘汰赛,双败淘汰赛。

散打比赛的体重级别分48公斤、52公斤、56公斤、60公斤、65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90公斤、90公斤以上11个级别。

散打比赛的服装护具有全护型(拳套、护头、护齿、护胸、护裆、护腿、护脚背)和点护型(只戴拳套、护齿和护裆)两种。

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比赛场地为高60厘米、长800厘米、宽800厘米的木结构的散打台,台面铺有软垫,软垫上用帆布蒙盖。台中心画有直径100厘米的阴阳鱼图。

散打比赛不准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不准死拉硬推对方下台,不许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

意砸压对方。不准用腿法攻击倒地者头部。

禁击部位:后脑、颈部、裆部。

得分部位:头部、躯干、大腿和小腿。

胜负的判定:每局比赛结束,按照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色牌多者为胜方。若出现平局,则按接受警告少者为胜、体重轻者为胜。

第四节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方法

目前武术训练身体素质的方法已有部分在应用和借鉴其他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尤其是速度、耐力和灵敏等素质,常采用跑、球类等运动进行训练,因此本章节不再占用篇幅阐述,下面主要介绍传统武术训练提高力量与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这些方法既简便又有效,尤其是武术中的柔韧练习法更是具有独特的功效。如:压肩、撕肩、转肩、压腿、耗腿、撕腿、搬腿、控腿、踢腿、下腰、甩腰、吊腰、涮腰等。

第五节中华武术之观赏

中华武术是一项观赏价值很高的体育运动。无论是竞赛套路的演练技巧,或者是强身健体的传统功法,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赞他

“起武佛长剑,四座皆杨眉”;杜甫在《关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述。这些都是对习武之人的赞赏,可谓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意识也随之转变。因此,如何来欣赏与评价确实是一门艺术。武术的欣赏可以由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多范围的去观察鉴赏(见下图),这样能提高其本身的技术技能、艺术修养与文化素质。从而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然而,高校体育教育有其本身的特性,大学生对武术的欣赏,是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和对武术的认识、以及欣赏的视角与层面上差异,对其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何来提高大学生对武术的欣赏水平,这也是培育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通过本章介绍,让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体育,从而使他们能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欣赏的鉴赏能力,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打下基础。

一、套路技术是中华武术特有的形式

武术套路的真正发展是从宋代开始的,当时称之为武术的“套子”。套子武术以其刚劲勇武又富有曲折变化的特点吸

引着人们,此后,武术向套路化方向发展成了主要趋势。而不同的套路形式与其内容布局与风格特点所决定的。如长拳,主要有少林拳、华拳、查拳等,南拳有黑虎拳、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等拳种、还有八卦掌、通臂拳、戳脚等等内外家拳种。器械中,有刀、枪、剑、棍、双钩、九节鞭、绳镖等。无论哪一种套路,若它在编排、布局能反映出拳打八方、突出风格等特点,就能说这套套路好。人们经常听人说,这套螳螂拳很好、很漂亮;这套陈氏太极拳很厉害等等。就是因为在编排设计上强调了套路的路线布局、风格特点等所致的。当然演练者的技术水平也是主要因素。

演练技巧是反映习武者本身的技术水平和对套路结构、动作攻防意识理解的程度。欣赏练习者是否练好一套套路,首先要看方法,即四击、八法、十二型。四击指踢、打、摔、拿;八法指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十二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这方法特征。做到眼明手快,方法清晰,并具备动、静、起、落等技法。总而言之,就是定势动作看身型、步型;手法看方法;腿法看速度;跳跃看腾空;平衡看稳定;助跑看步数和器械看方法。其次突出身形看和谐的风格特点:“直颈拔项贯精神”、“精要盛,神要紧”、“神如捕鼠之猫,形如搏兔之毫”等这样的神态表现赏识。

除此之外,演练技巧还注重动作技击实用价值的表现,围绕“技击”这个核心,从技、艺、术的外显行为来表现出一个“武士”的风貌。其技、艺、术是通过形体动作来表达的,也就是它具有精神勇往、姿势雄壮、动作灵活、力法快长、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上下相随等特点。因此,在欣赏武术套路时,既要看到其法具备技击含意,还要看出其形要表现武术运动风格特点。要有动作舒展、挺拔、流畅的美感神韵之享受。还能有营造出一种刚健威武、气势如虹的风貌,以形为势、以意传神、形神兼备的激情豪迈的培育氛围。

二、格斗技能是中华武术技艺的精髓

格斗技击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自卫本能的升华和攻防技术的积累,才能产生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武术”。人类为生存而出现的格斗技能,决定了原始格斗技能在起点上是实践的直接结果。在武术散打格斗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提高攻击的效率呢?我们怎么来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距离感:

战中保持确切的击打距离对胜负的影响有决定的作用,格斗中双方的间距是无法固定的,只有在经常的快速移动中寻求最有利的击打距离,才能增加更多攻击对方的机会,有人说:“成功的踢击或出拳的艺术,可以说是正确的距离判断的艺

术。”否则一次有利的攻击机会因距离的不适合而失效,良好的距离感是准确把握攻击时机的基础,二者只有合理、巧妙、充分地结合运用,才能使攻击有更大的威力。良好距离的形成有赖于经常性的攻防移动练习。

2观察与判断

观察与判断是采取攻击进动的前奏,是攻击的开始,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地把握攻击时机。观察主要是运用视觉对对方的身体姿势、基本动作、神态、情绪及双方距离等进行了解,以提供大脑做出准确判断的信息,敏锐的视觉是进行仔细观察的基本,是进行快速动作的前提,故有“眼明手快”一说。提高快速的视物能力,可通过一些短而视力集中的注意力练习。攻防练习中有意识地加强观察、判断练习。

3速度

速度是成攻进行攻击的保证,主要包含有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两方面,缩短反应时间、加快动作速度是有效把握攻击时机的关键,良好的距离,准确的判断也会因攻击速度的缓慢而功亏于溃。我们知道,反应时间长短取决于稳定的心态、高度的注意和敏锐的判断。动作速度快慢则取决于坚定的自信、熟练的技术和强劲的力量。实战中,良好的攻击时机总是稍纵即逝,因此,一名优秀的搏击运动员与其说是看见进攻时机,倒不如说是感觉出正确的攻击时间,并把握住它。总之,格斗技能虽是实战中最基本要素,但战术的运用也是

极其重要的。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实战中双方除了击打技法的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战术,以智取胜。只有勇力,一味蛮干的击打是愚蠢的。必须具有全面的击打技术,更要有丰富的战术意识和战术经验,有勇有谋。才能成为最后胜者。

三、武德武礼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灵魂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武术界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

武德,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作为武德的标准。辛亥革命后,当时政局不稳,列强入侵,国土沦丧,涌现出了许多甘洒热血的武林豪杰,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兴亡,表现出了崇尚的武德。

武礼也是武德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动作规范与精神面貌,能直接反映出习武者对武术运动认识程度与修炼品行层次的

高低。而抱拳礼是武礼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于新的涵义。做好抱拳礼也是被人欣赏,或者欣赏他人品行一种表现。抱拳礼的方法: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则。只有积极地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种类: 武术是靠动作组成多种套路来进行的,武术的动作主要有踢、打、摔、拿、击、刺。强烈的技击性是武术的最大特点,也是武术的魔力所在。 武术的种类主要分成拳术和器械术两大类: 拳术术是徒手进行的武术,是练武的基础。主要的拳术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少林拳、形象拳等。 长拳属于北方的拳术,所以又称“北拳”。长拳出拳踢脚,尽力伸展,打起拳来,窜蹦跳跃,快速勇猛,很适合轻少年练习。 南拳流行于南方各省,着重手臂挥舞很少跳动,大拳人常常发声,用来帮助发力。中国武术界有句话叫“南拳北腿”说的就是南拳和长拳的不同特点。 太极拳速度较慢,柔软轻松,深受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欢迎。 少林拳套路短小,但动作快速勇猛,有威力逼人的气势。 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各种象形拳术和模仿人醉酒后动作神态的醉拳,动作非常有趣,受很多人的喜爱。 器械术: 器械书是手拿器械进行的武术。这些器械的部分都是古代的兵器,分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三类。长兵器有抢、棍、大刀等,短兵器有刀、剑、钓等,软兵器有九节鞭、三节棍、流星锤等。中国自古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十八种器械术。 武术可以一个人单恋,两个人对练,也可以多人合练,按套路或散打运动形式,攻守反击。其中和多人合练最为精彩,快速、准确、勇猛、惊险的武打动作,常常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4500

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武术伴随着功夫电影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从李小龙时代拳拳到肉的截拳道,到成龙喜剧风格的搞笑功夫,再到现在甄子丹的华丽嚣张的技术展示,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世界也把功夫作为与陶瓷一样的中国代名词。而真正的武术是讲究套路和章法的,更多的用于表演和展示,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武术的套路分门别类,各有各的门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也一起传承和延续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受到时代、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影响下,武术套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紧密,多如繁星的种类,呈现了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他们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造就龙的传人。 关键词:武术套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关系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朝一代的崛起与覆灭,都是在一次次的变革和起义中发生。自从有了兵器就有了战争,但有兵器之前就已经有了冲突,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拳脚之争一定是在武器械斗之前。但战争只有拳脚似乎不能叫战争,所以从本质上讲,武术绝对不是为了争斗而产生的。这是一种文明下的产物,武术是我们国家最应该引以为豪的珍宝,武术的起源比拳击要早几千年,可是在鸦片战争时,我们习武当自强,用武术来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侵略,武术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包容和克制。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为其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现代社会武术套路已经被世界所认可,成为一种竞技项目,与奥运会其他竞技单项不同,更注重表演的流畅和衔接,流程的编排和套路的结构也是好坏的标准。与西方的力量和速度的追求不同,传统武术套路还有其他不可言喻的东西存在其间,在人们欣赏动作的同时也可领略其富含的哲理和人性。 1.武术套路的本身含义和存在意义 武术套路从字面的意思上讲,是武术的一套法则或者方式。其实不然,武术套路在时代的变迁中一齐变化。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明所创造的武术套路可定不同,受到了各自的文化影响比较大。武术的多样性使得武术的观赏性也更好,不同的门派有着各自特点和招式,有的互相克制,有的相互违背,有的异曲同工,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最强只有更强。从不同阶段的武术来看,可以在看到进步时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的变迁过程。在我国古代,武术套路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技巧思维,亦可攻又可守。套路是方法,是武术在实践后的概括和精炼,训练的是意志和技巧的磨练过程。 练武之人常常会切磋技艺,不同的流派之间的切磋,同一个流派之间也有高下之分,切磋以点到为止。虽古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中华武术几千年,古今中外从没有记载因为武术切磋致死的,彰显了武术套路的非以伤害对手而存在。因此给武术套路下定义的话,就是实战中对武功技术进行整理、改良和完善,然后再运用于实战中的反复过程,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重要思想。武术当有了套路才有了延续,人们通过互相接的交流和切磋,认识和理解了中华武术的奥秘,也是文化的融合过程。 2.纵向分析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 在古代,人们在面对大自然时一切都未知的,而人类最大的文明就是因为未知产生的崇拜,中国武术许多招式都包含着自然界动物的形和意,如虎、蛇、鹤、鹰、熊、猴等等,在人们捕猎时观察和揣摩后学会了它们的动作,闪、展、腾、拿、滚、翻、踢、打等技能,要比简单的打和拍更具多变数,也更具有杀伤效果。而在劳作时的习惯动往往也能融入其中,成为一种挡、接、防、截的雏形。当然早期的人们只是一种生存生活的需要,并没有真正把它当做一项技术,只是有了一种懵懂的概念和认识。可古代的生存资源有限,渐渐的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开始互相争夺食物,掠夺资源,争斗中掌握这类技巧的人更容易胜利,便产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 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二、内家拳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内家拳是依据道家和道教哲学及易理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内家”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不是别的,正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作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作文 3 篇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作文 ,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作文篇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 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而中国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 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就开始练武术,虽然学武术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 中。寒冷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 了。但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 的武德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食物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 二天去不去练武术,我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上我仍然练得很认真,喊得 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高兴! 还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怕路上时间长 迟到了,着急地叫妈妈快走快走。我们一到外面风夹着雨扑面而来,我两只手紧 紧地握着伞, 可还是被吹得东倒西歪, 等我到教室时全身又冷又湿, 都打哆嗦了。 可我换好练功服后, 很快就练得满头大汗, 一点也不觉得冷了, 你说神奇不神奇? 不过, 练武术可不是用来打架的哦!你看!这个“武”字就是结合了“止”与 “戈”的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以止戈为目的,才是真正的武。 以后,我不光要自己好好练武术,强身健体,还要将中国的武术发扬光大, 让它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很强大!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作文篇二 中华武术是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培养品 德,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最先接触武术是在 20XX 年漯河电视台会展中心举办春节联欢会上,一群少 林寺的僧人表演的节目。只见他们有的前空翻,有的后空翻,有的舞枪,有的耍 剑……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个僧手持长矛, 把一个高僧挑起来, 然后高僧腾空而起, 用脚一踢,把四根长矛踢成八段,真是武艺超群! 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武术,暑假里,我报了一个武术班,教练教我们练武术,
1/6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于中国武术的德,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如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等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应该克服。因为它是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两千多年前白马驮经,佛入中土,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佛 教自汉朝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发展,随着朝代更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文化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演变出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少林寺。随着历史的演进,少林寺文化逐渐成为集合佛,道,儒于一体,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禅宗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少林寺,传统文化 引言 少林寺建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圣地,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封建哲学开始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大大丰富了少林寺文化的内涵,随着少林寺的僧众走出庙堂,少林寺文化逐渐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佛教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少林寺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佛教文化逐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佛教偈语更是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少林寺文化更是作为禅宗文化在代表,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补充,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中独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一,少林寺的兴起 悠悠古刹,千年少林,传奇岁月,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并因此而得名。闻名世界古刹少林寺据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少林寺最初建寺的时候并不是叫少林寺,而是叫“僧人寺”,传说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而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在少林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终于完成,期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然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逐步扩大,名声大噪,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后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禅宗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南北朝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单靠翻译,而是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由中国僧人自身领悟创作,传播和推广。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而后,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

中国武术文化的中美学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中国武术可以说最具有常有的审美文化色彩,而各拳种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屹立于国际的舞台,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适应国际环境,也应该要从武术文化蕴含着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武术运动之所以能在中华体育史中放射出华光异彩,不仅是由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所决定,而且从运动中充分反映出它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文化内核的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和经典性。中华武术在其发生、发展和日臻完美的过程中,有其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文化对于武术的熏陶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文化的或离不开文化的。武术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都是与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相联系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武术的源与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艺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武术文化是“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积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盖和行为特征。 中华武术文化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套路径略、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涵含。所以说,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动作,就在于这些动作(或符号)有自己的特殊定向和性质,也就是说,武术动作是发挥自我体力和技术优势的战斗动作,是攻击和防卫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是人体动作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机、器与文明程度,是人体动作的宝库,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人体文化之最.中华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思想观念。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东方文化最好的典型之一。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 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浅谈武术文化中的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尚武宗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的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 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

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种豆南山。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陋室铭》。即使是“盗,亦有道。”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并能自觉肩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而不废世。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2013232025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简要分析和阐述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1】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中国武术文化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武术的文化渊源、文化特征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此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国武术。 关键词:中华武术精神文化意涵和特征价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深涵养,共同培养了中华武术精神的中和养气、禅定参悟和宁静致柔之道。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和精粹。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运动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中,具有传播发展民族文化的功效。 一、中国武术文化的源起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内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现在击剑、散打项目已经纳入各种比赛中,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已经实现。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体育项目,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它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道家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练功法则,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理论。 2、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 3、健身性。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整体性。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武术的修炼方法讲究即练内又练外,即注重运气,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刚柔相济的健身方法,对人的精神、情感上的调节作用和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 4、娱乐性。中国武术在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要顺应形势,走向国际化,将会通过多种办法来大力推广武术。 1、走向国际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华文化,并且喜爱中国武术,奥运会上武术比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提高武术的生命力,让武术文化被更多国家学习和借鉴,从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所以武术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武术发展的科学化。武术的技术将更全面,动作规则将更合理,武术科学化研究将

相关主题